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本書以生活中的各種場景、人物為例,用心理學的知識和思維模式加以探討,解讀各種情境下小動作的含義。
二、內容實用性強,既引用瞭專業的心理學理念,又接地氣,讀者對象廣泛,任何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都能夠應用的到。
三、選取瞭很多生活中常見的關鍵性人物,如戀人間、夫妻雙方、上下級、同事間、朋友間的交流場景,分析對方的動作,幫助你瞭解對方的想法。
人與人之間交流,若想通過語言來判斷對方的真實想法是很睏難的,因為人可以操縱語言,說齣謊話。但是動作和行為卻常常反映內心的真實想法。因此,如果我們能瞭解動作行為所代錶的含義,就能讀懂彆人隱藏的心思。本書以生活中的各種場景、人物為例,用心理學的知識和思維模式加以探討,解讀各種情境下小動作的含義。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可以明晰“行為與心理”的有趣聯係,進而培養齣猶如FBI般的敏銳洞察力。
馬楠,國傢一級心理谘詢師,現從事心理谘詢師培訓工作,根據自己多年的從業經驗而著作成書,主要齣版物有《每天玩一個心理學遊戲》《每天玩一個思維遊戲》等。
第一章
是誰齣賣瞭你內心的秘密? 1
行為是一種無聲的語言 3
行為語言是人的心理的反映和投射 5
有聲語言可以欺騙人,但是行為不會 8
通過微行為可以判斷一個人的基本信息 10
行為語言比有聲語言應用更廣泛且深刻 12
行為語言既有普遍性,也存在特異性 15
FBI 認為解讀行為語言的意義尤其重大 18
不得不說說“洞察力”的意義 21
第二章
發掘日常行為的秘密,做生活中的“明眼人” 25
頻頻點頭並說“嗯”,錶明 “很不耐煩” 27
麵部錶情不對稱時,很可能錶示他在說謊 29
明知故問的時候眉毛會微微上揚 31
眼神來迴遊移,肯定心裏有“鬼” 34,
眨眼瞬間透視齣何種“小心思” 36
笑起來眼角沒有皺紋,很可能在隱藏真相 38
開開閤閤,嘴角小動作泄露的秘密 41
不會說話的下巴也能有“韆言萬語” 43
摩挲自己的手,是一種自我安慰的錶現 45
雙手交叉抱於胸前,說明其有抵觸情緒 48
第三章
解讀工作中的微行為,行走職場如魚得水 51
上司說話時不抬頭、不看你,需謹慎 53
很少或從來不與人打招呼是自卑的錶現 56
讀懂口頭禪,輕鬆行走職場一點也不難 58
找藉口是為瞭尋求心理上的安慰及滿足感 61
同事雙手插入口袋,有時並不是在“耍酷” 63
接過名片不迴遞者性格蠻橫、無禮 65
用手指敲擊桌麵,錶明其內心有抵觸情緒 68
保持距離是為瞭閤理化雙方的親疏關係 70
辦公桌整齊有序的員工做事認真、有條理 72
第四章
領悟交友中的小動作,構建穩健的朋友圈 75
對你搖頭的人也許正是想幫助你的貴人 77
頻繁觸摸鼻子者不誠實,要敬而遠之 79
嘴角嚮上挑的人胸襟開闊值得深交 81
握手有力、堅定的人熱情真誠,值得信任 83
兩腳並攏站立的人樂於助人,不要錯過 85
喜歡抖腿者自私,遇到需提高警惕 87
喜好閱讀暢銷書的人善於迎閤他人 89
宴會上舉酒杯到處走的人自信、開放 92
第五章
讀懂戀愛中的無聲語言,找到心中的最愛 95
嘴上說自己“忙”的男人,真的很忙嗎 97
食指放在嘴唇之間,聽你暢談的女孩喜歡你 100
喝酒水時喜歡搖杯子的人容易見異思遷 102
約會中,微笑的男人和女人“冰火兩重天” 105
女性作齣“托盤式姿勢”,傾慕之情溢於言錶 107
把手機放在包裏的男士更適閤做結婚對象 109
顔色好惡不同,愛情觀不同 111
戀愛中女人撒謊是齣於自我保護,而非惡意害人 115
目錄
第六章
瞭解夫妻間的微反應,守住幸福婚姻的圍牆 119
男人的沉默有時是為瞭對抗妻子的絮叨 121
醉酒後總打電話給你的男人要珍惜 124
小病小痛便叫苦連天的男人渴望被關懷 128
妻子無理取鬧是為瞭獲得關注 131
從背後擁抱你的男人更願意給你愛的承諾 134
選擇“嬰兒式睡姿”的妻子缺乏安全感 136
怕老婆的男人往往是最嗬護老婆的人 139
第七章
破解孩子的行為密碼,打造融洽的親子關係 143
愛撒嬌的孩子往往是因為缺乏安全感 145
孩子撒謊是認知發展的需要,不必太忌憚 148
孩子不聽話的根源在於好奇心沒有得到滿足 150
孩子怕黑不是“病”,而是自我保護的本能需要 153
孩子“怕生”,說明其內心恐懼、膽怯 155
孩子扔東西是為瞭確立自己的空間感 158
孩子亂發脾氣是為瞭錶現獨立性和反抗意識 160
孩子大聲尖叫是另類語言錶達的方式 163
行為是一種無聲的語言
人天生就具有用肢體動作進行互相溝通的本能,通過簡單的動作或者行為傳遞齣與有聲語言一樣的信息,比如,用點頭錶示“是的”“對”,用搖頭錶示“不”“不對”。這種語言不需要通過聽力來識彆,也不需要依靠聲音來傳播,它的載體可能是人的肢體、錶情等,所以它被稱為無聲語言。
令人震驚的是,無聲語言在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過程中占據很大比重,這一點似乎讓所有人都沒有想到,大傢隻知道嘴巴一直在說,卻不知道身體也在默默地傾訴。如果這讓你有些不可思議,那麼,不妨先來看一下下麵這個簡單的實驗。
實驗者讓正在對話的雙方中的一位閉上眼睛,不說話,全身心地傾聽,看會有怎樣的效果。結果發現,雖然外界沒有任何嘈雜聲,也沒有人打擾他們,但是閉上眼睛的一方卻根本無法體會對方的真正意圖。當他睜開眼睛再繼續傾聽時,纔慢慢地對對方的談話有所瞭解,並且輕鬆地體會到瞭對方的意圖,理解瞭彆人說話的精髓。
這裏麵究竟包含著怎樣的事實真相呢?實際上,人們在傳遞信息時,不僅僅是靠說話——有聲語言傳達那麼簡單,更多的時候,人們會有眼神、手勢。而傾聽的一方往往在接收聲音信號之外,也會通過觀察其眼神和手勢,來幫助自己理解對方說話的意圖,隻有這樣,纔能夠更輕鬆地明白對方的意圖。
……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呈現齣一種獨特的、略帶玩味的學術幽默感,讀起來完全沒有負擔。作者似乎非常擅長使用對比和反差來突齣觀點。比如,在描述“認知失調”時,他會用一個誇張的例子來描繪人們為瞭維護自我一緻性所做齣的荒唐邏輯轉換,這種幽默感不是為瞭逗樂讀者,而是為瞭更深層次地提醒我們,我們的大腦為瞭保持內部和諧,會做齣多麼精妙而又自欺欺人的“維護工程”。閱讀體驗非常流暢,幾乎沒有遇到需要反復查閱字典纔能理解的段落。更重要的是,這本書成功地將復雜的研究成果,提煉成瞭可以嵌入到日常生活對話中的簡潔“心智模型”。讀完之後,我在與人交流時,會不自覺地運用書中提及的“確認偏誤”去審視對方的論點,或是用“互惠原則”去理解某些社交互動背後的潛颱詞,知識的遷移率極高,仿佛這本書真的把一套新的操作係統植入瞭我的思維架構之中。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潔大氣,黑白灰的配色給人一種沉穩、專業的印象,但內容卻完全沒有那種拒人韆裏的高冷感。初翻開來,我原本以為會是那種晦澀難懂的學術論著,充斥著各種復雜的理論模型和拗口的術語。然而,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平易近人,仿佛一位知識淵博的老友在與你娓娓道來生活中的種種現象背後的邏輯。特彆是關於“習慣養成”那一章,作者沒有簡單地堆砌“21天定律”這類老生常談,而是深入剖析瞭行為觸發機製、奬勵迴路的建立過程,甚至引用瞭一些神經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將原本抽象的心理學原理具象化為一個個可以立刻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的小工具。我記得最清楚的是關於“錨定效應”的講解,作者用一個生活化的場景——在超市購物時,先看到昂貴的商品,再看到稍便宜的商品,是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的購買決定的。這種將宏大理論拆解成微小、可感知的片段的敘述技巧,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讓我這個心理學門外漢也能輕鬆跟上作者的思路,並且立刻感受到知識帶來的即時反饋和力量感。它不是讓你成為心理學傢,而是讓你成為一個更懂自己、更懂他人的“生活哲學傢”。
評分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爭議性話題時的那種平衡和審慎的態度。在探討“偏見與刻闆印象”這一敏感主題時,作者並沒有采取道德批判的姿態,而是冷靜地從認知負荷和歸類本能的角度去解析偏見是如何在大腦中自然産生的。這種去情緒化、重理性的分析方法,反而比直接的指責更能讓人心悅誠服地接受。它提供的是一把理解世界的“手術刀”,而不是一把審判的“錘子”。在書中關於“情緒管理”的部分,作者強調的重點並非是壓抑負麵情緒,而是如何識彆情緒的信號源,並將其轉化為建設性的行動指南。我發現,很多市麵上流行的自助類書籍往往在“如何感受”上大做文章,而這本書更關注的是“如何行動”,它落腳點非常紮實,教人如何通過調整外在行為來間接影響內在感受,這種務實性是其最突齣的優點之一。
評分從裝幀設計到內容深度,這本書都展現齣一種對讀者的尊重。它的排版非常清晰,關鍵概念和結論都有加粗或使用不同的字體進行強調,便於快速迴顧和查找。但更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不僅僅停留在對既有理論的梳理,而是巧妙地將許多前沿的社會實驗結果融入其中,這些實驗往往展示瞭人類行為在特定情境下的非理性爆發力,遠比我們日常自我認知中的“理智人”形象要復雜得多。例如,關於“眼見為實”的局限性分析,書中引用瞭最新的視覺感知研究,清晰地說明瞭我們的感官輸入是如何被大腦主動過濾和重構的。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好像經曆瞭一次思維的“重塑手術”,對自身決策過程的盲點有瞭更清晰的認識。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提供瞭多少標準答案,而在於它教會瞭我們如何對那些自以為是的“常識”保持永恒的審慎和好奇心,這對於一個渴望深入理解復雜世界的讀者來說,是無價的收獲。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堪稱一絕,它沒有采用傳統的按學科分支劃分的方式,而是圍繞著人類日常生活中最常遇到的睏惑和情境來組織內容的。比如,關於“拖延癥”的剖析,並不是孤立地討論“意誌力”的衰竭,而是將其放在更廣闊的“決策疲勞”和“即時滿足偏誤”的背景下進行考察。這種跳齣單一視角的綜閤分析,讓原本看似是個人“缺陷”的問題,被還原為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可以被理解和管理的傾嚮。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有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特彆是當作者探討群體行為和從眾心理時,那種對社會現象的洞察力簡直令人拍案叫絕。它不像教科書那樣告訴你“是什麼”,而是通過層層遞進的提問和案例,引導你去思考“為什麼會這樣”。書中穿插的那些小案例,有些來源於經典的心理學實驗,有些則是現代商業廣告或人際交往中的真實寫照,這些案例的選取非常精妙,既保證瞭理論的嚴謹性,又充滿瞭煙火氣,讓抽象的心理學概念擁有瞭鮮活的生命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