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水産動物營養與飼料學(第二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傢級規劃教材》以水産養殖魚、蝦為主要研究對象,兼顧其他水産動物,係統地介紹瞭現代水産動物營養與飼料學的基本理論和技術。《水産動物營養與飼料學(第二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傢級規劃教材》保持第一版的框架基本不變,即緒論和水産動物營養學原理、魚蝦類的攝食與消化吸收、水産動物營養研究方法、漁用配閤飼料原料、漁用配閤飼料添加劑、飼料配方的設計與加工、漁用配閤飼料的質量管理與評價和投飼技術8章沿用瞭第一版的主要內容,又增加瞭水産動物繁殖期的營養和營養與水産動物的健康兩章新內容,共10章。同時,強化瞭營養素的代謝原理、水産養殖動物能量學、營養免疫學、分子營養學、營養研究新方法等新內容,以適應本學科的發展。
《水産動物營養與飼料學(第二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傢級規劃教材》作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傢級規劃教材,可供水産養殖專業、營養與飼料專業的本科生、研究生使用,也可供從事水産養殖、飼料生産的專業技術人員參考。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 前言
緒論
第一節 水産動物營養與飼料學研究的對象和目的
第二節 飼料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節 飼料工業的發展概況和發展前景
第四節 水生動物與畜禽營養學特徵的異同
第五節 本課程的性質、地位和任務
復習題
第一章 水産動物營養學原理
第一節 蛋白質營養
第二節 糖類營養
第三節 脂類營養
第四節 能量營養
第五節 維生素營養
第六節 礦物質營養
第七節 營養物質問的相互作用
復習題
第二章 水産動物繁殖期的營養
第一節 親體的營養
第二節 幼苗的營養
復習題
第三章 魚、蝦類的攝食與消化吸收
第一節 魚、蝦類的攝食
第二節 魚類的消化係統及消化酶
第三節 甲殼動物的消化係統和消化酶
第四節 魚、蝦類對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
第五節 消化率
復習題
第四章 營養與水産動物的健康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脂肪酸與水産動物的免疫力和抗病力
第三節 維生素、微量元素與水産動物的免疫力和抗病力
第四節 水産動物的免疫刺激物質
第五節 飼料源性有害物質與水産動物健康
第六節 投飼策略與水産動物健康
復習題
第五章 水産動物營養研究方法
第一節 消化生理研究方法
第二節 飼養試驗研究方法
第三節 能量學研究方法
第四節 營養免疫學研究方法
第五節 分子營養學研究方法
復習題
第六章 漁用配閤飼料原料
第一節 飼料和飼料原料的概念及分類
第二節 蛋白質飼料
第三節 能量飼料
第四節 粗飼料、青綠飼料
第五節 飼料源開發的意義與技術
復習題
第七章 漁用配閤飼料添加劑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營養性飼料添加劑
第三節 非營養性飼料添加劑
復習題
第八章 飼料配方的設計與加工
第一節 配閤飼料的定義和分類
第二節 配閤飼料配方的設計
第三節 配閤飼料的加工工藝與設備
第四節 水産動物的營養需求和飼料配方
復習題
第九章 漁用配閤飼料的質量管理與評價
第一節 漁用配閤飼料的質量管理
第二節 漁用配閤飼料的貯藏與保管
第三節 漁用配閤飼料質量評定方法
復習題
第十章 投飼技術
第一節 投飼量
第二節 養魚投飼技術
第三節 養蝦投飼技術
第四節 自動投飼機簡介
復習題
實驗
實驗一 魚類飼料的總消化率及其蛋白質消化率的測定
實驗二 漁用配閤飼料配方的電腦設計
實驗三 用RT-PCR技術檢測特異性mRNA
索引
主要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本書第一版是農業部組織編寫的全國高等農業院校通用教材,由全國高等農業院校教材指導委員會審定,供水産養殖和淡水漁業專業使用。第一版由李愛傑教授主編,1996年10月由中國農業齣版社齣版,並且於1998年8月由颱灣水産齣版社齣版繁體中文版。不僅在全國高等農業院校相關專業全麵使用,而且對水産動物營養研究和飼料的生産實踐也起到瞭重要的指導作用,受到廣大師生、科技工作者和飼料生産技術人員的好評。本書第二版被教育部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傢級規劃教材。
我國水産養殖具有悠久的曆史,春鞦末期,範蠡就編寫瞭世界上第一部養魚專著《養魚經》。自20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以來,在我國政府相關政策的鼓勵和科技進步的推動下,水産養殖事業飛速發展,取得瞭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我國1978年水産養殖的産量僅占水産總産量的25%,1988年超過瞭50%,到2007年達到瞭70%,水産養殖總産量超過瞭4000萬t,成為國際上首屈一指的水産養殖大國。
水産養殖的發展,推動瞭水産動物營養研究與飼料工業的發展。但是由於我國水産養殖動物營養研究與人工配閤飼料開發起步晚,飼料工業滯後成為製約我國水産養殖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長期主要使用飼料原料、低質飼料或冰鮮小雜魚作為飼料的養殖方式,對我國水産養殖的可持續發展産生瞭負麵影響。近幾年來,從政府到科技工作者對這些問題均給予瞭充分重視,我國在水産動物營養研究和高質量配閤飼料開發方麵都取得瞭可喜的進步。國際上,近幾年來為瞭適應水産養殖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在環境營養學、繁殖營養學、免疫營養學、分子營養學等新的學科領域也取得瞭長足的進步。
本書以水産養殖動物為研究對象,以魚、蝦為主,兼顧其他水産動物,以水産動物營養理論為基礎,兼顧配閤飼料配方、加工技術與投飼技術。在保持本書第一版框架基本不變的原則下,強化瞭主要營養素的代謝原理,增加瞭水産養殖動物能量學、水産動物繁殖期的營養學機理、免疫營養學、分子營養學、水産動物營養學研究方法等新內容,以適應本學科的發展。並且隨著這些新領域的發展,這些內容還需要不斷充實和提高。各院校對本課程的講授內容,應根據各自的具體情況,麵嚮社會需求來安排,不必強求一律。
《水産動物營養與飼料學(第二版)》圖書簡介 一、 概述 《水産動物營養與飼料學(第二版)》是一部係統、全麵、深入探討水産動物營養需求、飼料科學與工程的權威著作。本書由國內水産營養與飼料學領域的頂尖專傢團隊傾力編著,旨在為高等院校水産養殖、動物營養、飼料科學等相關專業學生及從事水産養殖、飼料研發、疾病防治、漁業管理等領域的研究人員、技術人員和從業者提供一本必備的參考書。 本書內容涵蓋瞭水産動物營養學的基本理論、各類營養素的功能與代謝、水産動物的營養需求、飼料原料的評價與應用、配閤飼料的配方設計與生産工藝,以及影響飼料效果的多種因素等。在第二版中,本書在保持原有科學嚴謹性的基礎上,緊密結閤瞭當前水産養殖業發展的新趨勢、新技術和新問題,對內容進行瞭大量的更新和充實,力求體現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行業實踐。 二、 核心內容解析 1. 水産動物營養學基礎 消化生理與營養素轉化: 本部分詳細闡述瞭不同種類水産動物(魚類、蝦蟹類、貝類、藻類等)的消化係統結構特點、消化酶的種類與活性、以及營養素在體內的吸收、轉運、代謝和排泄過程。強調瞭不同水産動物在消化生理上的差異性,以及這些差異如何影響其營養需求和飼料選擇。深入探討瞭碳水化閤物、脂類、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以及水等六大類營養素在水産動物體內的具體功能、生物學作用、代謝途徑和相互關係,並詳細列舉瞭與營養素代謝相關的關鍵酶和激素。 能量代謝與營養需求: 詳細講解瞭水産動物的能量來源、能量的轉化與利用,以及影響能量消耗的內因和外因。提齣瞭能量淨值(NE)、可代謝能(ME)、總能(GE)等多種能量評價指標,並闡述瞭其在飼料配方中的應用。係統介紹瞭魚、蝦、蟹等主要經濟水産動物在不同生長階段、不同養殖環境下的營養需求,包括蛋白質、氨基酸、脂肪、脂肪酸、維生素、礦物質、能量等關鍵營養素的推薦攝入量,以及這些需求量的測定方法和影響因素。 2. 水産飼料原料學 飼料原料的分類與特性: 全麵介紹和評價瞭當前水産飼料中常用的各類原料,包括植物性蛋白原料(如豆粕、菜籽粕、玉米蛋白粉等)、動物性蛋白原料(如魚粉、肉骨粉、血粉、蠶蛹粉等)、碳水化閤物原料(如榖物類、薯類、澱粉類等)、脂類原料(如魚油、豆油、亞麻籽油等)、維生素預混料、礦物質預混料、添加劑等。 原料的營養價值評價: 詳細闡述瞭各種飼料原料的營養成分組成、消化率、生物學利用率,以及影響其營養價值的因素,如加工方法、儲存條件、品質優劣等。重點介紹瞭氨基酸分析、脂肪酸譜分析、礦物質含量測定、抗營養因子檢測等科學的原料評價技術,並提供瞭多種原料的營養成分數據庫和評價錶格,方便用戶參考。 新型飼料原料的開發與應用: 關注瞭當前飼料工業發展的前沿,介紹瞭包括昆蟲蛋白、藻類蛋白、微生物蛋白、植物提取物、功能性添加劑等新型飼料原料的來源、生産技術、營養特性、應用前景以及潛在的風險與挑戰。 3. 配閤飼料的配方設計與生産 配閤飼料配方設計的原則與方法: 深入剖析瞭配閤飼料配方設計的科學原理,包括滿足水産動物營養需求、經濟性原則、加工適宜性原則、減少環境汙染原則等。詳細介紹瞭基於不同目標(如生長、繁殖、抗病等)、不同養殖模式(如池塘養殖、工廠化養殖、海水養殖、淡水養殖等)的配方設計策略。 配方軟件的應用: 介紹瞭當前主流的飼料配方軟件及其使用方法,重點講解如何利用軟件進行最優配方計算,考慮多種約束條件,並進行敏感性分析。 飼料加工工藝與設備: 詳細介紹瞭水産配閤飼料的加工工藝,包括原料的預處理(粉碎、混閤、製粒等)、膨化、乾燥、冷卻、包裝等環節。分析瞭不同加工工藝對飼料品質、營養價值、消化吸收率和儲存穩定性的影響。重點介紹瞭擠壓膨化飼料的原理、工藝參數(溫度、壓力、水分、螺杆構型等)的控製及其對飼料形態、浮力、適口性、消化率的影響。 飼料品質控製與質量檢測: 闡述瞭飼料生産過程中的質量控製要點,包括原料驗收、生産過程監控、成品檢驗等。介紹瞭飼料的感官指標(顔色、氣味、粒度、形態)、物理指標(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縴維、灰分、膨脹度、破碎率、耐水性等)和生物學指標(消化率、生長性能、健康狀況等)的檢測方法。 4. 影響水産動物飼料效果的因素 飼料適口性與采食行為: 詳細探討瞭影響水産動物飼料適口性的因素,包括味道、氣味、顔色、形態、質地等,以及這些因素如何影響動物的采食量和采食頻率。介紹瞭提高飼料適口性的策略,如添加誘食劑、調整飼料粒度等。 飼料的消化吸收與利用: 深入分析瞭飼料在水産動物體內的消化、吸收和利用過程,以及影響這些過程的生理、環境和飼料因素。重點關注瞭營養素的消化率、生物學利用率,以及如何通過優化飼料配方和加工工藝來提高其利用效率。 養殖環境因素: 詳細闡述瞭水溫、水質(pH、溶解氧、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等)、溶氧、光照、鹽度、水流等養殖環境因素對水産動物采食、消化、吸收和營養需求的影響。強調瞭養殖環境與飼料營養的協同作用。 水産動物生理與健康狀況: 探討瞭水産動物的生長階段、性彆、健康狀況、應激反應等生理因素對營養需求和飼料利用的影響。例如,生長旺盛期、繁殖期、病愈期等不同生理狀態下的營養需求差異。 5. 特殊水産動物的營養與飼料 魚類營養與飼料: 針對不同經濟價值的魚類(如草魚、鯉魚、羅非魚、加州鱸魚、石斑魚、鮭鱒魚類等),分彆介紹瞭其營養需求特點、常用飼料原料、配方設計和加工工藝。 蝦蟹類營養與飼料: 重點闡述瞭蝦蟹類特有的營養需求,如幾丁質、鈣、磷、類鬍蘿蔔素等,以及其飼料配方和加工特點。 貝類與甲殼類營養: 介紹瞭貝類和部分特種甲殼類(如海參、鮑魚)的營養需求和特異性飼料。 水産苗種營養: 專設章節闡述瞭水産苗種(包括浮遊生物、早期稚幼魚、蝦苗、蟹苗等)的營養需求特點、開口餌料的選擇與製作,以及提高苗種成活率的飼料策略。 6. 水産飼料的添加劑與功能性配方 常用飼料添加劑: 詳細介紹瞭飼料中常用的添加劑,如: 飼料保質劑: 如抗氧化劑(BHT、BHA、Ethoxyquin)、防黴劑(丙酸、甲醛等)。 消化促進劑: 如酶製劑(植酸酶、蛋白酶、澱粉酶、脂肪酶、縴維素酶等)、益生菌、益生元。 免疫增強劑: 如β-葡聚糖、殼聚糖、核苷酸、維生素C、維生素E、硒等。 抗生素與替抗劑: 詳細討論瞭抗生素在水産飼料中的應用、風險及國傢相關政策,並重點介紹瞭各類替抗劑(如植物提取物、有機酸、錶麵活性物質等)的作用機製和應用前景。 色澤改良劑: 如類鬍蘿蔔素(蝦紅素、角黃素)、葉黃素等。 其他添加劑: 如氨基酸、礦物質微量元素強化劑、誘食劑、防應激劑等。 功能性水産飼料: 介紹瞭針對特定功能開發的飼料,如: 抗病飼料: 如何通過調整營養素和添加功能性成分來提高水産動物的抗病能力。 促生長飼料: 如何優化營養配比和添加劑來最大化生長速度。 繁殖飼料: 針對親魚的營養需求,配製具有促進繁殖性能的飼料。 脫毒飼料: 用於解除飼料中潛在毒素的影響。 7. 水産動物營養與飼料研究的新進展與展望 精準營養與個體化營養: 探討瞭未來水産動物營養研究的發展方嚮,包括如何實現精準營養和個體化營養,以滿足不同個體、不同狀態水産動物的營養需求。 可持續水産養殖與綠色飼料: 關注瞭可持續發展理念,介紹瞭如何開發和利用環境友好型飼料原料,減少對海洋資源的依賴,降低養殖廢棄物對環境的影響,實現綠色、可持續的水産養殖。 分子營養學與基因組學在水産營養中的應用: 探討瞭利用分子生物學技術(如基因組學、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來深入研究營養素在水産動物體內的作用機製,為精準營養和新型飼料的開發提供理論指導。 智能化與自動化在飼料生産中的應用: 展望瞭智能化和自動化技術在飼料生産中的應用,以提高生産效率、保證産品質量、降低生産成本。 三、 適用人群與價值 本書適閤以下人群閱讀: 高等院校學生: 水産養殖、動物營養、飼料科學、水族科學等專業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科研人員: 從事水産動物營養、飼料開發、水産養殖技術研究的科研工作者。 技術人員與工程師: 水産飼料生産企業研發、生産、質量控製和技術服務人員。 水産養殖從業者: 農場主、養殖技術員、水産養殖技術推廣人員。 相關管理部門及谘詢機構: 從事漁業資源管理、食品安全、産業政策研究的專業人士。 《水産動物營養與飼料學(第二版)》不僅是一部知識性的學術專著,更是一本實踐指導性的工具書。它能夠幫助讀者: 建立紮實的理論基礎: 深刻理解水産動物營養代謝的基本原理。 掌握先進的飼料生産技術: 瞭解最新的飼料原料應用、配方設計和加工工藝。 解決實際生産問題: 指導用戶科學選擇飼料原料、閤理配製飼料、優化養殖管理。 推動行業發展: 為水産養殖業嚮高效、綠色、可持續方嚮發展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撐。 本書以其科學性、前沿性、係統性和實用性,必將成為水産營養與飼料學領域的研究者和從業者案頭的常備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