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相关研究人员 学科发展报告(2014—2015)由中国科协组织,全国学会进行编写,凝聚了33个全国学会、1200多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全书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综合分析了2014—2044年度本学科的发展情况,梳理、总结了本学科的主要进展,分析了学科发展总体趋势,对学科未来的发展提出了理性思考;第二部分为各分支学科的发展报告,介绍了各学科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国内外发展水平比较、各学科的发展方向与对策建议等;第三部分为学科发展报告主要内容的英文介绍;第四部分为与本学科进展有关的主要科技成果资料。
内容简介
随着体育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体育科学化程度的迅速提高,体育科技工作作为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强人民体质、提高竞技运动水平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体育科学研究也广泛应用于体育运动的各个领域,我国广大体育科技工作者紧密围绕我国的体育事业,以解决我国体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战略问题、困扰我国体育发展的难点问题和运动实践中的关键问题为着力点,坚持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积极深入研究前瞻性、系统性问题,提升了破解难题、攻克难关的能力,为体育强国建设提供了科技支撑。
作者简介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CAST),是中国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群众组织,由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和地方科协组成,组织系统横向跨越绝大部分自然科学学科和大部分产业部门,是一个具有较大覆盖面的网络型组织体系。1958年38月,经党中央批准,全国科联和全国科普合并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 韩启德
前言 /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综 合 报 告
体育科学学科发展报告 / 3
一、引言 / 3
二、体育学科近年的最新研究进展 / 4
三、体育学科国内外研究进展比较 / 28
四、本学科发展趋势及展望 / 37
参考文献 / 45
专 题 报 告
运动训练学学科发展 / 61
运动医学学科发展 / 80
运动生物力学学科发展 / 99
运动心理学学科发展 / 112
体质研究学科发展 / 133
体育信息学科发展 / 150
体育工程学科发展 / 162
体育统计学科发展 / 182
体育计算机应用学科发展 / 195
运动生理与生物化学学科发展 / 209
目录
ABSTRACTS IN ENGLISH
Comprehensive Report / 229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Science in China(2014-2015) / 229
Reports on Special Topics / 236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 Training / 236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 Medicine / 237
Report on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Sport Biomechanics in China / 238
Report on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Sport Psychology in China / 239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que Research / 240
Report on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Sport Information / 241
Report on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Sport Engineering / 242
Report on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Sport Statistics / 244
Report on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Sport Computer Application / 245
Report on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Exercise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 246
大事记 / 248
附录 / 252
索引 / 256
前言/序言
总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科技创新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进一步深化发展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把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国家“十三五”规划都对科技创新进行了战略部署,提出要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推动战略前沿领域创新突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要在科技创新中赢得先机,明确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方向、优化科技资源、培育具有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支点和突破口十分重要。从2035年开始,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发挥自身优势,聚集全国高质资源和优秀人才队伍,持续开展学科发展研究,通过对相关学科在发展态势、学术影响、代表性成果、国际合作、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最新进展的梳理和分析,以及与国外相关学科的比较,总结学科研究热点与重要进展,提出各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发展策略,引导学科结构优化调整,推动完善学科布局,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均衡发展。至2013年,共有104个全国学会开展了188次学科发展研究,组织编写系列学科发展报告186卷,先后有1。8万名专家学者参与了学科发展研讨,有7000余位专家执笔撰写学科发展报告。学科发展研究逐步得到国内外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得到国家有关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为国家超前规划科技创新战略布局、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提供了重要参考。
2014年,中国科协组织33个全国学会分别就其相关学科或领域的发展状况进行系统研究,编写了33卷学科发展报告(2014—2015)以及1卷学科发展报告综合卷。从本次出版的学科发展报告可以看出,近几年来,我国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性的科研成果,国家科研投入不断增加,科研队伍不断优化和成长,学科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成果喜人,学科结构正在逐步改变,学科优势和特色显著,实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同时,本次学科发展报告也显示出我国学科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对基础研究重视不够,缺乏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公众理解科学程度不够,围绕科学成果和技术创新的一些争议给学科建设带来负面影响;科研成果转化存在体制机制障碍,创新资源配置碎片化和效率不高;学科制度的设计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科多样性发展的需求;等等。需要从人才、经费、制度、平台、机制等多方面采取措施加以改善,以推动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序的持续发展。
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是我国科技团体的中坚力量,学科类别齐全,学术资源丰富,汇聚了跨学科、跨行业、跨地域的高层次科技人才。近年来,中国科协通过组织全国学会开展学科发展研究,逐步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研究、编撰和服务管理团队,具有开展学科发展研究的组织和人才优势。学科发展报告(2014—2015)凝聚了33个全国学会1200多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衷心感谢各有关学会的大力支持,感谢各学科专家的积极参与,感谢付出辛勤劳动的全体人员!同时希望中国科协及所属全国学会紧紧围绕科技创新要求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学科研究,持之以恒地出版学科发展报告,建立开展学科发展研究的支撑体系,成为我国学科发展研究的重要力量,做到出成果、出思想、出人才,为我国科技创新夯实基础。
《体育科学学科发展报告(2014-2015)》图书简介 一、 引言:洞察时代脉搏,引领学科前沿 在飞速发展的体育事业浪潮中,科学研究作为其核心驱动力,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每一个时代的体育变革,都离不开前沿科学的支撑与引领。2014-2015年,是全球体育科学界孕育新思想、突破新瓶颈、迈向新高度的关键时期。本报告,以《体育科学学科发展报告(2014-2015)》为名,正是对这一时期体育科学领域发展脉络的系统梳理、深度剖析与前瞻性展望。本书旨在为学术界、体育产业界、政策制定者以及广大体育爱好者,提供一份详实、权威、具有参考价值的学科发展现状报告,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下,把握未来。 二、 报告核心内容概览:多维度审视,全景式展现 本书并非一篇单一主题的论文,而是集结了众多体育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从各自擅长的角度,对2014-2015年期间学科发展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报告的内容覆盖了体育科学的多个核心分支,力求呈现出一个立体、多元、动态的学科发展图景。 1. 理论创新与基础研究的深度拓展: 运动生理学新进展: 报告深入探讨了运动负荷的生理调控机制、运动能力与基因表达的关系、运动与慢性疾病预防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等前沿研究。特别关注了运动训练对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等重要生理功能的影响,以及在不同年龄、性别、运动项目下的差异性研究。例如,对于运动对认知功能影响的神经机制,以及如何通过运动干预改善老年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最新研究成果,都有详尽的阐述。 运动生物力学的前沿探索: 在运动生物力学方面,报告详细分析了人体运动学和动力学在运动损伤预防、运动技术优化、康复训练设计等方面的应用。通过高科技的运动捕捉技术和仿真模拟,揭示了不同运动动作的受力情况、能量消耗以及运动损伤的生物力学诱因。例如,对跑步、跳跃、投掷等典型运动项目进行了细致的生物力学解析,为提高运动表现和降低运动损伤提供了科学依据。 运动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的交融: 报告关注了运动动机、竞技状态、心理调适、团队协作等运动心理学研究的热点。深入剖析了体育群体中的社会心理现象,以及运动对个体心理健康、人格塑造的积极作用。在行为科学方面,报告探讨了影响大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干预措施,推广健康的生活方式。对运动员的心理韧性、压力管理以及教练员的心理引导策略,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运动化学与生物化学的交叉应用: 报告阐述了运动过程中能量代谢、营养素的吸收与利用、运动性疲劳的生化机制等研究进展。特别关注了运动营养学的最新发现,包括特定营养素的补充对运动表现和身体恢复的影响,以及运动与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的生物化学联系。对运动饮料、功能性食品在体育领域的应用前景也进行了探讨。 2. 应用研究与技术创新在实践中的突破: 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的优化: 报告着重分析了2014-2015年期间,针对不同项目、不同水平运动员的科学训练方法、周期性训练计划的制定与调整、以及新兴的训练技术(如高原训练、交叉训练、高强度间歇训练等)的应用效果。对基于大数据和运动监测技术,实现个性化、智能化训练的探索进行了报道。 运动康复与伤病防治的新思路: 报告详细介绍了运动损伤的诊断、治疗与预防的最新进展。涵盖了物理疗法、运动疗法、康复器械的应用,以及术后康复、慢性病运动干预等内容。对运动损伤的生物力学机制、炎症反应、愈合过程等进行了深入的科学阐释,并强调了预防性训练和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体育科技与装备的革新: 报告关注了运动装备的材料科学、人体工程学设计,以及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研发与应用。例如,对高性能运动服装、运动鞋、防护装备等在提升运动表现、保护运动员安全方面的科技贡献进行了展示。对体育场地、设施的智能化管理与运用也进行了探讨。 体育大数据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报告分析了大数据在体育领域的应用,包括运动员表现数据的采集与分析、运动训练与比赛的科学评估、运动损伤风险预测等。对体育信息系统、运动模拟仿真技术在提升训练效率、优化比赛策略等方面的作用进行了展望。 3. 学科交叉与前沿领域的拓展: 体育与健康科学的紧密联系: 报告强调了体育科学在促进全民健康、预防与控制慢性疾病方面的重要作用。深入探讨了运动处方、健康监测、体育在心理健康、社会融入等方面的积极影响。 体育与教育学的协同发展: 报告关注了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包括学校体育课程的科学化设计、体育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及体育在青少年全面发展中的育人功能。 体育与社会科学的互动: 报告探讨了体育在社会文化、经济发展、国际交流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体育产业的科学管理与发展趋势。 三、 报告的价值与意义:连接过去,启迪未来 《体育科学学科发展报告(2014-2015)》不仅是一份对过去两年学术成就的总结,更是一份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刻洞察。 为学术研究提供指南: 本报告系统梳理了学科前沿,指出了研究的空白与潜在方向,为广大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学术参考,有助于规避重复研究,集中优势资源,解决关键科学问题。 为实践应用提供依据: 报告中的研究成果,将直接指导体育训练、运动康复、伤病防治、体育科技等领域的实践工作,帮助从业者提升专业水平,实现科学决策。 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报告中对学科发展趋势的分析,将有助于政府部门、体育组织制定更科学、更前瞻性的体育发展政策,推动体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为大众科普提供知识: 报告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将复杂的体育科学知识以相对易懂的方式呈现,有助于提升公众对体育科学的认识,引导科学健身,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四、 结语:迈向卓越,共创辉煌 2014-2015年,是体育科学发展史上一个值得铭记的时期。《体育科学学科发展报告(2014-2015)》正是这一时期学术繁荣的生动写照。本书凝聚了无数科研工作者的智慧与汗水,是他们对探索人类运动潜能、促进人类健康福祉不懈追求的结晶。我们相信,通过对本报告的深入阅读与研究,能够更好地把握体育科学的发展脉搏,为推动体育科学迈向新的高度、为人类社会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