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規勸錄·哲學的慰藉

哲學規勸錄·哲學的慰藉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古羅馬] 揚布裏柯,[古羅馬] 波愛修 著
圖書標籤:
  • 哲學
  • 慰藉
  • 人生
  • 思考
  • 自我提升
  • 心靈成長
  • 古典
  • 治愈
  • 人生智慧
  • 情緒管理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ISBN:9787516184523
版次:1
商品編碼:12252794
包裝:精裝
叢書名: 兩希文明哲學經典譯叢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53
字數:230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偉大的思想者和偉大的聖人總是在滋潤著曆史的篇章。揚布裏柯與波愛修相隔二百餘年,其人生際遇、思想旨趣以及對後世的影響頗為不同;盡管如此,兩人還是共享者新柏拉圖主義的思想資源,都把哲學當作人生之根本指南。《哲學規勸錄》原書以希臘語寫成,作者旁徵博引,或喻或證,旨在規勸人們過上一種哲學式的生活,即理性而有美德的生活。《哲學的慰藉》原書以拉丁文寫成,該書格調高雅,音律優美,可謂獨步一時。波氏力倡“卸軛”“守真”之道,身陷囹圄而能追跡蘇氏、澄懷悟道,化心中塊壘而趨於平和,誠可謂即事即心、日益日損者矣。

作者簡介

揚布裏柯(Iamblichus,約公元245-325年),新柏拉圖主義思想傢。他齣生於敘利亞的卡爾基斯(Chalcis),曾經在羅馬聽過波菲利(Porphyry)和阿那托留(Anatolius)的講課,後來約與公元304年迴到敘利亞,在安條剋(Antioch)附近的阿帕米亞(Apameia)創辦學校,充當一位教師和宗教改革傢,開創瞭新柏拉圖主義的敘利亞學派。後人對揚布裏柯評價不一:有人認為他是古典希臘哲學之最終墮落的代錶,也有人視他為柏拉圖主義觀念過渡到中世紀的重要環節。其著作有《畢達哥拉斯的生平》《哲學規勸錄》和《尼各馬庫<數論入門>評注》等。

波愛修(Boethius,約公元480-約525年),古羅馬元老,著有《哲學的慰藉》《神學論集》等,作為古典時代與中世紀的思想橋梁,波愛修是繼普羅提諾之後新柏拉圖主義的重要代錶人物,他對於亞裏士多德邏輯學著作的翻譯與評論,也構成瞭中世紀哲學的一個重要來源。

目錄

2016 年再版序1

2004 年譯叢總序1

哲學規勸錄

中譯者前言3

第一章 總論哲學規勸及其方式7

第二章 通過諺語來進行規勸8

第三章 畢達哥拉斯派的格言規勸10

第四章 阿爾基塔的哲學規勸15

第五章 畢達哥拉斯派的理論性規勸20

第六章 哲學對現實生活有益29

第七章 智慧本身就值得追求32

第八章 智慧讓人生有瞭價值35

第九章 智慧是人的終極目的38

第十章 理論性的哲學可以指導實踐42

第十一章 理性生活給人帶來快樂43

第十二章 哲學帶來最大的幸福46

第十三章 哲學使靈魂超脫肉體47

第十四章 哲學使人藐視世俗價值55

第十五章 哲學讓人擺脫無教養的洞穴狀態58

第十六章 哲學讓靈魂之眼轉嚮善61

第十七章 用比喻的方式勸人節製63

第十八章 靈魂與身體一樣需要健康64

第十九章 靈魂的美德勝過其他各種好處66

第二十章 社會生活的秩序需要哲學69

第二十一章 畢達哥拉斯派的信條76

附錄一 畢達哥拉斯的《金詩》94

附錄二 揚布裏柯的若乾殘篇99

附錄三 普羅剋洛關於占星神諭的評注(摘錄) 105

哲學的慰藉

 一代文宗波愛修及其《哲學的慰藉》(代譯序) 113

 捲一:問疾篇

一 哲學女王嗬斥詩神繆斯123

二 哲學女王對我的數落125

三 哲學女王扶正祛邪127

四 我嚮女王袒露憤懣之情:何以惡人當道、好人遭罪? 129

五 女王初詳我的境況134

六 病根在於忘卻真我138

七 守真之道140

 捲二:祛蔽篇

一 命運老妖的無常本性142

二 命運的口吻:“人欲不知饜足” 144

三 其實我還是個幸運兒146

四 幸福是有理性者的至善148

五 財富未免纍害151

六 權力屢做幫凶155

七 榮譽往往空泛158

八 “厄運優於好運”以及愛的法則162

捲三:卸軛篇

一 先卸下項上之軛164

二 幸福的輪廓:財富、榮譽、權力、榮耀、歡樂165

三 財富使人患得患失169

四 官位與尊榮難以持久171

五 權力令人不得安寜173

六 贊譽來自謬賞175

七 肉體享樂如蜂螫刺心176

八 它們都是虛幻的善177

九 論真正的幸福和善的源泉179

十 至善與至福都在神那裏184

十一 萬物的目的與心靈的亮光188

十二 柏拉圖的熏陶193

捲四:慰心篇

一 善的力量總是強大? 200

二 好人有力,惡人虛弱202

三 善是給好人的奬賞,惡是對惡人的懲罰207

四 惡人的多重不幸210

五 是神的統治,還是機遇的擺布? 215

六 論至高的神佑217

七 命運掌握在你自己手中225

 捲五:解惑篇

一 機遇的偶然與必然229

二 論自由意誌231

三 我對神佑預知的疑惑233

四 預知之事的自由發生以及理智的功用237

五 人類理性服從於神聖理智241

六 論永恒以及賞善罰惡的保障243

譯名對照錶248

後記254


精彩書摘

一代文宗波愛修及其《哲學的慰藉》(代譯序)

偉大的思想者和偉大的聖人總是在滋潤著曆史的篇章。當雅典公民蘇格拉底罹難殉道之際,其在法庭上的申辯,以及在戰神山牢洞中的對話,無不浸透著哲人的睿智和豁達。九個多世紀之後,同樣身陷囹圄的羅馬元老波愛修(Anicius Manlius Severinus Boethius,480—525)寫齣瞭韆古名篇《哲學的慰藉》。波愛修在詩文中藉哲學女王之口,追跡蘇氏,祖述先哲(尤其是柏拉圖),終於拓展瞭“卸軛” “守真”的慰藉之道,成就瞭一代哲學的境界,並在時間的河流上架起瞭古典時代與中世紀的思想橋梁。

9 世紀末,英格蘭韋塞剋斯國王阿爾弗雷德大帝用純淨的盎格魯—撒剋遜語翻譯瞭《哲學的慰藉》。阿爾弗雷德大帝的譯本,或直翻,或意譯,時有增飾,時有削刪。其中開篇第一章便是其所增添的“波愛修身陷囹圄”的事略——也許在今人看來,阿爾弗雷德大帝的損益過於隨意,有違翻譯的信實原則。然而,《哲學的慰藉》乃憂患之作,詩人因不平而鳴,又因決疑而得以釋懷。因此,在阿爾弗雷德大帝眼裏,“哲學的慰藉”實是切己之道、為己之學,斷斷不能脫離個人的生存嚮度。大智大勇的阿爾弗雷德大帝,在其立政之初,屢屢與丹麥人周鏇,為統一英格蘭而殫精竭慮,其所受磨難可謂多矣。也許正是通過波愛修的生平,感念其功業、名節,感悟其著作、思想,阿爾弗雷德大帝也在戎馬倥傯之中得到瞭哲學的慰藉。阿爾弗雷德大帝以其獨特的翻譯和作為,嚮後人錶明瞭:《慰藉》的成書背景與其文本本身一樣重要——正所謂“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我們若要閱讀《慰藉》,首先就得瞭解,當年波愛修麵臨的是什麼樣的睏境?波愛修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

波愛修生於貴族之傢,而貴族頭銜,則是從祖輩功勛中得來的贊譽。公元476 年,西羅馬帝國覆亡,大約三四年之後,波愛修在羅馬降生。從長輩為其所起的名字來看,他有相當非凡的傢世:安尼修(Anicius)是羅馬的名門望族,曼留斯(Manlius)先祖功勛卓著,曾將高盧人逐齣瞭羅馬的硃庇特神殿,並不惜以子弟鮮血祭國法,因而備受世人尊敬。波愛修父親是奧多埃塞王朝重臣,曾任羅馬執政官。其嶽丈西馬古斯也齣自官宦世傢,不僅德高望重,而且重視纔藝,長於修辭。至於波愛修本人,也貴為宰輔、榮任元老,不僅得到東哥特國王的信任,而且頗受羅馬百姓的擁戴;而他的兩個兒子,則“自孩提時起便顯露齣瞭有似於乃父、乃祖的政治天分”,並於公元522 年雙雙被選為羅馬執政官,可謂顯赫一時。

波愛修曾問:貴族頭銜究竟有什麼好?他的迴答是——“它好就好在:仿佛會有某種義務施加於貴族,使之遠紹先祖之德而不墮落。”波愛修雖生活於異族統治、同胞偏安的東哥特王國,但他為官清正,不阿權貴,不息自強,勤政愛民。有一年坎帕尼亞省發生大飢荒,鄉民傢傢遭殃,眼看一場橫徵暴斂(Coemptio)勢所難免,波愛修毅然挺身而齣,在君主麵前與執政官舌戰,並最終說服瞭君主,使鄉民免於苛稅之苦。波愛修富有辯纔,甚至有人將他與雄辯傢狄摩西尼和西塞羅相提並論;而波愛修的辯纔,也總是“始終如一地用以維護正義和人道的事業”(吉本語)。他敢於與皇室司鐸崔貴臘等權貴周鏇,當宮廷爪牙們貪圖保利努斯的財産、意欲侵吞之時,他則“搜刷狼頷,為其搶奪瞭迴來”。尤為值得一提的是:當多次擔任執政官並具有領事頭銜的羅馬元老亞爾比努(Albinus),因所謂“通敵未遂之罪”而受懲罰之際,波愛修憤然而起,與控告者居普良針鋒相對:“若亞爾比努有罪,那元老院和我本人也當同罪;若我們無罪,那亞爾比努也應受法律保護。”波愛修不計個人安危,毅然為無辜的同事辯護,為元老院正名,為民族伸張大義。最終,波愛修也受奸人陷害,與亞爾比努一樣被定瞭叛國罪。

哲學傢黑格爾曾經指齣:中世紀的哲學史很可以說是一些人物的曆史,從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虔誠的、高尚的、極其優秀的人物。史學傢吉本則稱波愛修品性高潔,因為他能夠“剋盡公私生活中的社會職責”,其慷慨“使窮苦人的苦難得到瞭寬解”。而素喜臧否人物的英國哲學傢羅素,也為波愛修的公益熱忱而擊節贊嘆:他高瞻遠矚、處世公正、精神崇高,即使在任何時代,都算得上是一個不平凡的人物,而就他所處的時代而論,則更是令人嘆服。

在波愛修所處的時代,大一統的帝國崩潰之後,留下的是多頭政治割據、多元宗教雜處的格局。當時統治意大利的是東哥特國王狄奧多裏剋。狄氏立政之初,頗多開明之舉:他一方麵定都拉文那,同時又允許羅馬人保留自己的元老院(以實施有限的自治)。狄氏的懷柔,換取瞭羅馬貴族的政治認同。狄氏在宗教方麵也秉承日耳曼徵服者的傳統,采取瞭頗為寬容的宗教政策(其時羅馬人信奉的是正統天主教信仰,而狄氏一族,雖也是基督徒,但信奉的卻是非正統的阿裏烏教義)。然而,政治的妥協、宗教的寬容,無論對於哥特人,還是羅馬人而言,都意味著是一種政治智慧的考驗。事實上,在時局動蕩的年代,多元認同背後的政治—民族—宗教矛盾很容易被放大、被利用。後來悲劇確實發生瞭:狄氏晚年聽信瞭讒言,緻使波愛修的同事亞爾比努、波愛修本人、波愛修嶽父西馬古斯以及靈性導師、教宗若望一世先後罹難,不久狄氏本人也在追悔中抑鬱而亡……

波愛修被處死之前,在獄中度過瞭三五年時光。他正是在這期間寫下瞭《哲學的慰藉》。對於這個平易而不平凡的人而言,從宰輔到死囚、從受人擁戴到無端濛羞受辱,始終讓他難以接受。他滿懷激憤,一再嚮哲學女王發問:為何我行善換來的卻是懲罰?而惡人卻可以屢嘗甜頭以緻變本加厲?這世上若有神明,惡從何來?若無神明,善從何來?為何在“偉大主人”的傢園,竟然是黃鍾毀棄、瓦釜雷鳴?既然一切都在神佑的支配之下,那人類是否還有自由意誌可言?如果沒有瞭自由意誌,那懲惡揚善也便無從談起瞭!

應該說,古往今來,睏頓、激憤如波愛修者,中外皆不乏其人:耶穌臨終呼號,以示神人之際;屈原蔽讒放逐,乃賦楚辭離騷;但丁流亡十載,方有神麯問世;史遷遭受腐刑,乃發憤著書……然而,耶穌、但丁也好,屈原、史遷也罷,都是將自己的委屈和憤懣直接宣泄瞭齣來,而未嘗(或無暇)做深入、係統的哲學思考。他們的終極之問,固然振聾發聵、發人深省,但那更多的是生存狀態上的詰問和感悟,而非反思信仰或實踐理性方麵的省思。波愛修的獨到之處在於,他將自己的疑惑作為一個哲學問題嚮哲學女王提瞭齣來,而且《哲學的慰藉》的全部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單純理性限度內”的一種探討。

對於波愛修的問題,哲學女王作瞭如是解答:首先,波愛修麵對厄運而一蹶不振,他的病癥在於貪圖往日的好運。然而,“令尊者為卑、使卑者為尊”乃是命運老妖的一貫伎倆,一旦你的脖子被命運之軛套牢,你隻能在其地盤上,默默地承受發生在你身上的任何事情。如果你一時交瞭好運,也不要受寵若驚,因為財富、榮譽等,都不過是命運的婢女,她們隨她而來,伴她而去。雖然財富、榮譽、權力、榮耀、歡樂留下瞭幸福的“輪廓”,但是,財富使人患得患失,權力屢做幫凶,官位與尊榮難以持久,贊譽來自謬賞,而肉體享樂就如同蜜蜂一樣, “吐齣瞭甜美的蜂蜜,再留下深深的一螫,痛徹我們的心扉,然後飛走瞭”。凡此種種,都不過是“虛幻的善”,並不能帶來真正的幸福。而如果你不幸遭遇瞭厄運,你也不必怨天尤人,因為對人類來說, “厄運要優於好運”。當命運笑嘻嘻、帶著幸福錶情的時候,往往是在騙人,而當她擺齣一副反復無常的麵孔時,她卻總是誠實的。前一種命運在行騙,後一種命運在教誨;前者束縛人心,後者解放人心。因此,每當聰明人被迫與命運較量的時候,他都要認清命運的無常本性,努力堅守中道,既不讓好運寵壞瞭自己,也不讓厄運壓垮瞭自己。

其次,哲學女王還提齣瞭這樣一個“係定理” (porismata):善本身就是幸福,因而,所有好人因其是善的,所以顯然也都是幸福的。善本身就是人類一切行動的共同奬賞。善與好人不能分離,誰缺乏善,誰就不配稱為好人。所以,無論惡人怎樣發怒,聰明人頭上的桂冠都不會墜落或凋謝;他人的邪惡根本奪不走善的靈魂所固有的榮光。既然善是給好人的奬賞,那麼惡就是對惡人的懲罰。因為凡是存在的事物都是一,而一本身又是善,所以事物隻要它存在,就應該是善的。而事物一旦脫離瞭善,便不復存在;因此,惡人不再是他們以往的所是——他們迄今還保留著人類的軀殼,錶明他們曾經是人類——因此,他們在轉嚮邪惡的同時,也一舉喪失瞭他們的人性。既然隻有善纔能夠使人升華到更高的境界,那我們就不得不說,邪惡已將他們拖到人類的狀態之下,邪惡的拖纍已經使得他們不配稱為人類。因此,波愛修大可不必為當下的境遇而憂戚,惡人的力量看似囂張,其實是虛無,他們根本奪不走善的靈魂所固有的榮光和幸福。惡人的放縱越持久,他們就越不幸福,因為,惡人獲得不公正的豁免,比他們因正義的報應而受罰,要來得更加的不快樂。如果一個人想作惡、能作惡並正在作惡,那他肯定是在遭受著三重的不幸。與正義所要求的懲罰未嘗實施的情況相比,惡人接受懲罰反而是更為幸福的。當惡人受到懲罰的時候,就有某種善加給瞭他們;而當惡人未嘗受罰、繼續為惡的時候,他們就會更添一重罪惡……

再次,哲學女王涉及瞭更為核心的問題:真正的幸福和善的源泉究竟在哪裏?哲學女王的迴答是:至善與至福都在神那裏。因為凡是完善的事物,顯然要優先於不夠完善的事物。因此,為瞭使論證不緻陷入無限的倒退,我們就得承認,至高的神充滿瞭至高的、完美的善。萬物的創生、自然變遷的整個曆程以及形形色色的變動,都是由至高的神佑賦予其原因、秩序和形式的。因此,命運的秩序也是從神佑的單純裏麵生發齣來的。正如一個工匠,首先在腦海裏構思他要製作的東西的形式,然後付諸實施,一步步地按照時間的順序,將他先前以單純和瞬發的方式所設想的東西給製作齣來;同樣,神憑藉神佑,以一種單純、不變的方式,安排瞭他要做的事情,又憑藉命運,以一種展延和曆時的方式,完成瞭他所安排的事情。

既然神就是至善本身,而完美的善就是真正的幸福,因此,真正的幸福也一定棲息在至高的神裏麵。神佑之所以要使好人陷入苦惱、遭受苦難的摺磨,乃是要他們忍辱負重,使他們內心的美德更加強勁有力,從而使他們擁有真正意義上的幸福。至高的神佑還常常製造這麼一個驚人的奇跡:壞人使壞人變好。有一些壞人認為,他們正在遭受比自己更壞的壞人的侵害,這時,他們因為厭惡那些壞人而內心窩火,他們力圖與他們所厭惡的那些人劃清界限,於是他們就重新收獲瞭美德和真正的幸福。

神乃是對無限生命的全部、同時和完滿的擁有,永恒構成瞭神聖實體的本質。正是在永恒的當下裏麵,神洞悉瞭萬事萬物,而他的洞悉之眼,也隻是觀照眼前事物的性質而從不乾涉它們。有些東西是事物必然性的結果,有些東西是行事者努力的結果。一方麵,人類意誌的自由依然不可侵犯,另一方麵,對擺脫瞭必然性之後的意誌進行賞罰的律法也未嘗失去公正。正是神的當下永恒的視野與人之行為的未來特質協調作用,保證瞭好人得賞、壞人受罰的公正性。

最後,在一片寜靜的氛圍中,女王給齣瞭哲學的慰藉與勸誡:我們對於神的期盼,我們的祈禱,都未嘗落空;隻要我們的祈求閤情閤理,就不會沒有效果。棄惡揚善吧,一心嚮往正道吧,恭恭敬敬地嚮上天祈禱吧!偉大的必然性已經被鄭重其事地賦予你;在洞悉萬物的法官麵前行事,你若不想自欺欺人的話,那就行善吧!

《哲學的慰藉》簡稱為《慰藉》就是這樣,透過哲學女王與波愛修之間的那種蘇格拉底式的對話,錶達瞭柏拉圖式的主題:引導靈魂從流離到返迴傢園。我們完全可以想象,波愛修最後赴死的那一刻,一定很從容,他的內心一定充滿瞭安寜。我們今人閱讀經典,常嫌其高蹈,厭其履空。但《慰藉》一書最後呈現的純哲學的寜靜,卻是澄懷悟道、直探本原而得來的勝境——它是如此的寜靜,假如該書寫成於順境,或可被視為孤芳自賞。但是該書卻是著者被判死刑後在獄中寫成的。這和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的最後時刻是同樣令人贊嘆不已的。

波愛修是否到過雅典或者亞曆山大裏亞,至今仍然存疑,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他有機會在帝國東部接觸瞭後期柏拉圖主義的著作(主要是受普洛剋勒斯、波菲利等人的熏陶)。從《慰藉》一書來看,柏拉圖的影響隨處可見,如捲三第九章的長詩便是脫胎於柏拉圖的《蒂邁歐篇》,捲三第十一章則援引瞭柏拉圖的“迴憶說”,等等。波愛修對於斯多亞派似乎頗有微詞,他在《慰藉》捲一曾藉哲學女王之口,譏諷“伊壁鳩魯學派、斯多亞學派以及力圖繼承其衣鉢的一乾人等”隻是拽著瞭哲學的碎片。但是,從全書探討的“德—福”主題來看,尤其是從“善本身就是幸福”這一所謂的“係定理”來看,波愛修的立論其實十分倚重斯多亞主義的道德哲學。為此,法國哲學史傢羅斑不無道理地指齣:《慰藉》“整個地浸染著柏拉圖化的斯多亞主義”。

有意思的是:波愛修聲稱,他之“追隨神”,乃是遵從畢達哥拉斯的命令(而非耶穌基督的命令)。《慰藉》全書蓋無一處援引聖經。但是,波愛修從怨尤到釋懷,從“德福能否一緻”的詰問到最後確立“至善與至福都在神那裏”……波愛修入獄後的全部思想曆程,似乎都印證瞭康德在《單純理性限度內的宗教》中提齣的主張:道德不可避免地要導緻宗教。隻不過,波愛修的思路依然沉浸在“德即福”的斯多亞主義氛圍之中,而康德呢,則在批評伊壁鳩魯學派和斯多亞派的基礎之上,明確提齣瞭“德福兩分”“德為受福資格”的主張,並最終在實踐理性的範圍內確立瞭“作為純粹理性最後目的之規定根據”的至善理想。

波愛修及其《哲學的慰藉》在中世紀有著持久的影響,基督徒們視波愛修為聖徒,視《慰藉》為“寶典”。後世學者對《慰藉》也是贊譽有加,吉本在《羅馬帝國衰亡史》中甚至說,即便是柏拉圖和西塞羅,也值得花時間一讀“寶典”。《哲學的慰藉》承晚期古典哲學之餘緒,開啓中世紀基督教哲學之先河——正如牛津大學齣版社“中世紀大思想傢”叢書之《波愛修》捲的作者馬倫奔(John Marenbon)所說:波愛修及其《哲學的慰藉》構成瞭“哲學連續性的不可或缺的一環”。作為那個時代的“博學通人” (黑格爾語),波愛修除瞭在哲學上的持久影響外,還在音樂、詩歌等領域多有建樹。《哲學的慰藉》一書中的詩作,格調高雅,音律優美,可謂獨步一時,後世詩壇名傢,如但丁、薄伽丘、喬叟諸公,皆引以為師法的楷則。

最後嚮讀者交代一下版本問題:《哲學的慰藉》的拉丁文本(Philosophiae Consolationis),自1871 年Rudolf Peiper 推齣第一個拉丁文學術版以來,經E. K. Rand (1918 )、Wilhelm Weinberger (1934 )、Ludwig Bieler (1957)、Claudio Moreschini (2000)等幾代學者的共同努力,可謂日臻完備。其中Rudolf Peiper 以精審著稱,其奠基工作,深受後學推崇。1918 年,哈佛大學拉丁語教授E. K. Rand 博士受邀為洛布古典叢書考訂《慰藉》的拉丁文本,Rand 教授最終以Rudolf Peiper 的版本為基礎,參校名傢August Engelbrecht 的長文(《波愛修的〈哲學的慰藉〉》) (Die Consolatio Philosophiae des Boethius),為洛布古典叢書厘定瞭一直沿用至今的文本。Rand 的本子雖非最終的善本,卻也嚴格地承接瞭9、10 世紀手稿的權威性。



前言/序言

哲學規勸錄 中譯者前言

新柏拉圖主義者揚布裏柯(Iamblichus,約245—325)齣生於敘利亞的卡爾基斯(Chalcis)。他曾經在羅馬聽過波菲利(Porphyry)和阿那托留(Anatolius)的講課,後來(約於公元305 年)迴到敘利亞,在安條剋(Antioch)附近的阿帕米亞(Apameia)創辦學校,充當一位教師和宗教改革傢,開創瞭新柏拉圖主義的敘利亞學派。揚布裏柯擁有來自各地的眾多門徒,其中有一位埃德修(Aedesius)最為齣色,此人是以弗所馬剋希姆(Maximus)的老師,而馬剋希姆曾使硃利安皇帝(331—363 年在位)皈依新柏拉圖主義的秘儀宗教,鼓勵這位皇帝在麵對基督教挑戰的情形下復興傳統宗教(paganism)。硃利安皇帝這樣贊頌過揚布裏柯:“他在時代方麵落後於柏拉圖,但在天賦方麵卻不落後。”

當時東方的多數顯貴傢族都采用瞭希臘名字,但是揚布裏柯保留瞭自己的閃族名字,這可能是齣於對自己顯貴祖輩的敬重(這些祖輩中包括瞭埃美薩[Emesa]的多個大祭司—國王),同時這也反映齣揚布裏柯對古代東方傳統的依戀。揚布裏柯詳細地研究瞭畢達哥拉斯派和柏拉圖的哲學,但是,他同時又是一個對東方神秘宗教和迷信很感興趣的人,他對畢達哥拉斯派的重視很可能也是由於其中包含的神秘主義因素。他試圖把傳統希臘哲學中的理性討論和古埃及、亞述、卡爾迪亞的宗教修行結閤起來。

盡管揚布裏柯在當時是一位受尊敬的教師,曾得到神聖教師的稱號,但是,現代哲學傢們對他的評價卻不是很高。策勒(E. Zeller,也譯為策勒爾)評論他“與其說是一位哲學傢,遠不如說是一位思辨的神學傢”。黑格爾也說:“在他(揚布裏柯,引者注)那裏,思想下降為想象力,心靈的宇宙下降為充滿精靈和天使的國度,對精靈和天使加以分類,並且思辨也下降為魔法瞭。”的確,傳統觀點把揚布裏柯看作古典希臘哲學之最終墮落的代錶。盡管如此,最近也有一些學者對他做瞭肯定性的評價,認為他復活瞭公元前4 世紀的柏拉圖哲學,是柏拉圖主義觀念過渡到中世紀的一個重要環節。

揚布裏柯的著述有很多,主要是對柏拉圖、亞裏士多德和畢達哥拉斯派著作的評注,此外還有對奧菲斯教派和占星學傢著作的評注之類。這些著述多數已經遺失或隻留下少許殘篇,比較完整地流傳下來的幾種著作主要是關於畢達哥拉斯主義的闡述,其中有:① 《畢達哥拉斯的生平》(Peri tou Pythagorikou biou);② 《哲學規勸錄》(Protreptikos epiphilosophian);③ 《數學知識通論》(Peri tes koines mathematikos epis�玻簦澹恚澹螅�;④ 《尼各馬庫〈數論入門〉評注》(Peri tes Nikomachou arithme�玻簦椋耄澹� eisagoge);⑤ 《數論的神學沉思》(Ta theologoumena tes arithme�玻簦椋耄澹螅�。除此之外,還有真僞待考的《論埃及人的秘法》(Peri ton aigyp�玻簦椋錚� mysterion)。

本書的希臘文標題是“Protreptikos epi philosophian”。從字麵上看,pro�玻簦潁澹穡簦椋耄錚� 錶示“催促”或“規勸”,philosophia 也就是所謂“哲學”或“愛智之學”,介詞epi 錶示“朝嚮”或“為瞭某某的緣故”,所以,整個標題的意思是“規勸人們趨嚮於哲學”或“為瞭哲學的緣故而做的勸說”,茲譯作“哲學規勸錄”。“錄”有記錄、抄錄的意思,而本書的內容基本上可以被看作揚布裏柯對畢達哥拉斯派和柏拉圖某些學說的記錄和發揮。

有些人對這本著作的評價不高,認為它沒有包含多少創見,隻是以特有的方式轉述瞭畢達哥拉斯派和柏拉圖的一些說法。這誠然是事實。然而,我們也不要太苛求,畢竟它隻是揚布裏柯關於“哲學入門”方麵的著述,況且它對於我們而言仍然有啓發意義。在我看來,這本書最有價值的地方在於,它可以激發我們重新思考“哲學” (philosophia)這個詞的含義,讓我們曉得“philosophia”和“philosophein”不僅是一門“學科”,而且是一種原發的思辨活動,甚至,它不僅是一種思辨活動,而且更是一種“生活方式” (tropon tou biou)。在這本書裏我們還會看到,哲學的話語不僅可以錶現為一般的說理和論證,而且可以錶現為規勸和訓誡;換言之,某種意義上哲學與宗教可以有相通的地方。值得注意的是,揚布裏柯生活在希臘哲學傳統日益受到基督教衝擊的時代,當基督教使用“勸說”的策略吸引大眾的心靈之時,哲學無疑也需要以“勸說”的方式為自己贏得“信徒”。實際上,作為某種特定“生活方式”的哲學和作為“規勸”的哲學錶達方式恰好是柏拉圖的“真傳”。柏拉圖尤其在《歐緒德謨》(Eu�玻簦瑁�demus)和《剋利托豐》(Cleitophon)中明確地談論瞭“規勸性的論述”(ho protreptikos logos),他把真正的哲學規勸與智者的詭辯式爭論區彆開來,同時又認為“規勸”隻是哲學教育的開始,而不是全部。柏拉圖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把哲學的修辭術說成“靈魂引導術” (psycha�玻紓錚紓椋幔�。哲學活動在古代哲學傢那裏主要是一種“原生態的”靈魂教化活動。相比之下,今天在學科體製中的“哲學學科”顯得蒼白乏味瞭一些,而現代人引以為自豪的縝密論證和“客觀立場”也常常使哲學趨於“無用”或“不起作用”。假如哲學活動內在蘊含著“說服”之目的,那麼,“論證”誠然是有效果的而且常常是必要的,但是“說服”本身可以有很多樣式:除瞭一般的證明和反駁之外,還可以伴隨有警告、規勸、激勵和感召之類。這就是“原生態”哲學的魅力所在。哲學或許不能像宗教那樣公然地使用大量“祈使句”或“命令句”,但是,誰又能公然地斷定哲學隻能錶現為“陳述句”呢?

言歸正傳。關於譯文,這裏有幾點需要說明。首先,這個中文譯本主要參考約翰遜(T. M. Johnson,1851—1919)的英譯本(The Exhor�玻簦幔簦椋錚� to Philosophy,Grand Rapids,MI:Phanes rocSet finPress,1988),同時對照TLG (Thesaurus Linguae Graecae)電子版的古希臘原文進行瞭修訂,一些重要的術語在腳注中給齣瞭原文;章節劃分依據英文本,章節名為中譯者所擬。其次,附錄的內容依照英文本收入的附錄編排;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揚布裏柯的幾則殘篇隻是存留下來的全部殘篇的一部分。英譯本收入瞭普羅剋洛的幾段文字作為附錄,我們在這裏也予以保留;這幾段文字涉及古代神諭,意思頗為費解,以緻譯者雖然參照瞭希臘原文,但譯文所傳達的意思仍屬有限。最後,由於譯者水平所限,譯文中紕繆難免,敬請方傢批評指正。

詹文傑

北京萬壽興隆寺,2008 年夏



《沉思錄》:羅馬皇帝的內心獨白與人生哲學 在曆史的長河中,總有一些思想的火花,穿越時空的阻隔,依然能夠觸動我們內心最深處的共鳴。馬可·奧勒留的《沉思錄》,便是這樣一本穿越兩韆年時光,依然熠熠生輝的著作。它不是一本刻意雕琢的哲學論著,也不是一篇為後人書寫的宏大敘事,而是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在風餐露宿的邊境營帳中,在處理繁雜國事的間隙,寫給自己的一係列內心獨白、反思與格言。正因其如此真實、如此個人化,這本書纔擁有瞭直擊人心的力量,成為無數讀者在迷茫、睏惑、痛苦時尋求慰藉與啓迪的燈塔。 《沉思錄》的書名本身就暗示瞭其內容的性質——它是一場持續不斷的自我對話,一次對人生真諦的深刻探求。馬可·奧勒留以一種近乎冥想的方式,審視自己的思想、行為,以及他對宇宙、社會和人性的理解。他並非高高在上的哲學傢,而是身處權力巔峰,卻時刻提醒自己保持謙遜、理性與德行的凡人。他所麵臨的挑戰,既有來自帝國邊境的戰事,也有來自宮廷政治的陰謀,更有來自人生無常的苦痛與衰老。然而,正是這些真實的睏境,促使他不斷地嚮內求索,在古希臘羅馬哲學,特彆是斯多葛學派的思想中,尋找安頓身心的力量。 斯多葛智慧的實踐:理性、德行與平靜 《沉思錄》的核心思想深受斯多葛學派的影響。斯多葛主義強調,人生的幸福不在於外部的物質占有或他人的評價,而在於內心的理性與德行。馬可·奧勒留在書中反復提醒自己,要區分我們能夠控製的(我們的思想、判斷、意願)和我們不能控製的(他人的行為、命運、疾病、死亡)。他認為,我們之所以痛苦,往往是因為我們試圖去控製那些我們無法控製的事物,或者因為我們的判斷齣現瞭偏差。 “你擁有支配你的思想的能力——而外在的一切,你並不擁有。外在的一切,都不是你的,並且在你的控製之外。” 這是馬可·奧勒留反復強調的斯多葛主義核心原則。他教導自己,要將注意力集中在“當下”,專注於自己可以做的事情,而非為過去而懊悔,為未來而憂慮。這種對“當下”的強調,並非消極地逃避,而是積極地把握住生命中最真實的存在。 德行,在馬可·奧勒留看來,是衡量一個人價值的唯一標準。他將斯多葛學派的四大基本美德——智慧(Prudence)、正義(Justice)、勇氣(Courage)和節製(Temperance)——視為一切善行的基礎。他不斷審視自己的行為是否符閤這些德行,是否公正地對待他人,是否勇敢地麵對睏難,是否能夠控製自己的欲望。這種對德行的執著追求,使得《沉思錄》充滿瞭實踐性的指導意義。 人性的洞察:寬容、同情與宇宙的聯係 馬可·奧勒留的哲學並非冰冷抽象的理論,而是充滿瞭對人性的深刻洞察。他深知人性的弱點,也見過人性的醜惡,但即便如此,他依然選擇以寬容和同情來對待他人。他提醒自己,當麵對那些行為不端、令人厭惡的人時,要看到他們可能因為無知、因為錯誤而犯錯,而不是將其視為純粹的惡意。他寫道:“他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們認為這樣做是正確的。他們都是你的同胞,他們都相信他們是在為自己的利益而行動。” 這種理解,能夠幫助我們放下怨恨,以更平和的心態去麵對人際關係中的衝突。 更進一步,馬可·奧勒留將個體置於一個更宏大的宇宙框架下進行思考。他相信,宇宙萬物都由一個理性的“邏各斯”(Logos)所支配,我們每個人都是這個宇宙整體的一部分。理解並順應宇宙的規律,便是實現個體與宇宙和諧的關鍵。他用一種近乎宗教般的虔誠,去感受自然界的秩序與和諧,並從中汲取力量。這種宇宙觀,有助於我們超越個體的渺小,看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從而在麵對苦難時,不至於感到孤立無援。 《沉思錄》的魅力:真實、永恒與個人化的指引 《沉思錄》之所以能夠穿越時空,觸動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在於其無與倫比的真實性。它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故弄玄虛的論斷,隻有一位身居高位卻內心掙紮的凡人,在最孤獨的時刻,對自己最坦誠的傾訴。馬可·奧勒留將自己赤裸裸地呈現在讀者麵前,他的疑慮、他的憤怒、他的疲憊,以及他最終選擇的理性與平靜,都那麼真實可感。 這本書的價值還在於其永恒的普適性。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人類麵臨的根本問題——如何認識自我、如何與他人相處、如何麵對無常、如何尋求生命的意義——始終未曾改變。馬可·奧勒留的思考,恰恰觸及瞭這些問題的核心。他的話語,如同古老的智慧之泉,能夠滋養乾涸的心靈,為迷失方嚮的人指引道路。 更重要的是,《沉思錄》不是一本要求你全盤接受的教條,而是一麵映照自我的鏡子。每一位讀者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與自己産生共鳴的部分,並從中汲取適閤自己的力量。當你感到焦慮時,可以讀讀他關於控製內心的話;當你感到憤怒時,可以讀讀他關於寬容的教誨;當你感到沮喪時,可以讀讀他關於順應宇宙的思考。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夠激發你自身的思考,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完成一次次的自我發現與自我超越。 《沉思錄》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的書。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體悟。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麵對不同的挑戰,《沉思錄》都會以其獨特的方式,給予我們最深刻的啓發與最溫柔的慰藉。它提醒我們,即便身處黑暗,我們依然擁有內心的光明;即便命運多舛,我們依然能夠活齣尊嚴與平靜。這,或許就是馬可·奧勒留留給我們的,最寶貴的遺産。

用戶評價

評分

這部作品給我帶來的震撼是久遠的,它仿佛是一麵古老的鏡子,映照齣人類精神世界最深處的迷茫與追尋。作者的筆觸細膩得如同抽絲剝繭,將那些看似宏大而抽象的哲學議題,轉化為觸手可及的生活體驗。我尤其欣賞他對於“存在焦慮”的刻畫,那種從理性層麵齣發,卻最終導嚮情感共鳴的處理方式,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地反思自己與周遭世界的關聯。書中的論證結構嚴謹,邏輯鏈條層層遞進,即便是初次接觸嚴肅哲學思考的讀者,也能在作者的引導下,逐步建立起自己的認知框架。它不是提供一套僵硬的答案,而更像是在每一個關鍵節點拋齣一個深刻的問題,促使讀者自己去尋找那些不易察覺的生命意義的碎片。讀完閤上書本時,窗外的世界似乎都濛上瞭一層新的光暈,一切舊有的認知都受到瞭溫柔而堅決的挑戰。這無疑是一次精神上的遠足,盡管過程需要專注,但收獲遠超付齣。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簡直是一場文字的盛宴,兼具詩意的流暢與邏輯的精準。閱讀過程中,我時常需要停下來,僅僅是為瞭迴味某一個句子或一個比喻的絕妙之處。它拒絕使用晦澀難懂的行話來製造壁壘,而是選擇用清晰、優美的敘述,將復雜的觀念包裹起來,讓它們更容易被心領神會。尤其是在探討“時間與不朽”的那幾章,作者的筆力達到瞭頂峰,他將對短暫生命的喟嘆,轉化為對當下行動價值的肯定。我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在書桌前,帶著一種近乎慈悲的耐心,試圖安撫那些在時代洪流中感到無助的靈魂。它不是一劑猛藥,而是一條細密溫暖的溪流,緩緩地洗滌著我們被世俗沾染的疲憊感,讓人重新煥發齣對內在世界的敬意。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它在處理倫理睏境時所展現齣的那種不動聲色的力量。它沒有激烈的批判或道德審判,而是通過深入骨髓的思辨,讓你自己“悟”齣何為真正的責任和自由。作者似乎深知,最有效的說服,不是強加,而是誘導。他擅長設置那些看似無解的思想實驗,將讀者置於道德的十字路口,迫使我們檢驗自己信念的底色。這種“體驗式”的閱讀過程,比任何說教都來得深刻和持久。讀罷此書,我發現自己對鄰人,乃至對那些持反對意見的人,都多瞭一份難以言喻的耐心和理解——因為我看到瞭每個人內心深處,都在進行著相似的、艱難的求索。這使得這本書超越瞭純粹的哲學思辨,成為瞭一本關於人性共存的溫和指南。

評分

從一個實用主義讀者的角度來看,這部作品的結構安排可謂匠心獨運。它並非采用綫性的、從A到B的敘述模式,而是更像一個多維度的迷宮,每一個章節都像是一個可以獨立探索的房間,但最終所有的路徑都會匯聚到一個中心主題上。這種布局極大地提高瞭閱讀的自由度和重復價值——你可以隨時抽取任何一章來細讀,都能獲得充實的思想養料。我個人對其中對於“審美的慰藉”的論述印象尤深,作者巧妙地將藝術體驗提升到瞭形而上學的層麵,認為審美活動本身就是一種對生命無常的有力抵抗。這提供瞭一種全新的、非宗教性的精神寄托方式,讓我在麵對日常的瑣碎和不完美時,多瞭一份優雅的距離感和欣賞的餘地。這本書,是那種值得放在床頭,每隔一段時間就翻閱幾頁的精神伴侶。

評分

我必須承認,初讀此書時,曾有一瞬的挫敗感,因為它並未如我預期的那樣,直接給齣現代的睏境提供即時有效的“心靈雞湯”。相反,它以一種近乎冷峻的古典主義姿態,將我們帶迴瞭那些被現代生活喧囂所掩蓋的永恒睏境。作者對理性與情感的辯證處理,尤為高明。他沒有一味地貶低情感的衝動,而是試圖找到一種可以馴服並升華情感的理性路徑。這種處理方式,避免瞭傳統說教文學的刻闆,使得書中的思考具有瞭極強的穿透力。我注意到,作者頻繁引用瞭不同曆史時期的思想片段,但絕非簡單的堆砌,而是巧妙地使之成為論證的支點,構建瞭一個跨越時空的對話場域。對我而言,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是否改變瞭我的生活軌跡,而在於它改變瞭我審視生活軌跡的視角——更加審慎,也更加寬容。

評分

所購圖書質量不錯 快快快 服務到位 外包裝 認真點兒

評分

京東物流一如既往地快,書品很好,東西很好很滿意。快遞員辛苦。

評分

送貨很快,一直想買,後麵可以好好看的。

評分

一部非常好的關於猶太律令的解釋文本。

評分

不錯的書籍,經典中的經典

評分

不錯,一直就想看的書,終於看到瞭。

評分

買書不是為瞭看,買書是一種情懷,任何時候都必須買買買

評分

好好學習,天天嚮上!

評分

京東搞活動買的,價錢便宜,發貨快,京東買書挺好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