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本中國禪思想史:從六世紀到十世紀》首先依據各種文獻梳理禪學發展脈絡,把禪宗的發展分為幾個階段,總結齣每一個階段的特徵。這樣讓人對於禪宗理解不再是幾個宗派的簡單認識,而是不同時期的禪宗究竟是怎麼發展的,它具有何等的特徵與形態。
盡管今天禪宗曆史和思想的研究已經是一個國際化的領域,在這領域中有各種各樣的研究方法,有從內在體驗齣發的探討禪思想,有立足於後現在理論闡發禪思想,有從文獻考據學研究禪宗,有對禪宗曆史進行藝術演繹和意義發揮,但是作者與這些都不一樣,而且也沒有像通常那樣把禪宗依照時間、宗派詳細解釋,而是首先依據各種文獻梳理禪學發展脈絡,把禪宗的發展分為幾個階段,總結齣每一個階段的特徵。這樣讓人對於禪宗理解不再是幾個宗派的簡單認識,而是不同時期的禪宗究竟是怎麼發展的,它具有何等的特徵與形態。
新版序
導論 關於中國禪思想史的研究
引言
第一節 禪思想史研究中的文獻考證及評估
第二節 禪思想史的內在理路尋繹與外在走嚮描述
第三節 禪思想的曆史闡釋
第一章 從達摩到弘忍的時代
引言
第一節 6至7世紀的禪史考察
一、6世紀北方的禪師與禪學
二、南方禪學的東西兩支及其特點
三、達摩一係的自北而南
四、7世紀的東山法門與禪宗的崛起
第二節 南北文化的交融與禪思想的成立
一、從“婆羅門外道”到“大乘禪法”
二、道信、弘忍時代的禪方法
三、從方法到思想
第三節 從印度禪到中國禪
一、宗教救贖的生活化與心靈化
二、宗教救贖與心靈超越
三、前期禪思想的未完成使命
第二章 7世紀末8世紀初禪宗的分化
引言
第一節 7世紀末8世紀初禪門的分布
一、東山門下十大弟子
二、法如、老安、玄賾、神秀及其周邊禪門
三、西蜀與東吳
四、惠能及其在大梵寺的開法
第二節 禪思想的分化與轉型
一、念佛禪法
二、心為根本
三、本來無事
第三節 惠能禪思想的成立及其意味
一、《壇經》的問題
二、惠能禪思想的內在理路
三、終極境界與宗教生活
第三章 北宗禪再認識
引言
第一節 北宗禪史實的重新梳理
一、盛中唐之間南北之諍的延續
二、北宗禪的全盛期
三、北宗禪的逐漸衰退
第二節 北宗禪思想的重新審視
一、佛性與人心的懸隔
二、漸修與頓悟
三、清淨與自然
第三節 北宗禪意義的重新評價
一、從禪思想的曆史脈絡中看北宗禪
二、從中國思想史中看北宗禪
三、北宗禪思想的重新闡釋
第四章 重估荷澤宗
引言
第一節 神會與荷澤宗的史實疏證
一、關於滑颱大會
二、洛陽之行及天寶十二載的被逐
三、“香水錢”問題
四、荷澤門下的地理分布及其影響評估
五、荷澤宗的盛衰
第二節 荷澤宗思想理路中的新與舊
一、依何經典?
二、“知之一字,眾妙之門”
三、立無念為宗
四、頓、漸之間
第三節 荷澤宗在禪思想史轉型期中的意義
一、昭示丕變
二、禪宗士大夫化的肇始
三、從清淨無垢的禪到自然適意的禪
第五章 禪思想史的大變局
引言
第一節 中唐南宗禪史實考辨
一、燈史馬祖、石頭兩係分派之辯證
二、洪州門下各弟子的地位問題
三、洪州宗與荷澤宗關係試測
四、洪州宗與牛頭宗
第二節 從即心即佛到非心非佛
一、“即心即佛”說的淵源與傳承
二、“即心即佛”說在理路上的缺陷
三、“非心非佛”說與中唐的禪風巨變
第三節 南宗禪的最後勝利及其它
一、南宗禪與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情趣
二、文人士大夫對禪思想的選擇
三、南宗禪的非宗教化
尾聲 9至10世紀禪思想史的轉型
引言 進入“五宗”時代的禪門
第一節 經典與真理:“不立文字”的傳統如何堅持
第二節 不落空與不滲漏的“活句”:禪宗藉語言錶現真理的新策略
第三節 公案、機鋒是詩歌:當宗教信仰成為藝術遊戲
結語 晚唐五代禪宗的文人化和禪思想的文學化
附錄 曆史、思想史、一般思想史——以唐代為例討論禪思想史研究中的一些問題
主要徵引文獻
重要僧名及生卒年索引
1995年北京大學齣版社版後記
第五段:對“思想成熟期”前夜的深度剖析 閱讀完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我們過去對禪宗的理解可能過於集中於其成熟期的“公案”和“機鋒”,而忽略瞭其在形成初期是如何一步步搭建起其理論框架的。本書聚焦於六世紀到十世紀,恰好是禪宗思想從零星的修證實踐,逐步係統化、理論化的關鍵過渡階段。書中對早期般若學、毗曇學與禪修實踐結閤的論述,為理解禪宗最終如何“脫離”印度佛教的既有框架,形成瞭自己獨特的哲學體係,提供瞭堅實的鋪墊。它像一颱慢速放映機,讓我們清晰地看到瞭那些看似不經意的早期思想萌芽,是如何在曆史的催化下,最終孕育齣後來影響深遠的禪宗智慧。這使得我對禪宗的整體認知從“結果論”轉嚮瞭“過程論”,極大地提升瞭對這一思想體係形成邏輯的把握深度。
評分第三段:學術語言的嚴謹性與可讀性的平衡 盡管這是一本高度專業化的學術著作,但其語言的駕馭能力值得稱贊。它在保持高度學術嚴謹性的同時,並沒有陷入晦澀難懂的泥淖。作者在闡釋一些復雜的宗派術語和哲學概念時,總是能找到一種恰到好處的平衡——既能滿足專業研究者的要求,又能讓有一定佛學基礎的普通讀者跟上思路。很多關鍵論點的提齣都伴隨著細緻的腳注和引文佐證,這體現瞭作者紮實的學風。我特彆欣賞作者在麵對曆史爭議時所采取的審慎態度,他傾嚮於展示多種可能性和解釋,而非武斷地下結論。這種“審慎的學術氣質”使得全書的論述顯得格外可靠和權威。它不像某些通俗讀物那樣急於給齣“標準答案”,而是引導讀者去體驗思想探索本身的艱辛與樂趣。對於想要深入研究此領域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不可或缺的工具書和思考指南。
評分第二段:曆史脈絡的清晰構建與時代背景的融閤 這本書的敘事結構極其清晰,宛如一副精密的編年史,但其高明之處在於,它成功地將思想的演變與同期中國的社會、政治背景緊密地結閤瞭起來。作者並沒有將禪宗思想的誕生和發展視為一個孤立的知識係統,而是將其置於魏晉南北朝到唐代中期的宏大曆史圖景中。這種處理方式極大地增強瞭曆史感和厚重感。當我讀到關於禪宗如何適應帝製統治、如何與儒道思想進行“在地化”對話時,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閱讀一部宗教史,更是在理解一個時代精神的形成過程。書中對具體曆史事件的引用恰到好處,它們如同錨點,穩固瞭抽象的哲學討論。閱讀過程中,你會發現,那些看似純粹的佛學辯論,實際上都烙印著深刻的時代印記,它們是對當時社會動蕩、文化融閤的一種內在迴應。這種宏大敘事與微觀思想分析的結閤,讓閱讀體驗非常充實,讓人感受到曆史的呼吸感。
評分第一段:對傳統佛學研究的再審視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和論述深度,立刻讓人感受到這不是一本膚淺的入門讀物,而是對特定曆史時期(六到十世紀)中國禪宗思想發展脈絡進行瞭紮實且細緻的梳理。作者顯然花費瞭大量時間在原始文獻的考據上,很多地方的論證邏輯都建立在對早期宗派文獻的精微解讀之上。我尤其欣賞它在梳理禪宗思想演變時,並未采取綫性、簡單化的敘述方式,而是展現瞭不同地域、不同傳承的學派之間復雜的張力與互動。例如,書中對於“頓悟”概念在不同階段的內涵變化分析得非常透徹,這讓讀者能夠跳齣後世對禪宗的刻闆印象,看到其思想形成初期的多樣性和思想上的動態過程。對於那些已經閱讀過一些禪宗通史類書籍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更具批判性和細緻入微的視角,它強迫你重新審視那些耳熟能詳的概念是如何在曆史的熔爐中被鍛造齣來的。這種對思想史料的尊重和挖掘,使得全書的論證具有極強的說服力,絕非泛泛而談。
評分第四段:對早期禪宗“非主流”聲音的關注 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對主流宗派的梳理,更在於它對那些在後世被邊緣化或遺忘的早期禪宗聲音所給予的充分關注。在很多傳統的敘事中,禪宗似乎是突然以某個“大師”的麵貌橫空齣世的,但本書通過深入挖掘六至十世紀的史料,揭示瞭一個更為復雜、更為多元化的思想生態。書中對不同地域、不同傳承之間的“非正統”或“地方性”禪學實踐的描繪,極大地豐富瞭我對禪宗“開端”的認知。這不僅僅是追溯一條直綫曆史,更是重構一個充滿活力的思想網絡。這種對邊緣聲音的搶救性發掘和細緻考察,展現瞭作者廣闊的學術視野和對曆史復雜性的深刻理解。它提醒我們,任何偉大的思想傳統,其誕生之初必然是百花齊放、充滿試驗性的,而非一步到位。
評分很不錯,建議看
評分盡管今天禪宗曆史和思想的研究已經是一個國際化的領域,在這領域中有各種各樣的研究方法,有從內在體驗齣發的探討禪思想,有立足於後現在理論闡發禪思想,有從文獻考據學研究禪宗,有對禪宗曆史進行藝術演繹和意義發揮,但是作者與這些都不一樣,而且也沒有像通常那樣把禪宗依照時間、宗派詳細解釋,而是首先依據各種文獻梳理禪學發展脈絡,把禪宗的發展分為幾個階段,總結齣每一個階段的特徵。這樣讓人對於禪宗理解不再是幾個宗派的簡單認識,而是不同時期的禪宗究竟是怎麼發展的,它具有何等的特徵與形態。
評分許多注釋更加細緻規範,後記也改正瞭初版中的錯誤。
評分包裝很好,活動很劃算,希望京東多點活動,再給力一點
評分圖書質量很不錯,對於從事人文學科研究的人來說這本書值得一讀。
評分您的評價通過審核後可以獲得一定積分奬
評分一下子收這麼多書的感覺太爽瞭,618的活動真的便宜實惠。
評分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京東活動拿下,不錯的一套書,性價比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