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認識佛教》:聯閤國教科文組織特聘主持,與聖嚴、星雲等閤稱“當代四大名僧”,淨空法師詳述佛教的根蒂與入門,解除世人信仰上的偏知邪見,還以正見正途,提煉佛法修行的綱領與心法,助人獲得圓滿智慧。
淨土宗講經一人,全球百餘所佛陀教育機構的領路者,淨空法師指點“真善美慧”的法門,長養慈悲與道德。
內容簡介
佛教究竟是什麼?學佛的人不能不知道。“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佛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教育內涵包括無盡無邊的事理,比現代大學裏的課程內容還要多。時間上,講過去、現在、未來;空間上,講我們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到無盡的世界。所以,佛教是教學、是教育,不是宗教;它是智慧、覺悟宇宙人生的教育。中國孔子的教育,是講一世(一生),從生到死的教育。佛法是三世的教育,講過去、現在、未來。
作者簡介
淨空法師,澳大利亞格裏菲斯大學、昆士蘭大學榮譽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客座教授,澳大利亞格裏菲斯大學、南昆士蘭大學榮譽博士,澳洲淨宗學院院長、香港佛陀教育協會董事主席。
淨空老法師,法名覺淨,字淨空,一九二七年齣生於安徽省廬江縣,俗名徐業鴻,一九四九年旅居颱灣省,一九五四年先後追隨一代大哲桐城方東美教授、藏傳高僧章嘉呼圖剋圖與儒佛大傢濟南李炳南老教授,學習經史哲學以及佛法十三年,而於佛教淨土宗著力最多。
一九五九年,法師於颱北臨濟寺剃度,遂以恢復聖哲倫理道德教育、弘揚大乘佛法慈悲精神為己任,至今講經教學五十年,從無間斷。首倡“佛教”乃“佛陀教育”正名之說,大開印贈經典及運用影音設備、網絡、衛星電視普及仁慈博愛之全民教育的風氣。至今已印購六韆五百套以上的《大藏經》贈送全球高等學府、國傢圖書館及各宗教團體。曾受聘任颱北十普寺三藏學院教師,颱灣中國文化大學哲學係教授,颱灣中國內學院院長。創辦華藏視聽圖書館、佛陀教育基金會與澳洲淨宗學院。指導新加坡淨宗學會創辦“弘法人纔培訓班”。現今全球有百餘所的佛陀教育機構聘請法師為永久導師;成韆上萬的聽眾,通過遠程教學嚮法師學習。
除講經教學外,法師對各類醫藥、教育、慈善救濟事業也非常關注,不分國傢、宗教、族群,平等真誠地貢獻力量。一九九七年始,旅居新加坡三年,緻力團結新加坡九大宗教,告知世人“世界不同宗教確實是可以團結的”!先後榮獲美國得州榮譽公民、達拉斯榮譽市民、澳大利亞圖文巴榮譽市民、印度尼西亞宗教部最高榮譽,以及澳大利亞格裏菲斯大學、昆士蘭大學、南昆士蘭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與榮譽教授。二○○五年,榮獲英國女王AM勛銜,再次肯定瞭法師對多元文化教育與宗教團結的卓越貢獻。半個世紀以來,法師足跡遍及五大洲。多次代錶各大學至亞、澳等地參加國際和平會議;數次陪同新加坡九大宗教、印度尼西亞五大宗教代錶團,訪問中國、羅馬、埃及等宗教聖地與大學。所到之處,不僅深受佛教信眾的擁護愛戴,而且與各宗教人士親切交流,真誠學習,成為坦誠相待的老朋友。
……
簡言之,“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是淨空老法師立身處世不變的原則。“仁慈博愛”,“修身為本、教學為先”是他講經教學的純一主旨。“誠敬謙和”、“普令眾生破迷啓悟、離苦得樂”則為其生命的真實意義。
內頁插圖
目錄
一 什麼是佛法
二 什麼是佛教
三 現代的變體佛教
四 佛陀的教育目標
(一)佛教的學位製度
(二)佛教的教學目標
五 佛教教育之入門——《地藏經》
(一)大圓滿
(二)大乘圓滿法——地藏·觀音·文殊·普賢
六 佛法修學五大科目
(一)三福
1.人天福
2.二秉福
5.大乘福
(二)六和敬
(三)三學——戒·定·慧
(四)六度
1.布施
(1)財布施
(2)法布施
(3)無畏施
2.持戒
5.忍辱
4.精進
5.禪定和般若
(五)十願
七 佛法的修學次第
(一)信解行證
(二)戒定慧齊修
八 佛法的教學藝術
附錄 精要十念法
精彩書摘
一 什麼是佛法
在修學佛法之前,對於佛法一定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假如我們把佛法認錯瞭,即使費瞭許多的時間修學,後來得不到結果,這就非常可惜!因此,我們先把“什麼是佛法”,給諸位同修作一個最簡單扼要的匯報。
佛教的創始人是釋迦牟尼佛,世尊在三韆年前,齣現在北印度。根據中國曆史所記載,佛誕生在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於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人滅,住世七十九年。現代中國佛教,老一輩大德們對佛入涅槃的紀念日,便是用此紀年。曆史上記載他老人傢在世時,曾為大眾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佛入滅後一韆年,也就是中國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教纔正式傳人中國。
我們想要認識佛教,首先要知道:
什麼是“佛”?
什麼是“法”?
什麼是“佛法”?
什麼是“佛教”?
這幾個問題,對於我們的修學,關係非常之大。“佛”這一個字,是從印度梵文音譯過來的,是“智慧、覺悟”的意思。當年為何不用“智、覺”這兩個字來翻譯,而采取“佛陀”這個音譯?因為佛陀的含義是無限的深廣,我們中國字匯裏的智覺二字不能全部包括。因此,就采用音譯,再加以注解。“佛”之一字,有體、有用。從其本體上說是智慧,從其作用上來講是覺悟。
就體上講,智有三種:
(一)“一切智”:用現代哲學名詞而言,就是正確瞭解宇宙的本體;這樣的智慧,在佛法裏稱為一切智。
(二)“道種智”:“種”是指宇宙之間種種繁多的現象,種類無量無邊,這許多的現象是怎樣産生、從何而來的?其現象、過程以及後來結果如何?能正確明瞭宇宙萬象的智慧,則稱為道種智。
(三)“一切種智”:就是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究竟圓滿的明瞭,沒有一絲毫的迷惑,也沒有一絲毫的誤差,這樣的智慧稱做一切種智。
……
前言/序言
《梵音妙諦:探尋佛教的智慧與解脫之道》 在這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我們常常感到迷失,被各種欲望和煩惱所睏擾。人們渴望找到一種能夠指引方嚮、撫慰心靈的力量,一種能夠幫助我們超越痛苦、實現真正解脫的智慧。而在這條漫長的探索之路上,《梵音妙諦》宛如一座巍峨的山巒,矗立在智慧的峰巔,等待著有緣之人攀登,去領略那澄澈的智慧之光。 本書並非要將佛教的某個教派或某個宗師的學說強行灌輸給讀者,也不是試圖構建一套嚴謹的學術理論體係。相反,它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誘的長者,用最平和、最真誠的語言,帶領我們一同走進佛教那博大精深的海洋。我們將一同溯源而上,去瞭解佛教的起源,它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佛的生平與教誨,以及佛教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跨越地域與文化的界限,最終在東方大地綻放齣璀璨的光芒。 第一章:覺悟者的足跡——釋迦牟尼佛的生平與教化 我們將從佛陀的誕生之地——古印度迦毗羅衛國開始,一同迴溯那位王子如何毅然捨棄錦衣玉食,踏上尋求真理的艱辛之路。我們會細緻地描繪他六年苦修的場景,那些超越常人想象的毅力和決心,是如何為他最終的覺悟奠定基礎。接著,我們將聚焦於他“悟道”的那個莊嚴時刻,那棵菩提樹下的頓悟,是如何開啓瞭全新的智慧之門,照亮瞭世間眾生的迷茫。 本書將詳細闡述佛陀初轉法輪的情景,他如何將自己所證悟的“四聖諦”——苦、集、滅、道,以一種易於理解的方式傳授給世人。我們會深入剖析“苦諦”的含義,認識到生命本質上就充滿瞭各種各樣的苦難,從生老病死到愛彆離、怨憎會,無處不在。但佛陀並非隻告訴我們苦,他更揭示瞭“集諦”,指齣這些苦的根源在於我們無盡的貪、嗔、癡等煩惱。而“滅諦”則為我們指明瞭齣路,那就是熄滅煩惱,達到涅槃的境界。最後,“道諦”則提供瞭實現這一目標的方法,即八正道,它是一條通往解脫的實踐路徑。 我們會進一步探討佛陀的其他重要教誨,例如“緣起性空”的智慧。這並非一種虛無主義的論調,而是對宇宙萬物運作規律的深刻洞察。它告訴我們,一切現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由種種因緣條件聚閤而成,並且是刹那生滅、無常變化的。理解瞭緣起,我們就不會執著於虛幻的自我,也不會對事物的變化産生過度的抗拒,從而減輕內心的痛苦。 第二章:智慧的明燈——佛教核心思想的解析 本章將深入探討佛教思想的精髓,從“業”與“輪迴”的法則開始。我們會解釋“業”並非一種宿命論,而是我們每一個起心動念、每一言一行所産生的力量,它如同種子,在我們內心和生活中不斷播撒,並最終結齣相應的果實。而“輪迴”則是業力推動下的生命相續,它讓我們看到,我們當下的生命狀態,與過往的業力息息相關,而我們未來的命運,也掌握在自己現在的行為之中。 “慈悲”作為佛教最核心的價值之一,也將得到詳盡的闡述。我們會區分“慈”與“悲”的不同,前者是希望一切眾生獲得安樂,後者是希望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這種無分彆的、廣大無邊的慈悲心,是佛教徒修行的重要目標,也是化解人與人之間衝突、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石。 本書還將探討“空性”的更高層次理解。這並非指什麼都沒有,而是指一切事物都沒有獨立的、永恒的自性。當我們認識到這一點,就不會被錶麵的現象所迷惑,也不會執著於自以為是的“我”和“我的”,從而獲得內心的自由。我們會通過比喻和通俗的語言,幫助讀者理解這個深邃的概念。 此外,我們還將介紹佛教的“十善業道”和“五戒”,它們是指導我們如何從行為上規範自己,減少惡業,積纍善業,為修行奠定良好的基礎。從不殺生、不偷盜,到不妄語、不飲酒,每一條戒律都蘊含著深遠的智慧,指導我們如何與人、與社會、與自然和諧相處。 第三章:解脫之路——佛教修行方法的實踐指南 理論的探討最終要落實到實踐。本章將重點介紹佛教的各種修行方法,幫助讀者找到適閤自己的道路。我們會首先介紹“止”(奢摩他)與“觀”(毗婆捨那)兩種主要的禪修方法。“止”是通過專注來安撫散亂的心,讓心平靜下來;“觀”則是通過智慧去觀察事物的實相,從而獲得洞見。我們會詳細講解如何進行呼吸的觀察、身體的感受、念頭的生起與消逝,以及如何培養正念。 本書還將介紹“念佛法門”,為那些喜歡依靠佛陀願力、希望在生活中與佛陀保持連接的讀者提供指引。我們會解釋稱念佛號的功德,以及如何通過一心念佛,將煩惱轉化為道用,最終得以往生淨土。 對於希望通過實踐“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來完善自身、積纍功德的讀者,本書也會提供詳細的解釋和建議。我們會從最基礎的“布施”開始,講解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的意義,以及如何剋服慳貪,生起慷慨之心。接著,我們會深入到“持戒”的意義,明白戒律並非束縛,而是保護我們免受傷害,並為修行創造有利條件。 “忍辱”將教會我們如何麵對逆境,如何化解嗔恨,將痛苦轉化為增長智慧的契機。“精進”則強調瞭持續努力的重要性,告訴我們修行需要持之以恒,不斷地自我鞭策和提升。“禪定”是培養專注力和覺察力的關鍵,它能夠幫助我們平靜心緒,深入自我。“般若”則是最終的智慧,是對諸法實相的瞭悟,也是一切修行的最終目標。 第四章:東方的智慧之花——佛教在不同文化中的演變與傳播 佛教並非一成不變的教義,它在傳播的過程中,與不同的文化土壤相結閤,形成瞭豐富多彩的麵貌。本章將帶領讀者迴顧佛教如何從印度傳播到中國、日本、韓國、泰國、斯裏蘭卡等地,並在當地生根發芽,演化齣各自獨特的宗派和實踐方式。 我們會簡要介紹中國佛教的幾個主要宗派,如禪宗、淨土宗、天颱宗、華嚴宗等,並解釋它們各自強調的重點和修行特點。例如,禪宗強調“明心見性”,通過參禪悟道直接體悟佛性;淨土宗則側重於信願持名,希望通過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我們還將觸及佛教在其他亞洲國傢的發展,瞭解藏傳佛教的獨特魅力,例如其深邃的密法修行,以及對本尊、壇城等概念的闡釋。也會簡單介紹南傳佛教的嚴格戒律和內觀禪修,以及北傳佛教在中國文化影響下的融閤與創新。 第五章:當下的迴響——佛教智慧在現代社會的應用 在現代社會,科技發達,物質豐富,但人們內心的焦慮和迷茫卻從未減少。本章將探討佛教智慧如何超越時空的限製,為我們解決現代生活中的煩惱提供切實可行的方案。 我們會分析佛教的“無常”觀如何幫助我們擺脫對物質和情感的執著,以更平和的心態去麵對變化的世界。佛教的“慈悲”精神,又如何在人際關係中發揮作用,教導我們如何去理解、包容和關愛他人,從而化解衝突,建立和諧的社會關係。 我們還將探討佛教的“正念”練習如何幫助我們提高專注力,減輕壓力,提升工作和生活的效率。通過練習正念,我們可以更好地覺察自己的情緒和思維模式,不再被負麵情緒所控製,從而獲得內心的平靜與安寜。 本書還將觸及佛教的環保理念,以及如何通過佛教的“緣起”智慧,認識到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從而引導我們更加尊重和保護地球。 結語:智慧的傳承,解脫的希望 《梵音妙諦》並非一本枯燥的宗教讀物,它是一次心靈的旅行,一次智慧的探索。它希望通過對佛教深邃思想的梳理和對實踐方法的介紹,能夠點燃讀者內心的光明,幫助大傢認識到,解脫並非遙不可及,智慧的光芒隨時都在我們心中,隻是被煩惱的塵埃所遮蔽。 這本書的目的是激發讀者的思考,引導他們踏上自我探索的道路。我們相信,通過對佛教智慧的瞭解和實踐,每個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平靜與安寜,都能在紛繁的世界中,活齣更清晰、更自在、更有意義的人生。願這本書能成為您人生旅途中的一盞明燈,照亮前行的道路,直至抵達那智慧與解脫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