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在长达五十多年的政治生涯中,晏殊并没有值得称道的功绩,不过是一介太平宰相,富贵闲人;而在他漫长的创作过程中,那些词无一不珠玑,风雅清丽,如落玉走珠,是浑然天成的意境。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晏殊的一生,其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他是位高权重的宰相,世间荣贵月中人;他是游戏花间的多情客,记得玉真初见面,心字两重罗衣;他是饱读诗书的文人词家,晚年亦好读,笔砚不辍耕;他是情路坎坷的檀郎,情深不寿,鸳鸯失伴;他是天资聪颖的神童,纵然殿前御试,也是神气不慑,援笔立成。     
作者简介
     慕容苹果,性格女,属性萌,爱好吃,荆州人士,网络小说写手,已出版《青春尚好,不要叹老》,愿与大家分享更好的自己。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2
君是人间富贵花 2
第一章 少年游 3
第一节   清风明月好时光 3
第二节   望尽天涯路 8
第三节   醉来拟恣狂歌 13
第二章  折桂令 18
第一节 长安多少利名身 18
第二节   世间荣贵月中人 23
第四节  资善堂中三十载 29
第三章 升平乐 35
第一节  未知何处有知音 35
第二节   人生乐事知多少 41
第三节  荷君恩,齐唱望仙门 47
第四章 青衫湿 52
第一节   愿年年今日,喜长新 52
第二节   闲愁闲闷日偏长 57
第三节  明月不谙离恨苦 63
第五章 诉衷情 69
第一节  当时轻别意中人 69
第二节   时光只解催人老 74
第六章 醉花阴 79
第一节    闻琴解佩神仙侣 79
第二节  一曲新词酒一杯 84      
精彩书摘
     《一曲新词酒一杯 晏殊传》:
  嫩绿堪裁红欲绽,蜻蜓点水鱼游畔。一霎雨声香四散。风飚乱,高低掩映千千万。
  总是凋零终有恨,能无眼下生留恋。何似折来妆粉面。勤看玩,胜如落尽秋江岸。
  如诗如画的临川就好似这一阕《渔家傲》,孕育了晏殊的灵性,小小的他如同一株植物,贴着宅子向阳的墙壁,慢慢地拔节。
  晏家附近或许有一汪池塘。夏至过了,荷叶从尖尖角变成了翡翠似的玉盘,蜻蜓仍然不时地飞来。它们更爱那含苞待放的荷花,总是围着那刚露出的红色打转。村里的孩子们喜欢跑过来捉蜻蜓,顺便等着莲子成熟,他们有人赤着脚,有人大着胆子去摘荷花,而晏殊总是在一旁看着。
  六月的雨总是突如其来,那亭亭的荷叶立刻弯了腰,水珠四处飞溅,好像打翻了一斛珍珠。风也赶来凑热闹,搅乱了一池水,吹得荷花更加红了脸,连鱼儿也急急忙忙地躲藏。晏殊一手拉着哥哥晏融,一手擎着硕大的荷叶,那是哥哥新摘的,翠色如玉,刚好用来避雨。
  周围的小伙伴都慌不择路地跑着,嘻嘻的笑声随着雨声滴答,晏殊的心里生出一股隐蔽的愉悦,就像躲在荷叶底下的鱼儿,欢快地吐出一串小小的泡泡。
  大概没有人会想到,这两个顽皮的孩童,将来都是国之重臣,尤其是晏殊,他将会是北宋一道亮眼的光。
  人生就是一幅姹紫嫣红的绣品,红的花,绿的叶,黄的藤蔓和白的果,满眼都是五彩缤纷,谁也不能参破飞针走线般的伏笔。人生又如同饮茶,一盅上好的大红袍,杯盏是玫瑰紫的钧窑釉,过了滚水,茶叶沉浮各异,谁也不能看透最后的起伏。
  殊者,异也。父母总是毫不吝啬地将一切美好的字眼赠予子孙。晏殊,这个名字寄托了晏固对儿子的所有憧憬,他希望儿子与众不同。
  什么才是与众不同?是衣紫腰金,高车大马?是家财万贯,堆金积玉?是才高八斗,博古通今?也许都不是,也许都是。
  父母之爱子,则为子计深远,或许晏固只是单纯地希望儿子平安成人,安稳喜乐。和汲汲而生、汲汲而死的世人相比,这才是最大的“殊异”。
  在父母的殷切期盼下,晏殊一天天地长大,他逐渐显露出聪慧的天资。懵懂的他并不知道,汴京已经风云又变,只等金鳞出池,大展宏图。
  纵使江山在握,宋太宗的龙椅坐得并不心安。赵匡胤留有子嗣,赵德昭与赵德芳两兄弟都是一时俊杰,虽然宋太宗对外宣称自己是受命登基,可面对着越长越大也越来越优秀的两个侄子,他不能不心慌。
  覆巢之下无完卵,赵德昭与赵德芳本该是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最后却不得善终。
  赵德昭死时,年仅二十八岁,只因宋太宗疑心他有夺位之意,他被逼自刎。两年后,赵德芳也骤然离世,死因不明。
  史书上难免有晦涩的时刻,或许是染了血水,或许是沾了泪水,有些故事总是会变得模糊。两兄弟的死几乎是必然,可叹他们明明是皇室的高贵血脉,明明离皇位只一步之遥,往日,这都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转眼却变成了杀机。
  木秀于林,偏偏没有能力保护自己,这就像一个捧着金碗的小孩招摇过市,暗地不知引来多少人觊觎。
  最是无情帝王家,或许,他们也有过不忍,只是卧榻之侧,难容他人酣睡。
  宋太宗得知赵德昭的死讯,赶到了王府,抱尸痛哭,说道:“痴儿何至此邪?”手足血亲,痛如断臂。大概这时他有过一点真心,他哀恸于侄儿的横死,也惊诧于侄儿的敏感,但他肯定没有悔意,因为他很快又向自己的亲弟弟赵延美下手了。
  大好河山,人人垂涎。宋太宗从自己兄长手里夺来了,他当然忧心会被自己的弟弟夺走,于是,赵延美也成这场皇权保卫战的牺牲品。
  玩弄权术的人,最后往往会被权术玩弄。宋太宗怎么也不会想到,他排除了所有的障碍,但他的皇子的登基之路也并不顺利。
  太子赵元佐聪慧机警,文武皆通,一向最得宋太宗喜爱。但是,这个明耀如光的少年似乎并不适合政治。在宋太宗迫害赵延美时,赵元佐心生不满,力加营救,以至于父子失和,他本人更是悲愤成疾。陈王赵元僖此时从中作梗,挑拨太子与宋太宗的关系。赵元佐误以为自己被父皇所弃,一时病发,失控之下纵火焚宫。宋太宗大怒,将他贬为庶人,断绝父子情义。
  有人说他是真疯,有人说他是佯狂,真到假时假亦真,说到底,他终究对父亲、对这朝堂失望而愤懑。
  或许,这才是他最好的结局,虽不能问鼎宝座,却也性命无忧。而陈王赵元僖很快得势,一跃成为最炙手可热的皇储,宋太宗也开始倚重他。所有人都以为他会登上皇位,他自己也踌躇满志,可惜天意弄人,他竟在一夕之间暴毙。
  ……      
前言/序言
     君是人间富贵花
  再没有哪个朝代能风雅如宋朝,上至君王,下到臣民,皆通笔墨。
  这里有奉旨填词的白衣卿相,有细雨骑驴的落魄书生,有举杯邀月的红杏尚书,还有燕然未勒的白发将军。
  在这些人中,晏殊无疑是一道不可忽略的风景。
  他是位高权重的宰相,世间荣贵月中人;
  他是游戏花间的多情客,记得玉真初见面,心字两重罗衣;
  他是饱读诗书的文人词家,晚年亦好读,笔砚不辍耕;
  他是情路坎坷的檀郎,情深不寿,鸳鸯失伴;
  他是天资聪颖的神童,纵然殿前御试,也是神气不慑,援笔立成;
  在长达五十多年的政治生涯中,晏殊并没有值得称道的功绩,不过是一介太平宰相,富贵闲人;而在他漫长的创作过程中,那些词无一不珠玑,风雅清丽,如落玉走珠,是浑然天成的意境。
  他不是纯臣,论赤子之心,刚毅不如欧阳修,耿介不如王安石,方正不如范仲淹,那场庆历新政中,他始终态度模糊。为人臣者,但他的识人之术无人可及,且极力提携后辈,桃李满天下,且不论富弼欧阳修范仲淹之流,连赫赫有名的苏家三父子都可以算在他门下。
  他无心政务,却又提拔了一个又的青年才俊;
  他对后辈亲厚无间,毗邻相居,却也会朝自己的学生冷言相对,心生芥蒂;
  他喜好宴饮,日常饮食却很清简,不沾荤腥;他爱好出游,却又时时悲悯春光易逝,良辰难留;
  这似乎是一个矛盾的人。
  我们再也无从得知真相,那些锦绣的过往都被时间掩埋,那个小园香径独徘徊的身影也渐渐远了。幸而还有一部《珠玉词》,字里行间,伊人未逝。    
				
 
				
				
					《大宋风云录:从汴京到天涯的文臣群像》  一、引言:繁华背后的时代脉搏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特定人物的生平,而是以北宋中叶为主要时段,通过勾勒一批活跃于朝堂、文坛与地方的文官群像,力图展现那个时代复杂而多面的政治生态、文化思潮以及社会生活。我们选取了若干在不同领域留下深刻印记的士大夫,他们的命运沉浮,折射出北宋盛世之下潜藏的危机与变迁,以及士人阶层在忠君、爱国、修身、齐家等传统价值间的挣扎与权衡。  二、卷一:庙堂之上的角力与斡旋  本卷将深入探讨北宋中后期朝廷内部的权力结构与派系运作。我们将考察以宰相为核心的决策层,如何平衡宗室势力、武将集团与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之间的利益诉求。  1. 范仲淹及其“新政”的余波: 虽然范氏已逝,但其推行的改革理念及其引发的党争阴影,仍笼罩在朝堂之上。我们将分析后续改革者如何继承或修正“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精神内核,同时规避其可能带来的政治风险。重点描绘几位秉持清流之风,却在保守与变通之间步履维艰的官员形象,他们如何面对冗官冗费、土地兼并等核心弊病,以及他们提出的“富国安民”方案在具体执行中遭遇的阻力。  2. 边防与外患的决策链: 辽、西夏的威胁始终是悬在北宋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本部分将详细梳理关于对边用兵的争论。一方主张“强硬抵抗,以武止戈”,另一方则倾向于“以和为贵,岁币换安宁”。通过对几份重要奏折的梳理,展现决策者在国家安全与财政压力之间的艰难取舍。我们关注的不是某位将军的战功,而是文官系统如何审批军费、评估战略,以及那些力主和议的大臣,在历史长河中背负的骂名与他们的内在逻辑。  3. 财政与经济的微观调控: 探讨宋代精细的财政管理体系。例如,盐铁专卖制度的运行细节,以及为应对自然灾害和维持开封的繁华而设立的各种临时性或常设性财政机构。我们描绘那些精于筹算、被誉为“理财高手”的官员,他们如何通过调整榷酤(酒曲专卖)和茶马贸易的税率,来维持庞大帝国的日常运转。  三、卷二:风雅与世俗:文人的多重身份  北宋是士大夫文化的鼎盛期,他们的身份远超于单纯的官僚,更是文学、艺术、哲学的引领者。  1. 诗词歌赋的政治隐喻: 考察文学创作如何成为士人表达政治抱负、抒发怀才不遇的隐秘渠道。我们将分析一些著名诗集的篇章结构,揭示那些看似描写山水景色的作品中,如何巧妙地融入对朝政的讽喻或对贤良的期许。重点分析几位在不同流派中具有代表性的词人或诗人,他们在翰林院中的日常工作与私下创作的张力。  2. 收藏、学问与清谈: 描绘当时上流社会雅集、书斋的场景。士人如何鉴赏古籍、精研金石碑刻,以及他们对理学萌芽的早期探讨。本书将呈现不同地域、不同师承的士大夫群体,如何通过雅集建立起超越地域的文化共同体,以及这种共同体在政治风波来临时,如何相互扶持或相互倾轧。  3. 司法与教化:地方的儒家实践: 选取几位在地方任职的官员,他们不仅要审理民事、刑事案件,更要承担儒家“教化一方”的责任。记录他们如何设立义仓、兴修水利,以及在处理地方宗族矛盾时,如何依据祖宗法制与圣贤教诲进行裁决,展现出法律与道德在宋代司法实践中的融合。  四、卷三:宦海浮沉与个体命运  本卷着重于个体的选择与时代的裹挟,探讨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士人如何求得“全身而退”或实现“立德立言”。  1. 贬谪文学与“远人”的视角: 北宋的贬谪制度是常态。我们将通过几位被外放到偏远郡县的官员的经历,展现他们如何从京师的繁华中心,骤然坠入边陲的清苦与寂寥。这些官员在“被放逐”的状态下,反而可能更冷静地审视朝政,他们的书信往来、地方志的编纂,构成了对中央决策的另一种声音。  2. 家族网络的支撑与压力: 考察北宋士族的家族结构。一名官员的升迁、受挫,往往牵动整个家族的经济基础与社会声望。分析家族成员间如何通过联姻、互助,形成稳定的支持网络,同时也探究当家族利益与国家大义发生冲突时,个体所面临的道德困境。  3. 晚年:传承与回归: 描绘几位老臣在退休或被罢黜后的生活状态。他们或在乡野著书立说,期望通过思想影响后世;或回归家族祖地,致力于地方公益事业,试图以另一种方式实现“兼济天下”的抱负。他们的晚年,是对他们前半生政治生涯的最终评价与和解。  结语:一个时代的缩影  通过上述群像的交织与对比,《大宋风云录》试图还原的,是一个充满活力、既有极高文化成就,又有着深刻结构性矛盾的复杂帝国。它展现的,是士大夫群体在历史洪流中,如何以其学识、智慧乃至妥协,共同塑造了那个一去不复返的“黄金时代”。他们的故事,是关于责任、艺术、权谋与人性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深刻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