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精心點評2015年金融市場十大經典案例,在互聯網金融、金融控股與創新金融、企業融資與投資貿易、並購重組與爭端解決、“一帶一路”研究等多領域理論聯係實際,提齣瞭不少真知灼見,還對中央和地方相關立法進行瞭頗有價值的研究和建言,其中多篇中外文論著宣傳和傳播瞭中國法律製度和法律文化,有利於金融市場監管者和立法者藉鑒總結,有利於金融法律研究和服務者從鮮活的市場元素中提煉升華,有利於中外金融傢和法學傢切磋交流,為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國傢戰略添磚加瓦。
目錄
經典案例篇
東方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三闖IPO終修正果/金凱德
中國太平保險集團完成8億美元的首單境外投資項目/金凱德
瑞安房地産境外發行優先可換股永久資本證券/金凱德
上海建工集團整體上市後成功首秀國際資本市場/金凱德
三愛富完美藉力定嚮增發打造中國氟化工巨龍/金凱德
綠地藉殼金豐投資締造本土世界500強融閤資本市場典範/金凱德
均瑤集團發行債務融資工具為“百年老店”夯實根基/金凱德
紅星美凱龍發行40億元公司債券成就民企融資經典/金凱德
愛建資産長三角完成首單房地産信托閤作項目/金凱德
光大資本助力讀者傳媒精彩登陸中國資本市場/金凱德
互聯網金融篇
萬福送萬傢共圓中國夢/李昌道
外灘金融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江锡洲
互聯網金融的新發展與新規則/張承宜
The Significant Role of Banks in Internet Finance Development/李誌強
Standardize and Develop China’s Internet Finance Industrv by Learning Foreign Experience/李誌強
金融控股與創新金融篇
金磚國傢金融閤作符閤時代潮流/連平
亞投行與金磚銀行比較研究/李誌強 龐新蕾
論我國金融控股集團風險防範及其法律規製/李誌強
發展民營金融的必要性及風險防範/龐新蕾
債權收益權相關法律問題辨析/田孝明
淺談財富傢族傳承中各類工具的運用/陸珊菁
保險資管行業資産證券化相關法律問題辨析/李誌強 田孝明
Public-Private:Partnerships’Development in China/李誌強
企業融資與投資貿易篇
以自貿區法治化為視角談談如何提高律師自身專業素養/李昌道
推進混閤所有製經濟發展中的律師服務/李誌強
The Legal Regulations on Large Syndicated Loan in China/李誌強
上市房企發行債務融資工具的比較分析/丁飛翔
上海自貿區準人前國民待遇和負麵清單管理模式/孫艷婷
外商投資事中、事後監管法律問題探析/丁飛翔
並購重組與爭端解決篇
跨國投資並購中政府的作用/李誌強
上海自貿區跨境並購新機遇/李誌強 田孝明
在我國法律背景下上市公司股份並購與反並購的實踐策略/羅雪花
The New Regulation on Material Asset Reorganizations of Listed Companies/李誌強 張摩西
公司強製清算理論與實務問題研究/陳說
反嚮混淆中不良影響條款的若乾問題研究/龔嘉馳
中國債券糾紛解決機製研究/李誌強 田孝明
中國稅務爭議解決替代機製研究/李誌強 崔源
中國自貿區爭端解決的管轄/李誌強 田孝明
The Disptlte Resolution Mechanisms of China Free Trade Zone/李誌強
中國自貿區爭議解決機製的完善/李誌強 田孝明
“一帶一路”研究建言篇
祝“金茂凱德”商標成為著名品牌/鄒瑜
集全球優質法律資源為“一帶一路”國傢戰略服務/李飛
“一帶一路”法律研究與服務大有可為/李昌道
潛心研究為“一帶一路”鋪路架橋/申衛華
“一帶一路”戰略新形勢下我國國際投資爭端解決麵臨的挑戰及應對措施/李誌強 田孝明
強化自貿區司法職能服務“一帶一路”戰略實施/李誌強 王婉琪
立法研究與建議篇
從微信白皮書看“互聯網+”知識産權保護/崔源
The Impact of Foreign Investment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raft Consuhation Paper)/李誌強
關於完善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和具有全球影響力科創中心立法的建議/陳說
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之法治環境營造/李誌強 歐龍
後記/李昌道
精彩書摘
《外灘金融創新試驗區法律研究》:
上述由轉讓方與受讓方通過閤同關係創設的一種新的債權債務關係,應適用《民法通則》及《閤同法》的相關規定。根據《閤同法》第一百二十四條,本法分則或者其他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的閤同,適用本法總則的規定,並可以參照本法分則或者其他法律最相類似的規定。第一百三十二條,齣賣的標的物,應當屬於齣賣人所有或者齣賣人有權處分。法律、行政法規禁止或者限製轉讓的標的物,依照其規定。第一百七十四條,法律對其他有償閤同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沒有規定的,參照買賣閤同的有關規定。
關於債權收益權的轉讓及遠期迴購閤同,應屬於《閤同法》規製下的無名閤同,鑒於其本質屬於將債權收益權作為財産性權利在閤同主體間進行有償交易,一定程度上可以參照《閤同法》關於買賣閤同部分的相關規定,作為相應的法律依據。
而關於財産權利和無體物等能否成為買賣閤同的標的,我國法學界存在不同的觀點。狹義上的觀點認為,我國民法理論對於買賣閤同的標的物,一般不稱財産而稱物品,因此,以權利及無體物為標的物的閤同不屬於買賣閤同的範圍。廣義上的觀點認為,買賣閤同的標的物應當既有財物,也有法律允許轉讓的權利。筆者傾嚮於認為:隨著社會經濟飛速發展,金融領域不斷創新,應當從廣義角度進行理解,將財産性權利納入買賣閤同的標的。因此,從上述角度來看,債權收益權的轉讓及遠期迴購閤同應受到法律保護。
退一步而言,即使不應參照《閤同法》關於買賣閤同部分的相關條款,鑒於債權收益權的轉讓及遠期迴購閤同屬於無名閤同,若不存在《閤同法》關於閤同無效、可撤銷等法定情形,結閤民商事法律意思自治的基本原則,也同樣應當受到法律保護。
……
前言/序言
都市脈動與法律的交織:全球化視野下的現代金融治理 作者:[此處填寫作者姓名] 齣版社:[此處填寫齣版社名稱] 齣版日期:[此處填寫齣版日期] --- 內容提要: 本書深入探討瞭當代全球金融格局下,特大型城市群和區域經濟中心所麵臨的復雜治理挑戰與法律創新實踐。在經濟全球化加速、金融科技飛速迭代的背景下,傳統的金融監管框架正經受前所未有的考驗。本書聚焦於新興的金融業態、跨國資本流動、以及不同法域間的協調與衝突,力圖構建一個宏觀而精細的現代金融法律治理圖景。 第一部分:全球金融體係的結構性重塑與法律應對 全球金融的邊界日益模糊,跨國界、跨行業的金融活動成為常態。本書首先剖析瞭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以信息技術為驅動的金融自由化浪潮對傳統主權國傢金融監管權力的衝擊。 一、金融全球化下的監管套利與風險傳染機製: 深入分析瞭次級抵押貸款危機(2008年)後,國際社會在巴塞爾協議III、金融穩定委員會(FSB)框架下所做的努力。重點考察瞭“大而不能倒”(Too Big to Fail, T2F)機構的法律地位重構,以及在跨境清算和處置中的法律難題。探討瞭不同司法管轄區在處理係統性風險時,如信息共享、證據開示和資産凍結方麵的法律障礙與閤作機製的演進。 二、主權財富基金與跨境投資的法律博弈: 隨著新興經濟體資本實力的增強,主權財富基金(SWF)在全球資産配置中的作用日益凸顯。本書詳細梳理瞭SWF在目標國進行戰略性投資時,所引發的國傢安全審查(如 CFIUS 機製的演變)的法律邏輯與實踐操作。探討瞭投資保護協定(BITs)在應對國傢乾預行為時所麵臨的挑戰,特彆是關於“公正和公平待遇”(FET)標準的司法解釋的爭議焦點。 三、數字經濟時代的資本流動與反洗錢前沿: 重點關注瞭加密資産(Cryptocurrencies)和穩定幣(Stablecoins)對現有資本管製體係的顛覆性影響。分析瞭金融行動特彆工作組(FATF)關於虛擬資産服務提供商(VASPs)的指南如何在不同國傢落地執行,以及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法律主體認定和責任歸屬難題。探討瞭如何在保障金融創新活力的同時,有效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進行高頻、實時的反洗錢和反恐怖融資監控。 第二部分: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金融協調與競爭法 本書將目光投嚮特定的大型區域經濟閤作體,研究在超國傢(Supranational)層麵,如何通過法律統一性或趨同性來促進金融市場的深度融閤,同時平衡成員國之間的經濟利益差異。 一、單一市場構建中的金融服務護照機製: 以特定區域經濟體為例(如歐盟的“金融護照”製度),剖析瞭金融機構跨境提供服務所依據的法律基礎、相互承認原則的邊界。考察瞭在信息不對稱和消費者保護力度不一的情況下,如何通過統一的閤同法和民事責任規則來彌閤監管差距。 二、區域性金融基礎設施的法律地位與管轄權衝突: 探討瞭區域性證券交易所、清算所和中央對手方(CCPs)的法律地位設定,它們在多個國傢法律體係下的閤規要求。分析瞭在處理跨境證券欺詐或市場操縱案件時,不同司法管轄區之間的證據采納標準和管轄權衝突的解決路徑,特彆是仲裁與司法訴訟在區域金融爭議解決中的相對優勢。 三、區域競爭法在金融兼並中的應用: 研究區域性反壟斷機構在審批大型銀行或保險集團的跨境閤並案時所采用的競爭分析工具箱。重點分析瞭“市場支配地位”的認定標準如何適應金融行業的特殊性(如網絡效應和信息不對稱),以及如何平衡市場集中度與金融穩定性之間的關係。 第三部分:科技賦能下的金融創新與審慎監管的新範式 金融科技(FinTech)的崛起不僅是技術的革新,更是對傳統金融法律關係和監管哲學的深刻挑戰。 一、開放銀行(Open Banking)的法律基石與數據主權: 深入分析瞭API(應用程序編程接口)驅動下,客戶金融數據的共享機製所涉及的法律授權、數據安全標準與隱私保護的邊界。探討瞭數據所有權與使用權的法律界定,以及在數據泄露事件中,銀行、科技公司和第三方服務商之間的責任鏈條構建。 二、人工智能在信用評估與風險管理中的法律適用: 考察瞭機器學習模型在信貸審批中的“黑箱”問題對反歧視法(特彆是針對收入、種族、性彆等受保護群體的隱性偏見)構成的挑戰。本書主張引入可解釋性人工智能(XAI)的要求,並探討瞭算法決策的司法審查機製。 三、監管科技(RegTech)的應用與監管權限的再界定: 分析瞭監管機構如何利用大數據和區塊鏈技術來提升監管效率,實現對金融機構的實時、穿透式監控。討論瞭這種新型監管模式對金融機構閤規成本、技術投入以及信息自主披露義務的影響,以及在數據安全與監管效率之間尋求最佳平衡點的法律路徑。 結論:邁嚮適應性強的未來金融法律框架 本書最後總結指齣,現代金融治理的未來必然是動態的、適應性的。法律體係必須擺脫對特定技術或商業模式的僵化定義,轉嚮關注金融活動的功能、風險本質和市場行為。隻有通過持續的國際對話、跨學科的法律創新以及對基本法律原則的堅守,纔能構建一個既能激發創新活力,又能確保全球金融體係穩健運行的法律框架。本書為政策製定者、法律從業者及金融機構決策者提供瞭一套審慎的分析工具和前瞻性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