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订本中国禅思想史:从六世纪到十世纪》首先依据各种文献梳理禅学发展脉络,把禅宗的发展分为几个阶段,总结出每一个阶段的特征。这样让人对于禅宗理解不再是几个宗派的简单认识,而是不同时期的禅宗究竟是怎么发展的,它具有何等的特征与形态。
尽管今天禅宗历史和思想的研究已经是一个国际化的领域,在这领域中有各种各样的研究方法,有从内在体验出发的探讨禅思想,有立足于后现在理论阐发禅思想,有从文献考据学研究禅宗,有对禅宗历史进行艺术演绎和意义发挥,但是作者与这些都不一样,而且也没有像通常那样把禅宗依照时间、宗派详细解释,而是首先依据各种文献梳理禅学发展脉络,把禅宗的发展分为几个阶段,总结出每一个阶段的特征。这样让人对于禅宗理解不再是几个宗派的简单认识,而是不同时期的禅宗究竟是怎么发展的,它具有何等的特征与形态。
新版序
导论 关于中国禅思想史的研究
引言
第一节 禅思想史研究中的文献考证及评估
第二节 禅思想史的内在理路寻绎与外在走向描述
第三节 禅思想的历史阐释
第一章 从达摩到弘忍的时代
引言
第一节 6至7世纪的禅史考察
一、6世纪北方的禅师与禅学
二、南方禅学的东西两支及其特点
三、达摩一系的自北而南
四、7世纪的东山法门与禅宗的崛起
第二节 南北文化的交融与禅思想的成立
一、从“婆罗门外道”到“大乘禅法”
二、道信、弘忍时代的禅方法
三、从方法到思想
第三节 从印度禅到中国禅
一、宗教救赎的生活化与心灵化
二、宗教救赎与心灵超越
三、前期禅思想的未完成使命
第二章 7世纪末8世纪初禅宗的分化
引言
第一节 7世纪末8世纪初禅门的分布
一、东山门下十大弟子
二、法如、老安、玄赜、神秀及其周边禅门
三、西蜀与东吴
四、惠能及其在大梵寺的开法
第二节 禅思想的分化与转型
一、念佛禅法
二、心为根本
三、本来无事
第三节 惠能禅思想的成立及其意味
一、《坛经》的问题
二、惠能禅思想的内在理路
三、终极境界与宗教生活
第三章 北宗禅再认识
引言
第一节 北宗禅史实的重新梳理
一、盛中唐之间南北之诤的延续
二、北宗禅的全盛期
三、北宗禅的逐渐衰退
第二节 北宗禅思想的重新审视
一、佛性与人心的悬隔
二、渐修与顿悟
三、清净与自然
第三节 北宗禅意义的重新评价
一、从禅思想的历史脉络中看北宗禅
二、从中国思想史中看北宗禅
三、北宗禅思想的重新阐释
第四章 重估荷泽宗
引言
第一节 神会与荷泽宗的史实疏证
一、关于滑台大会
二、洛阳之行及天宝十二载的被逐
三、“香水钱”问题
四、荷泽门下的地理分布及其影响评估
五、荷泽宗的盛衰
第二节 荷泽宗思想理路中的新与旧
一、依何经典?
二、“知之一字,众妙之门”
三、立无念为宗
四、顿、渐之间
第三节 荷泽宗在禅思想史转型期中的意义
一、昭示丕变
二、禅宗士大夫化的肇始
三、从清净无垢的禅到自然适意的禅
第五章 禅思想史的大变局
引言
第一节 中唐南宗禅史实考辨
一、灯史马祖、石头两系分派之辩证
二、洪州门下各弟子的地位问题
三、洪州宗与荷泽宗关系试测
四、洪州宗与牛头宗
第二节 从即心即佛到非心非佛
一、“即心即佛”说的渊源与传承
二、“即心即佛”说在理路上的缺陷
三、“非心非佛”说与中唐的禅风巨变
第三节 南宗禅的最后胜利及其它
一、南宗禅与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情趣
二、文人士大夫对禅思想的选择
三、南宗禅的非宗教化
尾声 9至10世纪禅思想史的转型
引言 进入“五宗”时代的禅门
第一节 经典与真理:“不立文字”的传统如何坚持
第二节 不落空与不渗漏的“活句”:禅宗借语言表现真理的新策略
第三节 公案、机锋是诗歌:当宗教信仰成为艺术游戏
结语 晚唐五代禅宗的文人化和禅思想的文学化
附录 历史、思想史、一般思想史——以唐代为例讨论禅思想史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主要征引文献
重要僧名及生卒年索引
1995年北京大学出版社版后记
第三段:学术语言的严谨性与可读性的平衡 尽管这是一本高度专业化的学术著作,但其语言的驾驭能力值得称赞。它在保持高度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并没有陷入晦涩难懂的泥淖。作者在阐释一些复杂的宗派术语和哲学概念时,总是能找到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既能满足专业研究者的要求,又能让有一定佛学基础的普通读者跟上思路。很多关键论点的提出都伴随着细致的脚注和引文佐证,这体现了作者扎实的学风。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面对历史争议时所采取的审慎态度,他倾向于展示多种可能性和解释,而非武断地下结论。这种“审慎的学术气质”使得全书的论述显得格外可靠和权威。它不像某些通俗读物那样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体验思想探索本身的艰辛与乐趣。对于想要深入研究此领域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和思考指南。
评分第二段:历史脉络的清晰构建与时代背景的融合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极其清晰,宛如一副精密的编年史,但其高明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思想的演变与同期中国的社会、政治背景紧密地结合了起来。作者并没有将禅宗思想的诞生和发展视为一个孤立的知识系统,而是将其置于魏晋南北朝到唐代中期的宏大历史图景中。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历史感和厚重感。当我读到关于禅宗如何适应帝制统治、如何与儒道思想进行“在地化”对话时,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部宗教史,更是在理解一个时代精神的形成过程。书中对具体历史事件的引用恰到好处,它们如同锚点,稳固了抽象的哲学讨论。阅读过程中,你会发现,那些看似纯粹的佛学辩论,实际上都烙印着深刻的时代印记,它们是对当时社会动荡、文化融合的一种内在回应。这种宏大叙事与微观思想分析的结合,让阅读体验非常充实,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呼吸感。
评分第一段:对传统佛学研究的再审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和论述深度,立刻让人感受到这不是一本肤浅的入门读物,而是对特定历史时期(六到十世纪)中国禅宗思想发展脉络进行了扎实且细致的梳理。作者显然花费了大量时间在原始文献的考据上,很多地方的论证逻辑都建立在对早期宗派文献的精微解读之上。我尤其欣赏它在梳理禅宗思想演变时,并未采取线性、简单化的叙述方式,而是展现了不同地域、不同传承的学派之间复杂的张力与互动。例如,书中对于“顿悟”概念在不同阶段的内涵变化分析得非常透彻,这让读者能够跳出后世对禅宗的刻板印象,看到其思想形成初期的多样性和思想上的动态过程。对于那些已经阅读过一些禅宗通史类书籍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更具批判性和细致入微的视角,它强迫你重新审视那些耳熟能详的概念是如何在历史的熔炉中被锻造出来的。这种对思想史料的尊重和挖掘,使得全书的论证具有极强的说服力,绝非泛泛而谈。
评分第五段:对“思想成熟期”前夜的深度剖析 阅读完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过去对禅宗的理解可能过于集中于其成熟期的“公案”和“机锋”,而忽略了其在形成初期是如何一步步搭建起其理论框架的。本书聚焦于六世纪到十世纪,恰好是禅宗思想从零星的修证实践,逐步系统化、理论化的关键过渡阶段。书中对早期般若学、毗昙学与禅修实践结合的论述,为理解禅宗最终如何“脱离”印度佛教的既有框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体系,提供了坚实的铺垫。它像一台慢速放映机,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早期思想萌芽,是如何在历史的催化下,最终孕育出后来影响深远的禅宗智慧。这使得我对禅宗的整体认知从“结果论”转向了“过程论”,极大地提升了对这一思想体系形成逻辑的把握深度。
评分第四段:对早期禅宗“非主流”声音的关注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对主流宗派的梳理,更在于它对那些在后世被边缘化或遗忘的早期禅宗声音所给予的充分关注。在很多传统的叙事中,禅宗似乎是突然以某个“大师”的面貌横空出世的,但本书通过深入挖掘六至十世纪的史料,揭示了一个更为复杂、更为多元化的思想生态。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传承之间的“非正统”或“地方性”禅学实践的描绘,极大地丰富了我对禅宗“开端”的认知。这不仅仅是追溯一条直线历史,更是重构一个充满活力的思想网络。这种对边缘声音的抢救性发掘和细致考察,展现了作者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对历史复杂性的深刻理解。它提醒我们,任何伟大的思想传统,其诞生之初必然是百花齐放、充满试验性的,而非一步到位。
评分很好。很满意!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双十一活动买的,比平时优惠点
评分这个真不太懂,应该还是不错的,毕竟作者的思想史研究还蛮好看的
评分学者型佛教史研究的代表作,亦是葛先生的代表作,特见其文献学之功底,予人启发良多。
评分葛兆光先生日久彌新的力著,雖然已經有了一本老版的,但是還是在京東的這次活動中入手這本書。感謝葛兆光先生,感謝京東的此次圖書促銷活動。利國利民,支持!
评分替别人下单,葛兆光是质量保证的代名词
评分最近喜欢禅宗,喜欢六祖,不晓得自己能顿悟否?
评分这书第一次出版时就看过了,很喜欢。这书可说是葛兆光先生的代表作了。立论扎实,观点鲜明,文笔优美。增订本又将内容进一步充实,而且装帧又上了一个台阶,很值得入手一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