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走捷径,拒绝“简化”的思想史大家
彼得·沃森是写作思想史的大家,向来以大格局的写作风格闻名。沃森着迷的历史,不是帝王将相征服与统治的历史,而是人类如何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历史。他的成名作《20世纪思想史》(将由译林社在2018年出版),2000年初版以来在西方知识界引起强烈反响,是一本涵盖了所有塑造和改变了20世纪的人物和理念的野心之作,被誉为从当代视角了解20世纪的*杰出作品。
在沃森那里,“简史”的写法似乎并不适用于书写人类智识的发展。在完成《20世纪思想史》之后,沃森又向前追溯,以一己之力梳理了人类从刀耕火种到微观物理的全部知识发展历程,写就了这本《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可谓是历史领域的一大壮举。
★ 独1无2的完备性与参考价值
本书上至直立行走和火的使用,下至粒子物理和精神分析,以兼收并蓄的写作囊括了人类思想到20世纪初为止的全部历程,结合本社将于2018年出版的《20世纪思想史》,可以说收录了人类有史以来已然确立影响力的所有重要思想,而且本书不仅仅回答了那些关乎人类命运的大思想和大问题,也关照了诸如公元前后的概念分别何时诞生等“小问题”,不仅具备百科全书的广博,也富有很大的趣味性。
★ 文理并重,中西合璧
本书不像许多哲学史或科学史那样,局限于自身的领域,而是通过“实验”和“灵魂”这两条同样重要的线索,回望了人类智力发展的历程。“实验”即科学与技术的进步,是人类对于世界的探索,而“灵魂”则是人文学科所掌管的领域,是人类亘古以来不断认识自身的尝试。这种文理并重的写法,令本书兼顾了这两个领域的思想大成,做到了对人类思想成就的真正梳理和记录。
本书还抛弃了西方作者普遍存在的欧洲中心观念,对东方思想,尤其对中国思想在历史关键时期所起的作用有所关照,比如古代发明、理学和“毛笔文化”,中国士大夫文人的性质和地位,都在书中有所涉及。与此同时,中国、印度、中东在现代落后于欧洲也是历史事实,作者对于欧洲在中世纪落后的情况下实现赶超的具体原因也做了详细分析,综合了许多前人的见解,提出了“欧洲”的观念。
★ 精彩译本,精美装帧
本书由译林出版社精心策划,请到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翻译系主任胡翠娥,经多年潜心翻译和打磨,以一己之力完成了这套近百万字的《思想史》翻译工作,不仅译文优美地道,而且对历史资料均有细致查证,保证了本书的专业性和可读性。
本书护封采用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巨匠拉斐尔的著名画作《雅典学院》,青金专色处理,以上下册对拼的形式,表现出人类思想史上百家争鸣的盛况。同时内封印暖金色,正文使用70克纯质纸,印刷精美,既适合阅读,也适合收藏。
这是一部煌煌百万言、面向普通读者的百科全书式巨著。纵览自人类直立行走与取火直至20世纪初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发展历程。
远古智人本是非洲一种毫不起眼的灵长类动物,究竟是什么样的因素令他们扩散至整个地球,甚至踏上探索外太空的征程?又是什么样的发展使他们反思人类给地球带来的破坏,进而采取一种有良知的生活方式?沃森以发人深省的笔法讲述人类何以成为今日的人类,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世界、理解自身。
这是一部依思想撰写的通史,历史不再是王朝更迭和成王败寇,而是那些为了推进人类理解世界、理解自己而做出贡献的重要思想和思潮。
彼得·沃森 (Peter Watson,1943— ) ,
英国思想史学者,曾任剑桥大学麦克唐纳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新社会》杂志副主编,为《泰晤士报》《纽约时报》《观察家》等报纸撰写过专栏,以恢宏的思想史作品闻名于西方世界,著有《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20世纪思想史》《德国天才》等。
这是一本趣味盎然的书,能够激发那些勇于探索心灵的人,去寻求理解人类思想的发展历史。
——《泰晤士报》
本书全面涵盖了人类智识的种种发展,这样一本卷帙浩繁的书,原本很容易让读者迷失其中,但沃森以其强大的叙述能力,将全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并点亮了其中的知识信息,一本历史杰作诞生了。
——约翰·格雷,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欧洲思想史教授
这是一部鸿篇巨制……思想的历史值得这样大书特书。
——费利佩·费尔南德斯-阿梅斯托,著名历史学家,《外交官》主编
本书对“思想”的定义,可谓开历史之先河,将直立行走、取火等思想产生所必需的物质条件纳入其中,极大地完善了思想的谱系……书中提出了许多前人未曾设想的问题,它给出的答案也必将激发所有读者。
——诺埃尔·马尔科姆爵士,历史学家
中文版序
作者按
思想史大事记
前言 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一些候选
序曲 发现时间
第一部 从露西到吉尔伽美什:想象的演化
1 语言之前的思想
2 语言的出现及战胜寒冷
3 神灵的诞生,房屋和家的演化
4 智慧之城
第二部 从以赛亚到朱熹:灵魂的传奇
5 祭祀、灵魂、救世主:“精神的突破”
6 科学、哲学和人文学科的起源
7 以色列思想与耶稣思想
8 公元0年的亚历山大港,西方和东方
9 法律、拉丁语、读写能力和自由七艺
10 异教徒和基督徒,地中海和日耳曼传统
11 书籍的浩劫,基督教艺术的兴起
12 巴格达和托莱多的哲学与代数
13 印度数字、梵语、吠檀多
14 中国的士大夫、理学和毛笔文化
第三部 历史的伟大转折:欧洲的加速发展
15 欧洲的观念
第四部 从阿奎那到杰斐逊:攻击权威、世俗思想和现代个人主义的诞生
16 “上帝与人之间”:教皇的思想控制手段
17 学术的传播和精确性的兴起
18 世俗的到来:资本主义、人文主义和个人主义
19 想象力的爆发
20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精神视野
21 印第安人的心灵:新大陆的思想
22 历史一路向北:新教在思想上的影响
23 实验天才
24 自由、财产和社会: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起源
25 “无神论恐慌”和怀疑论的到来
26 从灵魂到心灵:寻求人性的法则
27 工厂的概念及其影响
28 美国的创造
第五部 从维柯到弗洛伊德: 平行的真理,现代的不协调
29 东方的文艺复兴
30 伟大的价值颠覆:浪漫主义
31 历史、史前史和深度时间的兴起
32 关于人类秩序的新思想:社会科学和统计学的起源
33 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应用与滥用
34 美国精神与现代大学
35 十字架的敌人:灵魂的终结
36 现代主义与无意识的发现
结语 电子、元素和难以捉摸的自我
注释和参考文献
索引
前言 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一些候选
1936年,英国物理学家和自然哲学家艾萨克·牛顿爵士的一组文件在伦敦索斯比国际拍卖行进行拍卖,而五十年前,当这组文件被提交剑桥大学时,曾被认为“毫无科学价值”。文件被另一位剑桥学人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即后来的凯恩斯勋爵)购得。他花了几年的时间研究这些文件(主要是手稿和笔记),并于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伦敦的皇家学会俱乐部举办讲座,展示了“历史上最有名、最受崇敬的科学家”的全新一面。“18世纪以来,”凯恩斯告诉俱乐部的会员,“牛顿一直被认为是第一位也是最伟大的现代科学家和理性主义者,一个教会我们如何用纯粹理性冷静思考的人。我不这么看他。我想任何一个人如果仔细研读过牛顿在1696年离开剑桥时留下的那个盒子里的东西(虽部分失散,但传到我们手中),都不会那样看他。牛顿不是理性时代的第一人。他是最后的魔法师,最后的巴比伦人和苏美尔人,他和不到一万年前那些开始铸造我们思想遗产的人用同样的眼光注视着这个物理世界和思想世界。”
当然,对我们来说,牛顿仍然最主要是建构现代宇宙观念(即宇宙因为重力作用而凝聚成形)的人。但自凯恩斯在皇家学会发表演讲以来的几十年,一个非常不同的牛顿开始出现:他在虚幻的炼金术世界里耗时多年寻找魔法石,潜心研究《圣经》编年,因为他相信那有助于预测末日天启的具体时间。他几乎是个神秘主义者,对玫瑰十字会、占星术和命理学着迷。牛顿相信摩西早就认识到哥白尼的日心说和他自己的重力理论。在他的名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几十年后,牛顿还在努力发掘所罗门圣殿的确切布局图,因为他相信所罗门圣殿是“天堂地形的最佳指引”。也许最令人惊奇的是,最近的学术界发现指出,如果牛顿没有在炼金术方面做研究,就可能不会取得那些改变世界的发现。
牛顿身上的悖论是开始本书的一个有用的矫正。人们可能期望一部思想史应该展现一个流畅的人类思想发展进程:从早期人类使用石器的时代的原始思维,经过几大宗教的酝酿,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史无前例的艺术繁荣、现代科学的诞生、工业革命、摧枯拉朽的进化论和我们非常熟悉并赖以生存且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标志的神奇技术。
但是从这位伟大科学家的生涯中,我们发现,情况并非这么简单。多数时候,确有一个总体的发展和稳定的进步(关于进步的思想将在第26章详细讨论),但绝不是所有的阶段都如此。通观整个历史,某些国家和文明在一段时期内散发过光芒,然后由于种种原因,光芒消退了。思想史绝不是一条直线,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剑桥大学科学史学家李约瑟在他的《伟大的滴定》(1969)一书中,着手解决他认为是历史上最令人费解的难题之一:为什么发明了纸张、火药、木板印刷、瓷器和科举制度的中国文明在领先世界思想几个世纪之后,从未发展出成熟的科学或现代商业机制——资本主义,并且在中世纪以后被西方超越,远远地落在后面?(他的答案将在本书后文讨论。)伊斯兰文明也是如此。9世纪,巴格达在地中海的文化领域居领先地位:正是在这里,古代文明的伟大典籍得到翻译,医院得以建立,几何学得到发展,哲学取得重大进展。到11世纪,由于宗教极端主义的严酷与苛刻,先进的伊斯兰文明消失了。查尔斯·弗里曼在他的新著《西方思想的终结》中,描述了许多在中世纪早期基督教极端主义统御下智识生活枯萎的案例。5世纪的拉克唐修写道:“知识有何用?关于自然界,即便我知道尼罗河从何而来,或拥有任何‘科学家’为之疯狂的知识,又能为我带来什么福祉呢?”早在公元前5世纪,希波克拉底就把癫痫描述为一种自然疾病。然而到中世纪,它却成为圣克里斯托弗负责的事情。当时的一位英格兰医生加德斯登的约翰,向癫痫病人推荐了一种治疗方法,让他们一边读《福音书》,一边在身上放一根白狗毛。
这也许是我们从思想史中能吸取的最重要的教训:思想生活(它可能是我们最重要、最令人满意、最有特点的一个存在维度)是非常脆弱的,很容易被毁灭或丢弃。在本书的最后一章,我将尝试性地给出某些结论,以期评价这一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遗失了哪些东西。本“前言”要表明,这部思想史如何不同于其他历史,并试图帮助解说思想史是什么。这里的讨论将限于组织思想史材料的不同方式。一部思想史当然要涉及浩繁的材料,因此必须找到一种适用的组织方式。
因为某种原因,过去许多人都把思想史看作一个三分体系,即围绕三大思想、三个时代或三项原则进行组织。菲奥勒的约阿希姆(约1135—1202)主张,曾经存在三个时代,分别由圣父、圣子和圣灵统御,主导每个时代的分别是《旧约全书》《新约全书》和“精神永存的《福音书》”。法国政治哲学家让·博丹(约1530—1596)把历史分成三个阶段:东方民族的历史、地中海民族的历史和北方民族的历史。1620年,弗朗西斯·培根指出了使他生活的时代区别于以往时代的三大发现。“我们有幸能观察到发明的力量、价值和成果。没有比这三大发明更显著的了,它们不为古人所知,它们的源头直到最近才被发现,此前既不清楚,也不广为人知。它们是印刷术、火药和磁石。这三样东西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现状,第一样改变了文学,其次是战争,最后是航海,并由此衍生出无数变化。没有哪个帝国、宗教派别,或名人,对人类事件施加的力量和影响能超过这些机械发明。”这些发明的真正起源在培根之后得到了明确,但这并不能改变他的论断的力量。
培根的“秘书”托马斯·霍布斯(1588—1679)认为,有三种知识门类在解释力上超过其他任何知识:研究自然物体的物理学、研究个体人类的心理学和研究人类社会群体的政治学。詹巴蒂斯塔·维柯(1668—1744)划分了三个时代:神的时代、英雄时代和人类时代(虽然他从希罗多德和瓦罗处借用了一些东西)。维柯往往用三分法思考问题,他区分了形成历史的三种“本能”和形成文明的三种“惩罚”。
这本书读起来不像是在“学习历史”,更像是在参与一场思想的马拉松接力赛。作者处理观念演变时,那种细腻的笔触和对时代精神的精准捕捉,堪称一绝。尤其是在描述启蒙运动后期,理性遭遇到的反思和挑战时,笔锋一转,开始引入了对非理性因素的关注,这种视角是极其重要的。它提醒我们,人类的心灵活动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多维。我特别喜欢作者在阐述某个理论是如何被后续思潮吸收、批判、最终演化时所使用的类比和比喻,这些修辞技巧让那些深奥的哲学概念瞬间变得生动起来,不再是书本上的冰冷符号。它强迫你去思考,我们今天的社会结构、道德判断,乃至日常的焦虑感,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这些古老思想的投影。这是一部能改变你看待世界方式的著作。
评分读到后面部分,那种感觉就像是坐上了一辆高速列车,从启蒙运动的理性之光疾驰到现代社会思想的复杂迷宫。作者在处理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对思维冲击时的笔力尤其老到。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如何成为现代个体意识的基石,洛克的经验主义如何为后来的心理学奠定基础,这些核心思想的流变被梳理得井井有条。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社会思潮演变时,如何将哲学思辨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现实紧密联系起来,而不是让思想成为空中楼阁。比如,对功利主义的讨论,不仅仅停留在“最大幸福”的口号上,而是深入分析了它在社会治理和法律制定中的实际应用和局限。这种将理论“落地”的写法,让原本抽象的思辨变得触手可及,也让我对现代社会的运行逻辑有了更深层次的洞察。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广博的视野和对思想“人性”的挖掘。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与自身局限性搏斗的史诗。我记得在关于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章节里,作者没有简单地将其描述为停滞不前,而是细致地展示了其内部的张力与复杂的逻辑构建,这颠覆了我过去对那个时代的刻板印象。再到文艺复兴时期,那种对人文精神的重新点燃,那种对个体价值的重新发现,被作者描绘得既浪漫又富有史诗感。文字的张力很强,读起来酣畅淋漓,丝毫没有晦涩难懂的障碍。它成功地让一个普通读者,也能品味到那些伟大思想交锋时的火花,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非常强烈,让人忍不住放下书本,在自己的生活场景中去印证这些思想的影子。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深度着实令人敬佩,它处理“巨人的肩膀”时显得既谦逊又充满洞察力。在探讨近代早期思想家们如何从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时,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高明,他没有直接批判信仰,而是展示了理性工具是如何一步步被锻造成、被用于探索世界的。这是一种非常成熟的史学观。对我个人而言,最大的收获在于理解了“怀疑”的力量。从培根的归纳法到康德的批判哲学,这种不断审视自身认知边界的过程,本身就是人类进步最核心的动力。全书的结构设计也极具匠心,每段过渡都像是打开了一扇新的门,里面是风格迥异但又互相衔接的思维景观,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时刻保持着探索的兴奋感,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它没有那种枯燥的学术腔调,反而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你穿越历史的长廊。我特别喜欢作者对早期人类思维演变的描绘,那种从原始的、依赖本能的直觉,到逐渐发展出抽象概念的过程,被勾勒得栩栩如生。比如书中对古希腊哲学家们如何挑战传统神话、构建理性世界的论述,简直是思维的体操表演。我仿佛能感受到苏格拉底在雅典街头的辩论热情,以及柏拉图对“理想国”的深邃构想。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既有宏大的历史观,又不乏对个体思想家独特性的细腻捕捉。读完第一册,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框架都被重新搭建了一遍,对“我们是如何思考的”这个问题有了全新的理解,不再满足于表面的结论,而是对思考的源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种抽丝剥茧的论证过程,既严谨又充满启发性,让我对人类心智的进化历程充满了敬畏。
评分京东的品质还是值得信赖的 售后也非常好 以后还回来京东买东西的
评分书的内容不错,价格便宜。
评分思想史的经典论著,值得购买!
评分fjendgbgbtbtvt_vtvtctcycybtemem哈达迪艾萨克什么什么的你大呢呢吧
评分书是正品,价格实惠,包装很赞,送货很快
评分家永三郎反对军国主义,独力编撰的《新日本史》因客观反映日军二战暴行,遭日本文部省删改,遂与之对簿公堂,诉讼历时三十五年,终获国家赔偿。2002年于东京病逝,因其毕生为史实而战,被誉为“日本史学界的良心”,曾两次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
评分家永三郎(1913——2002)
评分印制精美,值得收藏。还没有阅读,但了解该书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包装好,物流快。
评分相较于C罗,我毫不掩饰对梅西的喜爱和崇拜:C罗有颜值有身体先天条件禀赋,梅西从小就身患疾病个子矮小典型的先天不足,但梅西不被这些困难吓倒,刻苦训练付出超常人的耐心,毅力,汗水和寂寞,方才取得当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就,所以他被当今足球界称为“梅球王”,是耶稣。C罗取得的成功和成绩比起梅西来要容易得多,但他在球场仍然爱抱怨和使小动作,比起梅西,他的人品和球品都要差一个层次,这也是我一直不喜欢他的原因,但这并不代表我不认同他的实力和能力。今天早晨的葡西大战,C罗几乎一人扛着葡萄牙在与西班牙对抗,并最终依靠终场前的任意球绝杀逼平西班牙。我还是不会喜欢他,但是会尊敬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