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谱——首次完整披露民国手抄本
○史料——罕见流派的挖掘整理
○口述——生动、真实的口传身授
○传承——谭腿、太极、八卦
○境界——武人文心,以拳悟道
《三爷刘晚苍——刘晚苍武功传习录》是一份刘晚苍习武与授艺生涯的真实记录。
刘晚苍之师刘光斗学自张玉连(谭腿)、王茂斋(太极功)、兴石如(八卦功),少年即于北京城享有盛誉,惜命运多舛,传人不多,刘晚苍是其武艺的全面继承者与传播者。刘光斗在抗日战争期间下落不明后,刘晚苍长期受教于王子英,精研推手。
民国期间,刘晚苍获陕西省国术比赛大枪第*,被誉为“大枪刘”;新中国成立后,与日本国手三浦英夫比手,三胜而服之,名扬海外。刘晚苍从不自秘,桃李天下,更安贫乐道,与世无争。为免“前哲之倡导不宏,后世之欣慕亦寡”,刘晚苍传人首次完整披露了刘晚苍所学谭腿、太极功、八卦功的功谱,并不遗余力,采访刘晚苍亲传弟子门生,整理出他们记忆里跟随刘晚苍学拳的经过,其中既有口传身授的点拨之语,又不乏立身做人的谆谆教诲。
刘源正,1959年生于北京,刘晚苍长孙,自幼随祖父习武练功。先后就职于中国中信集团办公厅秘书处及行政处、中信贸易公司办公室、信太航空服务有限公司等处。
季培刚,1982年生于山东蓬莱,先后就读于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及广东社会科学院,历史学硕士,现为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生。编著有《太极往事》《杨振声年谱》等。
不少人说刘晚苍老师的推手能发人丈外而不使人感觉痛苦,确实不假,这在我遇到的太极拳家中也不多见。
——胡海牙
我接触过的吴式门前辈王子英、张继之、杨禹廷、董焕堂先生,他们都称赞过刘老师的功夫好,功夫全面,让我好好跟他学。
——马长勋
我到北京图书馆查报纸,日本报纸登了,说日本代表团回到东京机场时,代表团团长对记者说:“我们有幸在北京见到了‘中国刘’。”
——陈耀庭
前言
第一编起源
潭腿说略//张玉连稿
谭腿证悟//刘光斗
八卦功妙艺谱//宋派兴福师传授刘光魁重订
刘光魁传妙艺功箴言//刘光魁
太极功精解//刘光斗
蓬莱刘氏志略//刘本钊
与刘晚苍跟刘光斗老师学拳的经过//刘焕烈/口述刘培俊、季培刚/整理
史料中所见刘光斗的三位武功老师//季培刚
第二编述往
与三浦英夫切磋技艺//刘晚苍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马长勋/口述罗希和/整理
功夫要脚踏实地//王举兴/口述季培刚/整理
以心行气,不以力胜//陈耀庭/口述季培刚/整理
无形无象方为真//潘鸣皋/口述季培刚/整理
养浩然之气,行无为之为//王云龙/口述季培刚/整理
承前启后的仁爱之师//刘培俊/口述季培刚/整理
“厚德”与“高艺”互为表里//张楠平/口述季培刚/整理
“太极”本是“无极”生//孙长青/口述季培刚/整理
与世无争,其乐融融//刘源正/口述季培刚/整理
第三编记录
太极打手的击拿发放//刘晚苍、刘石樵
博采众家之长,深研太极精髓//刘光鼎
德艺双馨,风范永存//刘培一
体用兼备,自成一家//刘沛雨
悟解阴阳之理,方得太极真谛//赵德奉
善待问者如撞钟//胡海牙
序属师生,情同手足//赵绍琴胡海牙
尚武精神的典范//门惠丰
我最佩服的武术家//李春生
地坛时光//王克南
善推手者,亦善知机造势//陈惠良
何日再相逢//峡猿
北海晨早//殷健
《卧病说武集》我与武术的因缘//殷鉴
附录
附录一刘晚苍师承表
附录二刘晚苍传人名录(排名不分先后)
附录三刘晚苍及其传人相关著作索引
编后记
关于“太极味”
太极拳架子虽对,就是味差,内行人一看就知道。外部动作可以纠正,可味道只能凭自悟了。例如写字,颜真卿柳公权的字有多好!可你看郑板桥的字,七扭八歪的,也得说好,为什么?劲对味好。你说他的味好让我拿出来尝一尝――没有。你写出字来一笔一划的,人家一看知道是什么字,可不说它好,就是没味。这味就是神韵,太极拳叫做气势。
关于“气宜直养”
有人把经络运气方法“大胆引进”到太极拳里,走经串络不亦乐乎,刘先生强调:不宜轻易运气。太极养生犹如往平桌上滴水,水可垒起很高但并不流散,倘若拿火柴棍轻轻一划,水便顺着划道一泻而去再无回头。运气不成功真气散漫则难聚拢,故而气以直养而无害,谨记腹内松净气腾然,日积月累自出功夫。“内功拳就像培养婴儿,刚满月的小孩不能随便乱跑,须不断哺育,待身体强壮才能行走。”
关于“问劲”
推手时第一要听对方来劲,第二要自己主动‘问’。‘问’出对方劲来更要能化解,比如说你钓鱼,一会儿鱼围过来了,你却背着鱼杆往回跑,难道说那鱼还能跟着你后面往岸上跑?
关于“擎起彼身借彼力”
一次,晚苍先生在地坛公园作盘架子示范时,我发现在白鹤亮翅和玉女穿梭中都明显地出现了小臂滚卷的动作。对此先生给出两种解释。首先,先生观察到用圆木垫在笨重物体之下可以轻易地移动此物体;其次,拳论要求“擎起彼身借彼力”,对方施力于我小臂,如我臂顺其力滚卷,则不要多大力量使着力点落空,对方身体势必腾虚,脚跟浮起,而我臂再作反向滚卷,恰好正击中对方。这样,向后的滚卷是顺其力,使着力点落空,则反向滚卷,又是我发放的落点,使对方倾倒。这正是“乱环决”中所谓“发落点对即成功”,也是听劲与懂劲的结果。应该附带说明的是,白鹤亮翅与玉女穿梭的习练中都必须从小臂到后腰有劲,不得丢匾,顺势滚卷和反向滚卷也都必须以腰为轴,力求完整。
马长勋回忆王门轶事
60年代“文化大革命”以前,王茂斋的儿子王子英曾在家里教拳和推手,几乎每天都有人聚集到他家里学拳。我也有幸赶上这个时期,有缘去王家学了几年。记得尤其一到秋冬,每周有几天都有一二十人在他家里。只有夏天天热不太方便,我们才不去了。
在这之前,刘老师平时总跟我们说师大爷王子英功夫怎么好。我们跟刘老师要求去见见师爷,刘老师却始终不肯,说你们现在还没到那个程度,去了也听不懂,以后再说吧。那时刘老师每年过年总是第一个到王先生家拜年。有时早上四五点钟就去,因为当时的形势,不太敢让人知道。我们也曾要求跟刘老师一起去王先生家拜年,刘老师也总不同意。后来我有机会见到过王先生了,就跟刘老师说了,刘老师才带我去了。到了师爷家,刘老师跟王先生说,我在您这儿麻烦这么多年,您看这孩子又来了,又得给您添麻烦了。师爷说,没关系,他爱好这个,愿意练就跟着练吧。刘老师在回来的路上还跟我说,不是我不带你来,因为师爷那么大岁数了,我从年轻时起就来了多少年,现在有了学生了,学生也来,怕不合适。从这以后,每次我从师爷家回来,刘老师都问我,师爷又跟你说了什么手了。我就跟刘老师说,刘老师再掰开了揉碎了地细致讲解这些手法和身法,让我觉得难能可贵。
说到此,顺便讲一件反映刘老师功力的趣闻轶事。有一年我上刘老师家串门,刘老师说,我准备让你们学学抖大杆子。那杆子年头多了,有点弯儿,我想把它烤一烤直一直,就把它搁在门槛上撬起来了。可是由于多年未用了,一弄杆子就折了。我们仔细一端量这大杆子,好嘛,杆子号称涨四,不是指长一丈四尺,而是指杆子大头的粗细。一把粗加一指叫涨一,以此类推,加四指即为涨四,可见这根大杆子有多粗了。当时我暗自想,这杆子幸亏折了,要不像我这个个子可真抖不了,刘老师要是再要求严一点,学练这个可是真够我呛的。后来刘老师用这个大杆子修了一对拦马撅,说也别浪费了。这些东西刘老师后来倒也都没让我们学。他当时说,看我学推手已经能看出点眉目来了,用他们山东话说,叫“睁眼”了。他说,你就专一地练推手吧,其他的就不要练了。练那么多家伙干吗呀,学多了练多了,也是浪费时间。
像刘老师这种涨四的杆子,我后来再也没见到过,这样的杆子买也买不到,更没地儿踅摸去。后来,别的老师又弄来几根杆子,其中有一对儿也就是涨二,一把攥过来涨两个手指,比刘老师的那根细多了。说这杆子也就是想说明刘老师的功力之大。刘老师还有一把好刀,一把八卦刀,是定制的折铁的,外观、颜色、质地都属上乘,可惜“文化大革命”中上缴了,最后也不知落入何人手中了。刘老师对此甚感遗憾和惋惜,因为再也找不到这样的好刀了。
此外,王子英先生家里有一把兴三爷留下的断臂剑,这两件东西可以相互媲美。它们的钢口极好,柔韧性也好,就说兴三爷留下的那把剑,能在腰上围一圈。以前我到王家拜年时,刘老师说让我们年轻人开开眼,请王先生拿出来展示过,所以我亲眼见过那把断臂剑,前头是剑后头是刀,还有血槽,异常锋利,颜色是天蓝色的,折铁淬火的印儿都还有,非常漂亮。只可惜没有留到现在,要不绝对是珍贵的文物。刘老师的那些刀枪棍棒,“文化大革命”中都上缴了,最后也不知所终,甚为可惜。
读完合上书的那一刻,我感到一种久违的满足感。这本书不是那种快餐式的消遣读物,它需要你投入时间和心力去品味。作者的文字风格独树一帜,有时候如同涓涓细流,细腻地描绘人物的内心挣扎;有时候又如惊涛骇浪,将宏大的战斗场面渲染得惊心动魄。我很少看到有作者能将“武”与“文”平衡得如此出色。它没有过度纠缠于狗血的爱情或复仇,而是聚焦于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选择与担当。那些关于道义、关于传承的探讨,都处理得含蓄而有力。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武侠小说的定义,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江湖,一个值得我们去敬仰和怀念的“旧日世界”。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的“气韵”。很多武侠小说读完就忘了,但这本书里的某些画面和对白,却像刻在了脑海里一样。作者对武打场面的描写,摒弃了现代动作片那种过度的炫技,转而追求一种“意到笔随”的境界。每一次交手,都充满了宿命感和悲剧色彩,仿佛每一招背后都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我感觉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兵法韬略有着极深的理解,那些武功路数和内力运用的描述,读起来既有玄妙的想象力,又有逻辑上的自洽。特别是书中对“心法”的阐述,那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武功秘籍,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生修行的指南。我甚至会不自觉地把书中的某些哲理用在日常生活中,这绝对是一本能让人成长的书,而不仅仅是用来消遣的。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种题材的书是有点保留态度的,总觉得现在的武侠小说大多是重复来去,缺乏新意。但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的叙事结构非常巧妙,不是线性的,而是像一张密实的网,通过不同角色的视角,层层剥开一个宏大的江湖图景。作者在遣词造句上颇有匠心,那种老武侠里特有的“江湖气”拿捏得恰到好处,没有矫揉造作的痕迹。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侠义”二字的诠释,它不是简单的好人与坏人的对立,而是更偏向于个体在乱世中的挣扎与坚守。读到一些关键的转折点,我甚至会停下来思考,如果是我处在那个位置,又会如何抉择。这种代入感,是很多作品所不具备的。它更像是一部史诗,记录了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人物的命运如同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既渺小又深刻。
评分我是一位资深武侠迷,阅书无数,但这本书在我心中的地位很高,因为它成功地找到了传统武侠精神与现代叙事手法的完美结合点。作者的笔力雄健,他构建的世界观宏大而严谨,没有明显的逻辑漏洞。更难得的是,即便是面对一些匪夷所思的武学设定,作者也能用极富说服力的文字将其合理化,让你深信不疑。书中人物的成长线处理得极为真实,没有那种“主角光环”式的突飞猛进,每一步的提升都伴随着巨大的牺牲和代价。我尤其欣赏作者对“遗憾”这一主题的处理,很多地方的描写都充满了宿命的苍凉感,让人在痛快淋漓的阅读之后,留下绵长的回味。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武侠小说,也可以是文学的深度载体。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抓人眼球,那种古朴的笔触和深沉的色调,一下子就把你拉进了一个江湖恩怨的漩涡。我翻开第一页,就被那种浓厚的武侠氛围所感染了。作者的文字功底扎实,叙事节奏张弛有度,初读之下,感觉像是在听一位老先生讲述尘封已久的武林秘辛。他对人物心理的刻画细腻入微,即便是配角的眼神、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透露出复杂的故事背景。我尤其欣赏他描绘的那些场景,无论是风雪夜的客栈,还是月光下的竹林,都栩栩如生,仿佛触手可及。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枯燥,反而是那种老派武侠的韵味让人欲罢不能。那种对武学境界的探讨,并非是简单的招式罗列,而是融入了哲学思考,让人在阅读快意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对“道”的追求。整体而言,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厚重而不失灵动,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评分书很好,来的比较及时,书值得爱好者收藏。
评分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
评分更多的是回忆录,当闲书看看而已,想学太极的还是别破费买了。
评分闩于武术的记载,写得好不多,本来只是想满足一下好奇心,没想,写得不错,喜欢。
评分戏说可观,正传无味。
评分刘三爷是位武术大家,在马长勋老人的南湖传习录一书中多有提及。有关武林前辈生平事迹的描述多见于网络上真假难辨的文章、帖子,不成系统,也难以令人信服,对此类传习录式的记述很衷爱,至少真实性上更可靠。此外本书干货很多,对于爱好武学的人多有启发,是本难得的好书。
评分还好,就是没有练习的方法,主要就是说一些要有好的心态
评分书很好,来的比较及时,书值得爱好者收藏。
评分一般般,一本小说而已,不一定真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