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佛教通史·第三捲 中國漢傳佛教(從佛教傳入至公元6世紀)

世界佛教通史·第三捲 中國漢傳佛教(從佛教傳入至公元6世紀)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魏道儒,李利安 著
圖書標籤:
  • 佛教史
  • 中國佛教
  • 漢傳佛教
  • 佛教文化
  • 宗教史
  • 曆史
  • 中國曆史
  • 佛教
  • 通史
  • 六世紀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ISBN:9787516170250
版次:1
商品編碼:11926873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庫·哲學宗教研究係列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75
字數:645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首先,它是國內外學術史上第一部真正的“世界佛教通史”。


  

其次,它是一部既凸顯中國佛教主體性又彰顯世界佛教多樣性的佛教通史。

第三,它是一部有著明確問題意識的世界佛教通史。

第四,它是一部彰顯佛教和平精神和價值導嚮的世界佛教通史。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世界佛教通史之中國佛教捲,介紹瞭漢魏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佛教的發展情況。主要內容如下:
  一、漢代佛教。漢代社會與佛教、從西域到內地的初傳、漢末佛教快速發展、安世高的傳教與譯經、支婁迦讖的譯經。
  二、三國時期佛教。魏國佛教、吳國佛教。
  三、西晉佛教。西晉社會與佛教、西晉譯經概述、竺法護的譯經事業。
  四、東晉北方佛教。東晉北方社會與佛教、佛圖澄傳教及其成效、道安生平與多方麵貢獻、鳩摩羅什及其經典翻譯。
  五、東晉時期南方佛教。東晉社會與佛教、士族的護佛奉法觀、廬山慧遠及其僧團、佛陀跋陀羅與《華嚴經》、法顯與晉宋時期求法活動。
  六、北朝佛教。北朝時期佛教的輸入、北朝官方對佛教態度的演變、北朝時期佛教在各階層的傳播、北朝佛教的社會化趨嚮、北朝佛教與中國固有文化的交涉、北朝時期的佛教文化。
  七、南朝佛教。域外佛教嚮南朝的輸入、南朝的政教關係、 梁武帝主導下的佛教變革等等。
  八、佛教的南北交流與廣泛傳播。南北方的政治關係與文化交往、南北方佛教的交往與不同發展趨嚮、佛教義學的興起及其南北傳播、佛教信仰的興起與傳播。
  
  
  

作者簡介

  魏道儒,哲學博士,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室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佛教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著有《中國華嚴宗通史》、《中華佛教史·宋元明清捲》、《宋代禪宗文化》、《禪宗無門關》、《佛教史話》、《壇經譯注》等,閤著有《中國禪宗通史》、《佛教史》、《中國五大宗教知識讀本》等,閤譯有《早期佛教與基督教》、《宗教生活論》等。

目錄

緒言 第一章 漢代佛教 第一節 漢代社會與佛教 一 經略西域與佛教入華 二 獨尊儒術與“三玄” 三 生死觀念與輪迴解脫 第二節 從西域到內地的初傳 一 龜茲和於闐佛教 二 初傳漢地的史實與意義 三 漢明帝時期的佛教 第三節 漢末佛教的快速發展 一 漢桓帝與信仰格局的演變 二 寺院與佛教社會普及 三 漢代譯經綜覽 第四節 安世高的傳教與譯經 一 傳教事跡與意義 二 譯經概述 三 《陰持入經》與小乘教義 四 《安般守意經》及其影響 第五節 支婁迦讖的大乘譯籍 一 譯經概述 二 《道行經》與大乘佛教的共性 三 《般舟三昧經》與西方淨土信仰 四 《兜沙經》華嚴學說的基本特點 第二章 三國時期佛教 第一節 魏國佛教 一 魏國社會與佛教 二 佛經翻譯概述 三 硃士行西行求經 第二節 吳國佛教 一 《法句經》與翻譯理論 二 支謙傳教與譯經 三 康僧會傳教與譯經 第三章 西晉佛教 第一節 西晉社會與佛教 一 佛教多途徑社會普及 二 關於因果報應的討論 三 傳教弘法名僧諸相 第二節 西晉譯經概述 一 洛陽的安法欽、法力、法炬 二 陳留的竺叔蘭、無羅叉 三 廣州的彊梁婁至 四 長安的帛法祖、支法度、若羅嚴、聶承遠、聶道真 第三節 竺法護的譯經事業 一 生平事跡與譯經概述 二 華嚴類譯籍剖析 第四章 東晉時期北方佛教 第一節 東晉北方社會與佛教 一 石虎與後趙佛教 二 苻堅與前秦佛教 三 姚興與後秦佛教 四 佛教藝術的初期發展 …… 第五章 東晉時期南方佛教 第六章 北朝佛教 第七章 南朝佛教 第八章 佛教的南北交流與廣泛傳播 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序言

unll




《法音迴響:華夏佛陀行跡(公元前兩世紀至公元六世紀)》 本書追溯中國漢傳佛教早期發展脈絡,聚焦於佛教自傳入中國至公元六世紀這一關鍵曆史時期。在廣袤的華夏大地上,一種源自古印度的智慧之光,如何落地生根,與本土文化相互激化,最終孕育齣獨具特色的中國化佛教,本書將為您一一呈現。 第一篇 種籽初萌:佛教東漸的時代背景與早期傳播 佛教自印度傳播至中原,並非一蹴而就。本篇將細緻描繪這一宏大曆史進程的時代背景。我們考察漢朝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開放姿態,以及絲綢之路的暢通,為佛教傳入提供瞭物質與精神上的通道。 絲路駝鈴與文化交融: 詳細闡述絲綢之路在公元前兩世紀至漢末期間的興盛,不僅僅是商品貿易的通道,更是思想、文化、宗教交流的橋梁。波斯、大夏、月氏等地的僧侶、商人帶來的佛教經典與教義,是如何一點點滲透入中國社會的。 官方與民間: 探究佛教早期在中國的傳播,既有來自西域的傳教士的努力,也有官方如漢明帝“夢白馬馱經”的傳說所引發的初步關注。同時,我們也會關注民間信仰的接納度,以及早期佛教如何與本土的黃老思想、神仙方術等發生初步的碰撞與融閤。 經典初譯與學派雛形: 簡述早期漢譯佛經的艱難曆程,從安世高、支婁迦讖等譯經大師的貢獻,到早期佛教經典的翻譯風格和內容選擇。揭示早期學派的萌芽,如“本無宗”、“無為宗”等,它們是如何基於早期翻譯的經典,嘗試解釋佛教核心教義的。 第二篇 融匯生根: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教發展與本土化探索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曆史上一個大分裂、大動蕩的時期,也恰恰是佛教在中國土壤上加速發展、深刻本土化的關鍵時期。異族政權帶來的多元文化環境,以及士人階層的思想睏境,都為佛教的繁榮提供瞭獨特的土壤。 玄學與佛學: 深入分析魏晉時期玄學盛行與佛教義理傳播之間的密切聯係。士人們對“有”與“無”、“體”與“用”等玄學命題的探討,為理解“空性”、“涅槃”等佛教概念提供瞭思想上的準備。佛教高僧如竺道生、慧遠等,是如何藉用玄學語言,闡發佛教義理,從而吸引士人階層的。 江南佛影: 重點描繪佛教在江南地區的發展。東晉衣冠南渡,帶來瞭大量南方士族,他們對佛教的接受與傳播起到瞭重要作用。東林寺的建立,“白蓮社”的形成,象徵著中國佛教社區的初步組織化,以及淨土宗早期思想的孕育。 北方佛法: 考察北朝時期,尤其是北魏統治者大力扶持佛教的現象。從“沙門輔國”到“興滅振乏”,佛教被賦予瞭重要的社會功能。石窟寺的開鑿(如雲岡石窟、龍門石窟),不僅是佛教藝術的輝煌,更是佛教思想與中國藝術融閤的生動體現。 譯經高潮與論著勃興: 梳理北朝時期大量的譯經活動,特彆是鳩摩羅什的到來及其翻譯的經典,極大地豐富瞭漢傳佛教的教義體係。同時,本土佛教論著的齣現,如道安的《二道品》、《成實論》的注疏,以及曇鸞對淨土思想的闡發,標誌著中國佛教思想體係的初步建立。 僧團製度與社會影響: 探討佛教僧團在中國的發展,包括寺院經濟的興起,僧侶的社會地位,以及佛教在慈善、教育等方麵的作用。簡述國傢對佛教的政策變化,從扶持到壓製(如北魏太武帝的滅佛),以及佛教如何在這種環境中生存與發展。 第三篇 雛形漸成:南北朝晚期至公元六世紀的佛教整閤 進入公元六世紀,特彆是南北朝後期,佛教在中國的發展進入瞭一個整閤與深化階段。前期的譯介、消化、本土化努力,開始結齣更為豐碩的果實,一些重要的宗派思想開始顯露端倪,為隋唐盛世佛教的輝煌奠定瞭堅實基礎。 三論宗的奠基: 重點介紹馬鳴、龍樹菩薩思想的傳入,以及僧朗、僧叡、慧遠等早期三論宗思想的探索。闡述“空”義在中國哲學語境下的理解與發展。 涅槃學說與地論學: 剖析《大般涅槃經》的傳入對中國佛教思想的影響,特彆是“常樂我淨”等概念的解讀。同時,關注《十地經》的翻譯與地論學的興起,以及曇無讖、佛陀跋陀羅等譯經傢在此過程中的貢獻。 淨土信仰的深化: 進一步考察淨土信仰的流傳與發展。從慧遠提倡的念佛往生,到曇鸞對阿彌陀佛本願的闡釋,再到後來寶唱、道綽等人的實踐,淨土信仰逐漸成為一種廣泛流傳的修行方式。 戒律的完善與律宗的萌芽: 追溯佛教戒律在中國傳播與實踐的早期階段。從道安對戒律的重視,到道士、曇摩耶捨等律學大師的譯介,為中國律宗的形成打下瞭基礎。 佛教藝術的繁榮: 總結此階段佛教藝術的成就。從北朝石窟藝術的定型,到江南佛寺建築的風格,再到造像藝術的發展,佛教藝術不僅服務於宗教信仰,也日益展現齣中國化的藝術特色。 人纔輩齣與思想融閤: 梳理這一時期湧現齣的重要佛教思想傢,如慧文、慧思等,他們的思想承前啓後,為後來的天颱宗、禪宗等宗派的形成埋下瞭伏筆。展現佛教思想在與儒傢、道傢等中國傳統思想體係的長期互動中,所展現齣的強大生命力與包容性。 《法音迴響:華夏佛陀行跡(公元前兩世紀至公元六世紀)》將以嚴謹的學術態度,紮實的史料考證,以及生動的敘事風格,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親曆佛教在中國這片古老土地上,從異域種子破土而齣,經曆風雨洗禮,最終紮根生長,孕育齣璀璨文明的壯麗圖景。本書不僅是對中國佛教早期曆史的迴顧,更是對中華文明內部強大融閤與創新能力的深刻展現。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關於世界佛教通史的巨著,特彆是第三捲聚焦於中國漢傳佛教早期階段(從傳入到公元六世紀),給我留下瞭極為深刻的印象。首先,我必須稱贊作者在梳理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土,並逐步紮根、本土化的過程中所展現齣的宏大視野與紮實功底。書中對於魏晉南北朝時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士族階層與佛教信仰之間復雜的互動關係描繪得淋灕盡緻。比如,探討曇鸞、慧遠等高僧如何巧妙地將佛教的空性觀念與當時盛行的玄學思潮相結閤,以適應中國知識分子的思維習慣,這部分內容極具啓發性。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格義”現象的深入剖析,沒有將之簡單視為早期佛教理解的膚淺階段,而是視為一種關鍵的文化融閤策略,是佛教得以在中華大地上生根發芽的必要前提。書中對不同地區,如北方政權與江南地區的佛教發展差異也進行瞭細緻的比較,展現瞭同一信仰在不同政治和社會環境下呈現齣的多樣性麵貌,這種多維度的考察,使得曆史的圖景立體而飽滿,遠超一般概述性著作的水平。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對核心人物和事件的梳理,更在於其對社會文化背景的精妙勾勒。公元六世紀以前的中國正處於一個劇烈動蕩的時期,佛教的興盛無疑與此有韆絲萬縷的聯係。我發現,作者對佛教在民間尤其是對底層民眾的吸引力,也有著獨到的見解。書中涉及瞭許多關於寺院經濟、造像功德、以及特定儀式(如懺法)的興起對社會結構的影響。它不再僅僅局限於高層辯經,而是深入到社會肌理之中,探究佛教如何提供瞭一種超越世俗苦難的精神慰藉和一種潛在的社會秩序維護力量。特彆是對石窟藝術(如雲岡、龍門初期造像)的描述,文字兼具學術的嚴謹與藝術鑒賞的激情,讓我對那個時期“以相入道”的審美趣味有瞭全新的認知,這種將宗教史與藝術史緊密結閤的視角,極大地豐富瞭我的理解層次。

評分

我非常欣賞作者在處理史料時所展現齣的審慎和批判性態度。麵對如此漫長且史料零散的早期曆史,難免存在諸多疑點和爭議。但在這部通史上,我沒有看到任何武斷的結論,相反,作者總是在引述不同學派觀點時,清晰地勾勒齣每種說法的依據與局限。例如,對於佛教傳入的確切時間點和初期傳播路徑的爭論,書中進行瞭多角度的考證,既尊重瞭傳統記載,又引入瞭考古學和文獻學的最新發現,使得論證過程顯得尤為紮實可靠。這種求真務實的態度,讓讀者在跟隨作者的思辨軌跡時,能夠建立起堅實的信任感,確信我們所閱讀到的內容是建立在審慎的學術基礎之上的,而非基於某種意識形態的單一解讀。

評分

讀罷捲帙浩繁的敘述,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呈現那些早期譯師群體時所傾注的巨大心力。從安世高到竺法蘭,再到後來的鳩摩羅什及其後的譯場實踐,書中對每一次重要的譯經活動都進行瞭細緻入微的考察。那些關於“信、達、雅”的論辯,那些關於佛典措辭選擇的艱難抉擇,都被還原得栩栩如生。我特彆對鳩摩羅什的譯事給予瞭高度評價,作者不僅描述瞭他翻譯《法華經》、《阿毗曇》等核心經典的裏程碑意義,更側重於分析其譯學對後世中國大乘佛教義理構成的深遠影響。那種將翻譯視為一場文化攻堅戰的敘事手法,讓我仿佛親曆瞭那個時代譯者們麵對浩瀚梵文經典時的敬畏與掙紮。這種對“人”與“事”結閤的敘述,使得冰冷的曆史文獻充滿瞭溫度,讓我深刻體會到漢傳佛教的建立是無數先驅者嘔心瀝血的成果,而非簡單的曆史事件堆砌。

評分

如果說有什麼地方讓我感到意猶未盡,那或許是作者對佛教內部教派分流的早期跡象的探討。雖然全書的重心在於“漢傳佛教”的整體建構,但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不同部派的思想已經開始在中國土壤上産生微妙的裂變。我個人期待能看到更多關於早期三論宗雛形、涅槃學派內部的細微差異,以及早期禪觀思想(如菩提流支的譯介)如何與其他思潮碰撞的更深層次的探討。當然,考慮到史料的限製和全書的宏觀定位,作者對這些早期脈絡的勾勒已屬難能可貴。總體而言,這本著作無疑是研究中國佛教史的基石性作品,它不僅為曆史研究者提供瞭清晰的脈絡,也為普通愛好者打開瞭一扇通往那個偉大文明交匯時期的恢弘之門。

評分

非常好,書邊角都沒損壞,完全的新書,迫不及待要開始閱讀啦

評分

非常不錯的書,發貨速度也很快。

評分

好!!!!!!!!!!

評分

世界佛教通史,是套大書,值得買

評分

上編《經製地區(本部)》以唐代正州郡縣的行政區劃建置為主要內容。下編《羈縻地區(藩部)》以唐代邊疆民族地區的羈縻府州建置為主要內容。

評分

社科文獻近年來齣瞭些好書,以甲骨文為代錶,不過有些學術作品定價過高,即便活動也覺得甚貴,且是平裝,膠裝,無鎖綫。京東價格,售後,送貨包裝還是很給力的。

評分

非常好的書,賣傢發貨速度也很快。

評分

不錯!對於佛教感興趣的讀者或者信仰者都可以收藏閱讀。

評分

第四,它是一部彰顯佛教和平精神和價值導嚮的世界佛教通史。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