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任务与青蒿素研发访谈录

“523”任务与青蒿素研发访谈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樊洪业 编,屠呦呦,罗泽渊,李国桥 等 口述,黎润红 整理
图书标签:
  • 青蒿素
  • 药物研发
  • 医药卫生
  • 访谈录
  • 523任务
  • 中国医药
  • 科研历史
  • 抗疟疾
  • 屠呦呦
  • 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南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53929231
版次:1
商品编码:1191503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485
字数:40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越南战争期间疟疾问题困扰越南军民,也影响到临近我国的部分地区以及抗美援越的人员。在越南方面的请求下,中国政府决定组织力量研制新的抗疟药物。成立了专门机构负责组织实施这项工作,时称“523”任务。在“523”任务中,全国大协作,多单位、数百人参与,从传统医药里寻找抗疟药物是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1969年,屠呦呦作为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小组负责人,参加了从传统中药里寻找抗疟药物的研究工作,在经历了许多挫折后终于首先获得了具有100%鼠疟抑制率的青蒿粗提物。其后,北京、山东、云南、上海、广东、广西、四川以及军队系统的医学科研人员都参与了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的研究工作,并终于从传统中草药里找到了对抗药性疟疾有效的新药物。
  《“523”任务与青蒿素研发访谈录》作者对组织和参与“523”任务的多位当事人进行了深入的访谈,获取了大量的口述资料,以及丰富的原始文字资料和相关文献。作者在这些口述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原始文字资料和相关文献,较全面、系统地梳理了“523”任务和青蒿素研究的历史。
  我国医药学家屠呦呦因在青蒿素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而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不仅是中国本土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赢得了国际科学界的赞誉,而且也彰显了中国科学界对人类健康福祉的贡献。

作者简介

  黎润红,籍贯江西黎川。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助理研究员。2011年在北京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主要从事医学史研究。

目录

序言
引言

第1章 战争与疾病
第一个卫生防化团/瞿逢伊口述
千里送药/田辛、宁殿玺口述

第2章 “523”任务
“523”会议筹划与开展/吴滋霖口述
边疆战疟与“523”任务/傅良书口述
“523”任务的管理工作/张剑方口述
“523”工作的经验、教训和意义/陈海峰口述

第3章 “523”任务各研究小组的工作
从化学合成药专业组看“523”任务/施凛荣口述
针灸治疟转向闹型治疟救治/里过桥口述
制药厂参与抗虐药的研发/孙观和口述
防疟3号片的研发与“523”任务/瞿逢伊口述
寄生虫病研究所参加“523”任务/陈昌、郑贤有夫妇口述

第4章 青蒿素的发现
青蒿抗虐作用的再发现过程/余亚纲、顾国明口述
青蒿素的发现/屠呦呦口述
北京中药所开展的青蒿素药理工作/叶祖光口述
黄蒿素的发现——云南药理所的工作/黄衡、罗泽渊夫妇口述
黄花蒿素的发现——山东省的工作/田樱口述

第5章 青蒿素的结构测定、临床及其他工作
青蒿素的结构测定工作/吴照话、吴毓林口述
北京中药所做的青蒿素的结构测定及其他工作/倪慕云口述
我所了解的青蒿素的研发相关情况/李泽琳口述
黄蒿素首次对恶性虐的有效治疗
云南药物所的首次临床验证访谈/陆伟东口述
明确黄蒿素对恶性疟的良好效果/李国桥口述
青蒿素含量的测定/曾美怡口述

第6章 部分青蒿素衍生物及其复方研发工作
青蒿素到蒿甲醚/李英口述
青松琥脂的研发/刘旭口述
复方蒿甲醚的研发/宁殿玺口述

第7章 青蒿素指导委员会的工作及其国际化
青蒿素指导委员会的工作/张逵口述
艰难的合作之路/李泽琳口述
复方蒿甲醚走出国门/焦岫卿口述

附录
“523”任务与青蒿素研发大事记
主要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后记

精彩书摘

  《“523”任务与青蒿素研发访谈录》:
  第一个卫生防化团/瞿逢伊口述 采访时间:2010年8月3日 采访地点:上海市中原路瞿逢伊家中① 黎:瞿教授您好,请问您第一次去越南是什么时候? 瞿:我于1965年参加我国卫生防化工作团,该团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总参谋部联合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一起组织的。
  当时根据中方与越南总理范文同之间的约定,由中国组织部队医务人员赴越南战地工作一年。赴越卫生防化团的准备工作、过程等情况都比较复杂,团长刘景尧,原第三军医大学的训练部长。他是华东渡江战役一级战斗英雄,军事博物馆有他的照片。我们一起于1965年8月11日到河内,之后熟悉情况大概有一个月。一边听介绍战地情况的报告,一边练习夜间负重行军、打枪、用匕首之类的,有不少体力不行的人就回国了。当时刘景尧因为有胃病,便换了二军医大的王常文接替,他是我们学校卫勤教研室的教员。
  黎:当时还有哪些人一起去? 瞿:我们当时一共去了13个人,其中第二军医大学3人,有一个是传染科的医生周明行,第四军医大学2人。赴越南后,卫生防化工作团除中方团员13人外,越方选派对口专业人员13人(实到11人)陪同工作。我们于1965年10月14日晚从越南和平省出发,最初3天坐卡车在森林便道缓慢行进,达到边境又休息了2天。10月29日清晨进入山区小道(即胡志明小道),武装负重步行,经老挝(沙湾拿吉省、沙拉湾省、阿速坡省),11月23日进人越南昆嵩省西原战场①司令部,1966年4月1日中越双方人员全部沿原路北返,5月8日清晨抵达河内。
  我们亲历战地,耳闻目睹,前线指战员不仅行军作战非常艰苦,还深受伤病缺医少药的困扰。在战地常见病中,疟疾占首位,不仅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据报告,广南、岘港等平原地区部队每天疟疾发病率为2.8%,在昆嵩等山区为12.28%,发病人员均需休息。医院中疟疾占病员总数的81%。疟疾病例中恶性疟发作甚多,其死亡率达60%~70%。在前线行军作战过程中,疟疾严重影响部队战斗力,防治疟疾成为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接受“523”任务是因为我在越南有实际体验。回来的路上我也曾感染疟疾,有几次是担架抬着行军的,回到河内我的体重降了10公斤(千克)。
  我们是第一批到越南南方去的。我们到南方去都是秘密的,越方派了一些警卫战士保护我们,路上由交通员带领我们走。一个交通员带我们走一段,然后交给另一位交通员,每一位交通员只对自己负责的一段路程熟悉。到了一个地方想坐下来吃饭,可能马上就有飞机来轰炸。我们差不多有半年在森林里面睡吊床,越南的警卫战士不能随我们进交通站休息,他们是很辛苦的。我们回来之后就做了一些研究工作,有卫生勤务方面的,有防化方面的,但是最主要的是防治疟疾问题。在这次任务中,我带回很多标本,后来都放在了军事医学科学院的标本室。当时我的业务报告都在军科院做过,做完之后都交给他们了,调查报告我们都没有对外发表。但是我自己有些笔记等材料由总后卫生部保密室寄给我留存。
  我们回来之后把标本、文字材料都留在军事医学科学院,把东西交了之后立即回到上海,当时昆虫的标本以及文字总结就是我做的。我们是1965年8月到达河内的,1966年大概也是8月份回来的,整整一年。军事医学科学院材料解密之后,有些人需要研究其中的一些标本,还因不知道那些标本的来源写信来问我,后来有些虻类材料被研究发表。
  ……
好的,根据您的要求,我将为您构思一份图书简介,这份简介将不涉及“523”任务与青蒿素研发访谈录的具体内容,而是聚焦于其他可能涵盖的领域,同时力求详尽、自然,避免明显的AI痕迹。 --- 《穿越星海的旅人:人类文明的边界探索与未来图景》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一部关于特定历史事件或科学突破的编年史,而是一次对人类认知极限、技术飞跃以及文明未来走向的深度哲学思辨与前沿科学考察的综合呈现。我们试图剥离那些耳熟能详的既定叙事,将目光投向那些塑造我们时代、却常常被忽略的宏大背景与微观驱动力。 在浩瀚的宇宙尺度下,人类的足迹是如此渺小,然而我们对未知的好奇与探索的渴望,却如同暗物质般驱动着整个文明的演进。本书将从三个主要维度展开叙述:“物质的重构”、“意识的迷宫”与“文明的远航”。 第一部分:物质的重构——从量子纠缠到新材料的诞生 本篇章聚焦于当代物理学和材料科学领域那些令人振奋的前沿进展,但其核心并不在于对实验数据的罗列,而是探讨这些发现如何从根本上动摇我们对“实在”的理解。 我们深入探讨了超导现象的深层机制,超越了传统的BCS理论框架,考察那些在极高温度下仍能保持零电阻特性的新型铜氧化物和铁基材料的潜力。这不是简单的技术报告,而是对“完美导电性”这一理想状态在真实世界中可能带来的能源革命的预判。我们追溯了早期低温物理学家的设想与挣扎,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对晶格振动和电子配对的精妙操控,逐步逼近这一目标。 紧接着,我们将目光转向拓扑材料。这些材料表面具有独特的电子特性,对环境的微小扰动表现出惊人的鲁棒性。我们审视了狄拉克锥和外尔费米子在这些晶体结构中如何“自然”形成,并推演了它们在构建下一代高效率、低功耗量子计算机中的核心作用。这里的关键在于理解,材料的属性并非仅仅由其化学组成决定,更深层地,是由其几何结构和拓扑不变量所赋予的内在“属性”。 我们还剖析了自组装纳米技术的未来。从DNA折纸术到蛋白质工程,生命体利用熵减的魔法构建出复杂结构的能力,正启发着非生命体系的工程师们。讨论将聚焦于如何设计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其能自主地、按需地“生长”出具有特定功能(如药物靶向输送、高效光捕获)的宏观结构。这其中蕴含着对“有序性自发产生”这一复杂系统难题的深刻见解。 第二部分:意识的迷宫——心智的边界与数字孪生 如果说第一部分是关于外部世界的探索,那么第二部分则是对我们自身——心智——的内向挖掘。我们不再将意识视为一个黑箱,而是试图从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和计算理论的交叉点上,寻找理解“自我”的线索。 本章首先回顾了表征学习的最新进展。从深度神经网络中涌现出的抽象概念理解能力,究竟是真正的“理解”还是一种复杂程度极高的模式匹配?我们对比了符号主义和连接主义的优劣,并探讨了如何通过因果推断模型来弥补当前AI在逻辑推理上的不足。核心议题在于:我们能否构建一个能真正理解“为什么”的模型,而非仅仅是预测“是什么”。 随后,我们将重点放在神经可塑性的极限上。探讨人类大脑在经历创伤、学习新技能或植入神经接口后,如何重塑其连接权重。我们审视了通过脑机接口(BCI)实现的感官替代与运动控制,并引入了伦理学维度:当我们的记忆和技能可以通过数字介质进行备份或增强时,“个体性”的边界在哪里? 最后,我们构建了一个关于“涌现智能”的哲学框架。探究当大量具备基础智能的单元(无论是生物神经元还是硅基节点)通过复杂的交互网络连接起来时,是否会产生一种超越个体总和的、全新的智慧形态。这不仅仅是技术展望,更是对智能本质的一次形而上学追问。 第三部分:文明的远航——时间尺度下的生存博弈 人类文明的终极挑战,并非局限于地球,而是如何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宇宙中实现长期生存。本篇考察了那些作用于数百年乃至数千年时间尺度上的关键变量。 我们分析了气候系统的滞后效应与临界点。气候变化不仅仅是平均温度的上升,更是对复杂生态反馈机制的干扰。本章侧重于分析在不同社会干预力度下,地球系统可能进入的“锁定状态”,以及如何利用地质学的时间观来评估当前决策的长期影响。 在技术层面,我们审视了星际航行的伦理与工程障碍。这远非简单的火箭推进技术,而是关于“信息熵”如何在漫长旅途中保持完整性、如何设计一个能够自我维护和进化的封闭生态系统(如世代飞船)的生存策略。我们探讨了火星殖民计划中的社会结构设计,以及如何避免历史上的错误在新的疆域上重演。 最后,本书将目光投向“技术奇点”之后的社会形态。如果生产力达到了极大富足,人类社会的价值取向将发生何种根本性转变?我们将引用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的理论模型,预测一个后稀缺时代的文化、政治和艺术形态。它是一个乌托邦式的自由探索,还是一个由算法主导的精致牢笼? 结语:重塑我们的参照系 《穿越星海的旅人》旨在提供一套全新的参照系。它要求读者跳出现有的学科壁垒和短期的政治周期,以一种更具历史纵深感和宇宙尺度的视角,重新审视我们正在共同创造的未来。每一项突破性的发现,每一次对未知的凝视,都是人类文明在星辰大海中一次坚定的“打卡”。本书邀请您加入这场思维的远航,去探索那些尚未被命名的边界。

用户评价

评分

“523”任务与青蒿素研发访谈录,这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历史厚重感,让我对书中即将展开的故事充满了期待。我想象着,这本书并非是一本冰冷的学术报告,而是充满了温度和人情味。青蒿素的研发,不仅仅是科学的胜利,更是人类战胜疾病的胜利,而在这场胜利背后,一定有着无数个普通人的奋斗身影。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通过访谈,让我们走进这些科研人员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困惑与坚持。或许,书中会有关于他们面对困难时的彷徨,有对家人的思念,有对科研事业的执着,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能让一个个抽象的名字变得鲜活起来。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523”计划如何凝聚了一代人的智慧和力量,青蒿素的研发又如何成为一个国家科技自信的象征。这本书若能如此深入地挖掘历史细节,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我相信它将不仅仅是一部科技史的记录,更是一部关于国家崛起、民族复兴的感人篇章,它会让我们明白,伟大的成就,从来都不是偶然,而是无数人努力与奉献的必然。

评分

“523”任务与青蒿素研发访谈录,光听名字就觉得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著作。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在于它能否真正触及那些“幕后英雄”的心声。历史的笔触往往浓墨重彩于宏大的事件和关键人物,但往往忽略了那些默默奉献、却同样功不可没的普通科研人员。这本书如果能通过访谈的形式,将这些个体化的经历、挑战、甚至小小的喜悦都一一呈现,那将是多么宝贵的财富。我设想,书中可能会有关于“523”任务初期,物资匮乏、条件艰苦的情景描写,科研人员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坚持进行着看似遥不可及的研究。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往往被简化为某位科学家的灵光一现,但我更想知道,在那一闪而过之前,经历了多少次失败的尝试,多少个不眠之夜的思考,多少次对理论的质疑和修正。这本书若能将这些“细节”放大,让读者感受到科研的真实面貌——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满着迂回曲折,充满了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我期望它能让我们理解,伟大的成就背后,凝聚的是无数个平凡人的不平凡的努力,是集体智慧与个人奉献的完美结合。

评分

“523”任务与青蒿素研发访谈录,这不仅仅是一本书名,更像是一张开启历史画卷的钥匙。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探寻那些被时间洪流冲刷得有些模糊的往事。我想象中,书中的内容会是一系列口述历史的片段,每一个片段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一段独特的记忆。我特别希望能读到那些关于科学研究的“意外”和“惊喜”。很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往往并非完全按照预设的轨道前进,而是伴随着一些出乎意料的线索和偶然的发现。这本书如果能挖掘出这些“转折点”,展示科研人员是如何抓住这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如何将看似杂乱无章的信息梳理成清晰的脉络,从而最终引领走向成功,那将极具启发性。我想象中的访谈,可能会包含许多关于实验的失败案例,以及科研人员在失败后如何反思、调整,这种“跌倒了再爬起来”的过程,往往比一帆风顺更能展现出人性的坚韧。这本书若能如此呈现,我想它将是一堂生动的科学方法课,更是一次关于勇气与智慧的洗礼。

评分

读完“523”任务与青蒿素研发访谈录,我内心激荡着复杂的情感。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带着一股沉甸甸的历史使命感,让人不禁好奇在这个庞大“523”计划的光环之下,究竟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以及那改变无数生命的青蒿素,是如何从概念一步步走向现实的。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挖掘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烁的瞬间,不仅仅是科学家的名字和研究成果,更想窥探的是他们在艰苦条件下,面对未知、面对压力时,内心的挣扎、坚持与突破。这本书应该不仅仅是一部科研史,更是一部人性史、奋斗史。我想象中,那些访谈的片段会如同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将那些曾经鲜活的面孔和他们的智慧、汗水、甚至泪水,生动地呈现在我眼前。从基础研究的漫漫长路,到临床试验的惊心动魄,再到最终惠及全球的伟大成就,这其中所经历的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无数的智慧和勇气。这本书如果能将这些故事娓娓道来,我想,它将不仅仅是一本记录,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次对科学探索精神的致敬。我希望它能展现出那种“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科研决心,那种“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奉献精神。

评分

对于“523”任务与青蒿素研发访谈录,我的好奇心被它所承载的年代感和使命感所吸引。我总觉得,那个时代的科研工作者,身上有一种特殊的精神气质,一种对国家、对民族的深沉责任感,与我们这个时代似乎有所不同。这本书如果能捕捉到这种时代洪流下的个体命运,将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人们因为共同的目标而聚集在一起,为了攻克当时看似无解的医学难题而奋不顾身,那将会是一幅多么感人的画面。我猜想,访谈中一定会有许多令人动容的细节,比如,在艰苦的环境下,科研人员如何互相支持、鼓励;在面临巨大压力时,他们如何调整心态、坚持下去;在研究取得突破时,他们内心的喜悦与激动又是怎样的。这本书如果能够将这些真实的情感和经历融入文字,我相信它不仅仅是关于科学技术的记录,更是一部关于信念、关于奉献、关于集体力量的颂歌。我希望它能唤起我们对那个时代的回忆,对那些为国家发展默默付出的人们的敬意,让我们重新审视“奉献”与“担当”的真正含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