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史跡

中國佛教史跡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日] 常盤大定 著
圖書標籤:
  • 佛教史跡
  • 中國佛教
  • 佛教文化
  • 曆史
  • 宗教
  • 文化遺産
  • 古跡
  • 寺廟
  • 中國曆史
  • 佛教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畫報齣版社
ISBN:9787514613438
版次:1
商品編碼:12282051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1-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收錄瞭作者在實地拍攝的有關佛教文化遺跡的圖片、拓片及手繪地圖共123幅

★近乎絕版的珍貴史料

★學術研究的原始影像憑證和文獻資料

★國內首次整理翻譯齣版


內容簡介

《中國佛教史跡》,又名《續訪古賢之跡》。作者常盤大定是日本著名宗教學傢,其生前多次來華,足跡遍布中國。在踏訪中,尤其注重對史跡的拍攝、拓製和記錄,所作日記也一絲不苟,每次都留下數量可觀的圖文資料或日錄。《中國佛教史跡》即其第二次來華探訪之成果,其中還收錄瞭作者實地拍攝的佛教文化遺跡圖片、拓片及手繪地圖123幅。其所記錄的文化遺跡,在曆經動蕩、戰亂、自然災害之後,絕大多數或不復存在,或殘缺不全,這些圖片及資料成為我們瞭解當時中國現狀,尤其是佛教史跡或文物的難得文獻;為學者研究佛教文化、修復破損文物、佛寺原址復建等工作提供瞭寶貴的原始影像憑證和文獻資料。

近代以來海外涉華藝文圖誌係列叢書:

《中國古代建築與藝術》

《中國建築史》

《中國佛教史跡》

《雲岡日錄》

《中國雕塑史》

《中國紀行——伊東忠太建築學考察手記》

《晚清民國時期中國名勝古跡圖集》(十二捲)


作者簡介

常盤大定,日本宮城縣人。著名宗教學傢,真宗大榖派高僧。曾任東京大學教授,講授中國佛教史。其生前多次來華,實地考察宗教文化遺跡,尤其注重對史跡的拍攝、拓製和記錄。主要著作有《印度文明史》、《釋迦牟尼傳》、《中國佛教史跡》(圖版六冊,附日、英文評解,與關野貞閤著)、《中國佛教史跡踏查記》、《中國文化史跡》(十二捲,與關野貞閤著;中譯本為《晚清民國時期中國名勝古跡圖集》)等。

注譯者:

廖伊莊,長年從事中國語言文化的教學研究工作,現任教於日本韆葉工業大學。譯著的主要中日文書籍及影視作品有《末代皇帝·溥儀》《京杭大運河》《中國江南水鄉》《紀念周恩來總理》《鄧小平》《血色黃昏》《鄭念之三國誌》《宋氏三姐妹》《夫妻井》《少年啓示錄》等。另編著有中日文教材、詞典十餘種。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中華民族的確是世界大國國民之一。我這裏並不是指其國土廣袤,國民眾多,而是要說他們有自己的獨立思想,有自己的藝術,有自己的特色文化。現在他們正在走嚮覺醒。一旦他們覺醒瞭,靜靜地站起身去尋訪自國文明的遺跡,那時將會齣現怎樣的情景?

——常盤大定


常盤大定(1870—1945)是著名宗教學傢,也是真宗大榖派高僧,曾任母校東京大學教授,講授中國佛教史。生前來華七八次,其中,僅20 世紀20 年代就曾五次來華考察宗教文化遺跡,在佛教實證研究領域屬先驅者。他來華是1920 年9 月至翌年1 月,考察路綫為瀋陽、北京、房山、大同、張傢口、太原、洛陽、漢陽、宜昌、廬山、南京等,考察對象主要是各地石窟、寺廟、道觀等遺跡、遺物。事後齣版瞭《訪古賢之跡——中國佛跡踏查》(1921)。

第二次時間在1921 年9 月至翌年2 月,行程為青島、濟南、泰安、麯阜、兗州、濟寜、北京、石傢莊、鄭州、開封、洛陽、漢口、長沙、九江、南京、揚州、鎮江、蘇州等,迴國後撰寫齣版瞭《續訪古賢之跡——中國佛教史跡》(又名《中國佛教史跡》,1923)一書,其中還附帶十餘幅地圖,以及作者實地拍攝的百餘幅圖片。此次翻譯齣版的,即此書。第三次(1922 年9—12 月)和第五次(1928 年12 月—翌年1 月)主要是對南方各省的調查,包括上海、寜波、漢口、廬山、杭州以及廣東、福建等省市。加上第四次(1924 年鼕)對東北大連、旅順以及山東青島、濟南等地的考察,中國南北各地主要文化勝跡,尤其是佛教遺跡等,基本被其踏遍。常盤在踏訪中,尤其注重對史跡的拍攝、拓製和記錄,所作日記也一絲不苟,每次都留下數量可觀的圖文資料或日錄。《中國佛教史跡踏查記》(1938)即其多次來華探訪記錄之匯總,成為我們瞭解當時中國現狀,尤其是佛教史跡或文物的難得文獻。書中不僅資料豐富,記述詳細,而且於踏查過程中的所得所感也時有披露,讀來頗有趣味。

本書主編 張明傑


目錄

序一
序二
序三
自序
前言
旅行經路地圖
行程日誌
再訪古賢之跡
寫在齣發之前
續訪古賢之跡
山東的一個月
曹洞宗靈岩寺
土匪猖獗的兗州城
徂徠山的王子椿
縱貫泰山
趙州和尚故址
鄭州的天長節
龍門一泊
寶陽·老君兩洞拓片
嵩陽故址
達摩麵壁遺址
曹洞宗少林寺
老子故址升仙颱
老子故址太清宮
歸德府顔真卿書八關齋碑
歸德府文雅颱
魏·道憑造像
寶山靈泉寺
漢口的日中帝大同學會
自南嶽至衡州(一)
自南嶽至衡州(二)
中國佛教史跡
山東的神通寺
東晉竺僧朗之遺址
山東泰山靈岩寺
東晉竺僧朗之故地
山東徂徠山映佛岩
齊魯四山摩崖之一宋代石守道遺址
山東的石窟
曆城縣黃石崖
曆城縣韆佛山興國寺
曆城縣佛慧山開元寺
曆城縣佛峪般若寺
曆城縣龍洞山壽聖寺
曆城縣玉函山
長清縣靈岩寺·曆城縣神通寺
寜陽縣伏山靈峰寺
山東的寺廟
麯阜大成殿
復聖殿周公祠
孔林
濟寜府文廟
鄒縣亞聖殿
亞聖林
泰安府岱廟
嵩裏山祠
泰山鬥母宮
泰山頂玉皇廟
長清縣五峰山廟
曆城縣白雲觀
滋陽縣觀音堂
鄒縣法興寺
兗州興隆寺
濟寜普照寺
濟寜鐵塔寺
濟寜古禮拜寺
北京白雲觀·京兆居庸關
河北趙州柏林寺
唐末從諗和尚的遺跡
洛陽懷古
龍門
香山寺
洛陽東大寺·韆祥寺
洛陽東關外孔子入周問禮樂碑
北亡B山
河南嵩山少林寺
梁代達摩大師遺址
少林寺
初祖庵
二祖庵
河南嵩陽的寺觀
永泰寺
會善寺
嵩嶽寺
法王寺
嵩陽觀
崇福宮
中嶽廟
碑樓寺
河南鹿邑縣太清宮
老子故宅址
河南歸德府兩日
求而未得的莊子故址
北周的廢佛和河南安陽縣的寶山石窟
北齊僧人稠·道憑、隋靈裕的遺址
河南彰德府一日
北齊慧光·慧可遺址
湖南省長沙·衡州
嶽麓·石鼓兩書院
湖南省長沙的日中懇親會
湖南省南嶽巡禮
陳朝慧思、唐代懷讓·希遷三禪師的遺跡
祝聖寺
南嶽廟
南颱寺
福嚴寺
磨鏡颱
上封寺
湖南溈山遠遊
唐代靈祜禪師的遺址
江蘇省攝山天開岩
明代雲榖禪師遺址
江蘇省揚州巡遊
唐代鑒真和尚故址
江蘇省茅山風雪
梁代陶弘景故地
江蘇省蘇州遊覽
晉代道生·支道林的遺址
虎丘雲岩寺
北寺
雙塔寺
寒山寺
戒幢律寺
天平山
靈岩山
踏察報告
開會辭
中國佛教史跡踏察報告
展覽拓本目錄
中國佛教史跡踏察報告書

精彩書摘

中華民族是世界的一個謎。這個民族曾被喻為沉睡的獅子,又一度被看作已經死掉的獅子。可是,這個民族是真的正在沉睡,還是已經死去,我個人認為,這不應該用五十年一百年的時間單位來斷定。我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這個民族飽含各種矛盾,不易觸到其真實麵目。它既妄自尊大、排外偏執,又博大包容、崇尚和平,一方麵投機取巧、謀權鑽營,另一方麵卻又勤儉耐勞、自由放任,既有功利精明之時,也有陰損愚笨之處。一麵極具個人色彩,另一麵又缺乏人性觀念。持之以恒從容不迫的不斷努力使這個民族終為世界一方之雄,這在曆史上已是不爭的事實。所以,僅以現狀論其將來之法斷不可取。

在此我想重復一下以前在《訪古賢之跡》一書中也說過的話。

我認為,中華民族的確是世界大國國民之一。我這裏並不是指其國土廣袤,國民眾多,而是要說他們有自己的獨立思想,有自己的藝術,有自己的特色文化。這一點上,他們可以和古印度、古希臘以及近世的德意誌民族一起被稱為世界的四大民族。

不管現在的境況如何,這個大國的國民都不會永遠地沉睡下去。

現在他們正在走嚮覺醒。一旦他們覺醒,,靜靜地站起身去尋訪自國文明的遺跡,那時將會齣現怎樣的情景?韆古文明會不會被蕩然殆盡?

我曾經呼籲過,現在想更強烈地呼籲。

中國的古代文化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壞。我希望,現在,同文同種的日本人要伸齣手來,盡可能地去理解、去研究、去整理那些古文化。那些古文化多含佛教經緯,我希望,佛教徒們伸齣手來助上一臂之力。如果能夠理解古代文化中貫串著的大乘佛教精神,我們東洋民族就應該能夠敞開胸懷,握住對方的手。這是賦予日本人,尤其是佛教徒的使命。也許我的話會被認為隻是在高談闊論,但是,隻要抱有一點點這樣的希望之情即可。更何況已有陳勝、吳廣之例在先,那就是一道光炎,誰也斷定不瞭那道光不會在某一天燃成燎原大火。

行程日誌

大正十年九月

十四日、下午九點三十分,東京齣發。

十八 日、下午一點半,抵青島。去天後宮、旭公園等一觀。田中逸平君嚮導。

十九日、晴。上午八點青島齣發。下午六點半到濟南。去曆下書院。

二十日、晴。訪領事館。在市內尋獵古書及拓片。

廿一日、晴。曆觀金石保存所、呂仙閣、長春庵。

廿二 日、晴。徒步去東南方的韆佛山興國寺,越過曆山,經黃石崖、開元寺,宿光村白雲觀。黃石崖有魏造像。韆佛山、開元寺有隋唐造像。

廿三 日、晴。曆觀佛峪般若寺、龍洞山壽聖寺的隋刻。下午六點返迴濟南。

廿四日、晴。訪三井物産會社。

廿五 日、晴。上午七點齣發。用一獨輪車,徒涉沙河,下午五點到翟傢莊,宿。行程一百裏。張文山嚮導。

廿六 日、晴。翟傢莊以西的路況很差。約二十裏到孝堂山。與其重返翟傢莊不如另尋歧路嚮五峰山,徒涉沙河,宿山下石窩。行程九十裏。

廿七 日、晴。五峰廟一觀。尋蓮華洞未果。嚮靈岩寺,自劉傢莊起路更崎嶇。徒涉沙河,至夜乃至。行程六十裏,甚是辛苦。

廿八 日、晴。巡觀寺內的韆佛殿、大雄殿、魯班洞、闢支塔、法定塔、惠崇塔。之後攀登後麵的方山,觀看證明龕的唐代刻像。

廿九 日、晴。上午略觀曆代墓塔。中午齣發,至萬德車站,乘車,晚十點返迴濟南。

三十日、晴。忙於準備泰山之行。

十月

一日 、晴。雇挑夫,張文山嚮導,上午七點四十八分乘車。下午六點鄒縣車站下車,徑直去拜揖南關的孟子廟,經南關外的三遷故址。宿市內。

二日、晴。曆孟子墓、孟母墓,至麯阜,宿。行程七十五裏。

三日 、上午七點齣發。從孔子廟、顔子廟、周公廟至孔林。直至寜陽縣,宿。行程八十裏。

四日 、晴。至北門外二十裏的伏山。歸途嚮兗州城,至城北二十裏鋪,日落,宿觀音廟。行程七十裏。

五日 、晴。早上六點齣發。入兗州城,觀興隆寺址的十三重塔。下午三點乘車,至濟寜府,觀太白樓。一泊。

六日 、晴。曆觀鐵塔寺、文廟、普照寺、古禮拜寺等。無須去嘉祥縣,踏歸途。下午七點乘車。

七日 、晴。淩晨四點到達大汶口。六點齣發去徂徠山,徒涉汶河,經山陽莊、宮莊,至擦石峪隱仙觀,宿。行程七十五裏。

八日 、晴。上午七點齣發,行十五裏,至大悲閣。登映佛岩,尋曆代墳墓。至光化寺,薄暮中,拓署有王子椿之名的巨石。

一泊。

九日 、陰。至六逸故址、二聖觀。歸途經山陽莊,至茅茨莊,宿。行程四十五裏。小雨。

十日 、陰。早五點齣發。經南望莊至北望莊。尋石徂徠的神道碑。徒涉汶水,至泰安府,宿。行程七十裏。徑直去嵩裏山祠,歸途參拜岱廟,訪孫氏宅,觀二賢祠。

十一 日、晴。上午□點半齣發,開始泰山之行。豐都廟、老君廟無遊客。於鬥母宮小憩,經石峪觀金剛經,曆伏虎廟、五鬆亭、關帝廟、碧霞元君祠、東嶽廟等。下午兩點,達絕頂玉皇廟,宿。行程五十裏。

十二 日、晴。觀日齣。上午七點齣發,沿北路下山,經牛山口莊、劉傢莊,夜至神通寺湧泉庵,投宿。行程九十裏。

十三 日、晴。上午八點,到神通寺址。不過是個無住持的小坊,但除龍虎塔、四門塔外還有很多磚塔、石塔,有韆佛山的唐代造像。

十四 日、晴。上午九點齣發。經中宮鎮到大陽溝莊。越過玉函山,觀隋代石窟,踏月光返迴濟南。行程九十裏。

……

鄭州的天長節1

本年旅行之中最令人痛感今昔的是鄭州。去年來時不知道此處有同邦人,直到火車開車前二十分鍾纔聽說有位島田醫生。今年十月二十九日晚到達法國飯店後馬上前去島田氏的鄭州醫院拜訪,那裏已聚集瞭三十多位日本人,一一和大傢見瞭麵,說是後天要在醫院舉行典禮慶祝天長節,盛情地邀我也來參加。去年來時,緊緊張張地到瞭洛陽,又排除萬難毅然去瞭龍門,往返坐臥都有士兵警員相伴,不堪保護監視,自龍門匆匆返迴洛陽,想來開封也會是同樣光景,留待日後,直接就去瞭漢口。河南省內隻去瞭龍門,洛陽是連城都沒進,雖然留下瞭遺憾,但因為有瞭龍門一訪,內心還是得到瞭深深的滿足。今年剛一到達鄭州就見到瞭如此眾多的同胞,又趕上天長佳節即到,這是多麼大的不同啊。在異國他鄉得以和同胞相聚,倍感親切。更加之有共賀佳節的喜慶,令人感慨萬韆。按原計劃第二天應該離開洛陽的,研究地圖,確認火車時刻錶後決定改變方嚮去開封,用一天時間瀏覽鐵塔寺、繁塔寺(圖一)、龍亭、相國寺、清真寺碑、猶太人後裔的居住區域等,住一夜,於翌日一早返迴鄭州以迎度佳節。這個新計劃的實施自始至終都十分順利。

當天上午十一點,大傢在天皇肖像前舉行儀式,加上婦女共有二十餘人。唱國歌,呼萬歲,儀式順利結束。下午開懇親會,熱鬧得大傢竟一齊唱起瞭《小鴿子》2。去年那種“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悲壯心情還記憶猶新,相比之下此時我不能不感慨萬韆。

參加聚會的除瞭島田醫生外,還有高原漸、漢口的中村英二、巽、青島的中村、鄭州的中村、三迫、今井、田尻等各位豪傑。聽他們說現在不僅在鄭州,就連河南省的各地也有不少邦人伸翅展羽,洛陽、開封、湯陰、馬橋,還有遠在安徽亳州的。我一直抱有踏察這些區域的誌嚮,對我來說這些消息實在是令人膽壯的福音(圖二)。各位豪傑多從事桐木棉花買賣等實業,對中國人來講都是生活的基本保障品。來到此地長期居住,抓住瞭生命存活的關鍵,又開著信用值高的醫院,因此鄭州的邦人勢力就像一個隱蔽的敵國。去年鬧災荒時,通過日華實業協會參加救助的事情,使邦人的好名聲遠遠傳到瞭潼關一帶,周圍四百餘州縣中唯獨此地不聞排日聲浪。聽到這些,實在是感到高興,舉杯為賀。和去年的情況相比,變化之大,我不由得把自己的驚喜和今昔感懷披露給大傢說:“如果是去年,我在窗外聽到瞭《小鴿子》的歌聲,肯定會流著眼淚和大傢一起跳起舞來的。”聽我這麼一說,高原君也談起他的對華感想,還當眾錶達決心說:“至少我和島田君二人已決定在中國青山埋骨。”痛快痛快,為此再飲三杯。就這樣,一起痛飲,一起唱歌,一起談笑。最後大傢跑到武林洋行的院子裏開起運動會來,摔跤、角逐,一陣陣歡笑不斷,直到熱熱鬧鬧的晚會之後纔告結束。

以上費瞭長長一段筆墨,其實並不隻是為瞭錶達我個人的感懷。去年遊曆之時,聽說從北京到漢口的廣大區域裏,邦人隻有西方太原府的齋藤氏一人,深感在富於文化背景的河南之地進行踏察的睏難,實際上也的確遇到瞭很多無法言錶的睏難。其他旅行者想必也有同感。

而沒有想到的是,以鄭州為首,洛陽、湯陰、馬橋、開封、歸德以及其他一些地方都有邦人散在,中心之地當然是鄭州,如果於此處求緣,再去遊曆諸方,應該並不睏難。這正是我在這裏想說的話。最後加上幾句,目前急需在鄭州設立一個我邦的郵局和銀行,說設局,並不是要求政府公設那樣的堂堂之物,隻要指定一個居住在當地的人馬上就可以啓動的。以不惹齣排日氣焰為宜。支配著河南經濟界的鄭州竟然沒有一傢小小的銀行,實在是不便之極。以上兩事,希望當局給予特殊關注。

(記於漢口)

1 天長節:日本天皇誕生日。原用太陽曆,明治六年(1873)開始使用太陽曆,明治天皇誕生日為11 月3 日。

2 《小鴿子》:童謠。瀧廉太郎作麯。日本小學必修歌麯。


歸德府顔真卿書八關齋碑

急急忙忙從亳州趕迴歸德府,卻因鬧同盟罷工,汴洛鐵路三天前就不通瞭。什麼時候恢復,沒有任何消息。早知如此,還不如在鹿邑縣多待上一天呢。不過,我平時對自己的每一天都是付齣最大努力的, 否則就不會心安理得,所以我從不後悔。我開始盤算今天應該如何度過,叫來店主,問去莊子廟晚上能否迴得來,迴答說不知道。又問開元寺和靈颱寺,也迴答說不太清楚,而他推薦的地方又都是我不感興趣的廟觀。第二天早上又打聽瞭很多事情,可哪一件也答不清楚,隻好讓他去找個讀書人來。這次店主拿迴來一張字條,上麵用漂亮的字跡寫著“聞聽祭祀老子,緣何打探莊子”,像是在還擊我。我也寫“昨天過鹿邑縣參拜瞭老子廟,上月過麯阜參拜瞭孔子廟。此地乃莊子故地,必有其廟,請查吾意”,讓店主拿去給那人看,結果寫條的人自己來瞭。他名叫安濤,中年人,挺魁梧,是個鹿邑縣齣身的陸軍中校,因火車不通,不得已在這裏蟄居瞭三天,所以有些怨氣。聽說我是從鹿邑縣過來的,很高興,馬上就過來瞭。他知識挺淵博,字寫得也好,這樣的軍人很少見的。他正在那裏生著脾肉之嘆,恰巧就來瞭我這個東洋人,趣味又正好相同,馬上抓緊時間開始筆談。一開始雙方都有些拘謹,隻是泛泛而談。他說“不知有莊子廟,查閱府誌應為捷徑”,我說“很想藉來看看”, 他答“凡讀書人傢中必有此書”,隨之又告訴我:“歸德府有個文雅颱,那裏有顔真卿的八關齋碑,還有伐檀坑。伐檀坑是孔子召集弟子們在大樹下習禮時,桓魋想殺孔子而砍倒大樹的遺址。另外衙門裏還有神禹碑,是蝌蚪文字。”這對我來說真可謂幸運。於是我決定在火車開通之前在此地尋訪這些遺跡。這時,安濤氏好像也放下心來瞭,他問我:“你怎麼知道這裏是莊周故地呢?”我告訴他:“莊周是宋時濛縣人,古時的濛縣就是今天的歸德府。”他說:“此人於此地已失傳,隻有去查府誌。”第二天看瞭府誌,記著城南二十裏處小濛城是莊周故裏,但問當地住民,說是現在已經沒有瞭。又有人說曹州也有莊子故地。總之此地附近沒有莊子廟。

就這樣一問一答地談瞭一會兒後,我齣門去看城景,先順便去衙門尋訪神禹碑,那是一塊元代做成的衡山古碑的仿製品。然後齣至南門外尋找八關齋碑。這塊碑被珍重地收藏在古開元寺址的碑亭中。知此碑的同時也瞭解瞭開元寺的命運。碑是一個八角的大石幢,很是壯觀(圖三)。顔真卿那樣的武將能寫八關齋報德記碑實屬罕見。用瞭整整一天做成拓片,因天黑以後城門就不讓過瞭,所以找瞭條小船迴到瞭北門外的住處。說明晚瞭一拍,歸德府實際上可以說是一座水城,四周被一片大湖圍住,好像一座龍宮漂浮在水麵上。中國是一個大國,一方麵水缺得厲害,想盡辦法也隻能灌溉極少的一部分。而另一方麵卻又水滿為患,要想盡辦法去疏導放流。真是,不去實地調查就什麼事情也搞不清楚啊。

(記於南嶽至衡州途中)

圖三:八關齋碑



《禪影:古刹秘境與心靈覺醒》 內容簡介 《禪影:古刹秘境與心靈覺醒》是一部深入探索中國佛教,尤其是禪宗文化精髓的著作。本書並非一本宏觀的曆史敘述,而是選擇瞭一條更為專注的路徑,聚焦於那些隱藏在中國山水之間、曆經韆年風雨的古老寺廟。這些寺廟不僅是建築的奇跡,更是承載著無數禪宗祖師的修行足跡、頓悟時刻以及代代相傳的智慧結晶。 作者以一位虔誠的朝聖者和敏銳的觀察者的雙重身份,踏遍名山大川,探訪那些或隱於深山、或坐落於鬧市的禪宗名刹。從河北的趙州橋畔,到四川的青城山麓,再到福建的武夷山巔,書中的每一章都圍繞著一座或幾座具有代錶性的寺廟展開,娓娓道來它們不為人知的曆史故事、建築特色、壁畫雕塑中的禪意,以及至今仍流傳著的祖師公案和修行法門。 本書的敘事並非冰冷的曆史羅列,而是充滿瞭人文關懷和個人感悟。作者在描繪這些古刹的同時,更深入地挖掘其背後所蘊含的禪宗哲學。他試圖帶領讀者一同穿越時空的壁壘,去感受那些禪宗祖師在寂靜的山林中,如何在日常的點滴中體悟大道,如何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尋求心靈的解脫。從六祖惠能的“本無一物”,到趙州從謖的“吃茶去”,這些膾炙人口的公案在書中被賦予瞭更為鮮活的解讀,作者結閤寺廟的實際環境和曆史傳說,讓那些看似晦澀的禪語變得生動易懂。 《禪影》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其對“秘境”的描繪。作者不吝筆墨地描述瞭許多鮮為人知的寺廟角落,例如隱藏在古塔下的僧侶修行室、被藤蔓覆蓋的荒廢禪堂、或是彌漫著幽靜氣息的枯山水庭院。這些“秘境”並非僅僅是物理空間,更是心靈的隱喻,是通往內在寜靜的門戶。在這些地方,作者仿佛能聽到先輩的迴響,感受到無形的精神力量。 本書不僅僅是在介紹寺廟,更是在引導讀者進行一場心靈的探索。作者強調,禪宗的智慧並非束之高閣的玄學,而是可以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種種來實踐。在描述寺廟的晨鍾暮鼓、僧侶的日常勞作、甚至是寺廟周圍的自然風光時,作者都巧妙地融入瞭禪宗的“活潑”精神,提示讀者在繁忙的生活中,如何發現屬於自己的“禪”。他鼓勵讀者放下執念,觀照當下,從而在喧囂的世界中找到內心的平靜與安寜。 《禪影》的語言風格樸實而富有詩意,既有學術性的嚴謹考證,又不乏散文的細膩情感。作者在對寺廟的建築風格、雕塑藝術進行細緻描摹的同時,更注重捕捉那些能夠觸動人心的細節,例如一尊古佛的慈悲眼神,一棵韆年古樹的滄桑姿態,一縷穿過木窗的陽光,都可能成為引發深度思考的契機。 本書還特彆關注瞭禪宗在曆代發展中,與中國本土文化(如道傢思想、儒傢倫理)的融閤過程,但其核心始終圍繞著禪宗本身的修行體係和智慧。它呈現的佛教,是一種貼近生活、充滿活力的信仰,而非僵化的教條。 閱讀《禪影》,讀者仿佛跟隨作者一同踏上瞭一次穿越中國佛教文化深處的精神之旅。你會瞭解到,古老的寺廟不僅是曆史的遺跡,更是滋養心靈的道場;禪宗的智慧,也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可以融入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引導我們走嚮更深層次的自我覺醒。這是一本獻給所有對中國傳統文化、佛教哲學以及內心探索感興趣的讀者的佳作。它承諾給讀者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份心靈的觸動與啓迪,讓讀者在閤上書頁的那一刻,能夠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去看待周圍的世界,以及自己的內心。 《禪影》的價值在於,它以一種充滿溫度的方式,將那些沉澱在古老寺廟中的禪宗精神,重新喚醒,並以現代人的視角和感悟,呈現給當代的讀者。它是一本關於信仰的書,一本關於曆史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活得更有智慧的書。它邀請每一位讀者,走進那些“禪影”斑駁的古刹,在靜謐的氛圍中,找尋屬於自己的心靈淨土。 本書在內容編排上,力求敘事流暢,引人入勝。每一座寺廟的故事,都像一顆顆散落的珍珠,被作者精心串聯起來,形成一條關於禪宗智慧的璀璨項鏈。從早期禪宗的傳播,到各大宗派的興盛,再到其與中國社會文化的互動,作者通過對具體寺廟的描繪,勾勒齣禪宗在中國發展演變的大緻脈絡,但這種描繪是間接的,是通過感受寺廟的氣息、體悟其中的故事來完成的,而非直白的史學分析。 例如,在描繪一座江南水鄉的古寺時,作者會著重描繪其依水而建的特點,並將“水”的意象與禪宗“無常”、“空性”等概念聯係起來,闡述水麵的平靜如何映照內心的清澈,水的流動如何象徵生命的無盡變化。在描述一座北方邊陲的古寺時,作者又會著眼於其堅毅雄渾的建築風格,以及曆史上僧侶在艱苦條件下守護佛法的精神,從中提煉齣“堅忍”、“定力”的禪宗品格。 本書的語言,力求通俗易懂,避免使用過於艱澀的佛教術語,即便引用瞭佛經或公案,也會輔以通俗的解釋。作者相信,禪宗的智慧是麵嚮所有人的,它不應該被高深的語言所阻隔。因此,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會感到因為專業術語而産生的閱讀障礙,反而能在作者的引導下,逐漸領略到禪宗的魅力。 《禪影》並非旨在成為一本百科全書式的佛教史學著作,它更像是一本行走在曆史與心靈之間的散文集。它的核心是“體驗”與“感悟”,而非“考證”與“論斷”。作者希望通過自己的文字,讓讀者能夠“看見”那些“看不見的”禪意,能夠“聽見”那些“無聲”的教誨。 本書對一些鮮為人知的禪宗祖師的生平事跡,以及他們所留下的修行遺跡,進行瞭深入的挖掘和介紹。這些人物和地點,或許在一般的佛教史籍中提及不多,但他們在中國佛教史上,尤其是在禪宗的傳承與發展中,扮演瞭不可或缺的角色。作者通過對這些“邊角料”的關注,展現瞭禪宗文化的豐富性與多元性,也讓讀者看到瞭佛教智慧在不同地域、不同人群中的具體體現。 總而言之,《禪影:古刹秘境與心靈覺醒》是一部融閤瞭曆史、文化、哲學與個人感悟的獨特作品。它以中國佛教,特彆是禪宗文化為載體,通過對古老寺廟的細緻描繪和深度挖掘,引導讀者進行一場關於自我、關於生命、關於智慧的心靈之旅。它是一次與中國佛教文化最深處的對話,也是一次與自己內心最真誠的交流。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是毋庸置疑的上乘之作,紙張厚實,墨色飽滿,即便是觸摸也能感受到製作者的用心。從一個純粹的“體驗者”角度來看,翻閱這本書本身就是一種享受,它讓沉重的曆史話題變得輕盈起來。作者的文字功底極佳,擅長營造氛圍,即便是描述一塊殘破的碑文,也能從中讀齣曆史的滄桑感。不過,我認為這本書在“互動性”上有所欠缺。它似乎更傾嚮於單嚮的知識灌輸,缺乏一些能激發讀者思考和進一步探究的引導機製。比如,在介紹某一處重要遺跡時,如果能附帶說明該地今天的可及性和保護現狀,或者提供一些相關的學術爭議方嚮供讀者參考,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和啓發性都會更上一層樓。總而言之,它是一部值得收藏的精美畫冊式的曆史著作,但在作為一本啓發心智的“導論”方麵,尚有精進的空間。

評分

我發現這本書在時間軸的跨度上處理得非常巧妙,它沒有平均分配筆墨給每一個朝代,而是將重心放在瞭幾個關鍵的轉型期,比如魏晉南北朝的初傳和唐代的鼎盛與轉型。作者對於“絲綢之路”沿綫佛教藝術交流的梳理,堪稱精彩絕倫,那種文化碰撞、融閤、再創新的過程,被他描繪得如同史詩一般波瀾壯闊。讀到這部分時,我甚至能感受到不同地域藝術風格相互滲透時産生的奇妙化學反應。但是,這本書在處理宋元以後的佛教遺跡時,篇幅明顯收窄,似乎對明清時期在民間和宮廷中依然活躍的佛教文化關注不足。這讓我有些遺憾,因為在我看來,明清時期雖然在宏大敘事上不如前朝,但其在園林、文人畫以及民間信仰結閤方麵,也形成瞭獨具一格的“遺跡”風格,這部分如果能得到更細緻的挖掘和展示,本書的完整性會大大提升。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很有古典韻味,那種帶著淡淡的墨香和陳舊紙張的質感,一下子就把人拉迴到瞭那個遙遠的時代。我拿到手的時候,最先被吸引的是它精美的插圖,那些彩繪和拓印的畫麵,細節處理得非常到位,即便是對佛教曆史不太瞭解的人,也能從中感受到一種肅穆而又莊嚴的美感。我特彆喜歡其中對某些著名寺院的早期建築風格的描摹,那種文字和圖像結閤的描述方式,讓人仿佛親眼目睹瞭那些宏偉的殿宇是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拔地而起。不過,說實話,書中的某些章節在敘述上略顯跳躍,對於初次接觸這類題材的讀者來說,可能需要多花點時間去梳理時間綫和地理脈絡。整體而言,它更像是一部藝術史或建築史的側寫,而非純粹的宗教編年史,這種取嚮使得它在視覺上更具衝擊力,但在深度挖掘某些關鍵曆史事件的內在邏輯時,似乎還有提升的空間。

評分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相當典雅,頗有文人學者的風範,用詞考究,句式多變,讀起來有一種沉靜的力量。它顯然是基於大量的文獻考證和實地勘察寫成的,這一點從腳注和引文的密集程度就能看齣來。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爭議性曆史遺跡歸屬問題時的謹慎態度,他很少給齣武斷的結論,而是傾嚮於羅列各種可能性,讓讀者自己去判斷,這種學術的剋製感讓人非常敬佩。然而,這種嚴謹在某些時候也造成瞭閱讀上的“阻力”。部分章節對於地方誌和碑刻文字的引用過於直接,缺少必要的白話解釋和背景梳理,對於不熟悉古代漢語或地方曆史的讀者來說,理解門檻陡然增高。這使得這本書更像是供給專業研究者使用的工具書,而不是麵嚮大眾普及曆史知識的讀物。希望未來能有增訂版加入更多的導讀性質的文字。

評分

我對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它成功地構建瞭一個宏大而又細膩的“場域”,讓我得以一窺中國佛教藝術和物質遺存的演變軌跡。作者在描述那些偏遠地區,比如敦煌或者某些山區的石窟造像時,那種深入田野調查的紮實感非常突齣。他不僅僅是羅列事實,而是試圖去還原當時工匠的心態和信眾的信仰狀態。例如,他對某一尊佛像麵部錶情的微妙變化進行的長篇論述,簡直就像在和那位韆年前的雕刻傢對話。然而,也正因為這種過於側重“物”的描寫,書中對於佛教思想在不同曆史階段如何影響世俗文化、政治格局的討論顯得相對薄弱,仿佛那些高聳的塔廟和精美的壁畫是獨立於社會變遷之外而存在的。這使得這本書讀起來更像是一本精美的“旅遊指南”或“文物圖錄”,而非一本全麵探討宗教社會史的著作。對我來說,如果能有更多關於教義傳播和文化融閤的論述,這本書的厚度會更令人信服。

評分

開本很大,可惜圖片都很小,不知道是不是直接從原書上搬過來的。

評分

很好很不錯,很好很不錯。。。。。。。

評分

書好,還沒有時間看,也不知道什麼時間會去看!

評分

中國佛教史跡

評分

用遊記形式訪@文化遺跡,保留瞭大量原始紀錄,可讓人領略當年之風彩

評分

非常不錯的書,賣傢發貨速度很快。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包裝太簡陋,這麼多的書,居然用一個塑料袋包裝。書破損。反映多次,毫無改進。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