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在野外调查、工程地质钻探槽探、古环境古气候剖面样品测试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区内的典型巨型滑坡与气候变化、高原隆升、构造变动、古地震活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巨型滑坡期次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提出了干湿滑坡的概念和鉴别标志,并对区内的重要滑坡群进行了详细的个案解析,最后提出了巨型滑坡发育的主控因素。
内页插图
目录
目录
序
前言
第1章 黄河上游地质地貌与气候环境1
1.1地形地貌1
1.1.1平原地貌2
1.1.2丘陵地貌2
1.1.3山岳地貌2
1.1.4山间盆地地貌3
1.1.5黄河上游层状地貌4
1.2地层岩性6
1.2.1前第四系地层及岩性10
1.2.2第四系地层及岩性11
1.3新构造活动与古地震12
1.3.1区域新构造运动14
1.3.2不同时间和不同地区抬升速率差异15
1.4气候环境18
1.5水文地质19
第2章 黄河上游滑坡泥石流时空分布21
2.1滑坡空间几何展布特征21
2.1.1滑坡空间形态展布特征22
2.1.2滑坡体的长、宽、面积、体积特征24
2.1.3滑坡体的坡度特征26
2.1.4滑坡体的高程分布特征28
2.2滑坡分类研究29
2.2.1按物质组成分类30
2.2.2按力学性质分类31
2.2.3按诱发因素分类31
2.3巨型滑坡空间分布特征31
2.4泥石流空间分布特征36
2.4.1贵德盆地泥石流空间特征37
2.4.2贵德盆地二连村泥流群38
2.4.3贵德盆地泥石流危害40
2.5巨型滑坡时间分布特征41
2.5.1巨型滑坡年龄样品采集测试41
2.5.2巨型滑坡发育分期研究48
2.5.3泥石流时间分布特征49
2.6小结50
第3章 黄河上游典型巨型滑坡群演化过程52
3.1夏藏滩滑坡群52
3.1.1夏藏滩巨型滑坡发育特征53
3.1.2夏藏滩巨型滑坡演化过程56
3.1.3夏藏滩巨型滑坡形成机制58
3.1.4夏藏滩滑坡稳定性数值计算60
3.2阿什贡滑坡群67
3.2.1尕让河阶地序列68
3.2.2阿什贡滑坡群形成期次及发育特征73
3.2.3阿什贡地区地貌与滑坡演化79
3.2.4阿什贡滑坡群形成机制80
3.2.5阿什贡滑坡群稳定性分析80
3.3席笈滩滑坡群81
3.3.1滑坡区地质环境81
3.3.2滑坡空间展布与发育期次82
3.3.3巨型滑坡诱发因素87
3.3.4滑坡与区域地貌演化90
3.4小结91
第4章 黄河上游滑坡堰塞湖及环境效应92
4.1戈龙布滑坡堰塞湖及环境效应92
4.1.1戈龙布滑坡及堰塞体特征93
4.1.2滑坡堰塞湖范围及沉积物特征94
4.1.3堰塞湖及消亡后环境效应96
4.1.4喇家红黏土分布特征及来源99
4.1.5红黏土与喇家遗址的关系100
4.2锁子滑坡堰塞湖及环境效应102
4.2.1锁子滑坡及堰塞体特征102
4.2.2滑坡堰塞湖范围及沉积物特征104
4.2.3堰塞湖及消亡后环境效应107
4.3松巴滑坡堰塞湖及环境效应108
4.3.1松巴滑坡及堰塞体特征108
4.3.2滑坡堰塞湖范围及沉积物特征110
4.3.3堰塞湖及消亡后环境效应111
4.4革匝滑坡及滑坡堰塞湖分期114
4.4.1革匝滑坡形态特征114
4.4.2革匝滑坡体物质组成115
4.4.3革匝滑坡分期115
4.4.4阿什贡滑坡与革匝滑坡的关系116
4.4.5松巴峡滑坡与革匝滑坡的关系117
4.5小结118
第5章 贵德盆地二连泥流扇演化过程121
5.1盆地内泥(石)流展布特征121
5.2二连泥流扇地貌特征与粒度组成124
5.2.1二连堆积扇地貌特征124
5.2.2样品采集与测试分析124
5.3二连泥流扇的分期与演化过程129
.3.1早期泥流堆积扇形成过程129
5.3.2黄河古河道对早期泥流扇的侵蚀改造131
5.3.3晚期泥流扇形成过程132
5.4盆地内近现代黄河河道变迁134
5.4.1Ⅰ期黄河河道134
5.4.2Ⅱ期黄河河道135
5.5小结135
第6章 黄河上游烂泥滩滑坡发育特征136
6.1滑坡体基本特征136
6.2滑坡体岩心特性140
6.3滑坡变形INSAR监测142
6.3.1数据处理142
6.3.2INSAR解译结果147
6.4滑坡形成机制147
6.5滑坡稳定性分析147
第7章 黄河上游共和-官亭盆地末次冰期以来气候波动与环境变化148
7.1古气候记录类型与代表性剖面分布149
7.1.1夏藏滩湖相剖面(XZT)150
7.1.2共和河卡剖面(HK)152
7.1.3贵德巴卡台剖面(BKT)152
7.1.4循化循同路剖面(XH)153
7.1.5循化白庄加仓剖面(BZ)153
7.1.6民和峡口剖面(XK)153
7.2古环境代用指标与分析方法154
7.2.1古环境代用指标及测试方法154
7.2.2剖面测年与时间标尺建立155
7.2.3沉积物粒度组分分离158
7.2.4风力强度和粉尘搬运距离指数159
7.2.5大气湍流强度指数、春季近地面气温指数和有效湿度指数161
7.3青藏高原东北缘末次冰期以来气候波动的湖相记录163
7.3.1湖相纹泥层物质来源164
7.3.2沉积物粒度多组分反映的气候干湿变化165
7.4青藏高原东北缘全新世气候波动的黄土记录169
7.4.1共和河卡黄土-古土壤剖面170
7.4.2贵德巴卡台黄土-古土壤剖面175
7.4.3循化白庄黄土-古土壤剖面180
7.4.4循化循同路黄土-古土壤剖面184
7.4.5民和峡口黄土-古土壤剖面188
7.5青藏高原东北缘LGM以来气候波动的区域性特征192
7.5.1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全新世时期夏季风特征193
7.5.2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冬季风特征197
7.6小结198
7.6.1末次冰期气候特征198
7.6.2全新世气候波动198
7.6.3末次冰期以来气候波动与滑坡的关系199
第8章 黄河上游构造变动与滑坡200
8.1新构造活动与滑坡200
8.1.1尖扎黄河北岸正断层与滑坡200
8.1.2循化黄河南岸积石山断裂与滑坡201
8.1.3羊龙村古地震与滑坡203
8.1.4官亭盆地拉脊山断裂与滑坡207
8.2化隆卷坑黄土剖面记录的古地震记录208
8.3小结209
第9章 黄河上游支流地貌演化与滑坡211
9.1黄河上游纵剖面形态的地貌特征211
9.2黄河上游支流纵剖面形态的地貌和构造意义212
9.2.1共和盆地213
9.2.2贵德盆地213
9.2.3群科-尖扎盆地214
9.2.4循化盆地215
9.3黄河上游贵德盆地现代水系格局215
9.4黄河上游支流地貌与滑坡发育关系217
9.4.1麻吾峡滑坡与莫曲河河谷217
9.4.2芒拉河左岸滑坡与芒拉河河谷地貌219
9.4.3阿什贡滑坡与尕让河河谷219
第10章黄河上游巨型滑坡主控因素221
10.1巨型滑坡主控因素研究方法221
10.1.1滑坡时空分布与触发机制221
10.1.2滑坡与地貌演化过程222
10.1.3滑坡主控因素研究223
10.2巨型滑坡发育主控因素224
10.2.1气候因素224
10.2.2地震因素232
10.2.3黄河上游滑坡堆积体特征245
10.3小结246
第11章黄河上游滑坡泥石流防治对策建议248
11.1滑坡泥石流防治原则248
11.2群科-尖扎盆地地质灾害防治249
11.3典型滑坡泥石流防治对策建议250
11.3.1夏藏滩滑坡250
11.3.2李家峡Ⅲ号滑坡251
11.3.3二连村泥流253
11.3.4席笈滩滑坡254
11.3.5加仓不稳定斜坡254
11.4研究区未来可能会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254
第12章结论与建议256
12.1结论256
12.2存在的问题与建议259
参考文献260
前言/序言
黄河上游寺沟峡一拉干峡段位于强烈隆升的青藏高原和相对隆升的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李吉均等,1996),横跨一、二级阶梯地貌单元,地质构造上属于南祁连块体与西秦岭块体的交接部位(李小林等,2007),气候带上属于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及青藏高原旱区三大自然带的交汇区(宋春晖等,2007)和200-400mm降水量的分界区,地理位置极其特殊。在特殊的岩土体性质、控滑的地层结构、复杂的地貌环境和独特的季风气候交替控制下形成了我国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一个高易发区(张春山等,2000,2003;彭建兵等,2004)。
这个地区也是青海省的“沿黄经济带”和13座大型水利枢纽的集中区,人口密集,城镇化建设速度快。区内巨型一大型滑坡的存在不仅改变了地形地貌,而且严重影响着黄河干流及河谷区多座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安全运营和两岸河谷滩地的居民聚集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黄河干流两岸人民财产和大型水电工程的安全运营构成了极大威胁(毛会斌、巨广宏,2005;胡贵寿等,2008),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野外调查发现寺沟峡一拉干峡之间约278km的长度范围内滑坡集中分布,该段区域内分布有各种类型的滑坡508处,其中,特大型滑坡116处,巨型滑坡21处,且以群科——尖扎盆地黄河两岸的巨型滑坡分布数量最多(殷志强等,2010,2013a,2013b),该地区的巨型滑坡机理复杂,危害严重,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马寅生,2003;黄润秋,2003,2007)。
这一地区在高原多次抬升和黄河断续侵蚀切割的双重动力作用下,干流两岸的高陡边坡高差达300-900m,这些高陡边坡的存在为区内滑坡的大规模发育提供了充足的临空条件,但这些巨型滑坡的时空分布规律有何特征?其发生机制是仅在重力作用下发生,还是有其他的触发因素?巨型滑坡群的演化期次和过程尚不清楚,部分巨型滑坡堵河形成堰塞湖的持续时间和消亡后的环境效应没有进行系统研究,河谷地貌演化过程中的地表过程是否为巨型滑坡的发育提供了基础条件?这一涉及地貌学、构造地质、第四纪地质与工程地质等几个交叉学科领域的科学问题,目前尚不清楚。
该区段内黄河干流两岸的巨型滑坡具有群发、集中、危害严重、机理复杂等特点,区内活动构造发育,其直接引发的地震和控制的地裂缝都与滑坡存在成因联系;这里气候干旱,但降雨集中,极易引发未固结山体的滑坡,而因温度升高可以造成上游冰雪融水增加,并因此加强河流下切、增高边坡、形成临空面而诱发巨型滑坡。可见,区内巨型滑坡的时空分布、形成与地貌演化、活动构造及气候密切相关,因此,地貌演化、活动构造和气候变化的研究是解析该区巨型滑坡的关键所在。
《长江中游复杂地形区水文气候变异与洪水风险评估》 图书简介 长江中游地区,作为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人口密集区,其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与季节性强烈的季风气候共同塑造了独特的自然环境。本书聚焦于该区域水文气候要素的长期演变规律、近期变异特征及其对区域水资源、防洪安全乃至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旨在通过深入的科学研究,为长江中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科学支撑。 第一部分:长江中游水文气候背景与区域特征分析 长江中游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南季风以及青藏高原热力效应的共同控制。本部分首先梳理了长江中游地区在地理、地质、土壤和植被覆盖等方面的基本特征,特别是其复杂的喀斯特地貌、丘陵与平原交错的构造,如何深刻影响了降水和地表径流的形成与传输过程。 随后,本书详细分析了近百年来该区域气温、降水(总量、极端事件、时空分布)以及蒸散发等关键水文气候要素的长期变化趋势。研究发现,长江中游正经历着显著的暖湿化趋势,但降水在时间上的集中度显著增加,空间上的不均匀性加剧。通过对不同时间尺度(年际、十年际、年代际)的气候振荡模式(如ENSO、IOD、PDO等)与区域水文响应关系的剖析,揭示了自然气候背景驱动下的水文循环规律。 第二部分: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演变与归因分析 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日益受到关注。本书将重点放在长江中游地区的极端降水事件上,包括暴雨、持续性强降水和极端洪峰。 研究首先构建了多重气候情景下的极端降水指标体系,并利用高分辨率观测数据和再分析资料,刻画了近几十年极端降水在空间上的集聚区和时间上的发生规律。分析表明,局地环流异常(如低空急流的强度和路径变化)是导致极端降水事件形成的关键中尺度机制。 为进一步探究气候变化对极端事件的影响,本书引入了“归因分析”方法,将观测到的极端降水强度变化分解为气候平均态变化和气候变率变化两部分。结果显示,全球变暖背景下,大气持有水汽的能力增强是极端降水强度增幅的主要贡献因子,而环流背景的微小调整则决定了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地点。此外,本书也探讨了极端降水事件与特定天气系统(如梅雨带、台风外围环流)在长江中游的相互作用机制。 第三部分:复杂地形下的地表水文响应与洪水演进过程 长江中游地形的复杂性导致地表水文过程具有高度的非线性和快速响应特性。本部分侧重于研究降雨转化为径流、进而汇集形成洪峰的具体过程。 针对丘陵山区,本书建立了基于下垫面异质性的分布式水文模型,模拟了降雨产流的产流机制,特别是对浅层土壤水分变化对洪水起始时间和峰值流量的敏感性进行了量化评估。研究发现,在快速城镇化和土地利用变化的背景下,不透水面积的增加显著缩短了汇流时间,加剧了中小河流的洪水风险。 对于主要的支流汇流区,本书利用水文水动力学模型,模拟了不同极端降雨情景下洪水在干支流交汇处的壅水、漫溢和洪水波传播过程。通过对历史特大洪水案例的后模拟与敏感性检验,明确了地形坡度、河道糙率和堤防体系对洪水演进速度和淹没范围的控制作用。 第四部分:洪水风险评估与适应性管理策略 基于前述对水文气候变异和洪水过程的深入理解,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转向实际应用,构建了长江中游复杂地形区的洪水风险评估框架。 风险评估结合了危险性(极端事件发生概率与强度)、暴露度(人口、财产、基础设施的分布)以及脆弱性(系统抵御和恢复能力)三个维度。研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叠加了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DEM)和最新的社会经济数据,生成了多情景下的洪水淹没风险图集。 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本书提出了针对长江中游特点的适应性水资源管理与防洪减灾策略。这些策略不仅包括传统的工程措施(如水库联合调度优化、堤防加固),更强调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例如退耕还湿、建立山洪滞洪区、强化流域尺度的生态涵养能力。特别是针对城市内涝问题,提出了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与地下管网协同提升的综合治理思路,旨在构建一个更具韧性的防洪减灾体系,以应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挑战。 本书特色与创新点: 1. 多尺度耦合分析: 首次将大尺度气候驱动因子、中尺度天气系统与小尺度下垫面过程有机结合,系统阐述了长江中游水文气候变异的内在逻辑。 2. 地形敏感性量化: 针对复杂地形的特点,发展了评估地形坡度和地貌因子对产流和汇流过程影响的新方法。 3. 适应性管理导向: 风险评估不仅停留在科学描述,更直接导向了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的优化配置,为区域防灾减灾提供了可操作的科学依据。 本书是水文学、气候学、地理信息科学和水资源管理领域研究人员、规划设计师以及防汛抗旱部门的宝贵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