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与文明译丛·文字系统:语言学的方法》旨在全景式讨论世界上所有现存的和历史上出现过的文字系统。作者从历史和发展、内部结构、言文关系以及社会语言因素等四个主要方面考察了诸种文字系统,如玛雅文字、甲骨文、印度河谷印章文字等古文字,越南文字、切罗基文字、布利斯文字等现行文字,为读者展现了关于这些文字系统zui新的研究成果。
作为外国大学的专业教科书,本书论证充分,资料翔实,每一章节后还配有专业术语词汇表、练习题和拓展阅读指南,对语言学和人类学的学习者均是不可多得的参考。
亨利·罗杰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语言学与人类学系的教授,致力于语音学和文字系统的研究。除了《文字系统:语言学的方法》之外,还著有《语言的声音:语音学导论》(Sounds of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Phonetics 2000年)、《理论语音学和实用语音学》(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honetics 1990年)等书。
译者简介:孙亚楠,女,山东济宁人,人类学博士。博士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现任教于青岛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研究兴趣主要集中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写作(SLW)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族群文化。
作为高校文字系统课程的教科书,这本书当之无愧是兼容并蓄的上乘之作。书中对文字系统的理论性进行了充分的基础点拨,以助于学习者广泛掌握包括楔形文字、闪米特文字、希腊字母、罗马字母在内的世界诸种文字系统。这本书不仅行文风格清丽,还配有常用术语词汇表和zui新的参考书目。
――艾伦·S.凯伊(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富勒顿分校)
有必要为这样一本佳作的面市而恭贺作者和出版社,如果现在我要教授文字系统这门课,这本书是shou选的教材。
――威廉姆·布莱特(Written Language and Literacy,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透露着一种冷静的、知识分子的克制美学,这与它所探讨的主题——如何将无序的声音转化为有序的符号——形成了奇妙的呼应。我被其结构安排所吸引,它似乎没有采用传统的“从古至今”的编年史写法,而是更倾向于按照功能模块或者理论基础来组织材料。这表明作者更侧重于对“系统”本身的剖析,而非对历史故事的叙述。我猜想,在那些关于书写系统分类和层级划分的章节里,一定蕴含着作者多年研究的心血结晶。这种系统性的梳理,对于想要建立完整知识框架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座宝库。它教你的不是“是什么”,而是“为什么会是这样”,以及“它如何与其他系统产生联系”。读这样的书,就像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阶梯,每一步向上都伴随着视野的开阔和格局的提升,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这本厚重的书,初捧在手,便觉分量十足,那种知识沉淀下来的踏实感扑面而来。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每一个章节的精髓,但光是目录和引言部分的梳理,就足以让人感受到作者在构建整个知识体系时的严谨与宏大。它似乎不仅仅是在讲述某个具体的文字现象,更像是在带领我们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思想漫游,去探究人类交流工具演变背后的深层逻辑。我尤其欣赏它那种试图将看似孤立的文字现象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文化乃至认知科学框架下进行审视的态度。这种多维度的视角,让人对“文字”这个日常概念生出全新的敬畏之心。它提醒我们,每一次符号的刻画、每一次音素的记录,都不是偶然,而是无数次历史选择与适应的结果。我期待着深入阅读后,能像剥茧抽丝一样,理解文字在文明进程中扮演的真正角色,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识字和阅读的层面。这本书的气质,是那种需要沉下心来,慢慢咀嚼才能品出其醇厚滋味的佳酿。
评分这本书给人的感觉是,它绝非仅仅是关于“文字”的书,它本质上是在探讨“人类心智与外界信息的交互机制”。那些关于符号学基础的探讨,那些关于书写媒介对思维反作用的分析,都指向了一个更深层次的主题:我们如何通过工具来扩展我们的存在?我发现自己经常需要反复阅读某些段落,因为作者的句子密度极高,信息量极大,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经过了精确的校准,不容许有丝毫的语义含糊。这使得阅读过程变得缓慢而充实,如同在进行一场高强度的智力训练。它不是用来在通勤路上消磨时间的休闲读物,而是需要一个安静的下午,配上一杯浓郁的咖啡,去与之进行一场严肃的对话。我期待着后续章节能更深入地揭示,文字系统作为一种文化基因,是如何被迭代、被选择,并最终塑造了我们思考世界的方式的。
评分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股强烈的思辨气息,绝非那种浅尝辄止的科普读物可比。作者在开篇就抛出了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问题,迫使读者不得不停下来,反思自己习以为常的文字使用习惯。那种学术的深度和对核心概念的不断解构与重塑,让初学者可能会感到一丝压力,但这压力恰恰是成长的催化剂。我注意到其中一些章节似乎在探讨表意文字与拼音文字在信息编码效率上的差异,这是一个非常精妙且常常被忽略的对比。更让我兴奋的是,作者似乎有意地在打破学科壁垒,试图用计算语言学或者信息论的视角来审视文字的结构——这无疑为传统文字学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是内敛而有力的,每一个论断背后都有着扎实的文献支撑,使得整个论述链条极其坚固,让人无法轻易找到可以反驳的薄弱环节。它需要的不是快速浏览,而是细致的推敲,甚至需要时常停下来,在空白处做些自己的思索笔记。
评分从文字的物理形态到其背后的认知负荷,这本书似乎试图构建一个全景式的观察平台。我注意到其中对不同文化在解决“记录口语”这一核心难题时所采取的不同策略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分析,这让我深思我们对自身文字的“天然性”的执念。这种跨文化、跨系统的比较研究,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意识到,我们所依赖的系统并非唯一的“最优解”。作者的笔触在描述那些失传或边缘化的书写系统时,流露出一种深沉的学者的悲悯情怀,仿佛在为人类智慧留下的每一次尝试作证。这种对“失败尝试”的记录和分析,其价值往往不亚于对主流系统的赞颂。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敢于直面文字复杂性的幽暗角落,而不是只展示光明的结果。读罢一小部分,我已经开始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文化遗产中蕴含的编码智慧。
评分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
评分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
评分很科普的文字学著作,可惜翻译差了点
评分好
评分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
评分文字系统:语言学的方法 厚重 不愧是经典
评分专业必读!
评分好
评分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