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死亡录 [The Book of Dead Philosophers]

哲学家死亡录 [The Book of Dead Philosopher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西蒙·克里切利(Simon Critchley) 著,王志超,黄超 译
图书标签:
  • 哲学
  • 历史
  • 传记
  • 死亡
  • 思想
  • 西方哲学
  • 文化
  • 学者
  • 知识
  • 名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06283
版次:1
商品编码:11666679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The Book of Dead Philosophers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6
字数:202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哲学研究者
  1、《哲学家死亡录》写了大量古今哲学家对待死亡的哲学思考,这些思考以及他们自己的死亡方式与其哲学思想之间有着十分有趣的关联。全书总体风格轻松有趣,甚至令人叹为观止。
  2、哲学家死亡的历史,是一个个充满离奇、疯狂、自杀、谋杀、倒霉、痛苦、做作以及黑色幽默的故事。

内容简介

  自古以来,如何建构一种“好的死亡”,始终是哲学家们最为关注的中心问题。
  《哲学家死亡录》收录了190余位已逝哲学家的死法,跨越几千年。它调侃地介绍了历史上那些最出色的思想者,并对人类幸福的意义及可能性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通过学习如何死亡,我们学会了如何活着。

作者简介

  西蒙·克里切利,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哲学教授,洛杉矶盖蒂研究院访问学者。他继承欧陆哲学的研究传统,研究方向涵盖哲学史、政治理论、宗教学、美学等领域,著有《不过如此》(Things Merely Are)与《无尽的索求》(Infinitely Demanding)等。

精彩书评

  ★难得的哲学家写就的畅销书,有太多好玩的段子,但是在很严肃地思考死亡与虚无主义的问题。
  ——开卷八分钟

  ★西蒙·克里切利或许是当代英语世界最犀利、最晓畅易懂的哲学家。
  ——汤姆·麦卡锡

  ★可与伍迪·艾伦的散文相媲美……在按照时间顺序研究哲学家历史的时候,顺带也将哲学本身的历史梳理了一遍。
  ——《爱尔兰时报》

  ★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但是人人都会死。本书表明,通过学习善终的方法,我们都可能成为哲学家。
  ——理查德·霍洛威

目录

序言
学习怎么死——苏格拉底
笑着去死
关于已故哲学家的书
190余位已故哲学家
前苏格拉底哲学家、自然哲学家、贤人与智术师
柏拉图主义者、昔勒尼派、亚里士多德派与犬儒派
怀疑主义学派、斯多噶学派与伊壁鸠鲁学派
古代中国哲学家
罗马人(严肃的与不严肃的)与新柏拉图主义者
基督教圣徒们的死
中世纪哲学家:基督徒、伊斯兰教徒和犹太教徒
中世纪晚期的哲学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科学革命
理性主义者(唯物论与非唯物论)、经验论者以及宗教异见者
启蒙哲学家、唯物主义者与感伤主义者
德意志哲学家群体与一些非德意志哲学家
怀疑论学者和一些不怀疑的美国人
漫长的20世纪I:战争时期的哲学
漫长的20世纪Ⅱ:分析哲学家、欧陆哲学家、数名濒临死亡和一位有过临死体验的哲学家
最后的话
地理信息与致谢
参考文献
译后记

精彩书摘

  笑着去死
  《哲学家死亡录》不是埃及或中国西藏那种“亡灵书”。这些文字细腻的古代作品详细地描绘了为筹备来世生活所必需的仪式。《埃及亡灵书》(The Egyptian Book of the Dead)包括189条咒语,确保灵魂来世可以通往星界或太阳。 《西藏亡灵书》(The Tibetan Book of the Dead)则描述了为打破生命的虚幻轮回与实现涅槃、达到大彻大悟所必需的丧葬仪式。
  这些仪式的影响是广泛的,从布拉瓦斯基夫人(Madame Blavatsky)的神智社的“秘密信条”(‘Secret Doctrine’of Theosophical Society),经过提摩太·莱里(Timothy Leary)用迷幻剂帮助演示的20世纪60年代迷幻版本的《西藏亡灵书》,再到1976年以来雷蒙德·穆迪(Raymond Moody)的《生命不息》(Life after Life)造成的“濒死”(near�瞕eath)或“灵魂出体”(out�瞣f�瞭he�瞓ody)体验的困扰,都受到了影响。
  这就是尼采所谓的“欧洲佛教”立场,尽管周围也有很多美国佛教徒。关键问题是,《埃及亡灵书》《西藏亡灵书》以及它们的当代模仿者们都认为死亡只是一种幻觉。生命就是不断再生的一种轮回,只有通向大彻大悟的最后阶段才能打破这种轮回。因此,问题在于掌握正确的“知识”,这种“知识”将会揭去被叔本华视作摩耶(Maya)的幻象之幕的东西,灵魂才能获得自由。
  这种面对死亡的态度也包含在著名的孟加拉诗人拉宾德拉纳德·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的话里:“死亡不是油尽灯枯;它只是熄灭灯光,因为黎明已经到来。”人们可以从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Elisabeth Kübler�睷oss)所著的仍拥有众多读者的书中,找到这种面对死亡与垂死状态的态度的影响。她提出了一种针对临终病人的深奥心理方法,它的基础就是著名的、临终关怀中极为重要的临终五阶段论(否认、愤怒、配合、沮丧、接受)。在《论死亡与临终》(On Death and Dying,1969年)中,每一章都引用泰戈尔的诗作为开头,在标题富有启示意义的《死亡:成长的最后阶段》(Death: The Final Stage of Growth,1974年)中,大大称赞了《西藏亡灵书》。
  我并不想否认这些方法与态度具有不可置疑的良好治疗效果。我担心的是它们会培养出一种信念,即认为死亡只是一种幻觉,可以通过适当的精神准备来克服它。然而,死亡并非幻觉,它是一种我们不得不接受的“真相”。我还进一步认为,死亡是人类生命的组成部分,也是一种事关重大的真相。很可能,当代社会最有害的特征就是人们不愿意接受这种真相,逃避死亡的事实。
  但是,《哲学家死亡录》是一系列死亡的提示,或者说“死亡警告”。它并非在号召一种新的秘密教条,而只是一本包含约190个问号的书,它们可能会使我们直面死亡的真相。
  好消息到此为止。因为哲学家死亡的历史也是一个充满离奇、疯狂、自杀、谋杀、倒霉、痛苦、做作以及一些黑色幽默的故事。你们会笑死,我保证。让我们列举部分会在下文得到更详细讨论的例子:
  毕达哥拉斯宁可让自己被屠戮,也不愿横穿一片豆田;
  赫拉克利特将自己闷死在牛粪里;
  柏拉图据说死于虱病;
  亚里士多德据说是用乌头毒草毒死了自己;
  恩培多克勒跳进埃特纳火山,目的是成神,但是他的一只青铜制拖鞋被火焰喷了出来,表明他确实死了;
  第欧根尼自己憋气窒息而死;
  伟大的激进思想家基提翁的芝诺也死于憋气;
  爱利亚的芝诺死得很英勇,他咬住了僭主的耳朵,直到自己被刺死;
  卢克莱修服了一剂春药后疯了,然后把自己弄死了;
  希帕提亚被一群愤怒的基督徒暴民杀死,人们还用牡蛎壳剥下了她的皮;
  波爱修斯被东哥特国王狄奥多里克下令用大棒击杀,之前还受到了残酷的拷打;
  约翰·司各脱·爱留根纳,伟大的爱尔兰哲学家,据说是被他的英国学生刺死的;
  阿维森纳死于激烈的性行为之后的鸦片服用过量;
  阿奎那在用脑袋猛撞大树之后,死在了离出生地25英里的地方;
  皮科·德拉·米兰多拉被秘书毒死;
  布拉班特的西格尔则是被秘书刺死的;
  奥康姆的威廉死于黑死病;
  托马斯·莫尔被砍了脑袋,他的脑袋还被长矛挑着,放在伦敦桥上;
  乔达诺·布鲁诺被宗教法庭塞住嘴,绑在木桩上活活烧死;
  伽利略惊险地避免了同样的命运,但没有逃脱终生监禁;
  培根为了评估冷藏的效果,在伦敦大街上往一只鸡体内塞满雪后死了;
  笛卡儿死于肺炎,这是他在斯德哥尔摩冬天的凌晨向奇妙和喜欢穿异性服装的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授课的后果;
  斯宾诺莎在其他人都去教堂的时候,死在了在海牙租的房子里;
  莱布尼茨,一位受到谴责的无神论者,被遗忘的公共人物,孤独地去世,只有一个朋友出席了在夜里举行的葬礼;
  英俊聪颖的约翰·托兰在极度贫困中死于伦敦,以至于埋葬他的地点连标志物也没放;
  伯克利是托兰以及其他所谓“自由思想家”的热情批判者,访问牛津大学的时候死在了星期日晚上,而他的妻子正在为他读布道词;
  孟德斯鸠死在了情人的怀里,留下了一篇未完成的论文;
  无神论者、唯物主义者拉美特利死于吃了一大堆松露酱之后引起的消化不良;
  卢梭死于大量脑出血,可能是两年前在巴黎与一条大丹犬激烈相撞所致;
  狄德罗吃杏时噎死了,大概表明他直到最后一刻仍旧是快乐的;
  孔多塞在法国大革命最血腥的时候被雅各宾派谋杀了;
  休谟平静地死在了自己的床上,之前他避开了博斯威尔询问的关于无神论者如何看待死亡的问题;
  康德死前最后一句话是“够了”(Sufficit);
  黑格尔死于霍乱流行,他的遗言是“只有一人曾理解我……而他也不懂我”(他大概是指他自己);
  边沁让人将自己的尸体塞满稻草,坐在伦敦大学学院中的一个玻璃盒子里供人观瞻,目的是让自己的效用最大化;
  马克斯·施蒂纳的脖子被一只飞虫叮了一口,死于随后引起的发烧;
  克尔凯郭尔的墓碑靠着他父亲的墓碑;
  尼采在都灵亲吻了一匹马之后,陷入了长期的痴呆,慢慢滑向死亡;
  莫里茨·施利克被一名参加了纳粹党的、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谋杀了;
  维特根斯坦死于生日后的第二天,生日那天,他的朋友贝文夫人带来一块电热毯,还对他说“祝你长寿”,维特根斯坦凝视着她,回答道:“活不成了”;
  西蒙娜·韦伊绝食而死,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占领的法国的团结;
  埃迪特·施泰因死在了奥斯维辛集中营;
  乔凡尼·秦梯利被反法西斯的意大利游击队处决了;
  萨特说道:“死亡?我从没考虑过这个问题,在我的生命中没有死亡的位置。”5万人出席了他的葬礼;
  梅洛-庞蒂据说被人们发现死在了办公室,脸在一本笛卡儿的书里埋着;
  罗兰·巴特在与未来的法国文化部长会谈后,被一辆干洗车撞死了;
  弗雷迪·艾耶尔有过濒临死亡的体验,据他说,他被一片鲑鱼噎住之后就遇到了宇宙的主人;
  吉尔·德勒兹为了摆脱肺气肿的折磨,从巴黎的公寓楼上飞身而下;
  德里达死于胰腺癌,他的父亲在同样的年纪死于同样的癌症;
  我的老师,多米尼克·贾尼科,游泳时心脏病发作,于2002年8月孤身死在法国尼斯的海滩上,就在靠近“尼采之路”的地方。
  死亡是很近的,而且只会变得越来越接近。有趣吧,不是吗?
  我对死亡的看法接近于伊壁鸠鲁,即人们所知的四个疗法:不要害怕神,不要担心死,好东西容易得到,坏东西容易忍受。在归到他名下的、现存的四封书信的最后一封中,他写道:
  要惯于相信死亡是和我们毫不相关的事。因为所有的善恶都存在于感觉之中,而死亡不过是感觉的丧失。因而,如果能正确地认识到死亡与我们毫不相关的事实,我们对于人生难免一死这件事便觉得愉快起来,这种认识并非是给人生加上无尽的时间,而是把我们从对不死的渴望中解脱出来。
  在古代,伊壁鸠鲁的死亡观拥有很大的影响,在卢克莱修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这种影响,甚至到了17世纪都能在像皮埃尔·伽森狄(Pierre Gassendi)这样的哲学家那里重新看到类似的观点。这体现出了西方思想中一种并未得到足够重视但清楚有力的亚传统:只要我们存在一天,死亡就不会来临;当死亡来临时,我们也就不存在了。因此,害怕死是毫无意义的,灵魂得到安宁的唯一方法就是放弃对来世永生的渴望。
  这个问题很诱惑人,而这种观点有明显的问题,那就是它不能为最难于接受的一种死亡提供疗效:不是我们自己的死,而是那些我们所爱的人。正是那些我们深爱的人的死,伤害了我们,拆开了为自我精心缝制的心灵外套,破坏了我们曾经拥有的意义。尽管它听起来很奇怪,但依我的看法,只有感到悲痛时,我们才能变成最真实的自己。也即是说,构成自我的那种东西不存在于某些虚幻的自我认识中,而在于承认我们自身已经不可避免地失去的那部分东西。在这里,最难的地方就在于一旦想到我们所爱之人的死,愉快与平静如何成为可能。我不能保证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读者们会在下面的词条中发现它已经被涉及并有所展开了。
  ……

前言/序言

  本书始于一个简单的命题:人类生存于地球一隅,赋予我们生命以意义的不仅是对死亡本身的害怕,还包括肉身湮灭带来的无边恐怖。这种恐怖既有对死亡之不可避免及其带来的痛苦,而且很有可能是毫无意义之痛苦的展望,也包括对坟墓以及身体被钉在一个盒子[[[]盒子,指棺材。——译者注(本书页下注均为译者注)]]里,埋到地下,然后成为蛆虫食物的恐惧。
  然而,一方面,我们被诱导着否认死亡的事实本身,并义无反顾地奔向健忘、愚蠢地陶醉于占有金钱财物所带来的肤浅享受;另一方面,肉身湮灭带来的恐怖又使我们盲目地相信某些古代信仰和很多新式说教,它们都能提供意在拯救的巫术以及永生的许诺。我们似乎既寻求着瞬间遗忘的短暂慰藉,也寻找着来生的神奇救赎。
  喝醉之后,我们很容易逃避现实。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哲学式的死亡理想却有着使人清醒的力量。正如西塞罗所说:“探讨哲学就是学习如何去死。”对古代大部分哲学家来说,这种观点是不言自明的,它在现代哲学家中也不乏响应者。依此类观点,哲学思考就是为我们的死亡做准备,为死亡提供训练,并培养一种面对死亡的态度,即在不为来生提供许诺的前提下去直面肉身湮灭的恐怖。蒙田曾提到过埃及人的风俗:在奢华的宴会中,他们会带来一种象征死亡的道具——通常是一具骷髅;它被带到宴会厅中,还有个人专门对他们喊话:“喝酒吧,行乐吧,因为你们死后,就跟这具骷髅一样。”蒙田从他的埃及趣闻中引申出了这样的寓意:“这样,我便养成了不仅在头脑中,而且在嘴巴里也频繁描述死亡的习惯。”
  哲学式的死亡就是把死亡放在你的嘴里、你讲的话里、你吃的饭里、你喝的酒里。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才开始直面肉体湮灭的恐怖感,因为最后是对死亡的恐惧征服了我们,并使我们既喜欢暂时的遗忘,又向往不朽的永恒。正如蒙田所写:“学会了怎么死的人们就会忘记如何做奴隶。”这是一个令人吃惊的结论:预先思考死亡等于提前谋划自由。因此,逃避死亡就是自甘束缚,就是甘愿沉沦。否认死亡就是憎恨自我。
  在古代,哲学提供面对死亡所必需的智慧是一种惯常的说法。那即是说,哲学家会勇敢地面对死亡,并拥有视死亡若无物的力量。这种哲学式死亡的原初范例是苏格拉底,我将在下文中详述。在《斐多篇》(Phaedo)中,苏格拉底坚持认为哲学家在面临死亡时应该高兴。事实上,他走得更远,竟然说:“真正的哲学家会为他们的职业而献身。”一旦人们学会了哲学式的死亡,就能够带着自制、平静和勇气去面对我们会死的事实。
  几个世纪之后,在斯多噶学派的塞内卡那里,这种苏格拉底式的智慧出现了更为激进的表达,他写道:“不懂好好死的人也不会好好活。”对他来说,哲学家会享受漫长的生命,因为他不会为其短暂而担忧。斯多噶学派试图教给我们的是“一些伟大的、至高无上的和近乎神圣的东西”,即面对死亡时的平静。
  塞内卡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但下列情况除外:公元39年,他被卡里古拉(Caligula)皇帝判处死刑;公元41年,又被克罗迪乌斯(Claudius)皇帝流放,罪名是与皇帝的侄女通奸;最后,公元65年,在成为罗马世界最显赫的知识分子和最有权势的官员的时候,他却由于尼禄皇帝的命令而不得不自杀了。他预言般地写道:
  我深知造物主让我置身于怎样暴虐的一个群体中。常常有大厦倒塌声在我耳边响起。很多通过讲坛、元老院和日常谈话而与我有瓜葛的人都在一个夜晚被夺走生命,一度握在一起的友谊之手被无情斩断。当过去总是出现在我周遭的罪恶有一天发生在我自己身上时,我应该感到吃惊吗?
  尽管哲学家们的死亡并非总是像苏格拉底和塞内卡那般高贵,我仍然愿意为哲学式的死亡理想辩护。当然,在目前的世界中,这其实是一种很难实现的理想,如今人们所相信的唯一形而上之物是金钱,同时医学与长寿仍作为一种毫无疑问的善而被赞美着。但是,我相信,哲学能够教给我们面对死亡的从容,却不会带来任何把美满、幸福等概念看作是虚幻的想法。或许这听起来很奇怪,但在这些表面看上去呈现病态的书页中,我始终关注的却是幸福的意义和可能性。
  简单来说,这本书讲的是哲学家们是怎么死的,我们能从哲学中学到何种对待死亡和临终时刻的合适态度。作为对蒙田格言的响应,我的愿望是“制作一个带有评论的死亡登记簿”。我的信心来自于:通过学习怎么死,我们也可能学会怎么活。
  让我为《哲学家死亡录》内容的编排方式解释几句。本书的主要内容是用一些简短的条目——有时非常短——来介绍各位哲学家,列出他们的死亡方式,并经常把它们与其主要思想联系起来。这些条目可能短到一两句话,但当写到极为重要的或者我比较重视的哲学家时,也可能长到一篇小论文。例如,读者会发现某些人物的篇幅较长,而且关于他们的讨论反复出现,像苏格拉底、第欧根尼、伊壁鸠鲁、卢克莱修、庄子、塞内卡、奥古斯丁、阿奎那、蒙田、笛卡儿、洛克、斯宾诺莎、休谟、卢梭、黑格尔、叔本华以及尼采等都是如此。对于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艾耶尔、福柯、德里达等20世纪的思想家,我也花了不少笔墨。这些条目按照年代顺序排列,从公元前6世纪的泰勒斯直到现在为止。它们分成若干章节,反映出哲学史的几个主要时代。不过,我的年代表不会那么精确,也不会严格按照时间顺序介绍哲学家们,尤其是我要表达其他意思的时候。
  我并不打算去描述所有重要哲学家的死法。博学的读者们将会看到一些空白,无疑会否定我的很多选择。一些哲学家遭到忽视的原因,一是因为从他们的死亡中我看不到任何特别有趣的东西可以讲,例如弗雷格(Frege)、吉尔伯特·赖尔(GilbertRyle)或奥斯汀(J。L。Austin);二是因为距离他们的去世太近了,例如理查德·罗蒂(RichardRorty),去世于2007年6月8日,那时我正在写本书的结尾。简单来说,我的目光主要聚焦于能够吸引我的哲学家。尽管如此,已然为数不少,约190位。
  除了尝试囊括西方哲学史上的主要或次要人物之外,本书还包括多位很可能会让人感到惊讶的女性哲学家,读者们还会发现不多的几位圣徒、中国古代哲学家、中世纪伊斯兰与犹太哲学家,其中几位哲学家对死亡持有非常有趣的看法(有几位哲学家的死亡还很引人注目)。
  这些条目既能从头至尾地读,也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我不反对把本书视为杂录,但我还是希望能从头至尾读下去,那样一连串累积的主题就会浮现出来,落到一个具体的论题上,即哲学不仅教人们怎么死,也暗示了怎么活。
  马蒂斯(Matisse)曾经被问到是否相信神的存在。他答道:“当我工作的时候,我确实相信。”那我们可以说,本书正是很多这样的工作的结果。尽管我的研究涉及海量的文献材料,但我决定不用脚注,以防弄乱正文。读者需要给予我信任。如果读者想查找本书的材料或想从中找到更多资料供自己使用,那么可参考附在最后的参考文献;而想搜寻更多语境性内容以及哲学史或哲学家史标志性符号的人们,应该来看此“序言”的最后一页。
  ……


《哲学家死亡录》是一部跨越时空、洞察生命终极奥秘的深刻探究。它并非仅仅是对已逝哲学家生平的简单陈述,而是一次对人类思想史中最璀璨星辰——那些伟大的哲学家们——面对死亡时所展现出的智慧、恐惧、平静与挣扎的深度挖掘。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引导读者走进那些曾经被我们敬仰、被我们引用的思想巨匠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们如何用一生积累的智慧来解读生命中最不可回避的课题。 全书以一种宏大而又细腻的笔触,串联起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到近现代的尼采、海德格尔等一系列举足轻重的哲学家。作者并非按照时间顺序或哲学流派来机械地罗列,而是将哲学家们的死亡经历与他们生前的思想精髓巧妙地结合,展现出一种哲学思考如何影响甚至塑造一个人面对终结的态度。这是一种对生命本质的追问,也是对人类存在意义的不断探索。 本书的叙事并非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充满人文关怀和文学色彩。作者通过详实的史料考证,生动地再现了这些哲学家们生命最后时刻的场景,包括他们的言谈、他们的感受、他们留下的遗言,以及他们亲友的记录。这些片段如同历史长河中的碎片,被精心打磨,最终汇聚成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那些伟岸灵魂在生命尽头的搏斗与升华。 例如,书中对苏格拉底的描绘,不仅仅停留在他因“腐蚀青年”和“不敬神”而被判处死刑的事实上,更深入地剖析了他如何坦然接受命运,在狱中与弟子们进行关于灵魂不朽的最后对话。他的从容与智慧,在饮下毒堇酒的那一刻,达到了顶点,成为了西方哲学史上永恒的经典。读者将从苏格拉底的死亡中,窥见一种将哲学从理论推向实践的终极勇气,一种以生命践行思想的坚定信念。 书中对伊壁鸠鲁的探讨,则会展现出一种对死亡的理性审视。伊壁鸠鲁认为,死亡并不可怕,因为“当我们存在时,死亡不在;当死亡来临时,我们不在。”这种基于逻辑的思考,旨在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作者通过对伊壁鸠鲁思想的阐释,引导读者思考,我们对死亡的恐惧,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对未知的想象和对失去的执着。 本书的魅力还在于它展现了不同哲学家面对死亡时截然不同的态度。有些哲学家如叔本华,其悲观主义思想似乎预示了他对生命本身就抱有一种消极的看法,而他的死亡,或许也印证了他一贯的人生哲学。另一些哲学家,如斯宾诺莎,则以一种近乎平静的达观来面对生命的终结,他的哲学强调万物皆在上帝(或自然)之中,个体的死亡只是回归整体的一部分,其中蕴含着一种宏大的宇宙观和对个体渺小的接纳。 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充满争议和痛苦的死亡。对于像尼采这样在精神崩溃中度过最后时光的哲学家,书中会以一种更加同情的笔触,去理解他生命晚期的困境,以及他那些充满力量却又令人不安的思想。即便是在绝望的边缘,尼采的思想火花依然闪耀,他的痛苦与挣扎,也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哲学家死亡录》的价值远不止于对哲学家个人死亡的记录,它更是一次对人类普遍困境的探讨。死亡是所有人最终的归宿,而哲学,作为一种对人生意义的追寻,自然无法绕开这个终极课题。书中通过不同哲学家对死亡的解读,为我们提供了多种看待和理解死亡的视角。这些视角,或许能帮助我们重新审视生命,认识到存在的短暂与珍贵,从而活出更加充实和有意义的人生。 例如,对于虚无主义的哲学家,书中可能会探讨他们如何在对一切意义的否定中,寻找存在的痕迹,或者如何在这种虚无感中,反而激发出对生命的某种反叛式拥抱。对于那些坚信来世或宗教信仰的哲学家,书中则会呈现他们如何以一种超脱现实的视角,将死亡视为通往另一世界的入口,从而获得内心的慰藉和希望。 书中对近现代哲学家的分析,则会触及到更加复杂和多层面的思考。例如,存在主义哲学家如萨特和加缪,他们对自由、责任和荒谬的强调,在面对死亡时,展现出一种个体面对虚无时的独立与抗争。他们的死亡,也成为了其哲学思想的最终注解,为我们理解个体在宇宙中的渺小与伟大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哲学家死亡录》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在面对生命终结时的普遍情感和理性思考。它提醒我们,即使是最伟大的思想家,也无法摆脱肉体的衰老与死亡。然而,正是这种不可避免性,激发了人类最深刻的智慧和最持久的探索。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能够获得关于生命、死亡、存在与意义的全新认识。 本书的语言风格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作者在引用哲学家的原话时,会 carefully 地解释其深层含义,并将其置于哲学家的人生背景和时代环境中去理解。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使得读者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能够获得深刻的思想启迪。 这本书也可能包含对一些哲学流派在死亡观上的演变和差异的梳理。例如,从古希腊的灵魂不朽论,到中世纪的神学解释,再到启蒙运动后的理性审视,以及近代以来对个体存在和虚无的关注,书中会展现出哲学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回应死亡这个永恒的命题。 总而言之,《哲学家死亡录》是一部充满智慧、勇气和深刻洞察的著作。它邀请读者参与一场关于生命与死亡的深度对话,通过回溯那些思想巨匠的生命轨迹,去理解他们如何面对最终的宁静与虚无。这本书能够激发我们对自身生命的思考,让我们更加珍视当下,更加勇敢地去面对生命中的一切,包括它最终的结束。它不是为了提供某种关于死亡的终极答案,而是为了引导我们以更加深刻、更加清醒的态度去理解生命的全部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如同其主题一般,带着一种冷静到近乎残酷的精确性,但又在关键时刻爆发出令人措手不及的诗意。它摒弃了学院派的冗长和枯燥,转而使用一种极为凝练的笔法,有时甚至像剧本对白或者古代的铭文。这种风格上的两极化,让阅读体验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某些关键的“死亡场景”时,笔锋会突然变得极其细腻,对环境的光影、人物的微表情进行近乎偏执的描摹,仿佛试图通过这些具象的细节来对抗抽象思想的消散。这种对“具象瞬间”的强调,成功地将那些宏大的哲学命题,拉回到了一种非常人性化、甚至可以说有点“肉体性”的层面。它不是在赞美他们的智慧,而是在审视他们作为“人”是如何面对终结的。这使得全书弥漫着一种沉重的、但绝对不矫情的悲剧美学。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时常感到一种强烈的错位感,这并非贬义,而是指作者的叙事节奏和选材角度极度反传统。仿佛进入了一个精心布置的博物馆,但展出的不是雕塑和画作,而是思想的“遗嘱”或者说“残骸”。这本书的结构非常独特,它似乎并没有严格遵循时间顺序,而是像一个星图,将不同时代、不同学派的“终结时刻”随机地并置在一起。这种跳跃性迫使读者的大脑不断进行跨时空的比对和重构。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那些“被遗忘的边缘人物”的处理,他们并非是那些开宗立派的大师,而是那些在哲学发展史上起到了关键的“催化剂”作用的人物,他们的离去似乎更具象征意义,代表着某个特定思潮的彻底坍塌或迭代。文字的密度极高,每一个段落都像一个精心打磨的微型剧本,充满了强烈的画面感和内在的辩证张力。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文字,而是在现场目睹一场场思想上的“日落”。

评分

这部书的标题——《哲学家死亡录》,本身就带有一种扑面而来的、近乎哥特式的、却又透着某种冷峻学术气息的吸引力。我拿到它的时候,首先被它厚重的装帧和略显晦涩的字体设计所吸引。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严肃的哲学史论著,试图梳理从苏格拉底到尼采,那些思想巨人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谢幕的。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我发现它似乎避开了传统的传记叙事模式。它没有大篇幅去描绘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哲学家的生平事迹,比如柏拉图的学园,或者康德在柯尼斯堡的规律作息。相反,它更像是一系列精妙的“案例研究”,专注于那些被历史语境有意无意忽略的“终结”瞬间,或者说,是他们思想体系面对“虚无”的最终摊牌。这给我带来了一种奇特的阅读体验:它不是在告诉我他们“如何生活”,而是在探究他们“如何不再是”的过程,这种抽离感,反而使得那些哲学家的形象在死亡的阴影下,显得更加清晰和立体。它要求读者放下对“宏大叙事”的期待,转而关注细节中蕴含的哲学重量。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相当高,它要求读者不仅对西方思想史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要对“终结性”和“意义的消解”这一主题抱有某种程度的哲学耐心。它不是一本适合在通勤路上轻松翻阅的读物;它更像是一场必须全身心投入的智力冥想。每一次阅读,我感觉自己都在与书中的“幽灵”进行一场高强度的对话,试图理解他们是如何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与自己穷尽一生建立起来的逻辑大厦进行最后的、也许是无效的拉扯。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是否“重述”了哲学家的生平,而在于它通过这种独特的“死亡透镜”,重新校准了我们对“哲学”这一行为本身的理解——它可能不是永恒的真理追寻,而只是一系列在时间限制下,人类试图赋予自身存在以秩序的、最终会消散的努力。它令人深思,并且后劲十足。

评分

对于那些期待在其中找到清晰的哲学谱系或者明确的理论总结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会带来相当程度的“挫败感”,但对我而言,这种模糊性恰恰是它最迷人的地方。作者似乎有意模糊了“历史事实”与“哲学推论”的界限,使得我们无法轻易地判断某个场景是真实的记录,还是基于对该哲学家思想内核的一种极致演绎。这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积极的、充满主观能动性的“探案”。我经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个对白或者某个场景的描述,试图从中挖掘出作者对“知识的局限性”或者“人类认知的边界”的深层思考。它不提供答案,它提供的是更多关于“提问”的精妙方式。阅读结束后,我合上书本,没有感觉到知识的积累,反而有一种对既有知识体系的深刻怀疑和重新审视的冲动。这比单纯学习一个哲学家的生平要震撼得多。

评分

货已经收到,看上去很不错的样子。

评分

希望京东越办越好。红红火火,祝奶东新婚快乐啊。

评分

如正文013页:“令他伤心的是,营养匮乏导致了水肿……”“令人难过的是,它们不仅会叫,还会咬人。”

评分

【】句的主语是“哲学”,这样句子就变成了“哲学是欧洲人。”

评分

书籍质量很好,喜欢。还会在京东上购买。

评分

不建议各位购买本书,各位不信大可买回去瞅瞅,不反悔才怪。

评分

好评!!!!!!!!

评分

??????????????????????

评分

送货迅速,非常满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