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加冕的女王宋蔼龄

未加冕的女王宋蔼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者圣 著
图书标签:
  • 宋蔼龄
  • 近代史
  • 人物传记
  • 女性史
  • 政治人物
  • 家族史
  • 民国史
  • 历史人物
  • 传记
  • 社会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45450
版次:3
商品编码:1211927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杨者圣民国人物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8
字数:24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本书史料丰富,书中涉及人物具有一定知名度,本书作者同样是知名人物传记作家。内容和文笔都相对较好。

内容简介

宋蔼龄,民国时期一位神秘而特殊的女人。她没有担任任何公职,一生深居简出、行踪隐秘,却拥有显赫的无形权势,是宋氏家族的一代传人。她因推动孔、宋家族崛起,促成蒋、宋联姻,控制金融收放,而得以安富尊荣;又因投机证券股市、倒腾军用物资,涉及贪污大案,而成众矢之的,声名狼藉。《未加冕的女王宋蔼龄》以老练的文笔揭露了这位未加冕的女王显赫而精明的一生,以及她所在时代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内幕。

作者简介

杨者圣,江苏海安人,数十年来利用业余时间潜心研究民国史。因其掌握资料准确、善于构建独特的历史人物形象、对民国历史的缜密思索,以及其作品中渗透的浓郁的民国情结,而成为既得到专业研究者认可、又受到普通读者欢迎的一位成绩卓著的民国人物传记作家。

目录

第一章宋家有女初长成/001
父亲—一个冒险家的传奇经历/001
家族中的“一只头羊”/009
威斯里安学院的大胆预言/016

第二章大师姐与掌门人/024
“白马王子”孔祥熙/024
宋氏家族的第一次分裂/031
“设计”孔祥熙/037
新一代的掌门人/043
宋氏家族的第二次分裂/052
策划蒋宋联姻/059
超级红娘/066

第三章垂帘干政/073
掌门人的艺术/073
“介兄”的专利/080
“让我问问太太怎么样?”/087
公馆派/094
豪门生活/101

第四章神龙见尾不见首/107
权力的魔方/107
天字第一号股市“炒手”/112
中国股市“三大炒”/117

第五章院长夫人/126
封杀政敌/126
三姐妹的“统一战线”/134
河东狮吼/147

第六章孔门黑幕/154
“宋氏母子店”/154
一颗希望之星的陨落/159
从飞机洋狗事件到林世良走私案/168
豪门婚姻/176

第七章豪门恩怨/186
宋氏家族的第三次分裂/186
再次争夺财政部长宝座/193

第八章疯狂的聚敛/202
“不趁我在台上的时候弄钱……”/202
马寅初三问豪门/208
“都是老可、二老板干的好事”/214
民国最大的贪污案/222
“包装”孔祥熙/229
衣钵传人:宋蔼龄二世/233

第九章成也宋蔼龄,败也宋蔼龄/242
调解蒋史冲突/242
四面楚歌/251
冰山倾倒/258
出走海外/267
盖棺论定/275

后记/281

附:杨者圣和他的“民国人物系列”梁天明/282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宋家有女初长成
  父亲—一个冒险家的传奇经历
  多少年以后,人们才开始知道,这一天对于20世纪的中国历史具有的潜在重要性。
  1889年7月15日,上帝给上海南方卫理公会布道团的青年牧师宋耀如和同是基督徒的年轻妻子倪桂珍送来了一个生命的小天使。小天使虽然是个女婴,但是她那圆圆的脸蛋、大大的眼睛、胖胖的小手和小腿特别地惹人喜爱,这给宋耀如带来了莫大的欣慰。想起这些年在传教活动中受到美国白人高级教士的种种冷遇和歧视,想起耶稣基督宣扬的人与人之间应该“博爱”的教义,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一个人人和气相爱的环境中成长,并且始终做一个具有“平等”、“博爱”精神的虔诚的基督徒。
  于是,宋耀如取“蔼然可亲”之意,给孩子取名为“蔼龄”,希望这个孩子能给他的家庭带来好运。诗经中说:“蔼蔼王多吉士”,大致是说一个人家如何人才济济、威仪不凡。30多年后,宋蔼龄,这位宋氏家族的大姐及“掌门人”,确实声威显赫,成了蒋介石大陆政权时期的一位无冕女王。
  宋蔼龄生于传教士之家,但是被她奉为生活中“圣经”的不是耶稣基督的《新约全书》,而是从她父亲宋耀如身上凸显出来的那种冒险家的进取性格和价值观念。
  宋耀如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极具传奇经历的人物。他从少年时代起就走上海外拓荒的冒险道路,成年后相继成为传教士、实业家和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但是,使他名扬天下的既不是少年时期鲁滨逊漂流记式的海上历险过程,也不是青年时期从事传教、经商或秘密革命的坎坷经历,而是用他的冒险家的价值观念培养起来的一门三“千金”。正是他的宋家三姐妹,对20世纪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要追溯宋氏家族的传奇冒险经历,可以上溯宋氏的远祖20多代。宋耀如出身韩氏家族,早在10世纪的北宋时期,韩氏家族祖居河南相州安阳地区,其远祖韩琦曾因戍边之功,被封为魏国公。12世纪时期,北宋衰亡,韩氏家族开始了千里大迁徙的历险过程,到达广东廉州地区。12世纪末,韩氏族人韩显卿冒险渡过琼州海峡,来到当时尚属蛮荒之地的海南岛文昌县锦山地区,从此开始了韩氏家族在“天涯海角”的拓荒经历。16世纪以后,韩氏家族的冒险拓荒活动有增无减,许多人甚至漂洋过海,相继向南洋岛国、夏威夷、南北美洲、欧洲各地进军,开始了海外拓荒历险记。宋耀如(原名韩教准)9岁出海谋生,13岁独自漂流历险。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简直不可思议。但是,如果我们联系到宋耀如祖先一代一代人所走过的道路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优秀的家族性格,联系到韩氏家族中许多人更为传奇的海外拓荒历险记,联系到他们中不乏通过海外历险活动获得成功的众多先例,就不难理解宋耀如少年出走海外的举动。如果从海南岛文昌县的民俗看,海外拓荒历险本是稀松平常的事。即以今天的统计数字看,文昌县全县人口只有48万余,而在海外的侨胞人数却达60万以上。由此可知,历史上文昌县崇尚海外拓荒历险风气之盛。
  宋耀如的父亲韩鸿翼,是一位崇尚儒家价值观念的“威尼斯”式商人。他为人宽厚,热心公益事业,但书卷气十足的人经商很难成功,韩鸿翼自是不免。他以儒教的迂腐眼光看待和经营充满竞争与欺诈的商业,重名而轻利,不但本利全蚀,而且耗尽祖传积资。中年以后,他更跌入贫病交加的窘境,不得不靠妻子王氏领着子女从事农耕来维持生计。这种凄惨窘迫的境地,刺激了孩子们决心重开祖辈们曾经走过的路,到海外拓荒。
  1875年夏,9岁的宋耀如与哥哥韩政准义无反顾地离开了风景如画的“椰乡”文昌县,远涉大洋,走上了充满艰难、风险、挑战而又前途未卜的海外拓荒之路。
  宋耀如海外拓荒历险的第一站是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从某种意义上说,宋耀如的此行是影响20世纪中国历史的一个重大举动。没有此行,也许就没有宋耀如后来的传教士兼实业家兼秘密革命党人的传奇经历,也许就没有后来受过西方高等教育的宋氏三姐妹,从而也就没有可能产生20世纪中声势显赫的宋氏家族。
  正如历史是由无数个偶然事件组成的一样,改变宋耀如一生命运的也正是许多个偶然的机遇。初至爪哇岛,宋耀如投靠一个远房亲戚,当一名学徒,并订立了三年期的契约。尽管宋耀如在这三年中干得很专心,也很卖力,但是爪哇岛的世界似乎已不能容纳他那颗时刻向往着到未知世界探奇历险的野心。终于,机会来到了。1878年初,他的一位在波士顿经商的堂舅归国探亲,返程时转道来爪哇作短暂停留。在爪哇,宋耀如第一次从堂舅口中听到,北美大陆那块神秘的土地上,有着许多拓荒者的传奇故事。几乎是在一闪念之间,宋耀如已经毫不怀疑自己梦寐以求的土地,正是美利坚合众国那片年轻而又神奇、充满冒险、挑战和竞争的新大陆。
  于是,宋耀如毫不犹豫地抓住了这个稍纵即逝的机会,置三年契约于不顾,跟随堂舅远涉重洋,到达经过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的洗礼,从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的金融、商贸和工业中心—波士顿。这一年,宋耀如年仅12岁。然而,正是他自己第一次独立作出了事关自己一生命运的重大抉择。在这之后,宋耀如虽然一次又一次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作出令人意外而又十分正确的选择,但是,就其善于把握机会的眼光、当机立断的魄力、义无反顾的胆略、敢于拿命运作赌注的冒险精神来说,都没有超出“爪哇决策”的范围。其实,从跳出爪哇岛的第一天起,就已经显示,宋耀如的一生将注定是充满坎坷经历而又瑰丽灿烂的一生。
  宋耀如的堂舅是最早参加开发美国的华人移民之一。他在波士顿经营一家丝茶店,凭着数十年的惨淡经营,挣下了一份家业。对此,堂舅感到满足。唯一感到遗憾的是,当他事业有成时,已发现老之将至,而且膝下无子。他辛辛苦苦挣来的家业,却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这使得他不得不作出决策,并按照中国人的传统家族观念,从旁系近亲的男孩子中选择一个合适的继承人。于是,他在返回美国途中,有目的地来到爪哇岛,对宋耀如进行观察,以此确定自己的继承人。
  在波士顿,宋耀如要从一个丝茶店的小学徒到小店主,虽然还有一段很长的路程要走,但是这并不妨碍堂舅可以立下遗嘱,认宋耀如为嗣子,通过法律的程序把自己的全部家产在自己死后交由宋耀如继承。这一切,都是按传统的中国习俗进行的,宋耀如正式认堂舅为“养父”,并且抛弃了“韩教准”的姓名,改姓“宋”,取名“嘉树”,又名“高升”,号“耀如”。在崇尚继承的中国传统里,宋耀如的这种境遇无疑是值得庆幸的。由学徒“晋升”为少爷,并可望在不久的将来“晋升”为东家,正式接管和主宰这份家业,这种境遇并不是所有的海外历险者人人都能得到的。如果宋耀如对这种境遇感到心满意足,并且致力于做一名安分守己的小店主,在波士顿的华人圈中娶妻生子,过一种安定富足的小市民生活,那么在20世纪的一段中国历史上,将会对宋氏家族如何描绘?相信没有人能做出这道中国现代史上的“哥德巴赫猜想”。事实上,宋耀如在波士顿生活了不到一年,就出人意料地从丝茶店逃跑了。他将别人梦寐以求的那份家产弃之如敝屣,再一次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一条扑朔迷离的冒险者之路。对于宋耀如逃离丝茶店的心理动因,多少年后,人们作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但是,至少有两点不应当忽视。
  第一,宋耀如的祖祖辈辈崇尚冒险的家族性格,已经根深蒂固地植入了他的血液中,在他身上凸显出那种顽强的对中国传统的叛逆精神。
  第二,美国人那种天性崇尚个人创造、独立进取和酷爱冒险的民族精神,对宋耀如的性格产生了推波助澜的影响。
  除此以外,宋耀如的出走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受了一群中国留学生的影响。当时,清政府派遣了一个中国教育代表团赴美考察教育,成员中有1872年8月来自上海的第一批官派赴美留学生温秉忠和牛尚周。在波士顿期间,这批留学生对故国故土的共同情结,使他们对这位来自故乡的13岁的小龙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中美两国在文化、经济、政治制度方面的巨大反差给他们的心理造成了强烈的不平衡感,清朝制度的腐败,清政府的庸碌无能,国家和民族蒙受的凌辱等等,这些都深深地刺激了留学生们的民族自尊心,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忧患意识。不平则鸣,温秉忠、牛尚周等这批留学生因而经常来到宋耀如的丝茶店里,激昂慷慨地大谈一通教育救国的宏论,宣泄一下心中的愤懑,发誓要拯救贫穷而又落后的祖国。
  在这一次又一次的谈论中,温秉忠、牛尚周等人总是有意无意地鼓励宋耀如这位稚气未脱而又略带狡黠的小同乡,走出波士顿的丝茶店,在美国接受现代文明的教育,待学有成就后,回到故土报效祖国。他们认为这样的话宋耀如的前途将更为远大,人生将更有意义。
  尽管这些留学生的鼓动言词多少带有信口开河的成分,某种程度上不过是为了使他们自己求得心理平衡罢了。但是宋耀如却怦然心动,已觉得他们言论和想法太诱人了,无异在他面前展示了一个海市蜃楼式的远景。“我要读书!”“我要接受教育!”“我要拯救祖国!”宋耀如不失时机地向养父提出了入学读书的要求。这个要求,理所当然地遭到了养父的断然拒绝。在养父的传统观念中,他所需要的是一个安分守己、乐天知命,能够继承他的事业的优秀商人,而不是那些不切实际、好高骛远的空泛想象。在他养父看来,一个中国人来到美洲大陆上,能够像他一样经营和拥有一个丝茶店,已经是最好的选择和最好的成就,还能再有什么其他稀奇古怪的念头哩!
  宋耀如的要求被拒绝,不但没有能浇灭他心中要求读书的欲望,反而使他的希望之火愈烧愈旺。终于有一天,他果断地作出了一个别无选择的决定:偷偷地出走,以摆脱这个家庭的控制,到外面那个充满神奇而又陌生的世界里,去探险,去追求,去实现自己美好的愿望。
  宋耀如像一只受惊的兔子一样,急匆匆地跑到波士顿港,躲进了一只即将启碇开航的小艇。他并不知道这只小艇将开向何方,更不知道前头等待他的将是什么遭遇,是噩运还是光明?他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了命运之神的安排。
  这是一只名叫“加勒廷”号的小缉私艇,当晚离开波士顿港,在美国东海岸的大西洋上由北向南作例行航行。宋耀如也很快被船员带到艇长面前。艇长埃里克·加布里埃尔森,祖籍挪威,他静静地听完了这位黄皮肤、黑头发的男孩子心中蕴藏的全部秘密后,以他“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深沉性格和丰富阅历,也不禁为之动容。艇长的祖先属于欧洲大陆上那些最早到达美国拓荒冒险的“罪恶之花”,他们中不是被追捕通缉的“罪犯”,就是因信奉邪教而冒犯天主教会的“异教徒”,或是一些走投无路的“破产农民”。他们都是在欧洲大陆上没有立足之地,才冒险到美洲大陆上闯荡的。而眼前的这个男孩子则是在抛弃了现成的“家产”,主动去寻找一种独自创造的艰险生活,这正是被埃里克艇长祖祖辈辈尊重和崇尚的生活价值观念。他被感动了,决定收留这只迷途的“羔羊”,并让宋耀如在船上充当一名侍者的工作。这对埃里克先生来说,只是举手之劳,略施小恩,网开一面而已。但是,对于宋耀如的命运却是又一次重大的转折。埃里克先生也许并不知道,他以美利坚民族崇尚个人冒险、独立创造的天性,对这位14岁的男孩子的理解和保护,由此而培养了一代宋氏王朝的奠基人。
  艇长不但收留了宋耀如在船上工作,而且把宋耀如引进耶稣基督的世界。埃里克是属于美国南方卫理公会的虔诚的基督徒,他从认识宋耀如的第一天起,就十分自信地认为自己是上帝派来拯救这个孩子的。上帝命令他把这只迷途的“羔羊”向天国指引,于是,他抓住一切机会向宋耀如灌输耶稣基督的教义,阐释美国新教的原旨,讲述耶稣传教的故事,宣传基督教徒为拯救人类的灵魂而甘于吃苦的献身精神。埃里克慈祥的人格和基督深邃的教义征服了宋耀如,他很快成为一名基督教的信仰者。
  随着时间的流逝,埃里克开始对宋耀如倾注一种父亲般的感情。当他被调往美国南方的威尔明顿港在一艘二级明轮“科尔法克斯”号上任船长时,宋耀如被他携同前往;埃里克还慷慨地答应满足宋耀如在美国接受现代文明和高等文化教育的愿望。此恩天高地厚,使宋耀如终身不能忘怀。
  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南方各州,还是一个中国人足迹罕至的地方。在威尔明顿港所属的北卡罗来纳州的官方档案记载中,宋耀如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中国人。这对埃里克船长实现帮助宋耀如接受教育的诺言,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船长的介绍,罗杰·穆尔上校、查德葳太太、里考德牧师等这些威尔明顿港南方卫理公会的头面人物们,一个个对这位来自古老而又神秘的东方大国的“使者”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他们很快一致作出决定,接受宋耀如加入基督教会。1880年11月7日,宋耀如在当地第五街卫理公会教堂举行了洗礼仪式,取教名为Charlie Jones Soong(查理·琼斯·宋)。为此,威尔明顿《明星报》星期日版刊登的消息指出,这个中国的皈依者,也许是北卡罗来纳州接受基督洗礼的第一个中国人。他们为这一点感到激动和骄傲。
  宋耀如的传奇故事不但传遍了港口小城威尔明顿,甚至引起了北卡罗来纳州达勒姆市大商人兼慈善家朱利安·卡尔将军的注意。卡尔将军经过当面观察,决定资助宋耀如进入达勒姆杜克大学圣三一学院读书,一切费用由朱利安·卡尔将军支付。在圣三一学院,宋耀如又遇到了善心人葛纳卫教授和克雷文院长及太太,他们分别给宋耀如提供住宿条件和教授英文。一年后,宋耀如进一步转到田纳西州纳什维尔万德毕特大学神学院学习。在克服了无数磨难后,宋耀如于1885年从该校毕业。
  万德毕特大学神学院的学习生活结束后,宋耀如希望能进一步留在美国学医,好心人朱利安·卡尔将军也乐意资助。但是,他的这个要求无疑违背了南方卫理公会的“领袖”们帮助他接受教育的初衷。19世纪,美国各地的基督教会派出大批传教士,前往中国各地传教,美国南方卫理公会在上海就派遣了一个布道团。当时,各国教会在中国争夺势力范围以及基督教与中国的儒教、佛教等其他宗教势力的斗争十分激烈,他们急需能有更多的像宋耀如这样美国化了的中国人充当传教士,返回中国,增强南方卫理公会在中国传教布道的力量,以便更好地扩展美国教会在中国的势力。
  宋耀如别无选择。1886年1月,宋耀如到达上海,开始从事传教的工作。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上海南方卫理公会的高级教士们与他接触过的美国南方卫理公会的教友们反差如此强烈。在美国,基督徒们对他乐善好施,排忧解难,热情友好,亲同家人。可是等到返回祖国,他却处处受到歧视、冷遇和不公正的对待。上海南方卫理公会布道团的负责人林乐知公开对他表示不屑,且处处给予留难,毫无道理地拒绝他提出探望父母双亲的要求,派他到偏远的上海吴淞、昆山、苏州地区传教,每月只给15元的薪水,出入教堂,不得和美国教士们一起,只能从后门进出等等。这使宋耀如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他在忍无可忍之中提出离开上海、调到日本去传教的要求,结果仍被拒绝。如此恶劣的工作环境也没有能改变他对上帝的信仰和对美国新教徒们的敬意。他默默地忍受侮辱,顽强而勤奋地工作,终于使自己在布道团的地位缓慢地得到改善。两年后,他被提升为牧师;四年后,成为上海川沙地区的传教士。
  这中间,由当年的波士顿留学生牛尚周充当“红娘”,宋耀如与大家闺秀倪桂珍喜结良缘,这使他的社会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倪桂珍出生于基督教世家,她的母亲是明末著名科学家徐光启的后裔。徐光启被朝廷封为“文定公”,并在17世纪初就已加入基督教。倪桂珍的父亲倪一山精通法律,在上海工商、金融、军政界以及教会里都有很高的威望和很深的关系。十分巧合的是,倪桂珍的两个姐姐分别嫁给了当年鼓动宋耀如从波士顿丝茶店出逃的中国留学生温秉忠和牛尚周。倪桂珍不但是个虔诚的基督徒,而且从小在上海的教会学校里接受西式教育,喜欢弹钢琴,具有数学天赋,后来这对宋蔼龄具有重要的影响。
  19世纪90年代,宋耀如再次做出两项重大决定,向命运进行挑战。
  第一,宋耀如辞去传教士的工作,从事实业,翻印和出售包括《圣经》在内的各种书刊,经营面粉厂等。至于辞职的原因,宋耀如自己的解释是:传教士薪水太低,不敷支出,一般人则认为是与林乐知难以合作下去。除此以外,当时中国民众中对外国传教士普遍产生的敌视和反抗情绪,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最初,宋耀如是用理想主义的眼光来看待外国教会在华的传教活动,但是回国后几年传教的实践告诉他,实际的传教活动与他的理想主义相去甚远。撇开通过传教实施文化侵略的因素不说,许多洋教士在中国不但欺官压民、侵田霸产、无恶不作,而且还从事情报间谍活动,因此,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教”情绪。19世纪中期以后,先后爆发了广西的“西林教案”、“天津教案”、浙江“宁海教案”、四川“巴塘教案”等事件,愤怒的民众杀死教士,捣毁教堂。直到1891年5月,宋耀如辞去教职的前一年,芜湖、丹阳、无锡、江阴、南昌等地区还连续发生了大规模的烧毁教堂的风潮。这些事件不可能不对民族自尊心极强的宋耀如产生深刻的影响。
  第二,宋耀如参加了孙中山先生发起和领导的反对清王朝的秘密革命斗争。这对宋耀如来说,无疑是比离开海南岛、出走爪哇岛、逃离波士顿等行动更为危险的冒险活动。但正是通过这次冒险,宋耀如才真正奠定宋氏家族在未来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显赫地位。


《帝国之影:民国风云中的幕后力量》 本书导读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特定历史人物的生平或某一个特定时期的政治风云,而是深入剖析了民国时期一个至关重要的、却常常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略的群体——那些行走于光影之间,以独特方式影响国家走向的“幕后力量”。我们试图撕开历史表象的华丽帷幕,探究那些隐藏在权力核心外围,通过财富、人脉、文化影响力乃至私人关系,编织成一张复杂巨网的精英阶层。 这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政治传记,也不是纯粹的社会风俗志,而是一部融合了历史考据、社会学分析与人物侧写的研究著作。我们将从晚清的变革之风吹拂至抗战胜利后的复杂格局,选取多个关键的历史节点,还原权力结构是如何在正式机构之外运作的。 第一部分:旧时代的遗产与新时代的胎动 本书的开篇将追溯清末民初社会结构的剧变。巨大的社会断裂催生了一个特殊的“过渡群体”。他们大多出身于半传统半西化的家庭,继承了旧式大家族的财富与社会资本,却又接受了新思潮的洗礼,能够在东西方两种价值体系中灵活穿梭。 第一章:财富的迁移与“中间人”的崛起 我们详细考察了二十世纪初,中国传统商业家族如何在新兴的金融、实业领域中完成身份转型。这些家族不仅是经济上的巨擘,更是政治气候的风向标。他们通过赞助政党、投资实业、甚至直接提供政治献金,确保自身在动荡中的生存与发展。重点分析了上海、天津等通商口岸作为财富集散地的特殊角色,以及那些游走于官商之间的“掮客”阶层如何构建起影响决策的第一道防线。 第二章:学堂与沙龙:思想的孵化地 权力不仅依赖枪杆子和金钱,更依赖于思想的合法性。本部分将聚焦于知识分子与精英教育机构。从早期的留洋学生群体到国内京师大学堂等新式学府,思想是如何被塑造和传播的?我们特别关注了那些非正式的知识交流空间——私人沙龙、文人雅集。这些地方往往是政治派系形成、文化风向确定的隐秘场所,那些尚未登上政治舞台的未来领袖,正是在这些地方完成了理念的碰撞与联盟的建立。 第二部分:权力的渗透与非正式网络的构建 民国时期的政府机构常被描述为效率低下、派系林立。然而,真正的“政令”往往是通过那些非正式的私人关系网络得以推行的。 第三章:婚姻、血缘与地缘:巩固同盟的艺术 权力关系的稳固,离不开家族纽带的加固。本书深入分析了民国精英阶层如何利用婚姻进行政治联姻,这种“联姻政治”远比公开的政治结盟更为隐蔽和持久。我们通过梳理数个重要家族的联姻谱系,展示了权力如何如同藤蔓般,通过血缘关系紧密缠绕在一起,形成排他性的圈子。地缘关系,即来自同一省份、同一学堂的“乡谊”和“同窗谊”,也是构建这种互助网络的核心要素。 第四章:文化资本的杠杆:媒介与舆论的引导 在信息流通受限的年代,对文化领域的掌控是影响公众认知的重要手段。本章探讨了文化名流、报刊杂志主编、慈善机构管理者等角色,他们如何利用其文化声望和社会影响力,为特定政治集团提供道义上的支持,或是在关键时刻引导舆论风向。对文化机构和教育资源的赞助,成为精英阶层“投资未来”的重要方式,这比直接的政治干预更具长远效力。 第三部分:危机中的调适与角色的转换 动荡时局迫使这些幕后力量不断适应环境,他们的策略也随之演变。 第五章:外交的侧翼:私人使节与国际融资 当官方外交陷入僵局时,那些拥有海外背景或国际人脉的“私人使节”便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利用其在西方政商界的关系,进行非官方的沟通、斡旋,甚至秘密融资。这些活动往往游离于国家正式机构的监管之外,其影响深远却鲜为人知。本书通过多个案例,还原了这些“灰色外交”的运作细节,揭示了国际资本与国内政治如何在这个层面达成共识。 第六章:战时经济与物资的流转 抗日战争期间,物资的稳定供应成为决定战争走向的关键。本书关注了那些掌控了关键物资(如战略物资、药品、重要工业设备)的商业寡头和中间人。他们的选择——是囤积居奇,还是“曲线救国”——直接影响了战场的后勤补给。这些人在战时成为了连接国际援助与国内需求的桥梁,他们的定价权和分配权,实际上构成了对国家资源的另类控制。 第七部分:尾声:历史的沉积与未被铭记的功勋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探讨,这些幕后力量在国民政府的最终败退与台湾地区的建设过程中,如何进行了第二次、甚至第三次的身份重塑与财富转移。他们的故事,往往被胜利者或失败者的宏大叙事所淹没,但正是他们对资源的掌控、对关系的维护,构筑了民国历史绵延不绝的暗线。 本书力求以严谨的史料为基础,结合社会权力转移的理论视角,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民国复杂政治生态的全新框架。我们看到的,是权力如何超越制度的束缚,以更人性化、更隐秘的方式,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深刻的烙印。这是一部关于“谁真正说了算”的探秘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一绝,它像一个精心编织的挂毯,每一根丝线——无论是家族的兴衰,还是社会环境的变迁——都紧密相连,共同构筑出引人入胜的画面。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能力令人称奇,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环境描写,往往是推动人物情感变化的关键。例如,对服饰、礼仪乃至室内陈设的细致描摹,极大地增强了场景的代入感。与其说这是一部传记式的小说,不如说它是一部社会风俗史的微缩展示。我尤其喜欢作者处理冲突的方式,它不是尖锐的对立,而是渗透在日常交流中的微妙张力,像煮沸前的水面,平静下涌动着巨大的热量。

评分

初读此书,我被其磅礴的气势和宏大的历史视野所震撼。作者显然做了极其扎实的案头工作,对时代脉络的把握精准而深刻,使得即便对那个时期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迅速沉浸其中。语言的运用上,呈现出一种古典与现代交织的美感,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叙事的流畅性。特别是对于一些关键历史事件的侧写,作者没有简单地堆砌史料,而是巧妙地将其融入到故事的主线中,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充满温度的记忆。情节的推进过程中,时常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转折,这些转折并非突兀的巧合,而是符合人物性格逻辑和时代背景的必然走向,足见作者构思之精妙。

评分

我必须承认,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不是因为内容晦涩,而是因为某些段落触动内心最柔软的部分,需要时间消化。作者的笔触是温柔而有力量的,她似乎能穿透历史的迷雾,直接对话书中人物的灵魂。这种深层次的共鸣,是很多历史题材作品难以企及的。全书的基调虽然带着时代的沉郁感,但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对生命韧性的赞颂。它探讨的议题是永恒的:如何在被设定的框架内寻求自我实现?这种对存在意义的追问,使得这部作品超越了单纯的故事叙述,成为了一种精神上的探索之旅。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充满挑战和回味的。它并非那种一目了然的通俗读物,需要读者投入相当的专注力去品味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意。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灰色地带”的描绘,没有人是绝对的善或恶,每个人都在特定情境下做出了基于自身处境的最佳选择,这种对人性的立体刻画,远比脸谱化的描绘来得真实和震撼。书中的一些象征手法的运用也相当高明,为原本写实的叙事增添了一层哲学的深度。合上书本时,脑海中盘旋的不是某个具体的场景,而是一种对“权衡”与“代价”的深刻反思,值得反复咀嚼。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到位,让人几乎无法停下来。作者在处理历史背景和人物心理的交叉点上展现了非凡的功力。那种身处历史洪流中,个体命运被时代裹挟的无力感,被描绘得入木三分。尤其对那个特定时代女性的生存困境与内心挣扎的刻画,细腻入微,甚至能让人嗅到空气中弥漫的旧式气息。书中对复杂人际关系的梳理也颇为精彩,那种微妙的平衡、暗流涌动的权力游戏,都通过精妙的对话和场景转换清晰地呈现出来。读完整本书,感觉自己仿佛参与了一场漫长的、关于选择与牺牲的沉思。它不是那种让你轻松阅读的小说,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深处的复杂与光芒。

评分

好看

评分

好看

评分

好看

评分

好看

评分

好看

评分

好看

评分

好看

评分

好看

评分

好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