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它是国内外学术史上第一部真正的“世界佛教通史”。
其次,它是一部既凸显中国佛教主体性又彰显世界佛教多样性的佛教通史。
第三,它是一部有着明确问题意识的世界佛教通史。
第四,它是一部彰显佛教和平精神和价值导向的世界佛教通史。
本书是世界佛教通史之中国佛教卷,介绍了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的发展情况。主要内容如下:
一、汉代佛教。汉代社会与佛教、从西域到内地的初传、汉末佛教快速发展、安世高的传教与译经、支娄迦谶的译经。
二、三国时期佛教。魏国佛教、吴国佛教。
三、西晋佛教。西晋社会与佛教、西晋译经概述、竺法护的译经事业。
四、东晋北方佛教。东晋北方社会与佛教、佛图澄传教及其成效、道安生平与多方面贡献、鸠摩罗什及其经典翻译。
五、东晋时期南方佛教。东晋社会与佛教、士族的护佛奉法观、庐山慧远及其僧团、佛陀跋陀罗与《华严经》、法显与晋宋时期求法活动。
六、北朝佛教。北朝时期佛教的输入、北朝官方对佛教态度的演变、北朝时期佛教在各阶层的传播、北朝佛教的社会化趋向、北朝佛教与中国固有文化的交涉、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
七、南朝佛教。域外佛教向南朝的输入、南朝的政教关系、 梁武帝主导下的佛教变革等等。
八、佛教的南北交流与广泛传播。南北方的政治关系与文化交往、南北方佛教的交往与不同发展趋向、佛教义学的兴起及其南北传播、佛教信仰的兴起与传播。
魏道儒,哲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著有《中国华严宗通史》、《中华佛教史·宋元明清卷》、《宋代禅宗文化》、《禅宗无门关》、《佛教史话》、《坛经译注》等,合著有《中国禅宗通史》、《佛教史》、《中国五大宗教知识读本》等,合译有《早期佛教与基督教》、《宗教生活论》等。
绪言 第一章 汉代佛教 第一节 汉代社会与佛教 一 经略西域与佛教入华 二 独尊儒术与“三玄” 三 生死观念与轮回解脱 第二节 从西域到内地的初传 一 龟兹和于阗佛教 二 初传汉地的史实与意义 三 汉明帝时期的佛教 第三节 汉末佛教的快速发展 一 汉桓帝与信仰格局的演变 二 寺院与佛教社会普及 三 汉代译经综览 第四节 安世高的传教与译经 一 传教事迹与意义 二 译经概述 三 《阴持入经》与小乘教义 四 《安般守意经》及其影响 第五节 支娄迦谶的大乘译籍 一 译经概述 二 《道行经》与大乘佛教的共性 三 《般舟三昧经》与西方净土信仰 四 《兜沙经》华严学说的基本特点 第二章 三国时期佛教 第一节 魏国佛教 一 魏国社会与佛教 二 佛经翻译概述 三 朱士行西行求经 第二节 吴国佛教 一 《法句经》与翻译理论 二 支谦传教与译经 三 康僧会传教与译经 第三章 西晋佛教 第一节 西晋社会与佛教 一 佛教多途径社会普及 二 关于因果报应的讨论 三 传教弘法名僧诸相 第二节 西晋译经概述 一 洛阳的安法钦、法力、法炬 二 陈留的竺叔兰、无罗叉 三 广州的彊梁娄至 四 长安的帛法祖、支法度、若罗严、聂承远、聂道真 第三节 竺法护的译经事业 一 生平事迹与译经概述 二 华严类译籍剖析 第四章 东晋时期北方佛教 第一节 东晋北方社会与佛教 一 石虎与后赵佛教 二 苻坚与前秦佛教 三 姚兴与后秦佛教 四 佛教艺术的初期发展 …… 第五章 东晋时期南方佛教 第六章 北朝佛教 第七章 南朝佛教 第八章 佛教的南北交流与广泛传播 参考文献 后记
读罢卷帙浩繁的叙述,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呈现那些早期译师群体时所倾注的巨大心力。从安世高到竺法兰,再到后来的鸠摩罗什及其后的译场实践,书中对每一次重要的译经活动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察。那些关于“信、达、雅”的论辩,那些关于佛典措辞选择的艰难抉择,都被还原得栩栩如生。我特别对鸠摩罗什的译事给予了高度评价,作者不仅描述了他翻译《法华经》、《阿毗昙》等核心经典的里程碑意义,更侧重于分析其译学对后世中国大乘佛教义理构成的深远影响。那种将翻译视为一场文化攻坚战的叙事手法,让我仿佛亲历了那个时代译者们面对浩瀚梵文经典时的敬畏与挣扎。这种对“人”与“事”结合的叙述,使得冰冷的历史文献充满了温度,让我深刻体会到汉传佛教的建立是无数先驱者呕心沥血的成果,而非简单的历史事件堆砌。
评分这本关于世界佛教通史的巨著,特别是第三卷聚焦于中国汉传佛教早期阶段(从传入到公元六世纪),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首先,我必须称赞作者在梳理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土,并逐步扎根、本土化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宏大视野与扎实功底。书中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士族阶层与佛教信仰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描绘得淋漓尽致。比如,探讨昙鸾、慧远等高僧如何巧妙地将佛教的空性观念与当时盛行的玄学思潮相结合,以适应中国知识分子的思维习惯,这部分内容极具启发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格义”现象的深入剖析,没有将之简单视为早期佛教理解的肤浅阶段,而是视为一种关键的文化融合策略,是佛教得以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的必要前提。书中对不同地区,如北方政权与江南地区的佛教发展差异也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展现了同一信仰在不同政治和社会环境下呈现出的多样性面貌,这种多维度的考察,使得历史的图景立体而饱满,远超一般概述性著作的水平。
评分我非常欣赏作者在处理史料时所展现出的审慎和批判性态度。面对如此漫长且史料零散的早期历史,难免存在诸多疑点和争议。但在这部通史上,我没有看到任何武断的结论,相反,作者总是在引述不同学派观点时,清晰地勾勒出每种说法的依据与局限。例如,对于佛教传入的确切时间点和初期传播路径的争论,书中进行了多角度的考证,既尊重了传统记载,又引入了考古学和文献学的最新发现,使得论证过程显得尤为扎实可靠。这种求真务实的态度,让读者在跟随作者的思辨轨迹时,能够建立起坚实的信任感,确信我们所阅读到的内容是建立在审慎的学术基础之上的,而非基于某种意识形态的单一解读。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对核心人物和事件的梳理,更在于其对社会文化背景的精妙勾勒。公元六世纪以前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剧烈动荡的时期,佛教的兴盛无疑与此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发现,作者对佛教在民间尤其是对底层民众的吸引力,也有着独到的见解。书中涉及了许多关于寺院经济、造像功德、以及特定仪式(如忏法)的兴起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它不再仅仅局限于高层辩经,而是深入到社会肌理之中,探究佛教如何提供了一种超越世俗苦难的精神慰藉和一种潜在的社会秩序维护力量。特别是对石窟艺术(如云冈、龙门初期造像)的描述,文字兼具学术的严谨与艺术鉴赏的激情,让我对那个时期“以相入道”的审美趣味有了全新的认知,这种将宗教史与艺术史紧密结合的视角,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理解层次。
评分如果说有什么地方让我感到意犹未尽,那或许是作者对佛教内部教派分流的早期迹象的探讨。虽然全书的重心在于“汉传佛教”的整体建构,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同部派的思想已经开始在中国土壤上产生微妙的裂变。我个人期待能看到更多关于早期三论宗雏形、涅槃学派内部的细微差异,以及早期禅观思想(如菩提流支的译介)如何与其他思潮碰撞的更深层次的探讨。当然,考虑到史料的限制和全书的宏观定位,作者对这些早期脉络的勾勒已属难能可贵。总体而言,这本著作无疑是研究中国佛教史的基石性作品,它不仅为历史研究者提供了清晰的脉络,也为普通爱好者打开了一扇通往那个伟大文明交汇时期的恢弘之门。
评分价格优惠,很棒的入门书
评分中国社科出版社正版书,学术严谨,考证详实,好评!
评分世界佛教通史·第一卷:印度佛教(从佛教起源至公元7世纪),比较厚实的一本书。
评分来世乐 —— 往生善处,得遇正法
评分书是正版,内容很不错,京东送货很快,很方便!
评分非常好的书,值得阅读。
评分世界佛教通史·第一卷:印度佛教(从佛教起源至公元7世纪),比较厚实的一本书。
评分东西很好很喜欢 下次再来买哦 。。。。
评分目前中文世界,最好的一套佛学论著了,不管有多少不满,都无法取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