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化心灵的自我修复之书,曾影响千千万万关注心灵修持的人们。
★《次第花开》作者希阿荣博堪布的四十余位弟子,将自己的心灵感悟,与您赤诚分享。
★以寂静之道观照生活,洞穿烦恼,净化灵魂,一步步与更好的自己重逢。
★借他人的故事,点亮自己的人生。作者来自社会各个行业和阶层,演艺明星、企业家、公司职员等,丰富的身份差异,使得全书的内容立体而多彩。
本书是《次第花开》一书的作者希阿荣博堪布的弟子们所写的心路历程、修行体悟和生活小品,从菩提洲网站“佛子心语”栏目十年来近400篇文章中精选而来。这些文章在正式出版前已经备受关注,影响了千千万万关注心灵修持的人们。
文章多为随笔和散文,通过每个作者自述的真实经历,散点透视地折射出现代生活中人们的种种执著和因之而起的痛苦,以及透过上师传授的寂静之道,一步步地与更好的自己重逢,尘尽光生的过程。
四十余位作者来自社会各个行业和阶层,其中不乏演艺明星、企业家、公司职员等。作者群丰富的身份差异,使得全书的内容立体而多彩——每个读者都能在这些五花八门的故事里照见自己,借他人的故事,点亮自己的人生。
扎西持林丛书目前主要包括两大系列:以“希阿荣博堪布”署名的书籍,和以“菩提洲”集体署名的书籍。
目前丛书已正式出版了希阿荣博堪布撰著的《次第花开》《寂静之道》《生命这出戏》《透过佛法看世界》,以及藏文版《雨中伞》五本著作。因为这些著作的启迪和指引,无数读者得以解脱烦恼困惑,重获心灵的安顿与自由。
“菩提洲”系列是记录堪布朝圣、传法和日常开示等内容的书籍,由弟子们集体创作。该系列首本图书《清凉山上》,记录了希阿荣博堪布朝礼五台山的行迹和开示等,出版以来迅速成为广大读者的珍藏。本书是该系列的第二本出版物。
目前,两大系列的新书均在陆续出版中。
一日一日,生活只是这样的擦肩而过,不可阻挡也无可挽留。佛陀教我们放下对这无常世间的常执,其实我们不想放下也在放下。这一生不就正在离我们而去么。因为执着,失去显得格外痛苦。
——希阿荣博堪布
空山灵雨
喇嘛钦!
此时此刻,请您了知我,示现您的慈悲。
请您加持我,让我铭记死亡;
请您加持我,让我坚固心志;
请您加持我,让我早日面见本心;
请您加持我,让我能够即身成佛;
请您加持我,让我能够救度一切有情。
当桃花如火如荼地喧闹在江南的城街时,春天的气息在峨眉山依然走得悄缓。在那林翠雾冷的氛围里,湍流的心河亦会不知不觉地流转得慢些。上师说:出家前,你去峨眉山呆一段日子吧。于是,我来到峨眉的息心所。学戒的时候,方知梵语之谓沙门,其一意即为“息心”。
抬眼望去,息心所的前壁刻着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小住的那段日子,我几乎每天早课都会诵一遍《普贤菩萨行愿品》的长行文。在长行文第九愿“随顺众生 ”的经文里,普贤菩萨说:“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何其广大与方便。
到达的第二天恰好是藏历莲花生大士的节日。去万年寺供灯前,我特意重读了《普贤上师言教》中“轮回过患”部分。人间的五十年是四天王天的一天,而四天王天的五百年却只是复活地狱五百年漫长寿数中短短的一天。这些简简单单的数字以前并没有好好思维,那一天读来却字字惊心:浮沉中的生死,苦长乐短,万般无奈。
特意地去供灯,是因为这一段时间也正是我哥哥今世极其苦痛的最后一个多月。去年的 9 月,望着父母在机场与我送别后一高一低相伴着离转而去的蹒跚背影,唏嘘之间,我庆幸出家后幸亏有哥哥陪伴他们。一个多月后,他却被确诊晚期肿瘤。
在异地听到这个消息,死亡的气味好似也到了鼻子底下。对我来说,哥哥代表着我生命中温暖而又所剩无几的亲情。我害怕哥哥的死,因为它意味着亲爱变成亡冢,拥有转至失去,熟悉化了陌路,遗憾无从弥补。走在南半球春光乍泄的小街上,想到哥哥是那么喜欢在明丽的公园里独坐,而这份闲适他可能再也不会拥有,我被突如其来的悲哀充塞得难以呼吸。心痛的瞬间,我问自己,到底什么是生,什么是死?我们通常想的那个生,是那有呼吸能触摸的;那个死,是不再有生息而渐渐腐去的。但是,生同死可不可以没有分别?让那生死无别的又是个什么?
为了哥哥的事打电话给师,不急不躁地说着,师却道:“你学佛也那么多年了,怎么还那么不平静?”当时的我没有听明白。
其实,在内心深处,我没有接受无常。虽然生死无常、因果轮回是一个佛教徒应该持有的最基本的信念,我执着今生的亲情与生命的延续远远超过对他们三世因果以及来世解脱的关注。一份亲情的消逝所留下的悲哀是要由生者来承受的,我们又常常在一个人要走的时候才想到他种种的好。我好不愿意面对这份失去和悔痛。站在哥哥五十来年的生命前,我只想把他拉住。
以后的几个月,在念经放生僧忏找药的忙碌间,我的心绪随着哥哥病情的时好时坏而飘荡。每一次发心放生、守戒、礼拜、念经后的回向,我都愿他能够转病危为安康,余生皈依佛门,来世往生极乐。一直在他临走前的最后几天,我仍然执着于希望他能够活下来,他会活下来。
听说哥哥最后的几个星期是在极其痛苦中度过的。由于腹水的缘故,他的肚子鼓胀到几乎如一个小人的高度。因为不能进食,人瘦得头脸均变了形,羸弱极细的五支团缩在一个不成比例的肚子周边,痛楚至极,凄哀莫言。每一次听到哥病情恶化的消息,我总是会动这样的念头:佛法到底有没有帮到哥哥?
就这样,我在峨眉山吃饭睡觉,诵经礼拜;疑惑着,悲哀着,烦恼着,感恩着。 再缓慢的日子也留不住那些零碎的念头,而他们又像那山里的雨,来猛的时候可以急打窗棂;回头看时,却又似开晴后被太阳晒白了的庭院,找不到一丝雨的痕迹。生死是否也是这样,又有又没有?有的是什么,没有的又是什么?
哥哥最后的几天里,我有种不祥的预感。一个晚上,我突然生起一念:面对哥哥的绝症,我是否错用了心?生死是否其实要从自己的心里了:不能了脱自心之生死,何以能期了得他人之生死?
哥哥很顾家。他曾说,临走前,他的心愿是一手拉着儿,一手拉着妻。在他真走的那一刻,儿子远在美国,妻子赶往家中取衣服,年迈的父母不忍去医院眼睁睁望着他走。病榻上的他两只手是空的。“郎如陌上尘,妾似堤边树。相见两悠扬,踪迹无寻处。”念念牵挂,依旧步步是空。
记得许地山先生写有一篇《爱的痛苦》的散文。“拉夫斯偏”是里面那个牛先生的真言,但我一直读到很末了,才看懂那原是英文“Love’s Pain”的音译,谓作“爱的苦痛”。譬如,牛先生常可以从他屋里的窗口望见邻家的女儿在院子里抱着幼小的弟弟晒太阳。女孩拉来拧去地对付着弟弟,渐渐地把他弄哭,却转而又温柔地拍着他说:“噢,噢,姐姐好爱你,好爱你!”慢慢地,男孩也就又欢笑起来。这样子,翻来覆去地。于是,牛先生不由得摇头:哎,拉夫斯偏。
那个弟弟,好似无数个我的哥哥,以及无数个我。那个姐姐,好似轮回这张很大很大的网。
这一年的夏天,哥哥死了,我出了家,嫂嫂去了美国,母亲则迎来了她第八十二个春秋。母亲终于买下了她与父亲日后的墓地,父亲却叹气说:“太早了!”
“普愿沉溺诸众生,
速往无量光佛刹。”
贝玛拉嫫
2014 年 1 月
这本小说真是让人欲罢不能,我一口气读完了。作者的文笔细腻入微,对人物心理的刻画简直是神来之笔。你仿佛能走进角色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尤其是在描绘主角面对困境时的挣扎与成长,那种真实感让人动容。故事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张弛有度,高潮迭起却又不会让人感到疲惫。那种潜藏在日常对话和场景描写下的深意,需要你细细品味。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像是重新经历了一段人生旅程。我特别喜欢作者对环境的描写,那种画面感极强,让人仿佛身临其境,那种氛围的营造功力非同一般。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的佳作,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看完之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一直在回味那些触动心灵的瞬间。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对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也是它最迷人的地方。它没有采用线性的时间推进方式,而是像一幅精美的拼图,将不同时间点、不同视角的片段巧妙地穿插在一起。初读时可能会有些许迷惘,但当你沉下心来,将这些碎片重新组合时,那种豁然开朗的体验是无与伦比的。作者的文字功底极其深厚,用词考究,句式变化多端,读起来充满了音乐性。尤其欣赏作者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方式,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人,每个人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挣扎的侧面。这种立体的人物塑造,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张力,让你不得不去思考“立场”与“真相”之间的界限。这本书绝对不是用来消磨时间的快餐读物,它更像是一场智力与情感的双重探险。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有一种古典的韵味与现代的疏离感奇妙地结合在一起。作者大量使用了意象和象征手法,使得故事的层次感一下子丰富了起来。很多场景的描绘,初看似乎只是景物描写,但细想之下,都暗含了角色的某种心境或是情节的某种暗示。这种“藏而不露”的写作手法,极大地考验了读者的悟性和耐心。这本书就像一坛老酒,初饮可能觉得平淡,但随着品味深入,那醇厚的后劲才会慢慢散发出来,让你回味无穷。我喜欢作者对细节的偏执,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物件、一段不重要的对话,到最后都会成为解开谜团或推动情感爆发的关键线索。这是一部需要“慢下来”去阅读的作品,如果你习惯了快速浏览,可能会错过它最精华的部分。它要求你全身心地投入,去感受那种文字构建出来的、独一无二的文学世界。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有一种被深深治愈的感觉。它不像那种情节跌宕起伏的商业小说,更多的是一种温润如玉的叙事风格。作者似乎很擅长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情感瞬间,然后用极其精准的词语将其定格。书中的情感表达含蓄而又饱满,没有歇斯底里的大喊大叫,但那种不动声色的深情,却比任何激烈的表白都来得有力量。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因为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交流、一句未尽之言而停下来,反复琢磨其中的意味。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私密和个人化的,它要求读者付出专注和耐心,但回报是丰厚的——你会从中找到对“美”和“真”的重新定义。它没有给我提供一个逃离现实的幻想世界,反而让我更清醒地认识到,生活中的美好往往就隐藏在那些最不起眼的角落里,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和珍惜。
评分这本书的哲学意味很浓厚,它探讨了许多关于“选择”与“宿命”的宏大命题,但处理得非常巧妙,完全没有说教的意味。作者似乎很懂得如何将深刻的思考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之中,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被引导去审视自己的生命轨迹。我尤其被书中对于“时间流逝”的描绘所打动。那种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不是简单的伤感,而是一种对生命厚度的肯定。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一些决定,那些曾经认为微不足道的瞬间,其实都成为了塑造今天的关键节点。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合上书本,望向窗外,感受那种时间在流动、万物在变化的真实感。这本书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仅提供了一个故事,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让我对未来多了一份从容和敬畏。
评分国内藏传佛教法师的著作不多,值得一读。
评分书已收到,发货迅速,描述相符,正版新书,仔细研读。
评分看过一段际遇方知神奇,南無阿弥陀佛
评分书的质量很好,送货快速。今天雷阵雨,京东快递小哥顶着大雨也按时送到,只外包装淋湿了一点,雨实在太大。为他点赞!
评分徐云峰:读这本书,感觉就是跟丹真绒布大师的对话!文字质朴富有张力,内容温情饱含哲理。一篇篇精辟的短文,将我带近了大师,似乎与他一同感受修行成佛的经历,与他一起感触世事沧桑的趣味。书的开篇就写道:“感恩所有美好,做一个欢喜的人。”第一篇文章就是“我希望你欢喜”。通览全书,大师将欢喜、快乐的音符雀跃于纸上,用自己切身经历和深刻感悟,阐述什么是最美的生命,怎样才能让生命之花绽放的道理。让我感到主流@与普世价值的异曲同工;也让我感到只有让生命之河泛起快乐的浪花,才能滋润生命之花美丽绽放。快乐是人生宿命的必然需求。一个人从母体爬出的那一刻起,便要在未来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完成生命的全过程,当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生活要素的纷繁复杂和生命终归死亡的宿命,我们必须要有活下来的毅力和勇气,正是因为人的一生是从生而死的悲剧,所以快乐就显得弥足珍贵,也正因为快乐的稀缺和不可或缺,我们总是在祝亲人朋友新年快乐、生日快乐、工作快乐……有了快乐,人生就有了希望,充满了趣味,就能将悲剧人生活出喜剧色彩。如何获得快乐,这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通过丹真绒布《最美的生命》一书,能够找到获得快乐
评分想研究佛法,但佛法太深奥,买了这本书看看能否获得更好的了解。
评分死对于佛教来说,并不是一了百了的事件。如果生命是条大河,我们的人生也只是大河中间的一小段。有了佛法的世界观,我们看待自己的遭遇、得失,看待生与死,便多了一分平静和安心,多了一分清醒和觉悟,而少了一分焦虑和恐惧,少了一分痴迷和迷惘。
评分上师的书,经典。。上师的书。。堪称经典。。用心体会。。早登极乐。。开演解脱道迎极乐场。
评分书质量特别好,至少看上去摸上去是正品!内容更是不错,推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