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阶层结构分析(社会学文库)

当代中国的阶层结构分析(社会学文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路路,秦广强 著
图书标签:
  • 社会学
  • 阶层
  • 中国社会
  • 社会结构
  • 当代中国
  • 社会分层
  • 社会变迁
  • 社会问题
  • 城乡差距
  • 收入分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20789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820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社会学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页数:31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面向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实际,基于国内外阶层分析理论范式的新发展,以大规模社会调查所提供的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结构、性质和影响。从总体上来看,本书聚焦于三个核心议题:一是对分层理论和阶层结构问题的探讨,通过对当代西方社会学以及中国社会学中阶层理论范式和分析逻辑的梳理、讨论,重点提出了一个分析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新视角——权力/**阶层框架;二是对日益成长和壮大起来的中间阶层及其相应问题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了中间阶层的内部构成、类型与异质性、社会生活状况、主观认知以及社会政治功能等问题;三是“主观分层”议题,揭示了客观社会变迁与社会结构分化在人们主观认识及价值观上的反映,如民众对于收入不平等的公平性认知、对于阶层关系及其紧张程度的感受判断等。

作者简介

李路路,社会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副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单位制度和组织、社会变迁和社会现代化。

秦广强,社会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近年来在中文核心期刊及社会学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十多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等多项。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目录

1 引 言 社会分层研究及其研究范式的转变

第一章 当代社会学中的阶级分析:理论视角和分析范式
12第一节 阶级是社会学中唯一的自变量吗?
17第二节 阶级分析对象:宏观与微观
19第三节 分析思路:集体行动者与生活条件综合信号
25第四节 阶级分析中不同的解释逻辑
31第五节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经济决定”到“权威支配”:阶级分析的理论转向
37第一节 经验背景与理论困境
40第二节 殊途同归的转向路径:从“经济决定”到“权威支配”
52第三节 召回“组织”:劳动力市场理论的复兴及启示
55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权威关系分化与阶级定位
58第一节 权威的相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60第二节 权威阶级图式构建的理论原则
63第三节 组织权威分化与雇员群体的阶级定位
74第四节 与戈德索普、赖特阶级图式的关联
76第五节 其他议题

第四章 权威阶级体系的构建及关联效度检验
83第一节 权威阶级体系构建的经验操作化
87第二节 标准关联效度考察当代中国的阶层结构分析

第五章 权威阶级体系的建构效度检验
101第一节 阶级与社会经济状况
110第二节 阶级与雇佣状况
118第三节 阶级与主观评价认知
127第四节 阶级与生活方式
129第五节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权威阶级体系的价值与意义
133第一节 理论价值与意义
138第二节 权威阶级体系的特点
140第三节 存在的问题

第七章 “殊途异类”:当代中国城镇中产阶级的类型化分析
142第一节 理论背景
145第二节 两类中产阶级:理论与研究假设
154第三节 当代中国中产阶级类型化的实证分析
161第四节 小结

第八章 中间阶层社会—政治功能的多维分析框架
164第一节 中间阶层的社会功能
166第二节 中间阶层的基本性质
170第三节 社会环境变量及中间阶层社会功能的多维模式
178第四节 进一步的影响变量
181第五节 当代中国社会中间阶层社会功能的影响因素

第九章 当代中国中间阶层的社会存在:阶层认知与政治意识
184第一节 分析框架、分析策略和数据说明
186第二节 阶层认知
193第三节 政治意识及参与
201第四节 利益分配
205第五节 小结与讨论

第十章 当代中国中间阶层的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状况
208第一节 分析策略、分析框架和数据说明
213第二节 社会生活领域中的中间阶层
221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第十一章 “患不均,更患不公”——转型期的“公平感”与“冲突感”
225第一节 收入不平等:“患不均,更患不公”
235第二节 社会冲突意识:状况及趋势
239第三节 二者间关联:分配不公是否会招致冲突?
242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第十二章 分配公平观:国际比较的视角
245第一节 收入差距认知
247第二节 社会不平等归因
251第三节 分配公平观

275参考文献

《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变迁、结构与未来展望》(社会学文库) 引言:时代洪流中的社会脉络 在一个以飞速发展为注脚的时代,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经济的腾飞、城市化的浪潮、全球化的渗透,共同塑造着一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图景。在这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中,社会阶层结构的演变无疑是最为核心、也最为引人注目的议题之一。它关乎个体命运的轨迹,影响着社会资源的分配,更是理解中国当下与未来走向的关键。《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变迁、结构与未来展望》一书,正是试图拨开层层迷雾,深入剖析当代中国社会分层这一复杂而多元的现象。本书并非简单罗列数据,而是力图从社会学的宏观视野出发,结合扎实的理论框架和丰富的实证研究,系统性地梳理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历史脉络、当下形态及其可能的发展趋势。 第一部分:历史的回响——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演进轨迹 理解当代的中国社会分层,必须回溯其历史根源。本书的开篇,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审视中国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的阶层特征。 传统农业社会的等级体系: 从古代的士农工商到近代的乡绅士绅,中国传统社会以其固化的等级制度为主要特征。土地作为最核心的生产资料,深刻影响着社会地位的划分。宗族、血缘、地缘等社会关系在阶层固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理解当下社会结构中的一些延续性因素提供了历史对照。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阶级划分与社会改造: 革命的洪流重塑了中国社会的阶级基础。以工农联盟为核心的阶级划分,以及随之而来的单位制、户籍制度等,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塑造了中国社会的均质化特征,同时也埋下了新的社会分层因素的种子。对这一时期的考察,有助于我们理解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关系模式及其对后来社会变迁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的深刻转型: 市场经济的引入是中国社会分层发生颠覆性变化的起点。从所有制改革到要素市场化配置,一系列经济体制的改革直接冲击了原有的社会结构。商品经济的逻辑、资本的涌入,催生了新的社会群体,也重塑了既有群体的地位。本书将重点分析这一时期社会分层变迁的驱动力、关键节点及其带来的初步影响。 第二部分:当下的图景——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多元性与复杂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社会分层的图景变得日益多元和复杂。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聚焦于当下中国社会的主流阶层构成,并对其进行精细化的分析。 城市中产阶层的崛起与内涵: 中产阶层的定义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议题。本书将结合中国自身的语境,对“城市中产阶层”进行界定,考察其规模、构成、消费模式、价值观以及他们在社会变迁中的角色。我们将分析中产阶层内部的异质性,例如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管理者、私营企业主、白领雇员等不同亚群体的特征及其社会地位。 新经济群体的涌现与挑战: 互联网经济、平台经济的勃兴催生了一批新的社会群体,如平台劳动者、数字游民、创业者等。这些群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就业模式和职业路径,他们的社会流动性、权益保障、身份认同等问题,构成了当代社会分层研究的新焦点。本书将探讨这些新兴群体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以及他们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农民工群体及其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分层: 持续的农村向城市的迁移,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农民工群体。他们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同时又面临着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的结构性困境。本书将深入分析农民工群体的生存状况、社会融入程度以及他们在城乡二元结构下的社会分层地位。 底层群体与脆弱阶层的困境: 任何社会结构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弱势群体。本书将关注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者、失业人员、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分析他们所面临的贫困、边缘化、社会排斥等问题,探讨其形成原因以及现有的社会支持体系。 第三部分:驱动因素与机制——解析社会分层的动力学 社会分层并非静态的图景,而是动态的、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复杂过程。本书的第三部分,将深入剖析驱动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主要因素及其运作机制。 经济因素的核心地位: 市场经济的逻辑、生产资料的占有、资本的积累,是划分社会阶层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因素。本书将重点分析收入、财富、职业、教育等经济指标在界定社会阶层中的作用。同时,也将探讨不同经济要素(如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在中国社会分层中的配置与流动。 教育的“分层器”作用: 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高等教育的普及与精英化的并存,使得教育成为连接不同社会阶层的重要桥梁,但也可能成为固化阶层的“分层器”。本书将分析教育机会的不均等、教育背景与社会流动性之间的关系,以及教育在代际传承中的作用。 户籍制度与城乡分层: 尽管户籍制度有所改革,但其在资源分配、社会福利、公共服务等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影响,深刻地塑造着城乡之间的社会分层。本书将探讨户籍制度对农民工群体、城市新移民等社会群体的分层影响。 权力、政治与社会地位: 在中国特殊的政治语境下,权力资源与政治身份对社会分层的影响不容忽视。本书将分析政治地位、政府部门、国有企业等在中国社会分层结构中的特殊作用,以及权力在资源分配和机会获取中的中介功能。 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的再生产: 除了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人脉关系)和文化资本(教育背景、品味、知识技能)也在社会分层中扮演着隐性的但重要的角色。本书将探讨这些非经济资本在中国社会分层中的积累、运用及其代际传承机制。 第四部分:社会分层的影响与挑战 社会分层的存在及其变迁,对中国社会的稳定、发展与公平具有深远的影响。本书的第四部分,将探讨社会分层带来的诸多影响和挑战。 社会流动性的评估与前景: 社会流动性是衡量社会公平与活力的重要指标。本书将分析中国社会整体的社会流动性水平,探讨向上流动的可能性与障碍,以及向下流动的风险。我们将重点关注代际流动、职业流动等关键维度。 社会公平与公正的辩论: 收入差距、贫富分化、机会不均等,是社会分层研究中最容易引发社会关注的问题。本书将梳理关于中国社会公平与公正的学术 debate,分析现有政策在缓解不平等方面的效果与不足。 社会认同与阶层意识的形成: 不同的社会阶层往往伴随着不同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本书将探讨在中国快速的社会变迁中,不同阶层的社会认同是如何形成的,以及阶层意识对社会政治参与的影响。 社会结构性风险与治理挑战: 剧烈的社会分层可能导致社会紧张、群体对立、利益冲突等结构性风险。本书将分析这些风险的潜在来源,并探讨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发展方面的应对策略。 结论:面向未来的展望 在本书的结尾,我们将对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结构进行总结,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中国社会分层的新形态: 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政策的不断调整,中国的社会分层结构将可能呈现出新的形态。本书将就此提出一些初步的猜想与讨论。 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的路径: 面对分层带来的挑战,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包容、可持续的社会结构,是摆在中国面前的重要课题。本书将在理论与实践层面,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政策建议和发展方向。 结语 《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变迁、结构与未来展望》一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系统、深入、多维度的视角,去理解一个正在深刻变革的中国社会。它不仅是对当前社会现象的描述,更是对历史脉络的梳理,对深层机制的挖掘,以及对未来走向的思考。希望本书能够引发更广泛的社会关注与学术讨论,为构建一个更加公正、繁荣的中国社会贡献微薄之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厚重的著作,光是书名就让人感受到一种直面现实的重量感。我拿起它的时候,心里其实是有些忐忑的。毕竟,“阶层结构分析”这样的议题,往往意味着要剖开社会运行的某些肌理,揭示出那些看不见的权力分配和资源流向。我最期待的是,作者能否跳出那些老生常谈的二元对立叙事,真正深入到当代中国社会复杂的垂直分化之中。我希望看到的不仅仅是宏观数据的堆砌,而是鲜活的个案,是那些在结构性压力下挣扎或受益的普通人的故事。比如,不同地域、不同代际之间的流动性差异到底有多显著?“新中产”这个群体的内部差异是否也被充分考量?如果能看到扎实的田野调查作为支撑,那就更好了。我关注的重点在于,作者如何处理“流动性停滞”与“社会认同”之间的复杂关系。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合理的上升渠道和对现有秩序的某种心理接受度,这两者一旦失衡,社会张力就会陡增。这本书的视角,如果能提供更细致的观察,而不是停留在批判或赞美的肤浅层面,那它才真正称得上是一部有价值的社会学作品。

评分

说实话,初读时,我的主要感受是一种知识上的充盈感。这本书的框架搭建得非常扎实,逻辑链条环环相扣,不像有些社会学著作那样,概念先行,解释滞后。作者似乎很注重实证基础,每一个论断背后都能感受到背后大量的统计资料和历史脉络的支撑。我尤其欣赏它在概念界定时所下的功夫,它没有简单地套用西方既有的阶层模型,而是试图构建一套更贴合中国国情的话语体系。这对于理解我们自身社会运行的独特性至关重要。举个例子,书中对“体制内”与“体制外”这两大板块的张力分析,可谓鞭辟入里,它不仅仅是收入的差异,更是一种制度性权力、社会资本和未来预期的巨大分野。那种将经济基础、政治关联、文化资本和生活方式熔为一炉的综合分析法,让人耳目一新。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看一个结论,不如说是在跟随作者进行一场严谨的社会探险,每一步都有详实的论据铺垫,让人不得不信服其推导过程的审慎。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的专业性要求较高,对于没有一定社会科学背景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完全领会其深层含义。它不适合作为轻松的睡前读物,更像是一份需要集中精力去研读的案头工具书。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于“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在当代中国社会互动模式的分析。它揭示了在资源分配日益固化的背景下,软性的非经济优势(如社会网络、身份认同、精英教育背景)如何有效地转化为硬性的经济和政治优势,形成一种自我强化的循环。这种对“隐性门槛”的揭示,比直接谈论财富不平等更具穿透力。它让我理解了为什么某些人在看似公平的竞争环境中,依然能够占据制高点。这本书的贡献在于,它不是在描绘一个静态的社会切片,而是力图描绘一个充满着内在矛盾和自我调节机制的动态系统,其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是一部值得反复参阅的严肃著作。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克制,有一种学者特有的沉稳和内敛,这在当下这个追求快速传播和情绪化表达的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它没有采用那种煽动性的语言来吸引眼球,而是通过对复杂社会现象的细致解构,构建起一种令人信服的学术权威性。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社会流动性”这一议题时的辩证态度。它没有一味地高唱“时代提供了机会”,也没有一味地哀叹“阶层已经板结”,而是展示了流动性在不同阶层中呈现出的异质性——对于底层向上流动的“机会之窗”似乎正在收窄,而对于高层维持既有优势的“路径依赖”却日益强化。这种细致的区分,避免了将整个社会简化成一个扁平的等级体系。对我个人而言,这本书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分析社会现象的“透镜”,让我学会了从结构而非个体选择的角度去审视周遭的一切变化和不变。

评分

读完以后,我最大的体会是,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冷静、甚至有些残酷的“X光片”,照亮了社会现实中那些令人不适的真相。它没有提供廉价的希望,也没有沉溺于无休止的控诉,而是在描述“是什么”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导向“为什么会这样”。我特别关注它对城乡二元结构在当代阶层固化中的角色扮演的论述。这种结构性的藩篱,往往比收入差距本身更难逾越。作者对资源在不同地域间的分配不均,以及这种不均如何通过教育、医疗等关键领域被代际传递的分析,非常深刻。它迫使我思考,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公平”标准,在宏大结构面前是多么脆弱。这本书不是一本读完后能让人心情愉悦的书,但它绝对是一本能极大提升你社会洞察力的工具书。它让你明白,很多看似偶然的个人命运,其实都深深嵌入在巨大的、不易察觉的结构性陷阱之中。

评分

物流好快

评分

不错!!!!!!!!!!!!!!!!!!!

评分

产品非常好 京东非常给力 快递小哥送货上门 服务非常礼貌周到

评分

嗯好书的 啊啊啊啊啊啊啊

评分

产品非常好 京东非常给力 快递小哥送货上门 服务非常礼貌周到

评分

社会学2017年推荐十大书籍,值得拜读!

评分

物流好快

评分

嗯好书的 啊啊啊啊啊啊啊

评分

产品非常好 京东非常给力 快递小哥送货上门 服务非常礼貌周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