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接触论稿

方言接触论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游汝杰 著
图书标签:
  • 方言学
  • 接触语言学
  • 语言变异
  • 社会语言学
  • 语言地理学
  • 中国方言
  • 语言接触
  • 语言演化
  • 比较语言学
  • 方言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9122718
版次:1
商品编码:11950913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复旦学术精品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6
字数:24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方言接触论稿》集结了游汝杰教授关于语言接触论的有关学术专论,主要包括语言接触的理论探讨和宏观考察;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接触问题;汉语方言接触问题;汉语和外语的语言接触及其文化交流等四个方面的问题。《方言接触论稿》为了解各种语言的接触、变异提供了生动范例,不仅是汉语方言学的重要成果,而且对汉语史、社会语言学等都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游汝杰,1941年生,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温州人,1981年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硕士研究生毕业,毕业后留校工作。曾任国际中国语言学会理事,现任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理事、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社会语言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方言学和社会语言学。出版专著十多种,主要有:《方言与中国文化》(主著)、《汉语方言学导论》《中国文化语言引论》《西洋传教士汉语方言学著作书目考述》《上海市区方言志》(语法部分)。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刊于《中国语文》《方言》《民族语文》等。另有几种译著。先后执教下述课程:社会语言学、现代汉语研究、汉语方言学、汉藏语系概要、专业英语、语音学等。其中主要有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1986年)、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1979—1995)二等奖。多次到欧美、日本、港台地区访问、工作、讲演。

目录

自序
论台语量词在汉语南方方言中的底层遗留
温州方言的一些特殊语法现象及其在台语里的对应表现
黑龙江省的站人和站话述略
合璧词和汉语词汇的双音节化倾向
汉语方言同源词的判别原则
方言接触和上海话的形成
中国南方语言里的鸟虫类名词词头及相关问题
上海话在吴语分区上的地位——兼论上海话的混合方言性质
《上海通俗语及洋泾浜》所见外来词研究
上海郊区语音近三十年来的变化
《旅居上海手册》所见洋泾浜英语研究
方言趋同与杭州话的“柯因内语”性质
方言接触与旁读音的形成
西儒编撰的第一本汉语方言课本——《广东土话文选》
方言趋同与混合型方言的形成

精彩书摘

  《方言接触论稿》:
  站人所使用的方言当地民间称为“站话”。“民户”普遍认为站人说话“侉”。站话和非站话的使用者都有自我意识,即相互之间很容易辨别对方说的是不是站话。
  站人的分布与驿站紧密相关。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政府议定设置从吉林乌拉通到瑷珲的驿站。至雍正五年(1727)全驿站路共建成二十个驿站,从拉哈站至瑷珲站的十站为上十部,即拉哈、付尔多、喀木尼喀、伊勒哈、墨尔根、科络尔、喀塔尔希、库穆、额至尔、黑龙江;从茂兴至宁年为下十站,即茂兴、新站、古鲁、塔拉哈、多乃、温托欢、特木德赫、卜奎、塔哈尔、宁年。由此二十站可知驿路的大致走向。此后驿站又陆续有所增设。
  每站最初设有站丁二三十人。站丁除应役即递送公文、接待官员外,大部分时间从事垦荒种地。站丁只准在指定的驿站周围八里内务农,并不准离开驿站百里,违者视为“叛逃”,而以死罪论处。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各驿站丁改归民籍为止。所以站人在历史上的居住地是非常稳定的。又由于站人习俗不与民户或外族联姻,驿站的人口成分也比较稳定。
  现代站人的分布并不限于清代驿站,不过大致上还是散居在古驿路的两侧。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光绪三十四年站丁改归民籍,因此得以就近移居;二是20世纪20年代后站人和民户通婚渐多,也造成人口扩散。例如泰来县内的古驿站只有时雨一地,但今站人也分布于阿拉兴、新风、东风、前官地、后官地、前托力河、后托力河。又如肇源县内有一个古驿站本来在茂兴,但今天距茂兴东十二里的张家窝棚站人更集中,约占当地人口百分之九十。
  ……

前言/序言


《方言接触论稿》:一扇窥探语言演变奥秘的窗口 语言,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是思想情感交流的桥梁。而方言,作为语言的分支,则承载着地域的文化、历史的印记,以及生活在特定区域内人群独特的思维方式。当不同的方言在地理或社会层面产生交集,一场悄无声息的语言变革便由此拉开序幕——这便是方言接触。 《方言接触论稿》并非一本枯燥的语言学术专著,而是一次深入田野,倾听民间,剖析语言生命力的探索之旅。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却又不失生动形象的笔触,带领读者走进中国广袤土地上那些正在发生的,或已悄然完成的方言接触现象。本书的核心在于揭示方言接触过程中所遵循的普遍规律,探讨接触对各方言本体产生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如何映射出更深层次的社会变迁和文化融合。 何谓方言接触? 首先,本书对“方言接触”这一核心概念进行了清晰而全面的界定。它不仅仅是两种或多种方言在地理上的毗邻,更重要的是,是这些方言在一定时间内,由于人口迁徙、经济往来、婚姻嫁娶、教育普及、媒体传播等社会因素,而产生的持续性、实质性的互动。这种互动并非简单的并存,而是伴随着语言要素的相互影响、渗透与改造。作者通过大量具体的案例,说明了方言接触的“接触面”可以非常广泛,从语音、词汇、语法,到语用习惯,甚至包括一些文化观念的传递,都可能成为接触的载体。 多维度的接触场景 《方言接触论稿》并非将方言接触视为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将其置于具体的社会历史语境之下进行考察。本书详细分析了不同类型的方言接触场景: 地理交界地带的接触: 这是最直观的方言接触形式。在两个不同方言区交界的地带,居民日常交往频繁,语言的相互影响也最为显著。作者深入研究了这些“边缘地带”方言的混合现象,如词汇的借用、语音的融合,甚至某些语法结构上的相互转化。这些地带的语言生态,往往最能直观地展现出方言接触的动态过程。 大规模人口迁徙带来的接触: 历史上的每一次人口大迁徙,都伴随着语言的重新洗牌。无论是古代的“湖广填四川”,还是近现代的劳动力流动,新迁入人群的方言与原住地居民的方言之间的碰撞,都会催生新的语言变异。本书重点分析了移民方言的形成机制,以及移民方言如何受到当地语言环境的影响,又如何反过来影响当地语言。 城市化进程中的接触: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来自不同乡村地区的居民涌入城市,城市因此成为一个巨大的方言汇聚地。在城市这种高密度、高频率的社会交往环境中,原有的方言特征可能会被稀释,新的城市通用语(通常是官话的变体)会逐渐形成,同时,一些地域性强的方言词汇和表达方式也可能在城市环境中得到保留甚至传播。本书对城市方言的形成机制,以及城市化对乡村方言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教育与媒体的标准化影响: 现代社会,国家推广的标准化语言(如普通话)在教育、媒体等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方言的趋同化,削弱了方言的独特性。然而,这种标准化并非完全抹杀方言,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方言的演变方向。本书也分析了标准化语言对不同方言接触的影响,以及方言在标准化浪潮中的生存与变异策略。 方言接触的影响:语音、词汇、语法层面的深度剖析 《方言接触论稿》的价值在于其对语言本体层面方言接触影响的细致描摹。本书并非泛泛而谈,而是通过具体的语言现象,揭示接触的实质性改变: 语音层面: 接触最直观的表现常常体现在语音上。例如,某个方言区可能因为接触而引入了另一个方言区特有的声母、韵母或声调,甚至调整了原有声调的组合方式。本书通过对一系列案例的分析,展示了语音在接触中的“流失”与“引入”,以及由此产生的语音系统的简化或复杂化。例如,某些方言区可能因为与官话接触而失落了某些特色声母,又或因为与邻近方言接触而引入了新的韵母。 词汇层面: 词汇的借用是方言接触中最普遍的现象之一。本书详细考察了不同类型的词汇借用,包括直接借用、意借、形借等,并分析了词汇借用的动因(如物质文化、生活习惯、社会观念的差异)。例如,某个方言区可能因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方言接触,而引入了大量与新事物、新科技相关的词汇。同时,本书也探讨了词汇的“遗失”现象,即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或社会功能的减弱,某些原有的方言词汇逐渐被淘汰。 语法层面: 相比语音和词汇,语法层面的接触往往更为隐蔽,但也更为深刻。本书通过对语序、虚词使用、动词用法、量词搭配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方言接触如何影响一个方言的语法结构。例如,某些方言可能因为与官话的长期接触,而逐渐趋同于官话的语法语序,甚至引入官话的固定搭配。本书也关注了语法层面的“创新”与“融合”,即在接触中产生的新的语法结构或用法。 方言接触的社会文化维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方言接触论稿》并非孤立地考察语言现象,而是将其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 文化认同与语言变异: 方言接触不仅仅是语言现象,也与社会群体的文化认同息息相关。在某些情况下,为了融入新的社群或在新的环境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人们可能会有意无意地调整自己的方言表达。反之,当一个方言群体希望保持其独特的文化身份时,他们可能会更倾向于维护其方言的特色。本书探讨了语言变异与文化认同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 社会分层与语言使用: 方言接触并非在所有社会阶层中都以相同的方式发生。社会地位、教育程度、职业等因素,都会影响人们接触的方言类型以及对方言的使用策略。本书分析了不同社会群体在方言接触中的语言选择,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社会分层效应。 历史变迁的语言见证: 方言接触是历史变迁的语言见证。每一次大规模的战争、饥荒、移民,都会在语言的地图上留下深深的烙印。本书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溯,阐释了方言接触如何成为理解中国历史进程的一个独特视角。 研究方法与案例分析 《方言接触论稿》的最大特色之一在于其丰富而扎实的案例研究。作者深入中国各地,采用田野调查、录音录像、访谈问卷等多种研究方法,收集了大量鲜活的语言材料。本书的许多章节都围绕具体的方言区域或具体的接触现象展开,例如: 特定地理交界带方言的比较研究: 以A方言区与B方言区交界地带的方言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两者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的相互影响。 移民社区的语言变异研究: 选取某移民社区,考察移民后代方言的演变轨迹,以及与当地方言的融合程度。 城市化对乡村方言影响的个案研究: 以某个正在经历快速城市化的乡村为例,研究当地方言在城市扩张过程中的变异与衰退。 这些生动的案例,使得《方言接触论稿》的内容并非冰冷的理论,而是有血有肉的真实语言生活。读者可以通过这些具体的例子,直观地理解方言接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结论:方言接触与语言的未来 《方言接触论稿》在梳理和分析了大量方言接触现象的基础上,也对语言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下,方言接触的形式和速度都在发生变化。本书并非预言方言的消亡,而是强调了方言在接触与变异中,依然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方言接触既带来了挑战,也创造了新的可能,它促使语言在动态中发展,在融合中创新。 本书的出版,为语言学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研究范本,也为普通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语言多样性和文化魅力的窗口。它让我们认识到,我们身边的方言,远不止是简单的“土话”,而是承载着丰富信息和深厚历史的活态文化遗产。通过《方言接触论稿》,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语言的演变规律,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是如何用语言塑造和传承着他们的历史与文化。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方言接触论稿》,我的第一印象是作者的宏大叙事能力。他/她似乎拥有地图般的广阔视野,能够将那些看似孤立的方言现象串联成一张巨大的、动态的语言网络图谱。书中对“接触强度”和“影响路径”的论述,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清晰地把握住方言演变背后的驱动力。我仿佛跟着作者的笔触,游走于不同的方言区,去体会那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语言差异,以及在商业往来、人口流动下,方言壁垒是如何被缓慢而坚定地侵蚀和重塑的。这本书的论证过程非常扎实,每提出一个观点,都能立刻找到详实的数据或鲜活的语例来佐证,绝非空泛的理论推演。这对于想要了解地方文化精髓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藏。它让我开始反思,我们习以为常的“标准语”,在历史长河中,又吸收了多少曾经被视为“偏方”的方言养分?

评分

这本《方言接触论稿》光是书名就让人浮想联翩,它不像那些教科书那样死气沉沉,反而带着一种田野调查的生动气息。我记得我是在一家老旧书店里偶然翻到它的,当时被那个略显朴素但很有年代感的封面吸引了。这本书的作者显然对语言的演变有着深刻的洞察,他/她没有停留在纯粹的语言学理论层面,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鲜活的、正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语言交融现象。比如书中对某些特定地理区域,方言之间如何互相借用词汇,甚至在语音系统上产生微妙影响的分析,简直像侦探小说一样引人入胜。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严谨又不失幽默的笔调,读起来一点也不累,反而能让人沉浸在那些地方特有的语言风景之中。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记录了语言现象,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理解文化交流的全新视角——语言的接触,本质上就是人与人之间思想和情感的碰撞。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在某些章节的处理上,展现出了惊人的细腻和克制。作者在讨论某些“边缘”方言的衰亡或转型时,那种饱含的同情和敬意是溢于言表的。他/她没有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去评判“优劣”,而是像一个人类学家那样,耐心地记录下这些语言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适应。我特别喜欢其中对“双语现象”下儿童习得过程的观察,那不仅仅是语言学的范畴,更牵扯到身份认同和代际传承的复杂议题。阅读这些部分时,我常常停下来,陷入沉思——我的家乡话,是否也正在经历类似的变迁?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擅长设置“认知陷阱”,让你以为事情很简单,结果下一页立刻揭示了更深层次的互动关系,这种智力上的挑战感,正是阅读学术著作的乐趣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一绝,逻辑层层递进,从微观的词汇借用到宏观的方言区划分与重构,一气呵成。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枯燥的音变规律写得像武侠小说里的招式演变一样富有张力。比如书中对某个声母变化现象的追溯,简直像是在考古,层层剥开历史的迷雾,最终定位到具体的历史事件或族群迁徙上。这让我意识到,每一句我们脱口而出的方言,背后都承载着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社会变迁史。读完后,我再去听新闻报道里的普通话,都会不自觉地去寻找它与其他方言的“共振点”和“分岔口”。这本书极大地拓宽了我对“语言认同”的理解,它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流动和多维。

评分

《方言接触论稿》让我体验了一次酣畅淋漓的“学术冒险”。作者的文笔并非那种学院派的晦涩难懂,反而是充满了一种洞察世事的通透和冷静。他/她似乎对人类交流的本质有着深刻的理解,方言接触不再是单纯的语言现象,而是人类在特定社会经济压力下,为了有效沟通而进行的“最优解”的探索。尤其是在探讨特定方言群体的“语言自觉”时,那种对自我文化身份的维护与重塑,读来让人动容。这本书的论据丰富得令人咋舌,但更难得的是,作者总能在海量材料中提炼出清晰的脉络,不被细节淹没。它是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却有着引人入胜的故事性,推荐给所有对语言、历史以及社会变迁感兴趣的朋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