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丛书简介:
“大家精要”丛书以近300位对人类文明有卓越贡献的大师为对象,浓缩其生平与思想精粹,涉及文学、史学、哲学、军事学等领域,旨在“启迪生活智慧,开悟人生哲学”。
丛书作者都是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以浅显易懂的语言,清晰、简练、严密地阐述“大家”生平与思想,让读者能快速读懂“大家”。
内容简介:
《李贽》一书主要介绍了泰州学派创派祖师李贽的生平履历及深邃思想。他的哲学与社会思想、政治经济思想、文学思想和史学思想,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使他处在时代矛盾的焦点上,在朝野引起了激烈争论,以至于理解他乃是理解晚明政治走向、社会风尚和思潮变迁的一大关键。
作者简介
张献忠,研究方向为明史。先后在《历史教学》《天津社会科学》《博览群书》《中国青年报》等报刊发表论文、书评和杂文二十余篇。参加编写《中国反贪史》《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等专著。
目录
引言
第1章 颠沛流离的一生
一、乡试中举,仕宦生涯
二、辞官弃家,耿李论战
三、隐居龙湖,潜心著述
四、颠沛流离,笔耕不辍
五、通州被逮,荣死诏狱
第2章 哲学和社会思想
一、李贽对儒家思想的批判
二、李贽的哲学思想
三、李贽的社会思想
第3章 政治经济思想
一、李贽的政治思想
二、李贽的经济思想
第4章 文学思想
一、文学的创作源泉和表现方法
二、对通俗文学的肯定
三、文学的功能
四、在中国文学思想史上的地位及其影响
第5章 史学思想
一、李贽的进步史观
二、《藏书》所反映的史学思想
第6章 影响及其地位
一、李贽思想在明代的传播及其影响
二、李贽思想在清代的影响及其命运
三、“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李贽思想的传播
四、李贽思想在海外的传播和影响
附录
年谱
主要著作
精彩书摘
《藏书》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中国古代的史书大都“是非尽合于圣人”,以儒家的道德至上主义来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李贽认为,这种评价标准造成了不少冤屈:“真英雄汉子,画作疲软汉矣;真风流名士者,画作俗士;真啖名不济事客,画作褒衣大冠,以堂堂巍巍自负。”在给焦竑的一封信中,李贽慨叹道:“自古至今,多少冤屈,谁与辨雪?故读史时真如与千万人作敌对……”在《藏书》等著作中,李贽正是抱着“与千万人作敌对”的决心,重新评价历史人物,“为前人出气”。下面以几个案例来看他对历史人物的认识。
“千古一帝”——为秦始皇翻案
毛泽东对秦始皇有过高度的评价,称其“比孔子伟大得多”;在我们今天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对秦始皇的评价也比较高。但历史上对秦始皇的评价却截然相反:两千年来,他一直遭后人唾骂,即使是依照“秦制”治理国家的帝王们,也鲜有对其功过是非作出客观评价者。而李贽则公然称秦始皇为“千古一帝”。李贽认为秦始皇“混一诸侯”,废封建、立郡县,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混战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是一位对中国历史作出过重要贡献的皇帝。当然,他对秦始皇焚书坑儒、大兴土木的做法也进行了批判。
“知时识主”——对李斯的评价
李斯,战国时期楚国人,荀子的学生,他深知楚王不足以成大事,六国皆弱,自己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于是便投奔秦国,建议秦王嬴政“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秦王听取了李斯的建议,并采用了他的离间计,在此基础上以武力逐步消灭了六国。李斯因此遭到历代正统儒家的咒骂。李贽却称李斯为“识时之主”,在《藏书》中将其列入《才力名臣》,而且放在首位,对其不拘一格用人才、辅佐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功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必如曹孟德等,方可称之为江淮河海之水”——为曹操翻案
东汉末年,群雄纷争,战乱迭起,东汉政权名存实亡。曹操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挟天子以令诸侯”,一举统一了北方。但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封建社会,曹操的功绩不但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反而背上了“逆贼奸臣”的千古骂名,为历代正统史家所不齿。然而,李贽却公开为曹操翻案,在《藏书》中他没有将曹操放在“奸臣篡夺”一类,而是放在“三国兵争”一类里评述。官渡之战前,曹操的第一谋士郭嘉分析曹操必能战胜袁绍(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的十大原因:因时因事而制宜,顺应历史潮流、合乎道义,宽猛相济、赏罚严明,唯才是用,谙熟用兵方略等。李贽非常赞同郭嘉对曹操的评价,他说:“尝欲为老瞒(曹操)作一定案,不意郭生言之甚确也。”李贽称赞曹操“有二十分识,二十分才,二十分胆”,是知人善任、爱惜人才的“真英雄”。李贽还将曹操比作江海之水,他说:“必如曹孟德,方可称之为江淮河海之水。”
正是封建社会的愚忠思想和正统论观念,使曹操一直得不到公正的评价。李贽则不顾传统观念对曹操的非议,在历史上第一次摘掉了儒家意识形态套在曹操头上的“逆贼奸臣”的帽子,还原了曹操的英雄本色,肯定了他顺应历史潮流,统一北方的历史功绩。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史学界组织了对曹操评价问题的讨论,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意为曹操翻案。
“胜高宗十倍、中宗万倍”——对武则天的评价
对于武则天称帝,传统观念认为是“篡政”,有悖封建的伦理纲常,史学界对武则天的评价都是基本否定的,封建的卫道士更是骂武则天是“牝鸡司晨”。在几乎众口一词挞伐武则天的封建社会,李贽却高呼武则天“胜高宗十倍、中宗万倍”。他认为,武则天“专以爱养人才为心,安民为念”,这一点是绝大多数帝王所不具备的;武则天当政时,重用姚崇、宋璟、狄仁杰等,即使宋璟当众羞辱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武则天也不怪罪他。武则天为收买人心,虽然也曾滥授官爵,但她对于不称职者,坚决予以罢免,对于贪赃枉法者,加以刑诛,对此李贽也大为赞赏,认为武则天此举大快人心。这些评论,不仅是对儒家传统观念的颠覆,而且显示了他的远见卓识。20世纪50年代后,武则天才成为被基本肯定的历史人物,比李贽为武则天翻案晚了三百五十余年。
……
“大家精要”丛书:王阳明 【丛书导言】 “大家精要”丛书,旨在撷取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思想卓绝的大家之精髓,以现代视角重新梳理其核心思想、生平轨迹与时代价值。我们深知,每一位“大家”的学说体系都是一座浩瀚的知识迷宫,本丛书力求在保持原著思想精髓的前提下,以清晰、精炼的结构,为当代读者搭建一座理解与跨越的桥梁。我们不求面面俱到,但求切中肯綮,让读者在有限的篇幅内,洞察大家思想的宏大格局与内在逻辑。 --- 【本书主题:王阳明】 篇章一:风华初现——从赣南之子到立志圣贤 本书将聚焦于王守仁(号阳明)早年的成长轨迹。他出身于书香门第,却不囿于程朱理学的传统框架。我们将详细描绘他少年时期广泛涉猎的儒、释、道思想,以及他初次面对“格物穷理”的困境。重点将放在他三十岁前对心性问题的初步探索,特别是他在龙场被贬前的思想萌芽阶段。这一阶段,王阳明饱受挫折,却也正是在这种磨砺中,孕育出他日后震古烁今的学说基础。 我们着重分析他早年对“知行”关系的朴素体认,并非一蹴而就的“顿悟”,而是经历了一系列实践与反思的累积过程。书中将细致勾勒出他如何在政治失意中,将目光从外物转向内心,为后续的心学大爆发奠定了深厚的实践基础。 篇章二:龙场悟道——心学体系的横空出世 龙场,不仅是王阳明人生中的一个地理坐标,更是他思想史上的一次“轴心突破”。本书将用浓墨重彩描绘他在贵州龙场译社(即“龙岗书院”)的艰苦岁月。他所面临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匮乏,更是精神上的孤独。 核心内容聚焦于“知行合一”的创立。我们将剖析“知”的内涵——不是狭义的知识,而是内在于人心的道德良知(良知)。书中将阐述王阳明如何通过对“良知”的体认,打破了宋明理学中“未发”与“已发”的僵化界限。他的“心即理”并非简单地否定朱熹的“理在物”说,而是在更深刻的层面上回归到人的主体性与道德实践的统一。我们将深入探讨“龙场惟一心学”的原始面貌及其对后世哲学思维的巨大冲击。 篇章三:致良知——心学体系的完善与高峰 心学体系成熟后,王阳明将其核心精髓提炼为“致良知”。本章将系统梳理“致良知”的内涵、方法论及其在实践中的指导意义。 “致”即是推致、扩充;“良知”则是天赋的道德判断能力,是人与天地万物相通的本体。本书将详述王阳明如何论证“良知”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并解释“致良知”的功夫论——即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将这良知之光发挥到极致,使其不被私欲蒙蔽。这一部分,我们将结合其著名的语录,剖析其如何将哲学思辨转化为一种可操作的、直指人心的修行法门。 篇章四:平定叛乱与东归——知行合一的巅峰实践 王阳明不仅是理论家,更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本书将回顾他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的军事生涯。这次平叛被视为“知行合一”的终极检验。 我们不会仅仅停留在军事奇谋的层面,而是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思想支撑:他如何能在极度危急的形势下,依靠“致良知”的力量稳定军心、洞察敌情。这次实践不仅巩固了他的学术地位,更证明了其学说在应对现实危机时的强大生命力。随后,我们将简述他晚年东归日本期间的文化交流与思想传播,展示其学说跨越国界的吸引力。 篇章五:阳明学派的兴衰与现代回响 王阳明逝世后,其学说迅速流传,形成影响深远的阳明学派。本章将探讨其学派内部的分化与发展,如陆王心学的不同流派。同时,我们也将梳理清代以来,阳明学说在中国传统思想体系中地位的变化,特别是其如何一度受到冷落,以及在近现代的重新发掘。 在现代视角下,我们将探讨王阳明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个人领导力培养以及个体价值实现的重要启示。他的“知行合一”观,对当下强调创新、实践和自我驱动力的社会,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本书试图呈现一个活生生的王阳明:一个在痛苦中求索、在实践中升华的哲人与英雄。 【本书特色】 脉络清晰的叙事结构: 严格按照王阳明思想的发生、发展、成熟与实践的逻辑顺序展开。 重点突出“心”与“行”的统一: 避免陷入繁复的哲学术语,着重解释其核心观念在人生实践中的意义。 历史场景的还原: 力求还原龙场、江西平叛等关键历史场景,增强阅读的代入感。 【读者群体】 对明代思想史、心学理论有兴趣的学者,寻求人生智慧与实践指导的现代读者,以及希望了解中国传统哲学核心思想的初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