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思想與文化

明清思想與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呂妙芬 編
圖書標籤:
  • 明清思想史
  • 明清文化史
  • 理學
  • 心學
  • 經世緻用
  • 文學
  • 哲學
  • 史學
  • 社會思想
  • 文化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世界圖書齣版公司
ISBN:9787519206680
版次:1
商品編碼:11917888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5-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458
字數:415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值颱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成立六十周年之際,集結齣版此論文集具有重要的紀念意義。所選論文為近史所學者1972—2006年間明清學術文化史領域的研究成果,計十一篇。其選題思路、寫作方法對於今天以及未來的明清史研究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內容簡介

  本書為颱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成立六十周年的紀念論文集,共收錄近史所學者的11篇學術論文,齣版時間跨越瞭三十餘年(從1972年到2006年)。該書分為兩部:*一部包含4篇論文,主要與生命實踐、曆史書寫與曆史建構的主題相關;第二部包含7篇論文,主題涵括瞭從清初到晚清各時代的重要學術發展與文化現象,以及針對幾位代錶性士人與重要文本的研究。


作者簡介

  呂妙芬,現任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兼所長。其研究領域是明清學術思想史,特彆是儒學傳統中的理學,作為試圖瞭解自身文化淵源的管道。多年來以理學傢和理學文獻為主要研究對象,代錶研究成果有:《陽明學士人社群──曆史、思想與實踐》(2003)、《孝治天下:孝經與近世中國的政治與文化》(2011)。


目錄

生命實踐與曆史書寫

002 建構的感情──明清傢庭的母子關係 熊秉真

027 儒釋交融的聖人觀——從晚明儒傢聖人與菩薩形象相似處及對生死議題的關注談起 呂妙芬

066 書寫忠烈──明末夏允彝、夏完淳父子殉節故事的形成與流傳 孫慧敏

111 振大漢之天聲──民族英雄係譜與晚清的國族想象 瀋鬆僑

學術思想與文化

186 打破道統、重建學統──清代學術思想史的一個新觀察 張壽安

244 阮元與《疇人傳》 王萍

257 理學與經世──清代《切問齋文鈔》學術立場之分析 黃剋武

295 道鹹同時期我國的經世緻用思想 李國祁

360 劉蓉論——清代理學傢經世之實例 陸寶韆

387 清廷《聖諭廣訓》之頒行及民間之宣講拾遺 王爾敏

415 宋明理學的公私之辨及其現代意涵 翟誌成


前言/序言

  導言

  呂妙芬

  今年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成立六十周年,為慶祝近史所在過去一甲子歲月中為中國近代史研究做齣的貢獻,我們決定將同仁過去的研究成果按領域編輯成數本論文集齣版。當然,論文集的齣版並不隻是慶祝的活動,更有學術上的積極意義。本論文集共收錄11 篇學術論著,齣版的時間跨越瞭三十餘年(從1972年到2006年)。這些論文的寫作背景與目的不一,寫作的風格、形式、問題意識也反映瞭學術風潮的變化,以及不同世代學者的興趣,因此很難用一特定的主題來範圍它們。盡管如此,各篇論文所涉及之明清學術思想與文化議題的重要性,並不因年代或寫作風格而稍減。事實上,利用資料庫查閱截至目前各篇論文被引用的情況,可以發現多數論文都被晚齣的研究著作及學位論文廣泛引用,已有一定的學術貢獻與影響。此次以論文集形式重刊,雖也有匯整近史所同仁在明清學術文化史研究成果的意義,但更重要的還是相信這些著作對於今日與未來的研究,仍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我將所收錄的論文分成兩部:第一部包含4篇論文,主要與生命實踐、曆史書寫與曆史建構的主題相關;第二部包含7篇論文,主題則涵括瞭從清初到晚清各時代的重要學術發展與文化現象,以及針對幾位代錶性士人與重要文本的研究。第一部的4篇論文均寫作於1990—2000年間,反映著當時學界受到後現代、解構主義、曆史記憶研究等風潮的啓發,對於文本生産的社會、政治、學術史等脈絡,以及透過文字所建構的意義世界及互文性的關係格外敏感。這4 篇論文盡管研究議題不同,但都涉及瞭曆史人物的傳記書寫、文本與曆史記憶的建構、文本與意義及情感的錶達等復雜關係。以下簡介各篇論文的內容:

  熊秉真《建構的感情——明清傢庭的母子關係》一文,原以“Constructed Emotions: The Bond Between Mothers and Sons in Late Imperial China”為題刊於Late Imperial China (vol. 15.1, 1994),此文非常敏銳地觀察到中國文化中母子深厚情感——尤其是士人對於自己母親——的特殊錶達方式。熊秉真指齣,在中國傳統儒傢禮教社會中,母親是男人最能夠公開、毫無隱晦錶達愛戀情感的對象;對一位女人而言,兒子也是可以讓她毫無保留錶達感情、大膽要求忠貞與感激的對象。兒子與女兒雖同樣見證瞭母親的操勞,但兒子比女兒更能夠公開地以文字嚮母親錶達同情與感激、用自己的成就來解救母親的苦難。在考量如此特殊之人倫關係與文化錶述的前提下,熊秉真利用眾多明清人物傳記書寫為主要史料,透過對這些文本的細緻分析,讓我們看到某些曆史事實的再現,也看到特殊文化傾嚮透過文字所建構齣的曆史麵貌。這篇論文不僅提供我們許多關於明清時代母親們的樣貌、母子關係的互動與情感建構,更不時提醒讀者這些書寫主要源於兒子的觀點,分析瞭傳統婦女傳記作為一種特殊文類,其錶述的模式是深受文化因素影響的,因此也廣泛被明清傢庭教育、婦女史研究學者所引用。

  呂妙芬《儒釋交融的聖人觀——從晚明儒傢聖人與菩薩形象相似處及對生死議題的關注談起》主要說明晚明三教融閤的學風下,理學傢的聖人觀與佛教菩薩形象之間具有某種相似處,而這種對於生命終極價值的觀念也相應體現於人物傳記的書寫。論文前半段處理思想史的議題,指齣晚明陽明學者常以“天地萬物一體”之心,發“明明德於天下”的宏願,投入以講學救世,強調唯天下人皆閤道明德,自己之明德始明,亦即寓自身之道德修養於講學教化的無盡過程中。這些觀念體現瞭陽明學者欲追求兼善天下萬世的氣魄,他們所型塑的儒傢聖人形象也與大乘菩薩道有相似之處。另外,論文也討論瞭生死觀與傳記書寫的關係。晚明陽明學者一反傳統儒傢對生死議題存而不論的態度,極關注生死議題,相信藉著修身工夫達到聖人境地,可以超越生死而不朽,甚至主張瞭究生死纔是學問、事功、生活的最高指導原則。這樣的思想觀念也鮮明地反映在晚明人物傳記中。論文考察晚明理學傢傳記,發現傳記對於理學傢臨終所錶現齣坦然麵對生死的態度常有重點式的書寫,顯示這項特質對於人物評價的重要性;而這類傳記書寫的風格也與《高僧傳》有相近處,同樣體現瞭晚明三教融閤的文化氛圍。

  孫慧敏《書寫忠烈——明末夏允彝、夏完淳父子殉節故事的形成與流傳》一文處理曆史書寫與時代的密切關係,著重故事與人物在曆史記憶中的曆時性變化。本文追索關於夏允彝(1596—1645)、夏完淳(1631—1647)父子忠烈故事,從明末到晚清三百餘年間流傳的樣貌與變形,探討不同時代重新詮釋這兩位人物的曆史意涵。夏允彝、夏完淳齣身鬆江地區的士紳傢族,亡於明清鼎革之際。孫慧敏指齣早期書寫夏傢的故事主要齣於親友之筆,尤其陳子龍(1608—1647)的文字最具影響力。到瞭清初,故事開始齣現變異的內容,此可能源於口傳和文字傳播之不同所造成。康熙中期以後,夏傢的故事由分歧而趨於劃一,此可能與《明史》的修撰有關。至於夏完淳的故事,原先是以附傳的方式放在夏允彝傳之後,而隨著硃彝尊(1629—1709)對夏完淳文學造詣的肯定,以及後來其詩文集——《夏節湣全集》——獲編輯而刊行,夏完淳作為曆史人物的主體性與重要性進一步獲得肯定。而到瞭晚清,當“少年精神”被標榜為進取、冒險、朝氣時,年少殉難的夏完淳也更多獲得史傢的青睞,此不僅使夏氏父子的曆史地位産生明顯消長的現象,也塑造夏完淳成為清末民國時期重要的青年偶像。

  瀋鬆僑《振大漢之天聲——民族英雄係譜與晚清的國族想象》主要探討晚清知識分子在史學革命的號召下,如何書寫國族主義的新史學,以及晚清史學中對民族英雄係譜的建構與書寫,如何成為當時國族主義文化政治角力與協商的重要場域。論文以中國民族英雄係譜的建構為核心議題,不僅清楚指齣曆史上的人物在這一波為建構國族主義史學的要求下被招魂而復活,更說明這些曆史人物如何被操弄於不同政治立場之知識分子的筆尖,呈現齣諸多扭麯的新形象。“反滿革命”的激進分子重視漢族對異己族群的排拒與抵抗,他們所建構的民族英雄主要有:嶽飛、文天祥、史可法、鄭成功、洪秀全等人;而以梁啓超為代錶的立憲派知識分子,則反對以族群界綫為據,標榜嚮外開疆拓土、宣揚國威,他們心目中的英雄則是張騫、班超、鄭和等人。瀋鬆僑指齣雖然這兩種“民族英雄係譜”的書寫方式,都同樣把曆史人物拉齣具體時空脈絡,重新編造成國族認同的文化符碼,但兩者所提供的國族想象卻不相同:一為純粹由漢族組成的族群團體,另一則是完全以國傢目的為依據的政治社群。

  本論文第二部收錄的7篇論文寫作的時間點比較分歧,從1970年代到2006年,跨越的時間幅度相當廣。這些論文的作者都是近史所的資深同仁,在學術思想史領域享有盛名;各篇論文探討清代學術思想史的重大議題,其中更有幾篇以宏觀角度論述某時期學術思想的整體錶現,或長時期學術思想的演變,都是作者集多年研究之重要心得。數篇討論經世思想的論文,不僅反映學界在1970—1980 年代的研究旨趣,以及近代史研究所同仁在這方麵的重要貢獻,經世思想本身也是清代思想史的重大議題。

  張壽安《打破道統·重建學統——清代學術思想史的一個新觀察》一文試圖對於明清學術轉型與清代學術內涵提齣翻新之論。作者是研究清代學術思想的名傢,認為長期以來學界以考證學來看待清學是失之偏狹,以經世之學來看待清學則無法說明清儒對於學術的趣興與貢獻。作者提齣“打破道統、重建學統”作為理解清代乾嘉學術的概念,強調清代學術在知識領域的開創性,及其代錶中國

  專門知識獨立萌芽的重要地位。作者特彆選擇從禮儀製度變革切入來說明上述的觀點,論文首先說明康雍時期儒者關於孔廟崇祀的議論,以及雍正二年(1724)孔廟改製、鄭玄等漢儒復祀與增祀的學術意義和效應;接著討論乾嘉漢學界議立周公、伏生、鄭玄為五經博士之過程,以及阮元(1764—1849)、孫星衍(1753—1818)在詁經精捨中立許慎、鄭玄祠的作為與影響。論文最後則再次說明清代學術之主要貢獻在於匯整傳統學術資源、重建學統,開展齣多元知識的格局。

  王萍《阮元與〈疇人傳〉》一文首刊於1974 年,是學界較早討論阮元《疇人傳》的論著。王萍另著有《西方曆算學之輸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1966),討論明末耶穌會士傳入西方曆算學對中國的影響及中國的迴應。這篇專論阮元《疇人傳》的論文,除瞭介紹阮元的生平外,對於《疇人傳》的編纂主要得力於李銳(1769—1817),並采錢大昕(1728—1804)、淩廷堪(1757—1809)、談泰、焦循(1763—1820)等人的意見,均有詳細的說明。另外,關於阮元本身對算學的造詣,及其雖不否認西方曆算之成就,但始終抱持西學中源的立場,論文也有討論。

  接下來的三篇論文都與經世思想的主題有關,經世思想與《皇朝經世文編》文類的研究,是一個可貫串從晚明到晚清中國遭逢世變的重要學術課題,長期以來受到學界關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曾於1983 年8 月25—27 日主辦“近世中國經世思想研討會”,並於1984 年齣版論文集,同時期近史所同仁也寫作瞭不少與經世思想相關的論文。收於本書的三篇論文以陸寶韆對於劉蓉的研究齣版於1972 年最早,其他兩篇論文則分彆齣版於1986、1987 年,可以反映當時近史所學術思想史組研究同仁對於清代經世思想研究的重視與貢獻。以下按論文所討論的時間先後,介紹三篇論著的內容。

  黃剋武《理學與經世——清代〈切問齋文鈔〉學術立場之分析》一文旨在探討陸燿(1726—1785)《切問齋文鈔》在中國近世思想史上的意義。《切問齋文鈔》是一部匯編前人關於學術與政教製度的經世文獻,全書共12 目、30 捲,約44 萬字,齣版於乾隆四十一年(1776),被視為後來《皇朝經世文編》的先導。本文主要分析《切問齋文鈔》捲首“學術”部分的51 篇文章(齣自35 位清代前期的作者),指齣這些文章的主要學術立場為:接受儒傢思想、排斥佛道、反對三教閤一。對理學抱持愛憎交雜的態度,要求返迴先秦儒學,又駁斥考證與詞章之學,強調經世之重要;在經世範圍內,則強調針對地方與社會問題提齣逐步改革的方案,並重視改造士人的心誌。作者進一步以“轉化vs. 調適”“政治核心改革vs. 核心外之社會行動”兩組概念作為類型分析,認為《切問齋文鈔》的經世思想偏重“強調政治核心之外社會性行動的調適思想”,與十七世紀《皇朝經世文編》“強調政治核心的調適思想”的立場不同,也與顧炎武(1613—1682)、黃宗羲(1610—1695)等人傾嚮更徹底改造政治核心製度的經世思想有所差異。此顯示十八世紀的經世思想已逐漸轉嚮對於政治核心之外的社會改革,包括齣版、教育改革等。最後,本文也將《切問齋文鈔》與十九世紀的經世思想略作比較,指齣十九世紀的經世思想結閤瞭轉化與調適的思想,且更關注政治核心的改革。

  李國祁《道鹹同時期我國的經世緻用思想》一文則觀察道光、鹹豐、同治共五十四年間的重要人物之思想,分析中國近世士人如何從繼承傳統的經世思想,演變到因應西力衝擊而産生的圖新思想,再到中體西用論的曆程,以及三者之間復雜的關係。李國祁指齣,道光年間的經世學者以龔自珍(1792—1841)、魏源(1794—1857)為代錶,他們身處鴉片戰爭之際,體認到中國政治需要改革,也注重經濟之學與邊疆的經營,在思想上強調改變與革新,但他們也仍注重傳統儒學之德治與禮,並以三代聖王為典範。鹹豐、同治年間的經世之學則以曾國藩(1811—1872)、左宗棠(1812—1885)為代錶,此時期的經世思想有三項特點:重視兵學,強調兵農閤一;注重經濟與財政;利用宗族來移風易俗以維持社會安定。作者認為道、鹹、同三朝經世緻用的思想雖略有不同,但均具有通經緻用、經術與治事並重的精神,且都服膺《大學》修齊治平的理想,視道問學、尊德性、經世濟民為一體,尤重尊德性。這些傳統儒傢的理想限製瞭他們對西法的接納,使得他們的改革始終未能脫齣傳統的範圍。

  陸寶韆是研究劉蓉的專傢,著有《劉蓉年譜》(《“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1979)。《劉蓉論——清代理學傢經世之實例》則詳細討論劉蓉(1816—1873)的理學思想與事功成就。劉蓉與曾國藩、郭嵩燾(1818—1891)為摯友。陸寶韆指齣,劉蓉的思想主程硃理學,雖未見太多思想上的創新之論,但謹守理學傢道德修身、內聖外王的理想;他生處世變戰亂之際,有機會於軍事、政治上展現纔華、建立功績,成為曆史上少數能兼顧內聖與外王、建立偉大事功的理學傢。劉蓉的個案研究也提供我們對於晚清經世思想的瞭解。

  王爾敏《清廷〈聖諭廣訓〉之頒行及民間之宣講拾遺》一文探討清康熙九年(1670)頒布《聖諭》十六條、雍正二年(1724)頒行《聖諭廣訓》並推廣全國性宣講活動,這項由官方製定的教化儀式持續到晚清,影響甚巨。本文除瞭說明朝廷規定的宣講聖諭外,也討論民間以善書教化社會的“宣講拾遺”,以及晚清基督教傳教士利用宣講的形式傳道、甲午戰後中國知識分子以宣講喚起民眾之事例。本文不僅留意到教化傳播的管道與形式,而且觸及宣講形式在社會不同場域中被不同群體轉化運用的事例,十分精彩。王爾敏另著有《明清時期庶民文化生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1996),也是在學術界非常著名而有影響力的專書。

  翟誌成《宋明理學的公私之辨及其現代意涵》一文從檢討宋明理學公私之辨的宏觀角度,說明儒學傳統對於中國近現代曆程的深遠影響。本文從宋明理學內部的差異性與共通性說起,指齣“滅私存公”是宋明理學傢的共同價值,也支撐瞭理學的重要義理。接著,分彆從“人欲與天理”“私的發生”“私的禍害”“變化氣質的去私功夫”幾方麵,闡釋宋明理學對於公私的論述。雖有學者認為晚明以降的儒學具有某種肯定私和情欲的思想,但翟誌成一一檢視清初大儒之言論後,指齣清儒基本上承襲瞭“滅私存公”的觀念,並未改變宋明理學公私之辨的架構。這種公私觀必須等到晚清西方民主、自由、個人主義思潮的傳入,纔真正被撼動。而耐人尋味的是,翟誌成敏銳地觀察到西方傳入的價值未必能夠輕易改變傳統思想的影響力,甚至可能在新舊價值的重構中,反而為傳統注入新血,大大強化傳統的生命力。

  以上是這本論文集收錄各篇論文的簡介,它代錶瞭“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研學術思想史的同仁對於明清思想文化的一些研究心得。這些作品從齣版以來已經或多或少參與瞭學界相關議題的持續思考與研究,也各自有其被接受的曆史,今日它們被匯集成冊以簡體字齣版,希望未來伴隨這個新形式的齣版,它們能與更多學者的研究産生對話關係。



《宋代文人的精神世界:風雅、情緻與傢國情懷》 一、 引言:宋代,一個詩意與理性交織的時代 宋代,一個在中國曆史上獨具魅力的時代,它以其高度發達的經濟、繁榮的市民文化、精湛的科技以及最重要的——輝煌的文學藝術成就而聞名遐邇。然而,在這些璀璨的錶象之下,宋代文人的內心世界,他們是如何認知世界、體悟人生、寄情山水、抒發情感,又是如何在時代洪流中堅守傢國情懷的,卻是一個更為深刻、也更值得我們去探究的課題。 本書《宋代文人的精神世界:風雅、情緻與傢國情懷》並非簡單羅列宋代文學作品或文人逸事,而是旨在深入挖掘宋代文人個體生命體驗背後的精神內核。我們將目光投嚮他們看似閑適的生活背後,去解讀那些流淌在詩詞歌賦、書畫金石中的深沉情感,去理解他們對於“風雅”的追求,對於“情緻”的感悟,以及在麵對國傢命運時的那份沉甸甸的“傢國情懷”。這並非一份枯燥的學術報告,而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讓我們得以近距離地聆聽宋代文人的心跳,觸摸他們的靈魂。 二、 風雅的構建:審美趣味的時代變遷與文人品格的塑造 “風雅”,一個承載著中國傳統審美與文化特質的詞語,在宋代得到瞭全新的演繹和升華。與唐代那種磅礴大氣、激情奔放的“風雅”不同,宋代的“風雅”更顯內斂、細膩、精緻,並融入瞭文人更為自覺的精神追求。 本書將首先考察宋代“風雅”審美趣味的時代變遷。我們將從唐代以李白、杜甫為代錶的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宏大敘事,轉嚮宋代文人所推崇的意境深遠、韻味無窮的審美風格。這體現在他們對山水畫中“留白”的偏愛,對詞作中“曉風殘月”、“斷腸聲裏”等細膩情感的描繪,以及對茶道、花藝、香道等生活美學的極緻追求。蘇軾的“粗服亂頭,而宗旨自若”,陸遊的“衣粗布,食粗糧”,並非生活窘迫,而是對浮華的刻意疏離,是對精神純粹的堅持。 更重要的是,我們將深入分析“風雅”如何成為宋代文人塑造自身品格的重要途徑。宋代文人不再滿足於單純的文纔展示,而是將“風雅”視為一種人格修養,一種道德境界的體現。他們通過對古籍的研讀、對藝術的鑒賞、對品行的自律,來不斷打磨自己的精神世界。歐陽修“以文章取天下”,卻更珍視“文章閤為時而著,歌詩閤為事而作”的責任感;周敦頤的《愛蓮說》,以蓮花的“齣淤泥而不染”自喻,寄托的是超越世俗、堅守清廉的君子品格。這種對“風雅”的自覺建構,使得宋代文人成為一代文化風尚的引領者,他們的生活方式、審美取嚮,乃至言談舉止,都成為後世文人效仿的對象。 三、 情緻的流淌:從個體情感的抒發到普遍人性的洞察 宋代文人以其極為豐富和細膩的情感錶達,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瞭濃墨重彩的一筆。本書將深入剖析宋代文人“情緻”的來源、錶現形式及其哲學意蘊。 我們將追溯宋代社會變遷對文人情感世界的影響。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生活的繁榮,使得宋代文人的生活空間更加多元,他們不再局限於書齋或官場,而是有機會深入市井,體驗世俗生活。這使得他們的情感錶達更加貼近生活,更加真實,也更加復雜。辛棄疾在《青玉案·元夕》中“眾裏尋他韆百度,驀然迴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經典句,既是對理想愛情的幻滅,也是對人生際遇的感慨,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 同時,本書也將重點關注宋代文人如何從個體情感的抒發,上升到對普遍人性的洞察。他們通過對愛情、友情、親情、鄉愁等各種情感的細膩描摹,觸及瞭人類共通的情感體驗。李清照的詞,以其女性特有的敏感和細膩,將閨閣中的哀愁、離彆的傷感、故國的思念,描繪得淋灕盡緻,成為韆古絕唱。然而,她的情感錶達並非僅僅是個人瑣事的堆砌,而是通過對生命無常、世事變遷的感悟,觸及瞭人類在時間長河中的孤獨與渺小。 我們還將探討宋代文人如何在佛道思想的影響下,對情感進行超脫和升華。理學的興起,在一定程度上引導文人走嚮內省和修身,他們嘗試在喜怒哀樂之外,尋求一種更為平和、更為超然的精神境界。蘇軾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體現瞭他對人生短暫、世事無常的通達;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更是將個人情感融入到對傢國天下的關懷之中,展現瞭一種更為宏大和深遠的情感格局。 四、 傢國情懷的擔當:士大夫精神在動蕩時代的堅守與掙紮 “傢國情懷”,是中國士大夫階層最為核心的精神特質之一,在宋代,這一特質經曆瞭一場深刻的考驗與重塑。本書將聚焦宋代文人在動蕩時局下,如何理解、踐行和錶達他們的傢國情懷。 我們將審視宋代政治環境對士大夫命運的影響。與前代相比,宋代文官政治高度發達,文人擁有更為廣闊的政治參與空間,但也因此,他們更容易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王安石變法引發的黨爭,靖康之恥帶來的民族危機,都深刻地影響著宋代文人的政治理想與人生選擇。 本書將重點分析宋代文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精神如何在實踐中體現。一方麵,我們看到如範仲淹、文天祥等一批文人,在國傢危難之際,挺身而齣,以身殉國,他們的行為成為“忠君報國”的典範。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為中華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徵。 另一方麵,我們也看到許多宋代文人在政治失意、國傢衰敗麵前,所經曆的痛苦掙紮與精神調適。蘇軾被貶黃州,在貧睏潦倒中,他並未放棄對人生價值的追求,反而通過對自然景物的體悟,對人生哲理的思考,升華瞭自己的精神境界。他寫下“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是一種曆經滄桑後的從容與淡泊,一種在睏境中尋求解脫的智慧。這種“獨善其身”,並非消極避世,而是在有限的條件下,努力保持內心的純淨與高潔。 我們將探討宋代文人在“忠”與“義”的抉擇中,所展現齣的復雜性。他們既要恪守對君主的忠誠,又要麵對國傢的不公與民眾的疾苦。這種矛盾與掙紮,使得他們的傢國情懷顯得尤為真實和動人。 五、 結語:宋代文人精神的永恒迴響 《宋代文人的精神世界:風雅、情緻與傢國情懷》並非要為宋代文人構建一個完美無瑕的神話,而是希望通過對他們精神世界的深入解讀,展現那個時代文人的真實麵貌——他們有風雅的追求,有細膩的情感,有深沉的傢國情懷,也有自身的睏惑與掙紮。 他們的“風雅”,是對生活品質與精神品格的嚴苛要求,是一種超越功利的精神旨趣;他們的“情緻”,是對生命體驗的深刻感悟,是對人類普遍情感的真誠抒發;他們的“傢國情懷”,是在時代洪流中,對於民族命運與個體責任的深切擔當。 宋代文人的精神世界,是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他們的智慧、他們的情懷,至今仍能給予我們深刻的啓迪。本書希望帶領讀者,穿越韆年時空,走進宋代文人的內心深處,去感受他們的呼吸,去傾聽他們的心聲,去理解那個時代獨特的精神魅力,並從中汲取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思想力量與文化滋養。這不僅是對曆史的迴顧,更是對當下人精神世界的反思與對話。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是《明清思想與文化》,我作為一個讀者,對這本書的評價如下: 從我拿到這本《明清思想與文化》開始,我就被它那厚重的曆史感和嚴謹的學術氣息所吸引。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很考究,紙張的質感也令人愉悅,初讀之下,便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明清兩代復雜思想脈絡時的用心良苦。書中對於心學、理學在晚明時期的演變,尤其是對王夫之、黃宗羲等思想巨匠的論述,可謂是鞭闢入裏,絕非泛泛而談的教科書式介紹。作者似乎化身為那個時代的親曆者,將我們帶入到文人士大夫們激烈的思想交鋒之中。我尤其欣賞它在論述儒學復興的同時,如何穿插對民間信仰、俗文學興起的觀察,展現齣一種多維度的文化圖景。例如,書中對小說、戲麯中蘊含的社會心理和道德觀念的挖掘,就非常精妙,揭示瞭士人精英的宏大敘事之下,庶民階層是如何思考和生活的。它不是簡單地羅列思想傢的觀點,而是將思想放置在具體的社會變遷和製度背景下去考察,使得枯燥的哲學思辨變得鮮活起來,讀起來絲毫沒有晦澀感,反倒有一種撥雲見日般的暢快。

評分

這本書的敘述節奏把握得相當到位,不像有些學術著作那樣讀起來索然無味。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尤其在描繪文化現象的轉摺點時,總能抓住那些微妙的心理變化和環境影響。我記得有一章節專門探討瞭清初文人的“遺民情結”與學術轉嚮的關係,那段文字讀來令人感慨萬韆。作者沒有停留在概念的界定上,而是通過大量的史料細節,重構瞭那種“國破傢亡”背景下知識分子內心的掙紮與外在行為的選擇。那種深沉的、帶著傢國之痛的學術探索,被描繪得淋灕盡緻。更難得的是,它對於不同地域、不同階層文化錶達的差異性,也給予瞭足夠的關注,避免瞭將“明清文化”視為鐵闆一塊的簡單化處理。這種細緻入微的考察,讓我深刻理解到,文化從來不是自上而下單一灌輸的産物,而是不同力量相互博弈、相互滲透的動態過程。讀完後,我對那個時代知識分子所承受的精神壓力和他們所達成的思想成就,有瞭更深一層的敬意。

評分

不得不提的是,這本書在方法論上的創新性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它似乎並不滿足於傳統的思想史梳理,而是巧妙地引入瞭文化史的視角,將宗教、藝術、社會習俗等元素融入進來,形成瞭一個更為立體的分析框架。比如,書中分析明代中後期商業經濟發展對城市市民文化的影響時,那種將商業邏輯與審美趣味相結閤的論述,就非常具有啓發性。它不是生硬地套用現代理論,而是順著曆史的紋理自然地引齣結論。特彆是對某些傳統文化符號在明清之際的“意義漂移”的探討,非常精妙,展示瞭文化在時間長河中如何被重新詮釋和利用。這種跨學科的視野,讓原本看似分散的文化現象找到瞭內在的邏輯聯係,為我理解“中國文化連續性與斷裂性”提供瞭一個極佳的切入點。讀這本書就像在解一個復雜的謎題,作者提供的綫索清晰而豐富,讓人忍不住想要跟隨他一起探索到底。

評分

這本書的整體結構安排非常閤理,邏輯推進如同精心鋪設的棋局。它從宏觀的時代背景入手,逐步深入到具體思潮的流變,最後落腳到文化實踐的具體細節上。這種由大及小的結構,讓讀者能夠始終保持對全局的把握,同時又不會忽略微觀層麵的精彩。我特彆欣賞它在章節之間的過渡處理,過渡自然流暢,觀點之間的銜接緊密,沒有齣現邏輯上的跳躍或斷裂感。這種結構上的嚴謹性,是保障其思想深刻性的重要基礎。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不僅是獲取瞭知識,更是獲得瞭一套分析和理解復雜曆史文化現象的思維工具。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對明清兩代文化遺産的總結,更在於它提供瞭一種觀察和思考中國傳統社會內在動力機製的優秀範本。強烈推薦給所有對中國近世文化轉型感興趣的讀者。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是極其典雅又不失現代學術的精準性。讀起來有一種古樸的美感,但又不會讓人感覺生澀難懂。作者在引用古籍原文時,總能恰到好處地進行注釋和闡釋,確保即便是初涉此領域的讀者也能跟上思路。我發現,作者對一些關鍵概念的界定時,尤其謹慎和審慎,常常會呈現齣多種可能的解釋路徑,而不是武斷地給齣一個定論,這體現瞭極高的學術良知。這種處理方式極大地拓展瞭我對這些概念的理解深度,讓我意識到曆史的復雜性往往在於其多義性。在閱讀過程中,我經常需要停下來,反復咀嚼某些句子,因為其中蘊含的信息量實在太大瞭,需要時間消化。它不是那種讀完就忘的快餐式讀物,更像是一壺陳年的老茶,需要慢慢品味,纔能體會齣其中層次豐富的韻味和迴甘。

評分

性價比挺好的,中研院近史所經典論文的閤集。

評分

評分

會議論文,聚焦於明清思想史

評分

性價比挺好的,中研院近史所經典論文的閤集。

評分

這個論文集很有意思,中華帝國晚期的經曆非常值得好好研究

評分

剛齣版的新書竟然無塑封,我也不懂是不是二手的,不過算瞭,品相都還可以。

評分

會議論文,聚焦於明清思想史

評分

很多經典的文章收錄在內,不錯哦。

評分

剛齣版的新書竟然無塑封,我也不懂是不是二手的,不過算瞭,品相都還可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