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度(套装上中下册)

杨度(套装上中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浩明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人物传记
  • 杨度
  • 唐朝
  • 政治
  • 传记
  • 历史人物
  • 古代史
  • 传记文学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ISBN:978755524971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18868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3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杨度(套装上中下册)》以杨度为引线,串起袁世凯、曹锟、汪精卫、孙中山、黄兴、蔡锷等诸多人物的历史轨迹,淋漓尽致地描绘了二十世纪初中国有识之士的救国之举。杨度才华横溢,抱负不凡,曾经随国学名师研习帝王之学,也曾东渡日本考察君主立宪政体;曾经参与公车上书,也曾在君主立宪救国和民主革命救国之间徘徊不定。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阶层的矛盾与困惑。杨度传奇的一生,亦是近代中国艰难中前行的缩影。

作者简介

  唐浩明,1946年生,汉族,湖南省衡阳市人,湖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著有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杨度》《张之洞》等,整理出版《曾国藩全集》。《杨度》获国家图书奖,《张之洞》获中宣部第九届“五个一”工程作品奖,《曾国藩》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

精彩书评

  杨度才高气傲,以澄清天下自许,往往是考虑不周,急于求成;蔡锷智虑深沉,胸怀大志而不露锋芒。如果蔡锷能与杨度合作,他们的成就不可限量。

  ——王闿运

  湘人杨度,曩倡《君宪救国论》,附袁以行其志,实具苦衷,较之攀附尊荣者,究不可同日语……

  ——蔡锷

  真是一个旷代逸才。

  ——袁世凯

  袁世凯骂杨度是“蒋干”。尽管他为袁出力很多,但并未实现他帝师的目标,就连开国元勋也没有当成,仅被授以勋四位和参政院参政等闲职。

  ——陶菊隐

  他晚年参加了党,是我领导的,直到他死。

  ——周恩来

  杨度可人,能履行政治家诺言。

  ——孙中山

  昔罗斯福演说,谓欲见纯粹之亚美利加人,请视格兰德。吾谓欲见纯粹之湖南人,请视杨皙子。

  ——梁启超

  敬爱的周总理在逝世前几个月,有一天,派秘书来告诉我:当年袁世凯称帝时,筹安会六君子的杨度,最后参加了共产党,是周总理介绍并直接领导他的。总理说,请你告诉上海的《辞海》编辑部,《辞海》上若有杨度条目,要把他最后加入共产党的事写上。”

  ——王冶秋

目录

上册

第一章 名师访徒

一、杨度推开《唐宋八大家文钞》,喟然叹息:世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 1

二、碧云寺的泥塑罗汉预卜落第举子的命运 / 11

三、青年王闿运的风流韵事 / 18

四、王闿运不合时宜的举动:拒绝见陆抚台,倒屣迎张铁匠 / 33

五、听说杨度非韩薄柳,王闿运欣喜地说:孺子可教也 / 45

六、大学者家嫁女与众不同 / 53

七、为得天下一英才而教之,王闿运亲赴石塘铺指点迷津 / 59

第二章 帝王之学

一、王闿运的三门功课:功名之学、诗文之学、帝王之学 / 66

二、胡三爹将保存二百年的家传《大周秘史》稿本送给王闿运 / 75

三、新政给古城长沙带来了生机 / 94

四、一方菊花砚,凝结了维新志士的友谊 / 104

五、谭嗣同举杯:我们对着苍天神明起誓…… / 109

六、王闿运妙解《枫桥夜泊》 / 121

七、叔姬将初恋珍藏在心灵最深处 / 131

八、一阕《玉漏迟》,闺阁压倒须眉 / 138

第三章 浅涉政坛

一、谭嗣同千里迢迢为徐致靖送来紧急家书 / 156

二、自古以来在中国要办成大事,光凭嘴巴子没有刀把子是不行的 / 162

三、袁世凯牢记嗣父的教导:官场犹如戏场,最大的本事在于装假的

做工技巧 / 172

四、新建陆军统帅是当今官场上的凤毛麟角 / 181

五、江亭初题《百字令》:西山王气但黯然,极目斜阳衰草 / 194

六、潭柘寺定情 / 207

七、接到夏寿田送的宫花后,叔姬在病榻上整整躺了半个月 / 224

八、湘绮老人传授帝王之学的真谛 / 231

第四章 佛门俗客

一、怪木匠齐白石 / 248

二、老衲无聊题红叶 / 265

三、佛学原来竟是如此深奥而有趣 / 274

四、觉幻长老传衣钵 / 289

五、无意中遇到了哥老会头目 / 301

六、倭国古刀与松花念珠 / 312

第五章 八日榜眼

一、借讨好周妈的小手腕,消除了王闿运的恼怒 / 321

二、张之洞眼中的高才 / 336

三、癸卯科会试在冷冷清清中收了场 / 348

四、八大胡同寻静竹 / 354

五、亦竹告诉静竹:你就要做榜眼公夫人了 / 376

六、“梁头康足”毁了榜眼公的锦绣前程 / 388

第六章 亡命扶桑

一、五年前出逃的惊险情景,梁启超终生不会忘记 / 395

二、王照的一句话,道出了戊戌政变的真正原因 / 408

三、杨度为梁启超的书斋饮冰室题名 / 413

四、智凡带来了八指头陀的信:朵朵莲花托观音 / 428

五、若道中华国果亡,除是湖南人尽死 / 443

六、从看到千惠子的第一眼起,杨度就喜欢上了这个美丽的

日本女郎 / 459

七、樱花丛中,杨度与田中探讨中国的富强之路 / 473

八、遗失在中国的千年古刀又回到了滕原家族 / 486

九、滕原对今天的留日生讲述古代遣唐使的故事 / 496


中册

第七章 借尸还魂

一、各路英豪聚会普迹市共图大业 / 507

二、杨度独自来到牛石岭祭奠谭嗣同 / 521

三、在圣公会牧师的帮助下,黄兴机智地逃出险境 / 530

四、王闿运为初出茅庐的弟子出谋划策 / 539

五、首战告捷,令张之洞刮目相看 / 553

六、博爱丸上,杨度静下心对回国三个月来的经历做了一番清理 / 565

七、千惠子向故园归来的英雄献上一束腊梅花 / 570

八、初次会晤,杨度就认定孙中山是个磊落大丈夫 / 584

九、杨度握着孙中山的手说:我事成,愿先生助我;先生事成,我将助

先生 / 597

十、袁世凯为宪政出了一个极好的点子 / 618

十一、熊希龄东渡日本找枪手 / 632

十二、杨度道出借尸还魂的奥妙,终于说服了梁启超 / 643

第八章 丁未政潮

一、孙毓筠造反被捕,却意外地受到礼遇 / 652

二、千惠子的眼泪,滕原勾画的蓝图,准备回国的杨度的心迷乱了 / 668

三、梁夫人轻柔地对子说:兄弟,一腔热血不洒在自己的国土上,

算什么中华好男儿 / 682

四、千惠子轻轻一曲《上邪》,直唱得杨度五脏六腑都翻腾起来 / 687

五、丁未年北京城,政界风潮迭起,动荡不安 / 694

六、张之洞与袁世凯商议奏调杨度进京 / 705

第九章 投身袁府

一、为接儿媳妇回家,老名士煞费心机 / 716

二、王闿运为进京做官的弟子准备了两份特殊礼品 / 727

三、儿子的情人转眼间做了老子的姨太太 / 748

四、袁世凯要杨度转告梁启超,他不是戊戌政变的告密者 / 759

五、杨度踏遍西山,下定决心要寻到静竹的墓穴 / 770

六、静竹作出异乎寻常的抉择 / 779

七、看到《大周秘史》的扉页题词,袁世凯有意成全杨度 / 789

八、即使是秉承士为知己者死的古训,杨度也甘愿为袁世凯驱驰 / 797

第十章 山雨欲来

一、大喜之夜,杨度和亦竹双双来到静竹的房里 / 804

二、临终前夕,慈禧为中国选择了最后一位皇帝 / 811

三、徐世昌来到袁府,为把兄弟划策度难关 / 823

四、醇王府里,母子夫妻兄弟为争权夺利吵得不可开交 / 838

五、锡拉胡同与肃王府的密谋在同时进行 / 853

六、张之洞巧叙前朝旧事,救了袁世凯一命 / 861

七、冷冷清清的前门火车站,前来给袁世凯送行的只有严修和杨度 / 873

八、江亭再题《百字令》:昨宵一梦兼春远,梦里江山更好 / 887

九、悟宇长老指明朝廷亡在旦夕的三个征兆 / 906

第十一章 洹上私谋

一、奉内阁总理之命,杨度连夜奔赴彰德府 / 919

二、野老胸中负兵甲,钓翁眼底小王侯 / 926

三、张謇私下对袁世凯许愿:倒掉皇族内阁后由你来做总理 / 935

四、杨度没有料到,袁世凯居然想当大总统 / 946

五、茶叶蛋里的四字情书:忍死须臾 / 956

六、袁世凯隆重宴请刚出牢门的汪精卫 / 965

七、杨度和汪精卫联合发起国事共济会 / 975

八、杨度对革命党人亮了底牌:袁世凯不是曾国藩 / 986

九、静竹的鼓励,自我的检讨,使杨度相信自己的转变没有错 / 1006

十、南下就职前夜,北京城闹起了兵变 / 1015


下册

第十二章 一拍即合

一、八指头陀笑道:和尚如此厌倦红尘,何不出家 / 1031

二、八指头陀向杨度讲授佛家哲理:人世好比一个圆圈 / 1038

三、袁世凯巧妙地逼迫熊希龄在解散国民党的命令上副署 / 1055

四、袁克定决心效法太原公子 / 1066

五、今日的太原公子与未来的房玄龄一拍即合 / 1079

六、夏寿田对亡妾的深情眷恋,使叔姬心里很不是味道 / 1093

七、杨度和梁启超都把宝押在蔡锷身上 / 1104

八、湘绮楼庭院,王氏祖孙三代赏月联诗 / 1119

九、进京途中,王闿运为旧时名妓书写《洛神赋》 / 1131

十、老于应对的袁世凯,面对周妈,不知如何称呼为好 / 1148

第十三章 筹安会首

一、日本公使夜进居仁堂 / 1161

二、从秦汉到前清,哪个办大事的人不想做宰相 / 1171

三、发生在云吉班里的风流壮举 / 1181

四、袁世凯题赠的金匾高高悬挂在杨度的厅堂上 / 1197

五、孙毓筠为即将建立的机构取名筹安会 / 1200

六、严复说华风之弊,八字尽之:始于作伪,终于无耻 / 1207

七、梁启超公开宣布:复辟帝制一事,哪怕全国都赞成,我也断

不能赞成 / 1222

八、国史馆的饷银居然被周大拿去赌博 / 1238

九、静竹为子亵渎了他们圣洁的爱情伤心 / 1247

十、正阳门城楼上,郭垣对袁克定谈北京王气 / 1253

十一、八大胡同的妓女为中华帝国取了一个动听的年号:洪宪 / 1264

十二、袁克定破釜沉舟,要把帝制推行到底 / 1278

十三、子,早日奉母南归,我在湘绮楼为你补上老庄之学 / 1292

第十四章 小红低唱

一、千年前的《推背图》上便已载明袁克定要做皇帝 / 1308

二、看到蔡锷拍来的独立通电后,袁世凯大骂杨度是蒋干 / 1318

三、究竟是人生不宜久处顺境呢,还是顺境原本就是诱人堕落

的陷阱 / 1327

四、落难的杨度依旧羡慕宋代宰相赠妾与人的雅事 / 1339

第十五章 由庄入佛

一、杨度在迷惘困惑中为恩师撰写挽联 / 1349

二、临终前,静竹劝杨度读读佛经 / 1357

三、八指头陀的诗集将杨度引进佛学王国 / 1365

四、一个万籁俱寂的庐山月夜,杨度终于领悟了佛门的最高境趣 / 1372

五、叔姬把五彩鸳鸯荷包送给了心中永远的情人 / 1382

六、虎陀禅师为信徒们开传法会 / 1397

第十六章 中山特使

一、禅意发挥到极致,原本与艺术的最高境界相通 / 1408

二、梅兰芳几句俗家之言,无意间触及到了佛门天机 / 1423

三、尚拟一挥筹运笔,书生抱负本无垠 / 1428

四、在陈炯明叛变的紧要关头,杨度践约帮了孙中山的忙 / 1438

五、千惠子在寒山寺立下中日合璧诗碑 / 1452

六、孙中山交给杨度两个使命 / 1463

七、江亭三题《百字令》:卅年一梦,江山人物俱老 / 1477


精彩书摘

  一、杨度推开《唐宋八大家文钞》,喟然叹息:世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这是一个多么使人悲愤、令人诅咒的年代:从去年夏天开始的海上战事,以一份接一份兵败将逃、舰毁人亡的丧报,向全世界宣告大清帝国已被日本彻底战败的无情事实。朝野恐愕,举国震惊!到了今年年初,威海卫港一夜之间丢失,经营了十年之久、耗资数千万两白银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紧接着,《马关条约》签订,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澎湖列岛,赔偿军费库平银两万万两,相当于全国全年财政总收入的两倍多。有着五千年悠久文化、曾在几百年间雄踞世界之首的华夏古国,蒙受了罕见的奇耻大辱。皇上被震动了,文武百官被震动了,士农工商被震动了,连边徼之地的土著野民也被震动了。从嘉庆以来的百年大梦仿佛初觉,人们都在思索:为什么国家竟会虚弱到如此地步,一个面积不及三十分之一、人口不及十分之一的小国都可以把它打败?它今后还可以强大吗?汉唐威仪康乾盛世还可以恢复吗?它的自救自强之路究竟在哪里?一些有识之士在仇恨之余也能正视现实,冷静地思考:为何那个与我们一衣带水、同文同种的岛国能有如此强悍的国力,中国能从自己的敌手那里学到些什么吗?惨败带来奇耻,奇耻警醒酣梦,梦醒引起思索,思索孕育巨变。中国近世一场为期半个世纪、剧烈动荡急速裂变的年代,就从此时开始了。这个迹象,已在京师露出端倪,并且突出地体现在寓居京师的士人身上。

  时交仲秋,在北京西山一条僻静的羊肠小道上,正有一个这样沉于国事思索的年轻人在踽踽独行。他才二十一岁,名叫杨度,是今科会试罢第的举子。巍峨的大山,碧静的蓝天,枯黄的茅草,火红的栌叶,正是一幅绚丽与落寞相互交织的阔大背景,将这位青年举子衬托得分外清晰:个头中等,身材单薄,容长脸上眉骨突出,两只大眼睛精光闪亮,在挺直的鼻梁与轮廓分明的嘴唇之间有一道深深的唇沟,给人以一见即不可忘却的印象。今天,他身着一袭洗得发白的蓝布夹长袍,脚穿单梁薄底黑色粗布鞋,头上没有戴帽子,脑后垂着一条尺余长的发辫。青年举子沿着崎岖的山路一步一步向上攀登,终于来到了峰顶。

  现在,那座既雄伟壮丽又空虚窳败的八百年古都,已全方位地出现在他的眼底。他纵目远眺,神思飞扬。十个月来不平凡的京师生活,给初涉世事的杨度留下了终生不能忘怀的记忆。这真是一段难得一遇的时光啊!

  他记得,一住进长郡会馆,便被三湘举子的爱国热肠所激动。他们日日留心前方的战争,议论国事,指摘时弊,厌恶朝政的腐败,斥责李鸿章的无能,一个个慷慨激昂,热血沸腾,尽管春闱在即,诗云子曰却抛之一旁,毅然置个人前途于不顾,誓与国家共存亡。当北洋舰

  队全部被日军接管时,他们连夜上书礼部,请求投笔从戎,与倭虏决一死战。浏阳举子胡玉阶带头以指血签名,五十余名举子个个仿效。他也一口咬破食指,滴血写下自己的名字。

  他记得,当李鸿章代表朝廷在马关签署条约的消息传来的那天,他们义愤填膺,破口大骂李鸿章是李二汉奸,应当千刀万剐。正在这时,一个年轻人匆匆跑进来,自称是广东来京会试的举人,名叫梁启超,奉老师康有为之命前来联络声息。康有为大名鼎鼎,大家一听,都围了过来。梁启超说,广东举子明天联名上折,请求朝廷拒绝承认李鸿章所签署的条约,到都察院去递折子,有谁愿意去的,明天可以一起去。他当即表示支持,其他人也都赞同。第二天,广东、湖南两省一百多名举子来到了都察院。后来,各省举子都步其后尘,纷纷来到都察院,请转递联名奏折。就在这个时候,他结识了康有为和梁启超。

  他敬佩康有为渊博的学问,更景仰他心雄万夫的气概。此人竟敢直接对太后、皇上大声疾呼:“今日中国倘若不改弦易辙,将有被外人吞并之祸!”这该要有多大的胆量!怀着对这位康南海先生的极大尊敬,他从一个朋友处借来了康著的《新学伪经考》。这部被朝廷明令销毁的著作,使他大开眼界。后来,他又读了康的《孔子改制考》的手抄本,更有振聋发聩之感。他也喜欢梁启超。这位籍隶广东新会的青年,虽只比他大两岁,但对社会的阅历、对世事的洞察,却比他丰富而深刻得多,且梁启超性格开朗,举止大方,也正与他的个性相合。见了几次面后,他们便成了很投缘的朋友。

  他尤其不能忘记的是,几天后康有为发起了一个大集会,邀请十八省举子共聚一堂,商量联合上书的大事,地点选在松筠庵。松筠庵是明朝的大忠臣杨继盛的旧居,他那篇著名的弹劾严嵩的奏折《请诛贼臣疏》,就是在这里写成的。杨继盛因此而招来奇祸,最后惨死在刑场上,直到十多年后才得以昭雪,谥为忠愍。后世人景仰他的节操,常来凭吊他的旧居。乾隆年间,松筠庵被改建为杨忠愍公祠堂。前些年,京师清流派首领李鸿藻、张之洞、张佩纶等人常在此聚会议事,以杨继盛的风骨互为勉励。他也一向敬佩杨忠愍公,只是还没有到旧居来过。

  这天一早,湘籍举子结伴来到达智桥胡同,杨度和大家步入松筠庵,来到杨继盛的塑像前。但见铁骨铮铮的大忠臣傲然屹立于厅堂正前方,左右两边悬挂着一副字句铿锵的对联:不与炎黄同一辈,独留青白永千年。上面的匾额上题着四个庄重的颜体字:正气锄奸。

  他不禁肃然起敬,隐然觉得自己正在继承杨继盛的事业,要以忧国爱民的正气锄掉当今的严嵩。各省举子络绎不绝地涌进松筠庵,人数竟达一千三百人之多,几乎所有参加乙未科会试的举子都来了。

  会议开始了。白白胖胖的康有为发表激情澎湃的演说,从庚子年的鸦片战争说到甲午年的海战,从古代的改制说到今日的变法,说到动情处,声泪俱下,哽咽不能成语。杨度和一千三百名举子敛容聆听,时而狂呼,时而跺足,时而鼓掌,时而悲号。接着,瘦瘦精精的梁启超宣读了康有为用一日两夜草就的万言书。这篇以忠诚和血泪组织的文章,字字句句在他的心里激起强烈的震荡。特别是其中所列的四项国策更是铭刻在他的心头: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

  ……


《民国风云:知识分子的时代抉择与命运沉浮》 (内容提要:本书聚焦于民国时期一批重要知识分子的命运轨迹,探讨他们在剧烈社会变革中的思想演变、政治选择及其对国家命运产生的深远影响。重点考察了新文化运动的余波、军阀混战的冲击、以及不同思潮的交锋,旨在还原一个立体而复杂的时代侧影。) 引言:时代的洪流与知识分子的困境 民国肇始,旧邦推倒,新朝未立。这是一个充满希望与幻灭、激情与彷徨的时代。西学东渐的浪潮裹挟着古老的中国,如同一个蹒跚学步的孩童,在摸索中寻找现代化的方向。对于受过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而言,他们肩负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学术追求,更是“救亡图存”的时代重担。 本书将目光投向那些在时代洪流中力图把握自身航向的知识精英群体。他们中的大多数,曾怀揣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理想,或“德先生”“赛先生”的信仰,试图以文化改造和政治启蒙来重塑这个古老国度。然而,现实的残酷、政治的泥潭以及内部路线的纷争,使得他们的理想一次次遭遇挫折。 我们不是要写一部宏大的政治史,而是试图描摹在宏大叙事背景下,个体知识分子如何处理其“内心的共和国”与外部现实之间的张力。他们如何看待传统与现代的继承与断裂?在国家危亡之际,个人应如何定位自己的责任?是投身革命洪流,还是坚守学术象牙塔?这些深刻的时代叩问,构成了本书贯穿始终的主题。 --- 第一部:启蒙的序曲与新思潮的涌动(1912-1920年代初)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却未能带来立竿见影的稳定。此阶段的知识界,主要的任务是“思想的重建”。 一、从改良到激进:知识谱系的代际差异 本书开篇即分析了清末遗留下来的两种主要知识分子类型:以“旧式精英”为主的改良派,他们倾向于渐进式的政治改良,对西方社会抱持审慎态度;以及涌入北京、上海等大都会的“新青年”一代。后者深受达尔文主义、功利主义和早期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他们的核心诉求是彻底“打倒孔家店”,实现文化的“脱亚入欧”。 我们深入考察了早期新文化运动的几次标志性论战。其中,关于“白话文运动”的胜利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革新,更是权力分配和话语权的转移。当知识被束之高阁于文言文的庙堂之上,大众的觉醒便无从谈起。白话文的推广,实则是一场自下而上的文化动员。 二、科学与人道:理性的困境 在对科学的狂热崇拜中,一部分知识分子将一切社会问题简化为技术性问题,期待“科学万能论”能解决一切。然而,军阀混战的爆发,使得这种纯粹的理性主义遭遇了第一次重大打击。当北洋政府的权力斗争暴露了现代教育体系的脆弱性,知识分子开始反思:没有强有力的政治基础,文化启蒙是否只是空中楼阁? 这一时期的许多重要人物,如梁启超在护法运动中的反复摇摆,体现了改良派试图在旧政治秩序中寻求立足点的艰难。他们对政治权力的天然敬畏,使其在面对更激进的革命力量时显得犹豫不决,这种“藕断丝连”的复杂心态,是理解他们后续抉择的关键。 --- 第二部:政治的重塑与路线的选择(1920年代中后期至1930年代初) 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和国民革命的兴起,知识分子的命运与国家的政治走向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他们不得不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一、主义的磁场:意识形态的吸附力 1920年代中期,苏俄的成功经验和马克思主义的系统性理论,对深受“中国问题无解”困扰的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本书详细梳理了不同流派知识分子向左翼靠拢或保持距离的过程。这种选择,往往是基于对国家现代化路径的根本性判断。 我们考察了几位关键人物在国共合作破裂前后的思想转变。对于许多青年知识分子而言,共产主义提供了一种清晰的解释框架——将苦难归因于阶级压迫,并将解放的希望寄托于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政党。这种结构化的叙事,极大地弥补了自由主义理论在解释中国社会结构时的模糊性。 二、学术的避世与现实的拉扯 在政治风暴日益加剧的背景下,一部分专注于学术研究的学者选择了退守。他们或坚守大学的独立性,或远离政治中心。然而,这种“避世”并非真的超脱。例如,在整理国故运动中,一些学者试图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来寻找民族精神的定海神针。但很快,这种“文化复兴”的努力就被现实的紧迫性所打断。政治的介入使得连学术研究也蒙上了意识形态的阴影,比如对历史唯物主义视角的引入与传统史学的冲突。 三、知识分子的“忠诚悖论” 北伐胜利后,不同政治集团对知识分子的拉拢与控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知识分子面临“忠诚悖论”:对个人良知的坚持,往往意味着与当权者的对立;而对权力的顺从,则可能意味着对启蒙理想的背叛。本书通过对几起重要的学者被审查或流亡事件的分析,展现了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的集体焦虑。他们的发声渠道被压缩,批评的声音变得愈发隐晦或尖锐。 --- 第三部:抗战中的知识群体:牺牲、坚守与分野(1937-1945) 抗日战争是知识分子群体命运的试金石,也是其“家国情怀”得到最集中体现的时期。 一、大后方的知识分子:内迁与坚守 日军的侵略迫使大批文化机构和高校西迁入川、入滇。本书着重描写了西南联大的艰难岁月。在物资匮乏、环境恶劣的条件下,教育和学术的薪火得以延续,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就。联大的故事,不仅是教育史上的奇迹,更是知识分子在危难时刻,以最低限度的物质条件,维护了最高层次的文化尊严的体现。 二、在战火中重构身份 战争极大地简化了知识分子的政治选择:抗日成为压倒一切的政治正确。然而,即便是抗日阵线内部,也存在着路线和策略的差异。有一批知识分子坚信,只有通过更彻底的社会改造,才能赢得最终的胜利,他们积极投身于敌后根据地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另一些则选择在国民政府管辖区内,从事文化救亡和后勤支援工作,他们中的许多人,将自己定位为民族精神的“守夜人”。 三、乡土中国的再发现 战争使得知识分子不得不深入到更广大的底层民众中去。许多人开始重新审视乡土中国的真实面貌,这进一步催生了对社会科学和人类学的关注。他们开始意识到,现代化的设计图纸必须扎根于中国土壤的现实肌理,否则,一切都将是空中楼阁。这种“向下看”的视野,为战后中国社会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埋下了伏笔。 --- 结语:未竟的现代性追问 本书的叙事截止于抗战胜利,但知识分子群体在随后解放战争中的最终分流,以及他们所代表的现代性追问,并未就此终结。 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以其巨大的热情和深刻的痛苦,书写了一部关于“中国如何成为一个现代国家”的未完成的史诗。他们中的许多人,无论最终选择如何,都曾为理想付出一切。他们的抉择与牺牲,构成了理解中国近现代史最为复杂和动人的篇章。他们既是西方思潮的引进者,也是本土经验的转化者,他们的挣扎,映射着一个伟大文明在转型期的阵痛与光芒。 (本书旨在通过对这些具体个案的聚焦,还原一个有温度、有血肉的知识分子群像,为读者理解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提供一个深入且多维的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越来越佩服作者的功力。他并没有简单地将杨度塑造成一个英雄或者罪人,而是呈现了一个真实、有血有肉的个体。尤其是在描写杨度思想转变的过程时,作者展现了惊人的洞察力。他不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对杨度政治立场的描述,更深入挖掘了导致这些转变的深层原因,包括他的个人经历、阅读过的书籍、接触过的人物,以及他对时代变迁的独特理解。读到他早期对维新变法的热情,到后来对帝制复辟的参与,中间的纠结与挣扎,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我一直在思考,如果身处那个时代,我是否会做出与他相似的选择?这种历史的叩问,往往能够引发我们对当下社会的深刻反思。这套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历史人物的传记,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那个时代整个社会的变迁与阵痛,以及在变革洪流中个体命运的无常。

评分

总的来说,这套《杨度》是一部非常值得深入阅读的作品。它不仅仅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杨度这个历史人物的详尽传记,更重要的是,它帮助我们理解了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作者的笔触细腻,考证严谨,使得历史的洪流仿佛在我们眼前真实地展开。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杨度与同时代其他重要人物之间的交往的描写,这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博弈和思想碰撞。杨度的跌宕起伏的人生,也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渺小与无奈,同时也折射出那个时代无数精英的奋斗与挣扎。读完这套书,我对民国史的理解又上了一个台阶,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有了更 nuanced 的视角。这是一部能够引发读者深度思考的作品,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近代史感兴趣的朋友。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发。作者在梳理杨度一生中,非常注重对他思想脉络的梳理。我发现,杨度并非是一个简单的“投机者”或者“机会主义者”,他的很多选择,背后都有着一套自洽的逻辑,尽管在后世看来可能显得荒谬或者错误。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细致地展现了杨度在不同时期所秉持的政治理念,以及这些理念是如何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演变的。读到他关于政治制度、国家发展等方面的论述时,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这些观点在当时是否具有前瞻性?或者说,他为什么会走向那样一种与时代潮流背道而驰的道路?这种对历史人物复杂性的挖掘,让我意识到,评价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历史人物,不能简单地贴标签,而应该尝试去理解他所处的环境,他所面临的困境,以及他当时所能掌握的信息。

评分

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的文笔所吸引。那种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既有历史学家的严谨考证,又不失文学作品的感染力。我读历史,尤其喜欢这种能够将枯燥的史实变得生动有趣的描写。关于杨度的生平,我知道的仅限于教科书上的片段,总觉得他是一个有些神秘且难以捉摸的人物。这套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更立体、更丰满的杨度形象。作者在开篇就对杨度的时代背景做了详尽的铺垫,将他置于晚清民初那个风起云涌的十字路口,勾勒出他所面对的种种抉择与困境。我非常欣赏作者对细节的把握,比如对当时社会思潮的分析,对政治局势的解读,都显得极为到位,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复杂性。读到关于他早年经历的部分,我更是感同身受,仿佛能体会到一位青年知识分子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上的迷茫与执着。这种代入感,是任何碎片化的网络信息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这套《杨度》的包装就相当有分量,厚实精美的封面设计,散发出一种历史的沉淀感,还没翻开就已经让人心生敬意。迫不及待地拆开,里面的纸张触感细腻,印刷清晰,阅读体验从一开始就得到了极大的保障。我一直对民国时期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在时代洪流中起起伏伏的人物。杨度这个名字,总是伴随着各种复杂和争议,他在近代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极其特殊的角色,既是帝制的拥护者,又是新思潮的传播者,这种矛盾性本身就极具吸引力。我希望通过这套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他的人生轨迹,看清他在那个大时代背景下的抉择,以及这些抉择对历史进程可能产生的微妙影响。从书名来看,似乎涵盖了他一生的重要阶段,上中下三册的篇幅也预示着内容的详实和深入,这正是我想看到的。我期待在这里找到关于他思想演变、人际交往、以及他对国家命运思考的细致描绘,希望能像穿越时空一样,亲身去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体会那个时代精英人物的忧思与担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