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書 [The Book of Tea]

茶之書 [The Book of Tea]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岡倉天心 著,高偉 譯
圖書標籤:
  • 茶道
  • 日本文化
  • 哲學
  • 曆史
  • 生活方式
  • 美學
  • 儀式
  • 禪宗
  • 文化研究
  • 藝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四川文藝齣版社
ISBN:9787541143328
版次:1
商品編碼:12027475
包裝:精裝
外文名稱:The Book of Tea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68
字數:6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 影響世界一百餘年的茶道經典。   自1906年問世以來,《茶之書》已有法語、德語、西班牙語、瑞典語等十幾種譯本,並入選美國中學教科書,在世界範圍享有持續的影響。   ◆ 用英語介紹東方思想的扛鼎之作。   以茶道為切入口,通過茶道的産生、流傳、儀式及其背後的哲學思想,岡倉天心直抵日本古典美學的精髓,被歐美學界譽為嚮世界傳輸東方文化觀念的代錶作。   ◆ 富有詩意的人文隨筆。   全書洋溢著濃鬱的文人氣息,茶道的理想與精神,日本的生活藝術和審美觀,隨著作者清雅雋永的文筆逐一顯現。展捲閱讀,就是一次絕好的審美體驗。

內容簡介

  《茶之書》以精簡如詩的文字,深入淺齣,宏觀遠照,揭示瞭道傢思想和禪宗思想所體現的東方文化的深層精髓。岡倉天心不僅勾勒茶史的梗概,更能藉助茶道精神的探索來闡發茶人的美學追求,論衡東西文化的異同,賦予世俗中形而下的飲饌之事以美學意義,具有強烈的文化流布功能。他所立足的是東方和日本,他所麵對的是日本明治時期西風壓倒東風的時局,故而倡導以“愛與和平”的東方精神,抗衡西方的物質與機械性。

作者簡介

  岡倉天心(おかくら てんしん) ,  日本明治時期著名的美術傢、美術評論傢、美術教育傢、思想傢,日本近代文明啓濛期重要的人物之一。先後任職於日本美術學校和波士頓美術館東方美術部門,提倡“東方精神觀念深入西方”,強調亞洲價值觀對世界進步作齣貢獻,深刻影響瞭20世紀之初西方人對日本的印象。

內頁插圖

目錄

中文版序 / 001
文∕丁東
第一章 / 009
人情之飲
第二章 / 025
茶的流派
第三章 / 041
道與禪
第四章 / 059
茶室
第五章 / 079
藝術欣賞
第六章 / 093

第七章 / 113
茶道大師

精彩書摘

  茶最初為藥,逐漸發展成為飲品。在 8世紀的中國,飲茶成為上流社會的風雅嗜好,在詩歌中常常被提及。到瞭 15世紀,日本則使飲茶成為高貴之事,將其發展成為一種唯美主義的宗教,即茶道。因為人們對庸庸碌碌的日常生活深感失望,於是對美便有瞭迷戀,茶道就是對美的狂熱崇拜。茶道讓我們認識事物的純潔與和諧,體會人們相互之間寬容慷慨的秘密,感受社會有序可循的浪漫精神。究其本質,茶道是對殘缺的崇拜,是溫柔的嘗試。盡管我們深知生命本不可能完美,但茶道卻意在成就生命的某種完美。   茶道並非人們通常認為的唯美主義,因為茶道同時還與倫理學和宗教相關,錶達的是我們對人類和自然的整體觀點。它是衛生學,因為它強調潔淨;它也是經濟學,因為它化繁為簡,讓人從簡樸價廉的事物中感受到舒適;它還是道德倫理學,因為它界定瞭我們對於宇宙的比例感。它使一切嗜茶者都成為品味上的貴族,從而展現瞭東方世界民主精神的真諦。   日本長期與世隔絕,這實際上對其內省和反思極為有益,也為茶道的發展創造瞭高度有利的環境。我們的居傢陳設以及生活習慣、服飾和烹飪、瓷器、漆器、繪畫,乃至日本文學本身,都深受茶道的影響。任何認真研究日本文化的人,都絕不會忽略茶道對日本人的影響。它使貴族女性的閨房變得雅緻,讓尋常百姓的住所頗具魅力。山野農夫學會如何擺設花草樹木,平民勞工通曉如何建造山水景觀。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人難以體會人生中酸甜苦辣所蘊含的種種樂趣,會被說成是身上“沒有茶水”。相反,如果一個人過於唯美,桀驁不馴,無視人間疾苦,隻知沉溺於個人情感,我們則會指責他身上“茶水太多”。   毋庸諱言,局外人可能會認為我們真是小題大做。他可能會說:喝茶而已,哪用得著如此鄭重其事!可是,一杯茶可以帶給人極大樂趣,讓人感覺自身的渺小,讓人瞬時熱淚盈眶,讓人可以湮滅對永恒的渴求,想到這一切,我們就不應該責備自己對茶如此重視。人類在其他有些事上做得過分得多。對酒神巴剋斯(Bacchus)的崇拜,使我們付齣瞭太多代價;我們甚至還過度美化瞭戰神的形象。人們為何不能信奉茶花女王,沉浸在源於她聖壇的溫情暖流中呢?飲下象牙白瓷杯盛放的琥珀色茶水,品茶者可以感受到孔子無言的親切,老子辛辣的逗趣,以及釋迦牟尼自身優雅的芬芳。   那些不能從自身偉大事物中發現渺小之處的人,大多也會忽視他處平凡之事中的偉大之處。一般的西方人總是洋洋自得,覺得東方人有許多離奇古怪而又傻氣的怪癖。在他們眼中,茶道不過是又一樁例子而已。在日本人盡情沉醉於安寜平和的高雅藝術時,他們習慣於認為日本是蠻夷之邦。而當日本人開始在中國東北進行大規模殺戮之際,他們卻稱日本為文明國傢。西方世界近來對於武士道精神産生諸多興趣,因為這種“死之藝術”讓我們的士兵癡迷於自我犧牲,但他們卻幾乎沒人關注茶道,其實茶道正是我們“生之藝術”的重要代錶。如果要藉助可怕的戰爭我們纔能成為文明國傢,那我們倒更樂意當一個野蠻人。我們樂於等待,等待我們的藝術和理念受到應有尊重的時候。   什麼時候西方纔會或願意理解東方?他們已經用很多事實和想象織成一張怪異之網,罩住亞洲人,讓我們常常感到恐慌。在他們的描寫中,我們要麼是靠老鼠和蟑螂為食,要麼就是賴荷花的香味為生。在他們心目中,我們的生活要麼是無謂的沉迷,要麼是卑微的感官享受。印度人的靈性一直被嘲笑為無知,中國人的節製成瞭愚蠢,日本人的愛國主義則被說成是宿命論的結果。他們甚至還說,因為亞洲人神經組織麻木遲鈍,所以對疼痛的感覺不太敏感!   以我們為笑料讓你們開心有何不可呢?亞洲迴敬道。如果你們知道我們一直以來對你們的想象和描述,肯定還能獲得更多的笑料。這些笑料源於觀察角度不同而産生的睏惑,也含有不經意間對奇跡的敬意,還包括對新奇事物與未知世界的無言敵意。你們擁有的美德過於高尚,根本不值得嫉妒;你們犯下的罪行過於獨特,根本無法譴責。我們的先輩作傢,還有我們的智者,都曾告訴我們說,你們長有毛茸茸的尾巴,就藏在外衣裏層的某處,還說你們常常用新生嬰兒熬湯吃!不僅如此,我們對你們還有更糟糕的看法:我們一直認為你們是地球上最不切實際的人,因為據說你們總是鼓吹自己從未做過的事情。   現在,東方人心目中的這類誤解正在迅速消失。因為貿易往來,在很多東方港口都能聽見各種歐洲語言。大量亞洲青年蜂擁去往西方的大學就讀,因為那裏有現代教育設施。即使我們的洞察力不夠,還未能深入到西方文化的核心,但至少我們願意學習。我們有些同胞對你們的習俗和禮儀全盤接受,誤以為穿起硬領,戴起高禮帽,就是學到瞭你們的文明。你們矯揉造作的作風真是可悲可嘆,可就是這一切居然讓我們自願對西方屈膝膜拜。另一方麵,西方人一直以來的態度也不利於自己理解東方,這真是很遺憾。基督教士到東方來是宣傳教義,而不是接受東方文化。你們對我們的瞭解很匱乏,即使不是基於以前到東方走馬觀花的旅行者那不可靠的奇聞逸事記錄,也是以對我們浩瀚文獻的一點點拙劣譯作為前提。很少有人能像小泉八雲(Kozumi Yakumo)或是《印度人生命之網》(The Web of Indian Life)的作者那樣,擁有齣眾的氣度,運用手中之筆,形象生動地揭開東方的神秘麵紗,反映我們精神生活中的耀眼榮光。   我這樣直言不諱,也許暴露齣自己對茶道的最高精神一無所知。茶道精神講求溫和沉著,有禮有節。不過我並無意成為講求禮儀的茶道中人。西方新世界和東方舊世界長久以來相互誤解,這已造成大量傷害,因此,隻要能對促進相互間更好的瞭解有所貢獻,我們倒是沒有必要道歉。如果俄國當初能夠屈尊多瞭解一點日本,那麼 20世紀初兩國之間那場血流成河的戰爭本可避免!對東方種種問題的衊視與無知,這給人類帶來瞭多麼可怕的災難!歐洲帝國主義人為誇大“黃禍(the YellowPeril)”,卻沒想到亞洲可能也在蘇醒,認識到瞭“白災(the White Disaster)”的殘酷性。你們可以嘲笑我們身上“茶水太多”,難道我們就不能懷疑你們的身體組織裏壓根兒“沒茶”嗎?   讓我們彼此間不要再諷刺挖苦瞭!東方和西方各自隻能擁有半個地球,即使不想變得更聰明,也不要增添更多的悲傷。我們雖一直沿著不同的軌跡在發展,大傢仍有理由互為補充。你們得到瞭擴張,可犧牲瞭安寜;我們創造瞭和諧,卻在抵抗侵略方麵軟弱無力。你們相信嗎?在某些方麵,東方比西方更為富有!   很奇怪的是,東西方不同的人情卻在茶水中得以相知。茶道是亞洲人唯一贏得普遍尊敬的禮儀。白人一直對我們的宗教和倫理不屑一顧,可在接受這種褐色飲品時卻不帶絲毫猶豫。在西方社會,下午茶現在已成為重要的社交活動。在精美茶碟和托盤的清脆碰撞聲中,在女主人柔和殷勤的敬茶語中,在是否需要奶精方糖的詢問聲中,我們知道,對茶的崇拜已經毋庸置疑地建立起來。飲下午茶的賓客,不再去沉思冥想,隻是靜心等待著屬於自己的香茗。就這一個例子,就錶明瞭東方精神的至高無上。   至於歐洲文獻中關於茶的最早記錄,據說源自一個阿拉伯旅行者的劄記,其中談到,自公元 879年之後,中國廣東省的主要財政收入為鹽稅和茶稅。馬可 ?波羅也在遊記中寫道,1285年,中國有個戶部大臣因擅自提高茶稅被免職。一直到瞭地理大發現時期,歐洲人纔對位於世界另一端的東方有瞭較多的認識。16世紀末,荷蘭人把有關茶葉的消息首次帶迴歐洲,歐洲人纔知道,東方有一種怡人的飲料是用某種樹葉泡製而成。   還有一些旅行者,例如喬瓦尼 ?巴蒂斯塔 ?拉穆西奧(Giovanni Batista Ramusio)在 1559年,L. 阿爾梅達(L. Almeida)在 1576年,瑪費諾(Maffeno)在 1588年,塔雷拉(Tareira)在 1610都曾提到茶葉。此外,在 1610年,荷屬東印度公司首次將茶葉運到歐洲。1636年法國人開始飲茶,1638年俄羅斯也有瞭茶葉的蹤跡,1650年,英國人也迎來瞭茶葉,他們談及茶葉之際,稱其為“受到所有醫生認可的絕妙中國飲料,中國人稱它為茶,其他國傢叫它 Tay,或者 Tea”。與世上所有的美好事物一樣,茶在被人們接受的過程中也曾遇到過阻礙。在 1678年,異教徒亨利 ?薩魏裏(Henry Saville)曾宣稱喝茶是一種骯髒的習俗。喬納斯 ?漢威(Jonas Hanway) 1756年寫瞭一篇散文《論茶》,說男人飲茶似乎會失去風采,女人飲茶則會喪失美貌。茶葉一開始就是奢侈品(一磅約賣 15或 16先令),平民百姓壓根兒消費不起,因而使“飲茶變成上流社會娛樂享受的特權,茶也成為王公貴族間的往來贈禮”。不過,盡管有這些阻力,飲茶的習慣依然以驚人的速度開始傳播。事實上,到瞭 18世紀上半葉,倫敦的咖啡館已經變成茶館,成為艾迪生(Joseph Addison)與斯蒂爾(Steele)這類文人雅士常去之處,在“茶碟”邊悠閑地消磨時光。茶葉還很快成為生活必需品,需要為之納稅。關於這一點,我們不由想到茶葉在世界近代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美洲殖民地人民之所以忍無可忍,決心脫離英國的壓迫,正是因為英國對茶葉徵收重稅。他們憤怒地將裝有茶葉的貨櫃推進波士頓港灣,這成為美國獨立戰爭的開端。   茶的滋味有著難以言說的魅力,讓人無法抵禦,心中之情油然而生。西方幽默作傢很早便讓茶的芬芳成為自己靈感的伴侶。茶沒有葡萄酒的傲氣,也不似咖啡那樣自憐,更不像可可癡傻般的天真。早在 1771年,《旁觀者》雜誌就寫道:“因此,對那些作息時間嚴謹的傢庭,每天早晨花一個小時享受熱茶、麵包和黃油,我想以特彆的方式與他們分享我的所思所得:我熱切建議他們訂購這份刊物,讓其準時在早餐時分送到,成為他們飲茶時不可或缺的良伴。”塞繆爾 ?約翰遜(Samuel Johnson)則如此描述自己的形象:“冥頑不靈、不知羞恥的茶徒,20年來無餐不以茶為伴,並以茶消磨傍晚,以茶送走深夜,以茶迎來黎明。”   查爾斯 ?蘭姆(Charles Lamb)公開聲稱自己是茶之信徒,他曾寫道:就我所知,暗中所為之善事,卻無意間為人所知,此乃人生之大喜。這說齣瞭茶道的真諦。因為茶道正是這樣一種藝術,它讓美蘊含其中,卻又能讓美被人發現,茶道隱含著人們怯於展現的美,它是一種高貴的秘訣,讓你可以平靜而深刻地嘲笑自己,而這恰好就是幽默的本質,即微笑哲學。從這個意義來看,每個貨真價實的幽默作傢,都可以稱為茶道中者,例如薩剋雷(Thackeray),當然也包括莎士比亞(Shakespeare)。那些抗議物質主義的頹廢派(難道這個世界又有什麼時候不頹廢?)詩人,在某種程度上也體現齣他們身上的茶道精神。也許,正因為東西方如今都在認真思索各自的缺陷,大傢纔能在相互慰藉中碰首。   道傢學派認為,在宇宙洪荒之始,精神與物質有過 你死我活的對抗。最後,作為天上太陽化身的黃帝戰勝瞭地上黑暗的化身惡魔祝融。身形龐大的祝融臨死時痛苦難當,撞嚮穹頂,整麵玉質的圓頂藍天震為碎片。天上的眾多星宿因此居無定所,月亮也隻能在夜幕的裂縫間漫遊。處於絕望中的黃帝四處尋找能夠補天之人,終於得償所願,找到瞭來自東海的女媧,她既是女王,也是女神,頭上有角,尾部似龍,身穿火焰盔甲,光彩奪目。她在自己神奇的煉爐中焊齣五色彩虹,用它再造齣中國的蒼穹。然而,據說女媧補天之際漏掉兩個小洞,於是便開始有瞭愛的二元性:兩顆靈魂不停地在虛空中流轉,直到二者結閤在一起,纔使宇宙變得完整。所有的人都必須從頭開始,為自己建造齣希望與安寜之天空。   在現代社會裏,人們熱衷於攫取財富與權力,就像希臘神話中的獨眼巨人一樣凶殘,這事實上已使人情的天空支離破碎。人們變得自私自利,俗不可耐,世界就籠罩在這樣的陰影裏,讓人隻能摸索前行。獲取知識需要昧著良心,行善的條件是要有利可圖。東方與西方就像兩尾在洶湧大海中翻騰的巨龍,拼命想重獲生命之珍寶,卻又徒勞無功。我們需要再齣現一位女媧,去修補這外錶富麗堂皇的荒蕪世界;我們在等待再有一位神仙下凡。但與此同時,讓我們輕啜一口香茗吧。午後的陽光在竹林中閃爍,山中的泉水在汩汩流淌,壺中傳齣的聲音就像鬆葉在沙沙作響。讓我們對短暫的人生充滿嚮往,如癡似呆般地沉浸於事物的美好之中。  ……

前言/序言

  21世紀網絡化浪潮使全球意識日益覺醒,地球變得扁平,人類更趨平等,而世界環境危機也讓生態文明更為深入人心,人們認識到,我們生活於此的世界可能是茫茫宇宙中唯一的綠洲。這些都驅使我們重新思考人類的生存哲學,並催生瞭新的審美觀念。傳統上以雄偉宏大、對稱平衡為特徵的權力崇拜式審美,以堆砌繁復、鑲金嵌玉為趣味的財富炫耀式審美開始受到挑戰與質疑,一種迴歸日常生活、崇尚簡樸自然的生活美學逐漸成為新時代的審美主流。

  何謂生活美學?當代美學傢蔣勛曾說:“迴到大自然,迴到生活本身,發現無處不在的美,這就是生活美學的起點。”做一頓精緻的晚餐,清掃庭院的落葉,觀看落日的餘暉,思念遠方的友人,這些生活中的細微點滴之處,都可以成為審美的客體。藝術並非隻沉睡在遙遠的博物館裏高不可及,也不是隻有少數的藝術大師纔有資格創造,恰如岡倉天心所言:“生活中的小事亦蘊含有偉大之處。”美好的藝術與普通的生活並非斷為兩截,昂貴稀有的古代文物與名人字畫也並非藝術之全部,如果我們能以慎重、謙遜的態度看待世間萬物,就可以把庸碌瑣碎的日常生活變成審美的創造。

  以一花一葉、一茶一飯所昭示的生活美學在今天正受到中國城市新人類的熱切響應,對這一新興美學浪潮追根溯源,我們發現,從形式上,它受惠於日本傳統的茶道;從理念上,則植根於中國古老的禪宗。

  日本傳統美學有一特質,擅長於把一件日用常行的凡俗之物,提升到藝術審美的超越境界。一株野菊插在青瓷瓶中可以錶現閑遠之思,一杯清茶配以古樸的環境就能營造清寂禪心,一次晚餐也足以成為具有驚人之美的懷石料理。平凡生活即是藝術創造,日本的茶道最早實踐並圓滿闡釋瞭這一審美理念。

  日本茶道源於中國佛教寺廟的飲茶風俗,在唐代陸羽的《茶經》之後,飲茶開始脫離單純解渴的原初狀態,逐漸成為上流社會的風雅之物,至宋代經詩僧與文人之手,形成完善的品鑒體係。從唐代的煮茶,宋代的點茶,再到明代的瀹茶,飲茶之風由廟堂之高而漸入江湖之遠,今天已成為中國人日常傢居的“開門七件事”之一,但遺憾的是,中國的飲茶文化在明清以後停滯不前,未能成熟為獨立的審美藝術。

  唐朝時期,茶葉由遣唐使和佛教僧人傳入日本,在宋代,逐漸美學化的飲茶之風更被日本全麵吸收,今天日本抹茶道依然保留著中國宋代點茶法的基本範式。15世紀,日本文人從禪宗茶會得到啓發,創立瞭茶道,對茶捨與茶具形式之美的極緻追求,進而體會“和、敬、清、寂”的心理感悟,最終使之上升為生活的美學。

  一切藝術的背後其實都蘊含著人類看待世界的方式,正如尖頂高聳的歐洲哥特式教堂象徵著中世紀天主教徒對天國的嚮往,而對稱布局的中國皇宮錶現齣統治者對皇權穩定的企盼。宋代高僧圓悟剋勤的“茶禪一味”一語,就彰顯齣茶道與佛教禪宗的密切淵源。岡倉天心憑藉敏銳的文化感知,指齣“禪宗對東方思想有一種特殊貢獻,那就是使俗世與宗教有瞭同等的重要性”。佛經雲“無差彆心”,凡俗之物即偉大之物,正是禪宗的不二論哲學奠定瞭茶道的理論基礎。

  西方宗教劃分瞭塵世與天國的兩重世界,天人懸隔,勢若水火,人必須在天國裏纔能獲得最後的救贖。西方哲學最早的宗師柏拉圖也以絕對理念為唯一真實,視藝術不過是對理念的拙劣模仿。把美懸置於日常生活之外,追求抽象的純粹美感,這乃是西方自古希臘以來的審美理念。

  而東方禪宗卻以此岸即彼岸,當下即永恒。“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內在即超越,生活即美學,油鹽醬醋茶,道在其中矣,這是東方哲學的創造。

  日本茶道充分開顯瞭這一東方智慧,飲茶既是一種日常生活,也是一場審美體驗。以自然為度,以質樸為美,一杯清茶可見大韆世界,須臾品茗體味人生永恒。流風所及,六百年來,以禪宗為底蘊的茶道藝術全麵塑造瞭日本人的文化心理。

  今天我們可以從日本的傢居、飲食、服飾等諸多方麵看到這一文化的烙印。以傢居百貨為例,20世紀 80年代創立的雜貨品牌無印良品,他們使用環保的普通材質,再結閤頂尖的設計團隊,以自然、簡單、質樸為審美理念,製造齣價格平實,質地優良的百貨産品。無印良品所展現的“禪的美學”,在全世界受到消費者的熱捧,被《福布斯》評選為全球最佳中型企業。 日式料理也可以看成是這一文化理念的産物,在美食紀錄片《壽司之神》裏,傳奇般的壽司並非稀有罕見之物,不過普通米飯魚蝦,但經過料理職人嚴苛的美學追求,創造齣非同凡響的食物之味。一個隻有十人座位的壽司小店而兩次榮膺米其林三星評鑒,八十多歲的烹飪大師小野二郎一身素衣,望之儼然,即之也溫,其本身就成為食物之美的最好化身。

  以執著的匠人精神,絕不妥協地在平凡生活中追求美好事物,最後自身也化為美之一部分,這就是茶道所傳承的唯美精神。岡倉天心在《茶之書》裏這樣解讀瞭古代茶道大師的終極追求:“如果一個人不能讓自己變成美好事物,那他又有何資格去追求美呢?茶道大師正是這樣做的,他們不僅讓自己成為藝術傢,更成為藝術本身。”

  從 20世紀中葉開始,這種東方哲學所蘊含的天人閤一的藝術追求,日益激起瞭西方後現代哲學傢和藝術傢的共鳴,在岡倉天心寫下上述文字的半個世紀後,哲學傢福柯談到瞭他的生活美學觀念,他說:“使我驚訝的是,在我們的社會中,藝術隻與物體發生關聯,而不與個體或生命發生關聯,每一個體的生活難道不可以是一件藝術品嗎?……從自我不是既定的這一觀點齣發,我想隻有一種可行的結果,我們必須把自己創造成藝術品。”

  藝術與人生本來是一非二,每個個體通過對生活之美的熱切追求,最終完成對自我人格的美學塑造,這既是茶道的真諦,也是整個生活美學的終極目標。

  在今天的中國,日本的茶道獲得瞭廣泛的學習熱潮,而福柯的生活美學也同樣受到文化界的熱切追捧。反抗權威,顛覆偶像,迴到生活本身,發現足下之美,這正是新時代的美學錶達。

  《茶之書》是岡倉天心英文經典三部麯之一,他以深厚的修養和優美的文字,使得這本書自問世以來就成為論述日本茶道的經典之作,至今無人超越。一百多年來,《茶之書》先後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在世界範圍享有持續的影響。

  我們今天展捲閱讀,本身就是一次最好的審美體驗。

  丁 東

  於重慶棕櫚泉花園



《茶之書》:一場跨越時空的感官與哲思之旅 《茶之書》並非一本簡單的茶飲指南,它是一扇通往東方古老智慧與精緻美學的大門,引領讀者踏上一段深刻的感官體驗與哲學探索之旅。這本書以茶為媒,展開瞭一幅包羅萬象的文化畫捲,觸及的不僅是茶的形、色、香、味,更是其中蘊含的生活哲學、曆史沉澱以及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微妙連接。它鼓勵我們放慢腳步,在每一次衝泡與品飲中,重新認識自己,發現生活中的詩意。 一、茶,不僅僅是飲品:曆史的醇厚與文化的載體 《茶之書》首先將讀者帶迴茶的起源之地,追溯那段漫長而迷人的曆史。從神農嘗百草的神話傳說,到唐宋時期茶文化的繁榮發展,再到其如何跨越陸地與海洋,成為連接東西方文明的橋梁,每一個章節都如同陳年的普洱,散發著濃鬱的曆史氣息。書中詳盡地描繪瞭不同時期茶的種類、種植、製作技藝的演變,以及茶在政治、經濟、社會生活中的多重角色。它不僅是宮廷貴族的雅玩,也是文人墨客的靈感源泉,更是尋常百姓一日不可或缺的慰藉。 作者深入淺齣地解析瞭茶文化如何在中國、日本、韓國以及乃至西方世界的演變與融閤,呈現齣茶在不同文化語境下的獨特魅力。例如,日本茶道中極簡主義的儀式感,韓國茶禮中追求的平和與自然,以及茶如何在歐洲的貴族沙龍中,成為社交與品味的新寵。這些細膩的描繪,讓讀者得以窺見茶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不斷被賦予新的意義,又如何反過來塑造瞭不同民族的精神氣質。 二、感官的盛宴:從視覺到味蕾的極緻體驗 《茶之書》最為人稱道之處,在於其對茶的感官描繪達到瞭令人驚嘆的細緻與詩意。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茶的種類,而是通過生動形象的筆觸,帶領讀者走進每一片茶葉的生命曆程,感受其從茶樹到杯中的每一個轉變。 視覺之美: 從茶芽初綻的嫩綠,到烘焙後的金黃、紅褐,再到衝泡後茶湯在杯中流轉的光澤,書中對茶葉的外形、乾茶的色澤、以及茶湯的清澈或濃鬱,都進行瞭細緻入微的描繪。無論是龍井那“扁平光滑、形如雀舌”的姿態,還是鐵觀音那“捲麯緊結、色澤砂綠”的韻味,亦或是大紅袍那“條索壯實、色澤烏褐”的霸氣,都被作者用充滿畫麵感的語言呈現齣來。甚至連泡茶器具的選擇,如白瓷的純淨、紫砂的古樸,也與茶湯的顔色相互映襯,共同構成瞭一幅幅動人的視覺畫麵。 嗅覺之韻: 茶的香氣是其靈魂所在,《茶之書》更是將這種無形之美具象化。從初摘時淡淡的青草香,到萎凋後散發的鮮爽氣息,再到殺青時撲鼻的豆香或闆栗香,以及發酵後形成的陳香、果香、花香,每一階段的香氣都有其獨特的層次與變化。作者善於運用比喻,將花香比作初綻的牡丹,將果香比作成熟的蜜桃,將陳香描繪成古老寺廟裏彌漫的檀香,讓讀者在文字中就能“聞”到茶的芬芳,仿佛置身於茶園之中,呼吸著自然的清新。 味蕾之舞: 舌尖上的茶,是本書描繪的重頭戲。作者不僅僅停留在“苦”、“澀”、“甘”的簡單描述,而是深入挖掘茶的復雜滋味。無論是“鮮爽甘醇”的綠茶,還是“醇厚馥鬱”的紅茶,抑或是“清雅綿長”的烏龍茶,乃至“陳韻悠遠”的黑茶,都得到瞭細緻的品鑒。書中會引導讀者體會茶湯入口時的“初感”,隨之而來的“中味”,以及迴味悠長的“尾韻”。“迴甘”更是被賦予瞭哲學色彩,仿佛是人生曆練後沉澱下來的智慧與豁達。作者還會探討不同水質、水溫對茶湯滋味的影響,讓讀者認識到,品茶是一項需要全情投入的細緻工作。 觸覺與聽覺的共鳴: 除瞭常見的四感,《茶之書》甚至觸及瞭品茶時微妙的觸覺與聽覺體驗。例如,輕撫瓷杯的溫潤,感受茶湯在口中滑過的絲滑,又或是衝泡時水流注入茶壺發齣的“沙沙”聲,以及茶湯注入杯中的“汩汩”聲,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都被作者捕捉並融入其中,使整個品茶過程更加立體而富有沉浸感。 三、哲學的低語:茶與人生的深刻對話 《茶之書》將茶的品飲提升到瞭精神層麵,將其視為一種生活態度和哲學實踐。書中探討瞭茶與“道”、“禪”的內在聯係,以及茶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幫助我們實現內心的平靜與和諧。 “靜”的力量: 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茶之書》提倡“靜”的生活方式。泡茶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儀式,需要耐心、專注與寜靜。作者通過描述茶人如何在一個安靜的環境中,專注於手中的器皿,專注於每一片茶葉的舒展,引導讀者反思我們是否也需要留白,給自己一個沉澱和思考的空間。茶的靜,並非消極的避世,而是積極的內省,是在喧囂中找到內心的錨點。 “和”的智慧: “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之一,茶文化對此有著深刻的體現。從“和而不同”的茶品搭配,到“天人閤一”的茶園種植,再到“以和為貴”的茶道精神,《茶之書》深入剖析瞭茶如何體現並傳承著這種智慧。它鼓勵讀者在人際交往中,學習茶的包容與和諧,理解並尊重差異,尋求共同的融洽。 “敬”的修為: 敬畏之心,是茶道精神的基石。《茶之書》引導讀者從敬愛自然,敬重勞作者,到敬重每一片茶葉,再到最終的“敬己”。這種“敬”,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尊重與感恩,是認識到萬物皆有靈,並與之和諧共處的一種態度。它促使我們反思自己的行為,是否對環境、對他人、對自己都抱有足夠的敬意。 “淡”的境界: 真正的品茶者,追求的並非濃烈刺激,而是淡雅宜人。《茶之書》將這種“淡”推崇為一種高遠的境界,如同老子所言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它意味著卸下過度的欲望與執著,以一顆淡泊的心去看待世界,發現生活中那些不顯眼的、細微的美好。這種“淡”,是一種返璞歸真的智慧,也是一種曆經世事後,沉澱下來的平和與從容。 四、實踐的指南:從入門到精通的循序漸進 《茶之書》並非止步於理論的探討,它也提供瞭極為實用的實踐指導,幫助讀者將茶的智慧融入日常生活。 器具的選擇與使用: 書中詳細介紹瞭泡茶所需的各類器具,從茶壺、茶杯、茶盤,到濾網、公道杯等,並解釋瞭不同材質、形狀的器具對茶湯風味的影響,以及如何根據不同的茶葉選擇閤適的器具。同時,也提供瞭如何清潔、保養茶具的建議,讓讀者能更好地嗬護與使用這些承載著茶的載體。 衝泡技藝的精進: 從水溫的控製,到茶葉的用量,再到衝泡的時間,每一個細節都對茶湯的風味産生至關重要的影響。《茶之書》通過循序漸進的講解,帶領讀者掌握不同茶葉的黃金衝泡參數,並鼓勵讀者通過不斷的嘗試與調整,找到最適閤自己口味的衝泡方式。例如,對於綠茶,強調低溫慢泡以保留其鮮爽;對於紅茶,則需高溫激發齣其醇厚;對於烏龍茶,則可嘗試多次衝泡,體會其層次變化。 茶與生活的融閤: 《茶之書》所倡導的,並非將茶作為一種高高在上的儀式,而是將其自然地融入生活。無論是清晨的一杯提神醒腦,午後的一杯舒緩身心,還是夜晚的一杯靜心養神,書中的建議都旨在讓茶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伴侶。它鼓勵讀者在忙碌之餘,為自己泡一杯茶,享受片刻的寜靜與自我對話。 五、結語:一杯茶,一段人生的縮影 《茶之書》的魅力,在於它能超越文字的限製,喚醒讀者內心深處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它讓我們明白,茶不僅僅是一種飲品,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哲學,一種與世界連接的方式。通過品味一杯茶,我們仿佛能品味齣人生的百般滋味,感受曆史的厚重,領悟哲學的深邃,最終找到內心的安寜與喜悅。這本書,將是您在茶香中,探索自我、感悟生活的一位忠實而睿智的嚮導。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帶來的迴味悠長,遠超齣瞭閤上封麵的那一刻。它沒有提供明確的答案,反而拋齣瞭更多值得深思的問題,這纔是真正優秀的作品所具備的特質。讀完之後,我的日常生活似乎都帶上瞭一層新的濾鏡,看待周圍的人和事,都會不自覺地聯想到書中的某些意象或哲理。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是任何直接的“心靈雞湯”都無法企及的。它像是在我的思維深處埋下瞭一顆種子,在隨後的日子裏,會時不時地冒齣新的枝椏,激勵我去探索、去反思,去以一種更為審慎和開放的態度麵對這個復雜的世界。這已然超越瞭一本單純閱讀材料的範疇,而更像是一位智者長期的陪伴。

評分

這本書的視角之獨特,讓人拍案叫絕。它避開瞭許多同類題材中常見的宏大敘事或純粹的學術梳理,轉而聚焦於那些微小、易被忽略的細節,並從中提煉齣深刻的哲學意蘊。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在思考,作者是如何將如此宏大的主題拆解成如此精微的觀察點的?那些關於光影、關於空間、關於時間停滯的描述,都充滿瞭強烈的畫麵感,仿佛在我腦海中搭建起瞭一個全新的感知世界。這種由微觀反觀宏觀的寫作手法,極大地拓寬瞭我對事物的理解邊界,不再滿足於錶麵的認知,而是開始探究事物內在的結構與聯係。它不是在告訴我“是什麼”,而是在引導我思考“為什麼會是這樣”。

評分

語言的運用達到瞭齣神入化的地步,簡直可以稱得上是一種文字的舞蹈。我尤其欣賞作者在遣詞造句上錶現齣的那種剋製與精準,每一個詞語都像是經過韆錘百煉,剔除瞭所有冗餘的贅述,隻留下最富張力的錶達。有時候,一個動詞的選擇,就能瞬間點亮整個場景,那種力量感是任何華麗辭藻堆砌都無法比擬的。更令人稱奇的是,作者在保持語言高度凝練的同時,卻完全沒有犧牲錶達的豐富性。相反,正是這種簡約,使得文本留下瞭巨大的想象空間,允許讀者根據自己的經曆和理解,在字裏行間填補色彩,使得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發現和共鳴。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盛宴,拿到手上就感受到瞭那種沉甸甸的、對內容本身的尊重。封麵那種細膩的紋理,仿佛能讓人觸摸到時光的痕跡,尤其是那個燙金的標題,在不同的光綫下會摺射齣不同的色澤,高雅而不失內涵。我尤其喜歡它內頁紙張的選擇,那種略帶米黃的色調,不刺眼,讀起來非常舒服,讓人不由自主地想要放慢閱讀的速度,去細細品味每一個字句。裝幀的用心程度,絕非市麵上那些批量生産的快消品可比,它更像是一件經過匠人精心打磨的藝術品。每一次翻開,都像是一次儀式,讓人對即將展開的文字內容充滿瞭敬畏與期待。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個可以長久珍藏的物件,擺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道風景綫。

評分

作者的敘事節奏把握得爐火純青,初讀時我甚至有些措手不及,以為會是一本枯燥的理論闡述,結果卻被他那如同潺潺流水般的行文風格牢牢吸引住瞭。他似乎總能在最恰當的時機引入一些恰到好處的旁徵博引,這些引述並非生硬的堆砌,而是如同精妙的榫卯結構般,完美地嵌入到主體論述之中,讓整個邏輯鏈條異常順滑且富有彈性。讀到那些轉摺處,常常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思維仿佛被帶著在不同的維度間自由穿梭,這種思維上的愉悅感是閱讀的至高享受之一。這種行文的張弛有度,讓人完全沉浸其中,絲毫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隻想一氣嗬成,探尋作者下一刻將要帶領我們抵達的未知之境。

評分

挺好的吧。新的知識。

評分

很好,朋友很是喜歡,很不錯的哦。

評分

這次活動還行但力度不如當當大

評分

質量、售後有保障!

評分

紙張、印刷、封麵均可。硬殼。非一印。勛章日活動購入。

評分

劉阿姨的翻譯,對瞭解大東亞共榮的思想淵源有幫助

評分

還沒怎麼看,對這個話題感興趣,準備好好看看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非常不錯的書,賣傢發貨速度很快。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