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知识:朝向后批判哲学

个人知识:朝向后批判哲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迈克尔·波兰尼 著,徐陶 译
图书标签:
  • 知识管理
  • 个人知识
  • 批判哲学
  • 后批判哲学
  • 知识论
  • 自我成长
  • 学习方法
  • 思维模式
  • 哲学
  • 知识体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4562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6931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学术译丛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62
字数:50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哲学、科学哲学、文化研究者

波兰尼在物理化学、经济学、哲学(科学哲学和政治哲学)方面颇有建树,《个人知识——朝向后批判哲学》是他具有代表性的一本著作,也是其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内容简介

《个人知识》是波兰尼耗费十余年心血的著作,是一部综合性的科学哲学和人文哲学巨著。书中,波兰尼颠覆了传统客观主义科学观,把“人”作为科学参与的主体,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通过对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几乎所有门类知识的考察,批判了客观主义的知识观,通过对知识的默会性、分立性与寄托性的强调,从而最终构建起了自己以“个人知识”为标识的认识论。波兰尼认为,相对于传统认识论所依托的可明确表述的逻辑理性,人的认知运转中还活跃着另一种与认知个体活动无法分离、不可言传只能默会的隐性认知功能,而这种默会认知正是一切知识的基础和内在本质。波兰尼称自己的《个人知识》是创建了一种新的“历史理论”,其意思是表明自己的默会认知论已经泛化为一个能够重新勾画全部人类知识的崭新世界图景。在这本书中,波兰尼操着默会认知之剑,在思想史、自然科学研究、认识论研究、社会政治、文化艺术以及宗教等几乎所有知识领域,处处证实着缄默整合功能的隐性运行。

作者简介

迈克尔?波兰尼(1891—1976)是一位英籍犹太裔物理化学家和哲学家,其在科学哲学方面的建树,尤其对集体主义社会的分析和批判,引起西方思想界的重视,是20世纪具有重大影响的自由主义思想家。著有《社会、经济和哲学》、《波兰尼文选》和《个人知识》等。

精彩书评

凭借此书,他创立了默会哲学。

目录

译者前言 / 1
前言 / 1
致谢 / 1

第一编 认知的技艺 / 1

第一章 客观性 / 3
第一节 哥白尼革命的教训 / 3
第二节 机械论的发展 / 7
第三节 相对论 / 11
第四节 客观性和现代物理学 / 17

第二章 概率 / 21
第一节 纲领 / 21
第二节 无歧义的陈述 / 22
第三节 概率陈述 / 24
第四节 命题的概率 / 28
第五节 断言的本质 / 31
第六节 准则 / 35
第七节 信心的等级 / 36

第三章 秩序 / 39
第一节 偶然性与秩序 / 39
第二节 随机性和有意义的模式 / 44
第三节 化学比例的定律 / 47
第四节 晶体学 / 50

第四章 技能 / 58
第一节 技能的实践 / 58
第二节 破坏性的分析 / 59
第三节 传统 / 62
第四节 行家身份 / 64
第五节 两种知觉 / 65
第六节 整体和意义 / 68
第七节 工具和结构 / 69
第八节 寄托 / 70
第九节 不可言传性 / 73
第十节 结语 / 75

第二编 默会的成分 / 79

第五章 言述 / 81
第一节 导言 / 81
第二节 非言述的智力 / 83
第三节 语言的操作原则 / 89
第四节 言述性思维的能力 / 95
第五节 思维和言语Ⅰ:文本和意义 / 100
第六节 默会同意的形式 / 109
第七节 思维与言语Ⅱ:观念的决定 / 115
第八节 受教育的心灵 / 117
第九节 语言的再阐释 / 120
第十节 理解逻辑操作 / 134
第十一节 问题解决之导言 / 137
第十二节 数学的启发 / 142

第六章 求知热情 / 156
第一节 贴标签 / 156
第二节 科学的价值 / 159
第三节 启发性的热情 / 168
第四节 优雅与美 / 171
第五节 科学争论 / 176
第六节 科学的前提 / 187
第七节 私人与公众的热情 / 201
第八节 科学和技术 / 204
第九节 数学 / 214
第十节 数学的肯定 / 217
第十一节 数学的公理化 / 221
第十二节 抽象艺术 / 223
第十三节 内居与外突 / 226

第七章 欢会神契 / 241
第一节 导言 / 241
第二节 交流 / 242
第三节 社会知识的传递 / 246
第四节 纯粹的欢会神契 / 248
第五节 社会的组织 / 251
第六节 两种文化 / 254
第七节 个体文化的管理 / 256
第八节 市民文化的管理 / 263
第九节 赤裸裸的权力 / 265
第十节 强权政治 / 268
第十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魔力 / 270
第十二节 道德倒位的伪形式 / 276
第十三节 对知识分子的诱惑 / 278
第十四节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 / 281
第十五节 关于事实的问题 / 284
第十六节 后马克思主义的自由主义 / 287

第三编 个人知识的辩护 / 293

第八章 肯定的逻辑 / 295
第一节 导言 / 295
第二节 语言的自信运用 / 295
第三节 描述性术语的问题 / 296
第四节 精确性 / 298
第五节 意义的个人模式 / 299
第六节 事实的断言 / 301
第七节 朝向个人知识的认识论 / 303
第八节 推理 / 305
第九节 一般的自动化 / 310
第十节 神经学与心理学 / 311
第十一节 关于批判性 / 313
第十二节 信托的纲领 / 314

第九章 怀疑之批判 / 320
第一节 怀疑论 / 320
第二节 信念和怀疑的同等性 / 324
第三节 合理的与不合理的怀疑 / 326
第四节 自然科学中的怀疑论 / 328
第五节 怀疑是一个启发性原则吗? / 329
第六节 法庭上的不可知论的怀疑 / 330
第七节 宗教怀疑 / 333
第八节 隐含的信念 / 341
第九节 稳定性的三个方面 / 343
第十节 科学信念的稳定性 / 347
第十一节 普遍的怀疑 / 350

第十章 寄托 / 357
第一节 基本的信念 / 357
第二节 主观性、个人性与普遍性 / 358
第三节 寄托的融贯性 / 362
第四节 逃避寄托 / 366
第五节 寄托的结构Ⅰ / 368
第六节 寄托的结构Ⅱ / 373
第七节 不确定性与自我依赖 / 377
第八节 寄托的存在性方面 / 379
第九节 寄托的多样性 / 382
第十节 接受召唤 / 383

第四编 认知与存在 / 391

第十一章 成就的逻辑 / 393
第一节 导言 / 393
第二节 正确性的规则 / 394
第三节 原因与理由 / 398
第四节 逻辑学与心理学 / 400
第五节 动物的创造性 / 402
第六节 对于同等潜能的解释 / 407
第七节 逻辑层次 / 410

第十二章 认知生命 / 417
第一节 导言 / 417
第二节 类型的真实度 / 418
第三节 形态发生 / 425
第四节 有生命的机器 / 430
第五节 行动与感知 / 432
第六节 学习 / 436
第七节 学习与归纳法 / 440
第八节 人类知识 / 445
第九节 更高级的知识 / 447
第十节 融汇点 / 452

第十三章 人的崛起 / 458
第一节 导言 / 458
第二节 进化是一项成就吗? / 459
第三节 随机性——突生的一个例子 / 468
第四节 突生的逻辑 / 471
第五节 广义场之观念 / 476
第六节 类似机器的操作之突生 / 479
第七节 第一因与终极目的 / 481

索引 / 487
后记 / 561

精彩书摘

  《个人知识:朝向后批判哲学》:
  这一过程揭示出两点:任何(具有足够丰富性)形式体系必定是不完整的;我们的个人判断可以可靠地给它增添新的公理。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在演绎科学中进行概念革新的模型,该模型从原则上表明了数学启发力的不可穷尽,以及表明了继续利用这种可能性的行为的个人性和不可逆性。
  哥德尔还表明了被证明为不可判定的命题可能意味着那一体系的公理不能被证明为具有一致性。这就表明(正如我以前已经提到过那样)我们从来不能完全知道我们的公理意味着什么,因为如果我们知道的话,我们就可以避免在一个公理中断言另一个公理所否定的东西的可能性。对于任何特定的演绎体系来说,这种不确定性是可以通过把它转换成一个更大范围的公理体系而消除的,在更大范围的公理体系中我们就可以证明原来的体系的一致性。但是,任何这样的证明也还是不确定的,因为更大范围的公理体系的一致性将总是不可判定的。
  在与哥德尔定理的证明相似的逻辑证明过程中,塔斯基证明,我们能用来断言一个命题且也能反映出其断言的真实性的任何形式体系必定是自相矛盾的。特别是,一种已知的形式语言的任何定理都是真实的,这一断言只能用在那一形式语言中毫无意义的一个命题来作出。这样的一个断言构成了比断言那些命题是真实的那一形式语言更具丰富性的语言的一部分。
  ……

前言/序言

前言

本书主要是对于科学知识的性质及其正当性进行考察,但是我对科学知识所进行的重新思考会引发科学领域之外的广泛问题。

我的考察首先从拒绝科学的超然性(detachment)理想开始。这种错误的理想也许在精确科学中并无害处,因为在那些领域中,科学家们实际上对其视而不见。但是我们将看到,它在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中产生了毁灭性的影响,并且在远远超出科学之外的范围内,使我们的整体观点发生错误。而我想要确立另外一种相当普泛的知识理想。

因此,本书涉及范围极广,并且我还创造了这个用作本书标题的新词:个人知识。这两个词或许看起来是自相矛盾的,因为真正的知识被认为是非个人性的、普遍公认的和客观的。但是这个表面的矛盾可以通过修改认知(knowing)[1]的观念来被消除。

我把格式塔(Gestalt)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作为对这个观念进行修改的首要线索。科学家们对于格式塔所蕴含的哲学意义避而远之,而我却坚定地给予支持。我把认知看作是对于被认知事物的能动领会,是一项需要技能的活动。技能性认知和行为的完成是以实践的或理论的技能性成就之形成为主,而以作为线索或者工具的一组细节为辅。因此,我们可以被说成是“附属性地”(subsidiarily)意识到处于我们对于连贯性实体的“焦点意识”(focal awareness)[2]之内的这些细节。线索和工具就是这样来被使用的东西,它们不是按照其本身的样式来被观察。它们被当成是我们身体器官的延伸,这就涉及我们自身存在的某种变化。因此,领会的行为是不可逆的,也是不可批判的,因为我们不能拥有任何确定的框架来对已有的确定框架之重构进行批判性的检验。

这就是在所有理解行为中都会出现的认知者的个人参与,但这并非使我们的理解变为主观的。领会不是任意的行为也不是被动的经验,而是一项声称具有普遍有效性的负责任的行为。由于认知活动与隐藏着的实在建立了联系,在这种意义上认知活动实际上是客观的;这种联系被规定为是预示某一不确定范围的、viii尚未可知的(也许还是无法想象的)、真实的隐含意义的条件。因此我们似乎有理由把这种个人性与客观性的融合描述成个人知识。


《无垠的思想之海:重塑我们与世界的认知》 一部深度探索人类思想疆域,挑战既有认知框架,引领读者重塑感知与理解的宏大著作。 在这个信息爆炸、观念激荡的时代,我们每天都在接收海量的信息,构建着对世界的认知。然而,有多少认知是真正属于我们自己?有多少认知是他人强加,或是时代浪潮裹挟的结果?《无垠的思想之海:重塑我们与世界的认知》并非一本提供即时解决方案或速成秘籍的指南,而是一次邀请,邀请您一同潜入人类思想的深层海洋,重新审视我们赖以生存和理解世界的那些基本假定。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满足于表面的知识积累,而是深入探究知识的生成机制、传播方式以及其背后隐藏的权力结构。它将带领您穿越漫长的思想史,从古希腊哲学的形而上学追问,到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高潮,再到现代思想对主体性、客观性和真理的深刻反思,最终触及当代哲学对权力、话语和被压抑声音的批判性揭示。这不是一次简单的知识梳理,而是一次对“我们如何知道我们所知道的”这一根本性问题的持续追问。 第一部分:认知的基石与裂痕 我们将从最根本的认知起点出发,审视我们如何感知世界。感官经验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第一扇窗,但它是否总是可靠?颜色、声音、形状,这些在我们看来理所当然的属性,在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理条件下,是否有着截然不同的解读?本书将深入探讨感觉的相对性,以及语言在塑造我们感知世界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我们使用的词汇,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构建现实的框架。一个概念的出现,常常意味着对某些事物予以命名和强调,而同时,也可能将另一些事物置于视野之外。 进一步,我们将审视理性思维的力量及其局限。逻辑、推理、演绎和归纳,这些是我们构建复杂思想体系的基石。然而,理性的边界在哪里?当我们的前提假设本身就带有偏见,当我们的观察受到自身立场的影响,纯粹的理性是否还能导向客观的真理?本书将考察理性主义的光辉成就,也毫不避讳地揭示其可能陷入的误区,比如过度简化复杂现象,忽视情感、直觉和非理性因素在人类行为和思想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知识的建构与权力 知识并非凭空产生,它是在特定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语境中被建构起来的。谁有权定义什么是“知识”?谁有权决定哪些信息是“真理”,哪些是“谬误”?本书将深刻剖析知识生产的社会动力,揭示隐藏在学术研究、媒体传播、教育体系背后的权力关系。我们将探讨“精英知识”与“大众知识”之间的张力,以及边缘声音如何被边缘化,主流叙事如何被固化。 我们还将深入分析“学科”的形成过程。每一个学科,如物理学、历史学、文学,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特定视角和方法论的集合。然而,学科的边界并非自然形成,而是历史选择的结果,它们划分了研究的领域,设定了方法的规范,也可能限制了我们跨学科、整体性地理解世界的可能性。本书鼓励读者跳出单一学科的藩篱,看到不同知识领域之间的联系与碰撞。 第三部分:解构与重构——走向后批判的视域 在对既有认知框架进行细致的解构之后,本书将进入关键的重构阶段。这并非是要构建一套新的、绝对的真理体系,而是要培养一种更加敏锐、更加批判性的认知能力,以及一种对不确定性保持开放的态度。 我们将探讨“视角”的重要性。每一种理解,每一种阐释,都离不开特定的视角。没有绝对的“上帝视角”,只有在不同视角下的对话与碰撞,才能逼近事物的更丰富面貌。本书将鼓励读者主动切换视角,从他人的立场去理解,从不同的文化背景去审视,从而摆脱固有的思维定势。 “反思性”将是贯穿本书的核心。我们不仅要思考外部世界,更要反思我们自身是如何思考的。我们的观点是如何形成的?我们的信念是如何被塑造的?我们对“真实”的追求,是否本身就受到某种预设的限制?这种“反身性”的训练,是培养真正自主思想的关键。 此外,本书将深入探讨“沉默”与“失语”的议题。在主流叙事中,总有一些声音被淹没,有一些经验被忽略。理解这些被压抑的声音,不仅是对公平正义的追寻,更是对我们认知完整性的补充。通过关注那些“未被言说”的,我们可以看到主流认知所忽视的盲点。 《无垠的思想之海:重塑我们与世界的认知》的价值与意义 这本书不是要让你抛弃一切已知,而是要让你以一种全新的、更加审慎的方式去持有你的知识。它提供的是一种思维的工具箱,一种批判性的眼光,一种面对复杂世界时的智慧。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这个信息泥沙俱下的时代,独立思考的能力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珍贵。本书将教会你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如何审视观点的来源,如何不受他人观点左右,形成自己的判断。 深化对世界的理解: 通过对认知机制的深入剖析,你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社会现象、文化冲突、历史进程背后的复杂原因,从而形成更加全面、辩证的世界观。 提升个人成长与创造力: 当我们能够摆脱既有的认知束缚,我们就能释放出更多的创造潜力。本書將鼓勵你質疑現狀,探索未知,從而開啓個人成長的新篇章。 促进跨文化对话与理解: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理解不同文化、不同视角的价值尤为重要。本书将为你提供一个理解和尊重差异的哲学基础。 拥抱不确定性与复杂性: 现代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本书不会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帮助你学会如何在不确定性中航行,如何在复杂性中寻找意义。 《无垠的思想之海:重塑我们与世界的认知》是一次智识的冒险,一次对我们自身思想的深度挖掘。它鼓励你不再被动地接受既有的认知框架,而是主动地参与到构建和重塑我们与世界联系的过程中。它邀请你,带着好奇与勇气,一同潜入思想的无垠之海,去发现,去理解,去创造属于你自己的认知疆域。这本书,将是你在这趟旅程中最忠实的向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非常“清醒”。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容易陷入知识的泥潭,被碎片化的信息裹挟着向前跑,却忘了停下来问一句“我到底相信什么?”而这本书,就像一剂强效的清醒剂。作者的文笔并非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带着一种近乎冷峻的理性光辉,直指问题的核心。它没有提供任何现成的答案或安慰剂,而是将探究的责任完全交还给了读者。我合上书本时,感到的是一种久违的、脚踏实地的思考力量。这与那些只提供速成方法的书籍截然不同,它提供的是方法论层面的深刻变革。对于那些渴望真正理解“认知如何运作”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近期阅读中最具分量的作品之一,其价值在于其持久的影响力,而非一时的阅读快感。

评分

这部书的封面设计实在太引人注目了,深邃的蓝色调搭配烫金的标题,一看就给人一种沉甸甸的学术感。我是在书店里偶然瞥见的,当时就被它那种强烈的智识张力所吸引。拿到手里翻阅,作者的叙事节奏非常稳健,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晦涩,而是用一种近乎哲学家对话的方式,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关于“自我认知”与“外部世界”的复杂辩证场域。读完前几章,我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一个巨大的思维迷宫入口,里面充满了对传统知识论的反思和挑战。尤其是对某些经典哲学流派的重新解读,那种鞭辟入里的分析,简直让人拍案叫绝。它不是简单地重复已有的理论,而是试图在当代语境下,为我们重新梳理认知的边界和可能性。这本书的价值,首先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新视角,一种更具批判性和反思性的工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不像许多当代学术著作那样堆砌素材,而是有着清晰的逻辑递进和主题深化。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引导读者情绪,从开篇略带挑衅的设问,到中间层层深入的论证,再到尾声处那份近乎宁静的哲学和解。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争议性话题时的那种克制与精准。他不会轻易站队,而是将不同的理论视角并置,让读者自己去衡量其中的张力与矛盾。读到关于“真理”的探讨部分时,我仿佛被拉入一场跨越时空的学术沙龙,和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进行了一场隔空的辩论。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吸收知识,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它迫使你直面自己知识结构中最薄弱的环节。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深度要求是相当高的,它绝对不是一本可以放在床边随便翻阅的小品文集。它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以及一段不受打扰的时间,去深入消化作者精心构建的每一个论证环节。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尽管主题宏大且抽象,作者却总能用一些非常贴近生活的例子来锚定他的哲学思考,使得那些艰深的理论瞬间变得可感可触。这种“宏大叙事与个体经验”之间的巧妙平衡,是很多哲学著作难以企及的高度。读完全书,我感觉自己对如何看待知识的“权威性”有了一个全新的、更具批判性的框架。它没有给我新的知识点,却彻底重塑了我处理已有知识的“操作系统”。这是一次对心智的彻底升级。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读起来有点吃力,作者的行文风格非常精炼,每一个句子都像经过了反复的锤炼,信息密度极高。我不得不时常停下来,对照着手边的笔记本,梳理那些复杂的概念链条。但这绝不是一本可以“囫囵吞枣”的书,你每多花一点心思去咀嚼一个段落,都会有新的领悟涌现。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讨论“主体性”的构建时,引入了许多跨学科的视角,从现象学到符号学,构建了一个异常宏大的知识图谱。这使得全书的论证显得极其坚实有力,绝非空泛的理论说教。它要求读者必须带着全副的注意力去参与这场智力探险,但回报是丰厚的——它让你对自己长期以来视为理所当然的知识体系产生深刻的动摇和重构的冲动。这种阅读体验,更像是进行一场艰苦但充满回报的思维攀登。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帮朋友买的,他心里很向望,拿到书看起来有些小激动。

评分

补波兰尼的课。

评分

此用户未及时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评分

此用户未及时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评分

购过一个台版的,如果精装就更好了。

评分

个人知识:朝向后批判哲学

评分

买回来就是比较一下与贵州版的翻译,书是一等一的好书。

评分

京东快递速度快,书籍质量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