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 咬文嚼字合订本(平)

1999年 咬文嚼字合订本(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咬文嚼字编辑部 编
图书标签:
  • 咬文嚼字
  • 语言文字
  • 综合性期刊
  • 1999年
  • 合订本
  • 平装
  • 文学
  • 文化
  • 参考工具
  • 旧刊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ISBN:9787545217926
版次:1
商品编码:11976693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56
字数:5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这是《咬文嚼字》杂志1999年度合订本(平装)。《咬文嚼字》杂志是2015年度全国百强期刊,知识实用,信息密集,文字生动,材料新颖。作为关注社会语文运用的语文类刊物,《咬文嚼字》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其合订本经过长期积淀,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在不少读者心中形成了阅读期待。此次合订本,在原来出版的杂志上进行了修订工作。

内容简介

  知名社会语文类刊物《咬文嚼字》杂志,从1995年开始每年出版一本合订本,这是1999年度的杂志合订本(平装)。合订本保持了一贯的特色:知识实用,信息密集,文字生动,材料新颖。刊物公布的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和年度十大流行语,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各类媒体纷纷报道。作为关注社会语文运用的语文类刊物,《咬文嚼字》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其合订本经过长期积淀,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在不少读者心中形成了阅读期待。此次合订本,在原来出版的杂志上进行了修订工作。

作者简介

  《咬文嚼字》杂志为全国知名期刊,创刊于1995年,2015年被列为全国百强期刊。

精彩书评

  电视节目主持人

  “咬文嚼字”是认真态度在语言文字应用中的具体表现。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认真”了什么事都能做好。《咬文嚼字》讲的是“认真”。

  ——中央电视台白岩松

  以《咬文嚼字》为镜,可以令电视节目主持人更好地了解字形字音之源,品味遣词造句之妙。中华语言文字浩如烟海,若想准确掌握,我辈只有“时时勤拂拭,不敢染尘埃”。

  ——香港凤凰卫视台杨澜

  《咬文嚼字》是宣传员,正确传播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咬文嚼字》是教导员,努力匡正语言文字在使用中的谬误;《咬文嚼字》是探索者,积极追溯祖国语言文字的源流;《咬文嚼字》内容丰富,形式活泼,趣味横生,深受读者的喜爱。

  ——上海东方电视台曹可凡

  《咬文嚼字》“咬”出了祖国语言文字的汁儿,“嚼”出了祖国语言文字的味儿。她使我们对祖国的语言文字有了更深的了解,产生了更真挚的感情。我爱祖国语言美。

  ——上海电视台和晶

目录

卷首幽默
语林漫步
众矢之的
一针见血
文章病院
百家会诊
借题发挥
追踪荧屏
时尚词苑
语坛掌故
点击双典
有此一说
碰碰车
向我开炮
百科指谬
锁定名人
教材扫描
校园丛谈
词语春秋
十字街头
……

精彩书摘

  “界限”“界线”辨析  辨字析词  傅炳民
  “界限”“界线”是一对同义词,其读音、词性完全相同,且都具有作主语、宾语、定语等句子成分的语法功能,因而,一些人往往忽视其不同之处,不加辨析地使用。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  一、词义有同有异  “界限”“界线”都具有表“不同事物的分界”的义项,即在用于表述“不同事物的分界”的意思时,二者相通,可以任意使用。但它们还具有各不相同的义项。“界限”有“尽头处”“限度”之义。如①“这些人利令智昏,他们的私欲是没有界限的。”“界线”既指“某些事物的边缘”,又用来指“相邻地区(部位)分界的线”。如②“截至目前,全国共勘定县级界线三万多公里,其中新疆的勘界工作已基本完成。”(《长江日报》1995年9月19日《解决地界争议的根本之路》)不难看出,①②两句中的“界限”“界线”是不能互换使用的。  二、适用对象有别  “界限”所适用的对象一般是抽象事物;“界线”所适用的对象往往侧重于具体事物。如③“市场法制不健全,监督管理机制滞后,经济活动中的是与非、合理与不合理、合法与不合法的#U界限#U不分明。”(《半月谈》1993年第18期《反腐答疑录》)④“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鲁迅在和“蟋蟀们”告别时的立足点还在百草园,时间#U界限#U还在进书塾以前。(《语文知识》1993年第12期《浅议过渡段的划分》)例句③、④中的“是非”、“理”、“法”、“时间”等是名词,表抽象之物,所以用来表示其正误、合悖、前后等分界的词语是“界限”。⑤“一般而言,公事目光的位置以双眼为底部界线,到额头中部止。这种位置的目光表示公事公办,不含感情色彩,多用于外交谈判、生意谈判等严肃的场合。”(《长江日报》1995年12月15日《人际交往中的目光运用》)⑥“分快慢班,为了服人,只能根据学生的成绩,而学生的成绩并非明显地分成‘好’与‘差’两大类,通常是呈阶梯状分布,各档次都有。那么以多少分作为快慢班的界线呢?”(《中国教育报》1995年6月19日《分快慢班行不通》)例⑤中,“目光的位置”指的是人脸庞上一个可观视、可触及的实实在在的区位;例⑥中用来分快慢班的是一个具体的分数,这个分数供操作时使用。二者都是客观存在的具体之物,故表示其分界的词用“界线”。  ……

前言/序言

  亲爱的读者朋友,你现在翻开的,是《咬文嚼字》第五个合订本。  本刊于1995年1月创刊,蹒跚学步,倏忽已是五年,留下的是歪歪扭扭的脚印。如果你是我们的老朋友,但愿合订本能勾起你的美好的回忆,和我们一起重温并肩咬嚼的难忘岁月;如果你是我们的新朋友,但愿合订本能帮助你对本刊有个初步的了解,早日加入我们的咬嚼行列。  ——编者
《咬文嚼字》是一本专注于语言文字的刊物,其合订本更是汇集了特定时期内精华的语言文字探讨与辨析。1999年,《咬文嚼字》合订本(平)所收录的内容,如同一面折射时代语言变迁的镜子,也如同一位细心的语言学侦探,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各种语言现象进行深入的剖析与解读。 一、 词语辨析:时代的印记与规范的追求 1999年的中国,正经历着快速的社会转型与经济发展。在这种背景下,新词语的涌现、旧词语的演变,以及一些可能引起混淆或误用的现象,都成为了《咬文嚼字》关注的焦点。合订本中,对大量词语的辨析,不仅是对语言现象的记录,更是对语言规范的一种积极倡导。 例如,书中可能涉及对当时流行的一些新词的溯源与解释。这些新词往往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或文化交流的产物。比如,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一些与网络相关的词汇可能开始进入公众视野,它们是如何产生的?其含义是否清晰?是否需要进一步规范?《咬文嚼字》会从词源、语境、实际使用等多个角度进行考量,力求厘清其本义和引申义,帮助读者准确理解和使用。 又比如,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词语,如“发扬”与“发散”、“借鉴”与“抄袭”、“克隆”与“复制”等,合订本可能会通过详细的例证,阐释它们在语义、用法上的细微差别。这种辨析有助于纠正日常交流中普遍存在的误用,提升语言表达的精准度。 此外,对于一些被滥用或被误用的成语、俗语,合订本也会进行深入的探讨。成语和俗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本意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或历史典故。如果使用不当,不仅会削弱其原有的力量,甚至可能产生负面的效果。通过对这些传统语言元素的重新审视,合谊本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读者回归语言的本真,尊重文化的传承。 二、 语病辨析:精益求精的语言艺术 语言的生命力在于表达的清晰、准确和生动。《咬文嚼字》合订本(平)对于各种语病的辨析,正是体现了对语言艺术的极致追求。语病的存在,会阻碍信息的有效传递,甚至歪曲原意。合订本通过列举具体的例句,逐一分析语病产生的根源,并给出修改建议。 这些语病可能涵盖句子结构不完整、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多余、逻辑错误、语序不当、语义重复、修辞手法使用不当等方方面面。例如,书中可能会分析“他不仅学习好,而且长得也很帅”这样的句子,指出“不仅……而且……”句式在表达“两个并列关系”时,更适合用于形容词或名词短语,而非动词短语,并提出修改为“他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长得很帅”或者“他学习好,而且长得很帅”。 又比如,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这样的表述,合订本可能会探讨“幸福感”和“满意度”是否存在语义上的重叠,是否可以更精炼地表达。这种对细微之处的关注,体现了作者对语言的敏感度和严谨性。 此外,书中可能还会涉及一些更深层次的语病,比如隐含的歧义,或者因表达不当而产生的冒犯性或不敬意。这些辨析往往需要结合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语言使用的惯例,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三、 错别字纠正:细节之处的工匠精神 “咬文嚼字”本身就带有精雕细琢、字斟句酌的意味。合订本中对错别字的关注,是这种精神的集中体现。错别字的出现,轻则影响阅读的流畅性,重则可能导致意思的错误理解。 1999年,虽然信息传播方式与现在有所不同,但报刊、书籍、广告等媒介上出现的错别字依然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咬文嚼字》会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校对员,从大量的文本中捕捉那些“不小心”出现的错误。 这些错别字可能源于同音字、形近字、多音字的使用不当,也可能源于对生僻字的误读或记忆模糊。例如,将“再三”写成“再三”,将“精益求精”写成“精益求精”,将“潜移默化”写成“潜移默化”等。 合订本不仅会指出错误,还会解释其原因,例如,某个字的发音与正确字相同,或者两者在字形上有一定的相似性。这种解释有助于读者加深对正确用字的理解,避免以后再犯类似的错误。 更进一步,《咬文嚼字》可能还会关注一些“流行”的错别字,即在特定时期内,由于某种原因(例如,某位公众人物的口误、某个事件的传播链条等),导致某个错别字被广泛模仿和使用。对这类现象的关注,既是对语言规范的维护,也是对社会文化现象的一种解读。 四、 语言现象解读:洞察时代的文化肌理 除了具体的词语、语病和错别字辨析,《咬文嚼字》合订本(平)更会深入解读当时社会上出现的各种语言现象,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审视。 例如,1999年,中国社会在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影响。一些外来语的引入、翻译,以及由此产生的一些语言上的“水土不服”现象,都可能成为《咬文嚼字》探讨的对象。书中可能会分析某些音译词的恰当性,或者某些意译词是否能够准确传达原意,以及这些语言的引入对汉语本身可能产生的影响。 又比如,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新的行业、新的职业不断涌现,这些都带来了新的专业术语或行话。合订本可能会关注这些新术语的规范化问题,探讨其来源、含义以及是否应该被广泛接受。 此外,1999年的中国,大众传媒也日益发达,电视、广播、报纸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语言习惯。《咬文嚼字》可能会对媒体的语言使用进行点评,指出其中存在的优点和不足,以及其对社会语言生态的潜在影响。 通过对这些语言现象的解读,合订本不仅展现了语言的动态性,也揭示了1999年中国社会在文化、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发展脉络。读者可以通过这些语言的“蛛丝马迹”,洞察那个时代独特的文化肌理和思维方式。 五、 语言的魅力与智慧:启迪思想的火花 《咬文嚼字》合订本(平)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纠正错误,更在于它所展现出的语言的无穷魅力和深刻智慧。通过细致的分析,读者能够体会到语言的精妙之处,理解词语背后蕴含的丰富含义,以及句子结构如何影响表达的效果。 书中可能还会穿插一些关于语言发展史、语言学趣闻,或者一些名人名言的语言赏析。这些内容能够拓宽读者的视野,激发他们对语言的兴趣,让他们从“死记硬背”的语言学习模式中走出来,转变为一种积极主动的探索和热爱。 例如,当分析一个成语的由来时,合订本可能会引用相关的历史典故,让读者在理解词语含义的同时,也学习到相关的历史知识,感受到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 又比如,当探讨某个句子为何如此优美时,合订本可能会从修辞、结构、节奏等多个角度进行剖析,让读者领略到语言的艺术之美,从而在自己的写作和表达中,也能够更加得心应手。 总而言之,1999年《咬文嚼字》合订本(平),是一部集语言辨析、语病纠正、错别字纠正、语言现象解读以及语言文化启迪于一体的宝贵读物。它不仅为当时的读者提供了一个学习和规范语言的平台,更以其严谨的态度、深刻的见解和生动的阐释,展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启迪着人们对语言的思考,也为我们留下了那个时代语言文化演变的珍贵印记。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部能够滋养思想、提升人文素养的文化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咬文嚼字》合订本,光是翻开扉页,那股油墨混合着陈年纸张特有的微酸气息,就足以把我瞬间拉回到那个世纪之交的时光隧道里。我记得当时,手里捧着这本厚厚的书,内心充满了对文字的敬畏和好奇。1999年,那是互联网刚刚开始大规模渗透进我们生活的那一年,人们对“规范用语”和“语言的精准性”的讨论达到了一个高潮。阅读其中的文章,就像是走进了语言学家的私密沙龙,每一个条目、每一个辨析,都像是经过了精密的外科手术刀打磨。比如,对于某些约定俗成却存在逻辑谬误的成语的剖析,那种抽丝剥茧的逻辑链条,让人读完之后,对自己的表达方式都会产生一种全新的审视。它不仅仅是在纠错,更是在教你如何思考。我尤其欣赏它那种不卑不亢的学者风范,既不故作高深,也不流于口水化,而是用严谨的考据和清晰的论证,让晦涩的语言学问题变得通俗易懂,却又不失深度。每一次翻阅,都能在那些看似细枝末节的文字游戏背后,发现更深层次的文化传承和时代烙印。

评分

与其他一些语言类书籍相比,《咬文嚼字》1999年的这本合订本,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长尾效应”。很多我当年读的时候觉得“知道了”的内容,过了几年甚至十几年后,在新的语境下再次翻出来看,依然能发现新的感悟。这说明它探讨的问题并非是针对某一年的特定热点,而是触及了汉语自身的深层结构和使用习惯。我记得有一次,在给学生讲课时,遇到了一个关于“难道……不……”句式的用法争论,我当即想起了合订本里的一篇涉及逻辑疑问表达的文章,里面的论述非常经典,它没有直接给出“对”或“错”的结论,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表述方式在修辞学上的效果差异。这种带着思辨性的讲解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教学思路。这本书不是教科书,它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编辑,坐在你的身边,随时准备为你把关那些你自以为是、实则漏洞百出的文字表达。它让阅读和写作不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变成了一种需要投入心力的艺术实践。

评分

坦白说,这本合订本的装帧设计,在今天看来可能略显朴素,但正是这种朴素,反而衬托出内容本身的精粹。它没有花哨的封面设计来掩盖内容的单薄,所有的功夫都用在了对每一个词条的锱铢必较上。我欣赏它对“约定俗成”保持的警惕性。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有些错误会因为被广泛使用而获得“合法性”,但《咬文嚼字》总是试图还原那个被扭曲的本源。它像一个不留情面的“语言警察”,但这种“警察”又是充满善意的,因为他深知,语言的混乱最终会导致思维的混乱。我记得其中有一篇对某个流行俗语的“祛魅”过程,通过追溯其词源和演变路径,揭示了其在现代语境下的不适用性。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仿佛进行了一次彻底的“语言排毒”。这本书,就是一本关于如何保持思维清晰度的工具书,而其载体,恰恰是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汉语。它提醒我们,对母语的尊重,首先体现在对其精准使用的不懈追求上。

评分

翻开这本合订本,总有一种穿越时空,与那个特定年份的知识分子进行对话的感觉。1999年,社会思潮活跃,新旧观念碰撞激烈,语言作为思维的载体,自然也成为检验和梳理的焦点。这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冷静的、批判性的视角,去审视那些在快速发展中容易被忽略的语言失范现象。我当时读它,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公文写作水平,因为工作要求语言必须准确无误,不能有半点歧义。这本书的好处就在于,它会告诉你,一个看似无伤大雅的错别字,可能在特定情境下会引发多么大的误解,或者它如何削弱了句子的力量感和权威性。比如,对于一些外来词的音译和意译的辨析,它展现出一种审慎的态度,既不盲目排外,也不轻易妥协于流行的噪音。这种平衡感,在那个充满诱惑和快速变化的年代,显得尤为可贵。它教会我的,是如何在信息洪流中,坚守语言的底线和格调。

评分

说实话,拿到这本1999年的合订本,我的第一反应是它的“重量感”。这种重量感,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沉甸甸,更是精神层面的积累和厚重。那个年代,获取知识的渠道远不如现在这般便捷,一本权威的、系统的语言辨析集,简直就是案头必备的“圣经”。我当时最喜欢对比着手头的其他一些语言读物来看,后者可能侧重于趣味性,标题党十足,但《咬文嚼字》在这方面绝对是清流中的清流。它很少用夸张的语言来吸引眼球,而是靠着扎实的功底立足。我清晰地记得其中有一篇专门讨论“的、地、得”在特定语境下使用差异的文章,作者没有简单地给出死板的规则,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实例,分析了不同用法背后的语感和逻辑走向。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力,让我这个长期受白话文教育的读者,茅塞顿开,原来我们每天不经意间写下的那些字,背后隐藏着如此丰富的语法和语义学知识。阅读它,就像是进行了一场精神上的瑜伽,需要静心、需要专注,但收获的却是思维的敏捷和表达的精准。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非常不错的语文学习资料,值得细细品读。印刷质量一般。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非常不错的语文学习资料,值得细细品读。印刷质量一般。

评分

评分

评分

非常满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