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念生全集(第八卷):意大利简史

罗念生全集(第八卷):意大利简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赫德 韦利等 编 著,[英] 赫德,韦利 编,罗念生 译
图书标签:
  • 罗念生
  • 意大利史
  • 历史
  • 欧洲史
  • 文化
  • 学术
  • 传记
  • 近代史
  • 文艺复兴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35000
版次:1
商品编码:11915542
品牌:世纪文景
包装:精装
丛书名: 罗念生全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52
字数:31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 一套《罗念生全集》,一座奥林匹斯山。

☆ 全面完整:《罗念生全集》增订典藏纪念版,凡十卷,凡5200页,全新整理修订。

☆ 版本可信:多位资深学者耗时十余载,精心编订,搜求齐备,校勘精当,体例严明,反映出一代翻译大师的贡献原貌。

??☆ 经典耐读: 罗念生先生译文典雅质朴,注文详尽,选目精当,凡古希腊文、拉丁文、英文、德文译出者均为世界文学经典,极具文学研究价值。??

内容简介

  

  《意大利简史》收集的是罗念生先生翻译的欧洲小说和一部意大利简史。哈代小说选译包括《悲惨的德国骠骑》、《为良心》和《一八零四年的传说》三个短篇。《傀儡师保尔》是德国作家施笃谟(Theodor Storm,1817—1888,一译施托姆)的一篇颇为有名的小说,发表于1874 年。小说情节简单、纯朴,文字清晰、优美。《意大利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Italy)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从“干校”回北京后 由罗先生和朱海观先生应商务印书馆的约请共同翻译的,于1975 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原书由英国人艾迪(C. M. Ady)和怀特(A. J. Whyte)编写,后由赫德(H.Hearder)和韦利(D. P. Waley)改编。翻译时采用的是剑桥大学1963 年版(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3 年)改编本。书中对意大利历史由古代(古罗马)一直叙述到当代,叙述简明扼要,是当时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外国历史系列丛书之一部。??

作者简介

??  罗念生(1904.7.12—1990.4.10),我国享有世界声誉的古希腊文学学者、翻译家,从事古希腊文学与文字翻译长达六十载,翻译出版的译文和专著达五十余种,四百余万字,成就斐然。他译出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与王焕生合译),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欧里庇得斯和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作品、阿里斯托芬的喜剧作品,以及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修辞学》、《伊索寓言》等多部古希腊经典著作,并著有《论古希腊戏剧》《古希腊罗马文学作品选》等多部作品,对古希腊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奖掖罗念生先生对于希腊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所做出的卓越贡献,1987年12月希腊zui高文化机关雅典科学院授予其“zui高文学艺术奖”(国际上仅4人获此奖)。1988年11月希腊帕恩特奥斯政治和科技大学授予其“荣誉博士”称号(国际上仅5人获此殊荣)。??

目录

??哈代小说选

  序

  悲惨的德国骠骑

  为良心

  一八零四年的传说

施笃谟小说选

  序

  傀儡师保尔

意大利简史

  翻译说明

  地图目录

  原书出版说明

  第一章 古代意大利

  第二章 中世纪早期意大利

  第三章 中世纪晚期与文艺复兴早期,1250—1402 年

  第四章 文艺复兴时期,1402—1515 年

  第五章 几百年的外国专制统治

  第六章 意大利的统一

  第七章 现代意大利

参考书目录

索 引

??译名对照表??

精彩书摘

  为良心

  一

  在道德上不论赞成功利主义,抑或直觉主义,世上总有些精敏的人,以为一个补救行为的善意可以使他们去实行某事,可是倘若有人劝告他们对于某事是否必需去作,他们反有办不到的歉语来了。梅迈先生同潘克兰太太的事特别是一个好例子,恐怕还有更深的意义哩。

  地方上的清道夫认识的人里,比梅迈先生再熟的没有几个人了,梅迈先生每日在伦敦那条寂静的走熟了的街道来来去去,他就在那儿门牌十一号的一间屋里居住,他并不是房东。他至少有五十岁了,他的习惯整齐得同那没有事干而想找些事做的人一样。他每次走到这条街道的尽头,多向右转,走下包德街,到他俱乐部去,大约六点钟的时候,又打原路步行回来。若是他去吃饭的话,就较迟些坐车回来。他有些进款,看来虽是不富裕。他是一个鳏夫,并且乐意他现在的生活,寄寓在汤倪太太的最好的一所房间,他布置用具的钱比他的房租多十倍呢,这房子好像是他自己的了。

  凡见过他的人们没有一个想要深知他的,因为他的举止同态度都不能引起人们的好奇心或深挚的友谊。他的脑里似乎没有事务,没有事可以瞒人,也没有事可以告人。从他不经心的言谈间,人们大概知道他是在乡下出世的,是萨色某地的人;少年时到伦敦的银行里做事,升到了一个很重要的职务;他父亲死时候,遗下些产业。他的收入颇不少,因此老早就退出了商界。

  有一晚,他已经不舒服了好几天,午饭后毕顿大夫从附近的医院到来,两人在火旁抽着烟。病人的病用不着什么考虑,所以他们就随便的谈些无关重要的事。

  “我是一个单身汉,毕顿—单身汉,”梅迈乘机说,沉闷地摆摆头。“你真不知道我的孤寂……年纪愈大我愈对自己不满意。今天因为一件偶然的事,比那些一生的往事更使我迷离,烦恼,最不满意—那就是二十年前一个没有实行的许约的回忆。关于平常的事,人们都说我很守信的;恐怕就因为这个原因,我那个特别的誓言后来没有实行,现在(我敢说)使我更大的懊悔,尤其是在今天这个时候。你知道夜里因为门户或窗板没有关上而不能熟眠得来的不安,或是白天想起一封忘了回答的信的急闷。那个许约时常就像这样地烦恼我,特别是今天。”

停了一停,两人抽着烟。梅迈的眼睛虽然盯在那火炉上,其实他在聚精费神地幻想着,英伦西部的一个城镇。

  “是的,”他继续说,“我没有把那件事全忘了,虽然我忙碌的生活,纷繁的事务使我暂时把它放在脑后。我才说过,尤其是今天,那法官的报告里有一件和我的事相像的案子,使我清楚地记起它来了。我简单的把事情告诉你,你是一个多见多闻的人,你若是听了,无疑要笑我容易动情……我二十一岁时从外萨色的桐白露来到这儿,我是在那儿生长的,在离开故乡以前,我得了一个同年的女人的爱。我发誓要娶她,我利用了我的誓约,然而—到现在我还是一个单身汉子。”

  “很平常的故事。”

  他点一点头。

  “我离开那个地方,当时以为做了一件很灵巧的事,这样容易地断绝了关系。但是我的年数也仅够给那誓约来烦恼我了——说老实话——不全是良心的责备,不过对我自己,一种血肉做成的人,发出了一种不满意来。如果我向你借五十金镑,约定在明年夏天还你,可是到时我没有还你,我该自觉是个卑鄙的人,尤其是在你很需要钱用的时候。我这样明白的许了那个女人的约,后来无情的失信,似乎以为这是爽快的行为。并不是下流的举动,承受这件事的刑罚和苦楚的是那可怜的牺牲者,有了个小孩的她,而不是我自己,虽然我给了她些银钱上的帮助。那,那是我内心的痛苦,我时常感受烦恼;你自然不很相信,过了几多年,事情已杳然无有痕迹了,她现在也该是一个老太婆了,同我是个老头子一样,这件事还会时常毁灭了我的自尊心。”

  “哦,我懂得。这全看各人的性格,许多人会把这样的事全忘了;如果你结了婚,有了家庭,恐怕你也会忘了。她后来嫁人了吗?

  “我想不会的。哦,没有—她决没有嫁人。她离开桐白露,后来改名住在另一个郡邑的野庄密林,那地方没有人知道她的往事。我很少到那儿去,不过有一次我经过野庄密林,探知她在那儿久住,她是一个音乐教员,或是同音乐有关系的职务。这些是我两三年前在那儿无意间听说的。但是自从头一次认识以后,我从来没有见过她,如果现在遇见,也怕认不得了。”

  “那孩子活着的吗?”大夫问。

  “活着几年,当然,”那朋友回答,“我不很确知她现在还活着没有。她是一个小女儿。照年龄算来,现在也该出嫁了。”

  “那个母亲——是一个端正,秀丽的少妇吗?”

  “哦,是的,一个灵敏的,沉静的女人,在平常的人看来,说她动人也不动人;一个平凡的女人。我们认识的时候,她的地位没有我的高。我的父亲是一个律师,似乎我已经对你说过。她是音乐店的少女;有人告诉我,如果我娶了她,我的身价就要降低。因此才有了现在的结果。”

   “我要说的只是:经过二十年后,要想补救这件事情恐怕不可能了。到了现在这样长久的日子只好让它自了。你最好把事情忘掉,把它当做一个你管不住的恶魔。当然,如果母女都活着,或是有一个还活着,你有能力的话,可以维持她们,要是你觉得是应该的。”

  “可惜我没有什么能力;有些亲戚的境遇很是困苦—恐怕比她两人的生活还更苦呢。不是那样说法。就算我很有钱,我觉得金钱并不能买赎已往的罪过。我从前也不会答应她将来能够富裕,我反而对她说过恐怕我们会变做穷人。但是我约定了要娶她。”

  “那末你去找她,并且和她结婚罢。”大夫开玩笑地说,站起来告辞了。

  “呀,毕顿。这自然是个明白的笑柄。我丝毫没有要结婚的心意;我对于现在的生活满意极了。我生来就乐于做个单身汉,这是我的天性。我的惯习,和我的一切。还有,虽然我尊敬她,(因为她没有可给人家责骂的地方),我对于她却没有表示过半分爱情。她在我的记忆中,和那般你想来是很好的,实际不动趣的女人一样。这完全不过想把错事改正,所以我要去找她,立刻就去做。”

  “你不把这件事看得很认真吗?”他惊异的朋友问。

  “有时我看得很认真,只要办得到;不过,我已经说过,我要做一个忠信的人。”

??  “我希望你成功,”毕顿大夫说,“你快要离开这病椅了,那末你可以照你内心的行动做去。但是——经过了二十年没有声息——我以为可以不必做了!”??

前言/序言


罗念生全集(第一卷至第七卷及第九卷以后):跨越时空的思想之旅 引言:巨匠之思,时代之声 罗念生先生,一位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学者,他的著作构筑了一个宏大而精微的知识体系。本《罗念生全集》汇集了先生毕生之学术精华,涵盖了哲学、历史学、古典文学乃至社会批判等多个维度,展现了其深邃的洞察力、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对人类文明不懈的探求精神。 本套全集并非仅仅是对过往知识的简单整理,更是对一个时代精神的忠实记录与深刻反思。罗念生先生的文字,如同一把精密的解剖刀,剖析着思想的本质与历史的脉络。虽然《罗念生全集(第八卷):意大利简史》以其独特的视角聚焦于地中海文明的辉煌与沉浮,但本卷册所涵盖的其他部分,则将引导读者进行更广阔的、跨越不同文明领域的求索。 --- 第一卷:形而上学的沉思与中国哲学的重构 核心内容聚焦: 本卷收录了罗念生先生早期对西方经典哲学,特别是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精深研究,并将其引入对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魏晋玄学与宋明理学的比较研究中。 主要篇章导览: 1. 《论“存在”的困境与可能》: 细致梳理了自巴门尼德至海德格尔关于“存在”范畴的演变。着重探讨了在现代科学冲击下,传统形而上学如何寻求新的立足点。此部分对康德和黑格尔的批判性继承尤为深刻,揭示了逻辑思辨在构建宏大体系时的内在张力。 2. 《逍遥游的逻辑:庄子思想的结构解析》: 罗先生跳脱了以往将庄子视为单纯的浪漫主义或朴素唯物论的框架,将其思想视为一套完整的、关于“关系性本体论”的构建。重点分析了“齐物”概念如何超越二元对立,达成一种动态的平衡。 3. 《阳明心学与欧洲唯心主义的平行检验》: 通过细致的文本比对,探讨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在主体性确立上的异同。结论指出,阳明心学更侧重于通过实践主体性来消解主体与客体的鸿沟,与西方注重认知明确性的路径形成鲜明对比。 学术价值: 本卷奠定了罗念生先生跨文化哲学对话的基础,展示了他如何以严谨的西方哲学工具来解构和重塑中国传统思想的现代意义。 --- 第二卷至第三卷:古典文学的文本细读与文化考古 核心内容聚焦: 罗念生先生的文学研究部分,与其哲学洞察力紧密结合,旨在挖掘古典文本中蕴含的深层结构与历史记忆。 主要篇章导览: 第二卷:诗歌的秩序与变奏 1. 《<诗经>的社会功能与音乐形态研究》: 摒弃了单纯的情感解读,着重于“风”、“雅”、“颂”在周代礼制中的作用,分析其音韵结构如何服务于政治教化与祭祀仪式。 2. 《汉赋的铺陈美学与权力叙事》: 将汉赋的繁复结构视为汉代帝国权力扩张的语言投射,探讨辞藻的堆砌如何模拟疆域的辽阔与帝王的威仪。 第三卷:叙事的深渊——小说与戏剧 1. 《<红楼梦>的“幻灭”主题:时间性与空间性的错位》: 罗先生认为《红楼梦》的核心在于对传统宗法社会时间秩序的瓦解,大观园作为一个封闭空间,其繁华的加速凋零,象征着历史进程的不可逆转。 2. 《元曲中的世俗化精神与道德困境》: 侧重分析元杂剧中对社会底层人物命运的描绘,以及在儒家道德框架下,个体欲望如何挣扎求存的戏剧冲突。 学术价值: 本两卷展现了罗念生先生将文学视为历史语境和思想载体的能力,他的批评超越了文学史的记述,直抵文化心理的幽微之处。 --- 第四卷至第五卷:现代性的反思与社会结构批判 核心内容聚焦: 这两卷集中体现了罗念生先生对近现代以来社会变迁的敏锐观察,尤其是对启蒙精神的继承与批判,以及对社会组织形态的深度剖析。 主要篇章导览: 第四卷:启蒙的遗产与悖论 1. 《自由意志的边界:卢梭与休谟的张力》: 比较分析了两位思想家在构建个人自由模型时的根本差异,并将其置于法国大革命的实践后果中进行审视。 2. 《工具理性对人类精神的侵蚀》: 借鉴法兰克福学派的某些洞见,罗先生探讨了在工业化和官僚化进程中,效率和量化标准如何逐步取代价值判断,从而使现代社会陷入一种技术至上的逻辑陷阱。 第五卷:社会场域的权力运作 1. 《宗族结构在近代转型中的韧性》: 针对中国近代社会研究,本篇深入田野调查,揭示了在国家权力渗透有限的地区,传统宗族网络如何通过经济和婚姻关系维持其隐性控制力。 2. 《城市化进程中的“陌生人社会”构建》: 基于社会学理论,分析了大规模人口流动如何解构了熟人社会的基础,并探讨了新型信任机制(如法律契约、媒体构建的共同体)是如何艰难地填补这一空白的。 学术价值: 此部分展示了罗念生先生深厚的社会科学素养,他的分析拒绝宏大叙事的简单化处理,而是深入到具体社会结构和微观互动之中。 --- 第六卷至第七卷:比较文化研究与史学方法论 核心内容聚焦: 罗念生先生对历史编纂学的关注,尤其体现在他对不同文明史书写方式的对比研究,以及对“历史真相”可能性的质疑。 主要篇章导览: 第六卷:史学的内在张力 1. 《信史的构建:从兰克到柯林伍德的转向》: 梳理了十九世纪实证史学到二十世纪观念史学的转变,重点分析了历史学家如何将自身的主体性投射到对过去的重构之中。 2. 《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终结”论辨析》: 对黑格尔、马克思乃至福山的“历史终结”观念进行了批判性回顾,论证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并非一个单向度的线性发展,而是多种可能性的交织。 第七卷:文明的接触与冲突 1. 《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借贷”与“重塑”》: 通过对中亚考古发现的解读,细致考察了宗教、艺术和技术在不同文明间传播时,是如何被接收方进行意义上的重新诠释和改造的,而非简单的“移植”。 2. 《地缘政治对民族性格的塑造:以“海洋文明”与“大陆文明”的对比为中心》: 在不预设本质主义的前提下,分析了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了不同群体的风险认知、贸易倾向和政治组织模式。 学术价值: 本两卷是罗念生先生治学方法的集中体现,他强调历史研究必须是动态的、反思的,并且必须正视文化边界的流动性与相互建构性。 --- 后续卷册(第九卷及以后):前沿探索与未竟之思 核心内容聚焦: 全集的后续部分收录了罗念生先生晚年的手稿、未完成的论著以及对人工智能、符号学等新兴领域的初期探索笔记。 主要篇章导览: 1. 《符号学在文本解码中的局限性》: 罗先生对索绪尔和皮尔士的符号理论进行了吸收,但对其在处理“意义生成”过程中的内在矛盾提出了质疑,认为脱离了具体语境的符号分析可能导致意义的过度僵化。 2. 《论知识生产的伦理学责任》: 摘录了先生对当代学术界的批评,强调学者在面对信息爆炸时,必须坚守知识的独立性和对社会公正的关怀。 结语: 《罗念生全集》所展现的思想谱系是完整的,它以哲学为基石,以文学为载体,以社会历史为检验场域,最终汇聚成一幅波澜壮阔的知识图景。全集在处理欧洲思想脉络的同时,始终保持着对中国文化精神的关切,为今日之读者提供了一套理解复杂世界的有力工具。阅读此全集,即是与一位卓越的、不倦的求知者进行一场跨越时代的心灵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毋庸置疑,但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并非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专著。罗念生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即使是对于那些初次接触意大利历史的读者来说,也不会感到难以消化。他非常擅长用生动的比喻来解释抽象的政治演变,使得原本枯燥的年代和条约名称变得鲜活起来。例如,他在描述教皇国与世俗政权的长期拉锯战时,那种微妙的权力平衡被描述得如同精密的外科手术,让人在领略历史的残酷性的同时,也为人类政治智慧的演变感到惊叹。读完后,我感觉对欧洲中世纪后期的政治格局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框架。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体量是相当可观的,刚开始翻阅时,我担心自己会因为内容过于庞杂而中途放弃。然而,罗念生的叙事魔力在于,他总能在适当的时候设置一个小小的“钩子”,让你忍不住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特别是他对于意大利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那一段描写,那种夹杂着浪漫主义理想与现实政治妥协的复杂心路历程,写得既有史诗感又不失人性的温度。它不是一本教人如何背诵日期的教科书,而是一部关于一个伟大民族如何在漫长岁月中寻找自我认同的史诗。读完合上书本时,脑海中浮现的不是冰冷的年代数字,而是佛罗伦萨阳光下那些充满生命力的面孔和思绪。

评分

《罗念生全集(第八卷):意大利简史》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简洁,但又不失厚重感,那种深沉的墨绿色调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部值得仔细研读的著作。我拿到手的时候,第一印象就是“沉甸甸的”,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一种历史的重量感。罗念生的文字功底自然是不用多说的,他的叙述方式非常平实,不带太多煽情色彩,但字里行间那种对历史脉络的洞察力却让人不禁拍案叫绝。 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清晰”。作者并没有试图把意大利几千年波澜壮阔的历史浓缩成一篇流水账,而是巧妙地抓住了那些决定性的转折点,比如古罗马帝国的兴衰、中世纪城邦的崛起与冲突、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爆炸,以及最终走向统一的艰难历程。每一章节的过渡都非常自然,仿佛作者是一位老练的向导,牵着读者的手,穿梭在罗马广场的废墟和佛罗伦萨的画廊之间。尤其是一些关键历史人物的分析,比如但丁、马基雅维利,作者的解读角度非常独特,不是简单地褒贬,而是深入挖掘他们身处的时代背景,让人对那个时代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装帧和排版也值得一提。对于一套全集来说,统一的风格非常重要,这套书做到了,但内页的字体选择和行距设计也体现了对读者阅读舒适度的考虑。很多历史书籍为了塞入更多内容,往往牺牲了阅读的愉悦性,但这本显然没有。在内容上,我特别喜欢作者对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与政治相互依存关系的探讨。他没有停留在对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的简单歌颂,而是深入分析了美第奇家族等赞助人背后的权力运作逻辑,将艺术史和政治史完美地融为一体,展现了那个时代“美”是如何成为一种权力的延伸的。这种跨学科的视野,使得整本书的厚度大大增加。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绝对是需要耐心细品的,它不像那些畅销历史读物那样追求戏剧性的情节冲突,而是更注重那种“历史的质感”。我个人非常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复杂概念时的严谨性,比如他如何解释“城邦政治”的运作机制,或者在论述意大利统一过程中各地区利益的博弈时,那种抽丝剥茧的分析,让人觉得作者对意大利历史的每一个细枝末节都了如指掌。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了解了历史事件的经过,更是对“意大利性”(Italianità)的形成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那种特有的文化基因是如何在长期的分裂与融合中塑造出来的,书中都有详尽的阐述。

评分

罗念生(1904.7.12&mdash;1990.4.10),我国享有世界声誉的古希腊文学学者、翻译家,从事古希腊文学与文字翻译长达六十载,翻译出版的译文和专著达五十余种,四百余万字,成就斐然。他译出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与王焕生合译),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欧里庇得斯和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作品、阿里斯托芬的喜剧作品,以及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修辞学》、《伊索寓言》等多部古希腊经典著作,并著有《论古希腊戏剧》《古希腊罗马文学作品选》等多部作品,对古希腊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奖掖罗念生先生对于希腊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所做出的卓越贡献,1987年12月希腊zui高文化机关雅典科学院授予其&ldquo;zui高文学艺术奖&rdquo;(国际上仅4人获此奖)。1988年11月希腊帕恩特奥斯政治和科技大学授予其&ldquo;荣誉博士&rdquo;称号。

评分

《伊索寓言》是欧洲寓言史上历史较为久远、影响也颇大的一部寓言集。《伊索寓言》里的故事,篇辐短小,精彩生动,语意深远,丰富的内容和发人深思的教谕使得它的传播得以历久不衰,成为世界上流传甚广的经典文学作品。

评分

罗念生全集,别人推荐的一套书,不都买了,挑几本自己感兴趣的,现在正好有满减活动,算下来价格很不错了,不等618活动了,先买一单

评分

罗念生(1904~1990),原名懋德。1904年7月12日生于四川省威远县连界场庙坝。1990年4月10日因前列腺癌病逝,终年86岁。罗念生是我国著名的学者、教授,在古希腊文学的翻译和研究领域中,有杰出的贡献。生前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名誉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顾问兼分支主编。

评分

买书不是为了看书,是一种情怀,是一种信仰。所以,明知看不完,还要继续买!坐等大促收完全套。

评分

&ldquo;《西厢记》必须与美人并坐读之。与美人并坐读之者,验其缠绵多情也。&rdquo;

评分

非常权威的意大利简史译著,值得收藏

评分

罗念生(1904~1990),原名懋德。1904年7月12日生于四川省威远县连界场庙坝。1990年4月10日因前列腺癌病逝,终年86岁。罗念生是我国著名的学者、教授,在古希腊文学的翻译和研究领域中,有杰出的贡献。生前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名誉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顾问兼分支主编。

评分

罗念生(1904.7.12&mdash;1990.4.10),我国享有世界声誉的古希腊文学学者、翻译家,从事古希腊文学与文字翻译长达六十载,翻译出版的译文和专著达五十余种,四百余万字,成就斐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