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流免疫分析

侧流免疫分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拉斐尔·王(R.C.Wong) 等 编,孙远明 等 译
图书标签:
  • 免疫分析
  • 侧流分析
  • 生物传感器
  • 诊断试剂
  • POCT
  • 免疫化学
  • 临床检验
  • 快速检测
  • 生物医学工程
  • 分析化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37263
版次:31
商品编码:1213810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2
字数:22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侧流免疫分析技术以其简单快速且结果准确率高而得到广泛的认可。《侧流免疫分析》详细论述了侧流免疫分析技术的发展演变,从检测流程所涉及的材料、设备等方面进行讨论,并介绍了检测平台的生产过程,还对一些常见问题进行了探讨。此外,《侧流免疫分析》还对侧流免疫分析技术的市场前景进行了介绍和预测。

目录

序言
1 侧流免疫分析进展 1
1.1 引言:基于膜的即时免疫分析的历史 1
1.2 侧流免疫分析试纸条的构造原理 2
1.3 侧流免疫分析技术的实用性:优势和问题 4
1.4 开发和制造侧流免疫试纸条常用的材料与工艺 6
1.4.1 试纸条组分 7
1.4.2 加工方法 13
1.5 提高侧流免疫试纸条的效用和性能:新技术的开发趋势 13
1.5.1 基于核心检测技术的性能改进 14
1.5.2 设计的演变 16
1.5.3 侧流免疫分析的读数仪 18
1.5.4 新一代试纸条的新型标记物和读数系统 21
1.6 侧流即时检测产品的新应用 22
1.6.1 核酸的即时检测 22
1.6.2 蛋白质组学、治疗监测/治疗组学 23
1.6.3 传染病和慢性病 23
1.6.4 非人体的应用 24
1.7 结论 24
参考文献 25
2 侧流免疫分析市场趋势 27
2.1 引言 27
2.2 市场规模与趋势 28
2.2.1 侧流细分市场 28
2.2.2 市场布局 29
2.2.3 兽医学中的侧流检测 30
2.2.4 食品和饮料行业的侧流检测 31
2.2.5 制药工业的侧流检测 32
2.2.6 用于环境整治和水体检测的侧流检测 32
2.2.7 临床诊断中的侧流检测 33
2.3 未来前景 38
参考文献 39
3 侧流免疫层析试纸条组装的材料平台 40
3.1 引言 40
3.2 试纸条中材料的选择和安装 40
3.2.1 基板 40
3.2.2 背衬形式 41
3.2.3 诊断级黏合剂 42
3.2.4 衬垫 42
3.2.5 部件装配与合同制造 43
3.2.6 封面胶带 44
3.2.7 组装和层压 44
3.3 结论 45
4 抗体:强健侧流免疫分析的关键 46
4.1 引言 46
4.2 抗体的商业来源 47
4.3 抗体的筛选 48
4.4 动物物种的选择 50
4.5 抗体的纯化 52
4.5.1 抗体的亲和纯化 52
4.5.2 抗体的交叉吸收 53
4.6 可用来预测的方法 54
4.7 质量控制 55
4.8 结论 56
参考文献 57
5 胶体金和其他侧流免疫分析标记物 60
5.1 引言 60
5.2 脂质体 61
5.3 胶体碳 61
5.4 胶体金 62
5.4.1 胶体金的制备 63
5.4.2 胶体金结合物的制备 64
5.4.3 银增强胶体金 66
5.5 荧光探针 66
5.6 量子点 67
5.7 上转换磷光颗粒 68
5.8 生物发光标记 69
5.8.1 发光氧通道免疫分析法 70
5.8.2 发光测定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 70
5.9 酶标记 70
5.10 顺磁性颗粒 71
5.11 乳胶颗粒 72
参考文献 72
6 从技术角度论述用于侧流免疫分析的硝酸纤维素膜 76
6.1 引言 76
6.2 发展历史 76
6.3 膜的制备 77
6.3.1 原材料 77
6.3.2 膜铸造 78
6.4 膜测试 78
6.4.1 抽样方案 78
6.4.2 毛细流动时间 79
6.4.3 膜厚度 79
6.4.4 视觉质量 80
6.5 膜性能 80
6.5.1 蛋白结合 80
6.5.2 封闭 81
6.5.3 膜处理 81
6.5.4 膜存储 82
6.6 流动特性 82
6.6.1 多孔垫 82
6.6.2 膜流动 84
6.6.3 条带宽度 87
6.6.4 塑料壳设计 88
6.6.5 粒子流动 89
6.7 最终评论 89
6.8 总结 90
参考文献 90
7 FUSION 5:侧流免疫分析检测的新平台 92
7.1 引言 92
7.2 FUSION 5与传统侧流分析试纸的比较 92
7.2.1 材料的兼容性问题 93
7.2.2 接触问题 93
7.2.3 不良的材料特性 94
7.3 FUSION 5在侧流免疫分析系统中的性能 95
7.3.1 作为血液分离器的FUSION 5 95
7.3.2 作为结合物释放垫的FUSION 5 96
7.3.3 作为反应膜的FUSION 5 98
7.3.4 何时使用不同类型的应用技术 100
7.4 FUSION 5故障排除 100
7.5 侧流免疫分析中FUSION 5的成本比较 101
7.5.1 生产传统的试纸条 101
7.5.2 生产FUSION 5试纸条 102
7.6 结论 103
附录:使用FUSION 5检测全血hCG的步骤 103
8 制造新一代高灵敏度和可重现的侧流免疫分析技术 104
8.1 引言 104
8.2 传统的侧流免疫试纸条制造工序 106
8.2.1 侧流免疫试纸条的基本生产过程 106
8.3 侧流免疫分析的高通量制造工艺 113
8.3.1 叠层装配 113
8.3.2 最终设备组装 120
8.3.3 结论 121
8.4 下一代侧流免疫分析生产工具的要求 122
8.4.1 材料和新产品设计 122
8.4.2 新的生产工艺 123
8.5 结论 125
参考文献 125
9 用于侧流免疫分析的手持式和便携式读数仪 127
9.1 引言 127
9.2 总论 128
9.2.1 顾客的呼声 128
9.2.2 读数仪 128
9.3 读数仪设备系统 130
9.3.1 基于CCD的成像系统 130
9.3.2 扫描系统 131
9.3.3 其他系统 131
9.4 影响定量结果准确的因素 135
9.4.1 定位误差 135
9.4.2 离轴与共焦测定 136
9.4.3 样品的准确、充足和均匀光照 136
9.4.4 数值孔径、视野和灵敏度 137
9.4.5 校准曲线、分析物浓度和动态范围 137
9.4.6 其他因素 137
9.5 基于胶体金和荧光标记的便携式侧流免疫扫描读数仪 138
9.5.1 设计原理 138
9.5.2 ESE-Quant读数仪 139
9.6 基于胶体金和荧光标记物的用于侧流免疫检测的手持式扫描读数仪 142
9.6.1 读数设备的特性 143
9.6.2 荧光显微镜 147
9.7 用于磁性粒子检测的读数仪 148
9.8 总述 148
参考文献 148
10 现场药物筛选示范侧流免疫分析中定量、假阳性和假阴性问题 150
10.1 引言 150
10.2 药物筛选的背景信息 151
10.3 侧流免疫分析结果的统计分析 151
10.4 侧流免疫分析技术研发人员对临界值的阐释 152
10.5 影响侧流免疫设备测试结果的因素 154
10.5.1 制造问题 154
10.5.2 操作人员的失误 156
10.5.3 食物、补充剂和饮料的影响 158
10.5.4 环境因素 159
10.5.5 伪造样品 159
10.5.6 交叉反应 159
10.6 结论 163
参考文献 164
11 侧流免疫分析的市场营销和发展中的监管问题 166
11.1 引言 166
11.2 专利注意事项 166
11.3 行业特定监管要求 168
11.4 设计控制 169
11.5 商标 169
11.6 美国的产品许可 170
11.7 临床实验室改进修订豁免类别和非处方产品 171
11.8 CE标志 172
11.9 国际标准化组织认证 173
11.10 FDA设施检查 174
11.11 其他国家的要求 174
11.12 结论 175
参考文献 175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侧流免疫分析》的图书的简介,它专注于该领域的核心原理、技术发展、应用实践与未来趋势,旨在为相关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和学生提供全面深入的参考。 --- 图书简介:《侧流免疫分析:原理、技术与应用前沿》 本书聚焦于侧流免疫分析(Lateral Flow Immunoassay, LFIA)这一快速、便捷、高灵敏度的体外诊断技术,系统梳理了其从基础理论到前沿应用的完整知识体系。 侧流免疫分析技术自问世以来,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尤其在即时检验(Point-of-Care Testing, POCT)领域不可或缺的工具。本书旨在深入剖析LFIA的内在机制,详细阐述构成这一技术的关键要素,并全面展示其在生物医学、环境监测乃至食品安全等多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全书内容兼顾理论深度与操作实践,力求成为该领域专业人士案头的权威参考。 第一部分:侧流免疫分析的基础原理与结构解析 本部分是理解LFIA技术基石的关键。我们将从免疫学基础出发,为读者构建起侧流层析的基本框架。 1. 免疫学基础回顾与侧流机制 首先,本书简要回顾了免疫学中抗原-抗体结合的特异性与亲和力原理,这是LFIA得以实现诊断功效的生物学基础。随后,重点剖析了侧流层析的基本流动原理,即毛细管驱动力如何引导检测样本流经固态膜,驱动抗原或分析物与固定化试剂发生反应。 2. 侧流试纸卡的结构与功能单元 详细解析了标准侧流试纸卡的关键组成部分: 吸样垫(Sample Pad): 探讨了其材料选择(如玻璃纤维、硝酸纤维素)对样本预处理、铺展速度和兼容性的影响。 试剂释放垫(Reagent Pad): 深入分析了胶体金、荧光微球等标记物与捕获抗体偶联的技术细节,以及这些偶联物在干燥状态下如何保持活性,并在样本流过时快速释放与分析物结合。 膜层(Nitrocellulose Membrane, NC Membrane): 这是侧流分析的核心载体。本书详细比较了不同孔径和表面性质的NC膜对流速、分辨率和检测限的影响。 检测线(Test Line, TL)与质控线(Control Line, CL): 阐明了捕获抗体或特异性配体在检测线上的固定化技术(如点样、喷墨打印),并讨论了质控线在验证层析过程有效性中的不可替代性。 吸收垫(Absorbent Pad): 分析了其在建立稳定毛细作用和控制整体层析时间中的作用。 3. 信号放大与检测系统 本书对各种显色和信号增强技术进行了系统性梳理: 经典比色法: 侧重于胶体金、胶体硒、氧化物等无机纳米颗粒在可见光下的显色机理。 非金标记技术: 深入探讨了荧光微球、量子点、超顺磁性微粒等用于提高灵敏度的方法,以及如何与配套的光学读取设备结合。 第二部分:关键技术要素的优化与控制 LFIA的性能高度依赖于其关键组件的精确制备和优化。本部分着重于技术细节的打磨。 1. 标记物的制备与偶联优化 详细介绍了高稳定性、高标记率的纳米颗粒制备方法(如尺寸均一的胶体金制备)。重点阐述了偶联反应的化学原理(如布朗斯特偶联、硫醇还原法),以及如何通过优化缓冲液pH值、离子强度和表面修饰剂,确保标记物与抗体结合后仍保持良好的稳定性和活性。 2. 抗体选择与固定化策略 分析了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在LFIA中的应用选择标准。针对检测线和释放垫的抗体,讲解了如何通过优化包被浓度、干燥条件(如冷冻干燥、真空干燥)来最大化捕获效率和批次间一致性。 3. 流速与层析动力学控制 流速是决定检测时间、反应充分性和检测限的关键因素。本书探讨了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的膜类型(决定孔径分布)和调节样本预处理液的渗透性,实现对层析流速的精准控制,确保分析物有足够的时间与试剂结合。 第三部分:从定性到定量:先进的检测模式与设备集成 随着技术进步,LFIA正从传统的定性快速检测(如早孕试纸)向高精度的定量分析迈进。 1. 定量侧流免疫分析(QLFIA) 详细介绍了实现定量的关键技术路径: 双抗原夹心法与竞争抑制法: 阐明了这两种基本模式在不同分析物(如大分子抗原与小分子半抗原)中的应用原理。 反射式光密度测量: 探讨了如何使用高精度光电传感器对检测线的颜色强度进行数字化读取,以及如何通过标准曲线进行信号校准。 2. 数字化与POCT设备的集成 本书对LFIA与现代电子设备的结合进行了深入剖析: 微流控技术的融合: 探讨了如何将微流控通道技术集成到侧流装置中,实现样本的精准分配、稀释与混合,以提高自动化程度和分析的复现性。 便携式读数仪的设计与应用: 分析了基于智能手机或专用掌上设备的读数仪如何通过图像识别算法和色彩校准机制,提供快速、客观的定量结果。 第四部分:应用领域与未来发展趋势 LFIA因其独特的优势,已渗透到多个高需求领域。 1. 临床医学中的广泛应用 深入分析了LFIA在传染病(如流感、新冠病毒抗原检测)、心肌标志物、激素水平快速筛查、药物滥用检测等临床场景中的实操案例,讨论了其在基层医疗和偏远地区诊断中的关键作用。 2. 环境与食品安全监测 展示了LFIA在水质污染物(如重金属离子、有机农药残留)和食品致病菌、过敏原快速筛查中的应用,强调了其“现场、快速、低成本”的优势。 3. 未来展望:技术融合与性能提升 展望了LFIA领域的前沿发展方向: 新型纳米材料的应用: 探讨了碳纳米管、分子印迹聚合物等新型材料在信号增强和生物识别层面的潜力。 多重分析(Multiplexing): 介绍了如何通过空间分离、不同颜色标记物或不同捕获抗体组,实现对一个样本中多种目标物的同时检测,以提高信息获取效率。 智能化与物联网集成: 讨论了如何通过云端数据上传和实时反馈系统,将POCT结果与区域流行病学数据网络化连接。 本书结构严谨,论述详实,不仅为侧流免疫分析的初学者提供了清晰的入门指南,也为资深研究人员提供了优化实验、解决疑难问题的深入参考。通过全面覆盖原理、技术、应用和前沿趋势,本书致力于推动侧流免疫分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普及。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侧流免疫分析》真是让我耳目一新!我一直对医学检测技术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能够快速、便捷地得出结果的方法。这本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侧流免疫分析的原理和应用。我特别喜欢它对于“侧流”这一概念的详细解释,不仅仅是文字上的描述,还辅以大量的图示,让整个过程的流动性和反应机理变得生动形象。读完第一部分,我才真正理解了为什么这种技术能够如此普及,从家用的验孕棒到医院里急诊科的各种快速诊断试剂,背后都有着如此精巧的设计和科学的支撑。作者在讲解过程中,并没有回避其中的技术细节,比如各种试剂的配方、抗体的选择、金纳米粒子的标记等等,但同时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阐释,使得我这样一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跟着思路走,并且时不时产生“原来是这样!”的顿悟。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不仅是理论的科普,更是实践的引导。作者在介绍原理的同时,还会穿插一些实际的应用案例,比如如何解读结果,常见的干扰因素,以及不同类型试剂盒的优缺点。这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在主动地学习和思考。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正是对疾病诊断方法感到迷茫的时候,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雪中送炭。它非常系统地介绍了侧流免疫分析在临床诊断中的具体应用,让我对这个领域有了更宏观和深入的认识。书中对不同疾病的诊断流程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比如传染病、心血管疾病、肿瘤标志物检测等,每一个环节都介绍得非常到位。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传染病快速检测的部分,作者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侧流免疫分析来快速筛查流感、新冠病毒等,这对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控制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同时,书中也探讨了侧流免疫分析在不同场景下的优势与局限性,比如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应用、在家庭自测中的便捷性,以及在专业实验室中作为辅助手段的价值。这种辩证的分析让我对技术的理解更加全面,也避免了盲目地神化或贬低。此外,作者在书中还探讨了未来侧流免疫分析的发展趋势,比如微流控技术与侧流免疫分析的结合,以及人工智能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这些前瞻性的讨论,让我对这项技术未来的发展充满了期待。

评分

《侧流免疫分析》这本书,从一个非常独特的角度,让我对现有的一些科学技术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关于“是什么”,更多的是关于“如何做到”。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创新”和“发展”的探讨,作者在分析现有技术的同时,也对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比如,在提升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方面,作者探讨了如何通过改进纳米材料、优化抗体设计来克服现有方法的瓶颈。同时,书中也提到了如何通过多指标检测、联合分析等方式,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信息量。这种对未来发展的洞察,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前瞻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行文中那种严谨又不失活泼的风格,既有科学的深度,又不乏人文的关怀。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整个免疫分析领域都有了一种更深刻的理解,也对未来科技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评分

最近读完《侧流免疫分析》这本书,感觉自己像是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以为医学诊断都是那些复杂、耗时的大型仪器,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简单、快速、高效。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即时诊断”(Point-of-care testing, POCT)的介绍,以及侧流免疫分析在其中的核心地位。作者详细描述了这种技术如何在偏远地区、应急响应、甚至家庭环境中发挥作用,让诊断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使用者友好性”的讨论,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就非常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很多复杂的概念,作者都通过类比、生动的故事或者场景化的描述来解释,让我感觉自己就像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聊天,而不是在啃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书中列举的很多实际应用案例,比如在宠物健康监测、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也让我看到了这项技术更广阔的潜力,远不止于人类医疗。

评分

作为一个对生物医学工程充满热情的学生,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化我理解的书籍。《侧流免疫分析》无疑达到了我的期望。它不仅仅是描述性的,更是在解释“为什么”和“如何做”。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部分的论述。作者非常细致地讲解了如何设计一个高效的侧流免疫分析检测卡,包括选择合适的抗体、优化反应条件、以及如何评估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对于每一个参数的选择,都给出了详细的理由和依据。在数据分析方面,书中不仅介绍了基本的统计学方法,还探讨了如何通过各种图表来直观地展示实验结果,并从中得出有意义的结论。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进行科研实践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宝贵的指导。读完这一部分,我感觉自己对整个实验过程的掌控力大大增强,不再是简单地按照步骤操作,而是能够理解每一步背后的科学原理,并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