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学(张强)

农业机械学(张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强,梁留锁 编
图书标签:
  • 农业机械
  • 农业工程
  • 机械工程
  • 农机设备
  • 农业现代化
  • 张强
  • 教材
  • 高等教育
  • 农学
  • 机械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69768
版次:1
商品编码:1194586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5
字数:61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农业工程类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农业机械设计、研究、创新、开发制造、试验和使用维护等工程技术人员使用与参考。
1、本教材以机械工程学科为基础,体现农机与农艺、农机与电子、技术与管理相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典型农业机械结构、原理的基础上,具有能够进行农业机械设计与开发的基本素养与水平。
2、教材内容追求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推陈出新,精简典型农业机械的理论分析,增加与强化适应科技发展的新内容,如:保护性耕作技术与装备、高速插秧机、移栽机械、设施农业机械与装备等。

内容简介

本书依据农作物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作业环节,介绍了各作业环节有关的农业机械相关技术,主要包括作物播种前的土壤耕作机械,作物施肥播种机械、移栽机械,作物生长过程中的田间管理机械,农作物成熟后的稻麦收获机械、玉米收获机械、其他经济作物收获机械、谷物干燥机、设施农业机械等内容,并对各农业机械装备的工作原理、基本类型、结构、主要设计参数确定方法等进行了系统介绍,为读者熟悉现代农业机械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掌握现代农业机械的典型工作原理、设计原则、分析方法等奠定了基础。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农业工程类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农业机械设计、研究、创新、开发制造、试验和使用维护等工程技术人员使用与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概论
1.1农业机械学的意义1
1.2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2
1.3农业机械的分类3
1.4农业机械的特性与农业机械创新4
1.5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必然4
1.6本课程学习内容和方法5
第2章土壤耕作机械
2.1土壤耕作的意义7
2.1.1土壤耕作目的7
2.1.2土壤的性质7
2.1.3土壤耕作方法的分类10
2.1.4土壤耕作机械的种类11
2.2犁11
2.2.1铧式犁的种类及特点12
2.2.2铧式犁的主要部件13
2.2.3其他类型的犁16
2.2.4铧式犁的工作原理18
2.2.5铧式犁的犁体曲面20
2.2.6犁的牵引阻力22
2.2.7铧式犁的挂接与调整25
2.2.8悬挂犁27
2.2.9各种犁耕方法的利用与保护性土壤耕作37
2.3旋耕机37
2.3.1旋耕机种类及特点38
2.3.2旋耕机的构造及工作原理38
2.3.3旋耕刀运动与耕地作用41
2.3.4旋耕阻力43
2.3.5旋耕机功率消耗与配置44
2.4深松机46
2.4.1深松机具的种类与构造47
2.4.2深松铲47
2.5碎土整地机械48
2.5.1圆盘耙48
2.5.2水田耙54
2.5.3齿耙56
2.5.4镇压机械57
第3章施服播种机械
3.1肥料的种类与施用方法60
3.1.1肥料的种类60
3.1.2化学肥料的特性61
3.1.3肥料的施用方法61
3.2施肥机62
3.2.1厩肥撒布机62
3.2.2粉末施肥机63
3.2.3颗粒肥料撒布机64
3.2.4液肥撒布机66
3.3化肥排肥器68
3.3.1排肥器的农业技术要求68
3.3.2化肥排肥器的主要类型及其性能特点69
3.4制粒肥机72
3.4.1颗粒肥料的特点72
3.4.2制粒肥机的种类及构造72
3.5播种机74
3.5.1播种方法75
3.5.2播种作业的农业技术要求76
3.5.3播种机类型及其构造78
3.5.4播种机排种器82
3.5.5播种机开沟器93
3.5.6播种机其他辅助部件94
3.5.7播种机的总体设计97
3.5.8播种机的调整98
第4章移载机械
4.1概述102
4.2育苗法102
4.2.1水稻育秧的农艺要求103
4.2.2水稻育秧设备104
4.3移栽机107
4.3.1水稻插秧机107
4.3.2水稻钵苗移栽机117
4.3.3旱地移栽机121
4.3.4嫁接机125
第5章田间管理作业机
5.1栽培管理机械130
5.1.1除草技术及其发展趋势130
5.1.2铺膜机132
5.1.3中耕除草机134
5.1.4间苗机137
5.1.5水田除草机138
5.1.6农田水管理用机械141
5.2植物保护机械157
5.2.1喷雾机158
5.2.2撒粉撒粒机163
5.2.3风力式喷雾机164
5.2.4烟雾机168
5.2.5静电喷雾169
5.2.6航空喷药170
5.2.7土壤消毒机172
第6章收获机械
6.1概述174
6.2谷物收获机械174
6.2.1谷物生物学特性及谷物收获的农业技术要求174
6.2.2收割机176
6.2.3脱粒机196
6.2.4谷物联合收割机222
6.2.5谷物联合收割机的总体设计247
6.2.6玉米收割机械254
6.3蔬菜水果收获机械265
6.3.1蔬菜收获机械265
6.3.2果品收获机械268
6.4经济作物收获机械270
6.4.1棉花收获机械270
6.4.2甜菜收获机械272
6.4.3甘蔗收获机械275
6.4.4花生收获机械278
6.5牧草收获机械281
6.5.1牧草收获工艺281
6.5.2牧草收获机械的种类282
6.5.3割草机283
6.5.4搂草机285
6.5.5捡拾压捆机286
6.5.6青饲料收获机械290
第7章谷物清选与种子加工机械
7.1概述295
7.2清选原理与清选方法295
7.3清选装置298
7.4风扇307
7.4.1风扇的基本理论307
7.4.2风扇的计算313
7.4.3横流风机和轴流风机315
7.5种子加工机械317
7.5.1种子清选原理的确定317
7.5.2常用种子处理机具317
7.5.3种子加工成套设备和种子加工厂319
第8章谷物干燥机械
8.1概述323
8.2干燥基本知识323
8.3谷物干燥机基本结构328
8.4谷物干燥机工作装置337
第9章设施农业机械与装备
9.1概述340
9.2设施农业作业机械341
9.3环境调控设备347
9.4自动控制技术350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耕耘的智慧,机械的脉搏:现代农业的脊梁 在广袤无垠的田野上,流淌着人类文明的根基——农业。它承载着喂养亿万生灵的重任,也孕育着科技进步的无限可能。而在这场深刻的变革中,一系列精巧绝伦、力量无穷的机器,正悄然改变着古老的耕作方式,将效率、精准与可持续性融入每一寸土地的脉动。这便是“农业机械学”所描绘的宏伟图景,它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关于如何运用智慧与力量,去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农业生产的艺术。 本书的篇幅,旨在为读者铺陈开现代农业机械化的一幅全景画卷。它不是一本单纯的技术手册,而是深入探究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如何被先进的机械技术所赋能的综合性论述。从土地的孕育,到种子的播撒,再到作物的生长、病虫害防治,直至最后的收获、储存和加工,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机械设计者的心血与智慧,也展现着农业生产力飞跃的动能。 土地的觉醒:耕作的基石 一切农业的开始,都源于对土地的敬畏与改造。犁、耙、播种机,这些看似朴实的工具,实则蕴含着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深刻理解。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切割与翻动,而是通过精密的结构设计,实现对土壤的松化、碎土、平整,为种子的萌发创造最适宜的环境。本书将详细解析不同类型耕作机械的工作原理、性能特点以及在不同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下的适应性。我们将探讨传统铧式犁与现代圆盘耙、旋耕机之间的演进关系,分析它们在土壤改良、水分保持、杂草控制等方面的优劣。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深入研究现代耕作机械在实现免耕、少耕等保护性耕作技术中的关键作用,以及这些技术如何对土壤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减轻水土流失,提升土壤肥力,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生命的播种:希望的传递 当土地的脉搏逐渐恢复,便迎来了播种的季节。种子,承载着生命的希望,而播种机的使命,则是将这份希望精准地传递给大地。现代播种机械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撒播,它们能够实现对播种深度、株距、行距的精确控制,确保每一粒种子都能在最佳的条件下生根发芽。本书将细致剖析不同类型的播种机械,包括条播机、穴播机、精量播种机等。我们将深入研究其种子输送装置、播种机构、覆土镇压装置的工作原理,探讨它们如何应对不同大小、形状和特性的种子。同时,我们将关注先进的导航与精准播种技术,如GPS定位、传感器应用,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技术实现智能化、自动化的播种作业,提高播种效率,节约种子资源,并为后续的精准管理奠定基础。 生长的守护:绿色的希望 作物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下茁壮成长,但在这过程中,它们也面临着来自病虫害和杂草的威胁。而喷雾机、施肥机等植保机械,正是守护作物健康生长的忠实卫士。本书将系统地介绍各类植保机械的结构、性能和应用。我们将解析喷雾技术的发展历程,从传统的背负式喷雾器到现代的无人机植保,探讨其在雾滴细度、喷幅、穿透性以及药液利用率方面的进步。同时,我们将深入研究精准施肥技术,分析不同施肥机械的工作方式,以及如何根据作物生长需求和土壤养分状况,实现科学、高效的施肥,减少化肥流失,保护环境。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关注这些机械在实现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等可持续发展理念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我们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收获的喜悦:劳动的凝结 辛勤的耕耘,终将迎来丰收的季节。而联合收割机,则是这令人振奋时刻的焦点。它们以惊人的效率,将金黄的谷物、饱满的果实,从田野上源源不断地收集起来,汇聚成累累硕果。本书将详细介绍各类联合收割机械的工作原理和技术革新。我们将深入剖析其切割、喂入、脱粒、分离、清选等关键部件的设计与功能,分析它们在不同作物(如谷物、玉米、棉花、甘蔗等)收割中的适应性。我们将关注联合收割机在提高收割效率、降低损失率、保证收获品质等方面的技术进步,以及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在现代联合收割机中的应用,如自动调平、自动寻迹等,它们如何让收割作业更加轻松、高效。 产后的保障:价值的延伸 收获的结束,并非价值的终结,而是价值延伸的开始。烘干、储存、加工等环节,同样离不开机械化的支持。粮食物料的烘干机,能够有效避免霉变,延长保质期;仓储机械,能够实现自动化入库、出库和温湿度控制;农产品初加工机械,更是将田间的原料转化为满足市场需求的商品。本书将探讨这些“产后机械”的重要性,分析不同类型的烘干技术(如热风烘干、冷风烘干)、仓储设施(如筒仓、平房仓)以及常用的初加工设备(如清选机、分级机、包装机)的原理与应用。我们将强调这些机械如何减少产后损失,提高农产品品质,延长产品货架期,从而提升农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智慧的融合:未来的展望 “农业机械学”的意义,远不止于对现有机械的介绍。它更关乎着农业的未来。本书还将展望农业机械技术的发展趋势,包括智能化、自动化、精准化、绿色化等方向。我们将探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如何与农业机械深度融合,催生出更加高效、智能、环保的农业生产模式。例如,自动驾驶拖拉机、智能温室控制系统、精准农药喷洒机器人等,它们将如何改变我们对传统农业的认知,引领我们走向一个更加可持续、更具韧性的农业新时代。 总而言之,本书是一次对现代农业机械化深刻而全面的探索。它将带领读者走进农田,认识那些默默耕耘、不知疲倦的机器;它将揭示那些隐藏在精巧设计背后的科技力量;它将描绘出一幅由机械驱动的、更加高效、更加精准、更加可持续的农业未来蓝图。无论您是农学领域的学生、从业者,还是对现代农业充满好奇的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宝贵的知识与启发,深刻理解农业机械在保障粮食安全、推动乡村振兴、实现绿色发展中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令人耳目一新!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在娓娓道来,将那些原本枯燥的技术名词和复杂的原理,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贴近生活的实例,展现得淋漓尽致。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因为某个绝妙的比喻而会心一笑,原来那些深奥的机械结构,在作者的笔下竟然变得如此直观易懂。特别是对一些关键部件的工作原理的阐述,那种层层递进的逻辑构建,让人感到豁然开朗。它不像某些技术书籍那样冷冰冰的公式堆砌,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对农业生产的深刻理解。很多时候,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教科书,更像是在听一位资深的农机专家在分享他的毕生绝学,那种亲切感和信服力是其他同类书籍难以比拟的。光是阅读的体验上,这本书就值回票价了,完全没有一般技术书籍那种“啃硬骨头”的感觉,反而是一种享受。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可以说达到了专业书籍中的精品水准。装帧精致,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露出一种厚重感和权威性。更值得称赞的是内页的插图和图表部分,线条清晰,标注详尽,对于理解复杂的机械构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技术书籍的图例常常模糊不清,或者只是简单示意,但这本书的配图,无论是剖面图还是系统示意图,都达到了近乎工程制图的精度,很多细节甚至是很多厂家提供的说明书都不一定能如此清晰地展现。色彩的运用也非常考究,关键部位的强调色使用得恰到好处,极大地降低了读者的视觉疲劳,也提高了信息获取的效率。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无疑体现了编者和出版社对知识传承的敬畏之心。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令人印象深刻,它成功地在入门级的普及性和专业级的严谨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对于初学者来说,它提供的基础知识足够坚实,搭建了一个稳固的学习框架;而对于有一定基础的人而言,书中穿插的那些关于设计优化、故障诊断和维护保养的“秘诀”和“内幕消息”,则显得尤为珍贵,这些往往是课堂上学不到,或者在标准教材中被一带而过的关键点。作者似乎深谙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能够做到“大人不觉浅,新人不觉深”。这种对知识覆盖面的精准拿捏,使得这本书具备了极强的跨阶段适用性,相信它能陪伴很多农业机械领域的学习者和工作者走过相当长的一段职业生涯。

评分

作为一名从业多年的技术人员,我发现这本书的知识体系构建得极其科学合理,它不仅仅停留在基础理论的层面,而是巧妙地将理论与现代农业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它没有那种“为理论而理论”的空泛感,而是每讲到一个技术点,都能立刻联系到田间地头的实际应用场景,比如在不同土壤条件下如何选择合适的耕作深度,或者在特定气候带下对动力输出的特殊要求等等。这种“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闭环设计,使得知识的实用价值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我特别欣赏它对新兴技术趋势的关注,对于一些前沿的智能农机技术也进行了适度的探讨,展现了作者紧跟时代步伐的敏锐性,而不是墨守成规。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在案例分析环节的处理上,显得非常接地气和真实。它没有采用那些虚构的、完美的理想化模型,而是引用了大量的现实世界中不同型号、不同年代的农机具作为分析对象,甚至连一些常见的设计缺陷和历史上的技术瓶颈都被坦诚地剖析。这种“敢于揭露不完美”的态度,反而让读者更加信服。通过对具体案例的拆解,读者不仅理解了原理,更重要的是学习了一种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思维模式——如何从多个角度审视一个机械系统,如何权衡不同设计方案的优劣。这种侧重于“思考过程”而非仅仅是“标准答案”的教学方法,对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