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譜——首次完整披露民國手抄本
○史料——罕見流派的挖掘整理
○口述——生動、真實的口傳身授
○傳承——譚腿、太極、八卦
○境界——武人文心,以拳悟道
《三爺劉晚蒼——劉晚蒼武功傳習錄》是一份劉晚蒼習武與授藝生涯的真實記錄。
劉晚蒼之師劉光鬥學自張玉連(譚腿)、王茂齋(太極功)、興石如(八卦功),少年即於北京城享有盛譽,惜命運多舛,傳人不多,劉晚蒼是其武藝的全麵繼承者與傳播者。劉光鬥在抗日戰爭期間下落不明後,劉晚蒼長期受教於王子英,精研推手。
民國期間,劉晚蒼獲陝西省國術比賽大槍第*,被譽為“大槍劉”;新中國成立後,與日本國手三浦英夫比手,三勝而服之,名揚海外。劉晚蒼從不自秘,桃李天下,更安貧樂道,與世無爭。為免“前哲之倡導不宏,後世之欣慕亦寡”,劉晚蒼傳人首次完整披露瞭劉晚蒼所學譚腿、太極功、八卦功的功譜,並不遺餘力,采訪劉晚蒼親傳弟子門生,整理齣他們記憶裏跟隨劉晚蒼學拳的經過,其中既有口傳身授的點撥之語,又不乏立身做人的諄諄教誨。
劉源正,1959年生於北京,劉晚蒼長孫,自幼隨祖父習武練功。先後就職於中國中信集團辦公廳秘書處及行政處、中信貿易公司辦公室、信太航空服務有限公司等處。
季培剛,1982年生於山東蓬萊,先後就讀於山東大學、中山大學及廣東社會科學院,曆史學碩士,現為復旦大學曆史係博士生。編著有《太極往事》《楊振聲年譜》等。
不少人說劉晚蒼老師的推手能發人丈外而不使人感覺痛苦,確實不假,這在我遇到的太極拳傢中也不多見。
——鬍海牙
我接觸過的吳式門前輩王子英、張繼之、楊禹廷、董煥堂先生,他們都稱贊過劉老師的功夫好,功夫全麵,讓我好好跟他學。
——馬長勛
我到北京圖書館查報紙,日本報紙登瞭,說日本代錶團迴到東京機場時,代錶團團長對記者說:“我們有幸在北京見到瞭‘中國劉’。”
——陳耀庭
前言
第一編起源
潭腿說略//張玉連稿
譚腿證悟//劉光鬥
八卦功妙藝譜//宋派興福師傳授劉光魁重訂
劉光魁傳妙藝功箴言//劉光魁
太極功精解//劉光鬥
蓬萊劉氏誌略//劉本釗
與劉晚蒼跟劉光鬥老師學拳的經過//劉煥烈/口述劉培俊、季培剛/整理
史料中所見劉光鬥的三位武功老師//季培剛
第二編述往
與三浦英夫切磋技藝//劉晚蒼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馬長勛/口述羅希和/整理
功夫要腳踏實地//王舉興/口述季培剛/整理
以心行氣,不以力勝//陳耀庭/口述季培剛/整理
無形無象方為真//潘鳴皋/口述季培剛/整理
養浩然之氣,行無為之為//王雲龍/口述季培剛/整理
承前啓後的仁愛之師//劉培俊/口述季培剛/整理
“厚德”與“高藝”互為錶裏//張楠平/口述季培剛/整理
“太極”本是“無極”生//孫長青/口述季培剛/整理
與世無爭,其樂融融//劉源正/口述季培剛/整理
第三編記錄
太極打手的擊拿發放//劉晚蒼、劉石樵
博采眾傢之長,深研太極精髓//劉光鼎
德藝雙馨,風範永存//劉培一
體用兼備,自成一傢//劉沛雨
悟解陰陽之理,方得太極真諦//趙德奉
善待問者如撞鍾//鬍海牙
序屬師生,情同手足//趙紹琴鬍海牙
尚武精神的典範//門惠豐
我最佩服的武術傢//李春生
地壇時光//王剋南
善推手者,亦善知機造勢//陳惠良
何日再相逢//峽猿
北海晨早//殷健
《臥病說武集》我與武術的因緣//殷鑒
附錄
附錄一劉晚蒼師承錶
附錄二劉晚蒼傳人名錄(排名不分先後)
附錄三劉晚蒼及其傳人相關著作索引
編後記
關於“太極味”
太極拳架子雖對,就是味差,內行人一看就知道。外部動作可以糾正,可味道隻能憑自悟瞭。例如寫字,顔真卿柳公權的字有多好!可你看鄭闆橋的字,七扭八歪的,也得說好,為什麼?勁對味好。你說他的味好讓我拿齣來嘗一嘗――沒有。你寫齣字來一筆一劃的,人傢一看知道是什麼字,可不說它好,就是沒味。這味就是神韻,太極拳叫做氣勢。
關於“氣宜直養”
有人把經絡運氣方法“大膽引進”到太極拳裏,走經串絡不亦樂乎,劉先生強調:不宜輕易運氣。太極養生猶如往平桌上滴水,水可壘起很高但並不流散,倘若拿火柴棍輕輕一劃,水便順著劃道一瀉而去再無迴頭。運氣不成功真氣散漫則難聚攏,故而氣以直養而無害,謹記腹內鬆淨氣騰然,日積月纍自齣功夫。“內功拳就像培養嬰兒,剛滿月的小孩不能隨便亂跑,須不斷哺育,待身體強壯纔能行走。”
關於“問勁”
推手時第一要聽對方來勁,第二要自己主動‘問’。‘問’齣對方勁來更要能化解,比如說你釣魚,一會兒魚圍過來瞭,你卻背著魚杆往迴跑,難道說那魚還能跟著你後麵往岸上跑?
關於“擎起彼身藉彼力”
一次,晚蒼先生在地壇公園作盤架子示範時,我發現在白鶴亮翅和玉女穿梭中都明顯地齣現瞭小臂滾捲的動作。對此先生給齣兩種解釋。首先,先生觀察到用圓木墊在笨重物體之下可以輕易地移動此物體;其次,拳論要求“擎起彼身藉彼力”,對方施力於我小臂,如我臂順其力滾捲,則不要多大力量使著力點落空,對方身體勢必騰虛,腳跟浮起,而我臂再作反嚮滾捲,恰好正擊中對方。這樣,嚮後的滾捲是順其力,使著力點落空,則反嚮滾捲,又是我發放的落點,使對方傾倒。這正是“亂環決”中所謂“發落點對即成功”,也是聽勁與懂勁的結果。應該附帶說明的是,白鶴亮翅與玉女穿梭的習練中都必須從小臂到後腰有勁,不得丟匾,順勢滾捲和反嚮滾捲也都必須以腰為軸,力求完整。
馬長勛迴憶王門軼事
60年代“文化大革命”以前,王茂齋的兒子王子英曾在傢裏教拳和推手,幾乎每天都有人聚集到他傢裏學拳。我也有幸趕上這個時期,有緣去王傢學瞭幾年。記得尤其一到鞦鼕,每周有幾天都有一二十人在他傢裏。隻有夏天天熱不太方便,我們纔不去瞭。
在這之前,劉老師平時總跟我們說師大爺王子英功夫怎麼好。我們跟劉老師要求去見見師爺,劉老師卻始終不肯,說你們現在還沒到那個程度,去瞭也聽不懂,以後再說吧。那時劉老師每年過年總是第一個到王先生傢拜年。有時早上四五點鍾就去,因為當時的形勢,不太敢讓人知道。我們也曾要求跟劉老師一起去王先生傢拜年,劉老師也總不同意。後來我有機會見到過王先生瞭,就跟劉老師說瞭,劉老師纔帶我去瞭。到瞭師爺傢,劉老師跟王先生說,我在您這兒麻煩這麼多年,您看這孩子又來瞭,又得給您添麻煩瞭。師爺說,沒關係,他愛好這個,願意練就跟著練吧。劉老師在迴來的路上還跟我說,不是我不帶你來,因為師爺那麼大歲數瞭,我從年輕時起就來瞭多少年,現在有瞭學生瞭,學生也來,怕不閤適。從這以後,每次我從師爺傢迴來,劉老師都問我,師爺又跟你說瞭什麼手瞭。我就跟劉老師說,劉老師再掰開瞭揉碎瞭地細緻講解這些手法和身法,讓我覺得難能可貴。
說到此,順便講一件反映劉老師功力的趣聞軼事。有一年我上劉老師傢串門,劉老師說,我準備讓你們學學抖大杆子。那杆子年頭多瞭,有點彎兒,我想把它烤一烤直一直,就把它擱在門檻上撬起來瞭。可是由於多年未用瞭,一弄杆子就摺瞭。我們仔細一端量這大杆子,好嘛,杆子號稱漲四,不是指長一丈四尺,而是指杆子大頭的粗細。一把粗加一指叫漲一,以此類推,加四指即為漲四,可見這根大杆子有多粗瞭。當時我暗自想,這杆子幸虧摺瞭,要不像我這個個子可真抖不瞭,劉老師要是再要求嚴一點,學練這個可是真夠我嗆的。後來劉老師用這個大杆子修瞭一對攔馬撅,說也彆浪費瞭。這些東西劉老師後來倒也都沒讓我們學。他當時說,看我學推手已經能看齣點眉目來瞭,用他們山東話說,叫“睜眼”瞭。他說,你就專一地練推手吧,其他的就不要練瞭。練那麼多傢夥乾嗎呀,學多瞭練多瞭,也是浪費時間。
像劉老師這種漲四的杆子,我後來再也沒見到過,這樣的杆子買也買不到,更沒地兒踅摸去。後來,彆的老師又弄來幾根杆子,其中有一對兒也就是漲二,一把攥過來漲兩個手指,比劉老師的那根細多瞭。說這杆子也就是想說明劉老師的功力之大。劉老師還有一把好刀,一把八卦刀,是定製的摺鐵的,外觀、顔色、質地都屬上乘,可惜“文化大革命”中上繳瞭,最後也不知落入何人手中瞭。劉老師對此甚感遺憾和惋惜,因為再也找不到這樣的好刀瞭。
此外,王子英先生傢裏有一把興三爺留下的斷臂劍,這兩件東西可以相互媲美。它們的鋼口極好,柔韌性也好,就說興三爺留下的那把劍,能在腰上圍一圈。以前我到王傢拜年時,劉老師說讓我們年輕人開開眼,請王先生拿齣來展示過,所以我親眼見過那把斷臂劍,前頭是劍後頭是刀,還有血槽,異常鋒利,顔色是天藍色的,摺鐵淬火的印兒都還有,非常漂亮。隻可惜沒有留到現在,要不絕對是珍貴的文物。劉老師的那些刀槍棍棒,“文化大革命”中都上繳瞭,最後也不知所終,甚為可惜。
讀完閤上書的那一刻,我感到一種久違的滿足感。這本書不是那種快餐式的消遣讀物,它需要你投入時間和心力去品味。作者的文字風格獨樹一幟,有時候如同涓涓細流,細膩地描繪人物的內心掙紮;有時候又如驚濤駭浪,將宏大的戰鬥場麵渲染得驚心動魄。我很少看到有作者能將“武”與“文”平衡得如此齣色。它沒有過度糾纏於狗血的愛情或復仇,而是聚焦於個體在曆史洪流中的選擇與擔當。那些關於道義、關於傳承的探討,都處理得含蓄而有力。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對武俠小說的定義,它成功地塑造瞭一個有血有肉、有靈魂的江湖,一個值得我們去敬仰和懷念的“舊日世界”。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是抓人眼球,那種古樸的筆觸和深沉的色調,一下子就把你拉進瞭一個江湖恩怨的漩渦。我翻開第一頁,就被那種濃厚的武俠氛圍所感染瞭。作者的文字功底紮實,敘事節奏張弛有度,初讀之下,感覺像是在聽一位老先生講述塵封已久的武林秘辛。他對人物心理的刻畫細膩入微,即便是配角的眼神、一個不經意的動作,都透露齣復雜的故事背景。我尤其欣賞他描繪的那些場景,無論是風雪夜的客棧,還是月光下的竹林,都栩栩如生,仿佛觸手可及。讀起來一點也不覺得枯燥,反而是那種老派武俠的韻味讓人欲罷不能。那種對武學境界的探討,並非是簡單的招式羅列,而是融入瞭哲學思考,讓人在閱讀快意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作者對“道”的追求。整體而言,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厚重而不失靈動,是一部值得細細品味的佳作。
評分我是一位資深武俠迷,閱書無數,但這本書在我心中的地位很高,因為它成功地找到瞭傳統武俠精神與現代敘事手法的完美結閤點。作者的筆力雄健,他構建的世界觀宏大而嚴謹,沒有明顯的邏輯漏洞。更難得的是,即便是麵對一些匪夷所思的武學設定,作者也能用極富說服力的文字將其閤理化,讓你深信不疑。書中人物的成長綫處理得極為真實,沒有那種“主角光環”式的突飛猛進,每一步的提升都伴隨著巨大的犧牲和代價。我尤其欣賞作者對“遺憾”這一主題的處理,很多地方的描寫都充滿瞭宿命的蒼涼感,讓人在痛快淋灕的閱讀之後,留下綿長的迴味。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新的可能:武俠小說,也可以是文學的深度載體。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震撼的是它的“氣韻”。很多武俠小說讀完就忘瞭,但這本書裏的某些畫麵和對白,卻像刻在瞭腦海裏一樣。作者對武打場麵的描寫,摒棄瞭現代動作片那種過度的炫技,轉而追求一種“意到筆隨”的境界。每一次交手,都充滿瞭宿命感和悲劇色彩,仿佛每一招背後都藏著一段不為人知的往事。我感覺作者對中國傳統文化和兵法韜略有著極深的理解,那些武功路數和內力運用的描述,讀起來既有玄妙的想象力,又有邏輯上的自洽。特彆是書中對“心法”的闡述,那已經超越瞭單純的武功秘籍,更像是一部關於人生修行的指南。我甚至會不自覺地把書中的某些哲理用在日常生活中,這絕對是一本能讓人成長的書,而不僅僅是用來消遣的。
評分說實話,我一開始對這種題材的書是有點保留態度的,總覺得現在的武俠小說大多是重復來去,缺乏新意。但這本書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它的敘事結構非常巧妙,不是綫性的,而是像一張密實的網,通過不同角色的視角,層層剝開一個宏大的江湖圖景。作者在遣詞造句上頗有匠心,那種老武俠裏特有的“江湖氣”拿捏得恰到好處,沒有矯揉造作的痕跡。我特彆喜歡作者對“俠義”二字的詮釋,它不是簡單的好人與壞人的對立,而是更偏嚮於個體在亂世中的掙紮與堅守。讀到一些關鍵的轉摺點,我甚至會停下來思考,如果是我處在那個位置,又會如何抉擇。這種代入感,是很多作品所不具備的。它更像是一部史詩,記錄瞭一個時代的風雲變幻,人物的命運如同曆史長河中的一滴水,既渺小又深刻。
評分從書中瞭解到老一輩武人的風範,瞭解到什麼是武術的真正底蘊。少走彎路,還是自己買一本去看看吧。
評分很多人的迴憶編成的一本書,
評分更多的是迴憶錄,當閑書看看而已,想學太極的還是彆破費買瞭。
評分還行
評分武林往事如歌,武魂還在,收藏此書吧
評分還沒看,奔著三爺的名號去買的
評分還好還好
評分武林前輩的經驗,我等應多學習。
評分好書,這個時代少瞭點這些無私的長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