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这是继《美国语文》之后的另一套经典原版教材,了解英国人文历史、欣赏英国文学的优秀读本。全套共6册,分级编写,还附有大量插图。充满趣味的英语故事与优美的英国文学相融合,让国内学生更好地感悟英国文化历史,并真正学好英语这门语言。无论是作为英语学习的课本,还是作为提高英语水平的课外读物,这套书都很有价值。
内容简介
《英国语文》这套书原名《皇家读本》,全套六册。由英国教材出版公司编写出版。在20世纪初广泛用作学校教材。编写体例统一严谨、包括生词、课文、语音、词汇解释、课后问题等,同时还附加了书写与听写等,是一套完整的英语学习教材。这些选文,体现了英国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和西方国家的道德价值观念。是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全面了解西方社会的很好途径。
作者简介
英国托马斯-尼尔森公司,主要从事各类教育著作的出版发行,本套《英国语文》即为该公司100多年前为英国的学生编纂的教材,适用范围很广,受到普遍赞誉,一直是一套深受英国小学生欢迎的教材
目录
Lesson 1 A PERILOUS ADVENTURE/第一课 千钧一发的冒险 1
Lesson 2 THE DESTRUCTION OF SENNACHERIB’S ARMY
第二课 亚述王军队的陨灭 4
Lesson 3 “ABOVE THE CLOUDS”/第三课 在云端 7
Lesson 4 THE CONDOR OF THE ANDES
第四课 安第斯山脉的秃鹫 12
Lesson 5 THE PRAIRIE ON FIRE(I)/第五课 大草原失火记(一) 16
Lesson 6 THE PRAIRIE ON FIRE(II)/第六课 大草原失火记(二) 23
Lesson 7 MARY, QUEEN OF SCOTS/第七课 苏格兰的玛丽女王 28
Lesson 8 DEATH OF LITTLE NELL/第八课 小妮儿之死 36
Lesson 9 GRACE DARLING/第九课 亲爱的格蕾丝 42
Lesson 10 THE FRIGATE-BIRD/第十课 海 鸟 48
Lesson 11 A MOTHER’S LOVE/第十一课 妈妈的爱 52
Lesson 12 NELSON AND HARDY/第十二课 纳尔逊和哈代 55
Lesson 13 THE SPANISH CHAMPION/第十三课 西班牙战士 59
Lesson 14 THE CHEMISTRY OF A CANDLE(I)
第十四课 蜡烛的化学知识 (一) 64
Lesson 15 THE CHEMISTRY OF A CANDLE(II)
第十五课 蜡烛的化学知识 (二) 70
Lesson 16 THE “MAYFLOWER”/第十六课 “五月花”号 76
Lesson 17 THE PILGRIM FATHERS/第十七课 移民的先祖 83
Lesson 18 LIVING STOVES/第十八课 有生命的火炉 86
Lesson 19 DAVID’S LAMENT FOR ABSALOM
第十九课 大卫王哀悼押沙龙 94
Lesson 20 SCENES IN CANTON/第二十课 广州景象 99
Lesson 21 THE RAINBOW/第二十一课 彩虹 104
Lesson 22 GREENLAND(I)/第二十二课 格陵兰岛 (一) 108
Lesson 23 GREENLAND(II)/第二十三课 格陵兰岛 (二) 113
Lesson 24 ICELAND, AND THE GEYSERS
第二十四课 冰岛和间歇泉 118
Lesson 25 LADY CLARE/第二十五课 克莱尔小姐 122
Lesson 26 THE BATTLE OF THE NILE
第二十六课 尼罗河河口海战 129
Lesson 27 THE AURORA/第二十七课 极 光 134
Lesson 28 THE BATTLE OF THE BALTIC/第二十八课 波罗的海之战 136
Lesson 29 TRIUMPH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第二十九课 英语的胜利 141
Lesson 30 YOUNG LOCHINVAR/第三十课 年轻的列奇瓦尔 145
Lesson 31 THE TIDAL BORE OF THE TSIEN-TANG
第三十一课 钱塘江大潮 149
Lesson 32 THE SAXON AND THE GAEL
第三十二课 撒克逊人和盖尔人 154
Lesson 33 THE WELL OF ST. KEYNE/第三十三课 圣凯恩井 163
Lesson 34 CAPTURING THE WILD HORSE/第三十四课 捕野马记 167
Lesson 35 THE SIEGE OF QUEBEC/第三十五课 围城魁北克 173
Lesson 36 THE DESERTED VILLAGE/第三十六课 废弃的村庄 182
Lesson 37 HUDSON BAY TERRITORY
第三十七课 哈德逊海湾的领地 185
Lesson 38 THE FOUR ERAS/第三十八课 四只耳朵 193
Lesson 39 THE SKATER AND THE WOLVES
第三十九课 滑冰者和狼 196
Lesson 40 THE VILLAGE PREACHER/第四十课 乡村牧师 202
Lesson 41 AN INDIAN’S TRAPS/第四十一课 印第安人的陷阱 206
Lesson 42 VIRGINIA/第四十二课 弗吉尼亚 213
Lesson 43 WATERLOO/第四十三课 滑铁卢 219
Lesson 44 THE SLAVE’S DREAM/第四十四课 奴隶的梦 224
Lesson 45 THE SIEGE OF TORQUILSTONE(I)
第四十五课 围城陶其史东 (一) 227
Lesson 46 THE SIEGE OF TORQUILSTONE(II)
第四十六课 围城陶其史东 (二) 233
Lesson 47 PENNSYLVANIA/第四十七课 宾夕法尼亚 239
Lesson 48 THE SKY-LARK/第四十八课 云 雀 244
Lesson 49 WEATHERING CAPE HORN/第四十九课 横渡合恩角 246
Lesson 50 ON THE DOWNFALL OF POLAND/第五十课 波兰的衰亡 251
Lesson 51 THE EYE(I)/第五十一课 眼 睛 (一) 255
Lesson 52 THE EYE(II)/第五十二课 眼 睛 (二) 262
Lesson 53 THE SHIPWRECK/第五十三课 大海难 267
Lesson 54 THE FIVE GREAT OCEANS/第五十四课 五大洋 272
Lesson 55 HEALTH OF THE BODY/第五十五课 身体健康 291
Lesson 56 THE AMAZON/第五十六课 亚马孙河流域 304
Lesson 57 THE PACIFIC OCEAN(I)/第五十七课 太平洋 (一) 311
Lesson 58 THE PACIFIC OCEAN(II)/第五十八课 太平洋 (二) 317
Lesson 59 THE HIMALAYAH(I)/第五十九课 喜马拉雅 (一) 322
Lesson 60 THE HIMALAYAH(II)/第六十课 喜马拉雅 (二) 329
Lesson 61 LONDON AND ITS FOOD/第六十一课 伦敦和伦敦食品 334
Lesson 62 THE WATERS OF THE GLOBE/第六十二课 地球上的水 341
Lesson 63 THE OCEAN/第六十三课 大 海 345
Lesson 64 THE VISION OF MIRZA/第六十四课 米尔扎的想象 349
Lesson 65 A PSALM OF LIFE/第六十五课 生命礼赞 357
Lesson 66 THE TIDE-WAVE IN THE BAY OF FUNDY
第六十六课 芬迪湾大潮 359
Lesson 67 COAL/第六十七课 煤 炭 364
Lesson 68 THE AIR-OCEAN/第六十八课 大气海洋 368
Lesson 69 UNWRITTEN HISTORY, AND HOW TO READ IT
第六十九 非文字记载的历史及其解读方式 373
精彩书摘
Three or four lads are standing in the channel below the great Natural Bridge of Virginia. They see hundreds of names carved in the limestone buttresses, and resolve to add theirs to the number. This done, one of them is seized with the mad ambition of carving his name higher than the highest there! His companions try to dissuade him from attempting so dangerous a feat, but in vain. He is a wild, reckless youth; and afraid now to yield, lest he should be thought a coward, he carves his way up and up the limestone rock, till he can hear the voices, but not the Words of his terror-stricken playmates.
One of them runs off to the village, and tells the boy’s father of his perilous situation. Others go for help in other directions; and ere long there are hundreds of people standing in the rocky channel below, and hundreds on the bridge above, all holding their breath, and awaiting the fearful catastrophe. The poor boy can just distinguish the tones of his father, who is shouting with all the energy of despair,—“William! William! don’t look down! Your mother, and Henry, and Harriet are all here praying for you! Don’t look down! Keep your eyes towards the top!”
The boy does not look down. His eye is fixed towards heaven, and his young heart on Him who reigns there. He grasps again his knife. He cuts another niche, and another foot is added to the hundreds that remove him from the reach of human help from below.
The sun is half way down in the west. Men are leaning over the outer edge of the bridge with ropes in their hands. But fifty more niches must be cut before the longest rope can reach the boy! Two minutes more, and all will be over. That blade is worn to the last half inch. The boy’s head reels. His last hope is dying in his heart, his life must hang upon the next niche he cuts. That niche will be his last.
At the last cut he makes, his knife—his faithful knife—drops from his little nerveless hand, and ringing down the precipice, falls at his mother’s feet! An involuntary groan of despair runs through the crowd below, and all is still as the grave. At the height of nearly three hundred feet, the devoted boy lifts his hopeless heart and closing eyes to commend his soul to God.
Hark!—a shout falls on his ears from above! A man who is lying with half his length over the bridge, has caught a glimpse of the boy’s head and shoulders. Quick as thought the noosed rope is within reach of the sinking youth. No one breathes. With a faint, convulsive effort, the swooning boy drops his arm into the noose.
Not a lip moves while he is dangling over that fearful abyss; but when a sturdy arm reaches down and draws up the lad, and holds him up before the tearful, breathless multitude—such shouting and such leaping and weeping for joy never greeted a human being so recovered from the jaws of death.
第一课?千钧一发的冒险
三四个小伙子站在宏伟的弗吉尼亚自然大桥的桥洞下。他们看到桥墩的石头上刻着许多人名,便决定要把自己的名字也加进去。刻完后,其中一个小伙子心里一直有个疯狂的想法,他想把自己的名字刻得比别人的都高!他的朋友劝解他放弃这样危险的行为,但一点用也没有。他是个桀骜不驯又无所顾忌的年轻人;他怕自己要是现在放弃了,人家就会把他看成是懦夫,于是他决定要一直攀爬上桥墩的石头上,直到听到人们的欢呼声为止,而不是听从他那群胆小的朋友的劝阻。
他其中一位朋友跑到村里头,把他危险的处境告诉了他父亲。剩下的人则四处寻求帮助,不一会儿工夫,就来了上百个人聚集在桥洞下,还有的挤在桥上,屏住呼吸,来观看那惊心动魄的一幕。这可怜的孩子一下子就辨认出了他父亲的声音,他父亲正声嘶力竭地喊着:“威廉!威廉!别往下看!你妈妈、亨利,还有哈利亚特都在为你祈祷呢!别往下看!眼睛往上看!”
男孩没有往下看。他的眼睛紧盯着天空的方向,年轻的心一心想着上帝是那里的主宰。他再一次抓起刀子,又刻下一笔,又攀爬了一步,他本来已经离着地面几百英尺,这样地面上的人们就更加难以帮他了。
太阳已经快要下山了。人们把身子探出桥,手里抓着绳子。但在那最长的绳子能够得到这男孩之前,他还得再刻上五十刀!再过两分钟,一切就结束了!那刀子已经被磨损得只剩下半寸的样子了,而男孩子开始头昏目眩起来。他最后的希望就是即使死去也要完成自己的心愿,而他的生命就完全系在他要刻的下一笔了。那一笔将是他的最后一笔。
当最后一笔刻完的时候,他的刀——他那恪尽职守的刀子——从他那已经毫无感觉的手中掉落了下来,一路滚落下峭壁,落在了他母亲的脚边!油然而生的绝望情绪马上在下面的人群中蔓延开来,但所有人都鸦雀无声,一动不动。在三百英尺的高度,那热忱投入的男孩已经绝望的心升华了起来,他闭上眼睛等待着上帝的
召唤。
啊!——一声喊叫从头顶传来!有个人把身子横亘在桥上,抓住了男孩的头和肩膀。说时迟那时快,那带套索的绳子一下子就够到了往下坠的男孩。大家都屏住呼吸。昏昏沉沉的男孩使出吃奶的力气,把胳膊套进了绳套里。
……
前言/序言
《英国语文》原名《皇家读本》(The Royal Readers),是20世纪前后由英国著名的教材出版公司托马斯-尼尔森公司编写出版的一套小学语文教材。这套教材共分为六册,分别对应西方英语国家小学一至六年级的语文教学。这套书出版后,在西方英语国家的学校被广泛使用。根据这套书原编者的初衷,是为了引导孩子们对他们所阅读的作品产生真正的兴趣,并通过阅读提升他们的能力,最终将阅读所获得的能力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可以说,这是一套以兴趣为引导、学以致用的教材。
这套书的编写体例非常严谨,一至四册教材的每篇文章后面基本都有课后提问、拼读训练、书写练习等内容,从第五册开始,又增加了单词解释,使学生通过阅读增加词汇量,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文章的印象。
在选文内容上,这套书由浅入深,每一册对应不同年龄段的读者,选文也从简单的儿歌、短文、常用句型开始,逐渐提升为篇幅稍长的作品,再进阶到中长篇的经典著作。从难易程度来看,这套书前三册内容简单浅显,文字朴素简洁,比较适合国内中低年级小学生阅读;后三部分的内容相对繁复深奥,开始有侧重性,有的笔法精妙、描写细腻,有的文风犀利、寓意深刻,比较适合高年级小学生和中学生阅读。总之,这套书的选文内容丰富,从其所选文章涉及的体裁来看,包括了故事、童话、传记、诗歌等;题材涉及旅游、历险、历史、自然、科学等。这些选文体现了英国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和西方国家的道德价值观念,让小读者们在提高文学修养的同时,也可以开阔自己的视野。
这套书的最大特色在于它所包含的内容非常贴近生活,能让小读者们觉得书中讲述的事情就发生在他们身边。而且,这套书所选的文章除了颂扬真、善、美之外,并没有回避生活中的艰难与困苦,突出了困境之下个人的坚守与成长。这样的文章往往更容易引起心灵的共鸣,也将对小读者们的人生观起到正面积极的作用。
我们衷心希望通过这套书的出版,让中国的读者朋友学习地道标准的英语,打开通往世界的心灵之窗;同时还能获得文学知识、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多方面的提升。
如果您在阅读中发现有疑问或错误之处,请不吝指正,以便我们更加完善这套书的编写。
《环球视野:跨文化交流与当代世界研究》 图书简介 导言:在多元交汇中塑造未来 《环球视野:跨文化交流与当代世界研究》是一部深刻剖析全球化时代复杂性与机遇的综合性学术著作。本书旨在超越传统的国界与文化藩篱,为读者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以理解当代世界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动态。我们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互联时代,信息的瞬息万变和不同文明间的深度碰撞,既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潜力,也催生了新的挑战与张力。本书正是立足于此背景,致力于构建一座沟通不同知识体系与思维模式的桥梁。 本书的理论基础植根于批判地理学、后殖民研究以及全球治理理论。我们坚信,对当代世界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对权力结构、历史遗产以及文化表述的审慎考察之上。本书并非仅仅罗列事实,而是引导读者深入探究现象背后的驱动力,培养一种批判性的“全球素养”。 第一部分:全球化叙事的重构 第一章:技术、媒介与数字鸿沟的再定义 本章聚焦于信息技术的爆炸性发展如何重塑了全球叙事的主导权和传播方式。我们分析了社交媒体平台在意识形态动员、社会运动组织以及“信息茧房”效应中的双重作用。研究深入探讨了全球南方国家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面临的结构性挑战,以及技术进步如何可能加剧而非弥合现有的数字鸿沟。特别地,本章对“算法治理”的伦理困境进行了批判性审视,探讨了数据主权与个人隐私在全球资本流动中的博弈。 第二章:经济地缘政治的新版图 全球经济秩序正经历自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来最深刻的调整。本章详细梳理了以“一带一路”倡议、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为代表的新型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的崛起。我们剖析了全球供应链的重组——从“效率优先”转向“韧性优先”的转变——及其对国家安全和产业政策的影响。通过对国际金融机构角色变化的考察,本章揭示了“去美元化”的论辩与新兴经济体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权力博弈。这部分内容强调了经济逻辑与国家战略意图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 第三章:身份政治与全球公民的困境 身份政治是当代社会张力的核心议题之一。本章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视角,探讨了民族主义、原住民权利运动以及气候正义运动的兴起。我们区别了基于地域和血缘的传统民族主义与一种更具包容性的“协商型公民身份”的构建尝试。通过对跨国移民群体的案例研究,本书探讨了“家园”概念在流散社群中的动态演变,以及文化认同如何在全球化的压力下被不断协商、重塑乃至激化。 第二部分:文明对话与冲突的场域 第四章:后殖民语境下的知识生产 知识的中心性地位不容忽视。本章批判性地考察了西方学术传统对全球知识体系的长期主导地位,并探讨了“去殖民化知识”运动的必要性与实践路径。我们分析了非西方哲学、历史观和艺术形式如何通过当代学术话语获得新的阐释空间。重点案例包括非洲哲学中的“Ubuntu”概念在当代伦理学中的应用,以及拉丁美洲的“解放神学”对社会变革的持续影响。本章力求展现知识生产的多中心性趋势。 第五章:宗教的世俗化与神圣性的回归 全球化进程并未带来预期的世俗化终结,反而常常激发了基于宗教身份的集体行动。本章深入比较了不同宗教传统在当代政治剧场中的角色——从伊斯兰教在不同政体中的适应性,到基督教福音派在北美政治中的影响力。我们审慎区分了“虔诚的信仰实践”与“政治化的宗教运动”,并分析了宗教极端主义如何利用全球网络进行招募和宣传。本书强调,理解宗教在公共领域的作用,是把握当代冲突根源的关键。 第六章:全球环境治理的伦理困境 气候变化是超越所有国界的共同挑战,但应对策略却充满着不平等和伦理冲突。本章探讨了从《京都议定书》到《巴黎协定》的演变历程,揭示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上的持续争议。研究聚焦于环境难民(Climate Refugees)这一新兴的法律和人道主义范畴,并分析了原住民社区在生态保护和资源开采冲突中的独特立场,强调了环境正义与社会公平的内在关联。 第三部分:全球治理的未来路径 第七章:多边主义的危机与重塑 当前,传统的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正面临效率低下和合法性危机的双重挑战。本章深入分析了“非国家行为体”(如跨国企业、非政府组织、技术巨头)在塑造国际规范中的日益增长的影响力。我们探讨了“G20”等新型治理平台的崛起,及其对传统权力结构的冲击。本书提出,未来的全球治理需要一个更具包容性、更灵活的混合模式,以应对复杂的全球风险。 第八章:文化软实力与国家形象构建 文化外交已成为现代国家战略工具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通过对韩国“韩流”(Hallyu)、德国的文化机构网络以及中国的孔子学院等案例的比较研究,分析了“软实力”的运作机制、衡量标准及其局限性。我们探讨了文化输出如何影响受众的认知,以及文化产品在跨文化传播中被误读或“在地化”(Glocalization)的复杂过程。结论指出,真正的软实力植根于国内的政治透明度和对普世价值的承诺。 第九章:迈向理解的未来:批判性思维与全球公民教育 本书的结论部分旨在提供一套行动纲领。我们认为,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复杂性,教育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本章倡导一种融合了跨学科训练、历史意识和移情能力的全球公民教育模式。核心在于培养读者对自身文化偏见的自觉反思,以及对差异的尊重和积极参与全球对话的意愿。本书期冀每一位读者都能成为一个审慎的、知情的、积极的全球行动者。 结语:复杂世界的导航指南 《环球视野》是一本为严肃的学者、政策制定者、高级学生以及任何渴望深入理解当代世界运作规律的公众而准备的参考书。它摒弃了简单的二元对立,以细致的文本分析和严谨的实证研究,引导读者穿越意识形态的迷雾,直抵全球性议题的核心。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更具深度和细致入微的“地图”,而非一张简化的指示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