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知識:朝嚮後批判哲學

個人知識:朝嚮後批判哲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邁剋爾·波蘭尼 著,徐陶 譯
圖書標籤:
  • 知識管理
  • 個人知識
  • 批判哲學
  • 後批判哲學
  • 知識論
  • 自我成長
  • 學習方法
  • 思維模式
  • 哲學
  • 知識體係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08145627
版次:1
商品編碼:12169313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學術譯叢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7-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62
字數:509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哲學、科學哲學、文化研究者

波蘭尼在物理化學、經濟學、哲學(科學哲學和政治哲學)方麵頗有建樹,《個人知識——朝嚮後批判哲學》是他具有代錶性的一本著作,也是其哲學思想的集中體現。

內容簡介

《個人知識》是波蘭尼耗費十餘年心血的著作,是一部綜閤性的科學哲學和人文哲學巨著。書中,波蘭尼顛覆瞭傳統客觀主義科學觀,把“人”作為科學參與的主體,用一種新的思維方式,通過對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幾乎所有門類知識的考察,批判瞭客觀主義的知識觀,通過對知識的默會性、分立性與寄托性的強調,從而最終構建起瞭自己以“個人知識”為標識的認識論。波蘭尼認為,相對於傳統認識論所依托的可明確錶述的邏輯理性,人的認知運轉中還活躍著另一種與認知個體活動無法分離、不可言傳隻能默會的隱性認知功能,而這種默會認知正是一切知識的基礎和內在本質。波蘭尼稱自己的《個人知識》是創建瞭一種新的“曆史理論”,其意思是錶明自己的默會認知論已經泛化為一個能夠重新勾畫全部人類知識的嶄新世界圖景。在這本書中,波蘭尼操著默會認知之劍,在思想史、自然科學研究、認識論研究、社會政治、文化藝術以及宗教等幾乎所有知識領域,處處證實著緘默整閤功能的隱性運行。

作者簡介

邁剋爾?波蘭尼(1891—1976)是一位英籍猶太裔物理化學傢和哲學傢,其在科學哲學方麵的建樹,尤其對集體主義社會的分析和批判,引起西方思想界的重視,是20世紀具有重大影響的自由主義思想傢。著有《社會、經濟和哲學》、《波蘭尼文選》和《個人知識》等。

精彩書評

憑藉此書,他創立瞭默會哲學。

目錄

譯者前言 / 1
前言 / 1
緻謝 / 1

第一編 認知的技藝 / 1

第一章 客觀性 / 3
第一節 哥白尼革命的教訓 / 3
第二節 機械論的發展 / 7
第三節 相對論 / 11
第四節 客觀性和現代物理學 / 17

第二章 概率 / 21
第一節 綱領 / 21
第二節 無歧義的陳述 / 22
第三節 概率陳述 / 24
第四節 命題的概率 / 28
第五節 斷言的本質 / 31
第六節 準則 / 35
第七節 信心的等級 / 36

第三章 秩序 / 39
第一節 偶然性與秩序 / 39
第二節 隨機性和有意義的模式 / 44
第三節 化學比例的定律 / 47
第四節 晶體學 / 50

第四章 技能 / 58
第一節 技能的實踐 / 58
第二節 破壞性的分析 / 59
第三節 傳統 / 62
第四節 行傢身份 / 64
第五節 兩種知覺 / 65
第六節 整體和意義 / 68
第七節 工具和結構 / 69
第八節 寄托 / 70
第九節 不可言傳性 / 73
第十節 結語 / 75

第二編 默會的成分 / 79

第五章 言述 / 81
第一節 導言 / 81
第二節 非言述的智力 / 83
第三節 語言的操作原則 / 89
第四節 言述性思維的能力 / 95
第五節 思維和言語Ⅰ:文本和意義 / 100
第六節 默會同意的形式 / 109
第七節 思維與言語Ⅱ:觀念的決定 / 115
第八節 受教育的心靈 / 117
第九節 語言的再闡釋 / 120
第十節 理解邏輯操作 / 134
第十一節 問題解決之導言 / 137
第十二節 數學的啓發 / 142

第六章 求知熱情 / 156
第一節 貼標簽 / 156
第二節 科學的價值 / 159
第三節 啓發性的熱情 / 168
第四節 優雅與美 / 171
第五節 科學爭論 / 176
第六節 科學的前提 / 187
第七節 私人與公眾的熱情 / 201
第八節 科學和技術 / 204
第九節 數學 / 214
第十節 數學的肯定 / 217
第十一節 數學的公理化 / 221
第十二節 抽象藝術 / 223
第十三節 內居與外突 / 226

第七章 歡會神契 / 241
第一節 導言 / 241
第二節 交流 / 242
第三節 社會知識的傳遞 / 246
第四節 純粹的歡會神契 / 248
第五節 社會的組織 / 251
第六節 兩種文化 / 254
第七節 個體文化的管理 / 256
第八節 市民文化的管理 / 263
第九節 赤裸裸的權力 / 265
第十節 強權政治 / 268
第十一節 馬剋思主義的魔力 / 270
第十二節 道德倒位的僞形式 / 276
第十三節 對知識分子的誘惑 / 278
第十四節 馬剋思列寜主義的認識論 / 281
第十五節 關於事實的問題 / 284
第十六節 後馬剋思主義的自由主義 / 287

第三編 個人知識的辯護 / 293

第八章 肯定的邏輯 / 295
第一節 導言 / 295
第二節 語言的自信運用 / 295
第三節 描述性術語的問題 / 296
第四節 精確性 / 298
第五節 意義的個人模式 / 299
第六節 事實的斷言 / 301
第七節 朝嚮個人知識的認識論 / 303
第八節 推理 / 305
第九節 一般的自動化 / 310
第十節 神經學與心理學 / 311
第十一節 關於批判性 / 313
第十二節 信托的綱領 / 314

第九章 懷疑之批判 / 320
第一節 懷疑論 / 320
第二節 信念和懷疑的同等性 / 324
第三節 閤理的與不閤理的懷疑 / 326
第四節 自然科學中的懷疑論 / 328
第五節 懷疑是一個啓發性原則嗎? / 329
第六節 法庭上的不可知論的懷疑 / 330
第七節 宗教懷疑 / 333
第八節 隱含的信念 / 341
第九節 穩定性的三個方麵 / 343
第十節 科學信念的穩定性 / 347
第十一節 普遍的懷疑 / 350

第十章 寄托 / 357
第一節 基本的信念 / 357
第二節 主觀性、個人性與普遍性 / 358
第三節 寄托的融貫性 / 362
第四節 逃避寄托 / 366
第五節 寄托的結構Ⅰ / 368
第六節 寄托的結構Ⅱ / 373
第七節 不確定性與自我依賴 / 377
第八節 寄托的存在性方麵 / 379
第九節 寄托的多樣性 / 382
第十節 接受召喚 / 383

第四編 認知與存在 / 391

第十一章 成就的邏輯 / 393
第一節 導言 / 393
第二節 正確性的規則 / 394
第三節 原因與理由 / 398
第四節 邏輯學與心理學 / 400
第五節 動物的創造性 / 402
第六節 對於同等潛能的解釋 / 407
第七節 邏輯層次 / 410

第十二章 認知生命 / 417
第一節 導言 / 417
第二節 類型的真實度 / 418
第三節 形態發生 / 425
第四節 有生命的機器 / 430
第五節 行動與感知 / 432
第六節 學習 / 436
第七節 學習與歸納法 / 440
第八節 人類知識 / 445
第九節 更高級的知識 / 447
第十節 融匯點 / 452

第十三章 人的崛起 / 458
第一節 導言 / 458
第二節 進化是一項成就嗎? / 459
第三節 隨機性——突生的一個例子 / 468
第四節 突生的邏輯 / 471
第五節 廣義場之觀念 / 476
第六節 類似機器的操作之突生 / 479
第七節 第一因與終極目的 / 481

索引 / 487
後記 / 561

精彩書摘

  《個人知識:朝嚮後批判哲學》:
  這一過程揭示齣兩點:任何(具有足夠豐富性)形式體係必定是不完整的;我們的個人判斷可以可靠地給它增添新的公理。它給我們提供瞭一個在演繹科學中進行概念革新的模型,該模型從原則上錶明瞭數學啓發力的不可窮盡,以及錶明瞭繼續利用這種可能性的行為的個人性和不可逆性。
  哥德爾還錶明瞭被證明為不可判定的命題可能意味著那一體係的公理不能被證明為具有一緻性。這就錶明(正如我以前已經提到過那樣)我們從來不能完全知道我們的公理意味著什麼,因為如果我們知道的話,我們就可以避免在一個公理中斷言另一個公理所否定的東西的可能性。對於任何特定的演繹體係來說,這種不確定性是可以通過把它轉換成一個更大範圍的公理體係而消除的,在更大範圍的公理體係中我們就可以證明原來的體係的一緻性。但是,任何這樣的證明也還是不確定的,因為更大範圍的公理體係的一緻性將總是不可判定的。
  在與哥德爾定理的證明相似的邏輯證明過程中,塔斯基證明,我們能用來斷言一個命題且也能反映齣其斷言的真實性的任何形式體係必定是自相矛盾的。特彆是,一種已知的形式語言的任何定理都是真實的,這一斷言隻能用在那一形式語言中毫無意義的一個命題來作齣。這樣的一個斷言構成瞭比斷言那些命題是真實的那一形式語言更具豐富性的語言的一部分。
  ……

前言/序言

前言

本書主要是對於科學知識的性質及其正當性進行考察,但是我對科學知識所進行的重新思考會引發科學領域之外的廣泛問題。

我的考察首先從拒絕科學的超然性(detachment)理想開始。這種錯誤的理想也許在精確科學中並無害處,因為在那些領域中,科學傢們實際上對其視而不見。但是我們將看到,它在生物學、心理學和社會學中産生瞭毀滅性的影響,並且在遠遠超齣科學之外的範圍內,使我們的整體觀點發生錯誤。而我想要確立另外一種相當普泛的知識理想。

因此,本書涉及範圍極廣,並且我還創造瞭這個用作本書標題的新詞:個人知識。這兩個詞或許看起來是自相矛盾的,因為真正的知識被認為是非個人性的、普遍公認的和客觀的。但是這個錶麵的矛盾可以通過修改認知(knowing)[1]的觀念來被消除。

我把格式塔(Gestalt)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作為對這個觀念進行修改的首要綫索。科學傢們對於格式塔所蘊含的哲學意義避而遠之,而我卻堅定地給予支持。我把認知看作是對於被認知事物的能動領會,是一項需要技能的活動。技能性認知和行為的完成是以實踐的或理論的技能性成就之形成為主,而以作為綫索或者工具的一組細節為輔。因此,我們可以被說成是“附屬性地”(subsidiarily)意識到處於我們對於連貫性實體的“焦點意識”(focal awareness)[2]之內的這些細節。綫索和工具就是這樣來被使用的東西,它們不是按照其本身的樣式來被觀察。它們被當成是我們身體器官的延伸,這就涉及我們自身存在的某種變化。因此,領會的行為是不可逆的,也是不可批判的,因為我們不能擁有任何確定的框架來對已有的確定框架之重構進行批判性的檢驗。

這就是在所有理解行為中都會齣現的認知者的個人參與,但這並非使我們的理解變為主觀的。領會不是任意的行為也不是被動的經驗,而是一項聲稱具有普遍有效性的負責任的行為。由於認知活動與隱藏著的實在建立瞭聯係,在這種意義上認知活動實際上是客觀的;這種聯係被規定為是預示某一不確定範圍的、viii尚未可知的(也許還是無法想象的)、真實的隱含意義的條件。因此我們似乎有理由把這種個人性與客觀性的融閤描述成個人知識。


《無垠的思想之海:重塑我們與世界的認知》 一部深度探索人類思想疆域,挑戰既有認知框架,引領讀者重塑感知與理解的宏大著作。 在這個信息爆炸、觀念激蕩的時代,我們每天都在接收海量的信息,構建著對世界的認知。然而,有多少認知是真正屬於我們自己?有多少認知是他人強加,或是時代浪潮裹挾的結果?《無垠的思想之海:重塑我們與世界的認知》並非一本提供即時解決方案或速成秘籍的指南,而是一次邀請,邀請您一同潛入人類思想的深層海洋,重新審視我們賴以生存和理解世界的那些基本假定。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滿足於錶麵的知識積纍,而是深入探究知識的生成機製、傳播方式以及其背後隱藏的權力結構。它將帶領您穿越漫長的思想史,從古希臘哲學的形而上學追問,到啓濛運動的理性主義高潮,再到現代思想對主體性、客觀性和真理的深刻反思,最終觸及當代哲學對權力、話語和被壓抑聲音的批判性揭示。這不是一次簡單的知識梳理,而是一次對“我們如何知道我們所知道的”這一根本性問題的持續追問。 第一部分:認知的基石與裂痕 我們將從最根本的認知起點齣發,審視我們如何感知世界。感官經驗是我們認識世界的第一扇窗,但它是否總是可靠?顔色、聲音、形狀,這些在我們看來理所當然的屬性,在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理條件下,是否有著截然不同的解讀?本書將深入探討感覺的相對性,以及語言在塑造我們感知世界過程中的關鍵作用。我們使用的詞匯,不僅僅是溝通的工具,更是構建現實的框架。一個概念的齣現,常常意味著對某些事物予以命名和強調,而同時,也可能將另一些事物置於視野之外。 進一步,我們將審視理性思維的力量及其局限。邏輯、推理、演繹和歸納,這些是我們構建復雜思想體係的基石。然而,理性的邊界在哪裏?當我們的前提假設本身就帶有偏見,當我們的觀察受到自身立場的影響,純粹的理性是否還能導嚮客觀的真理?本書將考察理性主義的光輝成就,也毫不避諱地揭示其可能陷入的誤區,比如過度簡化復雜現象,忽視情感、直覺和非理性因素在人類行為和思想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知識的建構與權力 知識並非憑空産生,它是在特定的曆史、社會和文化語境中被建構起來的。誰有權定義什麼是“知識”?誰有權決定哪些信息是“真理”,哪些是“謬誤”?本書將深刻剖析知識生産的社會動力,揭示隱藏在學術研究、媒體傳播、教育體係背後的權力關係。我們將探討“精英知識”與“大眾知識”之間的張力,以及邊緣聲音如何被邊緣化,主流敘事如何被固化。 我們還將深入分析“學科”的形成過程。每一個學科,如物理學、曆史學、文學,都是人類認識世界的特定視角和方法論的集閤。然而,學科的邊界並非自然形成,而是曆史選擇的結果,它們劃分瞭研究的領域,設定瞭方法的規範,也可能限製瞭我們跨學科、整體性地理解世界的可能性。本書鼓勵讀者跳齣單一學科的藩籬,看到不同知識領域之間的聯係與碰撞。 第三部分:解構與重構——走嚮後批判的視域 在對既有認知框架進行細緻的解構之後,本書將進入關鍵的重構階段。這並非是要構建一套新的、絕對的真理體係,而是要培養一種更加敏銳、更加批判性的認知能力,以及一種對不確定性保持開放的態度。 我們將探討“視角”的重要性。每一種理解,每一種闡釋,都離不開特定的視角。沒有絕對的“上帝視角”,隻有在不同視角下的對話與碰撞,纔能逼近事物的更豐富麵貌。本書將鼓勵讀者主動切換視角,從他人的立場去理解,從不同的文化背景去審視,從而擺脫固有的思維定勢。 “反思性”將是貫穿本書的核心。我們不僅要思考外部世界,更要反思我們自身是如何思考的。我們的觀點是如何形成的?我們的信念是如何被塑造的?我們對“真實”的追求,是否本身就受到某種預設的限製?這種“反身性”的訓練,是培養真正自主思想的關鍵。 此外,本書將深入探討“沉默”與“失語”的議題。在主流敘事中,總有一些聲音被淹沒,有一些經驗被忽略。理解這些被壓抑的聲音,不僅是對公平正義的追尋,更是對我們認知完整性的補充。通過關注那些“未被言說”的,我們可以看到主流認知所忽視的盲點。 《無垠的思想之海:重塑我們與世界的認知》的價值與意義 這本書不是要讓你拋棄一切已知,而是要讓你以一種全新的、更加審慎的方式去持有你的知識。它提供的是一種思維的工具箱,一種批判性的眼光,一種麵對復雜世界時的智慧。 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在這個信息泥沙俱下的時代,獨立思考的能力比任何時候都更加珍貴。本書將教會你如何辨彆信息的真僞,如何審視觀點的來源,如何不受他人觀點左右,形成自己的判斷。 深化對世界的理解: 通過對認知機製的深入剖析,你將能夠更深刻地理解社會現象、文化衝突、曆史進程背後的復雜原因,從而形成更加全麵、辯證的世界觀。 提升個人成長與創造力: 當我們能夠擺脫既有的認知束縛,我們就能釋放齣更多的創造潛力。本書將鼓勵你質疑現狀,探索未知,從而開啓個人成長的新篇章。 促進跨文化對話與理解: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理解不同文化、不同視角的價值尤為重要。本書將為你提供一個理解和尊重差異的哲學基礎。 擁抱不確定性與復雜性: 現代世界充滿瞭不確定性和復雜性。本書不會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幫助你學會如何在不確定性中航行,如何在復雜性中尋找意義。 《無垠的思想之海:重塑我們與世界的認知》是一次智識的冒險,一次對我們自身思想的深度挖掘。它鼓勵你不再被動地接受既有的認知框架,而是主動地參與到構建和重塑我們與世界聯係的過程中。它邀請你,帶著好奇與勇氣,一同潛入思想的無垠之海,去發現,去理解,去創造屬於你自己的認知疆域。這本書,將是你在這趟旅程中最忠實的嚮導。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深度要求是相當高的,它絕對不是一本可以放在床邊隨便翻閱的小品文集。它需要一個安靜的環境,以及一段不受打擾的時間,去深入消化作者精心構建的每一個論證環節。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盡管主題宏大且抽象,作者卻總能用一些非常貼近生活的例子來錨定他的哲學思考,使得那些艱深的理論瞬間變得可感可觸。這種“宏大敘事與個體經驗”之間的巧妙平衡,是很多哲學著作難以企及的高度。讀完全書,我感覺自己對如何看待知識的“權威性”有瞭一個全新的、更具批判性的框架。它沒有給我新的知識點,卻徹底重塑瞭我處理已有知識的“操作係統”。這是一次對心智的徹底升級。

評分

坦白說,一開始讀起來有點吃力,作者的行文風格非常精煉,每一個句子都像經過瞭反復的錘煉,信息密度極高。我不得不時常停下來,對照著手邊的筆記本,梳理那些復雜的概念鏈條。但這絕不是一本可以“囫圇吞棗”的書,你每多花一點心思去咀嚼一個段落,都會有新的領悟湧現。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討論“主體性”的構建時,引入瞭許多跨學科的視角,從現象學到符號學,構建瞭一個異常宏大的知識圖譜。這使得全書的論證顯得極其堅實有力,絕非空泛的理論說教。它要求讀者必須帶著全副的注意力去參與這場智力探險,但迴報是豐厚的——它讓你對自己長期以來視為理所當然的知識體係産生深刻的動搖和重構的衝動。這種閱讀體驗,更像是進行一場艱苦但充滿迴報的思維攀登。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它不像許多當代學術著作那樣堆砌素材,而是有著清晰的邏輯遞進和主題深化。作者似乎深諳如何引導讀者情緒,從開篇略帶挑釁的設問,到中間層層深入的論證,再到尾聲處那份近乎寜靜的哲學和解。我特彆欣賞作者處理爭議性話題時的那種剋製與精準。他不會輕易站隊,而是將不同的理論視角並置,讓讀者自己去衡量其中的張力與矛盾。讀到關於“真理”的探討部分時,我仿佛被拉入一場跨越時空的學術沙龍,和那些偉大的思想傢們進行瞭一場隔空的辯論。這本書的閱讀過程,與其說是吸收知識,不如說是在進行一場深刻的自我對話,它迫使你直麵自己知識結構中最薄弱的環節。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非常“清醒”。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很容易陷入知識的泥潭,被碎片化的信息裹挾著嚮前跑,卻忘瞭停下來問一句“我到底相信什麼?”而這本書,就像一劑強效的清醒劑。作者的文筆並非華麗辭藻的堆砌,而是帶著一種近乎冷峻的理性光輝,直指問題的核心。它沒有提供任何現成的答案或安慰劑,而是將探究的責任完全交還給瞭讀者。我閤上書本時,感到的是一種久違的、腳踏實地的思考力量。這與那些隻提供速成方法的書籍截然不同,它提供的是方法論層麵的深刻變革。對於那些渴望真正理解“認知如何運作”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近期閱讀中最具分量的作品之一,其價值在於其持久的影響力,而非一時的閱讀快感。

評分

這部書的封麵設計實在太引人注目瞭,深邃的藍色調搭配燙金的標題,一看就給人一種沉甸甸的學術感。我是在書店裏偶然瞥見的,當時就被它那種強烈的智識張力所吸引。拿到手裏翻閱,作者的敘事節奏非常穩健,沒有那種故作高深的晦澀,而是用一種近乎哲學傢對話的方式,引導讀者進入一個關於“自我認知”與“外部世界”的復雜辯證場域。讀完前幾章,我感覺自己仿佛站在一個巨大的思維迷宮入口,裏麵充滿瞭對傳統知識論的反思和挑戰。尤其是對某些經典哲學流派的重新解讀,那種鞭闢入裏的分析,簡直讓人拍案叫絕。它不是簡單地重復已有的理論,而是試圖在當代語境下,為我們重新梳理認知的邊界和可能性。這本書的價值,首先在於它提供瞭一種看待世界的新視角,一種更具批判性和反思性的工具。

評分

幫朋友買的,他心裏很嚮望,拿到書看起來有些小激動。

評分

買迴來就是比較一下與貴州版的翻譯,書是一等一的好書。

評分

很期待這本書,因為裏麵的內容很有啓發性,希望能對創造原創性研究有幫助。

評分

非常經典的一本書,好好學習

評分

此用戶未及時評價,係統默認好評。

評分

非常經典的一本書,好好學習

評分

京東快遞速度快,書籍質量很好!

評分

幫朋友買的,他心裏很嚮望,拿到書看起來有些小激動。

評分

補波蘭尼的課。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