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是以爱为出发点,以孩子的健康、独立成长为目的的。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父母的呵护中分离出去,以他独立的人格,面对他自己的世界。孩子注定要成长,而父母注定要退到幕后,做孩子人生的“背景”。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唤起人实行自我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作为家长,要学会放手让孩子进行自我教育。这里的放手,就是要充分尊重并相信孩子,给孩子更多的时间、空间,更多的自主权,让孩子独立地去观察、思考、发现、创造,体验乐趣,感受快乐。
张大羽﹐资深文学工作者,对于育儿,教育孩子方面有自己的见解,文笔亲切,通俗易懂,曾著有《放手孩子的教育艺术》、《别找理由拒绝孩子》、等广受读者好评的作品。
我平时阅读教育类书籍的速度一向比较慢,因为很多内容需要反复咀嚼,但这本让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它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疏离美”,既不煽情,也不说教,而是用一种近乎人类学家的冷静视角来观察亲子关系。书中有一段关于“倾听的失真”的论述,让我拍案叫绝。作者指出,我们常常在孩子开口说话时,大脑中已经预演好了我们接下来要如何回应,我们听到的只是一个模糊的信号,而不是孩子真实想表达的内容。她用了一个非常生活化的比喻:我们的耳朵里塞满了“我希望你这么说”的回音。为了打破这种回音,作者提供了一套“延迟回应练习”,要求父母在孩子表达完一个完整的观点后,必须停顿三秒,什么都不说,只做深呼吸。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却能带来巨大的认知转变。我尝试了一下,发现那三秒钟的空白,充满了张力,也充满了可能性。它迫使我从“反应者”切换成“接收者”,这种角色的转变,远比任何复杂的沟通技巧都更有效。
评分这本书最让人惊喜的一点是,它完全避开了对物质条件和外部资源攀比的陷阱。许多现代育儿书,在不经意间会推高家长的焦虑,暗示只有好的早教班、昂贵的玩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但这本书的视角是内向的、精神层面的。它更多地关注的是“心流”和“存在感”的培养。我记得其中一个章节重点讨论了如何将家务劳动转化为孩子对“贡献感”的认知。作者并没有要求家长把家务变成一个充满奖励机制的任务,而是强调过程中的“共创”体验。比如,一起做饭时,不是告诉孩子“你帮我把菜洗干净”,而是“我们一起合作,让晚餐变得更好”。这种视角的转换,让孩子从“被要求做事的客体”,变成了“家庭中有价值的成员”。这种无形的影响力,远比任何外在的奖励都来得持久和深刻。读完后,我对待周末的家庭琐事,心态都变得轻松了许多,感觉自己在养育一个独立的生命,而不是雕刻一个完美的艺术品。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章节推进模式,而是更像一部散文诗集,充满了对童年瞬间的捕捉与沉思。我尤其欣赏它对“边界感”的处理,这一点在很多育儿书中往往被简化为“说不”的艺术。但在这里,作者深入探讨了边界如何在日常的互动中被“协商”出来。举个例子,书中详细描述了一个孩子坚持要穿雨靴去参加室内派对的场景。面对这种挑战常规的行为,很多父母会立刻介入制止,以避免“难堪”。但作者通过这个例子,引导我们去探寻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是寻求关注,还是在试探规则的弹性?更重要的是,她提出了一个极其有启发性的观点:真正的边界不是一道墙,而是一个允许孩子探索的“安全网”。只有当孩子明确知道自己可以尝试,但也有明确的后果(非惩罚性的)时,他们才能真正学会自我约束。这种细腻的心理描摹,让我对“规则”的理解提升到了哲学层面,不再是冰冷的指令,而是培养独立个体的基石。阅读的过程,像是在进行一场私密的心理按摩,舒缓了那些在育儿实践中积累的委屈和困惑。
评分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封面那种沉静而有力量的配色吸引住了。我原本以为这又是一本老生常谈的育儿指南,充斥着各种“必须做”和“绝对不能做”的教条,读起来会让人倍感压力。然而,翻开第一页,我就发现我完全错了。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她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友,拉着你的手,带你走进一个个真实的家庭场景中去观察、去体会。最让我触动的是她描述的那个关于“告别完美主义”的章节,不是那种空泛的口号,而是通过一个小学三年级孩子对画画热情的逐渐消退,细致剖析了父母无意识中投射出的“期望阴影”。书中提到,很多时候我们要求孩子“更好”,其实只是想满足自己内心深处对“成功”的定义。这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让我不得不停下来,反思自己过去那些自以为是的“为你好”。它不是教你如何驯服一个孩子,而是引导你去驯服你自己内心那个焦虑的、控制欲强的父母形象。读完这个部分,我感觉卸下了好几年的包袱,那种教育的紧绷感瞬间松弛下来,变得更像是一场共同的探险,而不是一场单方面的指挥。
评分坦率地说,市面上类似的“心灵成长型”教育书籍,我读过不少,但大多虎头蛇尾,前几章鼓舞人心,后半段就沦为鸡汤。但这一本的“落地性”和“思想的连贯性”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它的结构不是线性的,而是螺旋上升的,每一章似乎都在重复核心的主题——回归当下、尊重差异——但每一次的论述都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切入,加深了读者的理解。我尤其欣赏它对“失败教育”的论述。它没有把失败美化成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而是坦诚地承认失败带来的痛苦和挫折感。作者引导父母如何“陪伴”孩子品尝失败的滋味,而不是急于“修复”或“消除”它。她提到,父母最高级的支持,就是当孩子跌倒时,不急着把他扶起来,而是蹲下身,与孩子保持同一高度,一同看着那个坑,然后轻声问:“现在感觉怎么样?” 这种同理心和耐心的示范,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教育指南,不如说是一部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有人性光辉的成年人的指南。它对我个人成长的启发,甚至超过了对育儿技巧的指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