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尽心篇

孟子与尽心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南怀瑾 口述
图书标签:
  • 孟子
  • 尽心篇
  • 儒家经典
  • 先秦诸子
  • 思想哲学
  • 国学
  • 传统文化
  • 道德修养
  • 仁政
  • 古代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75329
版次:1
商品编码:1150897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孟子与尽心篇》聆听当世智者,游乎经史子集,以平常心讲平常事;体味古圣先哲,尽心知性知天,回归儒学之本真。

内容简介

  《孟子与尽心篇》为南怀瑾先生讲述《孟子》最后一篇《尽心篇》的整理稿。《尽心篇》是《孟子》的完结篇,被南怀瑾先生视为孟子整个学术思想的中心,是孟子“在讲完外用之道以后,讲传心的心法”,故尤加重视。全篇以“尽心”点题,以“修身立命”总领全篇,阐述了“良知良能”、“仁民爱物”、“民贵君轻”等一系列在孟子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概念和内涵,并进一步阐释了孔子“乡愿德贼”之说等。

作者简介

  南怀瑾,先生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遍览经史子集,对国学钻研精深,体认深刻,于中华传统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诣,更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等,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体认,在中西文化界均为人敬重,堪称“一代宗师”。

目录

尽心章句上
十六字心传
尽心动心知性忍性
佛法儒化儒学佛化
孟子教修身
什么是正命
你想得乐吗
谁有惭愧心
贤君贤士最平凡
先穷后达的那个人
有我无我
凡民与豪杰的区别
谁是好领导
人性的良知良能
人的等别
君子有三乐
养老与全民福利
传统农业税的问题
孔子登山孟子观水
王与贼自利与利他
关于"子莫执中"
成功与成名不同
王道与霸道
历史记录的果报
尸位素餐
居仁由义之道
环境的影响君子的爱心
两个故事三个论点
孟子的教学方法
何谓尊师重道
进步快退步更快
关于服丧
尽心章句下
圣贤事业
历史难读
且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民为贵的真义
三个观念三个层次
百世之师--圣人
谁人背后无人说
路是走出来的
冯妇的遭遇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巧妙的教育方法
财聚人散
小有才的危险
穿窬之心偷巧偷心
君子行法以俟命
说大人则藐之
狂獧的表现
乡原的表现
孟子的感慨

精彩书摘

  十六字心传
  现在我们讨论《孟子》最后一章《尽心》,这是孟子整个学术思想的中心,也就是后世所谓的孔孟心传,是构成中国文化中心思想之一。这一贯的中心思想,绝对是中国的,是远从五千年前,一直流传到现在的,没有丝毫外来的学说思想成分。所以后世特别提出,中国圣人之道就是“内圣外王”之道的心传。历史上有根据的记载,是在《尚书大禹谟》上,其中有帝舜传给大禹的十六个字:“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在一两千年之后,到了唐宋的阶段,就有所谓的“传心法要”;这是佛学进入中国之前的一千多年,儒道两家还没有分开时的思想。当时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就是因为得道;那时所谓道的中心,就是“心法”。
  这十六字的心传,含义非常广泛。我国的文字,在古代非常简练,一个字一个音就是一个句子,代表了一个观念。外国文字,则往往是用好几个音拼成一个字或一个词句,表达一个观念。这只是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不同,而不是好坏优劣的差异。
  中国古代人读书,八岁开始读书识字,这样叫做“小学”,就是认字。例如“人”字,古文中怎样写?为什么要这样写?代表什么观念?如何读音?有时候,一个字代表了几种观念,也有几种不同的读音。所以中国的文字,任何学者、文豪,能认识二三千字以上的,已经是不得了啦!普通认得一两千字就够用了。外国文字则不然,每一新的事物,创造一音、形皆不同的新字,所以现在外文的单字,以数十万计。过去“小学”的基本功课,是先认识单字的内涵,其中有所谓“六书”的意义。什么叫六书呢?就是“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这六种是中国传统文字内涵的重点。现在读书,已经不先研读“小学”六书了,不从文字所代表的思想、观念的含义打基础,对于小学的教学,完全不再下基本功夫了。
  “人心惟危”的“惟”字,在这里是一个介词,它的作用,只是把“人心”与“危”上下两个词连接起来,而本身这个“惟”字,并不含其他意义。例如我们平时说话:“青的嗯……山脉”,这个拖长的“嗯……”并不具意义。至于下面的“危”字,是“危险”的意思,也有“正”的意思,如常说的“正襟危坐”的“危”,意思就是端正。而危险与端正,看起来好像相反,其实是一样的,端端正正地站在高处,是相当危险的。也因为如此,外国人认起中国字来,会觉得麻烦,但真正依六书的方法,以“小学”功夫去研究中国字的人,越研究越有趣。如上一代章太炎这类的大师们,就具备了这种基础功夫,钻进去就不肯退出来。现代人写的文章,不通的很多,连多音字都不懂,都用错了。
  《尚书》里说“人心惟危”,就是说人的心思变化多端,往往恶念多于善念,非常可怕。那么如何把恶念变成善念,把邪念转成正念,把坏的念头转成好的念头呢?怎么样使“人心”变成“道心”呢?这一步学问的功夫是很微妙的,一般人很难自我反省观察清楚。如果能够观察清楚,就是圣贤学问之道,也就是真正够得上人之所以为人之道。所以道家称这种人为真人,《庄子》里经常用到真人这个名词;换言之,未得道的人,只是一个人的空架子而已。
  人心转过来就是“道心”。“道心”又是什么样子呢?“道心惟微”,微妙得很,看不见,摸不着,无形象,在在处处都是。舜传给大禹修养道心的方法,就是“惟精惟一”,只有专精。舜所说的这个心法,一直流传下来,但并不像现在人说的要打坐,或佛家说修戒、定、慧,以及道家说炼气、炼丹修道那个样子。
  什么叫做“惟精惟一”?发挥起来就够多了。古人为了解释这几个字,就有十几万字的一本著作。简单说来,就是专一,也就是佛家所说的“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或“一心不乱”,乃至所说的戒、定、慧。这些都是专一来的,也都是修养的基本功夫。后来道家常用“精”、“一”两个字,不带宗教的色彩。“精”、“一”就是修道的境界,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这种“人心”,转化为“道心”;达到了精一的极点时,就可以体会到“道心”是什么,也就是天人合一之道。而这个“天”,是指形而上的本体与形而下的万有本能。
  得了道以后,不能没有“用”。倘使得了道,只是两腿一盘,坐在那里打坐,纹风不动,那就是“惟坐惟腿”了。所以得道以后,还要起用,能够做人做事,而在做人做事上,就要“允执厥中”,取其中道。怎么样才算是“中道”呢?就是不着空不着有。这是一个大问题,在这里无法详细说明,只能做一个初步的简略介绍。
  中国流传的道统文化,就是这十六字心传,尧传给舜,舜传给禹。后世所说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一直到孔子的学生曾子、孔子的孙子子思,再到孟子,都是走这个道统的路线。以后讲思想学说,也都是这一方面。但不要忘记,这个道统路线,与世界其他各国民族文化是不同的。中国道统,是人道与形而上的天道合一,叫做天人合一,是入世与出世的合一,政教的合一,不能分开。出世是内圣之道,入世是外用,能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具体的事功贡献于社会人类,这就是圣人之用。所以上古的圣人伏羲、神农、黄帝,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共祖,他们一路下来,都是走的“内圣外王”之道。
  到了周文王、武王以后,“内圣外王”分开了,内圣之道就是师道,是传道的人,外用之道走入了君道。其实中国政治哲学思想,君道应该是“作之君,作之师,作之亲”的;等于说君王同时是全民的领导人、也是教化之主,更是全民的大家长,所以说是政教合一的。
  ……

前言/序言


浩然正气,心系天下:一段关于仁爱与责任的探索之旅 在漫长的人类文明进程中,思想的星河璀璨夺目,其中,孟子的思想无疑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一颗。这位伟大的儒家思想家,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悲悯的情怀,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孟子与尽心篇》并非仅仅是一部古籍的解读,它更是一次与圣贤心灵的对话,一次对人类良知与责任的深度挖掘,一场关于如何安顿心灵、如何安顿天下的深刻反思。 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界限,走进孟子所处的那个波澜壮阔的战国时代。那个时代,诸侯争霸,生灵涂炭,礼崩乐坏,道德沦丧。然而,正是在这样的乱世之中,孟子如同一盏明灯,以其“仁政”的理想,唤醒沉睡的良知,指引迷失的灵魂。他相信,人之所以为人,在于其天生的善性,而这种善性,如同四端(仁、义、礼、智)一样,是人固有的、不可磨灭的。 《孟子与尽心篇》将从孟子思想的核心切入,展开一场细致入微的分析。我们会深入探讨孟子“性善论”的哲学基础,理解他为何坚信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些“心”并非是抽象的道德说教,而是植根于人性的本能,是社会得以维系、国家得以长治久安的根本。孟子认为,君王如果能够体察民情,发挥内心的良知,推行仁政,那么天下自然会归心,百姓也会安居乐业。 本书的重点,将集中在“尽心”这一概念上。尽心,是孟子哲学体系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它意味着穷尽自己的心力,发挥自己的全部潜能,去体认、去实践天生的善性。这不仅是对个体道德修养的要求,更是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尽心,就是要不断地反省自己,扩充自己的善心,将这份善心推己及人,最终达到“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境界。 我们将一起阅读孟子笔下的那些生动而富有哲理的篇章,例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话,简练而有力地阐释了孟子关于“义”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任何困境面前,在任何诱惑面前,都不能放弃内心的道义,这是孟子对人类良知最深刻的呼唤。 书中,我们会详细解读孟子关于“民贵君轻”的政治哲学。他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君主的权力来自于人民的认可和托付。如果君主失德,压迫人民,那么他也就失去了统治的合法性。这种超越时代的政治思想,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权力必须受到制约,必须以民为本,才能实现真正的稳定与繁荣。 《孟子与尽心篇》还将带领读者走进孟子的辩论艺术。孟子不畏强权,不惧挑战,他以其敏锐的逻辑和雄辩的口才,与各色人物进行思想的交锋。通过分析这些辩论,我们可以学习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有效地反驳谬论,如何在思想的碰撞中求得真理。 我们也会探讨孟子对于“养气”的论述。他所说的“气”,并非是物理意义上的气体,而是指一种充盈于天地之间、贯穿于个体精神之中的浩然之气。这种气,是正义、是道义、是刚毅、是正直。培养这种浩然之气,能够帮助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坚韧,在面对邪恶时挺身而出,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对孟子思想的梳理和阐释,更在于它所蕴含的实践意义。在信息爆炸、节奏加快的现代社会,人们常常感到迷茫、焦虑、失落。孟子的思想,如同久旱逢甘霖,为我们提供了安顿心灵的智慧。通过学习“尽心”,我们可以找到内心平静的港湾;通过践行“仁政”,我们可以为构建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贡献力量。 《孟子与尽心篇》将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孟子深邃的思想变得通俗易懂。我们不会止步于对概念的解读,而是会结合具体的历史情境和现实生活,来阐述孟子思想的 relevance。你会发现,跨越千年的时间,孟子的声音依然如此清晰,他的关怀依然如此贴近我们的内心。 这本书将是一次充满启迪的旅程。它将引导你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发现那份被遗忘的善意;它将激励你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为这个世界带来一丝温暖和光明。无论你是初次接触孟子思想,还是对儒家学说有所了解,这本书都将为你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让你深入理解这位伟大思想家的智慧,并从中汲取前进的力量。 让我们一起,在“尽心”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前行,将孟子所倡导的仁爱与责任,融入我们的生命,照亮我们的人生,也照亮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孟子的故事,更是关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故事,一个关于如何成为更好自己的故事。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它是一把钥匙,开启通往更广阔精神世界的大门。 希望读者能通过这本书,感受到孟子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体验到“尽心”所带来的充实与安宁,并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活出那份浩然正气,那份对天下的关怀,那份“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境界。这,便是《孟子与尽心篇》所希望为你带来的,一场心灵的涤荡,一次灵魂的升华。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得很有心思,封面的墨色渲染和烫金字体,透着一股沉稳的书卷气,让人一上手就觉得它不是那种轻飘飘的读物。初翻时,我特别留意了目录的编排,结构清晰,层级分明,看得出编者在梳理庞大文本时的严谨态度。它似乎将古籍的厚重感与现代阅读的便利性做到了很好的平衡。尤其欣赏它在引用原文时,对不同版本的考据和注释处理得非常细致,不是那种敷衍了事的简单罗列,而是真正做了功课,让人在跟随思辨的过程中,能感受到背后深厚的学术支撑。阅读体验上,字体大小和行距都非常舒适,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我们这些习惯在周末沉浸书海的人来说,是个加分项。不过,话说回来,初次接触这种古奥的篇章,没有一个详尽的背景介绍或导读,确实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耐心去啃食开篇的晦涩部分,但一旦进入状态,那种被智者引领的感觉便油然而生,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

读完这本书后,我最大的感触是,它提供了一种近乎“反潮流”的思考方式。在当下这个信息碎片化、即时满足感至上的时代,这本书就像一剂清凉剂,让人重新审视那些恒久不变的、关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关系的根本性问题。它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极其严谨的提问工具和思辨框架。我发现自己看待一些日常的道德困境时,开始下意识地用书中的某些原则去审视,那种“抽离”出来进行理性评估的感觉,让人获得了某种程度上的精神自由。它不是一本讲“如何成功”的书,而是讲“如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书。这种对内在世界的深入挖掘,远比关注外部世界的喧嚣更为重要。读罢此书,我感觉自己的精神世界被深深地耕耘了一番,收获的不是具体技巧,而是一种更坚韧、更具洞察力的心性。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后,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其译文的处理方式。它没有采取那种过于直白、牺牲韵味的现代白话翻译,也没有完全固守文言的古旧腔调,而是在力求贴近原意的基础上,保持了一种典雅的文风。这种“信、达、雅”的平衡拿捏得恰到好处,使得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古文段落,在现代读者的眼前忽然变得鲜活起来,仿佛能听到那位古代思想家的声音在耳边回荡。特别是一些涉及辩证法的论述,译者似乎特别下了功夫,用现代逻辑语言进行梳理,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对比我之前读过的几个版本,这个版本的注释系统也格外强大,它不仅仅解释了生僻字词,更对其中蕴含的历史典故和时代背景进行了精准定位,让每一个论点都有了坚实的文化基座。这种精细到位的处理,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对思想的理解也因此更为立体和深入。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马拉松,需要持续的精神投入,它不是那种可以随便翻翻、寻找慰藉的消遣之作。其中很多论证的逻辑链条非常长,一个观点往往需要层层递进,步步为营,才能最终抵达结论。我发现自己不得不频繁地在章节之间来回翻阅,以确保自己没有遗漏任何一个细微的推导步骤。这种阅读体验的挑战性,恰恰也是其价值所在——它强迫你的思维去适应那种古典的、高度凝练的表达方式,训练你的专注力。尤其是在那些探讨人性与理想状态的章节,作者的论述如同精密的钟表结构,每一个齿轮的咬合都决定了最终的运行效果。我必须承认,有好几次,我需要放下书本,在房间里踱步思考,试图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找到与之对应的锚点,才能真正领会其深意。这绝不是轻松的阅读,但读完后的那种精神上的充盈感,是任何通俗读物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虽然典雅,但其实用性上略有遗憾。比如,书本的平摊度不太理想,特别是靠近书脊内侧的文字,经常需要用手按住才能看清楚,这在阅读需要频繁对照和圈点的时候,确实造成了一些不便。如果能采用更优质的胶装工艺,或者索性采用线装,会大大提升深度阅读时的友好度。另外,虽然内容本身无可挑剔,但如果能在附录部分增加一些思想流派的对比图表,或者主要概念的思维导图,对于初学者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福音。我个人非常倾向于这种结构化的知识呈现方式,它可以帮助读者快速建立起知识体系的框架,避免在浩瀚的文本中迷失方向。当前的排版虽然尊重了古典美学,但在现代信息获取的效率需求面前,稍微显得有些保守了。不过,这或许也是作者或出版方的一种坚持,即要求读者投入时间去“慢”读经典,而非“快”餐式地吸收。

评分

购买方便 纸张不错 正版

评分

都是找我麻烦的。他提倡少林寺要恢复禅堂,因此请大家来,让我们互相讨论一下。

评分

书不错 很喜欢 南师的都是经典

评分

南师的书每本都喜欢

评分

你会听见下雪的声音

评分

很好 正品 满意 全满分!!!!!!!!!!!!!!!!!!!!!!!!!!!!!!!!!!!!!

评分

大师之作,

评分

出一本买一本,大师著作,真的非常好

评分

质量还不错,一下买了好多,慢慢看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