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5号,华为公布了2016年上半年财报,实现销售收入245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0%。这个业绩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着实令人惊叹。同时在最近公布的2016年世界500强排名中,华为从去年的全球228位跃升到了129位,短短一年之内,其跃升跨度达99位之多。
华为如此傲人的业绩与其掌舵人任正非非凡的战略眼光是密不可分的。不难发现,2016年,任正非基于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其战略思想又在悄然改变,和他既往一再坚持的观点相比,出现了几个惊人的变化。这不但意味着年过70的任正非正经历一场深远而宏大的思想蜕变,也同样意味着,华为在互联网时代跳出不同的华尔兹舞步。
例如关于创新。在过去几年,任正非一直都讳言创新,甚至有点打压创新。任正非曾强调说:“不要一天到晚说创新,而要扎扎实实把本职工作做好。”任正非边缘化创新,但推崇工匠精神,倡导员工对本职工作持续改良。他批判创新的那些话,在当时大多成了新闻热点,成为批判社会浮躁的教材,比如“不要盲目地创新”“谁要颠覆世界,谁就先灭亡”等一类的话。
在华为发展初期,任正非从不认为科技创新是核心竞争力,而把上甘岭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当成核心竞争力。因为那个时候国内诞生了400多家通信制造类企业,可以说,那时的通信行业注定是死亡战场。任正非就是用这种不怕艰难、不惧吃苦的精神弥补了当时公司物质极度短缺的劣势,使得华为人都为一个美好的明天而齐心协力。那种情景恐怕只有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才能见到,在华为历史上,也很难再有第二次。
如今在这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很多人不再把人的主观能动性作为发展的核心要素来看待。同样,任正非的思想也在发生着转变。在2016年的几次发言中,任正非似乎发生了180度的态度变化。他在举国瞩目的科技创新大会中,把“以创新为核心竞争力”作为标题来讲,委实惊人。他不仅放眼全人类“敢于去拥抱颠覆”,而且还敲响了“如果不能扛起重大的社会责任,坚持创新,迟早会被颠覆”的警钟。
这样一来,像艰苦奋斗、脚踏实地、团结友爱等就被好多企业家认为是老掉牙的精神,并被认为和科学生产力比起来简直一文不名。然而任正非并没有抛弃这些精神,他认为,如今虽然是科技时代,但这些传统的优良精神却不能被抛弃,一些企业家没有管理好企业,正是因为没有发扬这些精神。而且任正非要求华为全体人员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坚守“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的核心理念。
如果说任正非有关创新思想的转变让人感到惊讶,那么在管理上,任正非的举动在任何时候都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在华为高速发展的阶段,任正非曾不惜花费巨资引入国外先进公司的管理流程。任正非认为,华为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相对于那些老牌跨国企业来说还略显稚嫩,要想赶超他们,华为必须向那些比自己强的企业学习。在此期间,任正非还专门拜访了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先进的企业,并从中引进了优良的管理方法。同时,任正非每年花上亿美元请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顾问团队来帮助管理企业。就像我们熟悉的华为轮值CEO(首席执行官)制度、IPD(集成产品开发)管理流程、矩阵营销模式等都是在学习外国企业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而且成效非常显著。
任正非在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的同时,并没有抛弃对华为本土管理文化的探究,像“不让雷锋吃亏”的奋斗文化、“能上能下”的管理制度、“让拉车人比坐车人拿得多”的分配制度等多种适应华为自己的管理制度也应运而生。
虽然任正非在华为热火朝天“搞革命”,但任正非又是一个非常低调的人。在华为将近30年的发展史里,这位华为的创始人和掌舵者,更习惯通过内部文章来传递自己对于公司未来的思考,而不是频繁地站到闪光灯和镜头前面。他的《华为的冬天》、《一江春水向东流》等文章,不仅被公司内部视作厘清思想、贯通战略的利器,也被外界看作读懂华为、读懂任正非的窗口。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好奇心,对于越神秘的东西就越想了解。就在2016年4月的一天,一张任正非在机场排队候车打电话的照片突然在网络爆红。有网友爆料:“刚刚见了一个朋友,他昨天在虹桥机场等出租车时拍了一张照片,他觉得像是任正非,和我确认一下是不是。我一看就是任正非,这位72岁的华为创始人在排队等出租车,没有助理和专车,绝对真实。”任正非低调、谦逊的做事态度,让拥戴华为的“花粉”们深深地折服。
如今年过古稀的任正非渐渐地从华为的事业中淡了出来,就在2016年3月,任正非破天荒地接受了中国记者的专访,当记者问到任正非问什么总是不接受国内媒体采访时,任正非诙谐地回答道:“我是怕你们,才不接受你们的采访。”其实我们都知道,任正非之所以很少接受采访,是因为他把大把的时间都放在了华为的发展上,每天为事业奔波。而现如今华为已发展成为世界通信顶级企业,按照任正非自己说的,现在自己已经把权力交出去了,他曾提过退休后他将开一家咖啡厅或餐厅来颐享晚年。
不得不说,任正非和他的华为是中国绝大多数企业家的光荣与梦想。任正非曾被《福布斯》评为最受国际尊重的中国企业家,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价为具有“惊人的企业家才能”,还被《中国企业家》杂志授予终身成就奖,任正非不仅是一个卓越的企业家,也是一个富有哲思的思想家。他曾说物竞天择,唯有惶者可生存;他说逆流而上,唯有智者获成功;他还说烧不死的鸟就是凤凰。他的语言极具魅力,他的思想充满智慧。本书极力体现任正非的远见、胆识、智慧。他于商场中翻云覆雨的睿智,于危机中力挽狂澜的霸气都值得我们去认识,去学习。
从文学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独特,它带着一种强烈的个人烙印,既有军人特有的简洁和果断,又夹杂着一种知识分子对事物本质的探究欲。句子结构常常是并列式的、强调式的,充满了强调重点的顿挫感,这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管理理论,变得富有画面感和冲击力。尤其是在描述他对未来趋势的判断时,那种“预见性”的表达方式,常常采用强烈的对比手法,比如用“活下去”与“做得好”之间的张力来驱动论述。这种叙述的力量在于,它直接绕过了那些繁复的学术包装,直击核心的生存法则。我个人觉得,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一个极其复杂、高度技术驱动的企业领导者的内在世界,以一种相对透明的方式呈现给了外界。虽然我们无法完全代入他所处的那个宏大叙事背景,但通过这些文字,我们至少能捕捉到驱动他不断前行的那股内在的、近乎本能的驱动力,那是一种对效率的极致追求和对被动挨打的本能抗拒。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层层递进的,初读时,你可能只是被那些具体的管理案例或历史事件所吸引,觉得很有趣,了解了一个大公司是怎么一步步走过来的。但当你合上书本,静下心来回味时,会发现真正留下的,是一些关于“人”与“组织”之间关系的哲学思考。它探讨的并非是简单的权术或技巧,而是关于责任的边界、关于自我认知的局限性,以及如何在高速变化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定锚点。书中对“学习型组织”的强调,在我看来,上升到了对人类个体适应性极限的探讨。它似乎在暗示,只有那些愿意持续否定自己、愿意将组织推入“舒适区外”的领导者,才能带领集体度过漫长的黑夜。这种对“持续进化”的近乎苛刻的要求,是全书最令人敬佩也最令人感到压力的部分。它强迫读者,无论是在企业管理中,还是在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中,都必须直面自己是否已经停止了向前的勇气和能力,这是一种非常沉重但又极其必要的反思力量。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那种近乎冷峻的现实主义色彩。很多人谈论企业文化,总是喜欢用一些温暖人心的词汇来包装,但这本书里,你看到的更多是刀光剑影,是生存的压力,是必须做出的残酷选择。任正非在书里毫不避讳地谈论竞争的残酷性,谈论“冬天”的必然降临,这种坦诚让人耳目一新。它不像某些管理书籍那样,把公司描绘成一个和谐的大家庭,而是赤裸裸地展现了一个追求卓越的组织是如何通过内部的自我革新和外部的持续对抗来维持其生命力的。我特别留意了他关于“灰度管理”的论述,那种在黑与白之间寻找中间地带的智慧,在高速迭代的科技行业尤为重要。书中对“不完美”的接受,以及如何在这种不完美中实现战略最优解的探讨,非常富有启发性。这不仅仅是管理学上的一个概念,更像是一种人生哲学的体现——在资源有限、信息不全的情况下,如何仍然能保持前行的动力和方向感。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商业世界的理解少了一层滤镜,多了一份对真实困境的敬畏。那种将生存置于一切之上的信念,构建起了整本书内在的张力,让人读起来丝毫不敢懈怠。
评分这本《任正非的哲学》的书,我读完之后,心里头翻腾着各种滋味,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种商界大佬的“哲学”多少有点不以为然,总觉得无非是些成功学的套话,翻来覆去就那么点意思。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和切入点,着实让我有点意外。它没有一上来就堆砌那些光鲜亮丽的成功案例,反而像是从他早年的经历,尤其是那些非常个人化、甚至有些“落魄”的阶段开始聊起。比如他谈到在部队的生活对他思维模式的塑造,或者在创立华为初期那种近乎筚路蓝缕的挣扎,这些细节的描绘非常扎实,让人能感受到那种从底层爬起来的韧劲儿。更重要的是,书中对“危机意识”的阐述,不是那种空洞的口号,而是结合了当时具体的市场环境和技术变革的节点。他对于技术路线的选择、对于人才的取舍,都展现了一种近乎偏执的远见,这种远见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建立在对大量信息深度分析和长期战略定力之上的。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思考,他那些看似“非常规”的决策背后,究竟蕴含着怎样一种底层逻辑。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教你如何复制他的成功,而在于提供了一个观察世界、理解复杂决策过程的独特视角,那种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的哲学,非常引人深思,让人不得不承认,能在那个位置上做出如此多关键抉择的人,其思想内核必然有其独到之处。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颇具匠心,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编年史叙事,而是将任正非的思想碎片,通过不同的议题和场景进行重组和剖析。这种碎片化的呈现方式,反而更贴近现实中一个思想家(或者说,实践者)思维的跳跃性和多维性。比如,它会突然从一个关于研发投入的严肃讨论,跳跃到对家庭生活和个人牺牲的简短反思,这种看似不连贯的切换,恰恰反映了高强度决策者心智负荷的全貌。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板凳要坐十年冷”这种长期主义的坚持,在当下这个追求“速成”和“风口”的时代,这种对技术积累和时间价值的尊重显得尤为珍贵。这本书没有提供即时生效的“魔法药方”,而是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工作手册”,它告诉你,真正的价值需要时间去浇灌,需要你愿意忍受被市场暂时遗忘的寂寞。这种对价值规律的尊重,贯穿始终,使得全书的论调显得既务实又深刻,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审视,思考自己眼前的目标是否过于短浅,是否愿意为真正的长期目标付出代价。
评分别人推荐的,买来看看,一切好的东西都值得借鉴
评分非常感谢,非常满意!
评分非常感谢,非常满意!
评分老板推荐的。不能说特别好,算是我买过讲华为公司最好的一本了,给四星
评分学会改变思维,拓展思路
评分书很棒,很不错。很好看
评分满意
评分活动 凑单的
评分送货快,质量不错,京东值得信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