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1.鬍適經典力作,精編精校。 
  2.極具有原著氣質的書裝設計,讓本書既有格調又有個性。 
  3.梁啓超、蔡元培、馮友蘭極力推薦。 
  4.集學者、詩人、曆史學傢、文學傢和哲學傢於一身的大師! 
  5.擺脫舊的思想框架,擯棄不可靠的史料,首次闡明現代學術的研究方法和規範,深具開創意義。        
內容簡介
     《中國哲學史大綱》是鬍適關於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史的一部著作,1919年2月由上海商務印書館齣版,引起轟動,後多次重印、再版,暢銷近百年。 
  本書共分12篇,以人物為綫索,梳理瞭從老子到荀子哲學思想的嬗變,並分析瞭中國古代哲學中絕的原因。它擺脫瞭舊有的思想框架,擯棄瞭沒有可靠依據的史料,並首次闡明瞭現代學術的研究方法和規範。因此,不論在專史還是通史的研究和寫作上,本書都具有開創意義。通過本書,讀者可以係統瞭解中國古代哲學史,同時也能感受到作者嚴謹的治學態度。       
作者簡介
     鬍適(1891—1962),字適之,徽州績溪人。著名學者、詩人、曆史學傢、文學傢和哲學傢,也是中國自由主義的先驅、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曾任北京大學校長、颱灣“中央”研究院院長、駐美大使等職。 
  鬍適被認為是“二十世紀影響力zui大也zui長久的學者和思想傢”,他提齣的“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的治學方法,啓發瞭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學者。他對文學、哲學、考據學、教育學、紅學等都有深入的研究,著作宏豐,主要有《中國哲學史大綱》《白話文學史》《鬍適文存》《嘗試集》等。      
精彩書評
     先生到北京大學教授中國哲學史,纔滿一年。此一年的短時期中,成瞭這一編《中國古代哲學史大綱》,可算是心靈手敏瞭。 
  ——蔡元培  
  鬍先生講的的確不差,他有眼光、有膽量、有斷製,確是一個有能力的史傢。 
  ——顧頡剛  
  我自信,治中國哲學史,我是開山的人,這一件事要算是中國一件大幸事。這一部書的功用能使中國哲學史變色。以後無論國內國外研究這一門學科的人都躲不瞭這一部書的影響。凡不能用這種方法和態度的,我可以斷言,休想站得住。 
  ——鬍適      
精彩書摘
     現今且問:中國古代哲學的中道斷絕究竟是為瞭什麼緣故呢?依我的愚見看來,約有四種真原因:一是懷疑主義的名學,二是狹義的功用主義,三是專製的一尊主義,四是方士派的迷信。我且分說這四層如下: 
  第一,懷疑的名學?在這些史上,“懷疑主義”乃是指那種不認真理為可知,不認是非為可辨的態度。中國古代的哲學莫盛於“彆墨”時代。看《墨辯》諸篇,所載的界說,可想見當時科學方法和科學問題的範圍。無論當時所造詣的深淺如何,隻看那些人所用的方法和所研究的範圍,便可推想這一支學派,若繼續研究下去,有人繼長增高,應該可以發生很高深的科學和一種“科學的哲學”。不料這支學派發達得不多年,便受一次根本上的打擊。這種根本上的打擊就是莊子一派的懷疑主義。因為科學與哲學發達的第一個條件,就是一種信仰知識的精神:以為真理是可知的,是非是可辨的,利害嫌疑治亂都是可以知識解決的。故“彆墨”論“辯”以為天下的真理都隻有一個是非真僞,故說:“彼,不可兩不可也。”又說:“辯也者,或謂之是,或謂之非,當者勝也。”這就是信仰隻是的精神(看第八篇第三章)。到瞭莊子,忽生一種反動。莊子以為天下本沒有一定的是非,“彼齣於是,是亦因彼”;“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因此他便走入極端的懷疑主義,以為人生有限而知識無窮,用有限的人生去求無窮的真理,乃是最愚的事。況且萬物無時不變,無時不移,此刻的是,停一刻已變為不是;古人的是,今人又以為不是瞭;今人的是,將來或又變為不是瞭。所以莊子說,我又如何知道我所知的當真不是“不知”呢?有瞭這種態度,便可把那種信仰知識的精神一齊都打消瞭。再加上老子傳下來的“使民無知無欲”的學說,和莊子同時的慎到、田駢一派的“莫之是,莫之非”的學說,自然更容易養成一種對於知識學問的消極態度。因此,莊子以後,中國的名學簡直毫無進步。名學便是哲學的方法。方法不進步,哲學科學自然不會有進步 
  瞭。所以我說中國古代哲學中絕的第一個真原因,就是莊子的《齊物論》。自從這種懷疑主義齣世以後,人人以“不譴是非”為高尚,如何還有研究真理的科學與哲學呢? 
  第二,狹義的功用主義?莊子的懷疑主義齣世之後,哲學界又生齣兩種反動:一是功用主義,一是一尊主義。這兩種都帶有救正懷疑主義的意味。他們的宗旨都在於尋齣一種標準,可作為是非的準則。如今且先說功用主義。 
  我從前論墨子的應用主義時,曾引墨子自己的話,下應用主義的界說,如下: 
  言足以遷行者,常之。不足以遷行者,勿常。不足以遷行而常之,是蕩口也。(《貴義篇》《耕柱篇》) 
  這是說,凡理論學說須要能改良人生的行為,始可推尚。這是墨傢的應用主義。後來科學漸漸發達,學理的研究越進越高深,於是有堅白同異的研究,有時間空間的研究。這些問題在平常人眼裏,覺得是最沒有實用的詭辯。所以後來發生的功用主義,一方麵是要挽救哲學的消極態度,一方麵竟是攻擊當時的科學傢與哲學傢。如《荀子·儒效》篇說: 
  凡事行,有益於理者,立之;無益於理者廢之……若夫充虛之相施易也(施通移),堅白同異之分隔也,是聰耳之所不能聽也,明目之所不能見也……雖有聖人之知,未能僂指也。不知無害為君子,知之無損為小人。 
  ……       
前言/序言
     序
  我們今日要編中國古代哲學史,有兩層難處。第一是材料問題:周秦的書,真的同僞的混在一處。就是真的,其中錯簡錯字又是很多。若沒有做過清朝人叫作“漢學”的一步工夫,所搜的材料必多錯誤。第二是形式問題:中國古代學術從沒有編成係統的紀載。《莊子》的《天下篇》,《漢書·藝文誌》的《六藝略》《諸子略》,均是平行的紀述。我們要編成係統,古人的著作沒有可依傍的,不能不依傍西洋人的哲學史。所以非研究過西洋哲學史的人,不能構成適當的形式。
  現在治過“漢學”的人雖還不少,但總是沒有治過西洋哲學史的。留學西洋的學生,治哲學的,本沒有幾人。這幾人中,能兼治“漢學”的更少瞭。適之先生生於世傳“漢學”的績溪鬍氏,稟有“漢學”的遺傳性;雖自幼進新式的學校,還能自修“漢學”,至今不輟;又在美國留學的時候兼治文學哲學,於西洋哲學史是很有心得的。所以編中國古代哲學史的難處,一到先生手裏,就比較的容易多瞭。
  先生到北京大學教授中國哲學史,纔滿一年。此一年的短時期中,成瞭這一編《中國古代哲學史大綱》,可算是心靈手敏瞭。我曾細細讀瞭一遍,看齣其中幾處的特長:
  第一是證明的方法。我們對於一個哲學傢,若是不能考實他生存的時代,便不能知道他思想的來源;若不能辨彆他遺著的真僞,便不能揭齣他實在的主義;若不能知道他所用辯證的方法,便不能發見他有無矛盾的議論。適之先生這《大綱》中此三部分的研究,差不多占瞭全書三分之一,不但可以錶示個人的苦心,並且為後來的學者開無數法門。
  第二是扼要的手段。中國民族的哲學思想遠在老子、孔子之前,是無可疑的。但要從此等一半神話、一半政史的記載中,抽齣純粹的哲學思想,編成係統,不是窮年纍月不能成功的。適之先生認定所講的是中國古代哲學傢的思想發達史,不是中國民族的哲學思想發達史,所以截斷眾流,從老子、孔子講起。這是何等手段!
  第三是平等的眼光。古代評判哲學的,不是墨非儒就是儒非墨。且同是儒傢,荀子非孟子,崇拜孟子的人,又非荀子。漢宋儒者,崇拜孔子,排斥諸子;近人替諸子抱不平,又有意嘲弄孔子。這都是鬧意氣罷瞭!適之先生此編,對於老子以後的諸子,各有各的長處,各有各的短處,都還他一個本來麵目,是很平等的。
  第四是係統的研究。古人記學術的,都用平行法,我已說過瞭。適之先生此編,不但孔墨兩傢有師承可考的,一一顯齣變遷的痕跡。便是從老子到韓非,古人劃分做道傢和儒、墨、名、法傢等的,一經排比時代,比較論旨,都有遞次演進的脈絡可以錶示。此真是古人所見不到的。
  以上四種特長,是較大的,其他較小的長處,讀的人自能領會,我不必贅說瞭。我隻盼望適之先生努力進行,由上古而中古,而近世,編成一部完全的《中國哲學史大綱》,把我們三韆年來一半斷爛、一半龐雜的哲學界,理齣一個頭緒來,給我們一種研究本國哲學史的門徑,那真是我們的幸福瞭!
  中華民國七年(1918)八月三日?蔡元培
  再版自序
  一部哲學的書,在這個時代,居然能於兩個月之內再版,這是我自己不曾夢想到的事。這種齣乎意外的歡迎,使我心裏歡喜感謝,自不消說得。
  這部書的稿本是去年九月寄齣付印的,到今年二月齣版時,我自己的見解已有幾處和這書不同瞭。近來承各地的朋友同我討論這部書的內容,有幾點我很佩服。我本想把這幾處修正瞭然後再版。但是這時候各處需要這書的人很多,我又一時分不齣工夫來做修正的事,所以隻好暫時先把原版重印。這是我很抱歉的事。(有一兩處已在正誤錶裏改正。又關於墨辯的一部分,我很希望讀者能參看《北京大學月刊》第三期裏我的《《墨子·小取篇》新詁》一篇。)
  我做這部書,對於過去的學者我最感謝的是:王懷祖(念孫)、王伯申(引之)、俞蔭甫(樾)、孫仲容(詒讓)四個人。對於近人,我最感謝章太炎先生。北京大學的同事裏麵,錢玄同、硃逖先兩位先生對於這書都曾給我許多幫助。這書排印校稿的時候,我正奔喪迴傢去瞭,多專得高一涵和張申府兩位先生替我校對,我很感謝他們。
  民國八年(1919)五月三日?鬍適  
				
 
				
				
					《思想的足跡:一段穿越中華古今的哲學之旅》  這本書並非一部嚴謹的學究式著作,也非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它更像是一位資深旅人,帶著對中華文明深沉的熱愛與好奇,精心規劃的一條思想探索之路。沿途,我們將一同拜訪那些塑造瞭中華民族精神風貌的偉大智者,聆聽他們跨越韆年的低語,觸摸那些構築瞭我們文化根基的深邃思想。  我們的旅程從遙遠的先秦拉開帷幕,那時,諸子百傢爭鳴,猶如百花齊放,展現齣令人目眩神迷的智慧光彩。我們將深入孔子的“仁”與“禮”的殿堂,感受他“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博大胸懷,以及他對理想人格“君子”的孜孜以求。從《論語》的字裏行間,我們試圖理解那個時代對個體道德修養、社會秩序構建以及政治治理的深刻反思。接著,我們將目光轉嚮老子,在《道德經》的玄遠境界中,感受“道”的無形無相,體會“無為而治”的超然智慧,以及“上善若水”的柔韌力量。我們不強求理解那深不可測的“道”,而是嘗試去感受那份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哲學韻味。  然後,我們將拜訪墨子,這位身體力行的“兼愛”與“非攻”的實踐者。在那個戰亂頻仍的年代,他的思想如同一股清流,倡導平等、互助,反對無謂的戰爭,為我們提供瞭另一種理解社會和諧的可能性。我們還會走進莊子那充滿奇幻色彩的想象世界,在《逍遙遊》的篇章裏,感受“齊物論”的超越,體驗“鼓盆而歌”的豁達,在“坐忘”與“心齋”中,尋找精神的自由與解脫。他的哲學,宛如一麯飄逸的笛聲,帶領我們掙脫世俗的羈絆,去擁抱更廣闊的天地。  當然,我們不能錯過法傢所代錶的另一種力量。從商鞅變法到韓非子的集大成,法傢強調“法、術、勢”相結閤的君主統治,為中國古代中央集權製度的形成提供瞭理論支撐。我們將審視法傢思想的嚴酷與理性,理解它在塑造國傢機器、維護社會秩序方麵的獨特作用。  隨著曆史的車輪滾滾嚮前,我們進入瞭漢代,儒學自此成為官方推崇的學說,但其內涵也在不斷地發展與融閤。我們將探討董仲舒“天人閤一”的學說,理解他如何將儒傢思想與陰陽五行等觀念相結閤,以適應新的政治和社會需求。同時,我們也看到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後,所激起的思想漣漪。從玄奘西行取經的傳說,到禪宗的開花結果,佛教的慈悲、輪迴、涅槃等觀念,深刻地影響瞭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催生瞭許多新的哲學命題。我們將嘗試理解佛教如何與中國本土文化相互碰撞、融閤,並最終形成瞭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  唐宋時期,是中國哲學史上的一個高峰。宋代理學,特彆是程硃理學,對中國思想史産生瞭極為深遠的影響。我們將深入程頤和硃熹的思想體係,理解他們對“理”與“氣”的闡釋,以及“格物緻知”的修養方法。理學強調“存天理,滅人欲”,力圖在宇宙本體論的層麵為道德倫理找到堅實的基礎。它既是對儒傢傳統的繼承與發展,也迴應瞭佛教、道教等思想的挑戰。  然而,理學的絕對權威也激發瞭反思。陸九淵的“心即理”和王陽明的心學,為我們展現瞭另一條通往真理的道路。王陽明強調“緻良知”和“知行閤一”,將道德的根源置於人的內心,主張通過實踐來體悟真理,其思想充滿瞭人文關懷和實踐精神,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啓發意義。我們將對比硃熹和王陽明的不同進路,理解他們各自的思想貢獻和曆史影響。  明清時期,雖然理學依然占據重要地位,但一些新的思想潮流也開始湧現。以李贄為代錶的反叛者,挑戰傳統道德觀念,提倡個性解放,其思想具有一定的早期啓濛色彩。同時,一些學者開始關注現實問題,強調經世緻用,對社會政治進行批判性反思。我們將審視這些思想在當時社會背景下的意義,以及它們對後世的潛在影響。  最後,我們將目光投嚮近代。麵對西方文化的衝擊,中國傳統哲學不得不進行深刻的自我反省與調整。從嚴復引進西方思想,到康有為、梁啓超的變法維新,再到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中國思想界經曆瞭一場前所未有的轉型。我們將探討這些思想傢如何在吸收西方文明精華的同時,努力為中國尋找一條新的發展道路,以及他們在構建現代中國過程中所麵臨的挑戰與睏境。  這本書的目的,並非要求讀者成為一位專業的哲學傢,而是希望能夠激發大傢對中華思想寶庫的興趣。我們將在閱讀中,嘗試去理解不同時代、不同學派的思想是如何提齣的,它們解決瞭當時社會怎樣的睏境,又為後世留下瞭怎樣的思考。我們將關注那些思想的核心觀點,但更重要的是,試圖去體會那些思想傢們所處的時代背景,他們思考問題的角度,以及他們對人生、社會、宇宙的獨特理解。  我們相信,每一次對中國哲學的迴溯,都是一次與古人的對話,一次對自我心靈的照見。希望這本書能成為您探索中華思想海洋的起點,點燃您對智慧的熱情,讓您在古老而又鮮活的思想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啓示與力量。這並非一堂枯燥的哲學課,而是一次激動人心的思想冒險,一次迴歸中華精神傢園的深刻旅程。讓我們一同啓程,在思想的足跡中,感受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智慧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