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源电磁测深方法技术研究》是作者多年来在人工源频率域和时间域电磁探测方法技术研究与应用实践的基础上完成,阐述了在该领域测深方法和技术方面的部分研究成果。主要内容包括人工源频率域电磁法一维正反演、静态位移及其校正、记录点问题、三维有限元计算及回线源瞬变电磁法和电性源短偏移瞬变电磁法等。
《人工源电磁测深方法技术研究》可作为电磁法在矿产、地热、煤炭资源及工程、灾害地质调查等方面应用研究的参照,可供高等院校地球物理、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工程勘查技术等专业师生及科研单位研究人员以及生产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序
前言
1 人工源电磁频率测深基本原理
1.1 方法介绍
1.2 电磁场波动方程
1.3 人工源谐变电磁场的建立
1.4 均匀水平分层大地谐变偶极子的电磁场
1.5 视电阻率与视相位
2 CSAMT电场分量的正反演问题
2.1 CSAMT电场分量正演问题
2.2 CSAMT电场分量反演解释
2.2.1 广义逆矩阵反演的基本理论
2.2.2 广义逆矩阵反演的实现
2.2.3 广义逆矩阵反演效果
3 磁性岩层的CSAMT电场分量视电阻率响应特征
3.1 存在磁性层时水平分层大地表面上场强直角坐标分量
3.2 含磁性岩层的频率测深视电阻率曲线响应特征
3.3 讨论
4 地表不均匀体影响问题
4.1 静态位移产生的机理
4.2 静态位移的校正问题
4.2.1 低通滤波法消除静态位移
4.2.2 简易空间滤波法消除静态位移
4.2.3 相位法消除静态位移
4.3 线源二维纯地形异常的边界元正演计算
4.3.1 边界积分方程及边界条件
4.3.2 基本解—虚宗量Hankel函数的计算
4.3.3 奇异积分的求解
4.3.4 精度分析
4.4 点源二维纯地形异常的计算
4.4.1 点源与线源之间的转换
4.4.2 典型地形的计算结果
4.5 地形对频率测深曲线影响规律的分析
4.6 地形影响的改正
5 有源交流电磁勘探的有限元计算
5.1 区域边界条件的确定和源的处理
5.1.1 区域边界条件
5.1.2 关于阻抗边界条件
5.1.3 源的加入
5.2 控制方程与广义变分
5.3 矢量元和有限元方程
5.4 区域剖分与分块求解
5.5 算例
5.5.1 计算精度
5.5.2 阴影效应和场源复印效应的有限元分析
6 回线源瞬变电磁法探测问题
6.1 中心回线源瞬变电磁法
6.2 回线源内外任一点的瞬变电磁响应
6.2.1 感生电动势
6.2.2 瞬变电磁场
6.3 回线源瞬变电磁法对薄层的分辨能力
6.3.1 各分量对薄层的分辨能力对比
6.3.2 薄层的厚度发生变化时的分辨能力对比
6.3.3 薄层的埋藏深度发生变化时的分辨能力对比
6.3.4 薄层电阻率发生变化时的分辨能力对比
6.4 圆回线模拟矩形回线的误差分析
6.4.1 不同时间场分布
6.4.2 相对误差分布
6.4.3 不同位置相对误差随时间的变化
6.4.4 理论模型计算对比
6.5 广域瞬变电磁法全时域视电阻率
7 电性源短偏移瞬变电磁响应
7.1 电性源瞬变场特性分析
7.1.1 电性源地下感应电流扩散特性
7.1.2 地面电磁场传播及分布特性
7.2 SOTEM探测原理与探测能力分析
7.2.1 电性源近源探测原理
7.2.2 SOTEM探测能力分析
8 SOTEM施工方法与数据处理
8.1 SOTEM施工方法
8.1.1 发射波形的选择
8.1.2 观测区域的选择
8.1.3 测线测点布置
8.1.4 工作参数的选择
8.2 SOTEM数据处理
8.2.1 视电阻率计算
8.2.2 一维反演
参考文献
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本技术书籍,不如说是一份对科学严谨态度的生动诠释。它不仅仅是关于“怎么做”,更是一种“为何这样做”的哲学思考。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多频段”和“宽带”信号应用的探讨。过去我可能只知道有不同的频率,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为什么需要选择不同的频率,以及不同频率的电磁波在地下介质中的响应会有怎样的差异。作者详细阐述了低频信号穿透能力强但分辨率低的特点,以及高频信号分辨率高但易受干扰的局限性。而“宽带”技术的出现,就像是为勘探者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能够在一次测量中获取更丰富的信息,从而实现更精确的地质判断。书中对不同频段信号组合应用的策略,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地质目标和勘探深度来优化频率选择,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让我感觉到,即便是在一个看似成熟的技术领域,仍然存在着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空间。
评分这本书的逻辑非常清晰,虽然涉及的理论深度很高,但作者的表述方式却很具引导性。他没有上来就抛出复杂的概念,而是循序渐进,从基础的物理现象入手,逐步引申到实际应用。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信号衰减”和“噪声抑制”的处理。在实际的勘探工作中,这些都是最棘手的问题,也是最影响最终成果的关键。书中深入分析了导致信号衰减的各种因素,例如地层的电导率、吸收损耗,以及传播距离的影响,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多种有效的解决方案,包括优化仪器参数、改进数据采集方式、以及采用先进的滤波和去噪算法。这部分内容让我受益匪浅,感觉自己掌握了提高测量精度的“秘诀”。而且,作者在讲解这些技术时,并非干巴巴的理论罗列,而是穿插了大量的实际案例和图表,使得枯燥的技术语言变得生动起来。我甚至能够想象到,当工程师们在野外遭遇信号干扰时,翻开这本书,就像找到了救星一样,能够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像市面上很多讲解“如何操作”的技术手册,而是更侧重于“为何如此”。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回味作者的逻辑推敲。它并非直接给出一套标准化的流程,而是构建了一个理论框架,让读者在理解了底层原理之后,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反演”的部分,这部分内容简直是本书的灵魂所在。它不仅仅是把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转化为地质模型,更是一种“逆向思维”的极致体现。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和公式推导,展示了如何从看似杂乱无章的电磁响应中,剥离出干扰,提炼出有用的信息,并最终构建出地下结构的“三维图像”。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也充满了智慧。我常常觉得,这就像是在给一个沉默的巨人画像,你只能通过它偶尔发出的细微声响,结合你对人体结构的理解,去描绘出它的轮廓和特征。书中对不同反演算法的优缺点分析,以及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解决方法,都写得极为详尽,让我对这个领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气质,怎么说呢,像一本古老地图集,沉甸甸的,散发着纸张和油墨混合的独特气味。我翻开它,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未知的地下世界,眼前铺陈开的不是简单的文字,而是错综复杂的电磁波轨迹,是工程师们在黑暗中摸索的智慧结晶。这本书并没有直接告诉我“怎么做”,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向导,一步步带领我理解“为什么”。它细致地阐述了电磁场的物理原理,从最基础的麦克斯韦方程组开始,然后层层递进,讲解了地层电导率、介电常数等参数如何影响电磁信号的传播。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源”的讨论,那不仅仅是简单的信号发射,而是对地下介质特性的一种“审问”,每一次发射都带着特定的意图,试图从回波中读出地层的“语言”。书中对不同类型的人工源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像是比较不同探险工具的优劣,每一种源都有其独特的适用场景和局限性,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技术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实际需求不断演进和优化的过程。读完一部分,我感觉自己仿佛也掌握了某种“读心术”,能够从那些抽象的曲线和数值中,窥见地下深处隐藏的秘密。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它不仅仅是在陈述技术,更是在讲述一个关于“发现”的故事。我读到关于“场地选择”和“仪器布设”的部分时,仿佛看到了工程师们在野外进行勘探的场景。书中详细讨论了不同地质环境对电磁波传播的影响,以及如何根据地形、地层结构等因素来优化测量点的位置和仪器之间的距离。这部分内容,远不止是简单的“按图索骥”,而是需要工程师们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书中列举了各种可能遇到的干扰源,例如地下金属管道、电缆、甚至地表建筑物,并提出了相应的规避和消除方法。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数据质量控制”的强调,这就像是烹饪前的食材筛选,直接关系到最终菜品的味道。作者认为,任何精妙的反演算法,都无法弥补原始数据的粗糙,因此,在数据采集阶段就必须严格把关,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这让我意识到,在任何技术领域,基础的严谨性都至关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