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的哲学

任正非的哲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笑恒 著
图书标签:
  • 任正非
  • 华为
  • 商业哲学
  • 管理学
  • 领导力
  • 中国企业
  • 科技创新
  • 战略思考
  • 个人成长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395015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555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2-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44
字数:204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他为了活下去,43岁才借钱创业并最终成功,这是怎样的曲折人生?他从负债到华为市值千亿美元,这是什么样的征程?他备受独断专行的责难,却为何又凭独特的企业管理理念广受企业家敬仰?

内容简介

  他是华为的创始人,更是华为的“精神领袖”,还是一位神秘的企业领导人。
  他带领华为在国际巨头夹缝中杀出一条血路,在全球市场中披荆斩棘。华为作为中国为数不多的进入世界五百强的民营企业,它的意义不仅仅限于商业上的成功,甚至已经成为对当代中国人精神层面的鼓舞。

作者简介

  张笑恒,畅销书作家。作品畅销全国。其丰富的个人阅历、缜密细腻的笔法和一针见血的笔触,总能给读者带来欲罢不能的阅读体验。代表作有:《30岁前跟对人,30岁后做对事》《哈佛逆商课》等。

精彩书评

  中国历来都不缺乏政治家、企业家,但从来都缺乏真正的商业思想家——在当代中国,任正非算是一个。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作者田涛吴春波

目录

第一章 低调之道——静水潜流的智慧
长期坚持自我批判/2
真实的谦卑,是看见别人比自己强/4
一个人自我改造多少,就可以成就多少/7
要做一个谦虚的领导者/10
听得进批评:乌鸦和猫头鹰都是吉祥鸟/13
求助没什么不光彩/15
摒弃浮躁,不争荣誉/18
第二章 “灰度”之道——开放妥协和包容
跳芭蕾的女孩要有一双粗腿/22
对于选人,不求全责备/24
适度妥协,才能到达正确的彼岸/27
在变革中不要走极端/29
在斗牛运动和太极拳之间寻求高度融合/32
第三章 危机之道——唯有“惶者”方可生存
谁都有可能被淘汰,包括我/36
繁荣背后要小心危机/38
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41
要么领先,要么死亡/44
活下去,仍是唯一的目标/47
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50
第四章 坚韧之道——烧不死的鸟是凤凰
长期坚持“艰苦奋斗”/54
最佩服的勇士是蜘蛛/56
承受得起做好事后受委屈/59
艰难时刻要咬紧牙关/62
敢于破釜沉舟,背水一战/65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败多胜少,逐渐有胜/68
第五章 务实之道——土夯实一层,再撒一层
华为的成功没有秘密,就一个字——傻/72
乌龟精神:坚定不移走适合自己的路/74
不怕做小角色,才能做大角色/77
避免有“富二代”思想/80
板凳要坐十年冷/82
第六章 战略之道——一个公司要有战略耐性
不主张在重大战略上快速决策/86
农村包围城市的发展战略/88
坚持走群众路线/91
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93
聚焦自己的核心业务/96
蛙鼠殒命,警惕兼并背后的风险/98
第七章 学习之道——没有学习就没有成长
工夫在诗外/103
我们必须向美国学习/105
我们该向以色列学习什么/108
为什么要学习“蓝血十杰”/110
学习日本工匠精神/113
弯下腰,向小米学习/116
做知识的信徒/119
第八章 创新之道——只推动有价值的创新
“鲜花插在牛粪上”——不能盲目创新/123
客户需求是创新之本/125
开放式合作是创新的基石/128
在尊重知识产权基础上创新/131
不创新就会被消灭/134
不主张自主创新/137
鼓励试错是创新之源/140
要允许小部分力量去颠覆性创新/142
第九章 管理之道——管理者要多喝咖啡少干活
高级干部要少干点活儿,多喝点咖啡/147
干部必须从实践中来/150
干部必须能上能下/152
为轮值CEO鸣锣开道/155
华为是任人唯贤,而不是任人唯亲/158
无功无过,可就地免职/161
绝不允许“堡垒从内部攻破”/164
管理就像长江一样,我们修好堤坝,让水在里面自由流/167
第十章 竞争之道——最大竞争对手是自己
对手是大象,华为要像老鼠一样灵活/171
“狼狈”策略/174
不能光研究蜘蛛腿,要研究客户需求/177
不能做黑寡妇,要开放、合作,实现共赢/179
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182
未来竞争是“班长战争”/185
第十一章 人才之道——炸掉人才“金字塔”
“七上八下”的人才培养机制/189
绝不让雷锋吃亏/191
让拉车人比坐车人拿得多/194
不提拔和重用没有干劲的人/196
坚持以结果导向考核员工/199
用谁,就要信任谁/202
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205
第十二章 决策之道——战略就是“活下去”
大道至简/209
发展本地化创新/211
要打破自己的优势,形成新的优势/214
成本是市场竞争的关键制胜因素/217
现金流就是冬天的棉袄/220
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来决策/223
以客户为中心,不以技术为中心/226
第十三章 企业之道——唯有文化生生不息
将“狼性文化”进行到底/230
华为的文化就是艰苦奋斗的文化/233
文化的中心是理想,不是钱/236
资源会枯竭,只有文化才会生生不息/239
要有强烈的责任感/242

精彩书摘

  低调之道——静水潜流的智慧
  长期坚持自我批判
  已经经历了将近30年风雨的华为,至今依然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这和创始人任正非独具风格的管理思想是分不开的。在很多人眼里,任正非是个敢于自我批评的人,他曾当着全体华为员工表示过:“凡是不能自我批判的干部,原则上不能提拔;只有通过自我批判,干部思想洗刷,心胸开阔了将来才能够经得起别人批评,成就大事业!”
  在任正非眼中,华为还只是一个年轻的公司,虽然充满了活力和激情,但也充塞着幼稚和自傲,本身的管理还不规范。任正非认为,华为的员工只有不断地自我批判,才能使华为尽快成熟起来。华为不是为批判而批判,不是为全面否定而批判,而是为优化和建设而批判,总的目标是要导向公司整体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家如何持续突破个人的局限性,带领企业突破成长的瓶颈,迈上更高的阶梯?除了组建一个优势互补、战斗力强的经营管理团队外,企业家的自我批判精神十分关键。不得不说,在任正非的自我批判意识形成过程中,军队文化对于任正非这些年的发展来说影响很大,尤其是过去十多年美国的军事变革文化对华为的影响更为深刻。西点军校校长亨利中将曾在2011年的讲话中说:“美国军队未来的核心思维是批判性思维。适应不断变化的互联网时代,新型军人的时代特点,进行美国军队的组织变革,这是美国过去20年来一直在进行的事情。”
  这个观点对任正非有很大震撼和启发作用。这些年来,公司在《华为人》《管理优化报》等公司文件上,不断地公开自己的不足,披露自己的错误,勇于自我批判,刨松了整个公司思想建设的土壤,为公司全体员工的自我批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批先知先觉、先改正自己缺点与错误的员工已经快速地成长起来。
  任正非在华为坚持长期的自我批判思想,还有一个主要的目的:防止组织“病变”。公司中的每一位员工进入公司时,带去了自己优秀的一面,同时也带来了不良的一面,比如贪婪、狭隘、懒惰、自私等这样一些恶习,任正非认为,改变这些恶习就得靠不断进行自我批判来预防和矫正。同时,任正非也考虑到,随着公司的发展,在许多岗位上都可能出现公司干部开始变得懒散起来的现象,尤其是一些华为的老员工。如果这样下去公司必将染上“大企业病”,这样一来,企业发展缓步不前,会使真正有激情、热爱事业的人才流失掉。
  出于这个原因,2008年轰动一时的“华为集体辞职事件”被造就了出来。华为连续工作满8年以上(即1999年前入职)的所有员工(包括总裁任正非)需要在2008年元旦以前上交一份千字辞职报告,向公司提出主动辞职,达成自愿离职共识后,员工统一离职,并在此后的六个月之内通过竞聘决定是否重新上岗,重新上岗后员工职位和薪水不变。所有离职员工都会得到公司的相应补偿。
  华为的这次变革貌似很极端,外界媒体都把任正非说成是一个激进的革命型商业领袖,但就是在外部看来很激进的变革,在华为却风平浪静地度过了,而且还激起了整个组织广泛的正能量,激励了新人,也重新唤醒了老员工的工作能力。究其成功的原因有很多,但相当重要的一点就是华为长期进行的自我批判活动。
  然而,自我批判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知道那可是对自己动手术刀,是在割自己的肉,所以好多企业家考虑到这一点,一直都没有勇气像任正非一样搞一次自我批判式的改革。
  在任正非这种自我批判的思想领导下,华为有关负责团队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名为“心声”的社区,这是华为的内部网站。
  在华为心声社区的发展过程中,任正非曾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情:心声社区的负责人找任正非,说有一条信息批评了公司某一位高管,这位高管就要查发信息的员工的工号。任正非说:“好啊,那你查吧。”这个心声社区的负责人查的时候,发现这名“胆大包天”的“员工”正是任正非本人。后来任正非强调:“在这个平台上什么话你都可以讲,但谁都不允许去查是谁说的。我们把华为的心声社区称作‘透明的玻璃社区’,华为的高管要根据上面的问题,时常自我批判,不断提升自己。”
  在中国的企业家中,很少有像任正非这样鼓励开放像“心声社区”这样言论自由的平台的。在这个平台上,华为的任何员工可以就公司的任何一项政策、决定在内网上“指手画脚”,有时批评得很尖锐,很刺耳。这样一种广泛参与的自我批判活动,对华为的很多重大政策的调整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让员工心中的不满、怨气得到了宣泄。
  ……

前言/序言

  2016年7月25号,华为公布了2016年上半年财报,实现销售收入245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0%。这个业绩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着实令人惊叹。同时在最近公布的2016年世界500强排名中,华为从去年的全球228位跃升到了129位,短短一年之内,其跃升跨度达99位之多。
  华为如此傲人的业绩与其掌舵人任正非非凡的战略眼光是密不可分的。不难发现,2016年,任正非基于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其战略思想又在悄然改变,和他既往一再坚持的观点相比,出现了几个惊人的变化。这不但意味着年过70的任正非正经历一场深远而宏大的思想蜕变,也同样意味着,华为在互联网时代跳出不同的华尔兹舞步。
  例如关于创新。在过去几年,任正非一直都讳言创新,甚至有点打压创新。任正非曾强调说:“不要一天到晚说创新,而要扎扎实实把本职工作做好。”任正非边缘化创新,但推崇工匠精神,倡导员工对本职工作持续改良。他批判创新的那些话,在当时大多成了新闻热点,成为批判社会浮躁的教材,比如“不要盲目地创新”“谁要颠覆世界,谁就先灭亡”等一类的话。
  在华为发展初期,任正非从不认为科技创新是核心竞争力,而把上甘岭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当成核心竞争力。因为那个时候国内诞生了400多家通信制造类企业,可以说,那时的通信行业注定是死亡战场。任正非就是用这种不怕艰难、不惧吃苦的精神弥补了当时公司物质极度短缺的劣势,使得华为人都为一个美好的明天而齐心协力。那种情景恐怕只有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才能见到,在华为历史上,也很难再有第二次。
  如今在这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很多人不再把人的主观能动性作为发展的核心要素来看待。同样,任正非的思想也在发生着转变。在2016年的几次发言中,任正非似乎发生了180度的态度变化。他在举国瞩目的科技创新大会中,把“以创新为核心竞争力”作为标题来讲,委实惊人。他不仅放眼全人类“敢于去拥抱颠覆”,而且还敲响了“如果不能扛起重大的社会责任,坚持创新,迟早会被颠覆”的警钟。
  这样一来,像艰苦奋斗、脚踏实地、团结友爱等就被好多企业家认为是老掉牙的精神,并被认为和科学生产力比起来简直一文不名。然而任正非并没有抛弃这些精神,他认为,如今虽然是科技时代,但这些传统的优良精神却不能被抛弃,一些企业家没有管理好企业,正是因为没有发扬这些精神。而且任正非要求华为全体人员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坚守“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的核心理念。
  如果说任正非有关创新思想的转变让人感到惊讶,那么在管理上,任正非的举动在任何时候都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在华为高速发展的阶段,任正非曾不惜花费巨资引入国外先进公司的管理流程。任正非认为,华为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相对于那些老牌跨国企业来说还略显稚嫩,要想赶超他们,华为必须向那些比自己强的企业学习。在此期间,任正非还专门拜访了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先进的企业,并从中引进了优良的管理方法。同时,任正非每年花上亿美元请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顾问团队来帮助管理企业。就像我们熟悉的华为轮值CEO(首席执行官)制度、IPD(集成产品开发)管理流程、矩阵营销模式等都是在学习外国企业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而且成效非常显著。
  任正非在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的同时,并没有抛弃对华为本土管理文化的探究,像“不让雷锋吃亏”的奋斗文化、“能上能下”的管理制度、“让拉车人比坐车人拿得多”的分配制度等多种适应华为自己的管理制度也应运而生。
  虽然任正非在华为热火朝天“搞革命”,但任正非又是一个非常低调的人。在华为将近30年的发展史里,这位华为的创始人和掌舵者,更习惯通过内部文章来传递自己对于公司未来的思考,而不是频繁地站到闪光灯和镜头前面。他的《华为的冬天》、《一江春水向东流》等文章,不仅被公司内部视作厘清思想、贯通战略的利器,也被外界看作读懂华为、读懂任正非的窗口。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好奇心,对于越神秘的东西就越想了解。就在2016年4月的一天,一张任正非在机场排队候车打电话的照片突然在网络爆红。有网友爆料:“刚刚见了一个朋友,他昨天在虹桥机场等出租车时拍了一张照片,他觉得像是任正非,和我确认一下是不是。我一看就是任正非,这位72岁的华为创始人在排队等出租车,没有助理和专车,绝对真实。”任正非低调、谦逊的做事态度,让拥戴华为的“花粉”们深深地折服。
  如今年过古稀的任正非渐渐地从华为的事业中淡了出来,就在2016年3月,任正非破天荒地接受了中国记者的专访,当记者问到任正非问什么总是不接受国内媒体采访时,任正非诙谐地回答道:“我是怕你们,才不接受你们的采访。”其实我们都知道,任正非之所以很少接受采访,是因为他把大把的时间都放在了华为的发展上,每天为事业奔波。而现如今华为已发展成为世界通信顶级企业,按照任正非自己说的,现在自己已经把权力交出去了,他曾提过退休后他将开一家咖啡厅或餐厅来颐享晚年。
  不得不说,任正非和他的华为是中国绝大多数企业家的光荣与梦想。任正非曾被《福布斯》评为最受国际尊重的中国企业家,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价为具有“惊人的企业家才能”,还被《中国企业家》杂志授予终身成就奖,任正非不仅是一个卓越的企业家,也是一个富有哲思的思想家。他曾说物竞天择,唯有惶者可生存;他说逆流而上,唯有智者获成功;他还说烧不死的鸟就是凤凰。他的语言极具魅力,他的思想充满智慧。本书极力体现任正非的远见、胆识、智慧。他于商场中翻云覆雨的睿智,于危机中力挽狂澜的霸气都值得我们去认识,去学习。



《大道至简:任正非思想精粹》 序言 在波澜壮阔的时代浪潮中,总有一些思想的灯塔,照亮前行的道路,引领我们穿越迷雾,抵达彼岸。任正非,作为华为的创始人,他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而支撑他走过风雨、成就伟业的,是一套深邃而务实的哲学思想。这本书,并非是对他个人经历的流水账式记录,也不是对华为公司发展史的简单梳理,而是试图穿透表象,深入挖掘任正非思想的核心,探寻其在复杂商业环境中的智慧沉淀。 我们相信,伟大的企业家不仅是商业奇才,更是深刻的思想家。任正非的哲学,没有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根植于实践,体现在对人性、组织、时代和未来的深刻洞察之中。它既有东方智慧的含蓄内敛,又有西方管理的严谨务实;既是对传统价值观的传承与扬弃,又是对未来趋势的前瞻性把握。理解任正非的思想,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华为的成功之道,更能为我们在各自的人生与事业道路上提供宝贵的启示。 这本书的编写,旨在以一种清晰、系统的方式,呈现任正非思想的多个维度。我们将剥离具体的商业案例,专注于提炼其背后蕴含的普适性原理。我们希望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体会到一种“大道至简”的感受,即那些最深刻的道理,往往隐藏在最朴素的言行之中。 第一章:初心与使命——为何出发,为何坚持 每一段伟大的征程,都始于一个清晰的“为何”。任正非的创业初心,并非简单的逐利,而是一种强烈的使命感驱动。在那个中国企业普遍艰难起步的年代,他看到了国家在通信技术领域的落后,感受到了对外依赖的隐忧。这种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对民族产业发展的担当,构成了他最初也是最坚实的出发点。 “为客户服务”——这句简单朴素的话,贯穿了华为发展的始终,也成为任正非哲学中最核心的价值导向。他反复强调,华为的生存与发展,一切都来自于客户的信任与选择。这种客户导向,不是口号,而是根植于企业基因的文化,体现在每一个产品、每一次服务之中。它要求企业必须时刻保持谦卑,不断倾听客户的声音,理解客户的需求,甚至预判客户的未来需求,并以最大的努力去满足。这种对客户的极致投入,是华为赢得市场、建立品牌最根本的原因。 同时,任正非也强调了“为员工创造价值”的理念。他认为,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辛勤付出,只有让员工分享企业成长的成果,才能激发他们的潜能,凝聚他们的力量。这种价值分享,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体现在精神层面——为员工提供一个可以施展才华、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让员工在为企业奋斗的过程中,也能获得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并非简单的福利主义,而是对人力资本的高度重视和充分尊重。 第二章:危机意识与自我革命——在不确定性中生存与发展 任正非的思想中,最鲜明的特质之一,便是对“危机”的深刻洞察和永不懈怠的“危机意识”。他坚信,任何企业,无论当下多么辉煌,都可能在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中走向衰败。因此,时刻保持警惕,居安思危,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之道。 “活下去”——这句看似简单的口号,却包含了任正非对商业世界残酷性的深刻理解。他认为,生存是第一位的,一切战略、战术的制定,都不能以牺牲企业的生存为代价。这种对生存的极致追求,促使华为不断审视自身,不断挑战现状,不断进行“自我革命”。 “灰度哲学”是任正非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他认为,世界并非非黑即白,很多时候,存在着模糊地带,即“灰度”。这种哲学思想,体现在对复杂问题不走极端,不搞一刀切,而是寻求一种动态的平衡。在组织管理上,这意味着要允许一定程度的差异性,包容不同的声音,在统一的目标下,给予成员一定的自主空间。在战略决策上,这意味着要对市场变化保持敏锐,不固守过去的成功经验,勇于调整方向,拥抱变化。 自我批判和自我否定,是任正非倡导的另一种重要的生存之道。他鼓励员工和组织不断反思自身的不足,勇于承认错误,并从中学习。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否定,才能打破成功的惯性,才能不断进步,才能避免被时代的浪潮所淘汰。这种“刮骨疗毒”式的自我革新,虽然痛苦,但却是保持企业生命力,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 第三章:组织的力量与人才的选育——构建持续作战的集体 任正非深知,任何伟大的事业,都离不开强大的组织和优秀的人才。他的组织哲学,强调的是一种“集体奋斗”的精神,一种能够面对挑战、持续作战的集体。 “以奋斗者为本”是华为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任正非认为,企业的成功,首先来自于那些愿意为企业付出额外努力、勇于承担责任的奋斗者。这种奋斗者,并非仅仅是埋头苦干的螺丝钉,而是那些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个体。企业需要识别、激励和回报这些奋斗者,让他们在企业中获得归属感和成就感。 在人才观上,任正非强调“不以学历论英雄,不以资历定奖惩”。他更看重的是个人的能力、潜力以及对企业的贡献。他认为,优秀的人才,往往隐藏在平凡的岗位上,需要企业去发现,去培养,去赋能。同时,他也强调人才的“多元化”,认为不同背景、不同能力的人才汇聚在一起,才能激发出更强的创新活力。 对于组织的构建,任正非推崇“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做决策”。这种扁平化的管理理念,旨在打破层层汇报的僵局,将决策权下放到最接近市场和客户的一线团队。他相信,一线员工最了解市场需求和用户痛点,他们的决策更贴合实际,更具执行力。这种授权式的管理,能够极大地激发团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使组织更加敏捷,更具活力。 第四章:战略定力与战术灵活——把握方向,灵活应变 在瞬息万变的商业战场,战略方向的把握至关重要,而战术上的灵活应变同样不可或缺。任正非的思想,在战略与战术的结合上,展现出高度的智慧。 “聚焦”是任正非反复强调的战略原则。他认为,企业资源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只有将有限的资源聚焦于核心业务,才能形成竞争优势,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这种聚焦,不仅仅是业务上的聚焦,更是对技术、市场和客户的深度聚焦。 “持之以恒地投入研发”是华为保持技术领先的核心战略。任正非深知,在技术密集型行业,研发是企业的生命线。他鼓励华为持续不断地投入巨额资金和人力在研发上,即使在困难时期,也要咬牙坚持。这种长远的战略眼光,使得华为在技术上能够不断突破,建立起强大的技术壁垒。 然而,战略的坚定并不意味着僵化。任正非同样强调战术上的灵活性。他允许在一线团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战术,以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挑战。这种“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做法,使得华为在执行层面,既有坚定的目标,又有高度的适应性。 第五章:开放合作与生态共赢——构建合作共生的商业未来 在日益全球化和互联互通的时代,任何一家企业都无法孤立存在。任正非的思想,也深刻体现了对开放合作和生态共赢的重视。 “开放”是任正非处理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基本原则。他认为,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合作伙伴的支持,也离不开对外部先进技术的学习和借鉴。华为积极与全球各地的企业、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开放的平台,吸引更多的创新力量参与到华为的生态建设中来。 “合作共赢”是任正非对于商业合作的终极追求。他相信,单赢的合作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只有实现互利互惠,才能建立起稳固长久的合作关系。华为致力于与合作伙伴共同成长,共同分享价值,构建一个健康、繁荣的商业生态系统。 这种开放合作的理念,也体现在华为对人才的吸引和融合上。华为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他们带来了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专业技能,为华为的创新和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结语 《大道至简:任正非思想精粹》试图为您呈现的,并非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而是一种深入人心的智慧。任正非的哲学,是其在实践中不断锤炼、不断升华的产物。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蕴含着深刻的洞见;它没有高深的理论,却指导着企业的行动。 阅读这本书,我们希望您能体会到任正非身上那种坚韧不拔的毅力,那种对使命的执着追求,那种在危机中寻找机遇的智慧,以及那种对未来发展的深刻洞察。这些思想,不仅塑造了华为的今天,也必将对未来的商业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们相信,真正的智慧,就藏在日常的坚持与奋斗之中,就藏在对客户的真诚服务之中,就藏在对未来的持续探索之中。愿您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能有所启发,有所收获,并在您的人生与事业道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大道”。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那种近乎冷峻的现实主义色彩。很多人谈论企业文化,总是喜欢用一些温暖人心的词汇来包装,但这本书里,你看到的更多是刀光剑影,是生存的压力,是必须做出的残酷选择。任正非在书里毫不避讳地谈论竞争的残酷性,谈论“冬天”的必然降临,这种坦诚让人耳目一新。它不像某些管理书籍那样,把公司描绘成一个和谐的大家庭,而是赤裸裸地展现了一个追求卓越的组织是如何通过内部的自我革新和外部的持续对抗来维持其生命力的。我特别留意了他关于“灰度管理”的论述,那种在黑与白之间寻找中间地带的智慧,在高速迭代的科技行业尤为重要。书中对“不完美”的接受,以及如何在这种不完美中实现战略最优解的探讨,非常富有启发性。这不仅仅是管理学上的一个概念,更像是一种人生哲学的体现——在资源有限、信息不全的情况下,如何仍然能保持前行的动力和方向感。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商业世界的理解少了一层滤镜,多了一份对真实困境的敬畏。那种将生存置于一切之上的信念,构建起了整本书内在的张力,让人读起来丝毫不敢懈怠。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颇具匠心,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编年史叙事,而是将任正非的思想碎片,通过不同的议题和场景进行重组和剖析。这种碎片化的呈现方式,反而更贴近现实中一个思想家(或者说,实践者)思维的跳跃性和多维性。比如,它会突然从一个关于研发投入的严肃讨论,跳跃到对家庭生活和个人牺牲的简短反思,这种看似不连贯的切换,恰恰反映了高强度决策者心智负荷的全貌。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板凳要坐十年冷”这种长期主义的坚持,在当下这个追求“速成”和“风口”的时代,这种对技术积累和时间价值的尊重显得尤为珍贵。这本书没有提供即时生效的“魔法药方”,而是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工作手册”,它告诉你,真正的价值需要时间去浇灌,需要你愿意忍受被市场暂时遗忘的寂寞。这种对价值规律的尊重,贯穿始终,使得全书的论调显得既务实又深刻,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审视,思考自己眼前的目标是否过于短浅,是否愿意为真正的长期目标付出代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层层递进的,初读时,你可能只是被那些具体的管理案例或历史事件所吸引,觉得很有趣,了解了一个大公司是怎么一步步走过来的。但当你合上书本,静下心来回味时,会发现真正留下的,是一些关于“人”与“组织”之间关系的哲学思考。它探讨的并非是简单的权术或技巧,而是关于责任的边界、关于自我认知的局限性,以及如何在高速变化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定锚点。书中对“学习型组织”的强调,在我看来,上升到了对人类个体适应性极限的探讨。它似乎在暗示,只有那些愿意持续否定自己、愿意将组织推入“舒适区外”的领导者,才能带领集体度过漫长的黑夜。这种对“持续进化”的近乎苛刻的要求,是全书最令人敬佩也最令人感到压力的部分。它强迫读者,无论是在企业管理中,还是在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中,都必须直面自己是否已经停止了向前的勇气和能力,这是一种非常沉重但又极其必要的反思力量。

评分

这本《任正非的哲学》的书,我读完之后,心里头翻腾着各种滋味,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种商界大佬的“哲学”多少有点不以为然,总觉得无非是些成功学的套话,翻来覆去就那么点意思。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和切入点,着实让我有点意外。它没有一上来就堆砌那些光鲜亮丽的成功案例,反而像是从他早年的经历,尤其是那些非常个人化、甚至有些“落魄”的阶段开始聊起。比如他谈到在部队的生活对他思维模式的塑造,或者在创立华为初期那种近乎筚路蓝缕的挣扎,这些细节的描绘非常扎实,让人能感受到那种从底层爬起来的韧劲儿。更重要的是,书中对“危机意识”的阐述,不是那种空洞的口号,而是结合了当时具体的市场环境和技术变革的节点。他对于技术路线的选择、对于人才的取舍,都展现了一种近乎偏执的远见,这种远见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建立在对大量信息深度分析和长期战略定力之上的。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思考,他那些看似“非常规”的决策背后,究竟蕴含着怎样一种底层逻辑。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教你如何复制他的成功,而在于提供了一个观察世界、理解复杂决策过程的独特视角,那种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的哲学,非常引人深思,让人不得不承认,能在那个位置上做出如此多关键抉择的人,其思想内核必然有其独到之处。

评分

从文学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独特,它带着一种强烈的个人烙印,既有军人特有的简洁和果断,又夹杂着一种知识分子对事物本质的探究欲。句子结构常常是并列式的、强调式的,充满了强调重点的顿挫感,这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管理理论,变得富有画面感和冲击力。尤其是在描述他对未来趋势的判断时,那种“预见性”的表达方式,常常采用强烈的对比手法,比如用“活下去”与“做得好”之间的张力来驱动论述。这种叙述的力量在于,它直接绕过了那些繁复的学术包装,直击核心的生存法则。我个人觉得,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一个极其复杂、高度技术驱动的企业领导者的内在世界,以一种相对透明的方式呈现给了外界。虽然我们无法完全代入他所处的那个宏大叙事背景,但通过这些文字,我们至少能捕捉到驱动他不断前行的那股内在的、近乎本能的驱动力,那是一种对效率的极致追求和对被动挨打的本能抗拒。

评分

质量不错

评分

满意

评分

很好

评分

学会改变思维,拓展思路

评分

帮朋友买的 她说还不错

评分

很好

评分

满意

评分

非常感谢,非常满意!

评分

任正非的人和事还是值得去品味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