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天文年历

2017年中国天文年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编
图书标签:
  • 天文年历
  • 中国天文
  • 2017年
  • 日历
  • 天象
  • 天文观测
  • 科普
  • 天文知识
  • 历法
  • 时间
  • 节气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90599
版次:1
商品编码:11981376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93
字数:87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017年中国天文年历》的主要内容包括太阳表、月亮表、大行星表、天象及日月食等,可供一般天文和测量人员使用,大地测量、航海、航空等工作部门用的历书可以采用基本数据编算。

内页插图

目录

序言
天文常数
天文常数
行星轨道根数
日历
日历
节气
太阳
太阳
世界时和恒星时
太阳直角坐标
太阳球面位置
日出日没
晨昏蒙影
月亮
月亮(黄经黄纬)
月亮(赤经赤纬)
月相
月亮平均轨道根数
月出月没
行星
水星
金星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恒星
地球质心位置和速度(J2000,0平春分点)以及岁差章动旋转矩阵元素
(J2000.0平春分点至当天真春分点)
贝塞尔日数和独立日数(以世界时0h为准)
二阶项订正系数
恒星视位置
北极星视位置
从北极星高度求纬度
北极星高度和方位角
天象
天象
行星的星等和离太阳的距角
天然卫星
火卫的大距和星等
木卫的天象和动态
土卫的大距和星等
天卫的大距和星等
日月食
日月食
附表
表1.儒略日
表2.化恒星时为平太阳时
表3.化平太阳时为恒星时
表4.贝塞尔内插系数
表5.二次差订正
表6.拉格朗日三点内插系数
表7.蒙气差
表8.地心坐标计算
表9.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短波授时程序
表10.电磁波传播时间改正
说明

前言/序言

  《中国天文年历》主要包括太阳、月亮和大行星历表、恒星视位置表和天象预告等内容,供天文工作者和有关科研人员使用.天文年历从1969年起由本台历算研究室编算,此外,该室还编算《航海天文历》供航海部门使用。
  在1984年以前,天文年历采用IAU1964天文常数系统,天文参考系由FK4基本星的位置和自行定义,太阳系历表主要依据纽康(S.Newcomb)、布朗(E.W.Brown)和埃克特(W.J.Eckert)等人的理论计算。
  从1984年起,天文年历采用IAU1976天文常数系统,并遵循IAU1976、IAU1979和IAU1982的各项决议.太阳系历表根据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JPL)的DE200lLE200数值历表计算.恒星视位置表本应采用FK5系统,但是当时FK5星表尚未完成,因此只能根据IAU决议对基本历元、时间单位、分点改正、分点运动、岁差常数和光行差E项等因素给予改正,但没有包含星表系统差改正和个别改正。
  在FK5星表完成以后,从1993年起,天文年历恒星视位置表完全采用FK5系统,其中1125颗原FK4星的平位置和自行取自FK5星表,92颗FK3、GC和N30星则应用海德堡天文计算研究所提供的计算系统差程序归算到FK5系统.我们还另行计算了1984~1992年《中国天文年历》的恒星视位置改正表,刊登在《紫金山天文台台刊》第11卷第3、4期(1992)上,供读者使用,以使1984~1992年间出版的《中国天文年历》中的恒星视位置和1993年以后出版的保持系统一致。
  根据IAU2000年第24届大会的有关决议,从2005年起,天文参考系采用由河外射电源实现的国际天球参考系(ICRS),太阳系大天体基本历表采用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编制的数值历表DE405/LE405,天文常数采用IERS规范(2003)和DE405/LE405中的数值,岁差一章动模型采用IAU2000B,天球参考系和地球参考系之间采用基于春分点的系统进行变换,世界时(UT1)采用新的基于无旋转原点(NRO)的定义,恒星星表数据主要取自依巴谷星表,部分自行取自第谷2星表,部分视向速度取自依巴谷输入星表。
浩瀚星空下的沉思:一本关于宇宙探索与人类智慧的读物 书名: 《星际漫游者:从巴比伦到詹姆斯·韦伯的宇宙图景》 内容梗概: 本书并非一部简单的天文学教科书,而是一部深入探讨人类文明如何理解和描绘我们所处宇宙的恢宏史诗。它以一种叙事性的、兼具人文关怀和科学深度的笔触,带领读者进行一场跨越数千年的星际漫游。我们将从古代文明对夜空的第一次敬畏与记录开始,追溯人类对宇宙秩序的最初认知,直至今日最前沿的观测技术如何重塑我们对时空、物质和生命的理解。 第一部分:仰望的起源——古代文明的星辰印记 本章聚焦于人类早期对宇宙的直观感受与理性萌芽。我们首先探访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和巴比伦,解析他们如何将天文观测与祭祀、历法和占卜紧密结合,创造出第一批精确的星表和周期预测体系。着重分析了“浑天学”的雏形如何在这些文明中孕育,以及他们如何用有限的工具构建出那个以地球为中心的和谐宇宙模型。 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古埃及、玛雅文明以及古希腊的智慧长廊。重点阐述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观如何通过逻辑推演奠定了西方哲学数千年的基调,以及托勒密的《至大全》(Almagest)如何将这种地心说推向数学上的完美,成为中世纪欧洲乃至阿拉伯世界共同遵循的宇宙蓝图。这一部分不仅描述了观测到的现象,更深入挖掘了支撑这些模型的哲学基础和文化需求。 第二部分:科学革命的曙光与宇宙尺度的重构 时间轴快进至文艺复兴晚期,本部分是全书的转折点。我们将详细描绘哥白尼的“日心说”如何从一个“假设”逐渐挑战根深蒂固的世界观。随后,提香的后继者——第谷·布拉赫——以其空前精确的观测数据,为后人的理论突破铺平了道路。 重点剖析开普勒的三大定律,这不仅仅是数学公式的胜利,更是对宇宙运行机制的深刻洞察。接着,伽利略通过自制望远镜,将人类的视野从肉眼可见的范围扩展到月球的崎岖、木星的卫星群,以及太阳的黑子,这些直接的经验证据如何动摇了亚里士多德宇宙的“完美”本质。 最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本部分的高潮。本书将解释引力如何成为一座桥梁,将天上运行的行星与地上抛出的石块置于同一个物理法则之下,从而构建了一个机械、可预测的宇宙模型。 第三部分:超越可见——从星云到星系的壮阔尺度 随着望远镜技术的进步,人类开始意识到“恒星”并非固定不变的光点,而是遥远的太阳。本章致力于揭示二十世纪初天文学的两次重大飞跃。 首先是哈洛·沙普利的测定,他首次将银河系的尺度从一个相对狭窄的范围扩展到数万光年的规模,并将我们太阳系置于一个更边缘的位置,极大地“去中心化”了人类的地位。 其次,是哈勃对“仙女座星云”的观测突破。本书详细解读了利用造父变星的周期-光度关系,如何证明了这些星云是独立于银河系之外的遥远“岛宇宙”,从而彻底粉碎了宇宙仅有一个星系的传统观念。这一发现不仅是尺度的扩展,更是对宇宙本质的颠覆。 第四部分:膨胀的奥秘与时空的本质 本章探讨了宇宙学从纯粹的哲学思辨转向实证科学的历程。爱丁顿对日食的观测验证了广义相对论的预言,预示着时空本身是可以弯曲的。 随后,本书将详尽解析爱德温·哈勃对星系红移的发现。这一发现直接指向了宇宙正在膨胀的现实。我们将介绍拉米特“大爆炸”理论的逐步确立过程,并详细阐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的发现如何成为该理论不可动摇的基石,将宇宙的年龄确定在了数十亿年级别。 第五部分:前沿的边界——暗物质、暗能与系外生命 步入当代,本书将探讨我们知识体系中最大的两个谜团:暗物质和暗能。我们将梳理旋转曲线的异常、引力透镜效应如何迫使科学家承认宇宙中绝大部分的物质和能量是我们无法直接观测到的。暗能,作为驱动宇宙加速膨胀的神秘力量,如何挑战着我们对引力本质的理解,并暗示着宇宙的终极命运可能并非收缩,而是永恒的加速分离。 最后,本书转向了对“我们是否孤独”这一终极问题的探讨。从德雷克方程的建立,到开普勒望远镜和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JWST)对系外行星大气层化学特征的分析,展示了现代天文学家如何在浩瀚的数据中寻找生命的微弱信号。我们审视了系外行星的“宜居带”概念,并讨论了对“生命”本身定义的哲学拓展。 结语:永恒的求知之旅 本书在结尾处回归人文关怀,总结了人类通过观测星空所获得的认知进步对哲学、宗教和社会结构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并非在寻找一个终极答案,而是在体验一种持续的、由好奇心驱动的探索过程。宇宙的浩瀚和自身的渺小,构成了人类智慧最深刻的张力与动力。 (全书特色:语言力求富有画面感和历史厚重感,侧重于科学发现背后的思想碰撞与方法论的演进,而非纯粹的公式推导。它旨在激发普通读者对宇宙的敬畏,并理解科学是如何一步步揭开面纱的。)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阅《2017年中国天文年历》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知识的宝库,而这本书的主人正是那位慷慨的守护者。它不仅仅是一本记录天象的工具书,更是一次深入人心的宇宙旅行。书中的内容层次分明,从宏观的宇宙结构到微观的星体运动,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星系演化”的章节印象深刻,它通过一系列的图文并茂的展示,讲述了星系是如何诞生、成长、合并,最终形成我们今天看到的壮丽景象。这种宏大的叙事,让我感受到了宇宙的生命力和时间的力量。而且,这本书还非常关注“观测实践”,它会提供很多关于望远镜选择、目镜使用、甚至是如何拍摄星轨的实用建议,这对于像我这样喜欢自己动手去探索星空的人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财富。这本书让我觉得,探索宇宙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一步步接近的奇妙旅程。

评分

我收到《2017年中国天文年历》时,最先吸引我的是它那份精致的设计。封面选用的材质和设计都透着一股典雅的气息,让人忍不住想要细细品味。翻开来,里面精美的插图和清晰的图表让我眼前一亮。很多天文现象的示意图都非常直观,即使是像行星冲日、月食这样的复杂概念,也能通过图示轻松理解。作为一名对宇宙充满好奇的业余爱好者,我常常会去户外观测,而这本书就成了我随身携带的“星空指南”。它不仅列出了2017年值得关注的天象,还提供了如何观测的建议,比如在什么时间、什么方位能看到,以及是否需要借助望远镜。我特别欣赏的是,书中还会提及一些关于光污染的知识,提醒我们如何在城市环境中也能尽量欣赏到美丽的星空。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它的“前瞻性”,它不仅回顾了2017年的天文事件,还为我们打开了未来观星的视野,让我对即将到来的精彩天象充满期待。这本书就像一位细心的朋友,时刻提醒着我,宇宙中总有令人惊叹的美景等待我去发现。

评分

哇,拿到这本《2017年中国天文年历》真是让人惊喜!作为一个对星空一直充满好奇,但又常常因为专业知识不足而感到困扰的普通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宇宙的大门。翻开扉页,一股沉甸甸的知识感扑面而来,但又不会让人觉得枯燥乏味。它的编排设计很人性化,那些复杂的星象图谱被处理得清晰易懂,就算是初学者也能快速找到北斗七星、猎户座等熟悉的星座。我最喜欢的是它在介绍每一个天象时,都会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或者神话传说,比如某个星座的起源,或是古人是如何观星的。这让冰冷的科学知识瞬间变得有温度、有生命力,也更容易让人记住。而且,这本书不仅仅是“看”星星,它还教会我“怎么”去看,比如什么时候是最佳的观星时间,用什么工具辅助观测效果更好,甚至是不同季节的星空变化。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个耐心又博学的向导,一步一步地引领着我,让我不再只是仰望星空,而是能够真正地“读懂”它。这对于我这种只想浅尝辄止,又希望有所收获的读者来说,实在太友好了。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对“天文年历”的印象还停留在那种一本正经、充满数字和公式的科普读物上,可能不太适合我这种脑子里只有“流星雨好美”的简单想法的人。但《2017年中国天文年历》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不仅仅是记录了2017年发生的天文事件,更像是一部关于“时间”和“宇宙”的诗篇。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优雅,不是那种生硬的科学术语堆砌,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宇宙的浩瀚与规律。我尤其喜欢它对月相变化的描绘,不仅仅是告诉你“今天月亮是满月”,而是会详细解释为什么会有月相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地球上的生命可能有什么影响,虽然只是科学上的探讨,但读起来却像是在听一个关于光影交织的古老故事。而且,这本书还会提及一些中国传统的观星习俗和节气与天文现象的联系,这让我感到特别亲切,仿佛在追溯我们民族与星空千丝万缕的联系。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文化的回溯,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他们对宇宙的敬畏之心。

评分

拿到《2017年中国天文年历》这本书,首先给我的感觉就是它的“专业”与“易懂”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平衡。作为一个曾经在天文馆工作过一段时间的人,我深知要将复杂的宇宙知识以一种普通大众能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有多么困难。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回避科学的严谨性,但同时又运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比喻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让那些抽象的天文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黑洞”和“暗物质”的解读,虽然这是当前天文学研究中最令人着迷也最神秘的领域,但这本书却能用一种非常平实的语言,勾勒出它们的轮廓,让你在惊叹宇宙的神秘之余,还能对这些前沿的科学理论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而且,书中还会穿插一些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将现代科学与传统智慧相结合,展现了人类探索宇宙的悠久历史。对于我这种对天文学有一定基础,但又想不断拓展知识边界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