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語言文字學奠基之作,瞭解古代文化的經典文獻。
我國傳統語言文字學始自先秦,到漢代齣現瞭四部重要著作:儒傢“十三經”之一、被稱為“辭書之祖”的《爾雅》,世*語言學史上極早的方言比較詞匯集《方言》,我國文字學史上首部之作《說文解字》和我國詞源學首部專著《釋名》。這四部著作在中國傳統學術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成為曆代治學者的必讀書目,而其中記錄的大量先秦兩漢詞匯,也使其成為一般讀者瞭解古代文化、製度、名物的經典文獻。
☆影印加注字頭索引,方便閱讀與檢索的平價好書。
為嚮廣大對古代文化、傳統小學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便於使用的小學經典著作,我們在選取精良底本影印的基礎上,對文本加以圈點斷句,於每頁天頭添加瞭楷書字頭,並在書後編製瞭音序、筆畫索引,既充分展現瞭刻本原貌,又便於讀者閱讀使用,實現瞭版本價值與實用價值的度統一。對於底本字跡模糊、缺損之處以及部分,書後撰寫瞭編者注,可供讀者參考。
《爾雅》是我國首部詞典,也是儒傢“十三經”之一,早已成為傳統小學領域的經典之作,在訓詁學、文字學、詞匯學等領域占有重要地位。但目前以影印麵貌行世的單注本《爾雅》並不多見,此次我們選取較為經典的宋刊十行本進行影印,希望為讀者提供一個既便於閱讀又有較版本價值的讀本。
《方言》是漢語方言學的首部著作,在中國語言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東晉郭璞為之作注,其注本流傳下來即今本《方言》。李孟傳潯陽郡齋刻本為《方言》存世宋槧孤本,現以此為底本影印,加以圈點斷句,並編製音序、筆畫索引,以方便讀者。
《說文解字》簡稱《說文》。作者是東漢的經學傢、文字學傢許慎(獻給漢安帝)。《說文解字》成書於漢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說文解字》是我國首部按部首編排的字典。《說文解字》開創瞭部首檢字的先河,後世的字典大多采用這個方式,段玉裁稱這部書“此前古未有之書,許君之所”。
《釋名》原題漢北海劉熙成國撰。該書試圖說明詞的“所以之意”,而聲訓是它的途徑,作者力圖以聲訓探尋事物命名之源,保留瞭很多上古漢語的信息,對後世的訓詁學影響很大。
【《方言》撰者】揚雄,字子雲,西漢學者,蜀郡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人。漢成帝時為給事黃門郎,王莽時校書天祿閣。以文章名世,喜文字訓詁,尤喜好研討各地方言,在前人林閭翁儒等采集的基礎上,利用孝廉和士兵集中長安的機會,廣泛進行調查訪問,積纍材料,並采摘古代典籍有關詞匯,曆時二十七年,撰成《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彆國方言》,簡稱《方言》。
【《說文解字》撰者】許慎,東漢人,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東)人。曾經從師於賈逵,習學古文,博通經籍,當時的人謂“五經無雙許叔重”。
【《釋名》撰者】劉熙,字成國,東漢學者,青州北海人(今山東濰坊)。據後世學者研究,劉熙是漢末名士。
齣版說明:
我國傳統的語言文字學又稱小學,為治經明史之基礎,其發展源遠流長,經曆瞭先秦的萌芽時期,到漢代齣現瞭重要的語言學著作《爾雅》《方言》《說文解字》和《釋名》。作為傳統語言學的奠基之作,這四部典籍為曆代治學者所重視,為中華文化的傳承作齣瞭重要貢獻。當下傳統文化深受重視,許多讀者由文而史,而經,進而對上述四種小學典籍産生瞭很大興趣,卻苦於找不到一種既有一定性,又便於使用的本子。有鑒於此,我們不以所謂善本、孤本為追求目標,而選取四種經典版本加以影印,施以圈點句讀、標示字頭、編製索引,為學界提供方便精善的讀本。
這套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它收錄瞭四部重要的古代語言學著作,更在於它們共同構建瞭一個完整的古代語境分析體係。如果你想真正理解中國古代典籍中的詞義,沒有這四部作為基礎參照,很多微妙的語境和情感色彩都會被現代的理解所“稀釋”。它們之間是互為補充的,一個側重於字形本義,一個側重於詞義辨析,一個側重於名詞的解釋,另一個則提供瞭更廣闊的地域性詞匯背景。我發現自己開始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去重讀《詩經》和《楚辭》,以前讀不懂的詩句,現在通過對照這些古代的“詞典”,一下子變得鮮活起來,充滿瞭畫麵感和情感張力。對於任何緻力於深入瞭解中國古代文學和思想的人來說,這套書是不可或缺的“基石”。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復古與現代的完美融閤,拿到手沉甸甸的,紙張的質感也非常好,那種略帶泛黃的米白色,讓人有種捧讀珍寶的莊重感。我特彆喜歡封麵那種用傳統書法字體排版的樣式,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不會讓人覺得老氣。內頁的排版也相當用心,字體的選擇和行距都考慮到瞭長時間閱讀的舒適度,不像有些古籍影印本那樣讓人眼花繚亂。每次翻開,都能感受到齣版社對傳統文化的敬畏與用心。不過,如果是對古籍原貌有極緻追求的學者,可能會覺得它在還原度上稍微“美化”瞭一些,但對於像我這樣想親近經典又怕被晦澀文字勸退的普通讀者來說,這種適度的優化恰到好處,是值得入手的一套“傳傢寶”級彆的書籍。它不僅僅是文字的集閤,更像是一件精心製作的工藝品,擺在書架上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綫。
評分作為一名對外漢語的學習者,我對各種語言學專著都有所涉獵,但通常那些工具書都顯得過於學術化,晦澀難懂,很難堅持讀下去。然而,這套書中的幾部作品,雖然研究的是古代語言現象,但其論述邏輯和案例選擇卻異常清晰。特彆是其中關於地域性詞匯差異的探討,對於理解現代漢語方言的根源非常有幫助。作者們不是生硬地給齣結論,而是通過大量的實例對比,引導讀者自己去發現規律。閱讀過程本身就像是在進行一場精彩的偵探遊戲,充滿瞭探索的樂趣。它教會瞭我如何帶著批判性的眼光去審視和比較不同的語言現象,極大地提升瞭我對語言本質的認識,遠遠超齣瞭我預期的工具書範疇,更像是一部精彩的語言學史詩。
評分我之前對古代漢語的認識非常有限,總覺得像《說文解字》這種書是高不可攀的“天書”,隻存在於象牙塔裏。但真正開始閱讀這套書後,纔發現它遠比我想象的要生動有趣得多。它不是枯燥的詞匯羅列,而是充滿瞭對古代生活場景的想象空間。比如,當你查到一個簡單的象形字,書裏會細緻地解析它的結構和演變,你會恍然大悟,原來古人造字是如此的富有智慧和畫麵感。這種從字源追溯到文化脈絡的閱讀體驗,極大地滿足瞭我的好奇心。它像一把鑰匙,一下子打開瞭通往先秦兩漢時期社會風貌的大門,讓我體會到語言和文化是如何緊密相連、共同呼吸的。這種“頓悟”的瞬間,是閱讀其他任何現代書籍都難以給予的。
評分坦白說,剛開始接觸這種經典匯編,我有些擔心它的實用性,畢竟現在獲取信息太便捷瞭,一個APP或許就能給齣幾個簡單的解釋。但讀瞭幾天後,我徹底打消瞭這個疑慮。這四部著作的精妙之處在於它們的“溯源”能力,它們提供的不是一個靜態的解釋,而是一個動態的“演化鏈條”。比如,通過《釋名》的對應關係,我能清晰地看到古人是如何根據事物的功用來命名它們的,這種邏輯思維方式是現代語言習慣中已經消退的。而且,這套書的版本選擇和校注非常可靠,沒有那種隨處可見的低級錯誤,這對於需要長期參考的讀者來說至關重要。它成功地將原本散落在浩瀚典籍中的精粹,濃縮成瞭一個可以隨時取用的“知識金礦”,讓古人的智慧得以跨越韆年,繼續滋養我們的思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