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发展之路(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科学活动回忆录1940-1999)

地理学发展之路(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科学活动回忆录1940-199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本书编委会 编
图书标签:
  • 地理学
  • 中国科学院
  • 地理研究所
  • 科学史
  • 回忆录
  • 历史
  • 研究
  • 学术
  • 1940-1999
  • 中国地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030492661
版次:01
商品编码:1196239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志系列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页数:48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回忆录》是原地理所编志工作的成果,是一本有关对原地理研究所科研活动的回忆。  《回忆录》真实、深入、生动、全面地描绘了原地理所的科研活动。《回忆录》作者们视真实为生命,把真实放在**位,书写亲历亲为之事,查阅档案、日记、笔记、科技文献,报章杂志,找人谈话,共同回忆,相互补充,力求文章内容客观地反映历史本来面目。《回忆录》的文章,每一篇只写一件事,一次会议,一件仪器设备,一次科学考察,一个研究课题,一个人物……不是流水账,而是曾经存在的鲜活历史,力求深入地展示原地理研究所的科研活动。《回忆录》的文章归纳为四类,分别是沿革轶事、科研工作记述、大师回忆和工作生活掠影,其内容涵盖了地理所历史发展的主要事件,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项目,主要的科学家,力求全面地反映地理研究所的60年。
好的,这是一份为另一本图书撰写的详细简介,内容绝不涉及《地理学发展之路(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科学活动回忆录1940-1999)》中的任何信息。 --- 《古老的河流与新兴的城市:长江中下游地区人地关系变迁史(1850-1950)》 第一部分:历史的回响与地理的基石(1850-1900) 本书深入考察了自1850年至1900年间,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在社会结构、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下所经历的深刻变革。这一时期,传统农业社会正面临内忧外患的巨大压力,而地理环境作为人类活动的基础舞台,其承载能力与适应性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绪论:长江流域的地理格局与历史脉络 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其肥沃的冲积平原、密布的水系网络和相对温和的气候条件,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带。然而,19世纪中叶,这里的人口密度已经达到了历史高位,这不仅为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同时也预示着潜在的生态风险。本章首先梳理了该区域在鸦片战争前夕的土地利用模式、主要农作物品种的地理分布,以及传统水利工程(如堤防、圩田系统)的运行机制。 第一章:漕运体系的衰落与内河贸易的重构 漕运,这一维系帝国经济命脉的运输体系,在19世纪后期开始显露出疲态。由于政治动荡、河工失修以及太平天国运动对沿线城镇的破坏,传统的“粮草大动脉”功能逐渐减弱。与此同时,蒸汽轮船的引进和地方性商业市镇的兴起,重塑了区域内的物资流动格局。 水运技术的革新: 详细分析了轮船航运对长江主干流和重要支流(如汉江、赣江)通航能力的影响,以及这种新式交通工具如何改变了传统货栈和码头的区位选择。 区域性市场的崛起: 聚焦于汉口、南京、上海等关键节点城市,探讨了它们如何从传统的政治或物资集散中心,转型为面向全球贸易的商业枢纽,以及这种转型对腹地农村经济的“虹吸效应”。 第二章:人口压力下的土地精耕细作与环境退化 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土地成为最稀缺的资源。本章侧重于分析人口压力如何驱动了土地利用的极端化和集约化。 耕作制度的强化: 考察了双季稻、复种指数的提升,以及对土壤养分持续消耗的社会应对机制(如大量使用人粪尿、绿肥种植)。 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 鉴于对柴薪和建筑木材的迫切需求,长江中下游山区的植被覆盖率在这一时期急剧下降。研究通过地方志和税收记录,重建了部分县域的森林砍伐前线,并讨论了由此引发的水土流失问题,特别是在坡地农业中的表现。 水患的周期性加剧: 详细记录了1870年代和1890年代的特大洪水,分析了传统堤防体系在面对高强度降雨和河流泥沙淤积的双重作用下,其韧性是如何被击穿的。 第二部分:现代化的冲击与人地关系的转型(1900-1950) 20世纪上半叶,西方工业文明的全面涌入,对长江中下游的人地关系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传统的地方性适应策略逐渐被国家主导的现代化规划所取代。 第三章:工业化前夜的资源勘探与空间重组 清末民初,列强和新兴的民族资本家开始对长江流域的矿产资源产生浓厚兴趣。 煤铁的地理分布与开采: 重点研究了湘鄂赣三省交界地带煤炭资源的早期开发活动,分析了铁路建设(如粤汉铁路的规划与早期施工)如何受制于资源分布和地质条件,并反过来塑造了沿线城镇的未来格局。 棉花种植的地理扩张: 洋纱输入的冲击,使得长江下游地区的传统棉纺织业受到打击,部分地区开始转向大规模、专业化的商业棉花种植,这改变了传统的粮食-经济作物比例。 第四章:国家干预下的水利工程与防洪理念的转向 这一时期,国家层面开始尝试运用现代科学方法来管理长江水系,这标志着人地关系管理思想的重大转变。 治河思想的冲突: 对比分析了传统的“顺应自然、修补堤坝”与新兴的“科学测量、系统治理”两种理念。研究了民国政府在治理黄河下游泥沙问题所积累的经验,如何被尝试移植到长江的治理规划中。 早期水文测量的尝试: 记载了由水利专家和外国顾问发起的早期水文站建立工作,这些数据为后续的流域规划提供了最初的科学基础,尽管其覆盖范围有限。 第五章:城市化加速与近郊农业的剧变 随着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的快速膨胀,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资源和劳动力需求激增,导致近郊农业形态发生质变。 “菜篮子”工程的萌芽: 考察了城市周边地区如何从传统的粮食生产区,转变为高密度的蔬菜、蛋奶和花卉的供应区。这需要更精细的土地管理和更快速的物流周转。 城市污染的出现: 随着早期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的增加,长江及其支流的局部水域开始出现明显的污染迹象。本章通过地方卫生报告和早期环境观察记录,描绘了人与水环境初次大规模冲突的地理图景。 移民与劳动力流动: 探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沿江工业中心和沿海城市迁移的早期趋势,分析了这种人口“单向流动”对内陆腹地的人口结构和土地撂荒问题所产生的长期影响。 结论:从传统适应到现代重塑 本书最终总结了1850年至1950年间,长江中下游地区人地关系所经历的从“内生性压力驱动的精细化适应”到“外来技术与国家力量驱动的结构性重塑”的复杂历程。这一百年变迁,为理解当代中国区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地理学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地理学发展之路(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科学活动回忆录1940-1999)》这个书名,给我一种沉甸甸的学术分量感。我脑海中立即浮现出,那些在实验室里挥洒汗水,在野外考察中风餐露宿的科学家们的形象。从1940年到1999年,这漫长的近六十年,是中国地理学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期,也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经历风雨、砥砺前行的时期。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在这个过程中,研究所是如何孕育和培养出代代相传的学术骨干?又是如何围绕着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开展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地理学研究?那些曾经被誉为“里程碑”式的地理学研究成果,背后究竟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书中或许会详细记载,某个重大地理项目启动时的艰难决策,研究团队在极端环境下的坚持,以及最终取得突破时的喜悦。同时,我也希望能够从中了解,在中国特殊的历史时期,地理学研究是如何与国家战略相结合,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科学支撑的。这本书,在我看来,将是一部活的地理学史,它不仅记录了科学的进步,更折射出那个时代科学家们的智慧、勇气和奉献精神。

评分

《地理学发展之路(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科学活动回忆录1940-1999)》这个标题,让我立刻感受到一股浓厚的历史底蕴和严谨的学术气息。我一直对科学史,尤其是中国科学发展的历史充满兴趣,而地理学作为一门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学科,其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更是引人入胜。这本回忆录,跨越了半个多世纪,恰恰是中国地理学从摸索前进到繁荣发展的关键时期。我猜想,书中会收录大量珍贵的原始资料和亲历者的口述,它们将带领我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那个年代地理学家们的科研生活。我想象着,在书中,我能看到他们是如何在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下,坚守学术阵地,开展科学研究。那些关于野外考察的艰辛、实验室里的攻坚克难、以及学术思想碰撞的精彩瞬间,都可能被一一呈现。同时,我也期待着,这本书能够揭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是如何在国家发展战略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又是如何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地理学家,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地理学发展贡献力量的。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部学术回忆录,更是一部关于中国科学家们坚韧不拔、追求真理的奋斗史。

评分

当我看到《地理学发展之路(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科学活动回忆录1940-1999)》这个书名时,我脑海中立刻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部关于探索、关于智慧、关于坚守的史诗。1940年至1999年,这几乎是中国现代地理学发展的主体时期,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无疑是中国地理学研究的重镇。我非常好奇,在这本书中,是否会详细记录下,那些在条件极为艰苦的年代,科学家们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进行野外考察和科学研究的?那些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地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在中国是如何落地生根,并逐渐发展壮大的?我想象着,书中会充满了生动的故事,记录着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地理学家们,是如何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突破的。也许,还会涉及当时国家对地理学研究的重视程度,以及地理学研究如何服务于国家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实际需求。这本书,在我看来,将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中国地理学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乘风破浪,不断向前,最终走向世界一流的。

评分

读到《地理学发展之路(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科学活动回忆录1940-1999)》这个名字,我的思绪立刻被拉回到那个充满变革的时代。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这块中国地理学研究的沃土,承载了太多太多的记忆和成就。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本回忆录中,究竟会有哪些鲜活的面孔出现?那些曾经在课堂上听闻过的、在学术期刊上拜读过的泰斗们,他们当年是如何度过科研生涯的?我想象着,在那些泛黄的日记本里,记录着的是他们对一个地理现象的敏锐洞察,是在一次次实验中遇到的挫折与欣喜,是在深夜灯光下,为了一个课题而冥思苦想的场景。书中会不会提及,在一些关键的学术会议上,激烈的思想交锋是如何推动学科发展的?又或是,有哪些重要的地理研究项目,是如何在重重阻力下最终得以完成,并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的?我尤其好奇,在那个信息传递相对缓慢的年代,地理学家们是如何保持对全球地理学前沿的关注,又是如何将中国的地理研究推向世界的?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回溯,更是对一种科学精神的传承,是对几代地理学人奉献与担当的致敬。它就像一把钥匙,能够打开我心中对中国地理学发展历程的无数疑问。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地理学发展之路(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科学活动回忆录1940-1999)》本身就散发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学术的严谨性,仿佛一本打开就能穿越时空的陈年旧卷。我一直对那些记录了科学发展脉络的作品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源自一线亲历者的回忆录。1940年到1999年,这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时光,恰恰是中国地理学从萌芽、探索到蓬勃发展,再到走向国际的关键时期。我想象着,在这本书中,一定能够窥见那个年代的科研氛围,感受到老一辈科学家们是如何在艰苦条件下,凭借着对地理学事业的热忱和执着,一点点开垦出属于中国地理学的一片天地。书中或许会描绘出,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他们是如何进行野外考察,如何与国际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又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将最新的科学理念和研究方法引入中国。每一张泛黄的照片,每一段朴实无华的文字,都可能蕴含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一个改变研究方向的契机,或者是一次思想碰撞的火花。这不仅仅是一部地理学史的记述,更是一部中国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时期,为科学事业奋斗不息的精神史诗。我期待着,从这本书中,能够感受到那种纯粹的学术追求,那种不畏艰难的探索精神,以及那种对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家国情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