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批判(套装共3册)(平装) (法)亨利·列斐伏尔 著 社科文献

日常生活批判(套装共3册)(平装) (法)亨利·列斐伏尔 著 社科文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亨利·列斐伏尔 著,[法] 亨利·列斐伏尔 编,叶齐茂 倪晓晖 译
图书标签:
  • 社会学
  • 哲学
  • 文化研究
  • 日常生活
  • 批判理论
  • 法国思想
  • 列斐伏尔
  • 城市研究
  • 空间理论
  • 社科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轩书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08911
商品编码:28363764629
包装:平装
开本:16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日常生活批判》中,列斐伏尔结合超现实主义、法国的黑格尔主义、尼采和存在主义等思潮,用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推进对日常生活领域的批判。所谓异化,在于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交换价值..、脱离使用价值的社会,一个为生产而生产而不是为日常生活而生产的社会,这就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生活意义消失的异化现象。前工业社会中人对自然、暴力统治的直接恐惧不见了,人们今天生活在一个无法逃脱的符号化、抽象化、功能化时代。列斐伏尔把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作为其分析的出发点和指引,这一日常生活经验为商品侵入,被非本真遮蔽,但它呈现为抵抗和更新社会生活的基础。日常生活具有可能性,可能性这一列斐伏尔常用的词语蕴含了变革的需求,他始终坚持,今天的社会解放一定是总体性的,是日常生活的节日化、艺术化与瞬间化。


目录

总目录


第一卷

第二版 序言/1

  一 回顾/1

  二 过去10年发生了什么变化?/5

  三 查理·卓别林、贝尔托·布莱希特和其他一些人/8

  四 日常生活中的工作和闲暇/26

  五 “现代世界”概述/39

  六 再提异化理论/47

  七 异化劳动/54

  八 哲学和日常生活批判/78

  九 计划和未来项目/91

第一章 温故知新/93

第二章 对日常生活的认识/120

第三章 批判地认识日常生活的马克思主义/127

第四章 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162

第五章 一个周日在法国乡村写下的笔记/186

第六章 可能性/210


第二卷

第一章 清源正本/235

第二章 形式化方法/323

  一 公理和公理化/323

  二 假说的作用331

  三 转换和转换原理/337

  四 层次观/338

  五 连续和不连续/344

  六 微观和宏观/355

  七 指标、标准、变量/359

  八 维数/364

  九 结构观/371

第三章 特殊范畴/391

  一 整体观/391

  二 现实观/402

  三 异化观/413

  四 生活的和生活中存在的/421

  五 自发的/423

  六 模糊观/424

  七 质疑和怀疑/430

  八 社会空间和社会时间/434

  九 实践/435

  十 逻各斯、逻辑、辨证的/445

  十一 逻辑和性格学/461

  十二 总场/468

第四章 语义场理论/472

  一 语义场/472

  二 信号/473

  三 符号/475

  四 象征/479

  五 形象/481

  六 若干混淆/483

  七 语义场的性质/487

  八 意识和语义场/488

  九 语义场的规律/491

  十 社会文本/497

  十一 对话、讨论、交谈/502

第五章 积累和非积累过程理论/504

  一 进步观批判/504

  二 不平衡发展/504

  三 非积累的社会/505

  四 积累过程的概念/510

  五 积累过程概念的普遍化/513

  六 非积累过程/519

  七 教育学的和文化主义者的错觉/523

第六章 契机理论/526

  一 循环类型/526

  二 契机与语言/526

  三 契机星图/530

  四 契机的定义/533

  五 契机分析/535

  六 契机和日常生活/540


第三卷

引 言/543

第一章 连续性/580

  一 现代性终结了吗?/580

  二 常量/585

  三 商品的世界/586

  四 认同/591

  五 日常话语/594

  六 论粗俗/603

  七 论种种弊端/606

  八 保守的模式/608

第二章 不连续性/617

  一 变化一览/617

  二 恢复/627

  三 差异/632

  四 国家和日常生活/642

  五 空间和时间/647

  六 信息技术和日常生活/653

结论 成果与展望/668

  一 中产阶级/668

  二 抽象—具体和理想—现实/672

  结语/680

译后记/681


《想象中的城市:空间、权力与日常生活》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对某本特定著作的浅显概括,而是深入探讨了城市空间、社会权力运作及其在个体日常生活中的交织与影响。它以批判性的视角,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空间如何被建构、分配与体验,以及这些过程如何塑造着我们的行为、认知与身份认同。本书并非孤立地分析理论,而是力图将宏观的社会结构与微观的个体经验联系起来,呈现出一幅丰富而复杂的社会图景。 第一部分:空间的生产与意义 在现代社会,空间不再仅仅是地理上的存在,它更是一个社会性、政治性与经济性高度交织的产物。本书将从空间生产的维度出发,剖析城市空间是如何被创造、组织和利用的。我们首先要认识到,空间并非自然而然地存在,而是人类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产物。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到街道布局、公共设施的设置,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特定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 城市规划者、房地产开发商、政府管理者等掌握着空间生产的主导权,他们依据自身的利益、价值取向和发展目标来塑造城市形态。这种塑造过程并非中立,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居住者的生活方式、社交模式,甚至情感体验。例如,功能分区明确的住宅区和商业区,虽然提高了效率,但也可能造成社会隔离,剥夺了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偶然相遇与交流的可能性。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和封闭式的社区,在象征经济实力和安全感的同时,也可能制造疏离感和排斥感。 本书将深入探讨“空间象征”的概念。空间不仅仅是物理容器,它承载着丰富的意义和象征。一个宏伟的广场可能象征着民主与公共参与,但它也可能被用于政治集会或商业庆典,其象征意义因使用者的不同而产生变化。一条拥挤的街道,可能是活力的象征,也可能是压力的体现。理解这些象征,意味着理解空间如何参与到社会权力的分配与协商之中。 此外,我们还将审视不同社会群体如何体验和使用空间。不同性别、年龄、阶级、族裔的人们,在空间中的遭遇与感受可能截然不同。女性在公共空间中可能面临更多的安全顾虑,老年人在城市中可能因为设施的不便而感到孤立,而贫困阶层则可能被限制在边缘化的区域。本书将通过案例分析,揭示这些空间不平等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们如何加剧社会分化。 第二部分:权力、日常生活与异化 日常生活是社会权力的直接作用场,也是个体抵抗与协商的舞台。本书将聚焦于权力如何在个体的日常活动中得到体现和实践。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通勤、购物、工作到家庭生活、休闲娱乐,都或多或少地受到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的影响。 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权力运作,往往以一种更为隐蔽和系统性的方式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市场逻辑、消费文化、工作制度等,都在塑造着我们的行为模式和价值判断。例如,广告营销通过制造需求和欲望,引导着我们的消费行为,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消费机器的一部分。高度专业化和分工化的工作模式,虽然提升了生产效率,但也可能导致个体工作的意义感缺失,产生“异化”体验。 本书将深入探讨“日常生活”的辩证性。一方面,日常生活是社会再生产的场所,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基础。人们在日常活动中学习规范、遵守规则,从而将社会结构内化。但另一方面,日常生活也是潜在的抵抗与创造之地。即使在看似被动接受的日常活动中,个体也可能通过微小的行动、非正规的使用方式,或者在私人空间中构建自主性,来消解或重塑被施加的权力。 我们将分析“观看”与“被观看”的权力关系。在城市空间中,无处不在的监控摄像头、社交媒体上的自我展示,都让我们置身于一个“被观看”的境地。这种被观看的压力,可能促使我们遵循特定的社会规范,调整自己的行为以符合“理想”的形象。同时,个体也在主动地“观看”和解读他人的行为,从而在互动中建构社会秩序。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闲暇”与“娱乐”的社会功能。在资本主义社会,闲暇和娱乐常常被商品化,成为一种消费行为。但同时,它们也可能成为个体逃离日常压力、寻找精神慰藉、发展个人兴趣的领域。对闲暇和娱乐的分析,可以揭示出社会权力如何试图规训和控制个体的精神世界,而个体又如何在其中寻求自由与意义。 第三部分:批判性视角与空间改造的可能性 本书的核心在于提供一种批判性的视角,去审视我们所处的生活空间及其背后的权力运作。这种批判并非仅仅是为了揭露问题,更是为了激发对更美好、更公平的空间和社会未来的想象。 我们不应将现实空间视为不可改变的铁律,而是要认识到它们是历史的、社会的建构。因此,空间也具有被改造的可能性。本书将鼓励读者从一个更具主体性的角度出发,去重新认识和体验自己的生活空间。这意味着要超越被动接受,主动去观察、去质疑、去参与。 例如,理解空间生产的过程,意味着我们可以参与到社区规划、城市设计等公共事务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识别空间中的权力关系,有助于我们认识到哪些空间的设计和使用方式可能限制了某些群体的自由和权利,从而寻求改变。 本书还将探讨“城市作为一种艺术品”和“城市作为一种社会实践”的观点。城市既是建筑与景观的集合,更是无数个体在此生活、互动、创造的动态过程。当我们从社会实践的角度去理解城市时,我们就能看到那些隐藏在物质形态之下的社会关系、情感流动与权力博弈。 最终,本书旨在培养一种“空间意识”和“批判性思考能力”。它鼓励读者不仅是空间的居住者,更是空间的参与者和创造者。通过深入理解空间与社会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日常生活如何成为这两者交汇的关键场所,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所处的时代,并为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包容和富有活力的未来社会贡献力量。本书不是提供一套现成的解决方案,而是提供一种思考的方式,一种审视现实的工具,以及一种对改变的持续追求。它呼唤我们重新审视我们所居住的城市,我们所经历的日常生活,并思考我们如何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以及如何共同塑造一个更美好的生活空间。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保持高度理论严谨性的同时,似乎始终保留着一份对“可能性的渴望”。尽管文字充满了对现状的无情解构,但这种解构的目的并非是为了制造虚无主义,而是为了激活一种潜在的、尚未被完全驯服的创造力。他在剖析异化时,也同时指引着通往“回归本真”的微小路径。比如,他对“身体实践”和“身体经验”的关注,让我意识到,我们与物质世界的互动方式——走路的姿态、进食的节奏——本身就是一种抵抗或顺从的宣言。这种将哲学思考落回到最具体的、与身体直接相关的行动层面的努力,非常具有现实意义。这让我感觉到,改变并非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而是可以从调整自己每一次呼吸的频率开始的。这种细微但坚定的希望,是这套书给我最大的触动之一。

评分

阅读这套书的过程,与其说是获取知识,不如说是一场自我重塑的内在对话。它没有给我标准答案,也没有提供可以立即套用的行动指南,但这恰恰是它的价值所在。它强迫我面对一个严峻的问题:在这样一个高度组织化、被媒介和消费符号层层包裹的世界里,如何才能保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未被预设的生活片段?它要求读者具备一种批判性的“在场感”,要求我们时刻警惕自己是否正在无意识地参与到自己被束缚的循环中去。这种不断自我审视的张力,让我的思维保持在一种高度活跃的状态。我甚至觉得,读完之后,我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方式都变得更加审慎和富有目的性了。这本书带来的不是即时的愉悦,而是持久的、深层次的思维重塑,它无疑是近年来我读到的最具挑战性也最富启发性的作品之一。

评分

这套书,说实话,刚翻开的时候还真有点摸不着头脑。我以为会是那种标准的社会学分析,枯燥的理论堆砌,结果呢,读下去才发现,作者的笔触是如此的……怎么说呢,充满了生活的质感和一种近乎尖锐的敏锐。他不像是在研究一个抽象的“社会”,而是在解剖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走过的街道,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日常琐事。举个例子,他对于“时间”的探讨,简直让我醍醐灌顶。我们总觉得时间是线性的、客观的,但书中揭示了权力结构如何渗透到时间的使用和分配中,比如工作时间的僵化、休闲时间的被商品化,这些细节之处,都能感受到一股强大的批判力量在涌动。这感觉就像是有人突然给你递了一副特殊的眼镜,让你看清了那些平时被我们视而不见的、隐藏在“习惯”背后的意识形态陷阱。那种被揭示真相后的震撼,久久不能平复。我得承认,读这本书需要极大的专注力,因为它不是用来“消遣”的,而是用来“审视”的。

评分

坦白说,这是一场智力上的“硬仗”,但绝对是值得的。它彻底颠覆了我对“日常生活”这个词汇的朴素认知。在我以往的理解中,“日常”是私人的、无害的、与政治无关的领域,是我们可以喘息和逃离的避风港。然而,这本书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这个“避风港”的结构。它有力地证明了,最深刻的意识形态斗争,往往发生在那些我们最放松、最不设防的时刻。它不仅仅在描述“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它在探究“为什么我们接受了它”以及“我们如何能重新夺回这些日常片段的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强力拉扯,使得阅读过程既痛苦又极其过瘾。对于那些习惯了快速阅读和即时满足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有些“慢热”,但一旦你投入其中,你会发现它提供的回报是远远超出预期的深度和广度。

评分

读完第一册后,我停下来,环顾四周,发现我所处的空间、我正在做的事情,都带上了一层全新的、有些令人不安的色彩。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宏大的社会理论“微缩”到了个人生活的每一个毛发丝里。它没有停留在对资本主义的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到邻里关系、购物的仪式感、家居布置的选择性——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不设防的部分。我记得有一段关于“空间生产”的论述,让我对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产生了强烈的反思。我们被告知这是“最好的”设计,是“最方便”的生活方式,但作者却冷静地剥开这些表象,展示了这些“便利”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控制和阶层固化。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批判了,更像是一场深层次的“去魅”过程。我甚至开始怀疑我自己的消费习惯是否也是被精心设计好的程序的一部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凝练,很多句子需要反复咀嚼,但一旦理解,其穿透力是惊人的。

评分

好!

评分

好极了

评分

好!

评分

好!

评分

好极了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好极了

评分

好!

评分

好极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