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军机大臣陈布雷

国民党军机大臣陈布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者圣 著
图书标签:
  • 陈布雷
  • 国民党
  • 军机大臣
  • 近代史
  • 人物传记
  • 政治人物
  • 历史人物
  • 民国史
  • 传记
  • 政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44927
版次:3
商品编码:1211927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杨者圣民国人物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8
字数:41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本书史料丰富,书中涉及人物具有一定知名度,本书作者同样是知名人物传记作家。内容和文笔都相对较好。

内容简介

  

  陈布雷是民国史上一个极具个性、神秘性和争议性的人物。作者在大量参考第一手资料,包括相关人员的日记、回忆录、报刊记载等,特别是在缜密探索陈布雷人生59年心路历程的基础上,以陈布雷一生的轨迹为主线,以他的书生气质和身上背负的忠、孝作为解读他的密码,以流畅的文笔记述了陈布雷从出生、求学、办报,到进入蒋幕,走上政坛,直至自绝于人寰的一生,揭示了一个旧中国知识分子被扭曲的灵魂,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民党、蒋介石及其其他民国风云人物不为人知的一面。

  全书夹叙夹议,处处可见精彩之笔,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并有多处令人信服的严密考证,具有明显的学术价值。《国民党军机大臣陈布雷》初版于1999年,引起很好的反响,为论者称为“杨者圣为得意也充满文采的人物传记”。此修订版面除全面订正文字外,更补充近五十幅珍贵图片。


  

作者简介

  杨者圣,江苏海安人,数十年来利用业余时间潜心研究民国史。因其掌握资料准确、善于构建独特的历史人物形象、对民国历史的缜密思索,以及其作品中渗透的浓郁的民国情结,而成为既得到专业研究者认可、又受到普通读者欢迎的一位成绩卓著的民国人物传记作家。

精彩书评

  NULL

目录

第一章 人生识字忧患始 / 001
“说文解‘名’” / 001
“龙文”童子 / 006
“革命党”的惨痛失败 / 012
从“名落孙山”到“独占鳌头” / 017
“不准革命” / 022
“父母在,不远游” / 027
“革命党”的假辫子 / 030

第二章 从“布雷”到“畏垒” / 034
面包 布雷 布鼓 / 034
沪上“布雷”鸣 / 038
被逐出《天铎报》 / 042
吃蹄髈,喝绍酒,“汝能否” / 045
一段忧伤无奈的日子 / 048
“悲莫悲兮生别离” / 052
重返“江湖” / 055
“哪一个人也写不过陈布雷” / 060

第三章 客卿:半是清客,半是幕僚 / 066
一帧“玉照”:蒋总司令的“定情信物” / 066
中共“谋略”:促成蒋、陈结合 / 070
南昌西花厅的“殿试” / 074
“位不必高,禄不必厚” / 079
文人的“御用” / 085
“杭州的警察欺人太甚” / 090
两难选择:“入朝”与“在野” / 094
毕生最大的伤心事 / 099
菩萨都讲:“官不宜解” / 103

第四章 进入侍从室 / 108
“敌乎?友乎?” / 108
蒋介石的“影子” / 113
侍从室:“皇帝”的秘书处 / 117
“军机大臣”的广州之行 / 122
对蒋介石的一次“包装” / 127

第五章 从西安事变到庐山谈话会 / 131
西安事变的“漏网之鱼” / 131
在“四大公馆”间搞平衡“外交” / 135
“把蒋先生抱住,大家同哭一场” / 140
溪口“礼部大臣” / 145
一则历史的谎言 / 150
“这本书很有毛病” / 154
“首辅”之争 / 157
第一次与蒋“不合作” / 162
讳莫如深的“心疾” / 166
庐山讲演稿的真与伪 / 170

第六章 南京 汉口 桂林 重庆 / 176
“稳健派”与“低调俱乐部” / 176
“主和派”眼中的“社稷之臣” / 180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 185
王家洲“危机一发” / 188
“无事饮睡,竟不知是何生活也” / 193
“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 195
8 000 字雄文扫日、汪 / 198
“你可找陈布雷谈谈” / 201
“知我者蒋公也” / 204

第七章 “侍秘二” / 210
提督“东厂” / 210
出色的经济情报头子 / 214
一个新寓言:“农夫和蛇” / 218
只与德操相同的人交往 / 221
“别高兴得太早” / 225
“暂时拖,将来打” / 228
“可惜我不能陪你下海” / 232
“委座没有说坏,就算是好” / 237

第八章 侍与从 / 242
愿作二号,不愿作一号 / 242
“当代最理想的幕僚长” / 246
“煮酒论‘英雄’” / 251
独树一帜的官邸派 / 256
国民党高干养成所 / 261
“我如嫁人的女子,难违夫子” / 265
“政治,太肮脏了” / 269
“家里面不谈政治” / 274
“不够左,不够革命” / 279

第九章 国策顾问 / 284
撤销侍从室 / 284
“我们都是淡泊” / 289
在旧政协期间大刮“翻案风” / 293
荣任宣传作战的“参谋总长” / 297
“不让这般人如此猖獗” / 302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 307
“有点左倾也就算了” / 312
保密局盯上了陈公馆 / 317

第十章 “目睹耳闻,饱受刺激” / 322
“今春以来”(一) / 322
“今春以来”(二) / 325
“入夏秋后”(一) / 329
“入夏秋后”(二) / 333
九月的异常 / 338
油尽灯枯10 月间 / 341

第十一章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 345
11 月2 日 一个不眠之夜 / 345
11 月8 日 决定最后命运的日子 / 349
11 月10 日 共进“最后的晚餐” / 352
11 月11 日 一切都可以放下了 / 354
《杂记》:一篇“血泪遗言” / 358
“杀手”是“战时体制纲领” / 362
“自杀宣言”中绝口不提反共 / 366

第十二章 “当代完人” / 370
生命历程中的最后一天 / 370
“瓶之倾兮,惟垒之耻” / 374
一切都还是那么放不下 / 377
肠断心枯,痛极痛极 / 380
“主任死了” / 384
“完人”与罪人 / 388
死后疑案 / 391
死因新探:“心疾” / 394
“盖棺”而未论定 / 399

附: 杨者圣和他的“民国人物系列” 梁天明 / 402

精彩书摘

  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从地域文化层面上继续进行一番考察,或许就会发现陈布雷身上潜藏着的另一种人格遗传密码。

  陈布雷出生于浙江省慈溪县。“慈溪”之名,源于后汉儒生董黯。在中国,对于“董黯”这两个字,是没有多少人知道的。但是,如果提到“董仲舒”这三个字,那简直就是如雷贯耳了(就是那个鼓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杀手)。无名鼠辈董黯就是这个大名鼎鼎的董仲舒的第六代孙。

  据说,董黯为了奉养其母,常于溪中汲水。就是这样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到了一班儒家文人的嘴里,简直就被吹上了天,董黯被捧为事母至孝的大孝子。在中国,有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说法,用现在的话说,也就是所谓“明星效应”吧。董大孝子声名远播,连带着他汲水奉母的小溪也有了“慈孝”的美名,一下子声名大噪起来。从此,中国就有了“慈溪”一说。

  说起来,董大孝子的这点小把戏,简直是不值一哂,不但比起二十四孝图的大手笔,要蹩脚得多;就是比起一般孝廉的功夫,也要大为逊色。追根溯源,寻根问祖,如果不是靠了老祖宗董仲舒的一点老面子,谁会去尿他的那一壶?不过,事情要从两方面看,尊老敬贤,孝顺长辈,毕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况且,中国的老百姓都是至淳至朴的,人人都用建设性的目光去理解、接受董黯的孝行,正所谓“闻其风,汲其流”,千古以来,慈溪地境也就逐渐形成了慈孝、醇厚的乡风、民俗。从这个意义上说,董黯与“慈溪”也不无微功。用余秋雨先生的话说,或许这就叫做“神秘的人格传递”吧。可以想见,民国时期第一流的政论家、一生视孝悌忠信等儒家伦理如生命的陈布雷,之所以如此,大概与慈溪地境所蕴藏的这种深远悠长的人文地理背景不无关系!

  慈溪濒临杭州湾,由姚江可直达宁波,西距杭州仅百余公里,隔海与上海相望,襟江带海,海道通达,交通便利,得风气之先,向来是沿海贸易和海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故浙东民性通脱,素善经商,行贩坐贾遍及全国乃至海外各地。近代以来,浙东商帮不但实力雄厚,称雄商界,而且成为江浙财团的扛鼎人物,其影响之大,被孙中山先生称为“首屈一指”。受这种强劲的“下海”风潮的影响,浙东地域的陈姓家族大都弃农经商,也就不足为奇了。

  陈布雷的先世也是一个标准的耕读之家,至祖父陈克介时,开始打破传统,以一行商往来于浙赣间,从而完成了最初的资本积累过程,归里后即开始经营钱庄与典当业。晚年,陈克介以其盈余渐丰,重新回归亦耕亦读的家族传统,买田置产,督耕兴学,并分其产业之半,约有百亩左右,兴办陈氏义庄、义学,用以救济、扶助族中孤贫。

  陈克介生有三子,长子早亡,遗有一男,名训正,是为长房长孙;次子亦早亡,无后;三子陈依仁,即陈布雷生父。陈依仁后将陈布雷过继为次兄之后,但次嫂隔月又亡,故陈布雷仍与陈依仁一家归住一起。

  陈克介退老故里,躬自经纪所创之义庄、义学及族里其他公益诸务,又为三房析产。陈克介认为长房长孙陈训正好学不倦,当使就傅上进,而命三子陈依仁住在家里,子承父业,继续管理族里公益事务。故陈克介去世后,陈依仁“继志述事”,致力于族中公益事务,救恤孤贫,并改义塾为鸡山村校,在族中颇孚众望。陈氏家族中这种关心社会底层人的生活,有怜恤心理,同情弱者,重视社会评价的仁义传统,对陈布雷平民人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陈依仁生七子七女,陈布雷为长子,诸弟妹中以后多为大学教授或技术专家,也有与陈布雷同道者,一个先后做到国民党《中央日报》总编辑及社长等职,一个做到国民党中央社采访部主任等职,都在国民党新闻界颇有名声。

  在陈氏兄弟崛起的旅程中,起先驱作用的,既不是陈依仁,也不是陈布雷,而是长房长孙陈训正。陈训正字屺怀、无邪,号天婴子、圮卫人、樱宁老人、句阳伯子等。以他拥有这么多别出心裁、耸人听闻的字与号,我们就可以揣测:在传统的儒家文化价值观念中,此人大抵是一个异数。陈屺怀生于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长陈布雷18岁。按照长房为正、长子为尊的宗法传统,陈布雷呼陈屺怀为大哥。对于小弟陈布雷来说,这位大哥对他的未来影响,无论怎么形容,都不算过分。

  “龙文”童子

  陈布雷5岁时,开始读书了。这位未来的民国第一流政论家、国民党的“文章机器”、蒋介石的铁笔圣手,从此与古老而又神奇的方块汉字结下了不解之缘。

  陈布雷的第一位启蒙老师是陈依仁。在老父严而又严的督促下,到这一年的年底,陈布雷日识30字,以一个五龄童的智商来说,这样的启蒙速度,简直可以说是连蹦带跳了。

  ……



书名:风起云涌的年代:中国近代史的转型与抉择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深度剖析中国近代史上那段风云变幻、充满剧烈社会转型与复杂政治博弈的关键时期。我们不着眼于单一人物的功过得失,而是将目光投向宏大的历史叙事,探讨影响中国命运走向的深层次结构性力量、思想潮流的碰撞,以及不同政治势力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探索与困境。 全书共分七个主要部分,力求以严谨的史料和开阔的史学视野,重构一个立体、多维的近代中国图景。 第一部分:晚清的困局与觉醒 (1840-1900) 本部分聚焦于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在西方列强冲击下所经历的剧烈震荡。重点分析了清政府在内忧外患夹击下的“救亡图存”尝试,从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到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思想实践。我们详述了洋务派在创办近代工业、建立新式海军和陆军过程中所遭遇的体制性障碍和地方势力的掣肘。 尤其深入探讨了戊戌变法的历史必然性与其迅速夭折的内在逻辑。光绪皇帝与后党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维新派在知识界内部的分裂,构成了这场自上而下的改革失败的关键要素。通过对甲午战争失败的细致梳理,本书强调了这场战役对国人“天朝上国”迷梦的彻底粉碎,以及它如何催生了更激进的救亡思潮。最后,我们详述了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及其复杂的社会根源,分析了其排外情绪与传统迷信相结合的特点,以及八国联军干涉后清政府所面临的空前危机。 第二部分:帝制的终结与共和的探索 (1901-1916) 清末“新政”的推行及其对社会结构的重塑是本章的核心。新政在军事、教育和预备立宪方面的改革,客观上为后来的革命运动培养了人才和思想基础。本书详细梳理了立宪派、革命派以及改良派之间的思想论战,特别是“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路线的路线之争。 辛亥革命的爆发并非偶然,而是长期矛盾积累的总爆发。我们详细还原了武昌起义的偶然性,以及革命党人如何迅速整合了各省的革命力量。然而,共和的建立并非意味着稳定的开始。本部分重点分析了袁世凯崛起及其专制倾向的形成过程。从他如何利用北洋系的军事力量,到解散国会、刺杀宋教仁,再到称帝的狂妄举动,清晰勾勒出早期共和国政体脆弱不堪的根源——中央权力的真空与地方军阀的坐大。 第三部分:军阀割据与思想的解放 (1916-1927) 本章描绘了中国陷入群雄逐鹿的混乱时期。军阀间的联盟与对抗、依附于不同派系的文人集团和政治势力,共同构成了这一时期的政治生态。本书超越了对单纯军事冲突的描述,着重分析了在政治真空背景下,新文化运动如何成为时代的主流。 我们深入探讨了“德先生”与“赛先生”的引入对传统儒家伦理和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颠覆性影响。从对科学与民主的推崇,到对“国民性”的深刻反思,新文化运动为后来的政治运动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和话语体系。同时,我们也考察了马克思主义思潮在知识界的影响力如何逐步增强,为中国革命的未来指明了新的方向。五四运动不仅是一场爱国抗议,更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动员和文化觉醒的里程碑。 第四部分:国民革命的兴衰与整合 (1924-1928) 本部分聚焦于中国国民党内部的转型与发展,特别是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提出与实践。我们详细分析了黄埔军校的建立及其对新军事力量的塑造作用,以及国民革命军如何从一支地方武装成长为能够挑战北方军阀的主力。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蜜月期与破裂的内在张力是本章的重点。本书客观分析了合作双方在政治目标、组织路线和群众基础上的根本差异,最终导致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发生。随后,国民党内部的权力重组,特别是蒋介石如何通过“二次革命”和北伐战争,基本完成了国家形式上的统一,但其背后潜藏的派系矛盾(如宁汉分裂)为后续的政治动荡埋下了伏笔。 第五部分:南京国民政府的现代化尝试 (1928-1937)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寻求现代化道路的一次重要尝试。本书详细审视了国民党在经济、金融、教育和法制建设方面的努力。通过发行统一公债、改革币制(法币改革)和建立中央银行体系,国民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经济秩序,并吸引了外资的进入。在教育和实业方面,大学的扩张和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是该时期的亮点。 然而,我们并未回避这一时期体制的内在弱点:地方实力派(如桂系、川系)的势力依然强大,中央集权的努力步履维艰。同时,国民党内部的政治派系斗争(CC系、黄埔系等)对政策的执行效率产生了极大的干扰。面对日本日益加剧的侵略野心,国民政府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也受到了来自民间和学界的巨大压力,为后来的全面抗战埋下了复杂的伏笔。 第六部分:抗日战争的民族动员 (1937-1945) 抗日战争是塑造现代中国的决定性因素。本书将重点放在全民族抗战的特点上:国民政府如何从淞沪会战的惨烈中吸取教训,最终将战线转移至内陆;以及国民政府在陪都重庆的艰苦支撑中,如何维系政权和战争机器的运转。 同时,我们详述了敌后战场的开辟,并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如何通过灵活的游击战术和广泛的群众动员,将自身力量迅速扩大,成为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探讨了国共两党在“统一战线”下的复杂关系,既有共同抗击外敌的合作,也有因意识形态和未来政权归属问题而产生的摩擦和冲突,为抗战胜利后的内战爆发埋下了深刻的地域和军事基础。 第七部分:战后秩序的崩塌与新时代的开启 (1945-1949) 日本投降后,中国并未迎来和平,而是迅速滑向了全面的内战。本章分析了战后初期国民政府接收沦陷区时出现的经济崩溃(恶性通货膨胀)、腐败问题以及政治失误。我们审视了重庆谈判的实质性意义和失败的必然性,强调了在军事力量对比悬殊、政治号召力下降的情况下,国民政府在全面内战中的困境。 本书最后总结了人民解放军如何在军事策略、土地改革和群众动员上取得决定性优势,最终导致了国民政府的全面溃败。通过对这百年历史的宏观梳理,本书试图揭示,中国近代的转型是一个充满痛苦、妥协与革命的复杂过程,其间的每一次抉择,都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中国的基本面貌。

用户评价

评分

“国民党军机大臣陈布雷”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把我带回了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中国近代史,就必须深入了解那些身处历史洪流中的关键人物,而陈布雷,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非同寻常的分量。我想象中的这本书,必然是对国民党军事运作核心层的一次深入挖掘。它应该会详细展现陈布雷在国民党内部的地位和影响力,他在制定军事方针、参与政局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具体角色。我特别期待能够从书中了解到,陈布雷是如何与蒋介石这位最高领导人进行互动和协作的,他们的决策过程是如何形成的,是否存在着不同意见的碰撞和妥协?此外,我也好奇这本书是否会触及陈布雷在军事战略上的见解,他在抗日战争、国共内战等重大历史事件中的立场和贡献。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和分析,那将是对我们理解那个时代国民党内部运作的一次重要补充。我希望它能帮助我更清晰地勾勒出陈布雷这个人物的形象,以及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真实地位。

评分

我抱着一种学习和探索的心态来期待这本《国民党军机大臣陈布雷》。要知道,在中国的近代史研究中,关于国民党高层人物的传记和分析,总是有着无穷的吸引力。陈布雷这个名字,即便不如蒋介石、宋美龄那般声名显赫,但作为“军机大臣”,这个称号本身就暗示着他在军事和政治领域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非常好奇,在那个内战频仍、外患不断的年代,国民党的军事决策是如何产生的?陈布雷作为其中一员,他的职责到底有多么关键?是负责具体的军事部署,还是参与更宏观的战略规划?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清晰的答案。我期待着它能详细梳理陈布雷的生平轨迹,特别是他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仕途发展,他与国民党其他重要人物的关系,以及他在关键历史节点上的立场和作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摆脱简单的人物事迹堆砌,而是能够深入分析他在国民党体制内的影响力,他是如何一步步走到那个位置,又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不仅仅是对一个人历史定位的探究,更是对那个时代政治生态、权力结构以及决策机制的一种深度剖析。

评分

从书名《国民党军机大臣陈布雷》来看,这绝对是一部带有强烈历史色彩的著作。我一直对民国时期,尤其是国民党政权运作的幕后故事非常着迷。很多人可能只关注到表面上的大人物,但像陈布雷这样身居“军机大臣”要职的人物,往往是理解那个时代政治格局和军事动向的绝佳切入点。我设想,这本书会深入挖掘陈布雷在国民党内部扮演的角色,他是否是蒋介石身边真正意义上的“智囊”?他对于当时国民党政府的军事战略、内部整顿、甚至是对外关系,提出了过哪些关键性的意见?他的决策过程是怎样的?是独立的思考,还是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扎实的史料支持,用详实的细节去勾勒出陈布雷的政治生涯,以及他在那个动荡年代所面临的挑战和做出的抉择。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部人物传记,更能成为一本解读国民党军事决策、权力制衡乃至历史走向的参考书。这本书能否帮助我们理解,在国民党败退大陆之后,其军事和政治上的失策,是否与陈布雷这样的核心人物的决策有关联?这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方向。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国民党军机大臣陈布雷"。我一直对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尤其是国民党内部的权力运作和决策过程非常感兴趣。陈布雷这个名字,在我的印象中,总是和蒋介石、军事委员会、以及那些影响中国命运的关键决策联系在一起。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我立刻被它所吸引。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上面勾勒着那个年代的政治博弈、军事策略,以及身处其中的关键人物。我想象着,这本书会像一把钥匙,打开我通往那个时代秘密的大门,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些历史事件背后的逻辑和动因。我期待着它能揭示陈布雷在国民党军政体系中扮演的具体角色,他在制定重大决策时所起的作用,以及他对历史进程可能产生的微妙影响。这本书,在我看来,不应该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传记,更应该是一扇窗,透过它,我们可以窥见那个时代国民党统治的核心,看到决策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在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权力是如何流转的。我非常期待能从中获得一些全新的视角和深刻的洞见,去重新审视那些我们熟悉的、或者可能被我们忽略的历史瞬间。

评分

这部《国民党军机大臣陈布雷》的书名,瞬间勾起了我浓厚的历史阅读兴趣。我对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尤其是国民党内部的权力运作和决策机制,总是充满了好奇。陈布雷,这个名字在历史的缝隙中显得尤为重要,他作为“军机大臣”,无疑是国民党军事政治体系中的关键一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他在这其中扮演的具体角色,他的职责范围有多广?他的决策又会对当时的军事局势和政治走向产生怎样的影响?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梳理他的政治生涯,特别是他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经历,他与蒋介石等核心人物的关系,以及他在那些影响中国命运的关键时刻所展现出的立场和策略。这本书,不应该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生平介绍,更应该是对国民党军事体制运作的一次深刻剖析,是对那个时代政治风云的一次细致描绘。我期待能从中获得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去理解陈布雷这个人,以及他所处的那个复杂而动荡的历史环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