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教育质量保证研究》针对中国大学规模扩张后,人们对大学教育质量下降的担忧,试图以虽规模庞大但教育质量较高的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它们保证教育质量的行动、制度和文化,探寻它们教育质量保证的有效经验,揭示大型大学教育质量的保障之道,进而为我国大型大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提供借鉴。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美国院校认证标准与大学教育质量标准
第一节 美国院校认证标准
第二节 美国大学教育质量标准
第三章 “公立”和“研究”对于大学教育质量保证的意义
第一节 “公立”对于大学教育质量保证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对于大学教育质量保证的意义
第四章 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教育质量的外部保证方式
第一节 政府的教育质量保证方式
第二节 社会的教育质量保证方式
第三节 专业组织和机构的教育质量保证方式
第四节 学生和校友的教育质量保证方式
第五章 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内部教育质量保证体系:课程与教学维度
第一节 以课程委员会专门负责课程事务
第二节 以课程审批制度保证课程的质量
第三节 以课程大纲规范教学过程
第四节 鼓励学生采用深层学习方式以获得更优学习成果
第五节 以整合性课程和参与式教学鼓励学生采用深层学习方式
第六章 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内部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学生维度
第一节 招生录取与学生资助
第二节 学业指导
第三节 课程学习与学生评教
第四节 学业评价与学术诚信
第五节 学士学位要求
第七章 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内部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教师维度
第一节 大学教师政策与大学教育质量
第二节 大学教师手册:大学教师政策概览
第三节 保证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政策
第四节 规范大学教师教学行为的政策
第五节 激励大学教师投身教学的政策
第八章 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内部教育质量保证体系:职员维度
第一节 大学职员是教育质量保证的重要力量
第二节 职员工作特点对大学教育质量的影响
第三节 提升大学职员素质以保证教育质量
第四节 完善职员制度以保证大学教育质量
第九章 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内部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案例研究
第一节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内部质量保证模式
第二节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内部质量保证模式
第三节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内部质量保证模式
第四节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内部质量保证模式
第五节 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内部质量保证模式的共性分析
第十章 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教育质量保证的基本经验及其启示
第一节 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教育质量保证的基本经验
第二节 我国研究型大学教育质量保证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我国研究型大学教育质量保证之道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教育质量保证研究:一本深度解析高等教育卓越之路的著作 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罗列数据或概述政策的教科书,而是一次对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深入探索与批判性审视。它旨在揭示支撑这些世界一流学府持续卓越的复杂机制,并为理解高等教育质量的内在逻辑提供一个多维度、系统性的框架。作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敏锐的洞察力,将读者从宏观的政策背景引领至微观的教学实践,层层剥茧,力求展现一场关于知识创造、人才培养与社会责任的“质量保卫战”。 第一章:历史的脉络与理念的演进——奠定质量的基石 质量保证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根植于历史土壤,随时代变迁而不断演化的过程。本章将追溯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教育质量保证思想的萌芽与发展。从早期对学术自由的追求,到学科专业化浪潮的兴起,再到二战后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空前投入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得以窥见质量观念如何在社会需求、科技进步与教育理想的交织中逐渐清晰。 我们将考察不同历史时期塑造质量保证理念的关键事件与重要人物。例如,州立大学系统的建立如何为普及与公平的质量标准奠定了基础?“大学在田间”运动的理念又如何影响了研究型大学的社会服务责任和质量评估的维度?我们还将深入探讨“卓越”的定义在不同时代语境下的演变:是从早期对纯粹知识探索的崇尚,到后来对研究成果的量化评估,再到如今对教学成效、学生体验和社会影响的综合考量。 这一章节的叙述将避免空泛的理论阐述,而是通过鲜活的历史案例,展现质量保证理念如何在实践中被孕育、传播、修正甚至颠覆。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某个早期公立研究型大学在学科建设、教师聘任、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制度设计,来理解当时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期待。同样,对战后高等教育快速扩张时期出现的质量滑坡担忧,以及随之而来的评估机构的兴起,也将为我们理解现代质量保证体系的形成提供重要的历史参照。 第二章:评估的维度与标准的构建——量化与质化的交织 质量保证的核心在于评估,而评估的有效性则依赖于清晰、科学的维度与标准。本章将聚焦于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中,那些构成评估“骨骼”和“血肉”的具体指标与方法。我们将从多个层面展开分析: 学术质量评估: 这是质量保证体系中最受关注的部分。本章将深入探讨如何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包括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等。我们将分析各种教学评估工具的优劣,如同行评审、学生评教、毕业生成就追踪、技能认证等,并探讨如何将这些评估结果有效地反馈给教学改进。同时,我们也关注科研质量的评估,从论文发表、引用率、科研项目、专利申请到对学科前沿的贡献,深入剖析研究型大学在知识创造方面的绩效指标。 学生发展与成功: 质量保证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学生的成长与成功。本章将考察如何衡量学生在学术能力、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能力、领导力、公民责任感等方面的进步。我们将探讨毕业率、留校率、就业率、深造率等传统指标的局限性,并引入更多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估维度,例如学习体验、校园参与度、生涯规划支持等。 机构运作与管理: 优秀的教育质量离不开高效、公正的机构运作。本章将分析质量保证在行政管理、财务资源配置、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服务体系等方面的作用。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制度设计来保障教育公平、促进学术诚信,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和危机应对。 社会影响与责任: 研究型大学不仅是知识的殿堂,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本章将探讨如何评估大学在服务社会、推动经济发展、解决社会问题、促进文化交流等方面的贡献。我们将关注大学的产学研合作、社会服务项目、知识转化与传播等方面的绩效。 在分析这些评估维度时,本书将强调“量化”与“质化”的有机结合。我们不会仅仅停留在数字的堆砌,而是深入探究数字背后所代表的含义,并探讨定性分析如何弥补量化指标的不足。例如,在评估教学质量时,我们既要看到学生评教的统计数据,也要理解学生评价的具体内容和反馈;在评估科研成果时,我们不仅要看论文数量,更要关注其学术创新性和影响力。 第三章:认证的力量与监管的视角——外部约束与内在动力 质量保证体系并非完全由大学内部自行运转,外部的认证与监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章将聚焦于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中的外部力量,并分析其如何与大学内部的质量管理机制相互作用。 高等教育认证机构的角色: 我们将详细介绍美国高等教育中主要的区域性认证机构,如高等教育委员会(HLC)、新英格兰学校与学院协会(NEASC)等。本章将深入剖析这些机构的认证流程、评估标准、评审过程,以及认证对大学的意义,包括获得联邦财政援助的资格、学分互认、学生转学等。我们还将探讨认证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例如如何应对新兴教育模式(如在线教育)的挑战,以及如何确保认证的公平性与有效性。 政府部门的监管与政策导向: 除了认证机构,政府部门也通过各种政策和资金分配来引导和规范高等教育的质量。本章将分析联邦和州政府在教育质量保证方面的角色,例如通过《高等教育法》等法规的要求,以及教育部、国家科学基金会等机构的资助项目如何对大学的科研和教学质量提出明确的要求。我们将探讨政策变化如何影响大学的战略规划和资源投入。 社会期望与利益相关者的声音: 质量保证的最终目标是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社会各界对大学的期望也是影响质量的重要因素。本章将分析家长、学生、雇主、纳税人等利益相关者如何通过各种渠道表达对大学教育质量的关切,以及这些声音如何促使大学不断改进。我们将探讨透明度、问责制以及公众参与在质量保证过程中的重要性。 质量保证的挑战与未来趋势: 在介绍现有体系的同时,本章也将审视当前质量保证体系面临的挑战,例如认证标准的适时更新、新兴技术对教学模式的颠覆、以及如何更有效地评估跨学科研究和创新创业教育等。我们将展望未来质量保证的发展趋势,例如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个性化评估、更加强调终身学习能力培养,以及更加关注大学在应对全球性挑战中的作用。 本章的叙述将强调外部力量与大学内部机制的辩证关系。外部的压力和引导并非简单地束缚大学,而是促使大学反思自身,不断提升内在的质量管理水平。同时,大学自身的创新和改革也可能影响和重塑外部的评估标准和监管方式。 第四章:教学实践的创新与学习体验的优化——以学生为中心的卓越之路 在质量保证的宏大框架下,教学实践的创新和学生学习体验的优化是质量的“源头活水”。本章将深入剖析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如何在课堂内外,通过各种创新举措来提升教育质量,并最终惠及学生。 课程设计的革新: 我们将考察如何设计更具前瞻性、更贴近社会需求的课程。这包括跨学科课程的设置、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探究式学习、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的应用。本书将分析这些创新教学模式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及如何将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及时融入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的多元化与个性化: 教师是教学质量的关键。本章将探讨如何鼓励教师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需求。我们将关注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例如在线学习平台、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工具如何丰富教学手段,以及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来理解学生的学习模式,并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学生学习体验的全面提升: 学习不仅仅发生在课堂上。本章将关注学生在校园内的全方位学习体验,包括学术咨询、导师指导、研究机会、实习实践、社团活动、校外学习项目等。我们将探讨如何构建一个支持性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其领导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跨文化沟通能力。 评估方法的现代化与反馈机制的完善: 传统的期末考试并不能完全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本章将介绍更多元化的评估方法,如作品集评估、过程性评估、同行评估、自我评估等,以及如何将这些评估结果有效地反馈给学生,帮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并指导他们改进学习策略。 教师发展的支持与激励: 优秀教学的背后是敬业且不断学习的教师。本章将探讨大学如何通过专业发展项目、教学技能培训、同行交流、教学成果奖励等方式,来支持和激励教师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我们将分析一些成功的教师发展案例,展现教师如何通过持续的学习和实践,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本章的重点在于展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如何体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通过丰富的案例,说明创新教学方法和优化学习体验是如何直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并最终实现大学的教育使命。 第五章:研究成果的转化与社会贡献的实现——大学的责任与未来 公立研究型大学的使命远不止于培养人才和创造知识,更在于将这些成果转化为对社会的实际贡献。本章将聚焦于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在研究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方面的实践,并探讨其在质量保证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与成效: 我们将深入分析大学如何与产业界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包括技术转移办公室(TTO)的运作、专利许可、联合研发项目、校办企业等。本书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现这些合作如何推动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创造就业机会,并为大学带来重要的研究经费支持。 知识创新与公共产品: 研究型大学是知识创新的重要载体。本章将探讨如何评估大学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人文社科研究方面的贡献,以及如何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公共产品,例如通过出版书籍、举办讲座、提供咨询服务、参与政策制定等方式,来服务于公众和社会。 服务社会与应对挑战: 公立研究型大学肩负着服务地方、服务国家的重任。本章将考察大学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的努力,例如环境保护、公共卫生、教育公平、贫困问题、科技伦理等。我们将分析大学如何通过科研项目、社区服务、政策研究等方式,为解决这些社会挑战贡献力量。 创业教育与创新文化: 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现代研究型大学的重要职责。本章将探讨大学如何通过创业课程、创业孵化器、风险投资对接等方式,支持学生将创意转化为现实,并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校园文化。 透明度、问责制与可持续发展: 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贡献,需要公开透明的运作机制和明确的问责制度。本章将探讨大学如何向公众展示其在研究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方面的绩效,并如何通过有效的管理和资源配置,实现可持续发展,确保其社会贡献的长久性。 本章的分析将强调研究型大学的“社会契约”。它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场所,更是驱动社会进步、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力量。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研究,本书将为理解公立研究型大学的整体价值与社会责任提供更全面的视角。 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如何做”的指南,而是一次对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深度剖析。它所呈现的是一个复杂、动态、多层次的系统,其中历史的沉淀、理念的演进、评估的精细、认证的约束、教学的创新以及研究的转化,共同织就了一幅追求卓越的壮丽画卷。本书希望能为高等教育的管理者、研究者、政策制定者以及所有关心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人们,提供一个深刻的洞见与宝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