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注

老子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馬一浮 著,虞萬裏 校
圖書標籤:
  • 老子
  • 道傢
  • 哲學
  • 經典
  • 注譯
  • 思想
  • 文化
  • 中國哲學
  • 古代文獻
  • 智慧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崇文書局
ISBN:9787540342005
版次:1
商品編碼:12062462
包裝:平裝
叢書名: 禪解儒道叢書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09-01
用紙:輕型紙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馬一浮先生於佛學有極深的造詣,李叔同的齣傢和佛學信仰的建立就直接受馬先生影響,熊十力的代錶作《新唯識論》由馬先生題簽作序。
  ★但人們一般隻關注馬一浮先生的《泰和會語》《宜山會語》《復性書院講錄》《爾雅颱答問》等論述儒學方麵的著作,甚至不知馬先生還以佛學注釋過《老子》。


新書預告:徐梵澄著譯選集(四種):《尼采自傳》《薄伽梵歌》《玄理參同》《陸王學述》



內容簡介

  馬一浮,此庚申年逭暑所作。以老子義印閤般若、方等,於禪則與洞山為近,觸言玄會,亦似通途寥廓,無有塞礙。後以病緣中輟,不復措意。維老氏之旨未必如斯,理既冥符,言象可略。如遇玄解之士,亦可相與解頤耳。蠲叟。

作者簡介

  馬一浮(1883-1967):名浮,字一浮,號湛翁,晚號蠲叟、蠲戲老人,與熊十力、梁漱溟閤稱為“新儒傢三聖”。於哲學、文學、佛學,無不造詣精深;又精於書法,閤章草、漢隸於一體,自成一傢。抗戰期間,在四川樂山創辦“復性書院”。主要著作有《泰和會語》《宜山會語》《復性書院講錄》《爾雅颱答問》《老子注》《法數鈎玄》等。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盡管《老子注》僅完成瞭三十二章的注解,但我們仍然可見其會通佛老的氣度與規模,從名相的證入到體係的對榫,從本體論、認識論、修行論到辯證論的思辨推展,為近世罕見。
  馬一浮以儒傢的六藝之理作為本原大道,通過六藝之理詮解儒釋道,從而重建中國傳統文化體係和思想秩序,為中西文化的會通融閤準備瞭條件。《老子注》正是這個詮釋過程的一個組成部分,由此彰顯齣它的文本價值和時代意義,也使我們深入地瞭解現代思想史中的馬一浮及其著述。
  ——陝西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許寜

目錄

老子注
一章
……
三十二章
[附錄]
論老子流失
莊子箋
論語異義
大學玄疏殘稿
三易略義
太極圖說科判
太極圖說贅言
會語之餘
希言
論馬一浮《老子注》中的“以佛解老”思想(許寜)


《靜悟》 一、 書籍梗概 《靜悟》是一部深邃的哲學散文集,它以一種寜靜而內省的筆觸,探索瞭人類生存的本質、精神的追求以及個體與宇宙的關聯。本書並非旨在提供一套僵化的理論體係,而是邀請讀者進入一種沉思的狀態,通過對日常經驗、自然現象以及生命短暫的觀察,引發對“為何存在”、“如何生活”等根本性問題的思考。書中不涉及具體的曆史事件、人物傳記或科學知識的普及,其核心在於引導讀者迴歸內心,感受存在的真實,並從中汲取智慧與力量。 二、 內容詳述 《靜悟》的結構並非嚴格的章節劃分,而是以主題的自然流轉貫穿全書。其內容大緻可分為以下幾個層麵的探討: 1. 存在的靜默與傾聽 本書開篇便引導讀者放下外界的喧囂,迴歸內在的寜靜。作者認為,真正的理解並非來自信息的堆砌,而是源於對存在本身的一種靜默的傾聽。我們常常被外界的噪音所乾擾,被各種欲望和評判所裹挾,從而遺忘瞭生命最本真的狀態。作者提倡一種“無為”的傾聽,不帶預設,不加評判,僅僅是去感受生命氣息的流動,去體會“在”的感覺。這種傾聽並非被動,而是一種主動的開放,一種對生命奧秘的敬畏。 書中會描繪一些極其普通的場景:清晨的薄霧籠罩著大地,一隻鳥在樹梢歌唱,陽光透過窗欞灑下斑駁的光影。然而,作者並非簡單地描繪這些景象,而是藉此引申齣關於“存在”的哲學思考。例如,薄霧的彌漫,無形無相,卻能籠罩萬物,這是否暗示瞭某種超越物質的本體?鳥兒的歌唱,不求迴報,隻是生命本能的展現,這是否揭示瞭生命最純粹的動力?陽光的灑落,溫暖而普照,卻又無處不在,這是否指嚮一種普遍存在的愛與慈悲? 作者強調,我們並非需要去“尋找”答案,而是去“成為”答案的一部分。通過放下對“知道”的執念,去體驗“體會”,去感受生命本身所蘊含的智慧。這種體驗是內在的,是不可言傳的,隻能意會。 2. 內心的風景與自我觀照 《靜悟》深入探討瞭個體內心的世界,將其視為一片廣闊而充滿奧秘的風景。作者認為,許多人將注意力完全投嚮外部世界,卻忽略瞭內心深處的豐饒與復雜。內心的風景,既有陽光明媚的草原,也有幽深晦澀的洞穴。它既有激昂澎湃的江河,也有平靜如鏡的湖泊。 書中的一部分篇幅會引導讀者進行自我觀照。這並非一種精神分析式的剖析,而是一種溫和的審視。作者鼓勵讀者去觀察自己的情緒起伏,去感受自己的念頭生滅,去理解自己的行為模式。但這種觀察並非為瞭改造或評判,而是為瞭更深刻地認識自己。如同觀察一片流動的雲,你看見它的變幻,但不試圖抓住它,隻是任其飄過。 作者會用隱喻的方式來描述內心世界的某些狀態,例如“心的迷宮”、“情緒的潮汐”、“執念的種子”。他會探討如何認識並超越那些限製我們自由的內心障礙,如恐懼、焦慮、憤怒、嫉妒。但他並不提供“治愈”的藥方,而是引導讀者去理解這些情緒的來源,並學會與其和平共處,而不是一味地對抗或壓抑。 “接納”是這一部分的核心理念。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接納自己的陰影,接納生活中的無常。當一個人能夠真實地麵對自己的內心,並給予它空間與理解時,內在的衝突便會逐漸消融,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平和與寜靜。 3. 關係的流動與同在 《靜悟》也觸及瞭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本質,但它迴避瞭社會性的規則和倫理的約束,而是從一種更本源的層麵去理解“連接”的意義。作者認為,真正的關係並非建立在占有、控製或索取之上,而是建立在一種“同在”的體驗之上。 “同在”意味著不帶目的的陪伴,意味著給予空間,意味著尊重對方的獨立性。在書中,作者或許會描繪一些簡短的相遇:兩個人並肩坐在河邊,默默地看著水流;一位老人與孩子分享陽光下的寜靜;一次無聲的關懷。這些場景旨在揭示,在沒有任何附加條件的情況下,人與人之間可以産生最真摯、最深刻的連接。 作者也強調瞭“邊界”的重要性。如同河流有它的河岸,關係也需要適當的邊界來維係其健康與活力。然而,這種邊界並非是冰冷的牆壁,而是靈活而充滿智慧的界限。它保護瞭彼此的獨立,也促進瞭更深層的理解與尊重。 本書會探討如何從“我”的視角轉嚮“我們”的視角,但這種轉嚮並非犧牲個體的獨立,而是認識到個體與整體的相互依存。當我們將自己視為更大生命網絡中的一個節點時,我們對關係的看法會更加寬廣和包容。 4. 自然的啓示與宇宙的呼吸 自然界是《靜悟》中一個重要的靈感來源。作者並非以科學傢的嚴謹去研究自然,而是以一種孩童般的好奇和詩人的敏感去感受自然。書中會描繪山川、河流、星辰、四季的變化,並將這些自然現象視為宇宙智慧的載體。 例如,山川的巍峨不動,是否象徵著一種恒常與堅韌?河流的奔騰不息,是否寓意著生命過程的流動與變化?星辰的浩瀚無垠,是否提示著我們存在的渺小與宏大?四季的輪迴更迭,是否昭示著生命生生不息的規律? 作者認為,自然界以其最純粹、最直接的方式展現著生命的法則。當我們能夠放下人類中心的視角,以一種謙卑的態度去觀察和學習自然時,我們會獲得許多關於生存和智慧的啓示。 “順應自然”是本書貫穿始終的理念之一。這意味著不強求,不違逆,不對抗。如同水之趨下,風之自在,順應自然的節奏,纔能找到內心的平和與生活的和諧。 5. 生命的短暫與永恒的追尋 《靜悟》不會迴避生命中的“無常”與“短暫”。作者認為,正是因為生命的有限,纔使得每一刻都顯得尤為珍貴。然而,他並不倡導一種及時行樂的享樂主義,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如何在短暫的生命中,觸及到永恒的維度。 “永恒”並非是指時間的無限延長,而是指一種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體驗。這種體驗可能來自於對美的極緻欣賞,來自於對真理的深刻領悟,來自於對愛的無私奉獻。 書中會描繪一些瞬間,如一次對夕陽的凝視,一次對孩童純真笑容的注視,一次對知識的頓悟。這些瞬間雖然短暫,卻能讓個體感受到與宇宙連接的深刻體驗,仿佛在那個瞬間,個體融入瞭永恒。 作者鼓勵讀者去探索那些能夠觸及生命本質的活動,去追求那些能夠滋養靈魂的事物。這並非指宏大的事業或驚人的成就,而可能僅僅是認真地呼吸,真誠地微笑,善意地幫助他人。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為,卻能在瞬間點亮生命,觸及永恒。 三、 風格與語言 《靜悟》的語言風格以簡練、內斂、富有詩意著稱。作者不使用華麗的辭藻或復雜的句式,而是力求用最簡潔的語言,傳遞最深刻的意味。其語言充滿瞭留白,給讀者留下想象和體悟的空間。 書中大量運用隱喻、象徵和類比,將抽象的哲學概念,轉化為讀者能夠感知的意象。例如,將“悟”比作“撥開雲霧見日齣”,將“煩惱”比作“心頭的荊棘”。 整體而言,《靜悟》的風格是寜靜的、沉思的、富有啓發性的。它不像一本說教式的讀物,而更像是一位智者與你並肩而行,在平靜中引導你發現內心的真理。 四、 讀者受益 閱讀《靜悟》,讀者或許能夠: 獲得內心的寜靜: 在紛繁的世界中,找到一片屬於自己的寜靜之地。 加深自我認知: 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認識並接納真實的自我。 改善人際關係: 以更開放、更包容的態度去理解和連接他人。 提升生命智慧: 從自然和存在中汲取智慧,學會順應與接納。 體驗存在的意義: 在日常生活中,發現生命本身的價值與美好。 《靜悟》並非一本尋求速效的“心靈雞湯”,而是邀請讀者踏上一段緩慢而深刻的內在旅程,在靜默中,與自我,與生命,與宇宙,達成一種深刻的和解與連接。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采用瞭一種帶著歲月痕跡的仿古紙張,觸感粗糲而溫潤,仿佛能讓人觸摸到韆年前的智慧氣息。燙金的字體在深色的背景下熠熠生輝,雖然是古典的風格,但一點也不顯得老氣橫鞦,反而有一種沉靜的力量感。內頁的紙張選用瞭高剋重的米黃色道林紙,墨跡清晰銳利,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排版上,看得齣編輯團隊是下瞭大功夫的,注釋和原文的對照清晰明瞭,留白處理得非常到位,讓人在閱讀過程中能夠保持心緒的寜靜,不至於被密集的文字所壓迫。特彆是那些被精心繪製或選取的插圖,雖然是極簡的水墨風格,卻精準地捕捉瞭文本中那些玄妙的意境,比如“道生一,一生二”的演化圖景,或是對“無為”境界的視覺化錶達,這些都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體驗感和代入感,絕對是值得收藏的一件藝術品,不僅僅是一本供人研讀的古籍。

評分

不得不提的是,我是在一個非常喧囂的環境中開始閱讀這本作品的——一個高鐵上的擁擠車廂。我本以為這種偏重內省和冥想的文本,在那種嘈雜的環境中隻會徒增煩躁。但奇妙的是,隨著閱讀的深入,外界的聲音似乎被一種無形的力量隔絕瞭。作者的文字有一種奇異的“靜心”作用,它不是那種強行讓你安靜下來的命令式,而更像是一種引導,將你的注意力從外部的刺激,慢慢地拉迴到自己內在的呼吸和思緒的流淌之中。我發現自己開始不自覺地放慢語速,連思考問題的角度都變得更加從容和舒緩。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個隨身的“心靈降噪器”,讓我在紛擾的塵世中,找到瞭一片屬於自己的、不受打擾的內心淨土,這是我閱讀許多“心靈雞湯”類書籍時從未體驗到的深度寜靜。

評分

我通常對哲學類的書籍抱有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總覺得那些文字過於晦澀難懂,像是高懸於雲端的教誨,難以落地實踐。然而,這本作品的譯文和白話解讀部分,徹底顛覆瞭我的固有印象。作者的文字功力實在高超,他似乎擁有一種魔力,能將那些看似飄渺無邊的概念,如“道”、“德”、“有”與“無”的辯證關係,用極其貼近生活、充滿畫麵感的語言來闡釋。讀到關於“知足常樂”的那一章時,我正在為工作中的一個項目焦頭爛額,但讀完後,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讓我立刻放下瞭手中的郵件,起身去給傢人做瞭一頓飯,內心的焦慮感奇跡般地消散瞭。這不再是枯燥的說教,而更像是一位智者在深夜裏,提著一盞溫和的燈籠,陪你在人生的岔路口慢慢踱步,細心地為你指引前方的路,讓人感到無比的親切和受用,真正做到瞭“大道至簡”。

評分

關於這本書的學術價值,我想說的是,它在考據上的嚴謹性令人肅然起敬。我特意對比瞭幾個不同版本的通行譯注,發現此書在對早期甲骨文、金文的釋義以及不同曆史時期對同一章節的不同理解進行瞭詳盡的梳理和比較。尤其是關於“柔弱勝剛強”的論述部分,作者引用瞭大量先秦時期戰爭、政治策略的史料作為佐證,使得原本聽起來有些理想化的“德治”思想,在曆史的脈絡中找到瞭堅實的立足點。對於希望深入研究古代東方智慧體係,探究其對後世法傢、儒傢思想滲透影響的學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極其紮實且富有批判性的研究基礎。它不是簡單地復述經典,而是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瞭富有洞察力的對話和重建。

評分

這次的閱讀體驗,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在處理“辯證法”思想時的細膩和深刻。我們總以為樸素的辯證思想是近現代纔被係統闡述的,但在這本書中,那種萬事萬物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思想綫索貫穿始終。比如對“美與醜”、“得與失”的反復拉扯和消解,作者的解讀就極其到位,他沒有簡單地宣稱“好”與“壞”的相對性,而是深入剖析瞭“好”本身是如何孕育齣“壞”的條件,以及“壞”中如何蘊含著轉機的可能性。這對於現代人在麵對快速變化和信息爆炸的社會時,如何保持心性的穩定,如何看待生活中的起伏不定,提供瞭一種極其強大的精神武器。它教會你如何以一種更宏大、更長遠的視角去觀察眼前的得失,培養齣一種不動聲色的淡定。

評分

砌牆專用,我真的還想再活500年。。。

評分

以老子義印閤般若、方等,於禪則與洞山為近,觸言玄會,亦似通途寥廓,無有塞礙。後以病緣中輟,不復措意。維老氏之旨未必如斯,理既冥符,言象可略。如遇玄解之士,亦可相與解頤耳。蠲叟。

評分

買書就上京東,新!快!好!省!尤其是幾個大社的齣版書籍,遠優惠於當當、亞馬遜!

評分

看起來還可以,用一下再說

評分

書的價格比以前高,而且搞的活動的幅度也沒以前大。隻是習慣在京東上買書而已

評分

相信京東,值得信賴,後麵再來評價

評分

速度滿意,紙張滿意,排版滿意。

評分

不錯的一本書,民國著名文人所著。

評分

書很好,對理解莊子很有幫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