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工程力学(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是根据近几年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特点,并按照实用、优化、提高的原则编写的。
  《工程力学(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在内容的选排上,既充分吸收了高职教育力学课程改革的成果,又渗透了作者长期教学积累的经验与体会。
  《工程力学(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共分静力学、材料力学、运动力学三篇。介绍了工程力学中的主要基本理论,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体系对基本理论作了比较详尽的论述,同时,简化公式推导,并引入大量工程实例,着力体现“高等性”与“职业性”的高职教育特色,努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工程力学(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可作为高等职业院校、高等专科院校、成人高校及本科院校举办的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类与近机械类专业的教材。     
内页插图
          目录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绪论
第一篇 静力学
引言
第一章 静力学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力的概念
第二节 力对点之矩
第三节 力偶
第四节 力的平移定理
第五节 约束与约束力
第六节 受力图与受力分析
思考题
习题
第二章 平面力系
第一节 平面任意力系的简化
第二节 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方程及其应用
第三节 物体系统的平衡静定与静不定的概念
第四节 考虑摩擦时的平衡问题
思考题
习题
第三章 空间力系和重心
第一节 力在空间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
第二节 力对轴之矩
第三节 空间力系的平衡方程
第四节 轮轴类零件平衡问题的平面解法
第五节 重心
思考题
习题
第二篇 材料力学
引言
第四章 轴向拉伸与压缩
第一节 轴向拉伸与压缩的概念
第二节 轴向拉伸与压缩时横截面上的内力——轴力
第三节 轴向拉伸与压缩时横截面上的应力
第四节 轴向拉伸与压缩时的变形胡克定律
第五节 材料在拉伸与压缩时的力学性能
第六节 轴向拉伸与压缩时杆件的强度计算
第七节 应力集中的概念
第八节 拉伸、压缩静不定问题简介
思考题
习题
第五章 剪切
第一节 剪切与挤压的概念
第二节 剪切与挤压的实用计算
第三节 剪切胡克定律
思考题
习题
第六章 圆轴的扭转
第一节 圆轴扭转的概念
第二节 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内力
第三节 圆轴扭转时的应力与变形
第四节 圆轴扭转时的强度和刚度计算
思考题
习题
第七章 直梁的弯曲
第一节 直梁弯曲的概念
第二节 梁弯曲时横截面上的内力——剪力和弯矩
第三节 剪力、弯矩方程与剪力、弯矩图
第四节 梁弯曲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第五节 梁弯曲时的强度计算
第八章 组合变形的强度计算
第一节 拉伸(压缩)与弯曲组合变形的强度计算
第二节 弯曲与扭转组合变形的强度计算
思考题
习题
第九章 压杆稳定
第一节 压杆稳定的概念
第二节 细长压杆的临界载荷
第三节 欧拉公式的适用范围与经验公式
第四节 压杆的稳定性设计
第五节 提高压杆稳定性的措施
思考题
习题
第十章 动载荷与交变应力
第一节 动载荷
第二节 交变应力
思考题
习题
第三篇 运动力学
引言
第十一章 运动学
第一节 点的运动学
第二节 刚体运动学
第三节 刚体的平面运动
思考题
习题
第十二章 动力学
第一节 质点动力学
第二节 刚体动力学
第三节 动静法
思考题
习题
第十三章 动能定理
第一节 功和功率
第二节 动能定理
思考题
习题
附录
附录A 型钢规格表
附录B 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在第1版的基础上,根据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的编写精神和《高职高专机械类专业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进行修订而成的。
  本书在修订过程中,吸收了近几年使用本教材的同行们提出的各种意见和建议,同时,更注重了教材服务于专业建设的编写思想。只有专业建设搞好了,才能不断地培养出各行各业生产所需的“素质好、能力强、知识多”的专业人才,才能有力地支撑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根据近几年来高职教育改革的情况,编者对第1版的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和提高,以便更有利于教和学。本书的适用范围仍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机械类与近机类专业。
  本书由吴建生主编,参加修订编写的老师还有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吉梅、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卢其宜、上海电机学院卢小平、浙江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吴跃芳、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于苏明、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沈明南、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胡芳、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阚萍。
  本书由张秉荣教授及高国元高级工程师主审。二位专家认真细致地审阅了全书,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在此谨致以深切谢意。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修订编写过程中难免出现谬误与疏漏,热诚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本教材配有电子教案,可登录机械工业出版社教材服务网www.cmpedu.com下载,或发电子邮件至cmpgaozhi@sina.com索取。咨询电话:010-88379375。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与《工程力学(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无关的、内容详实的图书简介:  ---   璀璨的星河边缘:宇宙学前沿探索与未来展望   导言:超越视界的追问  自古以来,人类对头顶星空的凝视从未停止,它激发了最深层次的哲学思考与最尖端的科学探索。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宇宙的终极命运是什么?这些宏大的问题构成了现代宇宙学的核心驱动力。本书并非着眼于经典的宏观力学原理或材料的受力分析,而是将读者的视野提升至宇宙尺度的尺度,深入探讨当前宇宙学研究中最活跃、最引人入胜的前沿领域。  《璀璨的星河边缘:宇宙学前沿探索与未来展望》是一部面向具有一定科学素养的爱好者、高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旨在系统梳理和阐释当代宇宙学最新观测成果与理论模型的专著。本书力求在保持科学严谨性的同时,以清晰流畅的叙事风格,勾勒出人类认知宇宙边界的壮丽图景。   第一部分:宇宙的基石——标准模型及其挑战  本书的开篇部分将对当前描述宇宙演化的“Lambda-CDM”(ΛCDM)标准模型进行细致入微的解析。这一模型是基于广义相对论、热大爆炸理论、以及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引入而建立的。  第一章:热大爆炸的回响  本章详细回顾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的发现及其物理意义,阐释了早期宇宙的核合成过程(BBN),并分析了宇宙膨胀的历史阶段。我们将探讨标准模型如何成功解释了哈勃膨胀、元素丰度等关键观测证据。重点分析了普朗克(Planck)卫星等最新数据对CMB各项异向性参数的精细约束。  第二章:暗物质的幽灵  暗物质作为构成宇宙物质总量约85%的隐形组分,是理解星系形成和宇宙大尺度结构的关键。本章将全面梳理支撑暗物质存在的观测证据,包括星系旋转曲线、引力透镜效应、以及星系团的动力学分析。随后,我们将深入探讨目前主流的暗物质候选粒子模型,如弱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WIMP)、轴子(Axion)等,并详细介绍地面和空间探测项目(如LZ、ADMX)的实验原理与最新进展。  第三章:暗能量的推手  暗能量是驱动宇宙加速膨胀的神秘力量,它占据了宇宙总能量密度的近70%。本章着重分析了基于Ia型超新星观测(发现加速膨胀的里程碑性工作)和重子声学振荡(BAO)数据对暗能量状态方程的限制。本书将批判性地审视Λ(宇宙学常数)的局限性,并介绍替代性的动力学暗能量模型(如Quintessence,第五种元素)及其在未来观测中的检验潜力。   第二部分:结构形成与宇宙网的演化  宇宙并非均匀分布的,星系、星系团和空洞构成了复杂而美丽的宇宙网。本部分将聚焦于这些结构的起源与演化历史。  第四章:从量子涨起到大尺度结构  本章阐释了暴胀理论在解决早期宇宙视界问题和磁单极子问题中的核心作用,特别是量子涨落如何被拉伸并成为后续结构形成的原初密度扰动。我们将使用林德布拉德-皮尔斯方程和N-体模拟来展示暗物质晕如何吸积并形成星系团的层次结构。  第五章:星系的多样性与演化路径  本书将超越对普通螺旋星系的描述,深入探讨椭圆星系、不规则星系以及极端天体(如射电星系和活动星系核,AGN)的形成机制。特别关注星系并合、恒星形成率(SFR)历史、以及超大质量黑洞(SMBH)在星系演化中的反馈作用。  第六章:引力波天文学的新窗口  引力波的探测,特别是LIGO/Virgo/KAGRA等探测器对黑洞和中子星并合事件的捕捉,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不受电磁辐射限制的观测宇宙的手段。本章将详细介绍引力波信号的产生机制、参数估计方法,并探讨如何利用这些事件来独立测量哈勃常数(“标准警笛”)。   第三部分:前沿理论与未解之谜  宇宙学研究正处于范式转换的边缘,标准模型已展现出自身的张力,许多理论物理的前沿思想正试图填补这些空白。  第七章:量子引力与宇宙的开端  探讨当前试图统一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努力,如弦理论、圈量子引力等,以及它们对宇宙创生(奇点问题)的潜在修正。本章也将讨论“循环宇宙”或“反弹宇宙”等替代大爆炸模型的理论框架。  第八章:精细结构与“张力”问题  本书将聚焦于当前观测数据中出现的显著矛盾,特别是不同观测方法对哈勃常数(H0)的测量值之间存在的显著“张力”。我们将分析这些差异可能指向的新物理(如早期宇宙中额外粒子的存在)或系统误差。同时,也会讨论对暗物质/暗能量模型的更精细检验,例如寻找偏离ΛCDM模型的迹象。  第九章:穿越视界:未来望远镜与实验  展望未来十年至二十年内将主导宇宙学研究的重大项目,包括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JWST)对早期星系形成的深入观测、欧几里得(Euclid)空间任务对弱引力透镜效应的精确测量、以及下一代地面望远镜(如LSST/Vera C. Rubin Observatory)对时域天文学和结构形成的巨大贡献。   结论:宇宙学的下一站  本书的结尾部分将总结当前宇宙学研究的成就,并提出未来数十年内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它强调了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理论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实验物理学家必须紧密协作,才能最终揭示宇宙的真实面貌。本书旨在激励读者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和无尽的好奇心,继续关注这门日新月异的学科。  --- 目标读者群体: 物理学、天文学、工程学(对理论物理有兴趣)专业的高年级学生,科研人员,以及对宇宙学前沿知识有浓厚兴趣的科学爱好者。  关键词: 宇宙学、暗物质、暗能量、大爆炸模型、引力波、宇宙微波背景、结构形成、量子引力、前沿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