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史料丰富,书中涉及人物具有一定知名度,本书作者同样是知名人物传记作家。内容和文笔都相对较好。
陈布雷是民国史上一个极具个性、神秘性和争议性的人物。作者在大量参考第一手资料,包括相关人员的日记、回忆录、报刊记载等,特别是在缜密探索陈布雷人生59年心路历程的基础上,以陈布雷一生的轨迹为主线,以他的书生气质和身上背负的忠、孝作为解读他的密码,以流畅的文笔记述了陈布雷从出生、求学、办报,到进入蒋幕,走上政坛,直至自绝于人寰的一生,揭示了一个旧中国知识分子被扭曲的灵魂,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民党、蒋介石及其其他民国风云人物不为人知的一面。
全书夹叙夹议,处处可见精彩之笔,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并有多处令人信服的严密考证,具有明显的学术价值。《国民党军机大臣陈布雷》初版于1999年,引起很好的反响,为论者称为“杨者圣为得意也充满文采的人物传记”。此修订版面除全面订正文字外,更补充近五十幅珍贵图片。
杨者圣,江苏海安人,数十年来利用业余时间潜心研究民国史。因其掌握资料准确、善于构建独特的历史人物形象、对民国历史的缜密思索,以及其作品中渗透的浓郁的民国情结,而成为既得到专业研究者认可、又受到普通读者欢迎的一位成绩卓著的民国人物传记作家。
第一章 人生识字忧患始 / 001
“说文解‘名’” / 001
“龙文”童子 / 006
“革命党”的惨痛失败 / 012
从“名落孙山”到“独占鳌头” / 017
“不准革命” / 022
“父母在,不远游” / 027
“革命党”的假辫子 / 030
第二章 从“布雷”到“畏垒” / 034
面包 布雷 布鼓 / 034
沪上“布雷”鸣 / 038
被逐出《天铎报》 / 042
吃蹄髈,喝绍酒,“汝能否” / 045
一段忧伤无奈的日子 / 048
“悲莫悲兮生别离” / 052
重返“江湖” / 055
“哪一个人也写不过陈布雷” / 060
第三章 客卿:半是清客,半是幕僚 / 066
一帧“玉照”:蒋总司令的“定情信物” / 066
中共“谋略”:促成蒋、陈结合 / 070
南昌西花厅的“殿试” / 074
“位不必高,禄不必厚” / 079
文人的“御用” / 085
“杭州的警察欺人太甚” / 090
两难选择:“入朝”与“在野” / 094
毕生最大的伤心事 / 099
菩萨都讲:“官不宜解” / 103
第四章 进入侍从室 / 108
“敌乎?友乎?” / 108
蒋介石的“影子” / 113
侍从室:“皇帝”的秘书处 / 117
“军机大臣”的广州之行 / 122
对蒋介石的一次“包装” / 127
第五章 从西安事变到庐山谈话会 / 131
西安事变的“漏网之鱼” / 131
在“四大公馆”间搞平衡“外交” / 135
“把蒋先生抱住,大家同哭一场” / 140
溪口“礼部大臣” / 145
一则历史的谎言 / 150
“这本书很有毛病” / 154
“首辅”之争 / 157
第一次与蒋“不合作” / 162
讳莫如深的“心疾” / 166
庐山讲演稿的真与伪 / 170
第六章 南京 汉口 桂林 重庆 / 176
“稳健派”与“低调俱乐部” / 176
“主和派”眼中的“社稷之臣” / 180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 185
王家洲“危机一发” / 188
“无事饮睡,竟不知是何生活也” / 193
“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 195
8 000 字雄文扫日、汪 / 198
“你可找陈布雷谈谈” / 201
“知我者蒋公也” / 204
第七章 “侍秘二” / 210
提督“东厂” / 210
出色的经济情报头子 / 214
一个新寓言:“农夫和蛇” / 218
只与德操相同的人交往 / 221
“别高兴得太早” / 225
“暂时拖,将来打” / 228
“可惜我不能陪你下海” / 232
“委座没有说坏,就算是好” / 237
第八章 侍与从 / 242
愿作二号,不愿作一号 / 242
“当代最理想的幕僚长” / 246
“煮酒论‘英雄’” / 251
独树一帜的官邸派 / 256
国民党高干养成所 / 261
“我如嫁人的女子,难违夫子” / 265
“政治,太肮脏了” / 269
“家里面不谈政治” / 274
“不够左,不够革命” / 279
第九章 国策顾问 / 284
撤销侍从室 / 284
“我们都是淡泊” / 289
在旧政协期间大刮“翻案风” / 293
荣任宣传作战的“参谋总长” / 297
“不让这般人如此猖獗” / 302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 307
“有点左倾也就算了” / 312
保密局盯上了陈公馆 / 317
第十章 “目睹耳闻,饱受刺激” / 322
“今春以来”(一) / 322
“今春以来”(二) / 325
“入夏秋后”(一) / 329
“入夏秋后”(二) / 333
九月的异常 / 338
油尽灯枯10 月间 / 341
第十一章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 345
11 月2 日 一个不眠之夜 / 345
11 月8 日 决定最后命运的日子 / 349
11 月10 日 共进“最后的晚餐” / 352
11 月11 日 一切都可以放下了 / 354
《杂记》:一篇“血泪遗言” / 358
“杀手”是“战时体制纲领” / 362
“自杀宣言”中绝口不提反共 / 366
第十二章 “当代完人” / 370
生命历程中的最后一天 / 370
“瓶之倾兮,惟垒之耻” / 374
一切都还是那么放不下 / 377
肠断心枯,痛极痛极 / 380
“主任死了” / 384
“完人”与罪人 / 388
死后疑案 / 391
死因新探:“心疾” / 394
“盖棺”而未论定 / 399
附: 杨者圣和他的“民国人物系列” 梁天明 / 402
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从地域文化层面上继续进行一番考察,或许就会发现陈布雷身上潜藏着的另一种人格遗传密码。
陈布雷出生于浙江省慈溪县。“慈溪”之名,源于后汉儒生董黯。在中国,对于“董黯”这两个字,是没有多少人知道的。但是,如果提到“董仲舒”这三个字,那简直就是如雷贯耳了(就是那个鼓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杀手)。无名鼠辈董黯就是这个大名鼎鼎的董仲舒的第六代孙。
据说,董黯为了奉养其母,常于溪中汲水。就是这样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到了一班儒家文人的嘴里,简直就被吹上了天,董黯被捧为事母至孝的大孝子。在中国,有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说法,用现在的话说,也就是所谓“明星效应”吧。董大孝子声名远播,连带着他汲水奉母的小溪也有了“慈孝”的美名,一下子声名大噪起来。从此,中国就有了“慈溪”一说。
说起来,董大孝子的这点小把戏,简直是不值一哂,不但比起二十四孝图的大手笔,要蹩脚得多;就是比起一般孝廉的功夫,也要大为逊色。追根溯源,寻根问祖,如果不是靠了老祖宗董仲舒的一点老面子,谁会去尿他的那一壶?不过,事情要从两方面看,尊老敬贤,孝顺长辈,毕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况且,中国的老百姓都是至淳至朴的,人人都用建设性的目光去理解、接受董黯的孝行,正所谓“闻其风,汲其流”,千古以来,慈溪地境也就逐渐形成了慈孝、醇厚的乡风、民俗。从这个意义上说,董黯与“慈溪”也不无微功。用余秋雨先生的话说,或许这就叫做“神秘的人格传递”吧。可以想见,民国时期第一流的政论家、一生视孝悌忠信等儒家伦理如生命的陈布雷,之所以如此,大概与慈溪地境所蕴藏的这种深远悠长的人文地理背景不无关系!
慈溪濒临杭州湾,由姚江可直达宁波,西距杭州仅百余公里,隔海与上海相望,襟江带海,海道通达,交通便利,得风气之先,向来是沿海贸易和海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故浙东民性通脱,素善经商,行贩坐贾遍及全国乃至海外各地。近代以来,浙东商帮不但实力雄厚,称雄商界,而且成为江浙财团的扛鼎人物,其影响之大,被孙中山先生称为“首屈一指”。受这种强劲的“下海”风潮的影响,浙东地域的陈姓家族大都弃农经商,也就不足为奇了。
陈布雷的先世也是一个标准的耕读之家,至祖父陈克介时,开始打破传统,以一行商往来于浙赣间,从而完成了最初的资本积累过程,归里后即开始经营钱庄与典当业。晚年,陈克介以其盈余渐丰,重新回归亦耕亦读的家族传统,买田置产,督耕兴学,并分其产业之半,约有百亩左右,兴办陈氏义庄、义学,用以救济、扶助族中孤贫。
陈克介生有三子,长子早亡,遗有一男,名训正,是为长房长孙;次子亦早亡,无后;三子陈依仁,即陈布雷生父。陈依仁后将陈布雷过继为次兄之后,但次嫂隔月又亡,故陈布雷仍与陈依仁一家归住一起。
陈克介退老故里,躬自经纪所创之义庄、义学及族里其他公益诸务,又为三房析产。陈克介认为长房长孙陈训正好学不倦,当使就傅上进,而命三子陈依仁住在家里,子承父业,继续管理族里公益事务。故陈克介去世后,陈依仁“继志述事”,致力于族中公益事务,救恤孤贫,并改义塾为鸡山村校,在族中颇孚众望。陈氏家族中这种关心社会底层人的生活,有怜恤心理,同情弱者,重视社会评价的仁义传统,对陈布雷平民人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陈依仁生七子七女,陈布雷为长子,诸弟妹中以后多为大学教授或技术专家,也有与陈布雷同道者,一个先后做到国民党《中央日报》总编辑及社长等职,一个做到国民党中央社采访部主任等职,都在国民党新闻界颇有名声。
在陈氏兄弟崛起的旅程中,起先驱作用的,既不是陈依仁,也不是陈布雷,而是长房长孙陈训正。陈训正字屺怀、无邪,号天婴子、圮卫人、樱宁老人、句阳伯子等。以他拥有这么多别出心裁、耸人听闻的字与号,我们就可以揣测:在传统的儒家文化价值观念中,此人大抵是一个异数。陈屺怀生于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长陈布雷18岁。按照长房为正、长子为尊的宗法传统,陈布雷呼陈屺怀为大哥。对于小弟陈布雷来说,这位大哥对他的未来影响,无论怎么形容,都不算过分。
“龙文”童子
陈布雷5岁时,开始读书了。这位未来的民国第一流政论家、国民党的“文章机器”、蒋介石的铁笔圣手,从此与古老而又神奇的方块汉字结下了不解之缘。
陈布雷的第一位启蒙老师是陈依仁。在老父严而又严的督促下,到这一年的年底,陈布雷日识30字,以一个五龄童的智商来说,这样的启蒙速度,简直可以说是连蹦带跳了。
……
“国民党军机大臣陈布雷”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把我带回了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中国近代史,就必须深入了解那些身处历史洪流中的关键人物,而陈布雷,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非同寻常的分量。我想象中的这本书,必然是对国民党军事运作核心层的一次深入挖掘。它应该会详细展现陈布雷在国民党内部的地位和影响力,他在制定军事方针、参与政局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具体角色。我特别期待能够从书中了解到,陈布雷是如何与蒋介石这位最高领导人进行互动和协作的,他们的决策过程是如何形成的,是否存在着不同意见的碰撞和妥协?此外,我也好奇这本书是否会触及陈布雷在军事战略上的见解,他在抗日战争、国共内战等重大历史事件中的立场和贡献。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和分析,那将是对我们理解那个时代国民党内部运作的一次重要补充。我希望它能帮助我更清晰地勾勒出陈布雷这个人物的形象,以及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真实地位。
评分我抱着一种学习和探索的心态来期待这本《国民党军机大臣陈布雷》。要知道,在中国的近代史研究中,关于国民党高层人物的传记和分析,总是有着无穷的吸引力。陈布雷这个名字,即便不如蒋介石、宋美龄那般声名显赫,但作为“军机大臣”,这个称号本身就暗示着他在军事和政治领域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非常好奇,在那个内战频仍、外患不断的年代,国民党的军事决策是如何产生的?陈布雷作为其中一员,他的职责到底有多么关键?是负责具体的军事部署,还是参与更宏观的战略规划?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清晰的答案。我期待着它能详细梳理陈布雷的生平轨迹,特别是他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仕途发展,他与国民党其他重要人物的关系,以及他在关键历史节点上的立场和作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摆脱简单的人物事迹堆砌,而是能够深入分析他在国民党体制内的影响力,他是如何一步步走到那个位置,又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不仅仅是对一个人历史定位的探究,更是对那个时代政治生态、权力结构以及决策机制的一种深度剖析。
评分从书名《国民党军机大臣陈布雷》来看,这绝对是一部带有强烈历史色彩的著作。我一直对民国时期,尤其是国民党政权运作的幕后故事非常着迷。很多人可能只关注到表面上的大人物,但像陈布雷这样身居“军机大臣”要职的人物,往往是理解那个时代政治格局和军事动向的绝佳切入点。我设想,这本书会深入挖掘陈布雷在国民党内部扮演的角色,他是否是蒋介石身边真正意义上的“智囊”?他对于当时国民党政府的军事战略、内部整顿、甚至是对外关系,提出了过哪些关键性的意见?他的决策过程是怎样的?是独立的思考,还是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扎实的史料支持,用详实的细节去勾勒出陈布雷的政治生涯,以及他在那个动荡年代所面临的挑战和做出的抉择。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部人物传记,更能成为一本解读国民党军事决策、权力制衡乃至历史走向的参考书。这本书能否帮助我们理解,在国民党败退大陆之后,其军事和政治上的失策,是否与陈布雷这样的核心人物的决策有关联?这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方向。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国民党军机大臣陈布雷"。我一直对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尤其是国民党内部的权力运作和决策过程非常感兴趣。陈布雷这个名字,在我的印象中,总是和蒋介石、军事委员会、以及那些影响中国命运的关键决策联系在一起。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我立刻被它所吸引。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上面勾勒着那个年代的政治博弈、军事策略,以及身处其中的关键人物。我想象着,这本书会像一把钥匙,打开我通往那个时代秘密的大门,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些历史事件背后的逻辑和动因。我期待着它能揭示陈布雷在国民党军政体系中扮演的具体角色,他在制定重大决策时所起的作用,以及他对历史进程可能产生的微妙影响。这本书,在我看来,不应该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传记,更应该是一扇窗,透过它,我们可以窥见那个时代国民党统治的核心,看到决策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在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权力是如何流转的。我非常期待能从中获得一些全新的视角和深刻的洞见,去重新审视那些我们熟悉的、或者可能被我们忽略的历史瞬间。
评分这部《国民党军机大臣陈布雷》的书名,瞬间勾起了我浓厚的历史阅读兴趣。我对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尤其是国民党内部的权力运作和决策机制,总是充满了好奇。陈布雷,这个名字在历史的缝隙中显得尤为重要,他作为“军机大臣”,无疑是国民党军事政治体系中的关键一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他在这其中扮演的具体角色,他的职责范围有多广?他的决策又会对当时的军事局势和政治走向产生怎样的影响?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梳理他的政治生涯,特别是他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经历,他与蒋介石等核心人物的关系,以及他在那些影响中国命运的关键时刻所展现出的立场和策略。这本书,不应该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生平介绍,更应该是对国民党军事体制运作的一次深刻剖析,是对那个时代政治风云的一次细致描绘。我期待能从中获得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去理解陈布雷这个人,以及他所处的那个复杂而动荡的历史环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