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阅读产业

互联网时代的阅读产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蒋多,杨矞 著
图书标签:
  • 阅读
  • 互联网
  • 出版
  • 数字出版
  • 文化产业
  • 媒介
  • 信息传播
  • 知识管理
  • 产业变革
  • 内容产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ISBN:9787513039130
版次:1
商品编码:1192862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互联网+"与文化发展研究系列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8
字数:3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中高层领导、相关领域研究者

对互联网时代阅读产业的全景式研究分析

内容简介

有人把互联网当作继造纸术、印刷术后的第三次阅读革命。正像蒸汽机和电力的发明曾经改变世界一样,互联网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也在使当下的世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信息化与网络化的滚滚车轮,在全球化的商业引擎的加速推进之下,促使人类亘古以来对于阅读的需求与期待、形态与方式正在发生巨变,并开始慢慢塑造出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希望与风险并存的崭新产业——互联网阅读产业。

作者简介

蒋 多:助理研究员,《中国文化产业年鉴》执行主编,主要研究方向:文化产业,主持《中国文化产业年鉴》的编写工作,对文化产业发展有较深入的研究。

精彩书评

本书是到目前为止,对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阅读行为进行全景式描述的比较系统的一部著作。

目录

序 言/001

背景篇

第一章 时代潮:阅读的迁移与融合/003

一、融合——新旧媒体的“世纪佳缘”/003

二、拥抱数字化/009

三、全民阅读/019

四、实体书店的SOS/027

五、App之战/038

第二章 阅读史:阅读的功能与特征 /044

一、传统阅读——作者为王/044

二、现代阅读——生产为王/046

三、后现代阅读——读者为王/048

第三章 危机感:阅读的现实与忧患/051

一、功利阅读,乐趣尽失/051

二、纸书终结,老生常谈/054

三、视觉奴隶,丧失思考/058

四、碎片信息,缺乏深度/064

现状篇

第四章 大变革:互联网时代的转型之痛/071

一、坍塌中的传统出版/071

二、向死而生/078

第五章 新生态:互联网与阅读产业/084

一、当我们谈起阅读,我们在谈什么/084

二、互联网时代的阅读/086

三、作为阅读产品基础的技术/089

四、素描:阅读产品的生态/093

五、变化:阅读产业链中的环节/121

第六章 多样性:互联网时代的阅读特征/135

一、边走边看/135

二、跨屏阅读/141

三、读者=作者/146

四、我读我独/153

五、独“阅”不如众“阅”/156

六、阅读的第N感/161

七、阅读无处不在/167

八、书香渐浓/172

反思篇

第七章 旁观者:一场并非多余的批判/177

一、“全民阅读”,你准备好了吗?/177

二、内容为王/187

三、没有免费的午餐/194

四、众“阅”时代来临/199

五、作家的平民化/205

六、众口不难调,“读”爱这一口/211

七、“你的数据就是我的依据”/215

八、“大阅读”时代的来临/220

九、读万卷书,只需一个屏/227

十、传统出版遇夕阳,数字出版正青春/236

十一、版权保护,势在必行/241

十二、品牌为帆,驶向远方/246

未来篇

第八章 预言家:阅读文明的未来/253

一、未来的一天/253

二、阅读的未来/254

三、阅读的归宿/268

参考资料/270

后 记/275


前言/序言

阅读的历史几乎与人类文明同步。先民们通过双眼去识别信息,动作、符号都成为最初的阅读对象。当人类拥有文字之后,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开始了,书籍和阅读也由此成为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人类通过连贯的文字传承族群的历史和生存的经验,那些掌握着良好阅读能力的人,自然也就变成了群体中智慧的代言人和制度的守卫者。

无数的变革造就了阅读史,各种新发明也在塑造阅读的未来。技术推动着阅读形态和结构的演变,展示着人类智慧的足迹。从最早的莎草纸到羊皮纸,从简策、帛书到纸张,大批印刷书籍开始填充世界各地的家庭书架和图书馆。印刷术的出现推动着中国从古代时期发展到现代时期,同样,电子纸张和其衍生物电子图书,无疑将会宣告阅读领域另一个划时代革命的到来。有人把互联网当作继造纸术、印刷术后的第三次阅读革命。正像蒸汽机和电力的发明曾经改变世界一样,互联网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也在使当下的阅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阅读进入以往书面文字不曾涉足的领域,现代阅读活动日益丰富,耐人寻味。首先,阅读出版物不再仅仅是纸质的印刷品,屏幕阅读已经成为全球数十亿人的日常生活方式 。互联网技术能够帮助人们实现对大量纸质阅读内容的归类、存档,并低价出售。阅读变得低廉且容易获得。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小说、教材、新闻等各种资讯信息、学习材料都会存储在电脑里,并实时更新,人们可以不受时间、地域、语言、国别限制,随时随地进行阅读。书面文字日益退居历史的主要舞台,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

更加重要的是,信息化与网络化的滚滚车轮,在全球化商业引擎的加速推进之下,促使人类亘古以来对于阅读的需求与期待、形态与方式正在发生巨变,即便是那些被认为是这个国家里最保守、最被动的人群也已经深刻感受到互联网的力量。当我们发现手持屏幕、低头阅读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集体仪式时,当偏远山区的农民也开始拿起手机获取知识和信息时,没有人会再反对这样的观点——互联网阅读的时代真的来了。人们的关注点不再是静态的图书概念,而是动态的行为过程,从思考,到写作,到编辑,到再写作,再到分享、编辑、阅读、思考,等等。互联网推动了阅读方式的延伸,也不断扩展、加速、影响、重新定义着“图书出版”的过程。与此同时,从作者、出版者开始,到相关阅读设施如图书馆、书屋、书店、内容平台,再到新兴的阅读介质与阅读终端如电子书、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阅读所具备的内容的丰富性,介质与终端的多样性,读者群体的普及性,阅读选择的复杂性也在互联网时代实现了数倍的放大效应和各种变化的可能。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转折时期。这种大转折表现在:阅读介质由传统介质向新兴介质过渡,纸张一统天下的时代已经终结,多介质或者多屏阅读的时代已经到来;阅读的内容由有限向无限延伸,少数人写给少数人看的时代已经结束,人人都是作者,人人都可以提供内容,云存储、云出版等,内容海量传播的时代到来;阅读由小众化向大众化转变。过去受制于文化水平、阅读设施、阅读产品的诸多因素,阅读是少数人的享受,随着农家书屋、阅读推广、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普及,阅读真正成为大众化的行为。

通过对这个转折的记录与分析,特别是对转折过程中各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创新与苦楚的记载,将为我们认识和度过这个转折时期提供某种可以选择的方向和道路,也正在慢慢塑造出一个机遇与挑战、希望与风险并存的崭新领域——阅读产业。在中国,这一产业诞生于进入21世纪以来不可逆转的数字化浪潮,发展于翻天覆地的媒体变革进程之中。特别是随着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和“全民阅读”行动蔚然成风,信息被赋予更加眩目的传播方式和接收体验,传统的出版观念、经营手段和盈利模式很大程度上已经不再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正发生着深刻改变,传统媒体下的读者加速向新媒体分流,阅读作为一个产业的产业格局、产业价值链构成、企业文化、产品与服务等正在进行不断的裂变与重构。

因此,有人乐见互联网催生了阅读方式的多样化,也有人惊呼互联网带来的是另一种“阅读危机”。其实互联网阅读产业本身是随着互联网基础技术和阅读技术的改变而形成的,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3G、4G网络应用的普及,三网融合态势不可逆转,读者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读者已经不再满足于传统简单的文字阅读以及固态的图片阅读,开始追求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即利用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表达方式的有机组合,接收更加丰富多彩的阅读内容。互联网时代的阅读产业遵循着这样一个基本逻辑,技术的进步引发阅读产品的革新,阅读产品的革新引导阅读习惯的改变,而唯一不变的就是人类阅读需求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从未远离,阅读无处不在。



互联网浪潮中的纸墨余温与新生 内容梗概 本书并非聚焦于“互联网时代的阅读产业”这一特定主题,而是试图从更广阔的视角,深入剖析文化传播、信息载体演变以及个体阅读体验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深刻变革。我们将回溯纸质书籍作为知识与故事核心载体的漫长历程,探寻其在塑造人类文明进程中的独特价值。随后,我们将审视互联网兴起对信息获取、内容生产、传播方式乃至社群互动产生的颠覆性影响,但在此过程中,我们并非仅仅停留于技术的宏大叙事,而是更侧重于分析这些技术变革如何触及并重塑着个体对阅读的感知、习惯与情感。 本书将着重探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纸质文本的坚韧生命力与文化传承 在数字洪流涌现之前,纸质书籍是知识、思想、艺术与想象力的主要载体。本部分将深入研究纸质书籍的物质属性如何赋予其独特的沉浸感和仪式感。我们会分析书页的触感、油墨的香气、翻阅的节奏,这些感官体验如何构建了一种专注而深邃的阅读环境,帮助读者远离外界干扰,进入文本的世界。我们将考察纸质书籍在不同文明中的历史地位,从古代抄本到近代印刷品的普及,探讨其如何成为知识传播、教育普及以及文化记忆的重要支柱。 我们还会审视纸质书籍在当下,面对层出不穷的数字阅读形式,为何依然保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这包括其收藏价值、作为艺术品的审美属性,以及在信息碎片化时代,纸质书籍所提供的系统性、深度性阅读的可能性。我们将讨论实体书店在社区文化中的角色,它们不仅仅是销售场所,更是思想交流、社群凝聚的文化空间。此外,还会探讨电子书格式的发展,虽然是数字化的产物,但其在一定程度上也延续了纸质书的阅读逻辑,提供了便携性和检索性,但又不完全剥离阅读的“沉浸感”。 二、 数字媒介的解放与重塑 互联网的出现,无疑是信息传播史上的一场革命。本部分将聚焦数字媒介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的生产、分发与消费模式。我们将分析在线阅读平台、电子书商城、社交媒体上的内容分享等,如何极大地拓宽了阅读的边界,使得知识获取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与廉价。我们会探讨开放获取(Open Access)运动的兴起,以及数字图书馆和在线学术数据库如何 democratizing(普及化)知识的获取。 然而,数字媒介带来的并非全然是福音。我们将深入剖析互联网环境下的阅读挑战:信息过载、注意力分散、深度阅读的萎缩,以及算法推荐可能带来的信息茧房效应。我们会探讨“浅阅读”、“跳跃式阅读”等现象,分析其背后深层的原因,包括界面设计、信息呈现方式以及用户的使用习惯。此外,数字版权、内容付费模式的演变,以及盗版问题,也将是本部分的重要研究内容。 三、 阅读体验的个性化与社交化 互联网极大地促进了阅读的个性化与社交化。本部分将探讨用户如何通过个性化推荐算法、订阅服务以及定制化阅读列表,构建属于自己的阅读生态。我们会分析社交媒体在阅读中的角色,从书评分享、阅读打卡到线上读书会,数字技术如何将原本孤独的阅读行为转化为一种社群体验。 我们将研究“KOL”(关键意见领袖)和“UP主”(内容创作者)在图书推广和阅读引导中的作用,他们如何利用短视频、直播等形式,以更生动、更具互动性的方式,激发受众的阅读兴趣。同时,我们也会关注由兴趣驱动形成的线上阅读社群,它们如何提供情感支持、知识交流和深度讨论的平台,弥补了传统阅读模式的不足。 四、 文本、媒介与心智的互动 超越具体载体,本部分将回归阅读的本质——文本与读者心智的互动。我们将审视不同媒介形式对读者认知过程的影响。例如,纸质书籍所提供的线性阅读路径,如何有助于培养逻辑思维和深度理解;而超链接、多媒体元素的介入,又如何激发联想、拓展思维的广度。 我们会探讨“沉浸式阅读”在不同媒介中的实现方式。从早期对纸质书籍营造的“心流”状态的描述,到如今对电子书阅读器“类纸显示”技术的追求,再到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对阅读体验的未来设想,都体现了人类对极致阅读体验的不断探索。本书将分析技术如何改变我们“阅读”的方式,以及这种改变又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我们思考、感知世界的方式。 五、 阅读的未来图景 最后,本书将尝试勾勒阅读的未来图景。在人工智能(AI)技术日益成熟的背景下,机器是否能够参与到内容的创作、解读与个性化推荐中?“AI写作”对传统内容生产模式的冲击,以及AI辅助阅读工具的出现,都将引发我们对阅读主体性的深刻思考。 我们将探讨教育领域如何适应新的阅读媒介和传播方式,如何培养学生适应未来信息环境的阅读素养。同时,也会关注那些仍在坚守传统阅读价值的实践者,以及新兴的、对阅读有独特理解和创新模式的组织。本书并非提供一个预设的答案,而是希望通过对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审视,引发读者对阅读本身、对信息载体演变,以及对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总而言之,本书是一次关于阅读生命力的漫长溯源与前瞻性探索。它不拘泥于特定时代的技术标签,而是致力于揭示人类在不同媒介环境下,对知识、故事与思想的永恒追求,以及这种追求如何不断适应、重塑并超越时代。我们希望读者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不仅能够理解阅读形式的变迁,更能体会到阅读作为一种核心人类活动,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深度与个人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引人入胜的部分,在于它对全球化背景下阅读权力转移的观察。它敏锐地指出了西方传统出版霸权正在被东方互联网巨头的生态系统所挑战的现象。这种地缘政治与文化传播的交织,是当代阅读产业最引人注目的动态之一。然而,在探讨这些宏大叙事时,作者似乎忽视了阅读行为最基础的、最朴素的动机——逃离或探索。数字化的便捷性极大地降低了进入门槛,但也可能在无意中强化了“圈地自萌”的倾向,读者越来越倾向于待在自己的信息茧房里,只阅读那些“算法认为我会喜欢”的内容。如果这本书能更深入地探讨技术如何重塑了我们的“好奇心”本身,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如何卖书”的层面,那么它将超越一本产业分析的范畴,成为一本关于当代心智生态学的深刻著作。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颇具匠心,它似乎有意将历史的回响与未来的图景并置讨论,这一点值得称赞。但我发现,它在探讨“内容付费”这一环节时,似乎略显保守,未能充分挖掘出其背后更深层的社会心理动因。为什么在信息唾手可得的今天,人们反而愿意为特定的“筛选”和“认证”付费?这不仅仅是版权问题,更是一种对信息焦虑的规避。我特别想看到作者对“知识付费”与“真正学习”之间鸿沟的批判性分析。很多时候,我们购买的只是一种“我正在学习”的心理安慰剂,而不是真正的知识积累。如果能引入一些行为经济学的视角来解释读者的非理性消费行为,或许能让对“阅读产业”的解读更加透彻和深刻。现在的论述,总感觉隔着一层玻璃,看得见热闹,却摸不着本质的温度。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专业,大量的行业术语和复杂的市场分析,让一个只是想安静阅读的读者感到有些吃力。它更像是一本面向投资人或行业高管的白皮书,而非面向公众的科普读物。我注意到它花费了大量篇幅讨论跨平台整合和数据合规性,这些无疑是产业运作的关键,但对于我这样的终极用户来说,它们显得有些疏离。我真正好奇的是,在这个技术飞速迭代的时代,是否有新的阅读形式正在孕育,比如AR/VR在叙事上的突破,或者AI生成文学的伦理边界?这本书的目光似乎还停留在电子书和有声书的成熟阶段,对那些更具颠覆性的前沿探索着墨不多,这让人觉得它在描绘“未来”时,脚步略显迟疑,有些“应然”的激情,转化为“实然”的记录时,锋芒被磨平了不少。

评分

读完大半,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的叙述视角显得有些过于宏大和冰冷,缺乏一点“人味儿”。我原本期望能看到一些具体阅读者的心路历程,比如一个资深的书虫是如何从纸质书的醇厚香气转向电子墨水的清冷光屏的,这个过程中他心理上经历了哪些挣扎和适应。或者,那些新型的阅读社群,他们是如何通过屏幕建立起一种比线下更紧密、更即时的互动关系?这本书似乎更热衷于分析商业模式和技术架构,什么API对接,什么用户画像构建,这些固然重要,但它们终究是支撑阅读体验的骨架,而非血肉。对于我这样一个普通读者来说,我更关心的是,在这个“产业”的巨轮下,我们作为消费者,我们的品味、我们的注意力是如何被精确计算和引导的?如果这本书能多一些对“体验经济”下阅读情感的探讨,而不是纯粹的产业报告,阅读体验会更上一层楼。

评分

这本《互联网时代的阅读产业》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信息流交织的视觉冲击力,让人立刻联想到我们如今获取知识和娱乐的主要途径。我拿起这本书,首先感受到的是它试图捕捉的时代脉搏的力度。坦率地说,我期待看到的是对传统出版业如何挣扎求生,以及新兴的数字平台如何野蛮生长的全景式描绘。我想知道,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文学巨匠们,在算法推荐和短视频的夹击下,他们的“价值”是如何被重新定义的。我尤其关注那些独立作者和自出版的浪潮,它究竟是让“好内容”更容易浮现,还是仅仅制造了更多的噪音?那些关于版权、关于付费墙的争论,它们在实际操作层面带来了哪些无法预见的后果?这本书如果能深入剖析这些矛盾的交汇点,揭示出在流量至上的逻辑下,阅读的深度和广度是否正在被某种无形的过滤器所限制,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扎实的数据和案例,而不是停留在对“数字化”的泛泛而谈。

评分

书的印刷质量还行,重在内容实用。搜索了下相关图书,决定买了这一套:《重构•颠覆——文化产业变革中的互联网精神》 《重构与融合:电影产业新格局》 《文化产业众筹:从兴趣到信任》 《互联网时代下的阅读产业》《重构营销生态》《网罗城镇——未来城市的想象力》 还没细看 翻了一下还是觉得有点儿硬货的 推荐一下。

评分

可考虑图图天 她听外婆给我易夜

评分

太有用了 写的简直太好了

评分

书不错,值得推荐!

评分

书不错,值得推荐!

评分

封面很漂漂 互联网+的书多到滥 查了查 这套书好像是获了两个项目支持才买的 还没翻完 封面很漂亮哦

评分

可考虑图图天 她听外婆给我易夜

评分

书的印刷质量还行,重在内容实用。搜索了下相关图书,决定买了这一套:《重构•颠覆——文化产业变革中的互联网精神》 《重构与融合:电影产业新格局》 《文化产业众筹:从兴趣到信任》 《互联网时代下的阅读产业》《重构营销生态》《网罗城镇——未来城市的想象力》 还没细看 翻了一下还是觉得有点儿硬货的 推荐一下。

评分

封面很漂漂 互联网+的书多到滥 查了查 这套书好像是获了两个项目支持才买的 还没翻完 封面很漂亮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