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订本中国禅思想史:从六世纪到十世纪

增订本中国禅思想史:从六世纪到十世纪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葛兆光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哲学
  • 禅宗
  • 中国历史
  • 佛教
  • 思想史
  • 六朝
  • 隋唐
  • 禅学
  • 中国文化
  • 增订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50944
版次:1
商品编码:10191506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华学术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8-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7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增订本中国禅思想史:从六世纪到十世纪》首先依据各种文献梳理禅学发展脉络,把禅宗的发展分为几个阶段,总结出每一个阶段的特征。这样让人对于禅宗理解不再是几个宗派的简单认识,而是不同时期的禅宗究竟是怎么发展的,它具有何等的特征与形态。

内容简介

  尽管今天禅宗历史和思想的研究已经是一个国际化的领域,在这领域中有各种各样的研究方法,有从内在体验出发的探讨禅思想,有立足于后现在理论阐发禅思想,有从文献考据学研究禅宗,有对禅宗历史进行艺术演绎和意义发挥,但是作者与这些都不一样,而且也没有像通常那样把禅宗依照时间、宗派详细解释,而是首先依据各种文献梳理禅学发展脉络,把禅宗的发展分为几个阶段,总结出每一个阶段的特征。这样让人对于禅宗理解不再是几个宗派的简单认识,而是不同时期的禅宗究竟是怎么发展的,它具有何等的特征与形态。

作者简介

  葛兆光,教授,男,原籍福建,1950年生于上海。1984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1984年10月至1992年3月任江苏省扬州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1992年至2006年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1968年上山下乡,1971年10月至1978年3月在贵州省凯里县砖瓦厂、农药厂、供销社当工人,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班。曾任扬州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现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兼任国家古籍整理领导小组成员,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古文献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东方文化研究院、复旦大学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兼聘教授及日本京都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台湾大学等校客座教授。主要著作有《禅宗与中国文化》(1986)、《道教与中国文化》(1987)、《汉字的魔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学札记》(1989)、《唐诗选注》(1994,1999)、《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9世纪》(1995)、《葛兆光自选集》(1997)以及《中间思想史》两卷本(1998、2001)等。

目录

新版序
导论 关于中国禅思想史的研究
引言
第一节 禅思想史研究中的文献考证及评估
第二节 禅思想史的内在理路寻绎与外在走向描述
第三节 禅思想的历史阐释
第一章 从达摩到弘忍的时代
引言
第一节 6至7世纪的禅史考察
一、6世纪北方的禅师与禅学
二、南方禅学的东西两支及其特点
三、达摩一系的自北而南
四、7世纪的东山法门与禅宗的崛起
第二节 南北文化的交融与禅思想的成立
一、从“婆罗门外道”到“大乘禅法”
二、道信、弘忍时代的禅方法
三、从方法到思想
第三节 从印度禅到中国禅
一、宗教救赎的生活化与心灵化
二、宗教救赎与心灵超越
三、前期禅思想的未完成使命
第二章 7世纪末8世纪初禅宗的分化
引言
第一节 7世纪末8世纪初禅门的分布
一、东山门下十大弟子
二、法如、老安、玄赜、神秀及其周边禅门
三、西蜀与东吴
四、惠能及其在大梵寺的开法
第二节 禅思想的分化与转型
一、念佛禅法
二、心为根本
三、本来无事
第三节 惠能禅思想的成立及其意味
一、《坛经》的问题
二、惠能禅思想的内在理路
三、终极境界与宗教生活
第三章 北宗禅再认识
引言
第一节 北宗禅史实的重新梳理
一、盛中唐之间南北之诤的延续
二、北宗禅的全盛期
三、北宗禅的逐渐衰退
第二节 北宗禅思想的重新审视
一、佛性与人心的悬隔
二、渐修与顿悟
三、清净与自然
第三节 北宗禅意义的重新评价
一、从禅思想的历史脉络中看北宗禅
二、从中国思想史中看北宗禅
三、北宗禅思想的重新阐释
第四章 重估荷泽宗
引言
第一节 神会与荷泽宗的史实疏证
一、关于滑台大会
二、洛阳之行及天宝十二载的被逐
三、“香水钱”问题
四、荷泽门下的地理分布及其影响评估
五、荷泽宗的盛衰
第二节 荷泽宗思想理路中的新与旧
一、依何经典?
二、“知之一字,众妙之门”
三、立无念为宗
四、顿、渐之间
第三节 荷泽宗在禅思想史转型期中的意义
一、昭示丕变
二、禅宗士大夫化的肇始
三、从清净无垢的禅到自然适意的禅
第五章 禅思想史的大变局
引言
第一节 中唐南宗禅史实考辨
一、灯史马祖、石头两系分派之辩证
二、洪州门下各弟子的地位问题
三、洪州宗与荷泽宗关系试测
四、洪州宗与牛头宗
第二节 从即心即佛到非心非佛
一、“即心即佛”说的渊源与传承
二、“即心即佛”说在理路上的缺陷
三、“非心非佛”说与中唐的禅风巨变
第三节 南宗禅的最后胜利及其它
一、南宗禅与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情趣
二、文人士大夫对禅思想的选择
三、南宗禅的非宗教化
尾声 9至10世纪禅思想史的转型
引言 进入“五宗”时代的禅门
第一节 经典与真理:“不立文字”的传统如何坚持
第二节 不落空与不渗漏的“活句”:禅宗借语言表现真理的新策略
第三节 公案、机锋是诗歌:当宗教信仰成为艺术游戏
结语 晚唐五代禅宗的文人化和禅思想的文学化
附录 历史、思想史、一般思想史——以唐代为例讨论禅思想史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主要征引文献
重要僧名及生卒年索引
1995年北京大学出版社版后记

精彩书摘

  人文思想与科学技术、法律制度、经济策晷等等不一样,它虽然并非陈年窖酒越旧越好,但也绝不是时尚衣着越新越贵,因为人文思想所指向的,常常是人自身的存在问题,人生在世总会遇到的那些焦虑、紧张、恐惧、困惑,始终缠绕着人心。人怎么样生存?这是自古至今人们思考的老话题,并不一定古代人的思考比现代人的思考浅陋或简单。当然,生存的环境从古代以来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应付这些变化的是生存技巧,也就是科学技术、法律制度、经济策暑与生活习俗,它们无疑是应当日新日日新的,而面对宇宙和社会的焦虑、紧张、恐惧和困惑,以及应对这一切的思考,却始终如一,没有理由瞧不起古代人的思想,更没有理由认定这种思想会沿着一条不断向上的主轴,向一定目标前行。我一直以为,佛教尤其是禅宗是一种关注于人文的思想,它可能涉及一些外部世界的“知识”,也有一些现代意义上的“哲学”,但是,它的思想指向却始终是注视心灵深层的。无论是早期禅宗如达摩的“如是安心”、道信的“人道安心要方便”、法融的“心为本”、转型期禅宗如神秀的“极力摄心”、惠能的“但行直心”,还是成熟期禅宗如马祖道一的“只未了之心是(佛)”、南泉普愿的“平常心是道”,都主要不是对外在世界的分析,而是对内在心灵的体悟,主要不是对生存环境的适应,而是对生存意义的追问,主要不是为物质需求的满足,而是为精神状态的平衡。它所说的“安心”,除去了外在的意味,剩下的就只是抚慰充满了焦虑、紧张、恐惧和困惑的心灵,古代人和现代人在这一点上,究竟有多少差异呢?

前言/序言

  没有想到重新修订这部十几年前的旧作,竟然花费了我这么长时间。2006年底从北京来到上海以后,原打算以一半精力投入新建立的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留一半精力在我自己原计划的论著写作和修订上,可是,这“一半”对“一半”全然是事前的想象,到了事后纔知道,在现行的教育和学科体制中,一个新建立的研究院,是多么地牵扯精力,以至于修订这部《中国禅思想史》,居然断断续续拖了近一年。
禅意流转,觉悟之光:中国禅思想史(修订本) 洞悉中国佛教发展脉络,探寻禅宗精神的源流与演变。 自六世纪佛教传入中国,至十世纪禅宗迎来鼎盛,这段漫长的岁月里,中国禅思想以其独特的姿态,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文化的血脉,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艺术审美乃至日常生活。本书《增订本中国禅思想史:从六世纪到十世纪》以严谨的学术考证和深入的哲学洞察,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禅思想发展画卷,全面梳理了从印度禅法初传中国,到禅宗在中国落地生根、蓬勃发展,直至形成并成熟的各个重要阶段。 本书的出发点,并非仅仅是罗列历史事件或人物,而是致力于追溯那一脉贯穿始终的“禅”之精神的演变与深化。作者从六世纪初叶,当印度禅法经由昙摩罗刹、佛陀波利等译师和僧侣的引入,开始在中国大地播下种子之时,便开始了审慎的探寻。彼时,中国佛教尚处于接受与整合的阶段,印度传来的禅修方法,如安般念、阿那般那等,与本土的道家思想、玄学思潮产生了微妙的碰撞与融合。作者细致地描绘了这一时期,如何在异质文化环境中,中国知识分子和僧侣们如何理解、消化并初步实践这些来自异域的修行法门,为日后禅宗的孕育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本书对早期禅思想的论述,尤为侧重于那些虽然未被冠以“禅宗”之名,却已孕育出禅宗精神萌芽的思潮。例如,慧远、僧肇等高僧大德对般若思想的阐释,对“性空”、“无相”等概念的深入探讨,以及他们对“清净心”、“实相”的体悟,都与后来的禅宗强调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些早期思想家的探索,如同春天的第一缕阳光,预示着一场觉悟的黎明。作者并没有将视线局限于那些著名的禅师,而是深入到当时佛教传播的各个层面,考察了从北方到南方,从士族到民间的不同群体对禅的理解和接受方式,力求呈现一个更加立体和多元的早期中国佛教图景。 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菩提达摩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禅思想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本书对达摩及其早期弟子的事迹,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辨析。作者强调,达摩并非凭空出现,而是站在前人积累的肩膀之上,将一种更为直接、更为强调实践的禅法带入了中国。对“壁观”的阐释,对“二入四行”的强调,不仅仅是对修行方法的指导,更是一种哲学立场的宣言。本书深入分析了达摩所处的历史背景,当时佛教在中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他如何以一种“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旨,为中国禅宗的建立注入了灵魂。 本书对禅宗初祖惠可、二祖僧璨、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以及六祖慧能等人的思想和事迹,进行了详尽而深入的梳理。作者并非简单地重复已有的传记材料,而是着力于挖掘他们思想的核心,揭示他们如何在中国本土文化土壤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禅宗的理论体系。 对于惠可,本书着重分析了他如何回应梁武帝的质疑,以及他如何继承达摩的衣钵,并开始将禅法与中国传统的“心性”之说相结合。对于僧璨,本书探讨了他对“信心铭”的贡献,分析了其中所蕴含的“不思善不思恶”的觉悟境界,以及它如何成为早期禅宗重要的理论文献。对于僧璨,本书则进一步阐释了他如何将禅法与道家的“无为”思想相融合,强调“寂灭为乐”的修行境界。 而对于道信和弘忍,本书则详细阐述了他们如何在中岳嵩山和东山等地,建立起具有大规模的禅修团体,为禅宗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特别是对弘忍及其门下,如神秀、慧能等人的分流,本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分析了“渐悟”与“顿悟”之争的深层意义,以及这场思想交锋如何最终塑造了中国禅宗的不同流派。 毫无疑问,本书的重中之重,在于对六祖慧能的深入解读。作者认为,慧能的出现,是中国禅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本书不仅梳理了《六祖坛经》的形成过程及其重要的思想内容,更着力于分析慧能“但愿众生,开佛知见”的宏大愿景,以及他如何以“无念、无相、无住”的“三无”理论,将禅宗的顿悟法门推向了极致。本书深入剖析了慧能思想中蕴含的“平常心是道”、“载薪则载,担水则担水”的日常生活禅,以及他如何将深奥的佛理融入寻常百姓的语言和生活之中,使得禅宗真正地“接地气”,成为中国化的佛教。 本书对禅宗在唐代的蓬勃发展,进行了全面的考察。作者详细介绍了马祖道一、百丈怀海、石头希迁、南泉普愿、赵州从諗、德山宣鉴等禅宗巨匠的生平事迹和思想贡献。本书通过对“一期一会”的公案、禅语的分析,揭示了这些禅师如何通过“棒喝”、“机锋”、“问答”等独特的方式,打破学人的习气,直截了当地指向人的本心。本书尤其强调了马祖道一“平常心是道”的思想,以及百丈怀海所创立的《百丈清规》,如何标志着禅宗在制度建设上走向成熟,并确立了其在中国佛教中的独特地位。 在对十世纪中国禅思想的探讨中,本书展现了禅宗如何进一步发展和演变。作者分析了临济宗、曹洞宗等主要禅宗流派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他们如何将禅宗的精神融入到当时的社会文化之中。本书也关注了禅宗与其他佛教宗派,乃至儒家、道家思想的进一步交流与融合,揭示了禅宗如何在保持自身独特性的同时,与其他思想体系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本书的“增订”之处,更是为读者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术视角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在修订过程中,作者结合了近年来考古发现、文献整理以及学术界的研究进展,对原有的论述进行了补充、修正和深化。例如,对一些早期禅僧的生平考证,对一些古籍的解读,以及对禅宗不同流派之间关系的最新理解,都得到了更详尽的呈现。这些增订内容,使得本书在学术严谨性和信息量上更上一层楼,为读者提供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丰富的史料和严谨的论证,更在于它所展现出的深刻洞察。作者并非将禅宗视为一个孤立的宗教现象,而是将其置于中国历史、哲学、文化的大背景之下,深入分析了禅宗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其在中国社会中的影响。本书所揭示的“心性”之学,对“空”的理解,对“当下”的强调,对“无我”的体悟,都与中国人的精神追求有着深刻的共鸣。 《增订本中国禅思想史:从六世纪到十世纪》是一部集学术性、思想性和可读性于一体的著作。它不仅是研究中国佛教史、中国哲学史的学者们的必读之作,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禅宗智慧感兴趣的广大读者的入门指南。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领略禅宗的博大精深,感受那股穿越千年的觉悟之光,并在自己的生活中,体悟禅的真谛。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三段:学术语言的严谨性与可读性的平衡 尽管这是一本高度专业化的学术著作,但其语言的驾驭能力值得称赞。它在保持高度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并没有陷入晦涩难懂的泥淖。作者在阐释一些复杂的宗派术语和哲学概念时,总是能找到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既能满足专业研究者的要求,又能让有一定佛学基础的普通读者跟上思路。很多关键论点的提出都伴随着细致的脚注和引文佐证,这体现了作者扎实的学风。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面对历史争议时所采取的审慎态度,他倾向于展示多种可能性和解释,而非武断地下结论。这种“审慎的学术气质”使得全书的论述显得格外可靠和权威。它不像某些通俗读物那样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体验思想探索本身的艰辛与乐趣。对于想要深入研究此领域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和思考指南。

评分

第二段:历史脉络的清晰构建与时代背景的融合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极其清晰,宛如一副精密的编年史,但其高明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思想的演变与同期中国的社会、政治背景紧密地结合了起来。作者并没有将禅宗思想的诞生和发展视为一个孤立的知识系统,而是将其置于魏晋南北朝到唐代中期的宏大历史图景中。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历史感和厚重感。当我读到关于禅宗如何适应帝制统治、如何与儒道思想进行“在地化”对话时,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部宗教史,更是在理解一个时代精神的形成过程。书中对具体历史事件的引用恰到好处,它们如同锚点,稳固了抽象的哲学讨论。阅读过程中,你会发现,那些看似纯粹的佛学辩论,实际上都烙印着深刻的时代印记,它们是对当时社会动荡、文化融合的一种内在回应。这种宏大叙事与微观思想分析的结合,让阅读体验非常充实,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呼吸感。

评分

第一段:对传统佛学研究的再审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和论述深度,立刻让人感受到这不是一本肤浅的入门读物,而是对特定历史时期(六到十世纪)中国禅宗思想发展脉络进行了扎实且细致的梳理。作者显然花费了大量时间在原始文献的考据上,很多地方的论证逻辑都建立在对早期宗派文献的精微解读之上。我尤其欣赏它在梳理禅宗思想演变时,并未采取线性、简单化的叙述方式,而是展现了不同地域、不同传承的学派之间复杂的张力与互动。例如,书中对于“顿悟”概念在不同阶段的内涵变化分析得非常透彻,这让读者能够跳出后世对禅宗的刻板印象,看到其思想形成初期的多样性和思想上的动态过程。对于那些已经阅读过一些禅宗通史类书籍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更具批判性和细致入微的视角,它强迫你重新审视那些耳熟能详的概念是如何在历史的熔炉中被锻造出来的。这种对思想史料的尊重和挖掘,使得全书的论证具有极强的说服力,绝非泛泛而谈。

评分

第五段:对“思想成熟期”前夜的深度剖析 阅读完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过去对禅宗的理解可能过于集中于其成熟期的“公案”和“机锋”,而忽略了其在形成初期是如何一步步搭建起其理论框架的。本书聚焦于六世纪到十世纪,恰好是禅宗思想从零星的修证实践,逐步系统化、理论化的关键过渡阶段。书中对早期般若学、毗昙学与禅修实践结合的论述,为理解禅宗最终如何“脱离”印度佛教的既有框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体系,提供了坚实的铺垫。它像一台慢速放映机,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早期思想萌芽,是如何在历史的催化下,最终孕育出后来影响深远的禅宗智慧。这使得我对禅宗的整体认知从“结果论”转向了“过程论”,极大地提升了对这一思想体系形成逻辑的把握深度。

评分

第四段:对早期禅宗“非主流”声音的关注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对主流宗派的梳理,更在于它对那些在后世被边缘化或遗忘的早期禅宗声音所给予的充分关注。在很多传统的叙事中,禅宗似乎是突然以某个“大师”的面貌横空出世的,但本书通过深入挖掘六至十世纪的史料,揭示了一个更为复杂、更为多元化的思想生态。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传承之间的“非正统”或“地方性”禅学实践的描绘,极大地丰富了我对禅宗“开端”的认知。这不仅仅是追溯一条直线历史,更是重构一个充满活力的思想网络。这种对边缘声音的抢救性发掘和细致考察,展现了作者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对历史复杂性的深刻理解。它提醒我们,任何伟大的思想传统,其诞生之初必然是百花齐放、充满试验性的,而非一步到位。

评分

很好。很满意!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双十一活动买的,比平时优惠点

评分

这个真不太懂,应该还是不错的,毕竟作者的思想史研究还蛮好看的

评分

学者型佛教史研究的代表作,亦是葛先生的代表作,特见其文献学之功底,予人启发良多。

评分

葛兆光先生日久彌新的力著,雖然已經有了一本老版的,但是還是在京東的這次活動中入手這本書。感謝葛兆光先生,感謝京東的此次圖書促銷活動。利國利民,支持!

评分

替别人下单,葛兆光是质量保证的代名词

评分

最近喜欢禅宗,喜欢六祖,不晓得自己能顿悟否?

评分

这书第一次出版时就看过了,很喜欢。这书可说是葛兆光先生的代表作了。立论扎实,观点鲜明,文笔优美。增订本又将内容进一步充实,而且装帧又上了一个台阶,很值得入手一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