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的人生禅学课

南怀瑾的人生禅学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玉新 著
图书标签:
  • 人生哲学
  • 禅学
  • 南怀瑾
  • 人生智慧
  • 自我修养
  • 国学
  • 传统文化
  • 人生境界
  • 处世哲学
  • 心灵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019392
版次:1
商品编码:1197860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0
字数:23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南怀瑾大师关于人生的智慧体验与感悟的书。
★大师为爱情、名利、幸福等“疑难杂症”开出行之有效的药方。
★修养在于修心,涵养在涵心。

内容简介

该书主要以南怀瑾著作为本,讲述人生苦乐、爱情、得与失、名利、幸福生活等,通过大师的人生经历、言行举止、著述,来讲述如何在尘世中修心的人生哲学。

作者简介

陈玉新,新锐作家,社会问题研究者、中国文化研究者,出版有《每天一堂北大哲学课》《老人言》等畅销书。

目录

第一章 痛到肠断能耐得过_001
长叹尘情世态薄,人心难似莲心清_002
心静自然凉,心远地自偏_005
烦恼深无底,琐事多无边_009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_012
因上努力,果上随缘_015
人生最高境界是无欲_018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_021
第二章 事到纷乱能理得清_025
大度看世界,从容过生活_026
不迁怒,不贰过_029
得意莫放纵,月过满则亏_03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_037
以利交友,利穷则人散_040
一任闲言起,稳坐钓鱼船_043
无心无罪,糊涂一场_046
第三章 苦到舌根能吃得消_049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_050
不避蛮瘴之苦,才得非凡人生_053
虽有在陈之厄,仍要安贫乐道_056
苦中作乐,忍辱待变_059
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_062
酸甜苦辣全都有,成住坏空亦不休_065
看透一切生死离别苦_068
第四章 急到燃眉能定得住_071
戒急戒躁,事缓则圆_072
事欲速则不达,心越急事越艰_075
给人生一个喘息,给生命一个缓冲_078
克制忍耐是人生的必修课_081
韬光养晦,一鸣惊人_084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_087
自伞自度,自禅自修_090
第五章 困到绝望能行得通_093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_094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_097
山不转水转,境不转心转_100
万事无决绝,人生无绝路_103
不求畅通无阻,求之寸步难行_106
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_109
智者不惑,行者无疆_112
第六章 痛到肠断能丢得开_115
净空内心,丢掉痛苦_116
丢弃心魔,完善自己_119
接受痛苦,铁在淬炼中变精钢_122
丢弃过去,方得自在_125
感恩痛苦,它让我们更加强大_128
读懂生命之重,才能淡看得失之轻_132
第七章 屈到气苦能受得起_135
大智若愚,吃亏是福_136
受人之辱,无动于色_139
做事要方,做人要圆_142
能屈能伸,潜遁巧变_145
谦和忍辱,得饶人处且饶人_148
顺其自然,乐天知命_151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_154
第八章 恨到切齿能消得散_157
善恶只一念之间_158
冤冤相报何时了,得饶人处且饶人_161
常行于慈心,去除怨恨想_164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_167
拔除心中贼,降伏心中魔_170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_173
超越憎恨是无争_176
第九章 活到惬意能享得了_179
荆棘丛中下足易,月明帘下转身难_180
用平常心,做平常人_183
做平常事,得异常福_187
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_190
种善因,得善果_194
和气致祥,惬意的生活不较真_198
第十章 话到唇边能停得下_203
嘴上不争锋,话多不如少_204
话说嘴边留三分_208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_211
人言可畏,三人成虎_214
逢人添岁,见货增财_217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_220
第十一章 财到眼前能看得淡_223
不为物所诱,不为利所迷_224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_227
穷而不愁,潦而不倒_230
冷淡生涯,忧道不忧贫_233
私财非快乐,无愧最安心_236
利欲熏心,失掉自身_239
无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_243
第十二章 情到深处能留得住_247
且爱且敬,孝顺父母_248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_252
花无百日红,珍惜眼前人_255
友天下士,读世间书_259
家和万事兴,齐家以感恩为先_262
人生如白驹过隙,感恩才造就永恒_265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痛到肠断能耐得过
长叹尘情世态薄,人心难似莲心清
乾隆二十七年,有一位二十二岁的年轻人,他因为生了一场大病而感悟到世事无常,因而立志出家为僧。在病愈一年之后,他在京郊岫云寺恒实法师处受了具足戒。此后,他昼夜研修、精求佛法的奥义,终于领悟到佛法的精髓,继而创作了《一声佛号一声心》,这个年轻的法师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彻悟大师。
在彻悟大师的《一声佛号一声心》中有这样一句:“长叹尘情世态薄,人心难似莲心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尘世间人情世故纷繁复杂,因此一个人很难保持清澈的心灵。几乎在每一个时代,人们都要叹息世事的纷扰,感慨红尘的羁绊。红尘多故事,人生悲喜不定,有些人深陷欲望之中苦苦挣扎却得不到解脱,有些人在浮躁之中几多挣扎却不能清净。放眼望去,在现如今飞速发展的社会中,谁还会有“白荷碧水听蛙鸣,不问炎凉月独明”的清闲心境?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将自己逼至“水深火热”的境地之中,欲望苦苦求而不得,心境想放却又放不下。因此说,人之所以为世事感到烦心,并不是因为这世态有多么凉薄,人心有多么复杂,而是因为我们都太过执着。对名声执迷不悟,对权势执迷不悟,对一切身外之物执迷不悟,这些都是烦恼的真正来源。
对于烦恼的本源,南怀瑾大师曾这样说道:烦恼是我们心理行为一个基本状态。“烦”,烦死了,“恼”,讨厌,这些就是烦恼。烦恼就是罪恶,对自己心理污染的罪恶。以形而上本体来讲,我们的自性本来清净,因烦恼连带发生的行为,变成了后天的罪恶。所以“烦恼”两字,不要轻易小看它。我们每个人,随时在烦恼中,我们回转来检查,一天二十四小时当中,有几秒钟身心都是愉快的?我们不知不觉中,总是跟着烦恼在转。烦恼里头隐藏许许多多罪恶的种子,许多罪恶的因素,都是由“烦恼”而来。
烦恼来自于我们的内心,又对我们的人生造成如此的伤害,那么我们自然要将其消灭。然而,世人如何才能从凡尘中走出,忍得住心乱,消得了烦恼呢?南怀瑾大师告诉我们,只要将自己的内心放空就可以了。南怀瑾大师在对《达摩多罗禅经》讲解时曾提到过一些修禅的法门,他这样说道:
每一个思想,每一个心里动念都很清楚。观心法门,每一个思想念头,不欢迎他来,也不拒绝他来,来了就来了,过去就过去了,慢慢生出无比清净的喜悦。那么呼吸和心境都定住了,随时在定的境界。定了以后此心得解脱,烦恼分别不起了。这个时候身心可以得到解脱,解脱什么?解脱烦恼。
解脱烦恼,就是让心不被杂念所扰,这并不是说人本身不沾染俗世,人生活在俗世之中,不沾染俗世自然是不可能的,但人可以做到心不为俗世所动。物质也罢、名利也罢、金钱财富也罢,只要人心不起欲望,烦恼自然无处着身;失败也罢、成功也罢、悲欢离合也罢,只要人心不随外物而喜忧,烦恼自然就烟消云散了。
人世间就像充满淤泥的荷塘,而我们的内心则应该像莲花。淤泥虽脏,但是它却为荷花带去了全部的养分,莲花的根深深扎在淤泥之中,但是它却能够从中得到生命的养料。我们身在的这个世界与我们的关系也是如此,当你抱怨身边人辱你骂你、欺你诈你的时候,当你抱怨世事的不如意的时候,当你为自己的悲伤、沮丧怨天尤人的时候,其实你也正从这些负面的人生中吸取着生存的力量。
因此,我们实在是没有必要为了人生的种种不如意而烦恼。尘世的百态如过眼的云烟,只有一颗平静的心才能够给我们带来永远的安宁。当然,有烦恼也不全是坏事。禅法上有句话叫“烦恼即菩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烦恼是人性的根本,正是因为我们内心有烦恼,所以才有了来到这世间修行的机会。没烦恼的众生是诸佛,有烦恼的众生是我们这样的凡夫俗
子。这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凡人都是因为对生命之存在的本质洞悉得还不够清楚,所以才需要在烦恼中修行。
所以,我们还得感谢烦恼,因为对禅法的彻悟不是无中生有的,而是从烦恼中转化而来的。这世间的万千烦恼促使我们在修行中解脱,在烦恼中体味到什么是幸福,所以,烦恼就是我们修行的最佳资粮,也是我们内心幸福的见证者。我们只有在烦恼中静下心来,才能够得到更多的幸福。

前言/序言

1918年,一代奇才兼国学大师南怀瑾在浙江乐清柳市诞生。南怀瑾出生在一个世代书香之家,从孩提时代他便开始接受严格的传统私塾教育,到了十几岁的时候,除了精研儒家“四书五经”之外,南怀瑾已经开始涉猎诸子百家的思想著作,与此同时他还苦心研习文学历史、琴棋书画、医药卜算、天文历法诸学。多年的寒窗苦读不仅使得南怀瑾年纪轻轻便学富五车,而且还使得他开始以全新的视角思考人生。
也许正是因为书读多了的缘故,他不再愿意局促在家乡那个小小的地方过平淡的生活,他要出去闯天下,要将自己置于风云变幻的大环境下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南怀瑾从小就对武术情有独钟,青年时候的南怀瑾对剑道更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说浙江有一所公费的国术学校,听闻这一好消息,他更是坚定了要出去闯荡的决心。
很快,南怀瑾就毅然辞亲远游,只身前往四川,遍历名山大川,访求当时众多的岩穴高隐之士。南怀瑾的这一生有长达十年的时间是在四川度过的,并在这里结识了不少的得道高僧。
南怀瑾虚心求教,几年时间便学到了许多不传的法门和秘学,与此同时对禅学的认识也渐渐深入起来。后来,他还在峨眉山峰顶的大坪寺内潜心闭关三年。在这三年时间里,他穿上僧衣,斋戒素食,在青灯旁日夜苦读经书。他不仅苦读了几千卷佛家经典,而且还批阅了《永乐大典》《四库备要》等经史典籍。寺内的三年苦读令南怀瑾收获颇丰,从此,也便开启了他穷其一生的悟道之路。
此后,南怀瑾开始应邀到各处讲学,舌耕笔耘收入渐丰。他的一生都在致力讲说中华文化,讲学范围十分广泛,除了儒、释、道三家之外,甚至还会牵扯到中国文化大系、历代谋略学、中华医药、中国建筑与园林艺术、中国企业管理,以及诗词、书画、星相、卜易之学等。也正是因为南怀瑾如此博学,所以前来听其讲课的人也是不计其数。在南老师的课堂上,不乏一些名流学者,讲堂内外,均人满为患。南先生的学生遍及各地,开花结果,桃李满天下,大学、家里、军队,甚至是国民党的中央党部都留下了他不少大彻大悟的大智慧。
集中华传统文化之大成的南怀瑾,不仅名满中国,更是声誉天下。美、英、法、德、日、韩、加拿大、比利时、新加坡等一些国外的名牌大学的专家、学者和好学之士都纷纷慕名而至,不远万里到南怀瑾的家中拜访、学习。
1985年盛夏,当时已经声名远播的南怀瑾应邀赴美,最后还在华盛顿成立了东西学院,后来还成立了弗吉尼亚东西文化学院、加拿大多伦多中国文化书院。在南怀瑾的努力之下,东西方文化得到了更深入的交融,中华学术也得到了更广泛的弘扬。
南怀瑾是被很多人所尊崇的一代南师,他不管是讲课还是为人,都十分地幽默风趣。尽管他的一生坎坷颇多,但自中年时期,他总能保持内心的安宁,不为世间的烦扰所困。
在众多学生的心目中,南怀瑾就像一位普通的朋友,他总是用最直白的话语将禅法上最精妙的智慧娓娓道来,从不声色俱厉地教训弟子,更不故作高深、故弄玄虚,在学生的眼中,这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却是智慧的化身。
南怀瑾一生不食烟酒,素食清茶,一切都以简单质朴为务,生活是如此,心境亦是如此。他淡泊名利、宁静超脱,总是以一位仁慈长者的姿态关心着身边的一切。他既是仙佛中人,同时又是一位学富五车、名副其实的学界泰斗。南怀瑾不仅用他的声音为我们讲述他所悟出的人生智慧,也用他的实际行动为我们讲授了一堂别开生面的人生禅学课。本书从普遍困扰着人们的十二大人生问题着手,以南怀瑾的人生禅学为思想支撑,从南怀瑾的视角审视世间的喜怒哀乐、恩怨情仇,力求让读者在阅读时如身临南师课堂,对南师的思想智慧了然于胸,得到最深刻的感悟。
不管你是学佛之人,还是求道之士;不管你正在遭受事业失败的打击,还是备受爱恨的折磨;不管你是想更好地融入这个社会,还是想掌控时常愤怒的情绪,相信这本《南怀瑾的人生禅学课》会成为你的导师,为你答疑解惑。我们会遵循南师的人生感悟,带领你重走南师九万里悟道之路,最终领你进入独属于自己的诗酒田园之地,脱离人生愁苦。
《静观万物:人生次第的智慧》 在这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我们常常感到迷失与焦虑,仿佛置身于一条无尽的河流,随波逐流,难以寻觅彼岸。然而,生命并非是一场被动的漂流,而是一场需要我们主动导航、次第行走的旅程。这本书,《静观万物:人生次第的智慧》,正是为每一位渴望在人生长河中找到自身方向、体悟生命真谛的行者而准备的指南。它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引领你学会提问,培养一种观照内在、洞悉外在的澄明心境,从而一步步构建属于自己的生命哲学。 本书的初衷,并非是灌输一套僵化的理论,而是希望能够唤醒读者内心深处沉睡的智慧。我们将从最根本的“认识自我”出发,如同剥洋葱般,一层层地揭开自我认知的迷雾。我们会探讨“我”究竟是谁?是那个疲惫的身体,是那个被情绪左右的大脑,还是更深邃、更广阔的存在?通过一系列的引导和启发,你将学会如何不再被表象所迷惑,而是深入内在,去触碰那个最真实的自我。这不仅仅是对心理学概念的浅尝辄止,更是对生命本源的探寻,让你明白,真正的力量,源自于对自身深度的理解。 紧接着,我们将目光从内在转向外在,开始学习“理解世界”。世界的复杂性常常令我们望而却步,但任何宏大的体系,都可以分解为细微的组成部分。我们将运用一种“静观”的态度,学习如何以一种不带预设立场的方式去观察人、事、物,去感受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与能量流动。这是一种对因果的深入洞察,是看穿现象背后规律的能力。当你能够以一种超然的视角审视周遭,你会发现,许多曾经让你困扰的问题,不过是宇宙自然运作的一部分,而你,亦是其中不可分割的一环。 “处理关系”是人生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无论是在家庭、职场,还是社会交往中,我们都扮演着多重角色,与他人建立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网。本书将引导你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并非简单的是非对错,而是能量的交换与业力的牵引。学会如何以一种更成熟、更慈悲的心态去处理矛盾,如何建立健康、平等的沟通模式,如何在付出与接纳之间找到平衡。这是一种智慧的经营,让你在人际的互动中,既能保持独立的人格,又能建立深厚的情感连接。 随着对自我与世界的理解日益加深,我们便会自然而然地步入“实现价值”的阶段。生命的意义,并非是追求外在的功名利禄,而是找到并实现自身独特的潜能,为世界贡献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本书将帮助你重新审视“成功”的定义,不再被世俗的标签所束缚,而是去发掘那些真正能够点燃你内心激情的事业。你会学会如何设定有意义的目标,如何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如何在过程中体验到成长的喜悦,最终实现一种内在的丰盛与满足。 “面对挑战”是人生旅途中必然会遇到的风雨。生活中的不如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挑战时,我们选择逃避、抱怨,或是被恐惧所淹没。本书将为你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培养你在逆境中保持冷静、寻找解决方案的能力。我们会探讨如何转化负面情绪,如何从失败中汲取经验,如何培养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这是一种内在的修炼,让你在风雨中,依然能够挺直腰杆,勇敢前行。 “超越自我”是人生追求的更高境界。当我们对人生有了更深的体悟,对自我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便会开始渴望突破个体的局限,去连接更广阔的存在。本书将引导你探索超越个人欲望的更高层面,学会放下执念,培养慈悲心,去体会一种无我、利他的境界。这是一种精神的升华,让你在奉献中找到真正的自由与快乐,最终实现一种与宇宙同频的和谐状态。 全书的结构,并非是生硬的章节堆砌,而是如同一场层层递进的探索之旅。每一部分都围绕着“人生次第”这一核心理念展开,从微观的自我认知,到宏观的世界观,再到实践层面的行动与超越。语言风格力求平实、易懂,却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避免使用过于晦涩的术语,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贴切的例子,以及引人深思的提问,来引导读者自行领悟。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鼓励你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接收者,更要成为一个积极的实践者。本书中包含了一些引导性的练习和反思,希望能够帮助你将书中的智慧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你可以通过 journaling、冥想,或是简单的静心观察,来加深对自身和他人的理解,并逐步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 《静观万物:人生次第的智慧》,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场心灵的对话,一次生命的邀约。它期待与你一同踏上这场静观的旅程,在纷繁的世界中,寻觅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智慧,活出生命的精彩与深度。无论你正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无论你面临着怎样的困惑,这本书都将是你忠实的伙伴,伴你走过人生的每一个次第,直至最终的圆满。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才真正消化完这本书的某些章节,坦白说,有些地方的论述深奥得需要我查阅大量的背景资料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这绝不是一本可以轻松放在床头消遣的作品,它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我们进入一个需要高度专注和反思的精神领域。作者似乎毫不避讳地挑战读者的认知边界,他所构建的那个思想体系,庞大而复杂,要求我们不断地去修正和重塑自己原有的世界观。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看似矛盾的观点时所展现出的那种驾轻就熟的辩证法,他总能找到一个更高的维度去统摄看似对立的两端,让冲突在更高的层面达成和解。这种思维的穿透力,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事物复杂性的理解。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进行了一次艰苦却又无比丰盛的智力攀登,虽然过程充满挑战,但登顶后的视野绝对是值得的。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令人目不暇接。有时,它会突然切换到一种极具画面感的叙事模式,仿佛一幕幕古代的场景或抽象的意境被直接投射到了读者的脑海中,色彩浓郁,细节丰富,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地参与到那些历史的片段或哲思的构建中。而下一页,可能又会转为简洁有力的格言警句,如同醍醐灌顶,掷地有声。这种在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和严谨的学术探讨之间自如穿梭的能力,非常罕见。我甚至尝试着去模仿其中的某些句式结构,却发现那种韵味难以捕捉,因为它与作者长久以来的生命体验是深度捆绑在一起的,并非可以简单复制的技巧。这本书更像是一件融合了多种媒介的艺术品,兼具雕塑的厚重感和水墨画的写意之美。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带给我一种深层的“平静感”。这并非是那种逃避现实的虚假安宁,而是在直面了人世间种种的无常、局限与困惑之后,所获得的一种超然的了悟。作者并没有提供廉价的解决方案或心灵鸡汤,相反,他引导我们去理解“为什么会是这样”,并接纳这种复杂性。在阅读过程中,那些平日里困扰我的各种小焦虑、对未来不确定的恐惧,似乎都因为被置于一个更宏大、更具历史纵深感的背景之下,而逐渐显得微不足道了。这是一种通过深刻理解世界运行的规律后达到的释然,其力量远超任何口号式的鼓舞。读完合上书本时,世界并未改变,但我的心境却仿佛被重新校准了方位,变得更加坚定和从容,准备好以更平和的心态去应对接下来的旅程。

评分

这部书的文字功底实在令人惊叹,仿佛每一句话都经过了千锤百炼,蕴含着深厚的学养和生活体验。作者的叙述方式极其老练,无论是描摹宏大的哲思,还是剖析细微的情感波澜,都能做到精准而又富有张力。阅读过程中,我数次停下来,反复咀悦那些精妙的比喻和对仗工整的句子,它们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作者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后,提炼出的最凝练的表达。尤其是对于某种特定情境下的心理活动描写,那种细腻入微的刻画,让人拍案叫绝,仿佛作者就是那个经历者,将最隐秘的内心世界毫无保留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本书的结构布局也十分巧妙,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犹如高明的棋手布局,每一步都看似随意,实则暗藏玄机,引导着读者的思绪层层深入,最终抵达一个豁然开朗的境界。这种行文的韵律感和内在的逻辑性,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智力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满足,完全不是那种走马观花式的快餐读物可以比拟的。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它的“真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探求真理近乎偏执的热忱,是极其具有感染力的。他不是在说教,更像是在与一个平等的灵魂进行一场坦诚的对话,甚至有时,你会觉得作者自己也正在和我们一起经历这个思考和探索的过程。那些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微妙关系的探讨,没有半点虚伪的粉饰,直指核心的痛点和困境。这种不加修饰的坦率,使得整部作品的基调显得沉稳而厚重,让人油然而生敬意。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基本假设,那些我一直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在作者的笔下,被一一拆解,露出了其内在的脆弱性。这种“去魅”的过程是痛苦的,但也是重生的前提,这本书无疑扮演了那个必要的催化剂角色。

评分

评分

很宽心的一本书

评分

支持京东!绝对正版!

评分

大家思想,人文阅读

评分

还好。。。。。。。。。

评分

好书

评分

学点宗教,更多了解宗教的本质。

评分

正版

评分

很宽心的一本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