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大理密教(即所謂阿吒力教)是雲南佛教研究的焦點問題之一。對於大理密教此前有不同的釋讀,本書匯集瞭作者在國內外學術會議和期刊上發錶的十四篇學術論文,在迴顧大理密教研究學術史的基礎上,根據對大理佛教經典、圖像、金石和傳世資料的綜閤研究,在跨地域研究視野下,對大理佛教史料的種類、屬性及其所反映的漢地佛教因素進行瞭全新的、全麵的探討。
作者簡介
侯衝,哲學博士,上海師範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嚮為中國佛教,長於漢傳佛教儀式及其經典文獻研究。主要著作有《白族心史——<白古通記>研究》《雲南與巴蜀佛教研究論稿》《雲南阿吒力教經典研究》《漢傳佛教、宗教儀式與經典文獻之研究——侯衝自選集》等,整理發錶大理國寫經《護國司南抄》、佛教儀式文本《楞嚴解冤釋結道場儀》和《受生寶捲》、敦煌遺書《壇法儀則》(《金剛峻經》)等十餘種。發錶學術論文百餘篇。
目錄
序言 方廣錩(1)
如何理解大理地區的阿吒力教(代引言)(1)
學術史
雲南阿吒力教研究學術史
——以民國時期研究文章中心(3)
經捲文獻研究
滇雲法寶:大理鳳儀北湯天經捲(101)
大理國寫經研究(111)
從鳳儀北湯天大理寫經看鏇風裝的形製(197)
“滇藏”考(211)
“白密”何在
——以大理鳳儀北湯天“秘教經儀”中心(236)
誰的密教
——以雲南《天宮科》和甘肅《天功科》的比較例(271)
圖像、金石和傳世文本
論阿嵯耶觀音齣現的時間和原因(297)
論大理密教屬於漢傳密教(314)
唐宋至元的雲南華嚴禪(332)
元代滇僧圓護與普瑞(350)
楊黼傢世及生平新證(371)
後記(385)
前言/序言
方廣錩
本書是侯衝繼《雲南與巴蜀佛教研究論稿》之後的第二本論文集,論述重點依然是雲南地區的漢傳佛教。其實,侯衝已經齣版的兩本專著《白族心史——〈白古通記〉研究》與《雲南阿吒力教經典研究》,論述的重點也是雲南地區漢傳佛教。但比較之下,可以看齣侯衝的研究從雲南地區漢傳佛教的錶現形態、所依經典,逐漸走嚮綜閤性研究,在研究中把雲南地區與其他地區大體相同的佛教形態放在中國佛教發展史的大背景下進行整體的考察,並嘗試進行理論的闡述。這說明,二十多年來,侯衝研究視野越來越廣,在這塊土地上的耕耘也越來越深。
本書的主要內容、所收諸論文的內在聯係及學術創新之處,侯衝本人在本書後記中已經交代,毋庸我再置喙。我想談談由此延伸齣來的若乾感想。
學術研究靠學術資料,這一點,凡是搞學術研究的,人人都懂;但什麼是本學科的學術資料,這一點,就未必人人都明白。學術資料從事學術研究提供瞭前提條件,這一點,凡是搞學術研究的,人人都懂;但如陷入盲目性,研究所用的資料有時反而會框限自己的視野,這一點,就未必人人都有清醒的認識。
就佛教研究而言,很多研究者至今把收集資料的眼光局限在傳統大藏經中。無疑,傳統大藏經至今依然是我們研究佛教最基礎的資料。但我們還應該認識到,傳統大藏經所收的典籍實際是被當年編纂大藏經的人們過濾以後留存的,還有大量的數據被他們排除在傳統大藏經之外。所以,不把那些藏外的數據一並納入視野,我們的佛教研究就是不完整的。當年陳寅恪先生評論敦煌遺書被發現的意義,稱:
一時代之學術必有其新材料與新問題。取用此材料以研求問題,則此時代學術之新潮流。治學之士得預此潮流者,謂之“預流”(藉用佛教初果之名)。其未得預者,謂之“未入流”。此古今學術史之通義,非彼閉門造車之徒所能同喻者也。“敦煌學”者,今日世界學術之新潮流也。
陳寅恪在上麵提齣“新材料”“新問題”“新潮流”,在他看來,利用“新材料”,研究“新問題”,便可以形成學術的“新潮流”。所以,雖然從“老材料”中也可以發現“新問題”,利用“新材料”也可以論證“老問題”提供新依據,但確如陳寅恪所說,“新材料”本身,必然會促使我們考慮許多“新問題”。所以,不管最終是否能夠形成“新潮流”,新材料都能促進學術的發展。正因如此,百年來以敦煌遺書基礎,齣現瞭所謂“敦煌學”。
在敦煌遺書中,各類佛經及與佛教有關的文獻約占總數的90%左右,其中不少都屬於當年被編藏僧人過濾掉的東西。百年來,人們利用敦煌遺書在佛教研究領域取得一係列重大成果,但遺憾的是,至今止,這些成果大部分齣現在國外。我國佛教研究界利用敦煌遺書雖然也取得不少成果,但與國外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不少研究者似乎依然習慣於用老資料來研究老問題。自然,研究中有些老資料得到新的解釋,有些老問題有瞭新的開拓,這些都是可喜的現象,但也有不少論著,看來似乎花樣百齣,認真細讀瞭無新意。這種現象未免令人惋惜。
百年來齣現的佛教新數據,已經非常多。除瞭敦煌遺書、金石數據、方誌數據、日本古寫經之外,值得注意的還有大批至今依然在民間流傳,並還在實際發揮著作用的法事文本。這些法事文本的重要性在於:一方麵,它們至今影響著廣大信眾的宗教生活、思想信仰、生活態度;另一方麵,它們所反映的佛教形態曾經是宋元明清中國佛教的主流之一,屬於信仰層麵的佛教,但這些典籍基本被排除在作義理層麵佛教的典籍總匯——傳統大藏經之外,因而長期沒有被納入佛教研究者的視野,使佛教研究者對宋元明清以下中國佛教的認識産生偏差。可以這樣說:不把握這批數據,無以瞭解唐五代佛教如何演變今天我們所看到的佛教,也無以把握當今佛教在民間的實際地位及當今中國的宗教生態。在此,我們還應該注意這樣一個現象:近代以來,佛教在文化層麵的振興與在學術層麵的成果,往往遮蔽乃至轉移瞭研究者對信仰層麵佛教的關注。實際上,從古到今,信仰層麵佛教與義理層麵佛教始終是一個錢幣的正反兩麵,無論偏廢哪一麵,都難以使我們全麵、正確地把握、評價佛教。
佛教嚮來被稱“難治”。以前所謂的佛教難治,主要還是指一般讀者認佛經難讀、難懂。關於這一點,我曾經寫過一篇小文章《怎樣讀佛經》,刊登在2001年第2期《世界宗教文化》上。我以,隻要解決那篇文章中提齣的問題,佛經其實不難讀、不難懂。但對佛教研究者來說,《怎樣讀佛經》中提到的問題自然都不是問題,佛教“難治”的主要原因還在資料。亦即需要重視與發掘新數據,需要鑒彆與重新審視老數據。隻有這樣,纔能開拓佛教研究的新局麵。這個問題很大,在此難以全麵論述,僅是點題。
這些年來,侯衝通過各種渠道,從全國各地收集的各類民間法事文本已經有一韆多種。他的研究,不僅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建立在傳統佛教文獻的基礎上,更建立在這一韆多種法事文本的基礎上。當然,這一韆多種法事文本,他目前已經研究的隻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僅這一小部分,已經使他取得與眾不同的創新性成果。這再次說明掌握學術資料,特彆是掌握學術新資料在學術研究中的重要意義。
收集到資料以後,用什麼樣的觀念、視角、方法去考察、整理這些資料,發掘其中的內涵,也是一個重大的問題。舉例而言,正因有從全國各地收集到的這一韆多種法事文本,使侯衝在處理雲南地區的佛教形態時可以遊刃有餘。亦即他可以從整個中國佛教曆史發展的大背景下來考察雲南地區的這些佛教形態,並與其他地區大體相同的佛教形態進行比較研究,從而更好地解釋雲南這些佛教形態的性質與把握它們在中國佛教史上的地位。他的這條研究路徑進一步證明瞭學術研究需要有大局觀。沒有中國佛教曆史發展這一大局觀,難以真正處理好雲南漢傳佛教這一局部問題。現在迴過頭來看,從某種意義上講,那些主張雲南“阿吒力教”“白密”“滇密”的觀點,其底藴或被雲南“阿吒力教”法事文本所框限;或因未能建立起中國佛教發展的大局觀,以緻未能全麵、正確地認識“阿吒力教”法事文本的真正性質;或兩者均有。
所以,大局觀的建立,固然應該歸結研究者本人的思想方法,但在科研實踐中,它又往往轉化研究者占有數據的多少,以及研究者處理這些數據時的觀念、視角、方法等問題。可以說,研究者的大局觀是隨著他所占有數據的增加與研究而逐漸建立起來,而研究者大局觀的完善程度與他的資料占有量與研究程度成正比。由此,學術研究本身就變成資料的收集、分析、消化與觀點的提煉、擴展、升華這兩項科研活動的不斷轉換與輪迴。在這一方麵,我想侯衝二十多年研究的經曆,本身就可以成一個典型的個案。如果侯衝能夠抽時間把自己的科研曆程總結齣來,對年輕學者的成長一定會有所啓迪。
本書所收諸多論文,當然並非篇篇珠璣,論及的諸多問題,當然並非均定論。正因是拓荒,缺點與不足便在所難免。在學術史上,一個新觀點提齣以後,學術界翕然而從,這種現象也是有的,但很少見。更多見的是新觀點受到質疑,受到批評。但隻要新觀點的大方嚮是正確的,它會在質疑與批評中不斷完善,成長起來,經過時間的檢驗,最終被學術界認同,成大傢的共識。這種被質疑、被批評的過程,實際也是新觀點成長的過程。或者說,在這一過程中,新觀點本身就成學術的新的增長點。當然,如果大方嚮是錯誤的,這種所謂的“新觀點”不可能經得起學術界的質疑與批評,不可能經得起時間的檢驗,最終自然也不可能得到學術界的認同。
本書提齣的有些問題,目前在相關的研究者中仍存在不同的看法乃至較大的爭議。我以,這是好事,符閤上述新觀點産生以後的學術發展的規律。有正常的學術討論,學術纔能得到發展與提高。我期待今後這一討論能夠更加深入地進行。
認識侯衝已有近三十年。看到他一步一步成長,在新開拓的學術領域中辛勤耕作,不斷取得新的成果,他高興,並預祝他今後取得更大的成績。
2015年7月17日於古運河北端
“白密”何在:雲南漢傳佛教經典文獻研究 引言: 在佛教東漸的漫長曆史中,中國這片廣袤的土地孕育瞭獨具特色的漢傳佛教宗派體係。而在中國西南的雲南,這片被譽為“植物王國”的神秘土地,同樣隱藏著深厚的佛教文化積澱。長期以來,由於地理隔絕、文獻流傳的局限,以及研究視野的偏差,雲南的漢傳佛教,特彆是其經典文獻的研究,一直籠罩著一層薄紗。本書《“白密”何在:雲南漢傳佛教經典文獻研究》正是試圖揭開這層神秘的麵紗,深入探尋雲南地區漢傳佛教經典文獻的源流、傳播、演變及其獨特的學術價值。 本書的“白密”並非指嚮某一種特定的、外來的密宗流派,而是泛指那些在中國漢傳佛教文化背景下,融閤瞭地方特色,在經典文獻的流傳、闡釋及實踐中,展現齣“隱秘”、“精深”、“傳承有秘”特質的佛教思想和文獻形態。它可能並非獨立於顯密之外的第三個體係,而是潛藏於顯宗經籍的流通、闡釋,乃至與本土文化融閤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顯中有密”、“密在顯中”的現象。因此,本書的研究將超越狹隘的宗派界定,以更為開放和包容的視角,審視雲南漢傳佛教在經典文獻層麵的獨特存在。 第一章:雲南漢傳佛教的緣起與早期文獻流傳 雲南,自古以來便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其佛教傳播也呈現齣多元交融的特點。本章將梳理雲南漢傳佛教的早期傳入途徑,包括絲綢之路的南方分支、中原王朝的文化輻射以及與周邊佛教文化圈的交流。我們將重點考察在這一早期階段,有哪些漢傳佛教的經典文獻被引入並開始在雲南地區流傳。這可能涉及經典的翻譯版本、抄寫本的流通,以及口傳心授的傳承方式。 地理背景與文化交融: 雲南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連接中原與東南亞的橋梁。在漢傳佛教傳入之前,當地的原始宗教、巫術信仰以及早期形成的宗教體係,為佛教的傳播提供瞭土壤。漢傳佛教的到來,並非是簡單的“徵服”,而是一個漸進的、融閤的過程。 傳入途徑的考證: 通過對史籍、碑銘、造像銘文等資料的爬梳,本章將嘗試還原漢傳佛教經籍傳入雲南的具體路綫和時間節點。我們可能會發現,一些經典的傳入並非一次性完成,而是經過不同時期、不同渠道的多次輸入。 早期文獻的載體與形式: 在紙張尚未普及或流通不便的早期,經典的載體可能多種多樣,包括刻本、寫本,甚至可能存在竹簡、木牘等。這些文獻的保存狀況、版本特徵,以及流傳範圍,都是本章關注的重點。 初步的文獻篩選與分析: 本章將初步列舉一些在早期雲南地區可能存在的漢傳佛教經典文獻,並對這些文獻的原始麵貌、傳播特點進行初步的分析,為後續章節的研究奠定基礎。 第二章:宋元時期雲南漢傳佛教文獻的地域化演變 宋元時期,隨著中原王朝對雲南地區的管轄加強,漢傳佛教在雲南得到瞭更廣泛的傳播和發展。這一時期,雲南的漢傳佛教文獻不僅數量上有所增加,更重要的是,開始齣現地域化的演變和獨特的闡釋風格。本章將重點關注這一時期的經典文獻,探討其在雲南的傳播、本土化改造以及與地方信仰的融閤。 寺院經濟與文獻收藏: 宋元時期,雲南地區寺院經濟的發展,為經典文獻的收藏和流通提供瞭物質基礎。大型寺院往往是文獻的集散中心,擁有較為豐富的藏經。本章將探討這一時期寺院在文獻保存與傳播中的作用。 翻譯與注疏的本土化傾嚮: 盡管漢傳佛教經典以漢文為主,但在雲南的傳播過程中,可能會齣現一些針對當地讀者需求的翻譯、注疏,甚至是在經典闡釋中融入本土文化元素的情況。這些本土化傾嚮,是檢驗文獻地域化演變的重要標誌。 與地方信仰的互動: 雲南地區擁有豐富多彩的民族宗教信仰。漢傳佛教經典文獻在傳播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與當地的原始宗教、巫術、民間信仰等發生互動。這種互動可能體現在經典內容的改編、對某些神祇的接納,甚至是某些儀式中對經典的應用。 文獻的“顯密”張力: 在這一時期,盡管官方提倡顯教,但一些經典的闡釋方式、修行方法,以及在民間流傳的口訣,可能已經顯露齣“密”的特質。本章將嘗試發掘文獻中可能存在的這種“顯密”張力,即在顯教的外衣下,潛藏著某些不為外人知的精深奧義。 第三章:明清時期雲南漢傳佛教文獻的集大成與多元化 明清時期,雲南漢傳佛教進入瞭一個相對成熟和多元發展的階段。這一時期,不僅有大量的漢傳佛教經典文獻被引入和流傳,更齣現瞭對這些經典進行係統整理、注釋和傳承的現象。本章將深入研究這一時期雲南漢傳佛教文獻的集大成錶現,以及其呈現齣的多元化特徵。 藏經的係統化與地方性藏經的齣現: 隨著佛教的進一步發展,地方性的藏經院、刻經局可能齣現,對經典進行係統的整理和刊印。本章將關注雲南地區是否存在地方性的藏經目錄,以及這些藏經的構成特點。 宗派經典的傳播與本土化: 淨土宗、禪宗、律宗等漢傳佛教主要宗派的經典在雲南的傳播情況如何?在傳播過程中,這些經典是否被賦予瞭雲南地方的特色?本章將對具體宗派的經典文獻進行個案研究。 “白密”現象的顯化: 在這一時期,一些原本隱秘的修行法門、口訣,可能以某些文獻的形式得以記錄和流傳,雖然這些文獻可能依然披著顯教經典的外衣,但其核心內容卻具有“密”的特質。本章將嘗試挖掘這些文獻,並對其進行解讀,探尋“白密”的真實麵貌。 民間流傳的經典與口訣: 除瞭寺院收藏的正式經典,許多修行法門和經典要義,可能以民間口訣、偈語、善書等形式流傳。這些非正式的文獻,往往更能體現地方佛教的真實生態和“白密”的傳承特點。 第四章:“白密”文獻的特質探析:隱秘性、精深性與傳承性 本章將聚焦於本書研究的核心——“白密”文獻的特質。我們將從隱秘性、精深性、傳承性等多個維度,對雲南漢傳佛教經典文獻中可能存在的“白密”現象進行深入的探析。 隱秘性: 這裏的隱秘性並非指秘密教派,而是指那些不為大眾所熟知,甚至需要一定因緣和條件纔能接觸到的經典、論述或修行方法。這種隱秘性可能體現在文獻的傳播方式(如隻在特定弟子間流傳)、解讀的深度(需要高僧大德的指引)或內容的特殊性(涉及不易理解的佛理)。 精深性: “白密”文獻所蘊含的佛理往往具有相當的深度和復雜性,觸及佛教修行和證悟的核心。其闡釋可能超越瞭淺顯的教義,觸及到事物的根本,需要修行者具備一定的根基和智慧纔能領悟。 傳承性: “白密”的傳承往往強調師徒之間的口傳心授,強調“心心相印”的傳承方式。文獻的流傳和解讀,也與這種傳承體係緊密相連。本章將探討“白密”文獻在傳承過程中所體現齣的獨特機製。 與顯宗經典的互證與融閤: “白密”並非完全脫離顯宗經典而獨立存在,它往往是在對顯宗經典的深入理解和實踐基礎上發展齣來的。本章將分析“白密”文獻如何與顯宗經典相互印證,相互融閤,共同構成雲南漢傳佛教的完整體係。 第五章:雲南漢傳佛教經典文獻的學術價值與研究意義 本書的研究不僅僅是為瞭勾勒雲南漢傳佛教經典文獻的圖景,更在於揭示其深遠的學術價值和重要的研究意義。 填補學術空白: 雲南漢傳佛教經典文獻的研究長期以來存在空白,本書的深入研究,將為學界提供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和全新的研究視角,填補相關領域的學術空白。 豐富漢傳佛教史研究: 本書的研究將雲南漢傳佛教經典文獻置於更廣闊的漢傳佛教史框架下進行考察,有助於理解漢傳佛教在地域化傳播過程中的多樣性與復雜性,豐富對漢傳佛教史的整體認知。 促進文化交流與理解: 通過對雲南漢傳佛教經典文獻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雲南地區獨特的文化景觀,促進不同地區、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理解。 為宗教實踐提供藉鑒: 本書對“白密”現象的探討,也可能為當今的佛教修行和教義闡釋提供新的思路和藉鑒,有助於在傳承經典的同時,發掘其更深層的精神內涵。 文獻保護與傳承的啓示: 本書的研究也為雲南地區珍貴的佛教文獻的保護和傳承敲響警鍾,呼籲更多人關注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産。 結論: 《“白密”何在:雲南漢傳佛教經典文獻研究》一書,旨在通過對雲南地區漢傳佛教經典文獻的係統梳理與深入分析,揭示其在曆史發展中的脈絡、地域化演變的特徵,以及潛藏其中的“白密”現象。本書的研究,不僅是對雲南佛教文化遺産的挖掘與呈現,更是對漢傳佛教整體發展史的一次重要補充和深化。我們相信,通過對這些經典文獻的深入研究,能夠更好地理解佛教在中國西南地區的生命力,以及其所蘊含的獨特智慧與精神價值。本書的齣版,期望能引發學界對雲南漢傳佛教經典文獻的進一步關注和研究,共同為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